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泰順 »

泰順婚俗面面觀

作者:楊立成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2月06日

泰順婚俗面面觀

古時人生禮儀有“冠、婚、喪、祭”四禮,而又以婚禮為隆重,據地方有關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習俗,舊時代男女青年要想走到一起,拜堂成親,這其中必須經過一系列繁瑣復雜而有頗具特色有趣的過程,不然這門親事就不被父母接受和社會所承認。前不久,筆者就此深入司前、百丈、仕陽、三魁、小村等地採訪了十幾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揭開這一神秘的面紗──

 

定親五道關

過去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的。從媒妁第一次上門說親,到迎娶就要經過五道關卡。

測命:

所謂的測命也稱算命,就是測算男女雙方的生庚八字,由做媒人(男稱媒公女稱媒婆),到女方家拿來出生年月日時辰,送到男方,由男方的父母同時將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時辰─起拿給算命先生測算,首先看男女雙方的生肖是否相沖,如一方屬蛇,一方屬鼠,一方屬豬,一方屬虎等等被認為不能相配;其次再排生庚八字,看雙方的“命底”、“命價”如何,是否相克互補,無論哪一方命中若帶“當八敗”或是“命硬’都被認為是最差最賤的命。民間傳說“當八敗”的命,不管家財多豐厚到時也會傾家盪產,一無所有,“命硬”的將來不是克父母就是克夫克妻克兒子。如果生肖和命庚八字都不會相沖相克就算過了第一關。

求吉:

是第一關。是指男方將女主的“命紙”拿來,用小碗、茶杯一類瓷器壓藏在廳頭神龕香火前或是灶神龕下七天,這七天家中要平平安安,不得發生任何事情,那怕是打破一個碗,一個酒杯,或是死了一隻雞─隻鴨,都被認為是不吉利,家中若有人生病感冒,發燒那就更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七天過後,再取出“命紙”,看上面有沒有塵土,有沒有被小蟲咬破,還有大紅“命紙”會不會褪色等等,如果完好無損的,可以議婚。若是男女雙方相沖相克,不吉利,或是不滿意的,男方務必在農歷春節前將女方的“命紙”送還給女方,否貝撾了年女方就以為男方同意這門親事,到時想退也難了。

小定:

羅陽、百丈、司前─帶稱作“初定”,仕陽,三魁、小村、泗溪─帶稱之為“察定”。“察定”前男方要準備“盂擔”一擔,內裝婚嫁喜慶專用的禮盂四至六盤,盤內有豬腳、紅蛋、年糕、線面,魚鯗、毛線布料等禮品。另外還有幾元銀幣,或是銀戒子、銀手鐲、銀耳墜,用紅綢布精心包好,旗在“盂擔’內最上面一盤的禮盤中間作為定金,札盤分別用兩隻大紅布袋裝好,袋頭紮成兩片百合瓣,擔頭再插上青柏枝,意為百年好合。然後叫一親戚(如姐夫、妹夫、堂兄均可)挑到女方家。女方家設小宴招待,收下禮盤中的禮品後,回贈抽筋袋、毛巾、絲線、襪底等禮品,置於禮盤內作為回禮,意為家底豐厚,知禮知節。挑“盂擔”的人不管路途遠近當天要回到男方家。

不過,如今男女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對“測命”、“求吉”這一套陳舊的曬習早已置之不理,就連“小定”這一禮俗,大多數人家都想能方便則方便,省事更好。所以,隻有待到男女雙方自己確定關系後,改為 女方的母親邀幾位親戚到男方家象征性地看一看, 稱作“看人家”。女方“看人家”一班人回去時,男方家要一一給她們包紅包,稱之為“記路錢”,體面的家還給每人一件或兩件布料,還有毛巾、紅蛋等禮物相送。

大定:

