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縣陳氏通志》節錄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縣陳氏通志》 節錄

宗祠宗支

概 述

陳氏源遠流長。平陽西晉置縣,地處東海之濱,浙閩交界處。漢唐之際,地處僻荒,人煙稀少。唐末五代間,陳氏先祖開始遷居平陽,至今已逾千年。其時,陳瓚、陳瑄移居平陽,南朝派鳳凰山陳族已形端倪。後唐亡,和州刺史陳德誠攜家至橫陽,隱居南雁,同為陳姓移居平陽最早先祖。

根據全縣各陳族宗譜記載,平陽以福建陳氏北移居多。平陽三主支陳族,除南朝派陳族由南北先後匯合外,龍湖派、太傅派陳族皆由閩省先祖移民于茲。福建長溪赤岸 (今福鼎、霞浦縣)為北上移民的集中地,此外多為漳州、泉州、安溪等地。

劉紹寬先生修纂的《平陽縣誌,卷十九風土志一民族》稱:“甌粵民族自漢悉徙江淮,其地墟矣,自是居者,已非舊族。厥後孫恩、盧循、袁晁裘甫之亂,皆及永嘉,朝夕反覆,卒歸錢氏。平陽又與閩接壤,閩越交爭,屬當戰地,鋒鏑所及,流移必多。故吾平民間族譜多言唐季避王曦亂,自赤岸來徒。赤岸者,今福鼎縣也。”

平陽陳氏移民時期,和其他姓氏相近,主要發生在三個時期:一為五代時期,平陽屬吳越國東府溫州,吳越王錢謬和其子錢俶實行“保境安民”國策。其時逢閩王王審知之子王曦、王延政為爭王位相繼攻殺,閩疆大亂,長溪令陳 (王+全)之孫陳朝即因閩亂由長溪赤岸航海至平陽南郭立基定居。二為明朝嘉靖年間。其時倭寇竄犯沿海,居民紛紛外逃,大片土地荒蕪。至萬曆年間,郭以隆等幾任知縣招墾,閩南漳州、泉州、永春、南安、安溪、莆田等地住民紛紛入遷平陽。現今平陽百餘陳氏宗祠,近半遷始祖來自此次移民高潮。丕玉、丕聲等陳元光後裔“十八丕”,即為此時移民平陽,現族裔分佈廣泛。三為清康熙九年 (1670)清廷下令“展界”,撤銷禁海令,允許沿海居民回鄉耕種。時逢靖南王耿精忠於福建起兵叛亂,清兵入閩鎮壓,由福建向溫州及平陽又一次形成移民高潮。

因年代久遠,史籍湮沒,不少族支世系不明,源流難尋。但水流萬派,總歸一源。平陽陳氏宗祠大多數歸屬潁川郡聚星堂,皆尊太丘令陳實為始祖。更大多數歸屬為潁川郡,則尊潁川侯陳軫為始祖。此外數支歸屬有媯郡,則尊媯滿胡公為共同始祖。

 

一、南朝派

西元 557年,漢太丘令陳實第十七世裔孫陳霸先禪梁帝,建立陳朝,為古代定都南京的六朝 (吳、東晉、宋、齊、梁、陳)最後一個王朝。陳朝曆三世五帝三十三年,於西元 589年為隋朝所滅,中國統一。陳朝滅亡後,隋、唐對陳採取懷柔政策。陳武帝霸先之侄文帝陳蒨、宣帝陳頊兄弟二人生子55人,封王爵40人,遷徙40個郡縣,後裔廣布長江南北,分支繁多。因陳朝定都南京,屬於南朝,便於和其他陳氏分支區分,譜稱陳朝帝王後裔為“南朝派”。平陽的“南朝派”,大致為後主叔寶、宜都王叔明、義陽王叔達、南郡王叔澄後裔。

