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順溪陳族 第六章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順溪陳族

第六章順溪陳氏古屋的文化內涵

“青街竹,順溪屋”,這句流行於平陽民間的古老諺語,準確地表達了平陽西部山區兩個著名小鎮的鄉土風貌。順溪古屋尤具特色,素有美譽,為浙南山區民房建築的典型。老式順溪房屋,沿溪而築,景色旖旎,遠遠望去,街道猶入一條戲水游龍。現在開闢了新街,建了不少新式樓房,但小鎮仍然保留了沿溪老街和數幢木結構的陳姓古屋,這些古屋大體上均建於清乾嘉年間。整幢房子佈局恢宏,構建工巧堅固,給人以古樸、深邃、莊重的感覺,顯示了這個家族昔時財力之雄厚及高手匠人工藝之精巧。偏遠的山鄉小鎮,居然有這樣龐大的建築群,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巍然屹立如故,實屬罕見,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文物局並己推薦陳氏古屋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為“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並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被推薦的順溪陳氏古屋有陳氏宗祠一座和民居大屋六座。

第一節順溪陳氏宗祠

宗祠或稱宗廟、祠堂,可以說是家族的聖地。她產生于遠古的祖先崇拜,是祭祖敬宗的活動場所,原先稱“廟”,《孝經》說:“孝子之於親也,為之宗廟,以鬼享之。”但古代只有士大夫以上才能有宗廟,才能有祭祖的權利,而平民祭祖之權被公開剝奪,故《孝經》又有“士大夫有廟,而庶民無廟”之說。只是到了後來,改廟為祠堂,於是士庶才有了平等的祭祀之權。宋代,朱熹力主此制,對後世宗祠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順溪陳氏宗祠營建和佈局

順溪陳氏宗祠祠宇之宏大壯觀,名聞遐邇;1997夏天,族人勒石銘刻《順溪陳氏宗祠碑記》,講明順溪陳氏宗祠創建、修建的大體情況。

順溪陳氏宗祠碑記

自古以來,有氏必有族,有族須有祠,此乃中華氏族之文化。宗祠者旨在溯祖思源。紀念先人,啟迪後世,樹立道德風範,宣導孝悌精神。

清雍正二年,先祖守豪公舍家產建宗祠,咸豐三年固祭祀失火燒毀大部,民國十六、廿四年先賢少文、卓觀、景山三公為首集資複修並擴建前殿,戊辰 (西元1988年)初再度修飾。

建祠二百七十四年,風雨滄桑,幾經修葺,日臻完美。宗祠縱深70.2米,橫寬20.1米,占地面積1439.1平方米,建築面積 971.7平方米。前後三進,三殿四廂;石獅雄踞,旗杆林立,雕粱畫棟,莊嚴肅穆,規模宏觀,獨具匠心。薈萃民間工藝之精華,仰首望,“皇渥流光”儼然堂上,使後人肅然起敬:舉目看,鄉賢聯額頌揚業績,令我輩精勵囤強。更兼順溪形勢得天獨厚,層巒翠疊,清川長流,眉峰挺拔,鑄成屏障。祠峰相襯。天賜南雁景觀。其雄偉之勢令瞻仰者歎為觀止。可鐘千古員氣,能毓萬代風華。

潁川之源潤澤平江,鳳山之氣貫注蓮池。我氏本邑中望族,明隆慶年間先祖育球公從慕賢西鄉大嶴卜居順溪,四百三十年間,人口七仟餘眾,同堂居安,血濃於水:枝茂葉盛,遍及神州;耕讀持家,旗風淳厚。明清至今人文鼎盛,可謂地靈人傑。此皆賴祖德之恩澤,更仗山水之孕育。時值盛世國運振興,中華民族東方崛起。繼烈揚芬,策勵後昆,愛族、愛鄉、愛國原為一體;千秋俎豆,永念孝思,敬祖、敬親、敬業焉容二心。拙筆代記,族人共勉。

  裔孫聖駒謹撰 亦勳敬書 丁醜初夏

順溪陳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間 (1723~1735),創建者有四房陳文獻之孫陳守毫和元三房陳世望等。四房陳文獻這支派至陳守豪便乏嗣了,但陳守豪卻盡捐家產創建宗祠,因而 200多年來一直受到族裔敬奉祭祀,順溪陳族對“香火延續”的理解有更寬泛的意義。1980年和1994年的《順溪陳氏宗譜》均收有《守豪公行略》,此文寫于道光十八年 (1838)。

守豪公行略

公宇君宰,國初雍正時人,生平慷爽。知大義,家饒於財而艱千嗣息。或勸為之立紹,則婉言以謝之。先是明隆慶間陳育球自大嶴徙居順溪,是為遷居初祖,至公蓋逾百年而宗祠未立。公慨然出己資獨立創建之,且盡割其田以充祠戶。我族之有宗祠,得以歲時薦蒸,嘗自公始也。於稀世之厚;自封殖以遺子孫,凡地方公益,率一毛不肯輕撥,至富而無子,死後屍猶未寒,兄弟爭繼,紛起訟端,因而破家蕩產者,亦比比皆是。公索不讀書而能灼知大者遠者,不為一身計而獨為一族計,不為嗣續計而獨為祖宗計,何其卓也。意公一生善行必多可紀,惜故老無傳,無能道其軼。然觀此一事,以足令我族百世子孫入祖廟者,油然生其孝子順孫之心。可謂篤于本原,識拔流俗者矣。爰撮其大略著之篇首,以俟世之立言君子,以使後之人得可覽焉。

  道光十八年戊戌十月  族孫啟廷 謹述

1999年清明節,在前進大殿中央懸掛“高山仰止”匾額。“高山仰止”語出《詩經‧小雅》,後世用以謂崇敬仰慕。此匾右側文字說明為:“紀念先祖守豪公闔家產建宗祠之敬祖愛族精神”。