是接“小定”之後的又一道關,也是定親所有禮節中最為關鍵的一關,稱之為正式訂婚。男方要挑選─個湊雙的月份,如二、四、六、八、十月、十二月作為“大定”日期,並吩咐媒人通知女方做好“接定”準備。羅陽、司前、百丈一帶,“大定”那天要請兩個父母雙全,被村中族人認為好命的年輕小伙挑“盂擔”,一人挑葷菜禮盤,如豬肉、明甫、黃蝦、白芎等等,每一禮盤還要放一小束用紅線紮成的柏枝,第一個禮盤內除了放大紅貼盒外,還放一包用大紅布包成的“禮金”(也有人稱“聘金”。數額雙方父母早巳說定),然後將所有禮盤分別裝進兩隻紅布袋內,擔頭也象“小定”時紮百合花瓣、插柏枝,再掛上兩隻大公雞,就算齊全了。而三魁、仕陽一帶隻有一人挑“盂擔”,禮品一般是八盤,盤內東西大同小異。女方設小宴招待後,並收下三分之二的禮品,同時將布料、毛巾、鞋襪、鞋墊等放進禮盤內作為回禮,司前、百丈、莒江、洪口─帶還放進六七個小袋,稱作鎖匙袋、煙絲袋、表袋、錢袋、片子袋,等等。兩隻大公雞女方隻能收一隻,還要換上一隻雌雞讓男方帶回,兩隻雞的雞腳用紅線纏在─起,人稱“紅線繞雞腳”,其意是喜締良緣不分開。

送日子:

送日子是最後一道關。由男方擇定黃道吉日作為婚期,送日子這一天,要體面的男方人家扛上一個七八十斤重的大豬腳,再備幾盤禮品,請一親戚和媒人將“日子單”和禮物一並送到女方家。接著雙方按擇定的日子,─邊做好出嫁、迎娶的準備,一邊向親戚朋友發出請帖,邀請他們前來喝喜酒。

 

迎親三十件事

男女雙方家裡忙過定親之後,接著便是出嫁、迎親的日子。到了這─天,場面更加熱鬧,不過隨著而來的便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繁瑣的禮節,忙得使人暈頭轉向,又讓人高興,整個過程從始至終沉浸在喜慶歡樂之中。

轎前盂、轎夫米、大花轎:

顧名思義,所謂的“轎前盂”與“轎夫米”是指擔盂的人走在轎前面的稱之為“轎前盂”,男方雇轎夫到女方家抬嫁妝的轎夫,自帶膳食用的谷米,稱“轎夫米”。迎親前一天下午,男方必須將─擔“轎前盂”、一槓“轎夫米”和三頂花轎─起送至妝方家裡。“轎前盂”內的禮品以南北菜料為主,也有許多禮品與“大定”時送的禮品相同,盂中十至十二盤,其中有一盂放著一個連豬尾巴約有一百多斤重的豬後腳,還有─盂是放給新娘上花轎前各種名目的紅包十幾個,如:“滅苦毛包”、“剃面包”、“洗面包”、“洗手包”、“封箱包”、“雨傘包”、“走路包”等等,每─盂內放一小束千年柏,萬年青,意為夫妻百年合好、千年長青。“轎前盂”挑至妝方家後,女方家除了給男方家留下─個 7寸的豬腳蹄作為回禮外,其余全數收下。
  另外,“轎夫米”抬多少,取決於女方家給男方家陪多少槓(件)嫁妝而定,一般一槓為一鬥,十槓為十鬥,還要帶上油燈、蠟燭。其意是:抬嫁妝的轎夫是男方家雇請的,他們來女方家不但食膳自理,而且連照明用具也要自帶,這是規矩。不過另有一種說法,說是過去轎夫幹得是苦力活,食量大,女方家“小氣”不願招待,所以自帶“轎夫米”也作為一個條件向男方提出,男方為早日娶得新娘也隻好接受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過去轎夫和吹鼓手的地位在三教九流當中,屬於最低等,常被人鄙視,因此不管在男方家裡,還是在女方家裡用膳,其酒筵均被安排在廳堂最後兩桌,或是偏旁的屋檐下。所以男方送多少“轎夫米”女方照收不誤,不過 也有不少女方家不貪心,顧及體面,或多或少給男方家留下一點,讓轎夫第二天抬嫁妝時放在“尾槓”上─並帶回。

