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泰順 »

泰順風俗之生產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泰順政務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6日

泰順風俗之生產習俗

播穀按潮候

一般清明前後播種,水育秧撒種時間選在潮水平時進行,農民經驗必如此才可免穀種“浮走”而引起秧苗疏密不勻和不同秧塊的摻雜。

 

耘田唱山歌

耘田多雇工幫忙,全部稻田在定期內耘完。耘田時青年們喜歡唱山歌,內容為“長年詩”之類,由一人領唱,眾聲隨和,歌聲嘹亮,響徹田野。曲調只用1、3、5、i數音組成旋律,反復迴圈,淳厚樸素。耘田唱山歌流傳悠久,惜解放後失傳。

 

嘗新

稻穀初熟,視為喜事,擇吉日“嘗新”。即是先割下幾十斤稻穀,舂米做飯,再配些酒菜,闔家暢吃一頓,有的還邀請親友同賀,俗稱“嘗新”。有民謠道,“秋風吹起催稻黃,九月大冬正好嘗,頭碗舀起供天地,二碗舀起敬爹娘”,以祭天地之恩賜,敬爹娘之劬勞。解放後,有的翻身農民還盛一碗供毛主席像前,以示不忘毛澤東的恩德。嘗新時,按長幼輩分依次嘗食,並先夾幾粒飯放在桌上,吃飽時碗中留下一口飯(如已吃完,要再盛一些放著),俗稱“餘倉”,寓意谷米吃不完。八十年代大米成為多數農民主食,稻穀豐收已非鮮事,此俗漸漸消失。僅有少數人把首次收穫的稻穀畚取一鬥,以備供奉天地之用。

 

馴牛

牛犢長到 3齒齡時,就要由有經驗的老農用犁、耖進行馴練(實為耕田實習)。時間選用傍晚,馴到日落歸家,使牛習慣於勞動晚歸。馴牛需兩人,一人把犁揚鞭,另一人持約 2米長、緊系牛鼻的竹棒跟隨左右,以控制牛的走向。莒江、司前一帶,牛經馴後,犁田不用韁繩,而能自然就馭。

 

泰順穀俗知多少

千百年來,稻穀被泰順山民視為是上蒼賜於凡間養活百姓的一種寶貝食物,而倍受敬重,再加上泰順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谷米就顯得更加珍貴,人人愛惜,因此在山裏由此而演繹出許多有趣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浸、播穀種習俗

穀種是農家寶貝中的寶貝,是豐收的希望。因此從前浸穀種十分講究,穀農要在農曆每年穀雨前後挑個吉利的口子,取下頭年從田間裏一穗穗精心挑選來,一紮紮掛在梁上黃澄澄、顆顆飽滿的穀種,把它脫落,然後第二天早早起來,帶上大小木盆和水桶,將穀種挑到村頭水井旁,打來潔淨的井水,倒滿木盆,將裝穀種的筐籮連同穀種一起放在木盆內浸二到五天,待穀種吸飽水後,每天還要讓它曬曬太陽,催催芽。如果穀種數量少就用繩子綁住小筐籮放在井內浸,直到它出芽為止。浸穀種為何要放在井臺旁,而且還要用井水呢?有這樣一種說法,傳說水井是地下的龍眼,龍眼流出來的水最潔淨,穀種是上蒼賜給,是寶貝中的寶貝,只有放在龍眼的地方用龍眼水浸泡,天上的穀神才能保佑穀種早出芽,出好芽,顆顆飽壯。但由於井臺地方小,浸穀種的人多,一般只有水井附近或是早起的幾戶人家才能搶佔到地方,其餘的絕大多數人只好將井水挑回家裏浸泡。不過如今這種習俗早已不存在了,家家戶戶種得是雜交稻,浸穀種不迷信什麼好日子,更不講究放在什麼地方浸,用什麼水浸,再說一年穀種的數量只有以前老品種的十分之一,用小筐籮一裝放在自家門口的水塘內或是小溪旁一浸能出芽就完事了。到了播穀種那—天,穀農要帶上一支香火插在田頭,還要對天許願,意思是祈求上天幫忙照看他家的谷種,白天幫他趕飛禽,夜裏幫他驅田鼠,讓穀苗無蟲無害長得好,長得快,待到年冬稻穀豐收時,一定供上白米飯讓天神先嘗新。以前播穀種也很有講究,一定要等到潮水退潮的時辰,慢慢將谷種撒向頭天就耕作好的地裏,如果撒穀種時間選在潮水漲潮的時辰,當晚穀種會“長腳”自己爬到山上或是田埂四周,功虧一簣。不過現在多數穀農早巳沒有焚香看時辰播穀種的習俗了,而只是在田頭紮幾個稻草人,穿上破衣服,戴上破草帽,以假亂真,嚇嚇飛禽和田鼠而已。

 