順溪陳氏宗祠初建時,規模較小。乾隆年間擴建為兩進。族內相傳,當時擴建宗祠和營建老丈房聘請的是同一個樂清木匠。泥水匠和花匠是昆陽和里安一帶聘請的。民國十六年 (1927)又擴建二個橫廂和前進。文革結束後,於1988年修理過一次。1999年建造碑林時,祠宇內全部隔壁、門戶撤去,使之更加寬敞。

現在整個宗祠 (包括屋旁場地)縱深70.2米,橫寬20.5米,占地面積1439.1平方米。祠堂台門前有大石獅子 一對,台門外兩旁道坦豎立旗杆夾八對。這些旗杆夾是為太學生或官府授縣職以上(包括虛授)的人制的。宗祠坐東朝西,正對眉峰,所以稱台門為“迎峰門”。

祠宇系三進五間合院式木構建築,通面寬18.5米,縱深46.4米,建築面積 838平方米,分前、中、後 三進和四個橫廂,每進五大開間,每廂三間,共計27間,中廳寬 5.2米。前進有 三對大門,一進大門,三進四廂盡收眼底,神聖、肅敬;和諧、寬闊的感覺油然面生。後進大殿后段建有神櫃檯,臺上置有四級梯形木台。中堂最高一級木台安放陳氏得姓開山祖胡公滿、順溪始祖陳育球、二房祖、三房祖牌位。其他各級位按左為大二房、右為三房的序列依次放置族內死者之木主,左邊設土地神位。因文革時原有木主被毀,恢復安放後,次序有些混亂。

其他廳廂主要功用是平時供人觀賞遊憩,節日宴會時擺放酒席。附屬房原來只有廚房 三間,供元旦聚宴及各節炊事場所。1996年,拆建為五間二層樓。現在樓下為廚房,樓上為儲藏室,置放歷代宗譜等。

宗祠管理和活動經費來源

順溪陳族因其家風醇厚;辦事嚴謹,宗族事務和祠堂管理制度較完善。組織機構是首事制,首事一般是過去擔任過村幹部的老人。每個順溪陳族聚居村一般有 二名首事,整個宗族由十多名首事組成管理機構,主持日常祭拜及修譜、修祠等重大活動。但因有的年事過高、路途較遠等原因,現在實際管理為者六人:大二房 三人、元三房二人、三房十份一人。啟用族產就是由這些宗祠管理者協商決定。

祠堂還聘請族內位老人為專職看守人員。職責是打掃衛生,關啟祠堂門。為在經濟上保證祠堂活動的正常展開,順溪陳氏宗祠原來設有祀田。《守豪公行略》中說;“公慨然出已資獨立創建”宗祠,“且盡割其田以充祠產。”這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祀田來源。各房派在分家時也留下些眾田作祀田。民國時期,徐用任平陽縣長期(1935~1939),當時溫州 (第十區)專員許蟠雲為籌集槍支“剿共”,強派順溪陳族出40枝槍;每枝需30多銀元,共需1000多銀元,只得賣祠田,此後便沒錢聚宴了。但各房派仍有自己的眾產。直至土改前,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的三房眾田各有 100多畝。分支房中大二房的四小房、元三房的大份、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第七份等也有眾產。祭祀設宴便由各房自己負責。

現在祠堂已無眾田,但有 四間店面,每年店租六、七千元,供祭祀等族內重大活動之用。重大修理靠集資。1988年修理柯堂時,共集資3萬9千元;其中族內個人111人捐資32100元,捐資千元以上的有 八人,最多者捐4000元:八個順溪陳族聚居村捐資6260元;3個友鄰村贈資280元;水頭陶瓷廠前身為順溪陳族族人所辦,也樂助 370元。另有個人捐助木料、錫台等實物的。1999年建造碑林所需資金全部為順溪陳族族人所籌集。共有 129人捐資,其中有在北京、臺灣等地順溪陳族族人,捐資總額為7萬3千元。資金由首事會管理,收支全部公開。

順溪陳氏宗祠文化特徵

順溪陳氏宗祠除具有一般宗祠的共同特徵外。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顯著的神聖性;濃厚的文化意識;難得的開放觀念。

顯著的神聖性

凡宗祠均有神聖性,但順溪陳族宗祠在維護神聖性方面也有些特殊舉措。如與一般宗祠坐北朝南不同,順溪陳氏宗祠坐東朝西,面對帶有神聖色彩的眉峰,並特別規定任何建築物不得遮住望往眉峰的視線。並予勒石公佈:

附禁

茲經商議為保護宗祠景觀特立如下禁約:

一、宗祠朝眉峰方向石檻起直35米,橫20米以內,限最高建築 八米,不得超高,以免遮擋宗祠視線。超高建築無償拆除。

二、今後該地段如產權轉讓任何人,契約中必須寫明限建高度。否則,違約建築責任由當事人自負。

望我族裔孫尊祖守約,不以一人一家計,應以一族一地計,緬懷祖德,積福後世。此禁既成,自踐者必成眾矢之的。

  陳氏宗祠會眾

  一九九七年初夏立

濃厚的文化氣息

在順溪陳族看來,宗祠不僅是祭祖敬宗的活動場所,而且也是宗族文化薈蘋之所,是對內進行家族精神教育,對外宣揚家族光榮歷史的最理想的物質載體。1988年修理時,在廳廂各處懸掛大量匾聯。1996年,後殿兩壁增掛了鳳凰山陳族歷代先祖容圖。1999年,在前進門台和三進四廂南北兩側內壁下部全部置放碑刻。經過這次調整,使僅有祭祀功能的傳統宗祠成功地轉化為宗族文化大展廳,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宗聯