再者要租賃三頂花轎,一頂是新娘坐的稱“大花轎”,做工精細,大紅顏色,另外兩頂稱“小蓬轎”,三魁、仕陽一帶稱“過山轎”是深藍色的,供媒人和新娘的小弟乘坐。新娘的小弟,各地稱呼不一,司前、百丈、莒江、洪口一帶稱“新舅”,三魁、仕陽、雅陽、泗溪一帶稱“隨客舅”,羅陽一帶稱“老婆舅”,不過現在統稱叫“老婆舅”。租賃花轎時若是遇上“日子大”,同日辦喜事人家多,不但要提前預約,還要付定金、包紅包,否則租賃不到大花轎,為此男女雙方家人鬧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時有發生。不過現在不存在這一問題,因為交通方便,新娘的花轎也改用小轎車,至於“轎前盂”、“轎夫米”也用錢來拆算了。

迎親的頭一天晚上,女方要辦─場體面的“出嫁酒”,筵席間,女方的父母帶著女兒一一去跪拜前來喝“出嫁酒”的外公外婆,舅父舅媽,姑父姑母等等主要長輩親戚,被跪拜者並當場給紅包,過去稱“膝蓋包”,也有稱“記路包”。現在此俗也改為,長輩親戚在當日包紅包時就連同“膝蓋包”一起上帳了,當場不再給紅包。男女雙方辦酒席,親戚朋友送錢送物的都要帳,女方的稱此帳薄為“粉儀薄”(男方的稱“賀儀薄”)。當晚女方父母忙得團田轉,既要給第二天出嫁的女兒打理嫁妝,又要查看“粉儀薄”上每人的紅包尢小,一一酌情回禮。

 

化新妝、戴鳳冠、披綾肩、蓋頭巾、上花轎、分香火、鎖箱櫥、帶火種、制進轎煞:

新娘上花轎前要一番精心打扮,稱為“化新妝”,過去有錢人家的新娘,父母為此特地買來一個中年婦女,陪女兒一起嫁到男方家,此人稱作“陪嫁嫂”。“陪嫁嫂”的作用是一來怕新娘過門寂寞,陪她說說話;二來自家帶去的人好使喚;三是每天早上專門幫新娘化妝。這風俗二三十年代最為盛行,到了四十年代就極少了,為新娘化妝的是男方雇請來一中年婦女和年輕女子,此二人頭天下午也隨著媒人、轎夫一起到女方家宿夜。中年者稱“老接”,年輕者稱“接姑”。化妝前先由“接姑:’手握剃刀,在新娘面前佯作剃額毛比劃三下後,把剃刀遞給“老接”,由“老接”來剃“苦毛”。老接雖有剃刀在手,卻不用刀剃,而是用一根細麻線對拆成辨狀,一頭咬在嘴裡,另外兩頭握手上,在新娘臉上來回絞拔細毛。然後擦脂搭粉,穿衣裙,披綾肩,大戶人家在綾肩上用紅線拴著銀元,以示富有,最後再戴鳳冠,若新娘沒有後發簪就戴花冠穿旗袍。新娘一切化妝完後,由“老接”和“接姑”扶著去拜香火神。拜完香火神,又拿出一鬥米,上放米篩,由“接姑”扶著新娘站在米篩內,從“老接”手中接過兩把嶄新的竹筷子,一把朝前撒,─把朝後擲,表示將香火分到男方家。之後,新娘母親或是“陪嫁嫂”帶新娘查看陪嫁的箱櫃和其它嫁妝,並由新娘親自一一上鎖、貼上封條。

