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泰順 »

泰順之山茶嵐村陳氏祖屋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6日

泰順之山茶嵐村陳氏祖屋

山茶嵐村屬柳峰鄉,村裏多山茶樹,“花開如錦知多少,五百東園五百西”。秋冬時節茶花怒放,林間霧氣濃郁,別有一番情境。山茶嵐村最具建築特色的是蓮花塘陳氏祖屋,幾座單體民居背靠五座小山而建,整體呈環狀分佈。這種建築佈局非常獨特,亦極少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從蓮花塘沿古道往山下行,山腳前有一村落,是同為陳氏後裔聚居的廖坑,村中現存的文物建築有陳氏宗祠和大帝宮等。

 

一、夜夢神人得吉地

據山茶嵐陳氏族譜載,陳氏原居福建壽寧,後遷溫州平陽榆洋。山茶嵐陳氏始祖名承天(原榆洋人),博覽今古,好玩山水、觀風問俗。有次他遊至泰順羅陽,夜宿一客棧,“忽夜夢神人,手持蓮花一朵自上天憑空而下,囑曰:此花卷而懷之與爾子孫世世受用。”夢中得此吉兆,陳承天自然很歡愉,即命童僕束裝返歸榆洋。主僕二人道經山茶嵐時,見該地層巒疊峰,嵐霧彌漫,如登神仙之境、陳承天依依不捨,驀然而悟覺:“夢中所受蓮花者,此地之形是也。與爾子孫世世受用者,命我遷居於此也。因是結廬築室,鑿池其中,羅星其內,列屋而處,環向而居。……公命後人,將己卜葬于池之羅星墩蓮花之中心。”山茶嵐陳氏自承天開基後數百餘年來未修譜,直至清乾隆二年族人始“謀及此事,至平陽六部榆洋祖居抄錄先代宗支。”此次修譜未注明陳承天遷基山茶嵐的年代。清道光年間陳氏修譜時,新作譜序中始有提及:“溯肇基之伊始際此五百餘年”。據此上溯,陳承天遷基山茶嵐的年代應在元代。

陳氏家族傳至第八世始分房派,共有元、亨、利、貞四房。族譜中記載的功名人物有清代陳遇水(邑庠生)、陳克睦(鄉飲耆賓)等。當時府學陸景華曾為陳克睦贈一匾:“德義可風”。縣主劉炳然也為其贈匾“望重賓筵”。現蓮花塘外厝還保存著“望重賓筵”一匾,匾額全文如下:“文林郎知溫州府泰順縣事加五級劉炳然為‘望重賓筵’鄉耆陳克睦立,嘉慶二十一年三月吉旦。”外厝廳堂也還保存有一匾額:“賜進士出身授浙江溫州府學正堂金衍宗為‘敦厚可風’鄉耆陳維軾立,咸豐二年五月吉旦。”外厝是一座具有明式風格的民居,構作樸素簡約,廳堂只設一層,太師壁上設三間神龕,前置祭桌。通過這些實例,可以看出,泰順大部分明式民居廳堂一船隻設一層,有別於普遍將廳堂做成兩層的清代民居。

 

二、結廬築室蓮花中

“蓮花塘畔號蓮峰,翠積蒼蒼一望同。南看更饒君子竹,北望但少大夫松。面前流水灣灣曲,背後青山疊疊重。此地清幽人罕到,數家煙火樂顒顒。”這是一首狀摹蓮花塘環境的詩文,在這如仙地般的勝境中,環列建造的古屋更顯與眾不同。首先是地理環境的不同,民居周圍共有五座小山(蓮峰),恰似蓮開五瓣,民間稱為“蓮花地”。這種地理環境在縣內其他地方也偶有聽說,但至今還留存有建築實物的,蓮花塘古屋是第一例。第二個特點是五座古屋均背靠五座小山環列建造,整體呈環狀,民居中間有一水塘,塘中央為陳始祖陳承天夫婦塋墓,形成陽宅(民居)和陰宅(墳墓)共處一地的建築模式。古人選擇宅居,陰宅與陽宅各有講究,極少共建一處。風水擇地,泰順有“厝前墓後”的說法,說的是民居的選擇特別注重前方的屏山,而陰宅則偏重靠山,但是建在蓮花塘中央的陳承天夫婦塋墓則無靠山(龍脈)可言,這於常見的風水術數觀念不一樣。

