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縣晉至清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縣晉至清大事記

太康四年(二八三)

於橫嶼船屯地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今蒼南地屬之。

 

南朝.宋

永初三年(四二二)

永嘉太守詩人謝靈運,來游樓石山(在今繁枝鄉流石)。其《山水記》雲:“樓石山多梔子”。

 

南朝.齊

建武、永泰年間(四九四~四九八)

租稅徭役繁重,貧民相率逃亡山谷。永嘉太守范述曾來橫陽縣“開恩示信”,流民相繼出山,編戶屬籍有二百餘家,從而“商旅流通,居人安集”。

 

開皇九年(五八九),廢橫陽縣,併入安固縣。今蒼南地屬安固。

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廢安固縣,併入永嘉縣。今蒼南地屬永嘉。

 

武德五年(六二二),恢復橫陽縣。今蒼南地屬橫陽。

貞觀元年(六二七),橫陽縣又併入安固縣。今蒼南地再屬安固。

大足元年(七○一),複從安固縣析出橫陽縣。今蒼南地屬橫陽。

貞元年間(七八五~八○五),堤防久廢,水患頻仍。溫州刺史路應發動築堤浚河,劣田成為上田。

 

唐末

蒲門已設戍。詩人陳陶(八一二~八八五前)經過蒲門,有《蒲門戍觀海詩》。

 

後樑

開平元年(九○七)三月,吳越王錢鏐命其子元瓘攻溫州,斬盧佶。橫陽亦遭戰亂。

乾化四年(九一四)九月,吳越王錢鏐以橫陽之亂既平,遂改縣名為平陽。今蒼南地屬平陽。

 

後晉

天福年間(九三六~九四七),閩王王審知少子王曦據閩作亂,長溪(今福建霞浦)一帶居民紛紛移居蒲門、南港等地。

乾祐年間(九四八~九五○)吳越王錢俶於江南設庫司,徵收鹽、茶、絹、棉等稅,贍養南雁蕩山十八道場願齊師徒百餘人。

 

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原吳越節度使林倪辭官歸裏,結茅蓀湖山(在今望裏鄉及繁枝鄉部分)修道,並以武術傳授鄉人。此後江南民間習武風氣不衰。

端拱年間(九八八~九八九),鄉民於三峰寺(在今雲岩鄉)前築埭以禦海潮。至嘉定時,因塗漲,埭址移至黃浦(今凰浦)。

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引進耐旱占城稻種,“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

天聖年間(一○二三~一○三二),于石渠裏(今蘆浦鄉石路)設南監鹽場,即南天富場。

元豐元年(一○七八),于蒲門戍設寨。

元祐五年(一○九○),于蒲門寨設官營造船場。

崇甯元年(一一○二),溫州在盛產茶葉的平陽縣設立茶場。

宣和七年(一一二五)蓀湖太學生林薿與陳東等聯名伏闕上書,“請誅六賊(蔡京、梁師成、李彥、朱勔、王黼、童貫),以謝天下”。

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金舟鄉(今金鄉、錢庫一帶)人陳鼇中武科狀元,授東南第八將。三年後,其弟陳鶚亦狀元及第,授第十將。南宋一百五十餘年間,今蒼南地計有武科狀元七人。

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泥山(今宜山)所產乳柑(真柑),北宋時已名傳遐邇,列為貢品。至是時因溫州官市黃柑擾民,朝廷下詔禁止。

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蒲門寨巡檢採用進士王憲的巡船設計,巡船“面闊二丈八尺,上面轉板,平坦如路,堪通戰鬥”。六月,詔令福建、浙東安撫司依樣製造。

乾道四年(一一六八),進士林仲彝(夷)在夏口(在今夏口鄉)沿烏嶼山麓築林頭、烏嶼等陡門,至八年完成。林仲彝(曾任台州知州)生平多次開浚故鄉河道以溉四鄉農田,累計五十五萬五千九百丈。