收割稻穀習俗

收割稻穀的那天也叫開鐮日,穀農不管在田壟還是在田洋收割,必須先在南方角割出一塊“房場”。所謂的“房場”就是打穀場,因為過去沒有打穀機,脫穀的主要工具是用個口徑在 1.5米左右,高在1米上下的大圓木桶,這個大圓木桶被人稱為稻桶,不過農村人都統稱它為“壇房”,收完冬還可以在“壇房”內儲存糧食。打谷時“壇房”邊上圍著一張一人多高的篾簟,中間留著一個口,架上竹木廉做的打穀梯就可以了。稻穗稈兩把為雙捏,然後放在“壇房”裏打落一下,彈抖一下,直至稻稈上的穀粒脫落完為止。其實“房場”選擇在田洋的南方位,除了現在人們常說的是為了收割方便而定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傳說,說是當年觀音菩薩把稻穀賜給人間後,隨即派南山土地公夫婦去照看,並指定土地公照看東南方稻穀,土地婆照看西北方稻穀。誰知土地婆夜裏貪睡,她管的稻穀年年被田鼠和山貓糟蹋的曆害,有一年竟然顆粒無收。百姓活不下去,就在觀音菩薩面前告了土地婆的狀,土地婆被貶了職,從此照看天下稻穀的事就交給了土地公一個人。所以谷農每年從田間南方角的“房場”開始割,一來是告知土地公,他這一年照看稻穀的任務完成了;二來南方角一直被人視為足土地公的家門口,這裏陽光充足,稻穀一定比其他地方都長得好,在這裏開鐮也想圖個好彩頭。

稻穀收割到最後那一天,稱作“舔房場”,也有人稱“收場尾”。“舔房場”就是指過去大戶人家在收割最後一天稻穀時要收得乾乾淨淨,顆粒歸倉。也就這一天東家准許長工的家屬上山給長工送點心,還允許長工吃完點心後給家裏人裝一小籮筐的穀子回家做嘗新飯,所以長工的家屬每年也盼著這一天,樂意上山。大戶人家這一天更加高興,又是殺雞宰鴨,又是做年糕吃米酒,熱熱鬧鬧,慶賀一年的好收成。

 

蓋谷印的習俗

收割完稻穀接下來是曬穀子。多數村莊因為曬穀場少曬穀的人多,一個曬穀場往往少則聚集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有的人家好不容易等上三五天才能輪曬一次,因此曬穀場上角到黃昏收穀進倉時,擺滿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籮筐幾十個或上百個,戶與戶之間的籮筐和穀子也因此時常被錯換,等到發現時,穀子早早進了他人的穀倉,為此叫苦不迭者大有人在。為了避免換錯穀子,後來家家戶戶特意做了一個木印,叫谷印,蓋在自家籮筐內的穀子上,做記號好辨認,錯換的事也就少了。谷印有長方、四方,圓、橢圓,形狀不一,大小尺寸也各不相同。印正面只刻一個字,有“穀”、“豐’、“天”、“地”、“財”、“恩”、“公”等等字樣,字體有楷、行、草、隸、篆等。其做工也各不相同,大戶人家用得是上等木材,不但正面做得講究,而且背面雕刻也十分精細,有虎頭、獅子頭、還有貓頭,握手的地方還刻麒麟玉爪、八仙過海、五穀豐登、琴棋書畫、金貓捉鼠等等各種圖案,平常百姓人家的谷印只不過是正面刻上字,背面鑿個手柄,油上油漆,淡不上精細。不過農村老人對谷印的來歷還另有一種說法,說是不知哪朝哪代有個皇太子逃難來到浙南鄉下,一位曬穀子的大嫂救了他的性命,不久皇太子做了皇帝,想起了這件事,便派人到鄉下請那曬谷的大嫂去京城過好日子,可她怎麼也不肯去,皇帝過意不去,只好賜給她良田百畝,還親筆寫了一個“穀”字,叫入用金子鑄成印送給她。曬谷大嫂一看金印正面有個“穀”字,就將它無意印在穀倉內的穀子上面。說也奇怪哩!這一年不管她穀子放在哪里,只要上面蓋有金印,連老鼠都不敢來糟蹋,穀倉內也不長飛蛾,顆顆稻穀燦似金子。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也跟著仿做了,從此就有了谷印和金穀的傳說。

谷印直到七十年代末農村大集體的時候還在使用,不過它的用途已經發生了變化;主要被人們用做是防偷盜的工具,因為每年生產隊曬完穀子歸倉的時候,防止有人偷盜,就委派兩人管穀子,這兩人就叫保管員,一個保管糧倉大門的鎖匙,另一個蓋谷印管谷印,每次動用穀子都要兩人在場,缺一不可,此舉既可相互證明,亦可相互監督,確保倉內穀子萬無一失。今天使用谷印的人家仍然有,但為數已不多,大部分的谷印價值已不復存在,也不為人們所重視了,丟失的丟失,毀壞的毀壞,完好無損的已寥寥無幾,被有意收藏的更是屈指叮數了。

 

照穀倉習俗

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是祭祀稻穀的日子,傳說這一天是穀神的“搏命日”,何謂“搏命日”就是指天下萬物數它最大,最受人敬重,因此家家到了這一天都要打開穀倉門,點香、點燈、掛燈籠照穀子。此舉一來因為燈火映照穀子,顆顆金燦燦似黃金,主人在照谷時為求得好彩頭,一手提著燈,一手翻著穀子,口中反復不停地念著“金穀滿倉、金穀滿倉”以此討得吉利,祈盼來年豐收。二來點燈照穀子也是為了給整日封閉的穀倉透換新鮮空氣,翻翻穀子,以防滋長飛蛾一類昆蟲和稻穀腐蝕變質。照完了穀子,主人又要在穀倉門上方釘上一塊用五小塊五種顏色疊在一起的“五色布”以示五穀豐登,金穀滿倉。

另外,有的地方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種習俗,農曆正月初七晚,上要做好第二天(即初八)的米飯,因為這一天任何人不許動谷米,要是動了谷米天上穀神知道了會發怒,倉內的稻穀就會長翅膀飛到別人的穀倉裏去。因此,正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只吃初七晚上穀做的米飯,不做新米飯。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