宗聯,俗稱陪神對子,一般為宗族獨家專用。順溪陳姓的宗聯刻在柯堂門柱並記載于宗譜。祠堂裏原有對聯在文革期間被毀,現在大都根據歷代宗譜記載另請人書寫補刻。宗聯的內容一般取材於本族的歷史名人及其道德文章,對外宣揚自家祖先功德、光耀門庭,對內用以激勵後人。這些宗聯有些是轉錄自蓮池絳裏祖祠的,有些是專為順溪陳氏宗柯撰寫的。因這個家族在平陽原屬望族。宗聯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又經累世流傳,用片語句典雅凝重,對仗工整,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價值。現在宗祠後進大殿第一對柱聯為浙江大學歷史學家徐規先生撰、著名書法家林劍丹書:“允谷將軍人稱清風兩袖,少文先生眾推南雁主人。”柱聯概括了陳少文和陳允穀這兩位順溪陳族近現代最傑出人物的業績。

宗祠碑林

1999年05月,陳聖駒 (退休千部)、陳亦勳(離休幹部)和陳亦進等族人發起在順溪陳氏宗祠內建造碑林,為避嫌,申報時取名“順溪古屋碑林”。在宗祠前進置長11米,高 0.9米石壁,錄刻朱熹《跋陳彥才詩》、孫詒讓《敕授文林郎芝山陳老先生七秩榮壽》、劉紹寬《順溪瓷廠記》。宗祠兩廂置放碑刻83方,錄刻歷代宗譜中的重要序贊和從唐末五代至當代有關順溪景觀、人文的詩詞題聯。書寫碑文的有原浙江省委書記、中顧委鐵瑛同志,中國書法評委會會員祝遂之先生,省文物局鮑賢倫局長,以及溫州當地著名書法家馬亦劍、陳鐵生等先生。碑刻中有孫衣言、陳百村 (允谷)的原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張禹的題聯:“流雲歸何處,明月是故鄉。”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陳久昆教授題寫“藝林”匾額。書法家陳鐵生先生為碑林題名是:“順溪陳氏宗祠碑林”。1999年11月04日舉行落成典禮,縣有關部門領導和新聞單位記者也應邀出席。

宗譜等宗族文物的收藏和展出

在宗祠中附屬房樓上辟儲藏室用以收藏宗譜等文化珍品,並有專人保管,便於族人和外來調查者查閱。現在收藏的主要宗譜有:乾隆順溪陳譜手抄本和複印本、民國二年《順溪陳氏族譜》、民國十七年 ,(順溪陳氏族譜)、1980年《順溪陳氏宗譜》、1994年《順溪陳氏宗譜》,以及1981年平陽北港陳姓聯合修造的《潁川郡陳氏大宗譜》。中進大廳兩排玻璃櫃內展出族內攝影師陳正丈先生拍攝的數十幅順溪風景照和宗族活動照片。

難得的開放觀念

宗祠是家族聖地,平陽一帶的宗祠平時一般都是關閉的,外人難以窺測其中奧秘。可是順溪陳族是一個開放型的宗族,宗祠大門白天一般都開著,族內年輕人和小孩也隨時可到祠堂內瞻仰,經常接受宗族文化薰陶。外地客人來到順溪,族人也往往主動邀請他們參觀陳氏宗祠,順溪陳族向來以有這樣宏偉的祠堂而感到自豪。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順溪陳氏宗祠還借給北港陳姓作為聯宗大祠。雖然在商議過程中有個別族人擔心暫借結果有可能被佔用,表示反對;但順溪陳族各房首事徵求多數族人意見後,同意暫借,認為這對加強北港陳族各枝宗親感情聯繫有好處。北港陳族 (包括順溪陳族),宗枝來源紛雜,陳姓開基始祖胡公滿則是他們都要祭祀的先祖,所以便把胡公滿牌位安置在這裏。1991年北港陳氏總祠 (紀念堂)建成後,順溪陳氏宗祠雖不再是北港陳姓聯宗大祠,但胡公滿牌位也沒有撤掉。

順溪陳氏宗祠甚至可以向其他姓族開放,這在平陽一帶是很罕見的。如各姓可以在順溪陳氏宗祠聯合做佛事,甚至還可以借用為辦理喪事。1996年年初就有戶李姓人家,家族宗祠在青街鄉,上輩去世辦喪事,擺酒席,都放在順溪陳氏宗祠內。

第二節  順溪民居大屋

陳氏古屋佈局示意圖

由於宗枝昌盛,人口繁衍,這個家族在清乾嘉年間開始便大興土木。現在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請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幾座順溪民居大屋都是元三房陳嘉詢、陳永千派下營建的。

陳嘉詢派下民居大屋的營建

陳嘉詢派下這些民居大屋是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間營建的。陳嘉詢、陳永千父子,營建了第一座大屋,現在被稱作陳氏七份老屋 (簡稱陳氏老屋)。永千七子之中,除老五、老六依傍老屋兩側擴建外,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七均又擇地重建。老大、老七的後人又建有新大份大屋、新七份大屋,原房則稱老大份大屋、老七份大屋。第三份大屋後來因火災被毀,新七份古屋又在農曆乙亥年除夕 (1996年02月18日)被火災所毀。 這些古屋樣式不相上下,唯面積大小有別。

