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順溪陳族第一章

作者:林順道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順溪陳族

目錄

第一章 家族源流和宗枝繁衍

第一節 鳳凰山時期和蓮池絳裏時期

第二節 順溪時期

第二章 順溪陳族的生存智薏

第一節 適意自然的生活情趣

第二節 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

第三節 重視教育的明智舉措

第四節 禮讓智勇的處世策略

第三章 順溪陳族的婚姻家庭

第一節 擇 婚

第二節 聘娶

第三節 分家和承繼

第四章 順溪陳族的宗族活動

第一節 《陳氏宗譜》:傳播宗族文化的神聖藍本

第二節 祭祀祖先:敬宗收族的重要儀典

第三節 尋根聯宗:孜孜不倦的敦親睦族活動

第五章 順溪陳族的宗教

第一節 開放和相容的宗教特徵

第二節 主要宗教崇拜活動

第六章 順溪陳氏古屋的文化內涵順溪陳氏宗祠

第一節 順溪居民大屋

順溪陳族大事記

 

第一章 家族源流和宗枝繁衍

順溪地處我國東南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南雁蕩山的腹地,距平陽縣政府駐地昆陽鎮直線距離三十八公里,實際路程有五十多公里。往西有泰順縣,西南與蒼南縣為界,西北和文成縣接壤。是平陽縣西部山區最重要的傳統物資聚散地,現為平陽、泰順、文成、蒼南四縣邊地山區的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

明隆慶年間(一五六七~一五七二),溫州平陽鳳凰山陳姓大族的一支在經營四方時,居住在縣城昆陽附近大嶴底地方的二十世祖陳育球率領妻兒,翻山越嶺西行上百里,從敖江下游平原來到四面環山的順溪山坳定居下來。為陳育球所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後裔們經過四百多年的蓽路藍縷,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蕪的山坳發展為鼇江上游的第一大鎮,經歷十七世代的宗枝繁衍,如今總人口有六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順溪的有四千多人,成為浙南地區罕見的聚族而居的大家族。

順溪陳族所屬的鳳凰山陳族是溫州平陽、蒼南一帶的古老的家族,這個家族遷居溫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與浙南閩北許多陳姓宗枝有淵源關係。

 

第一節 鳳凰山時期和蓮池繹裏時期

順溪陳族屬潁川郡宜都陳氏,潁川郡始祖是戰國時楚相、潁川侯陳軫,宜都陳氏始祖是南朝宜都王陳叔明。據史書記載,陳氏得姓的開山祖是虞舜後裔、周文王女婿胡公滿。周武王滅商後,封胡公滿于陳國。西元前四七八年楚惠王北伐,殺了陳閔公,陳亡。從胡公滿封陳到陳閔公亡國,陳國共傳二十世,二十六位君王,曆五百八十八年。其間在春秋中期,陳國發生了一場爭奪王位的鬥爭。宮廷之亂的結果,使得陳厲公的兒子陳完為了避難逃到姜姓齊國,並改姓為田。陳完的後裔田和奪取了姜姓齊國,自立為齊太公,受到周王朝和列國的承認,其孫田因齊又自稱是齊威王,田齊成為戰國時的強國。到威王的玄孫齊王建時,田齊被秦所滅,共傳8君,歷時184年,田氏子孫紛紛改姓。齊王建有三子:升、桓、軫。田升和田桓的後裔分別改姓為王,意為王室之後。兩漢之際廢漢平帝建立新朝的王莽便是田升的後人(號元城王氏)。田軫相於楚,封為潁川侯,複姓為陳氏。

陳軫-嬰―餘―實―准―高―詠―猛―道巨―文贊-談先、霸先、休先――茜、頊――長子叔寶、六子叔明、十七子叔達……、――定――球-兼--當、萇、京、歸

這個家族在南北朝時奪了帝位,建立了陳朝。陳亡後,陳叔明入隋為鴻臚少卿,陳叔達入隋為唐高祖丞相府主簿,唐貞觀初累攉禮部尚書。按順溪陳族乾隆譜所載《陳氏歷代歌》講法,會稽司馬陳定是陳叔達的親子,陳叔明的繼嗣:

第七叔明封宜都,儀容俊雅號為最。

母弟義陽唐尚書,太宗贊譜重宇內。

宜都繼以義陽兒,仕唐司馬聊相慰。

晉陵參軍誕學士,學士四產皆登貴。

陳京無子,以兄陳當之子陳褒為繼嗣,他的後裔創建了江州義門陳氏派,過去有人認為順溪陳族屬江州義門陳,其實不是,只是它的近支。宜都陳氏在溫州的主要支派為陳京之弟陳歸的後裔。據順溪陳氏宗譜記載,陳歸之子名陳向,陳向生有二於:陳右和陳名。陳右生陳(王+全)和陳瓚,陳名生陳瑄。鳳凰山陳族的遷溫始祖是陳瓚.乾隆順溪陳譜的《增修家乘序》說:

高宗宣帝頊封其第七子叔明于宜都,後遷吳興,再遷平江,至尚書瓚公又由平江而隱居昆陽邑南風凰山下,畜魚養鶴,雜植名花古本為苑圃,邑民名為花園陳,自是聚族繁盛。

此平江為平江府,即今蘇州吳縣;昆陽邑南風凰山下,即現在的平陽縣昆陽鎮鳳山村。根據這個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的活動時間,可以推定陳瓚遷居溫州幹陽的時間在十世紀初,這也與蒼南下東莊陳氏宗譜(非鳳凰山派)稱陳瓚是唐昭宗(八九一~九○三)時人相契。明清舊譜還有陳瓚是唐兵部尚書說法,但于史無證,年代也不相符。不過,從陳瓚有畜魚養鶴,雜植名花古木的條件來看,應是曾經當過官,至少是個很富有的人。

根據平陽、蒼南一帶陳姓宗譜記載,這個家族當時遷居溫州的還有陳瓚之兄長溪令陳(王+全)的孫子陳朝和陳瓚堂弟陳瑄。特別是陳朝的遷平,使這個家族的陣營倍增.編於一七七五年的乾隆順溪陳譜對陳朝的記載比陳瓚為完整:陳朝是陳瓚之兄陳(王+全)的孫子,後唐長興二年(九三一)因閩亂由福建赤岸航海至溫州平陽,遷居于溫之平陽南郭施大夫廟前三枝河口,初遷基地共十九畝。晉天福年間(九三六~九四三)為大理訐事,開運二年(九四五)卒於家,葬于一都管嶴太平院後。平陽南郭即昆陽邑南,今稱昆陽坡南,大夫廟現仍在,陳朝遷平即定居于他叔祖陳瓚家附近。

陳瓚和陳朝在平陽、蒼南的後裔自稱鳳凰山陳族。現在陳瑄後裔也列名於這個家族.據乾隆順溪陳譜記載,這個家族的主要傳派有:

向-右-(王+全)-明一處士澣居福建長溪

明二處士滸-朝-詢-副使理-小一處士光 平陽鳳凰山下派

小二處士升     平陽新羅山前派

小三處士基     永嘉楠溪派

小四處士華     三嶼下嶴派

處士珪-小五博士俊 平陽萬全録積派

小六縣尹顯     平陽萬全録積派

小七處士曄     樂清玉環聖塘派

小八處士靜     樂清青山派

小九處士懿     玉環下塘派

明四處士汾      居福建寧德

瓚--明三處士勖  平陽鳳凰山下

明五處士旻     平陽鶴溪

明六處士昱     蒼南蒲門

名―――瑄――----昊-泰康 蒼南柘園派

真-琪       蒼南柘園派

陳瓚在平陽,蒼有的後裔傳承如下:

瓚-勖-延澤-道-師顏-舜明

舜俞 後裔居平陽萬全榆垟

舜欽

舜舉

玨 傳十三代失考

瓘-舜元-彥純 後裔居蒼南江南甲第

彥夫

舜賓-彥深

舜韶-彥充 後裔居平陽萬全垟底

彥才 後裔居平陽小楠陳絳殿等地

彥康

彥常-光-通 後裔居蒼南江南八岱

遂 後裔居平陽蒼南多地

士達 後裔居里安陶山

旻 遷居平陽鶴溪(樂溪),後裔失考。

昱 後裔居蒼南南港蒲門,後裔失考。

宋元祐間 (1086~1094),陳瓚六世孫陳舜韶把鳳凰山麓的土地約五十畝左右捐獻給孔廟作廟基,率領族人遷居到蓮池。此後直至明代,是這個家族的鼎盛時期 。根據地方誌書的記載,這個家族從北宋宣和三年(1121)至南宋鹹淳十年(1274)一百五十年間文武進士就出了十一名。

陳彥才  宋宣和03年(1121)進士

陳  光 紹熙04年(1193)進士

陳子式  慶元02年(1196)進士

陳遇明  宋嘉定04年(1211)進士

陳  豐 宋嘉定04年(1211進士

陳夢龍  嘉定13年(1220)進士

陳國喬  嘉定16年(1223)進士

眯夢發  嘉熙二02年(1238)進士

陳宗亮  寶祐元年(1253武科進士,咸淳04年(1268)武舉換文,成文科進士。

陳龍發  宋鹹淖10年(1274)武科進士,廷對第三。

陳雷發  宋鹹淳10年(1274)武科進士

入仕作官如此之多,迎來送往,穿絳紅色官服的人進進出出,於是蓮池被稱作絳裏,也有連稱蓮池絳裏的,直至明清時代。這個地方現在稱為陳絳殿,標準地名寫作“陳家殿”,為敖江鎮玉蓮村。

順溪陳族為陳舜韶第四子陳彥常之孫陳遂的後裔,這個支派在明代相當興旺,家族成員分佈在平陽、蒼南各地。陳遂九世孫陳良有子三人:陳鼇字宗雲號望山,陳蒙字宗亨號明山、陳博字宗望號荊山。陳博是嘉靖間選貢,授興化訓導。民國《平陽縣誌》稱他:“多所造就門生,江潮、高超、傅卿相,繼成進士,官東甌,踵門問候,俱款以糲飯濁醪,不幹以私”。陳博的侄兒陳洽,“嘉靖初在太學。大學士張孚敬以承制甘露百律詩屬擬稿,進稱賞,欲授以官。洽曰,依人取榮,如平生志節,何不辭以歸 ,著有荊西集”。

因家族繁衍,舊地狹窄,嘉靖年間(1522~1566)陳蒙遷至陳絳殿附近的大嶴底。當時,平陽沿海一帶屢遭倭寇侵擾,陳蒙之孫陳育球又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由大嶴底遷來順溪。

 

第二節 順溪時期

陳育球屬鳳凰山陳族20世,也是順溪陳族始祖。他生有五於:文明、文達、文爵、文獻、文傑。大房陳文明後裔遷居福建桐山,四房陳文獻傳三世而止,五房陳文傑傳一世而止。現在的顧溪陳族均為二房陳文達、三房陳文爵之後。房派有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為敘述方便,先將陳育球派下順溪陳族編定的名行和字行的行第介紹如下:

世次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名行  文 元 守 世 嘉 永 仁時 昌 希 承朝 亦 聖 正 治 明 良

字行  玉 穀 君 卿 帝 士 子 國 宗 廷 維 鼎 式 允 紹 克 繩

順溪陳族的世系仍按鳳凰山陳族世系的序次編定,故陳育球諸子為21世,其餘依次類推。
大二房是陳文達後裔,在順溪傳四小房十支:

文達-夏十-啊三
元維-守賢
守初
守理 乏嗣
元賓-守麒
守麟 乏嗣
元英-守金
守法
守綸
守鳳
元秀-鮑六 子啊陳遷居麗水龍泉縣,失載。
守蘊 失載。
守啟
守崇
守容