淳熙五年(一一七八),溫州知州韓彥直(韓世忠子)著《永嘉桔錄》,推泥山乳柑為溫州柑桔中第一。

慶元二年(一一九六),溫州知州曾炎發動沿海居民修築堤塘,以防潮溢。塘起自邱埠(在今龍港下埠)東至斜溪(在今舥艚方城底)與陰均陡門相接,合稱東塘或外塘(蒼南建縣後,新築外塘,東塘改稱內塘)。

開禧年間(一二○五~一二○七),太學生章慰(白沙章良人)赴京上書,揭發大臣韓侂胄誤國罪行。

嘉定元年(一二○八),平陽知縣汪季良與金舟鄉艾陽人林居雅築陰均埭及陡門(在今舥艚)。埭長八十丈,經年竣工。後鄉民於陡門旁建陰均廟奉祀。

嘉定五年(一二一二),溫州知州楊簡奏築下澇、塘灣、江西(在今靈溪區)、樓浦(今流浦)、河上浦(今新陡門)、蕭家渡(今平陽蕭江)六處陡門,後沿稱為“嘉定六陡”。

淳祐元年(一二四一),桃湖(在今觀美鄉)徐儼夫狀元及第。

淳祐年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太學生金九萬(今金鄉灘頭人)、陳懋欽(今龍港下澇人)、王有開(今括山王陽人)先後與同舍生聯名上書,揭露右丞相史嵩之奸邪,被削籍放回鄉裏。

成淳年間(一二六五~一二七四),三段祖師在玉蒼山先後建成法雲、萬行、東隱三寺。此後玉蒼山漸成景區。

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十一月,元軍入平陽,宋行軍司馬陳自中(陳宣中之弟)提兵拒守分水關,戰敗,不屈而死。

 

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於紹興發掘南宋皇陵,取寶棄骸。詩人林景熙(林坳人。林坳在今繁枝鄉)與鄭朴翁協謀,收骨埋於蘭亭側,植冬青為記。林景熙有《冬青花》、《夢中作》等詩寄意。

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春,平陽歸仁鄉雅陽(今屬泰順)人林雄、處州詹老鷂、桐山尤山野的聯合抗元隊伍攻平陽。冬,複合兵攻平陽江南。二十六年正月,元兵南北夾攻,尤山野陣亡,林雄、詹老鷂等二百餘人被俘殺害。

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平陽縣戶逾五萬。升縣為州。蒼南地屬平陽州。

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四月,江口渡(在今龍港鎮)陳空崖與其嫂蘇錦娘聚眾抗元,稱羅平國正治元年。至十月,被元軍所敗。

七月十四日,颶風暴雨,山洪驟發,海溢高二丈,漂蕩民舍、鹽灶。平陽、裏安兩州共溺死六千八百人。廉訪司僉事完顏貞、行省都司鮮於樞來州視察,為發官糧二千八百八十五斛,賑濟災民五千一百六十口。是年免稅。

大德九年(一三○五)州判皮元邀蘆江(今蘆浦)報恩寺僧智融募修陰均陡門,次年竣工。

大德十年(一三○六),提控都目滕天驥發起捐修橫陽江兩岸碼道,北岸長一百二十丈,南岸加倍,高、寬均七尺,並于江口兩岸建石門,名平安渡。

大德十一年(一三○七),章均垟(在今夏口鄉)人章嚞編《平陽州志》成。此為平陽第一部方志。

延祐五年(一三一八),築護安堤,自黃浦南岸至樓石(今流石),俗稱西塘。

冬,日本往慶元路(今寧波)商船被颶風漂至大(在今大漁鎮),漁民助其移泊飛雲渡,再由官軍護送至慶元路。

至正七年(一三四七)陰均埭被暴風大菠潮所毀,艾陽人陳文亻雋傾資修復。

至正十三年(一三五三)冬,閩栝抗元隊伍入分水嶺(今分水關),直抵平陽州治。萬戶晁恭廉負傷而逃,官吏皆降。時鎮本路的東平翼千戶所達魯花赤帖木和都事許必達帶兵與抗元隊伍戰,俱被殺死。

