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縣習俗第三章節令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縣習俗

第三章節令習俗

第一節歲時節日

立春

俗稱“交春”。民諺:“新春大似年”。交春時辰一到,便焚香放爆竹,在中庭燒樟樹枝葉,稱“焊春”。然後家家以枝葉引火入室,口念“新春來,舊春去”,以示宣達春氣,稱為“迎春”。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俗又稱“年初一”、“五日年”(此下各個節日都以農曆計算)。天未亮,有些中老年人便已沐浴更衣,趕到廟宇燒香,甚至有除夕不睡,在廟宇等到亥時一過,趕緊燒頭香以示虔誠。清早,家家放“開門炮”,稱為“迎年”。男女著新衣,焚香拜祖先後,再拜長輩,稱“拜年”(民國以來漸廢)。入夜放“關門炮”。從此夜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燈籠上門“賣技”,所到人家則送出年糕或香煙、紅包。

初二至初十日,帶禮品出門向長輩親友拜年,然後平輩回拜,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後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佘族于初一清早雞叫時放鞭炮,主婦爭先去源頭“汲新水”,小孩到竹林“搖竹”,以祈求春筍長得多而快,象徵人丁興旺。或以竹制兩片“響板”繞屋敲打,據說可以驅毒蟲妖邪。初五日“送年”,或稱開年駕。全家打掃內室,團坐喝糖茶,預祝“年年有餘”。

立夏

俗稱交夏。於此日吃蠶豆飯或蠶豆餅,據雲吃了身骨硬朗。小孩則以線穿熟蠶豆成串掛頸間隨時取食。有的地方還特地懸掛大秤,秤體重。

六月六

舊稱“曬龍袍日”,又有“六月六,曬被褥”的俗諺。人們於此時曝曬衣物,以防止黴變蟲蛀。舊時女子又在此日選木槿嫩葉浸汁以洗頭髮,可以除去污垢。少女或摘取紅色鳳仙花搗爛,用來染指甲,可以多日不褪。

冬至

俗稱冬節。清早吃湯圓。食後,互相祝賀又長一歲。另制糯米粉團,熟後沾上紅糖、芝麻、炒黃豆粉等,稱糯米團、金團或擂糖糍。佘族還將湯圓粘在農具及瓜果上,以祝明年豐收。

除夕 即“大年夜”,一年最末一日。貼春聯、搗年糕、祭宅神(簷頭親爺),稱“謝年”(送歲)。再祭祖先、神祗,稱“解冬”(還冬)。晚上全家宴飲,稱“吃分歲酒”(隔歲酒)。掃地送垃圾出門,稱“掃歲地”。每室燈燭徹夜,稱“守歲燭”(守歲燈)。或由兒童提燈籠照看室內角落,稱為“照夜”(實為防賊)。並預煮新年飯滿鍋,稱“過年飯”(意為有盈餘)。然後用老樹根掩埋火種,稱煨年枝或隔年火種。睡前,長輩給小孩分發“壓歲錢”。舊時債主此夕提燈討債,窮人無力償還者只好出躲,稱為“躲貓”或“淋豆芽”。到大年初一子時,放炮迎新春,就不許討債了。

 

第二節農事節日

二月二

民間稱“龍抬頭日”。(因驚蟄節蛇蟲出土,故以龍來壓制)出嫁之女於此日初次歸寧,俗諺:“二月二,家家接囡兒”。又於此日取芥菜剁細,和米煮做“芥菜飯”,說吃後可明目、不生瘡癤。佘族于此日舉行聚會,賽神,受胙,稱“二月二福”。于廟會請師公吹角螺,舞鸞刀,以驅逐飛禽走獸,祈禱五穀豐收。並樹立兩根二丈高的“火樹”,男女圍樹歌舞。今已無此俗。

清明節

前數日,農家去野外採摘綿菜(鼠曲草),蒸熟、搗爛,和米粉制餅炊熟,稱清明餅。家家折柳枝插門,或挽結為柳圈,套於小孩頭上。婦女則以柳葉簪髮髻上,出遊郊野、寺院,稱為“踏青”。家家在清明日前後掃墓,除墳草,燒香化紙設祭,祭後給圍觀小孩分清明餅。午時,在墳山“山主”家或歸家聚飲,也有合族在祠堂祭祖後再聚飲的,稱為清明酒。吃過清明酒,春耕開始,秧種也將落田。金鄉舊俗,在清明前一日抬城隍神像出城,到南門外義塚祭吊抗倭先烈及無主遊魂,回城再巡遊街巷,以驅疫癘。

分龍節

佘族傳統節日,在每年夏至後辰日。傳說玉帝此日給佘山“封龍”,使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其實是紀念牛耕代替“刀耕火種”。家家備酒萊以祭土地神,禁用鐵器動土,禁挑糞。舉行對歌活動。

 