鼇江陳繹殿陳氏宗祠

郡名:潁川郡

堂號:聚星堂

宗祠座落鼇江鎮西塘辦事處玉蓮村,坐東北朝西南,面對蓮河、荊山。宗祠占地 三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磚木結構,前後三進。前進七間樓房,建有戲臺。中進 七間仿古建築,左右兩間為通道,中堂七間主廟,神龕據昭穆之序。頭門橫額書“陳氏總宗祠”,中門甬道置石獅。主廟中堂楹聯“業創鳳山唐宋兩朝科甲第,統垂蓮池元明二代縉紳家”,為明萬曆進士、南康知府、邑人吳寶秀撰。後進 七間平房系功德堂,還有左右廂樓房各八間。原宗祠于宋淳祐十年(1250)陳瓚公十世孫陳宗亮始建,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重建。新祠堂于1999年鼇江八中擴建讓基再建。

該宗祠為鳳凰山陳氏總宗祠。鳳凰山陳族和江州義門陳族為近支,同為陳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陳叔明的玄孫陳兼後裔。叔明生定,定生才,才生球,球生兼。陳兼為唐太宗時翰林學士贈秘書少監,生四子:當 (字慶玉)、萇(字慶茂)、京(字慶複,集賢學士。唐貞元二十一年西元805 年卒。柳宗元撰有《陳京行狀》 )、歸(字慶宗)。陳京為江州義門陳族先祖。陳歸生珦,珦生右、名。右生(王+全)、瓚,名生瑄。陳歸從宜都遷平江 (今蘇州吳縣),其曾孫陳瓚從平江遷平陽。乾隆順溪陳譜《增修家乘序》載:“高宗宣帝頊封其第六子叔明于宜都,後遷吳興,再遷平江,至尚書瓚公又由平江而隱居邑南鳳凰山下,畜魚養鶴,雜植名花古木為苑圃,邑民名為‘花園陳’,自是聚族繁盛。”陳瓚堂弟陳瑄和陳瓚在差不多的時間遷平陽。後唐長興二年 ( 931),閩長溪令陳(王+全)的孫子陳朝因閩亂由長溪赤岸從海路移居平陽坡南。千餘年來,陳瓚、陳瑄、陳朝的後裔在平陽生息繁衍。由於初遷地為昆陽城南鳳凰山下,故稱鳳凰山陳族。據鳳凰山陳族總譜記載;至今鳳凰山陳氏分支已達 100多處,人口逾 四萬。

鳳凰山陳族素以耕讀傳家,門第顯赫,子孫繁昌。陳瓚裔孫延澤于宋乾德二年( 964)登進士。宋元祐七年 (1092)陳瓚六世孫陳舜韶率族人把鳳凰山下50畝土地獻作縣學基地,即今平陽縣第一中學校址。陳舜韶是延澤的曾孫,陳彥才、彥常之父,也是順溪陳族的直系祖先。獻基後陳舜韶率領族人遷居蓮池絳裏 (今鼇江陳絳殿)。此後歷代春秋二祭,縣衙均賜胙肉六十斤,作為陳姓祭祖之禮品。據溫州、平陽志書記載,從北宋宣和三年 (1121)至宋鹹淳十年(1274)的 150年間,從陳彥才宋宣和三年(1121)登進士開始,這個家族文武進士就出了11名:陳光於紹興四年 (1193)登進士,陳子式慶元二年(1196)登進士,陳遇明嘉定四年(1211)登進士,陳豐嘉定四年 (1211)登進士,陳夢龍嘉定十三年(1230)登進士,陳國喬嘉定十六年 (1223)登進士,陳夢發嘉熙二年(1238)登進士,陳宗亮寶祐元年(1253)武科進士,鹹淳四年 (1268)武舉換文科進士,陳龍發鹹淳十年(1274)武科進士廷對第三,陳雷發鹹淳十年武科進士。宋同知樞密院兼觀文殿大學士、平陽人朱熠撰《宜都陳氏家乘序》稱:“陳氏自李唐遷居昆陽,其子姓登文科、武科、特科及補入太學,請漕試與夫勉解、進納、邊賞、蔭敘者,不啻百有餘人,此門第所以赫奕而非他族所能加也。”由於登第入泮者眾,穿絳紅色官服的人員進進出出,鳳凰山陳族遷居地蓮池被稱作絳裏。陳絳殿稱謂由此而來。