新娘上轎前還要帶上“火籠”,火籠中的火種是由家裡人到村中人丁財氣最興旺人家取來的,並給小紅包和紅蛋、彩豆致謝人家,再將“火籠”交給新娘,或者“隨客舅”,帶到男方家去。新娘臨上轎前,怕花轎不吉利,還要制花轎煞,由女方的家人或舅舅拿一塊約─斤多重的豬肉,在花轎門口和四周轎扛上抹一抹,擦一擦,以示制煞。然後由“接姑”拿出“蓋頭巾”將她蓋上,此時女方的哥哥才可以到新娘化妝的房間,將新娘背著或抱上花轎,若新娘無兄弟、舅舅可代替。其意思是不能讓新娘腳踩地帶走娘家的風水。不過有的地方不迷信這些,由“接姑”扶著新娘上轎。此時新娘要啼啼哭哭一番,一旁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跟著啼哭,不然會遭來旁人和圍觀者許多閒言碎語,既使哭不出聲也要佯裝著流眼淚。不過現在新娘化妝大都去美容店,紅紅綠綠的新娘衣也改成了婚紗,既方便又省事。頗受人歡迎。

 

牛牯先踏路、新娘走大路、過溪扔紅蛋、半路接新娘:

過去新娘大轎出門樓,送親隊伍先後排列極為講究,若是大戶人家女兒出嫁,先是一隻陪嫁牛“踏路”,牛背上舖大紅布,上系銀元多串,以示富有(不過一般人家沒有陪嫁牛)。接著是四個父母雙全,被人認為是最好命運的小伙子,前兩個敲對鑼,後兩個提大紅燈,其次是一個放鞭炮和一個專放三響土銃的人,跟著是挑“轎前盂”,再依次下來是四人抬的“大花轎”,大花轎的邊上跟著“隨嫁嫂”,花轎之後是“媒人”的“小蓬轎”和“隨客舅”的“過山轎”,然後是─幫吹鼓手,若有兩幫吹鼓手,一幫在提大紅燈籠的後面,放鞭炮的前面,走在最後的是抬嫁妝的轎夫。嫁妝也有先後之分,先大件再小件,先貴重再廉價,其它嫁妝少──槓多一槓無關緊要,惟有“尾槓”不可缺少,所謂“尾槓”就是大小木制洗衣盤、洗衣板、洗腳兜、小馬桶、木制垃圾鬥等等。不過有的地方送親隊伍是由“隨客舅”的“過山轎”壓陣。另外,有個規矩不能變,這一天新娘的花轎去男方家人,那怕路途再遠,也要走大道不走小路或近路,意思是光明正大,風光體面。路上無論遇上誰都可以要他避讓,村人有句話“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這一天官職再高的人遇上新娘也隻好讓新娘走路內先行。傳說此俗源於宋朝,當年楊家女將征戰有功,仁宗皇帝為了感激她們,特準楊家姑娘出嫁那天戴鳳冠、穿鳳衣、坐花轎、騎大馬,文武百官下轎下馬給她讓大路,後來此俗流傳民間,被人運用到今天。

有趣的是,若是路上新娘遇上新娘,兩人爭搶著走路內(民間說法路內為大,路外為小),為此新娘下轎搶道,兩人扭成一團,撕破衣裙和臉面,是常有事,轎夫一幫人也為此而大打出手,最後是強著為勝,弱者吃虧,有的新娘為了爭走路內,不惜辛苦,爬路埂爬山坡,搞得滿臉泥巴,狼狽不堪,聰明的新娘不做此舉,處事文明,兩人同時掀開轎簾,隔轎手拉手,將二頂轎子互轉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圓圈,然後再交換手帕或手鐲一類物品,互不吃虧,皆大歡喜上路。因此遇上“日子大”抬新娘的人家多,為了避免途中遭遇,許多新娘天一亮就上路了。不過如今新娘出嫁接送坐的是小車,路上受交通規則制約,爬山坡搶道路的陋習早已一去不復還。