第三節祭祀節日

三月三

佘族于此日以烏稔樹葉搗爛燒熟,取汁加糯米做飯,稱“烏飯”。祭祖後闔家共食,或以饋贈親友。據說吃了能開脾胃。有的地方在清明節舉行。

七月七

即七夕。此節所吃“巧舌”,是舌形的面制甜餅。外糝芝麻者為“麻巧”,又有製成薄片者,稱“烘燒”。此日,剪去小孩手腳腕上“五色長命縷”,縛於巧舌上,擲於屋頂,說讓喜鵲銜去搭鵲橋,供牛郎織女夜間相會,稱為“換巧”。又有女郎在月下穿針賭賽的“乞巧”舊俗,今已消失。

中元節

即“七月半”,又稱“鬼節”。舊時夏令霍亂流行,以為這是瘟神作祟,稱為“大潮年”。因此家家做“九層糕”,祭請亡靈護佑。也有到路邊、野地燒紙錠、孤衣以慰問無主遊魂,甚或請僧道拜“佈施經”(即盂蘭盆會)。入夜,則放“河燈”以超度溺鬼。在柚皮片上各插明燭一支,星星點點,隨水飄流遠近。

七月三十

也叫“七月廿九”(小月即在此日舉行)。俗傳為地藏王菩薩生日。傳說地藏王負擔大地,每年至此日才一轉肩,故這——天不向地上潑污水,以示感謝。當夜就在路邊、屋角插香禱祝,稱為“插地香”,說是給地藏王引路。又取柚子插竹棍上,柚上遍插香火,稱為“香球”,供兒童高舉戲耍。

廿四夜

十二月二十四這一日,家家要打掃房舍內外,洗滌所有用具,準備平安過年,稱為“換新”或“撣新”。當夜,要在灶上擺茶點送灶王爺,據說他此夜要上天彙報這一家的善惡。解放後此俗漸消失。

 

第四節遊樂節日

元宵節

元宵即上元夜。舊時街坊懸燈結彩,民國中後期消失,唯廟宇中尚存此俗。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神龕前正中所懸的名“福燈”,燈旁掛燈球,讓人採摘以求子。旁懸“喜燈”,由上年生男孩的人家各供一盞。十四至十五日晚,於廟中擊鼓開宴,稱為“鬧燈酒”。

每家於十五夜炒糯穀看所爆出米花多少,以卜今年秋收豐歉,並供小孩取食,稱“花稃”。山區則煮南瓜分食。江南平原新嫁娘則取娘家送來的炒蠶豆、花生、百子糕等分發上門的小孩,稱“分十五夜”。佘族還於此夜舉行賽歌會,往往通宵達旦。元宵前數日間,有走馬燈、滾獅子、舞龍燈等隊伍沿村獻技。以花龍為最常見。花龍俗稱“破布龍”,全身彩畫成龍形。每到一村,便在人家庭院滾舞。觀眾喜歡這種娛樂,用鞭炮迎接,給以薄酬。

端午節

五月初五舊稱“端陽”,俗稱“重五節”。家家取菖蒲(蒲劍)與艾葉(艾旗)插門上辟邪。又以菖蒲根浸水缸中以解毒。采五種藥草(三張白、水楊梅、蜻蜓花等)午時與雞鴨蛋同煮,稱“午時草”,煎湯,取湯沐浴小孩後,再以雄黃點額、塗手腳心。於頸上系“香袋”,手腕、腳腕系上五色線(名“五色長命縷”),以祝長壽。

午時,以山奈、甘松等中藥熏床下,以驅蚤虱。又秘取田間槐葉萍置碗櫥中,說可辟蟑螂蟲蟻。又取雄黃酒噴屋角及暗處,以驅蛇蟲。養牛之家則驅牛上山吃草,說可避疫病。此時所炒的鹽稱“重五鹽”,據說都可化食散風。午宴以粽子為主食。此日有盛大的劃龍船活動。開劃日子為夏曆四月下旬。龍船每艘為三十六人,短槳三十把,小旗兩竿,大旗一竿,兩人敲鼓,一人打鑼,一老人抱香鬥。劃到最後一日(端午後)要“洗港”:把河中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從前龍船相約競渡,往往釀成宗族械鬥,歷代官府嚴禁無效。解放後仍曾出現,經過宣傳教育,始成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端午為佘族第二大節日(第一為春節)。所紮粽子為條形“竿粽”,也叫“枕頭粽”。(和漢族的四角棕不同)。也有提前於初四過節的。

中秋節

為全家團圓的節日。以空心麻餅、三錦、生糖月、大月餅等贈送親友。全家午晚餐煮食芋頭及粉幹,晚上賞月。富家或設酒筵招客賞月。佘族新嫁娘七月半回娘家探親,至此日須回婆家。並帶九層糕分送鄰居,稱“玩頭年”。

重九

即“九月九”,又稱“重陽”。舊俗有登高活動,佘族稱為“踏青”。有些鄉鎮製成六角糍糕,上插小紙旗,稱“燈糕”,與“登高”諧音,或稱“重陽糕”,用以饋贈親友小孩。一九八八年省定此日為老人節,各鄉鎮及富村退離休老人有紀念活動。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