鳳凰山陳族先賢素重氣節。陳彥才登進士後,南宋建炎年間任青田知縣。紹興年間,恰值秦檜作溫州知府。陳彥才痛惡秦檜為人,每次經過溫州,都拒絕跟秦檜見面。紹興八年 (1138),秦檜重登相位,有人把陳彥才推薦給秦檜,並提出他與秦檜出生年月甚至時辰相同,勸他利用這一巧合,作為進身之階。陳彥才一笑了之,作詩諷嘲。後朱熹特意為他的詩作跋,稱讚陳彥才廉靖自守,不肯屈意權門。彥才胞弟彥常,曾于宋靖康之變時,不顧自身安危,上書朝廷彈劾權臣張邦昌,請求誅殺六賊,迎還徽、欽二帝。

陳絳殿祠堂所在地玉蓮村,陳氏住戶現有 200人,附近光明、岩前村計 600餘人,垂陽旺廠、蔡河 500餘人,下廠、西灣、河口、楊嶼門等地 200餘人。鼇江片及錢倉鎮三垟陳氏計4000餘人,多是陳瓚後裔。另外蒼南前垟底陳博後裔也有4000多人。陳瓚七世孫彥常,九世孫陳遂。又傳九世至陳良,為陳瓚十七世孫。陳良有子三人:陳鼇,字宗雲,號望山;陳蒙,字宗亨,號明山;陳博,字宗望,號荊山。順溪陳族系二房陳蒙後裔。大房陳鼇後裔有宜山文樓底、靈溪九甲和江西垟(瀆浦)的河口葉、西聽、南陽等地分支。

南宋淳祐十年 (1250),十世祖陳宗亮主修《陳氏家乘》。原譜佚失,但保存有陳宗亮的《重修家乘序》、《世系本始》,族人潮陽主簿陳思道的《原始厚別》,邑人朱熠的《宜都陳氏家乘序》、《陳氏歷代歌》。元至正二十一年 (1361年)曾有修譜,收有元朝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曾堅《絳裏陳氏宗譜序》。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7),陳博任福建興化府儒學,曾主持修譜。原譜已失,但留有陳博所撰《重修家乘序》、《學宮領胙規》,浙江按察副使魏一恭的《皇渥流光圖敘》,門生工部主事高超的《書香遺跡》,河南按察副使顧陽的《書香遺跡說》等。以上宗譜史料,由於順溪陳族纂修乾隆乙未年 (1775)宗譜而得以保存。乾隆三十三年(1768)蔭庠生陳淑任曾主持修譜,該譜文革時被燒毀。陳昌智主持修1981辛酉譜,陳志汝、陳欽震主持修1999乙卯譜各二卷。

1958年大躍進修水庫時,族人發現絳裏西南十餘裏的岩前村淡竹池井地方有古墳。1994年發現古碑,明確是陳彥才之墓,陳族籌資 八萬元重修。碑文為《貴州通判朝奉大夫陳公彥才之墓》。蒼南宜山陳家寺、水門和福建閩清陳族為彥才後裔。陳彥常是絳裏、順溪陳族直系祖先,墳墓在絳裏附近章家源地方,1994至1997年重修。陳族刻有《重修五鳳樓祖墓碑記》。荊山仙岩水庫邊有悟心禪寺。陳彥才隱退時,獻其60畝山園、三座草山供該寺,刻有碑文。

陳絳殿宗祠世系:一世瓚,二世勖,三世延澤,四世道,五世瓘,六世舜韶,七世彥常,八世光,九世遂,十世宗亮,十一世炎發,十二世田孫(紹僧),十三世繡翁,十四世江,十五世保性,十六世永爆,十七世良,十八世博。

陳博以下名行行第為:經承春光 (君)其(士)淑之。

下接廿六世起行第為:立世廷昌  克志欽崇  榮耀 (益)宗(恩)光  振啟純良。現行輩份從昌到耀七代。

新排行第為:忠孝垂芳遠 存仁禮義寬

      安定建勝利 和平通全球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