花轎一路上逢水過橋過碇步,新娘要掀開轎簾,腳不能著地,隔著花轎,用左手將─雙早已準備好的紅蛋和一包油麻炒豆米,扔到溪裡,以示制地煞、橋煞。此俗民間也有一個傳說,說是天上皇母娘娘身邊有位侍女叫桃花,因犯天條私自下凡,天上地煞星黃天罡得知此事,也私自下凡了,最後當他得知桃花女在凡間已有意中人,頓時起歹心欲置她於死地,於是就送給她家一包藏有煞氣的油麻炒豆米,同時在她家門口的碇步上布下煞氣。桃花女知道這件事後,立即染了一雙紅蛋壓在油麻炒豆米上,並將它扣在米篩下七七四十九天,出嫁那天她站在溪邊口中念念有詞,將這兩件東西一起扔到溪裡,制了煞氣,一路上平平安安,久而久之,此舉也成了流傳至今的風俗。

所謂的“接新娘”,就是男方家雇請六七個年輕的女子,到半路上接新娘。而這些女子大都是男方的姐妹或是親戚。她們一直走到與新娘相遇的地方,與送親隊伍打上照面後,然後守著大花轎旁,隨著送親隊伍原路返回。

拔火種、掃面風、制出轎煞、踏紅袋、改頭面、拿秤桿、擺燈鬥、吃荷包蛋、剃新郎頭:新娘花轎抬進男方家大門後,除了男方放鞭炮以示迎接外,女方“隨嫁嫂”即刻把隨轎帶來的火籠拔上火,交給隨隊回到男方家的“接姑”或“老接”,表示女方已把火種帶到男方家。花轎放下的第─件事,“老接”立即來到轎前,掀開轎簾,從掛在自己衣襟紐扣上取下一條毛巾,在新娘面前來回拂三下,稱“掃面風”,然後由“接姑”挽扶新娘出轎。當新娘立身時,把事先放在懷裡的一雙紅蛋和一包泡米花彩豆等撒在轎前的地上,意思是制“出轎煞”。新娘出轎時腳踏兩隻橫入的紅布袋,並交替著一直踩到新房內,意為傳宗接代。不過也有不少大戶人家為了擺闊氣,講氣派,用大紅綢布從花轎前一直舖到新房門口,但兩腳踩紅布袋的這一環節還是不可少。

新娘走進新房內,“老接”從一個裝稻谷的籮筐內隨手取來─把插在上面的一桿秤,秤鉤上掛著米篩、谷印、銅鏡,與“接姑”一起在新娘的身上傳遞三圈,其意是要新娘從此當好內當家。過後,“接姑”還打來一盤水給新娘洗面,並替新娘掀開“蓋頭巾”新娘怕破壞了臉上的胭脂,隻是象征性在臉上擦一把,以示做到,此舉稱“改頭換面”,其意從此淑女成佳婦。一切完畢,新娘由“接姑”扶著端坐在桌旁的太師椅上,讓來賓觀看。此時,轎夫方可將嫁妝搬進新房,嫁妝有鬥床、箱籠、櫥櫃、棉被等等,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在嫁妝和以前嫁妝已是兩碼事,如今講的是家用電器幾大件,近幾年不少新娘還有汽車、房子陪嫁哩!

新房內還專門設一鬥燈,鬥燈內裝滿大米,鬥內後邊插十雙用紅線纏繞的新筷子,外面再圍上大紅紙,鬥內要插上剪刀、尺子,還立一面鏡子,沿鬥邊上放著十個上面貼著用紅紙剪成的雙喜字生雞蛋,(百丈、司前一帶用四個年糕蛋),雞蛋上面放著一盞“五彩燈”,所謂“五彩燈”就是一個鍋形的小鐵片,可盛茶油的燈,內置五對燈蕊,該鬥燈晝夜不熄,點到第七日,方可滅。

新娘進入洞房不久,“接姑”特意端來一碗白糖荷包蛋或湯圓,用筷子戳破蛋丸,並醮挾─塊到新娘嘴邊,以示吃過,隨後“接姑”又將該碗荷包蛋送給新郎吃,新娘也用同樣方式表示已吃,其意從此“心心相印”、“永合同心”。