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正月,抗元隊伍進攻松山(今橋墩)。這時閩栝抗元隊伍已蔓延四境,唯江南組織民團,以江為塹,而未能進入。八月,郭瑛率江南民團隨知州周嗣德進攻李師金、翁瑞的抗元隊伍於黃浦江。冬、李師金、翁瑞皆被殺害。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春,方明善調集溫、台、慶元三路水軍攻平陽。九月城破,知州周嗣德等被殺,守禦童環求援于吳王朱元璋之參軍胡深。十二月,平陽歸附於朱元璋。

 

明.清

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平陽州複改為縣。建溫州衛平陽守禦千戶所,設江口關、鎮下關。

洪武八年(一三七五)七月,大風雨、海溢,沿江居民淹死二千餘人。

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信國公湯和奉令於沿海建衛城。二十年,金鄉衛城及所轄蒲門、壯士兩個千戶所城相繼建成。民戶有四丁以上的,抽調一丁為戍卒。

是年,于橫陽古道上嶺山東南設站,供過往軍馬憩息。其處即名馬站。

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倭寇劫掠金鄉、炎亭。此後,朝廷詔令在舥艚、江口等地設巡檢司。次年,倭寇複犯壯士所城,副千戶王山戰死(後壯士所併入蒲門所,改稱蒲壯所)。

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西陽坡(在今繁枝鄉)興築和尚埭,並在藻溪灘下建攔水壩,可自流灌溉農田三千餘畝。

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為傳遞官府公文所需,每十裏設一鋪,平陽設十鋪,不久廢置。隆慶年間(一五六七~一五七二)恢復鋪司。

建文三年(一四○一),倭寇竄犯炎亭,殺守軍,偽裝官兵佈陣海口。金鄉衛指揮僉事戴順徒步揮刀迎擊,戰死。

永樂十五年(一四一七),倭寇侵犯金鄉,被出使西洋回國的中官張謙擊敗。

弘治二年(一四八九)知縣王約禁溺嬰,並將白沙、蘆浦、仙居、儀山等地淫祠改建為社學。

弘治四年(一四九一),江口平安渡被颶風所毀,知縣王約令重築,並置官船,募渡夫四名,給以工食。

弘治八年(一四九五)秋,有外國貢船一艘,遇颶風漂至炎亭,官軍救得二十餘人,轉送至京師。

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四月,地震。至七月,連震十五次。

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南、北港洪水暴漲,屋舍漂蕩,人畜浮屍累累,江南的江口、徑頭、淋頭、錢家浦、尖刀尾各埭皆崩。水逾月不退,田木盡淹。

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在鎮下關、北關、南關設關卡,以防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十月,倭船停泊于南麂。十一月,倭寇經將軍嶺至蘆蒲,又從白沙至北港麻園。閏十一月初三日,官兵出哨被襲,死六十餘人。

是年,設金(鄉)磐(石)備倭把總,駐金鄉衛,專管水關。統轄水兵五支,船四十八只,兵一千二百五十五名。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三月,倭寇入南、北港劫掠燒殺,三日後始退去。死者無數。一些地方無法春耕播種。

是年,設溫處參將,統陸兵九總,其中後營、中營、前營、珠明營、炎亭營五把總分駐蒲壯所、金鄉、仙口、珠明嶺、炎亭等要衝海口,以防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四月,瀕海餘賊來犯,官軍迎戰於連嶼、陡橋、石坪,斬首百餘。

隆慶三年(一五六九),知縣朱東光上任即捐俸築路。其中一條從江口至金鄉。

萬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閩人試種甘薯成功。自閩遷入蒼南地的沿海居民,亦開始種植。

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知縣朱邦喜倡修陰均陡門,至二十四年培沿海長堤萬餘丈。

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五月旱至閏六月廿八日,又大雨五日夜不止,洪水暴漲,南、北港淹死者以千計。

