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金門縣概況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金門縣概況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浯島」、「浯江」、「浯海」、「滄浯」。金門縣誌中記載,浯洲命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福建泉州府晉江有條浯江而命名。至於仙洲之名,則是因太武山別名為仙山的緣故。太武山悠然偃臥,俗稱「仙人倒地」。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為了防禦倭寇侵擾,在島上構築城池,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於是取名為「金門城」,從此「金門」成為定稱。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同安縣的東南海面上,孤懸於廈門東面海外,扼廈港咽喉,為閩南屏障,東距基隆一百九十八海裏,東南距潮湖八十二海裏,距高雄一百六十海裏,西距廈門約十八海裏,與大陸最近處為自馬山至角嶼,僅二千三百一十米。其總面積為一百四十八平方公里,人口近五萬。東望臺灣,西對廈門,明代曾築城牆幹島上,據說當年鄭成功曾起兵於此。現在同馬祖島歸臺灣當局管轄。

金門島形如錠,東西長約二十公里,南北最長處約十五.五公里,中部狹窄處僅三公里,太武山雄踞東部,海拔二百五十三公尺。金門西面環海,環島多港灣口岸,可停泊船艇者計三十餘處,潮高水深。

金門的主要地形為起伏的花崗岩地形,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雄勢雄偉,獨冠嶼上,近觀之若兜鍪狀,故名太武。其石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又稱“海印”,隔海遠望,如仙人偃臥(仙人倒地臥不起之形),海上人因別呼之為“仙山”。

太武山之外,東有鵲山、鳳山、塔山;南有雙山、長安山、豐蓮山、太文山(古燕南山)、獻臺山、南磐山;西有矛山;西它雪鄐、虎山、天摩山、金山等等。

而古甯頭區、古崗區、馬山區與烈嶼區除有部分丘陵地形外,多為地勢平坦,紅土廣泛覆蓋之臺地,各區海岸則有花崗片麻被海水侵蝕而形成之崖面或平臺,以及發育良好之沙灘,岩岸沙岸交錯構成了金門多變的海岸景觀。

金門與廈門、同安遙遙相對,緯度相同,均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颱風多生於七、八月,全年風向東風占八個月,每年五至八月為東南風及南風。

金門原是個荒蕪的土石小島,後來經人們不斷栽培樹木,如今林蔭道上樹木蔽日,交通公路網四通八達,昔日面貌早已不再。

金門島上最著名的古跡,就是魯王礦,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魯王為明太祖九世孫,名以海。京師既陷,轉徒台州,張國雄等迎居紹興,稱魯監國,督師江上,畫錢塘而守。後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鄭成功,輾轉到金門,去監國號。成功初以禮待之,後漸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在發掘的魯王真壙出土的壙志裏,志載王世系事蹟綦詳,卒年為王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並雲王素患哮疾,中痰而死。文武百官遂將其葬於金門東門外的青山上,前有湖水,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曾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上。後來魯王忠骸遷葬重建新墓,墓背山面海,前立牌坊,中建碑亭,莊嚴肅穆,樹木茂密,成為金門島的一大歷史觀光勝地。附近的古崗湖,即是往昔記載的湖水,湖邊有古崗樓,山腰有古崗亭,朱梁碧瓦,無不古色盎然。金門歷史悠久,古稱“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島上古有珠江夜月、豐蓮積翠、嘯臥雲樓和仙陰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漢影雲根和金湯劍氣、榕園綠陰、龍山瑞靄等二十四景。而登臨太武山顛或佇立於馬山之頂。又可遠眺祖國河山,令人神往。

金門的民俗風情,既保持閩南特徵,又獨特迷人。民間傳統節日與大陸的習俗特別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樣。每年例行的祭祀賽會,以“迎城隍”的規模最大。島上鄉民視石獅為保護神,各村落路口,隨處可見身穿盔甲或週邊披風的立姿石獅,獅前常見香火,為金門獨有的景觀。位於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十八棟閩南式古屋,燕尾高揚,既代表著金門民俗,也是中華絢麗多姿的體現,已被辟為“民俗文化村”。