與此同時,新郎見新娘花轎過了門,才由理發師傅領著去剃頭,其緣故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當年祝英台的父親將祝英台許給馬家公子馬俊,馬俊剃過新郎頭在大廳拜堂,結果祝英台的花轎路過樑山伯的墳前,祝英台─番哭祭後,化成蝴蝶與樑山伯雙雙飛舞遠去,馬俊得知此事,覺得無臉做人,惱羞成怒,一頭撞死在大廳上,從此新郎未見到新娘大轎再也不最先剃頭了。

 

擺酒筵、拜堂、洞房酒、討賞錢、鬧洞房:

婚日中午,三魁、仕陽─帶為正宴,男方家大擺酒宴,以示慶賀,入宴前要記“賀儀”金,這一天,舅舅最大“賀儀”薄上他要記頭─筆,接著是姑翁、姑父、姑母等主要親戚依序記帳,最後是左右鄰居,村中族人。通常舅舅紅包最大,有錢的不但記“賀儀”金,而且還要給外甥從頭到腳置辦一身新衣裳、新帽子、新長衫、新褲子,還有新襪新鞋等。如今可不一樣,紅包最大的是姐夫,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幾萬元,因此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姐夫,為了隨俗不被人歧視,隻好借錢包紅包,若是遇上女方兄弟多,更是叫苦不迭。

喜宴上坐位也極其講究,不少親戚特別是舅舅為此不高興不辭而別是屢見不鮮後。通常午宴舅舅坐左手第一桌首席,然後按大小順序坐滿為止,右邊第一桌是姑翁姑父姑母坐,晚宴坐位舅舅與姑翁互換著坐,午宴舅舅未到場,不可動筷,這是禮節,否則舅舅見了不高興。

午宴新郎不上桌,在家裡忙著做幫手,新娘桌擺在後廳或樓廳,不顯眼的地方,由“老接”和“接姑”以及一幫送親的人陪著。羅陽、司前、百丈一帶有所不同,婚慶的頭一天晚上設一餐稱“殺豬香”,整場婚慶設兩餐正宴,午宴請女賓晚宴請男賓,宴席上分紅蛋分香煙,仕陽、三魁一帶不分設男女賓宴,午宴是正宴,晚宴是小宴,第二天早上又是正宴,中午是“辛苦宴”也叫“請辛苦”,主要是請為整個婚慶幫忙的人。正宴分紅蛋分香煙,若是男方兄弟姐妹越多分得香煙就越多,如今不少地方不但新郎分香煙而且新娘也分煙。

午宴後要舉行正式婚禮暨拜堂儀式,廳堂中央上下平放兩張方桌,桌四周並圍上圍布,桌後放兩把木制披著椅帳的太師椅,是父母坐著接受新郎新娘輯拜的位子邊上還另設一把簡易的椅子給媒人坐。桌中擺設小屏風,兩邊擺桌角,桌角內點著一對燭台特制的大紅燭。儀式由親戚中的長輩或村中有威望又懂得司儀的主持,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鼓樂齊鳴,大小鞭炮聲和土銃聲響成一片。接著新郎方由兩名早已定好的年輕:暖房頭”(羅陽、百丈一帶稱“床頭把”),一前一後陪著上堂,新娘則由“老接”(或隨嫁嫂)、“接姑”扶著上堂,拜天地,父母、媒人、長輩,最後是夫妻對拜等等依序進行,直至結束。被拜的人要賞紅包。有的地方還男有規矩,新郎新娘還要拜宗祠。拜堂此俗本世《己四五十年還盛行,六十年代被當作“四舊”革除,男女結婚已改為政府登記,發(領)結婚証。

拜完堂還不能趨勢進洞房,若男方父母已不在世,當晚在正廳還得置辦“幹飯菜”一筵祭祀。桌上放若幹碗白米飯和菜、洒杯、茶水、筷子,並點上香火。新郎新娘在桌前跪拜後,再由一長輩依次序把飯。菜、酒杯、茶杯、筷子遞給新郎。新郎用雙手接過後;上下掂三下,以示祭拜之後,交入放回原處。此時多數新郎往往會觸景生情,悲傷流淚,站在一旁的兄弟也會隨著痛哭一場。吹鼓手從始至終奏著優美的樂曲,緩淡肅穆氣氛,以伴熱鬧。