現在被列為省文保單位並被推薦為全國文保單位的 六座民居大屋是:陳氏老屋、老大份大屋、第二份大屋、第四份大屋、老七份大屋、新大份大屋。

陳氏老屋:陳嘉詢、陳永千父子始建,陳永千第三子為仁、第五子深仁、第六子景仁擴建。陳嘉詢卒子1760年,陳永千生於1727,他們開始營建大屋的時間當在19世紀中葉。陳深仁卒於1787年,擴建時間應在18世紀下半葉。陳氏老屋系低層三進六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61米,進深78.8米,屋基地24畝 (包括四周圍牆內菜園),房屋占地面積4756平方米。前、中、後三進,以回環的廊道分隔為六個形似獨立,而又有相互聯繫的庭院。房舍分佈錯落有致,庭院毗連,門戶相對,回廊串接,四通八達。大小天井六個,套房87間,屋巷12條,共99間,房子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屋脊懸山頂,飾飛吻,門窗雕鏤精緻,形象生動,柱子粗壯,礎為方形青石,排列有序。地面鋪設方磚。四周圍以高牆,不另設門戶。門台為長條粗石砌成,懸山頂、鋪圓筒瓦,門台前兩旁豎立旗杆三對。

老大份大屋:陳永千長子陳顯仁所建,系三進九間合院式木構建築。陳顯仁原欲與第三份陳為仁的房屋前後連在一起,擬同為建築三進大廈,後因建築的精緻些與粗便些的意見不同,便各自營造一座。老大份大屋占地總面積2700平方米。大門屋宇式,門和廂房組成。轎廳全部敞開無門窗,前後廳、兩廂門窗、隔扇則組合嚴實且雕鏤精緻。內院四周建二層樓房,四面回廊,周匝雕。設套房53間,屋巷10條,梁架穿鬥抬梁混合式,懸山頂屋面。大廳現懸有古匾 二個,廳前放著二個青石石鼓。

第二份大屋:陳永千次子陳為仁所建。系二進五間合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55米,進深31.4米,屋地總面積1730平方米。前廳為平房,中辟過廳,三山式懸山頂屋面。正廳、兩廂為樓房,內三面設格扇花窗,梁架為抬梁式。

第四份大屋:陳永千第四于陳作仁始建;為二進三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45米,進深33米,占地面積1845平方米。大門三間屋宇式,上懸“戶侯第”匾額。縱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前廳、後廳,橫軸線上設有天井 三處。除前進為平房外,後進和兩廂均為樓房。三面走馬樓,拼花美人靠。中庭院左右兩側設隔牆,隔牆裝飾有"金錢"式透空花窗 三組。梁架穿鬥抬梁混合式,廳前置軒廊,門樓斗拱前挑兩層插拱,後尾採用偷心造,出兩跳承金檁;懸山頂屋面,山面出際,做成馬頭山牆。原有套房48間,近年拆除 二間,剩46間,屋巷六條。大院內有花廳(適肪)、花園、魚池,光緒二十九 年(1903)創辦“益智高等女校”,以“適肪”的小別墅作為講堂。台門前兩對旗杆石,在“文革”期間遭受損毀。

老七份大屋:陳永千第七子陳崇仁所建,系二進九間三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78.7平方米,進深28米,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大門三間屋宇式,三山式屋面,上懸“司馬第”匾額。縱軸線設過廳,橫軸線設天井三處,跨院 三個。整體建築為樓房,營造特別精華細緻,面向天井四周設走馬樓,拼花美人靠。院內有套房62間,屋巷12條,梁架穿鬥抬梁混合式結構,懸山頂三山式屋面。台門外有兩對旗杆夾和 四個練武用的石鼓。

老大份大屋、第二份大屋、第四份大屋和老七份大屋以及已經燒毀的第三份大屋是陳永千幾個兒子分家以後各自創建的,陳永千第三子陳為仁卒於1782年,所以這幾座大屋應該創建於18世紀下半葉。第四份大屋在陳作仁的兩個兒子分家後又有擴建,擴建時間應稍遲點。

新大份大屋:是大份陳顯仁長子陳昌洛所建;創建時間與第四份大屋擴建時間相當。新大份大屋系二進七間合院式木構建築,通面闊42米,進深35米。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前廳平房,中辟大門 六扇,三山式懸山頂屋面。正廳兩廂為樓房,結構與陳氏老二份大屋相一致。

1996年燒毀的新七份大屋是第七份陳崇仁的孫子陳建廷所建。陳建廷在同治二年 (1863)捐資重建平陽縣府大堂,知縣余麗元贈額“質直好義”掛在新七份古屋大廳上,可見新七份大屋在19世紀中葉已經建成。

陳嘉詢派下民居大屋的析分和住戶變化

陳嘉詢派下民居大屋營建有個過程 一住戶也有所變化。各房派居住情況基本情況:

永千―顯仁―昌洛  居住新大份大屋,陳百村將軍是其後裔。

      昌平   紹五叔深仁嗣  居住陳氏老屋

      昌南――宰廷  太學生  居住老大份大屋

          康廷  紹叔

          欽廷  太學生 居住老大份大屋

          燎廷      居住老大份大屋

      昌端――康廷  例貢生  居住老大份大屋  曾孫聖概、聖輔均曾留學日本

          嗣子

   安仁-昌敘         居住第二份大屋

      昌猷  太學生     居住第二份大屋

      昌文  紹五叔深仁嗣  居住第二份大屋

      昌彥  登士郎     居住第二份大屋

   為仁-昌言-筠廷      居住陳氏老尾

         希攀      居住第三份大屋(現已燒毀)

         希黎      居住第三份大屋(現已燒毀)

      希水         居住第三份大屋(現已燒毀)

      希升         居住第三份大屋(現已燒毀)

      作仁-昌周-希義……    居住第四份大屋

      希知……       居住第四份大屋

      昌濤-希章      居住第四份大屋

   深仁-昌平  嗣子      居住陳氏老屋

      昌文  嗣子      居住陳氏老屋

   景仁-昌毓         居住陳氏老屋

      昌運         居住陳氏老屋

      昌治         居住陳氏老屋

   崇仁-昌棨-建廷      居住老七份大屋,又另建新七份大屋。

      昌幹-蔭廷-承枝    居住老七份大屋

      昌輝-祿廷-維石    居住老七份大屋

           (學名夢飛)