古屋大門坐北朝南,前方有一口井和一座碓米房,門樓左邊小山上的大樹下有土地公神位。古屋的門樓原來建在另一處,據說,有個圖謀不軌的江西陰陽說朝向極其不佳,需另移位置陳氏家族才能財丁兩旺,文風蔚然。善良的主人蒙在鼓裏,不知江西陰陽是蓄意破壞風水,便照其意將門樓重新建造,並在門外打了一條路。據說,被打開路的那一段山正是蘊藏生氣的龍脈,被開路的那個部位相當於蛇之“七寸”,一旦被打傷,便元氣大損。後來江西陰陽良心發現,於心不忍,覺得已將此處風水破壞得太厲害,遂又指導主人在門樓前方挖了一個半月形的水井,意謂陳氏家族可旺財丁,但龍脈已被切斷開了路,文風則無法興盛。可以看出,古屋的正房坐東朝西,正對遠山的文筆峰,有詩雲:“嵐峰體勢有誰同,共議揮毫插大空。朝露挹時疑墨潤,暮雲隱處類煙融。書成碧漢天章麗,草就紅霞烏篆工。為問江郎曾夢否,生花歲歲入溟蒙。”按風水術的說法,民居正朝文筆峰是主文運的,也就是說陳氏家族應能文風興旺,英才輩出。可事實並非如此,陳氏譜上記載的功名人物寥若晨星。需要明白的是,這只是清朝情況(陳氏在清時始修譜,清以前家族的具體情況不得而知)。江西陰陽到浙江破壞風水發生在明代。那末,蓮花塘文風興盛不了,是否真是與江西陰陽的惡意破壞有關係呢?這當然是考之無據的一件事,或者今入只會是當作一件趣事來笑談,但風水術的奧秘古人卻是極其看重的!

 

三、置祭田以報宗功

“蓋創建者,宮室以奠安居,宗祠以報祖考,書齋以育多士,庵廟以肅神明,以至坊表、墳墓、祭田之事,以揚祖德、以報厥功,皆仁人孝子所必有也!”在古代村落中,宗祠和宮廟等公共建築均有族田,“祭田之設所以預備上壟祭具也!自先禮經無文,至唐開元初寒食節令民上墓,後代遂相沿成俗。於是姓族之中族為望,望分為房,房各置田畝享祀其祖。每見世族大家非不廣有創置,以供蒸嘗,至後不振,而所謂供蒸嘗者,悉屬烏有。古詩雲:‘松柏摧為薪,古墓犁為田。’可勝歎耶!故祭田必特記入譜牒,永不許不肖子孫妄行典賣。”(《陳氏族譜》)

在古代,田地被視為最可靠的產業,因而土地是最重要的族產之一。這些土地可統稱為族田。所出租穀主要用於宗祠祭祀的族田,叫作祭田。主要用於維修和祭祀祖墓的,叫作墓田。主要用於學塾開支的,叫作學田。主要用於救濟貧苦族人的,則叫義田。對於族田等族產,幾乎所有宗族都奉行只許買進不許賣出這一單向流動的原則。

從陳氏家譜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在家族的田產中,用於宗祠祭祀的祭田占絕大部分,這些祭田可以為每年中元節的祭祖活動提供經濟來源。而且強調“永不許不肖子孫妄行典賣”,以確保家族具有足夠的田產,將報宗功、揚祖德的祭祖活動延續下去。

 

四、五祠變以報租考

清雍正二年陳氏家族建祠於鄰近蓮花塘的廖坑,始建規模很小,只有兩進,為正堂與門樓。乾隆六十年增建並修整後堂,形成今天所見的規模。宗祠坐北朝南,共三進,四圍環以石牆。祠堂的正堂(享堂)設有神龕,中龕供奉的是氏族的始遷祖或族中重要人物的牌位,始遷祖兩邊的神龕則供奉氏族先祖的牌位。宗祠中舉行最隆重的儀式是為祖宗舉行的祭祀活動。陳氏族人眾議定于每歲元旦合族拜祖,中元作蘭盆勝會。在祠祭日的幾天前,有關執事的族人就要開始清掃宗祠,佈置享堂,並準備好祭祀所需的祭品。到了祭祀開始之日,合族祭祀先祖,場面甚是隆重。

陳氏族譜中還載有建祠的舉首者與繩墨。“繩墨”本為工匠用來劃直線的工具,也叫“墨斗”,泰順有把工程中的主事師傅稱為“繩墨”的習慣。

 

五、建宮來福庇奉境

陳氏家族興建的大帝宮坐落在廖坑水尾,後靠青山,前為田野,左有紅楓掩映。大帝宮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甲戌年曾重建:“內祀五顯大帝,莊塑金像五尊,又塑龍王一尊、土地一尊。春秋享祀,福庇本境。舉首者嘉禮。道光十八年宮牆忽被大水沖壞,重陽會族砌結連日,又宮前作埂,烹坪成田一丘,充為宮田,永作燈資、舉首者維軾。”(《陳氏族譜》)大帝宮中祭祀的五顯大帝即東嶽泰山的五個兒子,兼為火神。宮內懸有一匾,正面為“風調雨順”四字。背面匾為“國泰民安”、“天官賜福”。天官為道教諸神中的三官之一,是廣受祀祭的“福神”。在清代,泰順境內天官信仰較為普遍。天官的形象皆作一品大員模樣,身穿大紅宮服,龍袍玉帶,手持如意,五綹長須,面容慈祥,雍容華貴。有的天官圖中,天官慈祥地攜帶著五個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奉梅和吉慶鯉魚燈。過去民間有農曆新年時,多貼天官年面,以求其賜福長壽。

在水口建造大帝宮除了能供族人祭祀以外,也和古人認為此類建築能鎮水口“關鎖內氣”的思想有關。水口是村落水流的出口,宜在峽峙的兩山之間,彎曲而隱蔽,不宜暴露無遺。當水口不夠美觀時,便可營建建築來進行補救,以滿足人們趨吉避凶的心理追求。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