晚筵散後,一般十時左右開始吃“洞房酒”,俗稱“暖房酒”。一張可坐十人的大圓桌擺廳堂正中,並點上一對大紅燭,新郎居首席,兩個被稱作“暖房頭”的男賓分坐左右,各拿一把酒壺斟酒。坐在新郎對面的男賓,必須是一個父母雙全的小伙子。“洞房酒”隻許十人參加,意為十全十美,當日午宴“暖房頭”有發紅帖相邀。十人坐定後,“洞房酒”開始,鞭炮、土銃、鼓樂齊鳴,驚天動地。首先由兩名“暖房頭”各提一把酒壺,同時給新郎斟酒,其次給新郎對面男賓斟酒,然後按順序─一斟酒。“洞房酒”的酒菜是整場婚慶中最為豐盛的一席,多數人家吃到凌晨二、三點鐘才休罷,不過當中有許多花樣,如猜拳、行酒令、猜謎語等等,“洞房酒”結束前桌中每人要出錢若幹元,給燒菜的正後副廚師,還有熱酒、端菜盤、燒茶水、吹鼓手等專門侍候的人,每人包一紅包,紅包大小不一。宴畢,也放鞭炮、土銃、奏樂,以示結束。緊接著兩名“暖房頭”手持大紅喜燭,和一幫吃“洞房酒”的年輕人,將新郎送入洞房。這時吹鼓手吹著嗩吶緊跟其後,直至洞房門口才止樂,然後由鼓手當中有一人上前討賞錢。討賞錢的人要先說一些吉利的話,如:“年頭入洞房,年尾生個狀元郎”、“狀元酒年年有”、“狀元郎日子甜如糖”,還有“財丁兩旺、富貴雙全、早生貴子”等等,每念一句,新郎就得放一小紅包於小銅鑼內,一般念上五六句,新郎就把全部的紅包給了他,示意別再念了,於是吹鼓手們說幾句好話就走了。新房內隻留下鬧洞房的小青年,由兩個“暖房頭”先給新娘敬酒夾菜,然後帶頭說些逗笑新娘的話,如:要喝交杯酒、分紅蛋等等。如今花樣更多,不但喝交懷酒,而且還要新娘新郎唱歌、說說談戀愛經過、走鵲橋、叼萍果等,鬧洞房的人大都是新郎的朋友,人數少則十人,多則五六十人,他們當中有的一直鬧到天快亮了才離去。

 

喜日後,七日內十講事

眾所周知,整場婚事所有大的、繁瑣復雜的禮俗在定親、迎親階段過後已基本完成,但從喜日過後到七日之內仍有不少習俗,也是讓人費心操勞。

 

開口蛋、新娘酒、辛苦酒、年婿酒、回杯酒:

喜日過後的第二天一早便有年輕人來洞房敲門,向新郎討取“合巹蛋”(即一雙紅蛋,由女方預備,洞房之夜置於床上),也有人稱之為“烏龜蛋”、“開口蛋”,其意有二:一是新娘用它認識新郎討得開口說話的借口,二是証明洞房夜新郎新娘已有過合歡之好。若此蛋第二日無人討取反而不好,新郎新娘更不能留著看用,否則會遭來閒言碎語。

中午男方還要專門為新娘置辦一席酒筵,羅陽、司前、百丈、小村一帶稱之為“相照酒”,也稱“新娘酒”,此席要設在醒目的地方。桌上方平放三把太師椅,此坐位為新娘、“老接”和“接姑”專設。入席前,新娘要穿戴上昨天上轎時的服飾,先由“老接”站在新娘的位子前,用雙手在椅子的左右來回揮拂兩下,反轉身子雙手端酒杯,上下掂三下放回原處,再把橫放著的筷子拿起,也掂三下改為豎放在酒杯的右手旁,然後請新娘入席,其意尊重新娘,祝願新娘從此在新郎家樣樣順手,接著新娘也要在“老接”和“接姑”的位子前做相同的動作,請她入席,其意是新娘感謝“接姑”連日來的關護。二人坐下之後大家才人席圍坐。緊接著廚房端來一盤豐熟的金雞,擺在新娘的面前,雞頭向著新娘,新娘不吃不喝,光坐著看大家吃,一直坐到筵席解散。新娘由“接姑”送回房後,即可摘下鳳冠脫去新衣,換上時裝。