            維英    居住老七份大屋

      昌浙         居住老七份大屋

這些祖屋,原則上說,是通過承繼關係傳留給後人的,但也有通過轉賣而變更戶主的。解放前即使有轉賣,也基本上在這個家族內部進行。非陳姓住戶都是在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陸續買去的。1997年,筆者在陳群、陳仲治、陳聖議等先生幫助下,對其中 四座住戶進行調查,當時的基本情況是:

陳氏者屋,住戶56戶,214人,其中潘姓4戶,李姓4戶,沈姓4戶,其餘均為陳姓住戶;另外,第29號房是運輸社使用。

  老大份大屋,住戶31戶,Z15人,其中金姓I產1人,錢姓l屍3人,黃姓1戶3人;

  第四份大屋,住戶10戶47人,其中暫租戶2戶9人,公房暫住戶4產16人;

  老七份大屋,住戶26屍,120人,其中黃姓1產4人,李姓1產4人;又公房暫住3產飛11人。

  現以陳氏老屋和第四份大屋的住戶變化詳細情況說明這個家族住房分配、承縫、變化過程。

陳氏老屋平面結構平面示意圖

注;教字為套房,+為屋巷

 1—41為陳嘉詢、陳永千父子始建,其中36—41號為樓房。

陳永千有 7子18孫。其子“仁”字輩七兄弟分家時這老屋作如下分析:

  第三份為仁:1~5號;12~15號;30一32號。

  第五份深仁:21~24、27~29號:36—38號。因深仁無子,

        以大哥顯仁第二子昌平和二哥第三子昌文為嗣於,

        所以這些房子事實上為大份、二份的後裔所繼承。

  第六份景仁:8—11號;17一20號:,33—35號;39一41號。

        6號、16號、25號為公用廳堂,7號,26號為“七份頭”眾房。

大份顯仁、二份安仁、四份作仁、七份祟仁都另建新房。第三份也又建一座新房 (後失火被焚)。在老屋旁添建的有:

  第三份:42~46、54~61號。

  第五份;47~53號、62~66號,均為樓房。

  第六份:67—87號,其中71—74、83—87為樓房。

“眾房”系“七份頭”公用,原放置凳桌盤碗等雜物。第四份陳正輝先生1962年從農業局精簡下放回多時,因其原住房已歸公,安排住在26號房間,1984年落實政策調回農業局工作遷居縣城後,他把該房賣給族人.7號現在給另一戶族內無房戶住。

第四份大屋  第四份大屋系陳作仁派下住房,平面結構如圖。

第四份陳作仁傳承如下:

作仁-昌周-希義……

      希知

   昌濤-希章-承准-嗣子亦德…

         承邕-亦棣-聖澤

               聖測

               聖溫

         承祚 (早逝)

         承紱-亦德-聖範-正輝

                  正琦

                  正道

               聖勳-正誼

            亦珍 (早逝)

            亦持-蓮生-正陽

陳作仁有二子:長於昌周,也是太學生;次子昌濤,武庠生,道光十一年 (1831)捐加六品衛副府銜。陳作仁營建1-28號房,除前進為平房外,廂房和後進 (12-28號))均為樓房,樓上有走廊相連的“走馬樓”台門3間,“昌”字輩分家時,房產以中廳為界,左首 (1-5、12-16、23-25號)給長房陳昌周,右首(7-11、18-22、26-28號)給二房陳昌濤。陳昌周、陳昌濤分家後,長房增建29-33號平房 (29、30號已拆除);二房增建34-45號房,其中38-45號為樓房,並建花園、魚池。長虜"希"字輩做茶葉生意虧本,把後進12-16號、33號、32號後堂半間賣給二房。光緒二十四年 (1898)二房陳少文又構築"適舫"3間(46-48號 ),招待郡邑名士。

第四份大屋平面示意圖

注:數字為套房,+為屋巷。

二房“承”字輩沒有分家,是1920年前後在“亦”字輩中分家,由陳少文主持,管家是陳聖澤。當時二房希章四子中,長子承准乏嗣,由承紱長子亦德頂房;次子承邕生一於亦棣 (聖澤為其長子);第三子承祚早逝:第四子承紱有三子;長子亦德兼承大伯嗣,次子亦珍早逝世,三子名亦持.因此實際上只是亦德、亦棣,亦持三份析產.當時二房總共有田 500畝,捐建會文書院10畝,迢岩碇步4畝.每份分得150畝,餘下30多畝由陳少文自用。

房產分析如下:

陳亦德:7號、8號、9號,10號、11號、19號、20號,21號、22號、26號、27號、28號,共12間。

陳亦棣: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18號、33號、32號後堂半間,共7間半。

陳亦持:34號、35號、36號、37號、38號、39號、40號、42號、43號、44號,共10間。

其中41號、45號為陳少文自住,適舫也沒分,6號、17號中廳公用。陳亦德由於兼承大伯嗣;所以分得房子多些,後來又從亦棣派下購得18號,共13間。

分家後各家要另起新灶。陳亦德廚房在22號,陳亦棣廚房在14號,陳亦持廚房在37號,陳少文自己廚房在45號。

土改時,第四份大房 (昌周派下),由於經營茶叫虧本,成為貧農,房子沒有分掉。該房派有些是陶瓷廠工人,20世紀70年代遷廠時,隨遷至水頭安家。現在1~5號為該房派 一戶住,24、25號為該房派另一戶所住,23號賣與順溪陳族大二房某戶住,29號、30號已拆除,31~33號 (有一間半已屬亦棣派下)分別租給二戶住,每年一間租錢只有100元。