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海寇侵鎮下關,遊擊陳朝率水軍迎戰,被殺。

崇禎元年(一六二八),海寇入侵沿浦,被把總周世忠擊退。次年,海寇劉香老又進犯沿浦上嶴。

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新定漁課奇重,江南漁民吳文元上訴,知縣陳晶奎渝令仍按舊制繳納。

弘光元年(一六四四)五月,李自成義軍入京消息傳至蒲門,蒲壯所城駐軍舉行兵變,燒死高指揮,毀官署。

順治三年(一六四六),清兵進駐溫州,平陽官員聞風而逃,平陽入清版圖。

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十月,汪佑聚眾抗清,聯合福建陳倉、尤四、盧豹等在南、北港募兵籌餉,十一月、十二月兩次包圍平陽縣城失敗。余眾又退到南、北港。

順治五年(一六四八),明大學士劉宗藻(福安人)在閩起兵反清,以陳倉為護從。陳倉等聯絡永嘉、樂清、裏安等處義軍,進攻南北港及江南等地。五月,陳倉圍金鄉,八月九日攻入衛城。十六日,清軍五千人攻下金鄉衛,陳倉率部入山。七年五月,陳倉據蒲門。十月在沿浦被清軍擊敗。八年,金華總兵馬進寶與溫將王曉等發兵,由括蒼山,經永嘉、裏安、平陽至桐山,逐處搜剿,陳倉等相繼被捕殺害。

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鄭成功部從赤洋坑、赤溪兩路入南港。十一月三十日到蒲門籌餉。次年二月,鄭成功部攻金鄉衛,守將翟永壽降。鄭部收糧而去。

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五月初九,鄭成功部大船蔽江而至,守將單任暹降。

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秋,清廷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海上抗清隊伍,下令“遷界”,金鄉、蒲門沿海一帶居民內遷十餘裏,扡木為界,界外房屋全部燒毀。居民被迫離鄉背井。平陽全縣實存四萬亖千五百五十四丁,棄置逃亡的有四萬三千二百二十四丁。

康熙五年(一六六六)秋大旱,酷熱,米每斛二錢,收成不足供稅。殷富人家放棄滿倉糧食外逃,俗稱“熟荒”。

康熙九年(一六七○)朝廷下令“展界”:恢復金鄉等界外地。唯蒲門至二十三年才複界。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赤洋山居民控告礬窯煉礬污水損禾,知縣石金和下令禁止煉礬。礬工無以為生,遂上訴。至十五年才下旨:“赤洋礬礦恩准孤貧度食,而礬水必匯人海”。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耿精忠據閩叛清。四月,平陽縣遊擊司定猷遣使入閩納降,並縛總兵蔡朝佐以迎耿軍。五月上旬,耿部曾養性、吳長春率軍由桐山入據縣城。至十五年十月始被清兵擊退。

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清廷統一臺灣後,解除海禁。次年在江口設平陽口,為浙海關署(在寧波)十五海關分口之一。平陽口下設大漁旁口,後移於赤溪。

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裁南監鹽場,併入裏安雙穗場。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後恢復。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十二月十八日,大風,平安渡渡船覆沒,溺死五十餘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總督覺羅保飭令平陽知縣按田勸捐,修扈山(今滬山)、靈溪等處陡門,經七年始成,費銀四千六百餘兩。

雍正三年(一七二五),知縣沈瑞鶴發起重築渡龍陡門,以灌溉橫陽支江之西農田。後任孟載有繼築,至九年竣工。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七月至中秋節,接連颶風大雨七次,海溢,江口南岸及東堤坍毀,稻田盡淹沒,釀成大荒。遂以工代賑,重修東堤(自江口至老城)九百二十丈,經四個月完工,名為新塘。次年,又增建白沙內塘,長約一千丈。