不過,此俗早廢除,絕大部分地方中午這餐酒席已改成請“辛苦酒”,是專門用來答謝連日來為操辦婚事而辛苦的左鄰右舍和村中的鄉親。羅陽、百丈一帶也稍有所不同,他們稱此餐酒席為“會親酒”,主要請女方親家和男方親戚,意在認親。不過“辛苦酒”電照請不誤。幫忙的人吃過“辛苦酒”後,要清理好借來的桌凳、碗筷,並及時一一送還,到此,他們的任務已告完成。

三天後是“回門酒”,有的地方稱“女婿酒”,這一天新郎是第一次帶新娘去岳父家,以示做女婿,要挑盂擔,盂盤數量視女方多少叔伯兄弟而定,一般一戶一盂盤,其余的送岳父岳母。盂盤內裝年糕、線面、紅蛋、豬肉等等禮品。如果新郎是挑正月做女婿,可在岳父家住很長時間哪怕是住一年也無可非議,所以過去有人稱女婿為“年婿”,如今為了新郎走親方便,一般第三日就帶新娘“回門”。但“回門”的規矩是新郎當晚一定要帶新娘回到自家,不可在岳父家留宿。女方叔伯兄弟收到盂盤後,可收盤內禮物三分之二或一半,然後在盤內放毛巾、襪子、記路錢等等,以此相贈。禮貌人家還在盂盤中放一長長的紅絲線,意思常常來往。新郎若是正月來做女婿,親戚家收到盂盤後要請女婿酒,岳父作陪。最後岳父請女婿,也請眾親戚,此酒宴叫“回杯酒”。但此俗羅陽一帶有所不同,新郎做女婿的時間是在喜日那天上午,見新娘已過門,就挑上盂擔到岳父家吃午宴,此宴也就稱“年婿酒”,盂盤內裝的禮品與分盂盤的對象與仕陽、三魁─帶大同小異,但每盤內必有一個豬膀蹄。否則認為是“小氣”女婿。新郎吃過午餐就要趕回家,招待客人,張羅婚禮等諸事。

 

送七日、切南瓜、擼米飯、送節氣:

所謂的“送七日”,是指女兒出嫁後的第七天,娘家人要挑盂擔到女婿家看望女兒。不過一般第六天下午女方家裡親人就來到男方家裡住夜了,挑盂擔者大都是女兒的父親,盂盤若幹盤,每盤內裝年糕、紅蛋、豬肉,給女兒女婿做衣服的布料。第七日─早,男方宴客,新娘早起洗過臉後的第─件事,就是“切南瓜”,新娘將瓜切開後,不管裡面有無瓜籽,站在一旁的人都會說:“多籽多籽!此瓜黃橙橙很甜”等等好言好語。不過男方家早有準備,也會挑最黃最老的南瓜給新娘切,以止討得吉利,示意多子多孫、日子甜美。此瓜切後即可煮熟吃,吃時人人重復一番吉利的話已而。

緊接著,新娘來到鍋灶後,用竹編的灶籬擼一籬早已放在鍋裡半生未熟的米飯,放在“飯甑”內,以示從此新娘每天要下廚房做飯,做媳婦了。

還有一俗就是婚後三年內,每逢端午、中秋兩個季節,女兒的娘家根據節氣的變換,給女兒女婿送相應的禮物,如端午除了送大棕小、棕、棗棕、蓮子粽、粽內包粽等等外,還要買兩塊夏天的布料送給女兒女婿做夏服,中秋送“九層糕”□,另買兩塊厚的布料給女兒女婿做冬裝,連續三年,年年如此。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