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泰順 »

傳統民俗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6日

傳統民俗

端午節

明代,溫州的端午節活動已十分豐富多彩。“端午懸蒲艾於門,造角黍,黑飯以饋遺親戚者。以雄黃、菖蒲泛酒飲之,仍用以抹小兒諸竅。復以色絲為索,名長命縷,系其臂足,煎百草為湯,老幼畢浴。社廟備龍舟競渡,幾至旬。”(《岐海瑣談》)

龍舟競渡據明萬歷《溫州府志》載:“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永嘉水鄉用以祈賽。”溫州競渡,至遲在宋時已很流行。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腳爭飛揚,祈年賽願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可見溫州一帶的競渡,淵源於古代越族龍圖騰崇拜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用於祈求平安和豐收。在宋時,還不是紀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後,才演變為專門紀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競渡胥尋樂,誰為汨羅三閭哭。”(清石方洛《且甌歌》)又有民歌雲:“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飲恨汨羅汪,龍舟隊隊江中飛,要飲蒲酒保平安。”

到明時,端午龍舟競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裡社叢祠,各置龍舟,每鄰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並或修,競渡之日,偏掠祭戶之姻親,而補己所費。聚眾鼓噪,聞事劫奪者有之為之,姻親者往往質當待索,罔敢或遲。及其鬥勝奪(□採),少有不平,鼓枻相擊,損傷肢體,甚之損命者有之,構隙興訟,傷財害民,就與有(足俞)於斯哉。”(《岐海瑣談》)清時,鬥龍舟更加廣泛流行。據清趙鈞《過來語》記載:道光六年(1826)五月初四,瑞安縣城端陽節的活動:“本歲閨月,龍舟甚多,兼之邑有採舡,遊人更盛。初四日,余與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競渡,士女四集,幾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溫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並“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鬥龍”。時間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初一。

溫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現在這些習俗都沒了) 龍船頭各處大同小異。有的在船身繪畫龍鱗,頭尾安置活動的龍頭龍尾,形狀較小,有的船身稍畫上幾筆龍鱗,亦無頭無尾,但形狀較大。每鄉龍船,各有固定顏色的旗幟,一鄉之內,有幾支龍船的話,也要用旗色區分標志。以溫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風俗為例,有的旗用藍色,龍頭、龍尾和船身都是藍色,叫做“青龍”,相傳四方隻有東方蒼龍七宿稱龍,所以青是正色。這南塘河面,以莘塍為河主,所以莘塍東堂廟的龍船特別大,有十六檔,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龍娘。其他龍船上水,必須先到東堂廟朝見,廟司事要賞給彩紅,大青出來,各龍不敢和它競賽,其余小的都叫青龍,其他黃色的叫黃龍。旗白的,船的顏色也是白的,俗稱“白龍兒”。如是紅旗,船身也染紅色,叫做“紅霓嶺”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龍,性情急躁,所以改了個名,是避諱的意思。龍船中惟獨沒有黑龍,俗說烏龍是兇暴,也有說北方玄武是龜,爬得慢,不能鬥生,故全溫州沒有黑龍船。兩船競賽,水逐浪飛,兩龍相鬥,爭奪錦標,各鄉河道,各行分段,自為一區,鬥龍互不幹涉,因此有大龍地、小龍地之名目。

龍船人數,額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稱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龍,船身十三檔,劃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後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鑼二,托香鬥二,正合三十六之數。大龍有十八檔,兩旁劃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鑼、旗、唱神、托香鬥六種執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劃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蒼南等地,則定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現在龍舟額定42人,劃者十三六,前後梢各一,掌旗一,擊鼓一,擊鑼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龍舟中間。龍舟有十九檔,坐十八擋,前方向空一檔,龍舟在競賽時不調頭,而是人轉身反方向坐。龍舟的鼓聲很有節奏,轉身的鼓聲為密集點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兩旁劃的人要聽鼓聲,兩頭是梢槳,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語說:“鼓是令,梢是命。”鑼是聽鼓聲的,也有鼓動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觀眾能夠辯認,隻有執神杖唱神的,托香鬥的,是為了奉香官神,在競渡中沒有作用。

在全溫州的劃龍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帶的龍船,最為出名。鬥龍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進行,十裡長途,往返二十裡。如果順潮而下,而中途潮漲,或者順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鬥到終點,不得停止。再加上沒有換向轉手,要一劃到底,它的尾端設置梢槳,把梢兩人,船頭也有兩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頭龍時,這兩人力捺龍頭,與三十六把槳一齊行動,有加強速度的極大作用,途長水逆,風緊浪急,鑼鼓聲喧,喊聲震天,真可謂英勇。

在樂清參加劃水龍的住戶,叫“水龍戶”,一個水龍戶的集體叫“水龍眾”,水龍眾的所在地叫“水龍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這種劃分作為舉辦某些公益事業或承擔某些社會義務的獨立單位。每年劃水龍都有為首的人,俗稱“首事”或“頭家”,由水龍戶輪值或拈鬮推舉。水龍戶都按丁或按戶出錢。參加劃者都有補貼,如樂成鎮每人每天一斤豬肉。凡水龍戶有新婚,生頭胎男孩、興造房屋和中舉授官以及科舉廢後的大、中學校畢業等喜事,都以水龍名義致賀。被賀的要有一條紅綢或紅布系於“龍頸”,俗語稱“掛紅”,而且還有“香金”和食品禮物。舊時陋俗,有些水龍,往往盜伐樟樹或偷取“樹坦”(木行)最長杉木,以致發生訴訟糾紛。在樂清縣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幾隻龍船,稱“地團十隻龍”或“南宅七隻龍”。(樂清最大的龍舟賽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隻龍舟參賽-自發性質)如樂清白石鎮的小隱湖,每年該日,全區有一百多隻龍船匯合競賽,並備有錦旗懸賞奪標,男婦老幼,觀者如堵。有的地區,如瑞安馬嶼一帶,不自制龍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運輸船,用纜絞起來,當作龍船,按日給船戶銀米,三天後放行,如果頭號勝,不但優待船家,酒肉豐盛,並且還有特別賞錢。但溫州那些地處山區和半山區,多旱地,少水田,無河港的地方,端午無劃龍舟之俗。