乾隆九年(一七四四),蘇州商人至赤洋山建立第一座煉礬廠(窯)。

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知縣徐恕率鄉民謝益聰集資重建舥艚東魁大橋。二十三年,徐恕與巡檢韓鳳來又督勸沿浦鄉民集資疏浚沿浦河,並築沿浦陡門。同年還重修樓石陡門,築錢庫永慶橋。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清政府封閉海關,設于江口的平陽分口和赤溪旁口隨之關閉。

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李家車(在今項橋鄉)武生員李商銘聞乾隆皇帝南下,赴杭州候駕,擬進呈水利策,被除名遣返原籍。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自將軍嶺腳至石塘、赤溪、蒲門一帶五十裏內,沿山濱海,田地磽瘠,居民糧食不足,每過嶺買米,常被地棍、營兵沿遷界時舊制,逐人搜檢沒收。是年,居民赴縣控告,知縣何子祥准狀,發佈《米准流行示》。

是年,在南水頭建南和書院。三十二年,知縣何子祥撥西隱寺田八十三畝,充入南和書院,易名吾南書院。

是年,白沙裏(今白沙、海城一帶)鹽商程恒升、恒泰勾結官吏,發高價鹽單,按丁口強行配買。民間怨聲載道。三十九年,鄉民聯名上訴,不理。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再上書。府縣不僅不追究鹽商,反派人緝拿首事,其中鮑天兆逃閩。經三年不斷申訴,才由鹽運司審議,准訴,並勒石示禁,被拘者獲釋。後鄉民為鮑天兆建祠奉祀。

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福建漳州尤溪韓氏遷居雲兜村(在今新安鄉)鑄造飯鑊、湯罐。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閏七月,浙江提督學政竇光鼐奏參平陽知縣黃梅虧空勒借及母喪演戲。吳榮烈(夏口人)等人呈繳田單、借票以證實其事。案情幾經反復,最後定案,黃梅處斬,有關官吏十余人受處分。

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吳榮烈率鄉人在林家院、東門楊、監後陽等處修復外塘一千餘丈。

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江南等地興起小兒班,戲曲自此在今蒼南境內盛行。清末至民國,先後辦過和調、昆劇等學館(劇社)不下三十所。

嘉慶五年(一八○○)五月至六月,多在浙閩海上武裝走私的蔡牽船隊,有戰船七十餘艘泊於北關島,被知縣楊 、副將徐琨率團練、鄉勇擊退。此後,官兵多次在北關、炎亭等海面與蔡牽夫婦所率船隊激戰。十四年,蔡牽被浙、閩兩提督(邱良功、王得祿)合兵擊敗,戰死于黑水洋。

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平陽知縣徐映台擅增田賦,岱下(在今滬山鄉)生員莊以蒞上書申訴。當徐映台率官兵至靈溪捉拿莊以蒞時,大門村民群起搶奪並打官。後莊以蒞被處絞刑,為首搶奪莊以蒞者許鴻志被斬決。麻步(在今平陽縣)林鐘英被誣與莊案有牽連,被抄家,訴冤司道與府,俱不理,便赴京控告。十四年,欽使來溫州審實定案:徐映台流放吉林,有關官吏十四人受處分。

嘉慶十四年(一八○九)七月十七及,颶風暴雨,屋瓦皆飛。平地水深數尺,江口塘壞。災後,知縣周鎬令砌石護堤,曆十餘月竣工。同時,鄉民吳履墀等於燕窩埭築燕窩陡門(即東魁陡門)。

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夏旱至秋,禾苗盡枯,大饑。赤洋山(礬山)貧民挖白石粉(觀音土)充饑,多脹死。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南坪漁民九四人上控庠生方騰蛟父子獨佔王孫門漁場,首事林可局反被捆綁毆打。漁民群集府台呼冤,始行複勘。五年,下令:“飭將草嶼等處作為官海,聽民釣捕,戶稅銀豁免”。

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夏口吳乃伊(榮烈子)率眾重修東塘毛家灣至泮河段,同時疏浚塘內河道,於塘外挖溝通海。經二年完工。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鴻臚寺卿黃爵滋奏請禁煙,稱“平陽之南港、赤溪、金鄉等處向有栽種,熬煙售賣”,“上至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買賣煙具于市日中”。