第四份二房 (昌濤派下)到土改前,陳亦棣的兒子已花光全部田產,家庭成分沒有定成地主,房產也不用分。陳亦持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花光田產,賴其妻施紫香經營釀酒業贍養家人,故土改初期僅定陳亦持為個人地主;土改後期檢查時,因睦源區公所要將其房產收為公用,遂改定其家庭成分為地主。陳亦德後裔子孫多,又到外面讀書,也賣了田產,到土改時,還剩下50多畝田,定成份為地主。陳亦棣的後代現住水頭、平陽等地,i2-16號 五間空著。土改時陳亦德、陳亦持這兩個份頭後裔都在外頭工作,房產收為公用,開始是睦源區區公所駐地,1956年睦源區撤銷後又作為順溪鄉政府的駐地 (34-45號),內又設郵電所(7號、8號)、糧站(18-22號)、衛生所 ( 9號、10號、11號、46號、47號、48號)。這些單位遷出後,為他們家屬住房。28號原為陳聖勳妻子(小學教師)所住,上世紀80年代,她退休後定居溫州,房子空在那兒。其他房子也都空著。陳少文故居陳列館開放後,原住戶全部遷出。

順溪陳族民居大屋的文化沉積

孔子說:“裏仁為美。”(《論語‧裏仁第四》 )裏者,原意是鄉村的廬舍、宅院,後世泛指鄉村居民聚落,居住區;仁者人也,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充滿著人情味。裏有仁厚之俗為美,有感情的、富於人情味的居住區才是美好的。作家張順利說:“中國人幾千年來,在一個‘仁’字的目標下共同生活。凡是同類、同一祖宗的子孫共同生活在一起,不能互相殘殺,只有互相愛護,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才能世世代代永遠傳下去。穿行在陳氏大宅的重重廳堂中,最能感受到的就是‘仁’這一儒家文化中關於居住的最高理念在此充分完美的體現。”(2000年金秋旅遊文化采風《相約平陽‧叩訪陳氏大宅》 )地處偏僻山區的順溪陳族民居大屋卻有幸較好地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沉積。

工整的結構佈局顯示了聚族而居大家族和諧的人際關係。

順溪陳氏古屋的結構是永嘉、樂清一帶的樣式。木工、泥水工和雕工是從樂清、昆陽、里安等地聘請來的名匠。整個佈局工整合理,四周築有暗溝,儲水以防火災;“庭院深深深幾許”陳氏古屋一進又一進,廊道、天井、敞廳、夾弄、堂屋、偏房,走不完、數不清、看不盡。想當年一家幾代、數十乃至上百口人生活在一起,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攜婦將雛,舐犢情深,黃發垂髫,含飴弄孫……何等融融樂樂。族內有個有趣的傳說:第四份作仁公的兩個兒子昌周、昌湘濤非常友好;分家後每天早上見面時,都要拱手相揖。後來倆兄弟覺得天天作禮比較麻煩,便在天井築 二道花牆,以避免開門便相見。右側花牆已在1958年大辦鋼鐵時拆除,左側花牆仍在,使人們聯想起這個大家庭過去的生活情景。

陳氏古屋歷經數代人的析分後,住著眾多的家庭,那麼他們是怎樣鄰舍間的用房關係的呢?這些古屋中廳和通道是整座房子所有住戶公用,庭院以屋簷水滴到的地方為界,水滴之內地方屬私有,水滴之外是其四周住戶公用。有序有規,清清楚楚。

眾多的匾聯和碑刻既誇耀了家族的昔日繁榮昌盛,又蘊含著深厚的教化作用。

陳氏老屋大廳懸有莊嚴古匾八個,現尚保存著的古匾有:“賓席春暉”(乾隆年代 )、“潔擇修齡”(光緒七年)、“磻溪春永”(民國七年)等。第四份大屋匾額書“戶侯第”,當是陳昌濤捐加六品衛副府銜後所建,同時還有孫衣言、孫鏘嗚和冒廣生等近代名人題寫的碑文和楹聯。老七份大屋現尚保存有“司馬第”、“文元”、“萱蔭恒春”、“貞壽衍祥”、“名端金玉”等五個古匾。這些匾聯碑刻包含了門第榮耀、善待賓客、潔身長壽、耕讀傳家等內容。

第七份陳崇仁 (1767—1848)為例貢生,誥贈奉直大夫,學名陳超鵬。“名端金玉”、“文元”是他在道光九年(1829)立的,同時在台門外立一對旗杆。陳崇仁長子昌棨,誥贈奉直大夫,夫人鄧氏欽旌節孝,奉旨建坊,光緒十二年 (1886)誥贈宜人,八旬榮壽立“貞壽衍祥”之匾額,掛在老七份古屋,同時又在台門外立一對旗杆。昌棨生子一,名建廷,道光十八年 (1838)例捐太學,咸豐元年(1851)加貢生,同治二年(1863)捐資重建平陽縣府大堂,知縣余麗元贈額"質直好義",誥授奉直大夫。這個匾額掛在新七份古屋大廳上 (毀於1996年02月18日火災)。陳崇仁次子昌幹之子陳蔭廷由國子監加捐布政司理問,孫承枝由國子監加捐同知五品銜,咸豐八年 (1858)在老七份古屋台門上額立“司馬第”匾,並在台門外再豎一對般杆。

第四份古屋花園內保存完好的晚清翰林孫鏘嗚題書碑文是:

  昔賢遺址墜煙蘿,講席重開聚切磋。

  鹿洞良規期繼續,雲關雄勢最嵯峨。

  學宗濂洛淵源正,地傍溪山靈秀多。

  更喜文翁能訓土,林泉到處有弦歌。

雁山東洞有會文書院故址,宋大觀中陳貴一公兄弟講學處也;順溪陳君少文,公之族裔;邀集同志重開講塾,經始於光緒癸末之春,逾歲工成,北港一鄉,合捐田百數十畝,而少文為之倡。歲籍其所入,以為延師課士之資,雖不甚贍,然繼起者擴而充之,亦易為力。平陽之學,由此複盛,餘將拭目仿之矣。右詩作于甲申花朝,己醜二月少文遏予,複出此稿相示,請書上石。予嘉少文之惓惓于此,美意至無已也,不敢以詩字之拙辭,花朝後七日止園老人孫鏘嗚並記;時年七十有三。

清太僕孫衣言題書的碑文是:

少文賢弟重葺會文書院,為鄉人讀書之地,其意甚美。平陽之學。其再盛乎。予弟止庵老人,既為詩以張之,輒用其韻勸勉焉。

  兄弟同時奮薜羅,北方千里就磨磋;

  遂為浙學文斯在,直到橫陽士尚峨。

  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先輩讀書多;

  荊榛重辟宗風遠,莫但比鄰聽酒歌。

  光緒己醜里安  孫衣言

平陽五代以前稱橫陽,溫州在東晉是稱永嘉郡,洛學的微言大義是主“敬”。“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勖勉當地後學,後被移植為南雁會文書院的門聯,迄今仍在溫州一帶廣為傳頌。

亭閣台榭是民居的延伸。光緒年間,第四份陳少文在雲祥寺的左側建有一個長方形的亭子,名曰“二宜亭”,取冷暖鹹宜之意。正面亭壁上,有青石鑿刻的建亭碑記一方,此碑為橫額碑,系民國六年 (1917)春平陽縣知事張朝輔撰寫的。碑文雲:

南雁鐵障峰旁有亭翼然,夏宜迎涼,冬宜延旭,宜寒宜燠,因錫斯名。此殆天然靈境,以則來者。予蒞斯邑,二載餘矣,宜民宜人,本予素志,特不敢徇一二人之私,重苦吾民。方鑿圓相,宜於此,必不宜於被。登斯亭者,得毋幸地之靈而笑予之拙也。今予將去平,適陳君少文以二宜亭額,屬於題跋,爰綴數語,兼志吾缺。時在丁巳春日,江都張朝輔題並跋。

更引人注目的是,亭內嵌有《陳少文先生六十肖像贊》碑一方,上有少文肖像,個子中等,身材魁梧,頭稍禿頂,雙目炯炯有神,短鬍鬚,穿長袍,著布鞋,兩手握放腹部,人像逼真。肖像碑文是民國六年秋里安林向藜撰,王嶽崧書。碑文曰:

道貌巍然而和藹可親,大雅卓爾而渾樸天真。行年六十,獨善一身。采峴山之片石寫大邱之豐神,自成千古,不染一塵,其斯為管領南雁之主人。

種花養魚的庭院、精雕細刻的藝術品潛移默化陶冶著族人的性情。

順溪陳族屬於平陽鳳凰山陳族,這個家族自始祖陳瓚開始就在邑南 (縣城坡南)“畜魚養鶴,雜植名花古木”。明清時期是江南園林大發展的時期,官宦富豪之家紛紛築園,創造出一方清靜、優逸的樂土。順溪陳族也不例外,他們在居屋間和周圍山丘上築有各類花園多處。第四份大屋庭院內現在還保留有花廳 (適舫)、花園和魚池。解放初,平陽在縣城坡南興建烈士陵園時,一些盆景和大花罇就是從順溪第四份大屋運去的。可見順溪陳族的花園當時在全縣是頗有名氣的,儘管它是在遠離城鎮的深山裏。更有趣的是平陽種植名花古木的傳統從縣城坡南開始,一千多年恰恰轉了一圈又返回原地。

對於民居大屋的內部建築,他們更為考究。2000年11月,平陽縣政府組織京滬等地文藝界名家到平陽采風,作家張順利參觀順溪陳氏古屋後有一段精彩地描述:“自跨進陳氏大宅,滿眼便湧入各種木質雕飾,幾乎所有的木構件上都雕刻過了,用‘無木不雕’來形容絕非誇張。往往是同看這處廳堂的擺設,那處院落的佈局,目光卻早已被無處不在的木雕吸引去了。最是一種叫'牛腿'的木構件讓人印象深刻,支撐於樑柱之間,形似牛腿。陳氏大宅中每個粗壯的牛腿都被雕鑿得玲瓏剔透,透雕、圓雕、浮雕、半浮雕、獅子繡球,那繡球是透空的,獅子的毛髮根根可數;戲曲故事,那人物的衣紋似在飄飛,亦莊亦諧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除了牛腿外,無論是鬥、拱、梁、枋、檁、雀替,還是門、窗、傢俱,均巧構細鏤。木雕的題材廣泛,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宗教神話、名勝古跡、山水花卉、幾何紋飾等。這些木雕幾乎都不事彩繪,顯露出木頭的天然肌理和質感,以及歲月為它們塗上的色澤,稱陳氏大宅為‘木雕博物館’大概是不會有異議的。”(2000年金秋旅遊文化采風《相約平陽‧叩訪陳氏大宅》)

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奇妙的回廊屋弄,雅致的亭榭庭院,隨處可見的匾聯碑刻,還有各種木雕、石雕、磚雕、彩繪、泥塑……這一切,不僅使深山僻壤的單調呆板生活有了生氣,更是陳氏族人耕讀傳家的形象化的教科書,孩童最早的啟蒙讀本和藝術審美教育。潛移默化,培育了順溪陳族族人通達、明智、能幹、善良的氣質。