劃龍船本是民間一種娛樂活動,過去由於舊社會惡習相沿,常因“構怨之村,則藉賽舟之名,彼此武鬥,傷命涉訟者往往而有”(這就是現在政府不大提倡龍舟賽的主要原因,現在械鬥的現象也越來越少,由於外出經商的人太多,龍舟賽的規模大不如以前,政府應該加以組織和引導,以免這項傳統的民間活動消失,這也是旅遊開發的一大潛在項目。溫州市於2000年已經禁止民間賽龍舟了,此舉無疑象是因噎廢食!)。解放後已逐漸去掉迷信和械頭號等不良習俗,經過組織管理,已成為提高人民體質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

 

吃重午粽

在明代,該日,“造角黍,以饋親戚”。角黍,即棕子,民間的制作法是:以箬葉包糯米放在水中燒煮而成。以純糯米包成的,稱為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稱為豆粽;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鮮蕃薯刨成絲,剁細)的,稱為蕃薯粽。還有一些農戶特在純糯米中嵌進少量紅棗、金絲蜜棗或蓮子等,以增加風味,包粽子用的箬葉是箬竹的葉。箬葉包成的粽子,既無毒,且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束縛粽子的繩子,一般用棕櫚葉片。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粽子的形狀,多以四角為主,稱為角粽,亦有戲作螺旋形的,稱為“裊腳粽”。溫俗規定,一般是四十個粽紮一把,內有一個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個);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孫粽”(一升米做十個);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個),是分送親友鄰居的。粽子有兩種,上品是餡肉粽、白糖蓮子粽;其次是蠶豆粽、槐豆粽、白粽。後者是用早稻稈或豆稈燒灰,取汁浸而煮之(最大特色),通過熱水淋掉鹼質後即成,俗稱“淋粽”。有的地區午宴以粽子為主食。

 

菖蒲酒和草頭湯

在明代,該日,民間“煎百草為湯,老幼皆浴”。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類,煎湯沐浴,叫“草頭湯”(亦稱“蒲湯”)。據說洗了可消毒去穢,使人不染痢疾。在蒼南,則採五種藥草(三張白、水楊梅、蜻蜒花等),與雞鴨蛋同煮,稱“午時草”。其湯供小孩沐浴,浴後以雄黃點額,塗其手腳心,然後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黃燒酒杯內,叫做“蒲酒”,也叫“蒲觴”,吃了可以避邪。“未嘗蒲酒心先醉,不沐蘭湯骨亦香。”這是明末溫州人葉尚高,因不肯(□雉)發,被關在獄中過端午時所寫的詩。有的地方還以草蒲根浸水缸中以解毒。在市區,早晨,人們用粽子、鮮雞蛋、鹽鴨蛋、大蒜,雜以菖蒲、艾蒿等草(俗名“重午草”),放在鍋中煮沸,然後當早餐進食,謂可辟邪。在樂清,端午節有吃莧菜,蓼(□晶)、咸蛋、筍鞭的風俗。俗諺雲:“莧菜紅,蓼(□晶)白,吃了咸蛋防飛絲,吃了筍鞭腳骨硬。”在文成,則有吃莧菜、大蒜的習俗,謂夏日可防發痧。

 

送節

端午這天,在溫州地區,對丈人家、外婆家、幹爺、塾師,都需要送粽子和魚肉等物,叫做“送節”,也叫“望節”,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後第一人端午,叫做“望頭年”,也叫“送新庚”,有錢的人家,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魚、雞、鴨各一對。另外,還有果餌、棗、栗、荔枝、龍眼等等,丈人家回盤則是新夫婦夏天穿的衣服各幾套,還有鞋襪、肚兜、扇子之類,並把子孫粽回還幾個,是祝女兒多子多孫的意思。在樂清,重五節前幾天,對舅父母、岳父母、幹父母同樣要饋贈禮物,俗稱“送重五節”或“望重五節”。禮物以粽為主,輔以魚肉等湊成四樣,俗稱“輕盂”。新婚女婿望第一個重五節要有六樣,俗稱“重盂”。不論輕盂或重盂都要有相當樣數的回饋禮物,俗稱“回盂”。通常輕盂的回盂有咸鴨蛋、炒淮豆子、批杷、蒲葵扇和龍須鞋等;重盂則加府綢或其他衣料、陽傘、皮拖鞋、肚兜等。在樂清白石,女婿給岳家送黃魚,新婿岳家給婆家(女兒)送雛雞、蕉扇或蚊帳、夏衣。在泰順,婚後三年內,娘家於端午節時送粽慰問,大粽內常裹以若幹小粽,糯米中夾的是大豆之類,其意亦為早生子、多生子。

 

重五謠

舊時,溫州民間流行著一首《重五謠》,抄錄如下:

  吃爻重五粽, 破碎遠遠送。

  吃爻雄黃酒, 毒蛇遠遠遊。

  重五草頭湯, 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麥麥, 字眼學起快。

  吃爻重五卵, 做個生員卵。

  重五吃大蒜, 讀書做高官。

  破碎(破衣)生員卵(指秀才)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