大三房是陳文爵的後裔,在元字輩份中尚有六人:元賜、元贈、元貽、元青、元茂、元忠。元青、元忠繼嗣不明。元茂之子永年出繼福建桐山(今福鼎)園底周,族人推測可能父亡後,母親帶子再嫁而出繼的。元贈的後裔失傳。所以現在在順溪的只有元賜的後裔和元貽的部分後裔。

元賜的後裔現稱元三房。元賜雖有六子,但只有第三子守宗的長子世望的後裔有在順溪繁衍。其他五子後裔不明。世望六子是:嘉信、嘉訓、嘉謨、嘉詢、嘉諏、嘉謙。

陳嘉詢派下是元三房最興盛的房派,也是解放前整個順溪陳族最為富有的房派。陳嘉詢僅生一子,名永千,字子載,生於雍正五年(1727),卒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壽六十五歲。永千生有七子:

顯仁,字國明,乾隆12年至嘉慶24年(1747~1819),太學生;

安仁,字國敦,乾隆14年至嘉慶18年(1749~1813),登士朗;

為仁,字國本,乾隆16年至乾隆477年(1751~1782),泮生;

作仁,字國柱,乾隆17年至嘉慶23年(1752~1818),援例入太學,舉介賓;

深仁,字國遠,乾隆19年至乾隆54年(1754~1787);

景仁,字國耀,乾隆23年至嘉慶13年(1758~1808),縣學生;

崇仁,字國鼎,乾隆32年至道光28年(1767~1848),例貢生,誥贈奉直大夫。

因此陳嘉詢、陳永千的後裔現在被稱作七份或“七份頭”。清代中後期是這個分支房派的鼎盛時期。

陳元貽在順溪的後裔稱三房十份。陳元貽有三子七孫,嘉字輩二十四人,永字輩六十六人,乾隆順溪陳族記載:嘉字輩有八人遷居周嶴。順溪陳族除乾隆譜載有周嶴派外,其他各譜均未予記載。對照新譜,遷往周嶴者,其後裔只有少數遷回順溪,多數失傳,周嶴現在也無順溪陳族。為什麼稱三房十份,族人也講不出來,只知道這個房派住順溪只有十個堂兄弟。

順溪陳族現在有六千多人,但住在順溪本地的只有四千多人,其他則散居各地。順溪山坳現在劃分為十個村。除溪南村為純少數民族佘族的聚居村外,其餘九個村均是順溪陳族聚居地,約占十個村的總人口四分之三強。順溪陳族各房派及聚居情況是:大二房現在總計男女人數約三千人。元繼派下人數只有數十人,大部分居住在後山垟村;元賓派下約四百多人,聚居在朱山村垟頭坪及嶺麓村,元英派下人數有二千多人,聚居地在上順溪村(習稱上村)、順溪村(習稱中村)、後山垟、嶺麓、只音等村;元秀派下有四百多人,原聚居在嶺麓村及順溪村,元三房現在約二千五百多人,大部分聚居在順溪,下順溪、牛場等村:三房十份,現在約八百多人,住在順溪村、溪北村(習稱沙垟)。這只是順溪陳族各宗枝居住的大體情況,現在順溪陳族各房派混居的情況逐漸增多。如沙垟創辦陶瓷廠後,各房派均有人搬遷過去。南新村是個新居民點,居民來之順溪各村,戶籍關係仍在原來村。同時上述的各房派的人數包括住外地者。現在順溪陳族住在水頭、敖江、昆陽和蒼南縣城靈溪的就有二百多產、一千多人,其中,水頭一百多戶,敖江五十多戶,平陽二十多戶,靈溪三十多戶,其他散故居溫州附近城市、集鎮。還有一些族人分佈全國各地,直至海外。

歷史時期,社會上曾發生過無數滄桑巨變,可順溪陳氏家族在這個峻嶺四塞,崗阜周袍的鄉曲山間中卻人數越來越多,保存和發展了富有特色的宗族文化,並以此為祖地,走向四面八方,在海內外許多地方留下足跡。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