順溪陳族大事記

 573年  南朝陳太建五年。陳宣帝封其第五子陳叔明為宜都王。

 中唐 陳叔明4世孫陳兼官補闕、翰林學士。兼生4子:當、萇、京、歸。

 唐末 陳兼第四子陳歸四世孫陳瓚遷居溫州平陽,為陳族平陽鳳凰山支派始遷祖。

 931年 後唐長興二年。陳瓚之侄陳朝由福建赤岸遷居溫州平陽。

    宋元祐間(1086-1094)陳瓚 六世孫陳舜韶獻鳳凰山麓地作孔廟和縣學地基,

    率族人遷居蓮池絳裏。陳舜韶生有 四子:彥充、彥才、彥康、彥常。

1121年  宋宣和三年。陳彥才考中進士。

1250年  宋淳祐十年。陳彥常4世孫、鳳凰山陳族10世祖陳宗亮纂修《陳氏家乘》

1253年 寶祐元年。陳宗亮登武科進士。

1268年  鹹淳四年。陳宗亮登文科進士,官至宗正寺丞。

1361年  至正二十一年。絳裏陳族修譜,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曾堅

    曾為之作《絳裏陳氏家譜序》。

    明嘉靖年間 (1522~1566)陳宗亮 8世孫、鳳凰山陳族18世祖明山公陳蒙遷居大嶴。

1547~1550年

    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鳳凰山陳族18世祖荊山公陳博主持修絳裏陳族宗譜。

    陳博系陳蒙之弟,曾任福建興化府儒學。

明隆慶年間 (1567~1572)

    陳蒙之孫、鳳凰山陳族20世祖陳育球從大嶴遷居順溪,為順溪陳族始遷祖。

清初   順溪陳族部分族人因避民亂潛往處州,九年而返。馬孝仙娘娘信仰傳入順溪。

清雍正年間 (1723~1735)

    雍正初年順溪陳族首次修譜。鳳凰山陳族23世祖、

    育球公4世孫陳守豪捐家產創建順溪陳族宗祠。

    雍正年間在順溪水口建馬孝仙娘娘宮。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絳裏蔭庠生陳淑任主持編纂絳裏陳譜。

1775年  乾隆四十年。纂修順溪《陳氏家乘》。

    纂修者有育球公6世孫嘉炯、嘉璉、嘉璜、嘉輅,7世孫永千等。

清乾隆嘉慶年間 (1736~1820)

    擴建陳氏宗祠,元三房嘉詢公派下營建多座大屋。

清嘉慶年間(1796~1820)

    順溪楊府廟肇建。

1832年  道光十二年。與笠湖盧大押等為筏路發生糾紛,

    生員陳國紳等起訴縣衙,知縣黎應南出示“憲禁”。

1838年  道光十八年。族人陳啟廷撰《守豪公行略》。

1863年  同治二年。知縣余麗元勸捐重建平陽縣府大堂貢生陳希績獨資建造。

    知縣贈額“質直好義”。

1869年  同泊八年。創建關帝廟。

光緒初年 陳昌祿從永嘉引進鑄鑊技術,創辦順溪鑊廠,後稱順溪陳日東鑊廠。

1881年  光緒七年。陳少文等重建“百僧堂”雲祥寺。

1882年  光緒八年,里安晚清太僕寺卿孫衣言、翰林孫鏘鳴兄弟來順溪遊覽,宿陳少文家。

1883年  光緒九年。陳蔭庭、陳少文等捐資倡修南雁東洞會文書院。次年竣工。

1886年  光緒12年。陳蔭庭、陳少文重修陳經邦、陳經正墓,孫衣言撰《宋儒陳先生墓記》。

1887年  光緒十三年。擴修楊府廟。

1898年  光緒二十四年。陳少文築“適舫”招待郡邑名士。

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陳少文在沙垟(今溪北村)建碗窯兩座,燒制盤碗。

1902年  陳少文開辦“益智高等女學校”。

1906年  光緒三十二年。“益智高等女學校”改為“益智學堂”,男女兼招。

1907年  春。秀才陳聖概東渡日本,將自己創辦的自修班併入“益智學堂”。

1910年  宣統二年。擴建雲樣寺。

1911年  宣統三年。冬,“益智學堂”停辦。

1912年  陳承嗣接辦“益智學堂”,易校名為“觀光學堂”。

1913年  民國二年。陳少文邀清副榜泰順周季蘭先生纂修順溪陳氏宗譜。

1914年  冬,“觀光學堂”停辦。

1915年  族人公推陳少文、陳孝和、陳卓觀、陳承蕃、陳斛廷等五人組成校董會,以陳少文為

    董事長,陳卓觀主持校務兼教席,接辦“觀光學堂”,並改校名為“順溪小學”。

1927年  順溪陳氏宗祠擴建二個橫廂和前進。

    和岳溪林族發生陶土糾紛。

1928年  民國十七年。族人陳卓觀主持纂修順溪陳氏宗譜。劉紹寬撰《順溪陳氏族譜序》。

1931~1933年

    順溪陳族陳景山首倡捐資在水頭鎮辟新街街道,築大灘碼頭,

    拓建大灘碼頭到新街的石板馬路。

1933年  基督教聚會處傳入順溪陳族。

1942年  陳希貴等人創辦順溪瓷器生產合作社。

1946年  打員警搶槍事件。

1975年  建基督教聚會處順溪堂。

1979年  陳亦鈞主持編纂順溪陳氏宗譜。

1981年  北港陳姓修造聯宗大譜《潁川郡陳氏大宗譜》,

    並暫借順溪陳氏宗祠作北港陳氏總祠堂。

1988年  集資重修順溪陳氏宗祠。

    基督教聚會處順溪堂擴建。

1991年  農曆正月,動工修建水口莒。1993年年底落成,並舉行神像開光蘸事。

1991年  北港陳氏總祠建成。

1992年  拆建楊府廟;關帝廟。

1993~1994年

    編纂順溪陳氏新譜。

1999年11月4日

    順溪陳氏宗祠碑林落成。

(完)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