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五月初二日,蒲門雷雨,山水驟發,平地水深丈餘,堤壩崩毀,人物漂沒。

鹹豐三年(一八五三)六月十八日,颶風大雨。至二十九日雨霽,平地水深六七尺,田廬盡淹,大歉收。潮水沖毀黃粱(今宜山黃良)埭,鄉人楊配篯、方履墀等出資重修。

鹹豐八年(一八五八)六月二十六日,朱家站(在今鳳江鄉)人朱秀三與錢倉趙起等八人在錢倉北山廟結盟起義,以刻有“金錢義記”的銅錢為記,稱“金錢會”。入會者達數千人。十一年,楊配篯等以減租誘使佃農加入團練,防守江南,金錢會未能進入。

鹹豐年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宜山產白胚棉布,寬七寸、長八丈為一匹,十匹卷成一筒,稱“筒布”。行銷福建等省,歷數十年不衰。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南北港溺嬰甚多,知縣餘麗元出示嚴禁,並勸設育嬰堂以收棄嬰。楊配篯捐田四百畝作為基金田。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六月十一日,颶風大雨,西塘被沖毀,南港水入江南稻田,浸七八日不泄,歉收。楊鏡澄(配篯子)出資重修西塘。

光緒八年(一八八二),湯肇熙接任平陽知縣,以愛民養士為任,革除溺嬰、械鬥以及借賽神、競渡以斂錢等陋俗,並勸建書院、社學。

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民間盛行“花會”,會頭糾眾賭博,擾亂民生。知縣彭寶謙下令燒花會壇,拿辦賭頭。

光緒十六年(一八九○),湖廣店(在今仙居鄉)建立作坊印染土布。

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五月,江南鄉間盛傳廟中神像多被毀壞系教民所為,鄉民揚言欲拆教堂。溫州知府聞訊,派兵彈壓,激起民憤,遂拆毀蕭家渡教堂及龍船(在今仙居鄉)教民住房。教士上訴,後經縣紳調解,賠款四千四百枚銀元始平息。

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冬,晉咸康四年(三三八)刻石的吳故舍人立節都尉晉陵丹徒朱曼妻地莂在鯨山石峰下(在今雲岩鄉)出土。地莂篆書,已見向隸書轉變形跡,對文字學、民俗學、書法等研究均有很大價值。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五月,第七河(在今白沙鄉)陳章氏與蔡郎橋(在今平陽鼇江)神拳會首金宗財等回應北方義和團運動,提出“除滅洋教”口號。六月,毀多處耶穌教堂及教民房屋。此時江南亦組織民團,張家堡人楊鏡澄任團練總董,防守江南。十七日,神拳會眾自鼇江至錢庫,被都司藍蔚廷所率兵勇及江南民團擊敗,後陳章氏、金宗財均被殺害。

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五月,白沙劉店人劉紹寬等主持籌辦的平陽縣學堂開學,設英語、算學、史、地等科。二十九年定為中學堂。三十四年改為高等小學。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靈溪的吾南書院改為吾南初等小學堂,金鄉的師山書院改為志成初等小學堂,白沙劉店創辦白沙初等小學堂。

是年,南港水災。繁枝人陳維廳率千餘人到鎮江決堤排水,渡龍人反對,釀成嚴重械鬥。宣統三年(一九一一)七月,大水沖決藻溪堤塘。冬,渡龍人與繁枝人又因修塘糾紛,雙方集眾械鬥,繁枝被打死二人。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九月十七日,平陽接省電,知杭州光復。十九日,通知各鄉鎮自治議董,二十一日,掛白旗,宣告平陽光復。縣政仍由知縣田澤深主持。十月初十日,縣公署設參事和民政、財政、教育等科,知縣改稱民事長。

宣統年間(一九○九~一九一一),鎮下關商人聞臺灣災情嚴重,將糙米轉運臺灣出售,每日販運者相繼不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