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金門有居民始自東晉元帝建武。當時因五胡亂華,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遷住金門。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奏設「萬安牧馬監」於泉州,牧馬監陳淵率十二姓氏:陳、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姓屯居金門。在金門庵前村豐蓮山一帶牧馬,廣興水利,人口因之日漸繁盛,後代金門子民遂尊稱陳淵為「開浯恩主」。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縣主簿,在燕南山設燕南書院,金門鄉里之間一時爭相向學。於是金門文風鼎盛,而雅稱為「海濱鄒魯」。

南明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檢司城(城址舊名吳山,今稱城仔頂),自此以金門為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臺灣的事業。明鄭永曆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台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台的荷蘭人驅逐回國了。金門話屬於閩南語系,還保有漢晉時期的古韻和唐宋時代的古語。金門縣誌中記載,金門現有居民的組成,概分為五種,一是亂世遺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鄰近都邑的商賈漁民、四是歷代戍守金門的軍人、五是贅婿謫配而來到金門的。金門現住居民的社會型態,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舉族前來墾拓的單一姓氏聚落,家族觀念十分濃厚。

八○三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一三八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一六六四年清軍攻佔金門後,曾採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綫三十華裏外,島上人煙無存。一六七四~一六七九年,鄭氏復佔金門,並以此作為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一六八○年清軍二度攻佔金門後,沿襲舊制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廈門市同安區),一六八三年清軍攻佔臺灣後實施復界,因遷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一九一四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

一九一五年金門於福建省思明縣獨立設縣。

一九三七年日軍佔有金門,直到一九四五年戰敗為止。

金門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鏡、屋牆有風獅爺等等,不一而足。風獅爺有肩負著捍衛村境平安的神聖任務。在小金門的辟邪物中,則是以專治白蟻的風雞來擋風。金門缺乏深灣港澳,土地貧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從事小規模的農耕漁撈,或從戎征戍。因此當地居民,除了官宦門第外,絕大多數是農、工群眾及少數交易買賣的商販。在這種的社會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質,有高尚尊貴和粗俗簡略兩個極端。但真正的金門人的生活文化,應該還是以平民大眾為主的民生百態。

金門的地理行政區域,分為金城、金湖、金甯、金沙以及烈嶼等。金城是金門最早開發的地帶。唐朝時牧馬侯陳淵率十二姓來金門開墾,南宋大儒朱熹、明代名將俞大猷以及延平郡王鄭成功、魯王朱以海等均曾在此駐足。金城的古跡非常的多,其中較有名的古跡略述如下:

舊金城: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朝廷設守禦幹戶所于舊金城,直到清康熙年間,地方官署才移駐後浦。尚留下一些遺跡如古道、石坊、石碑可追尋。

牧馬侯祠:金門在唐德宗(西元八百年左右)時期曾被福建設為牧馬區,陳淵被派來擔任牧馬監的工作,他帶領隨從及十二姓來金門開墾,奠定了金門的發展基礎。

浯江書院:建於乾隆四十五年(西元一七○八年),書院內有朱子祠,乃是為了紀念宋代名儒朱熹。朱熹曾講學于金門,立燕南書院,金門受朱熹的教化頗深。

延平郡王祠:夏墅崗由於形勢險峻,以前是鄭成功練兵的重鎮。有座延平郡王祠,奉祀鄭成功。其他有關的遺跡,還有莒光樓、點將石、國姓井與萬人井等。

金湖的主要古跡有:

御賜裏瓊林坊:瓊林舊稱平林,因賢才盡出故明熹宗天啟五年被御賜為瓊林。瓊林村的蔡氏家族,是明朝中葉從河南開封遷徙而來,明熹宗天啟五年,因為平林籍的進士蔡獻臣趕走蠻夷有功,於是賜裏名「瓊林」。瓊林家廟經文建會評其為「十四世宗祠」,為國家二級古跡。

魯王墓:明末清軍入關後,明思宗自縊,天下大亂,南明各王四處流亡。魯王朱以海輾轉到金門,寓居七年之久,因時局太亂,死後秘密葬在金門,不敢立碑。民國四十八年金門國軍在舊金城東古崗湖西發現魯王真塚。由於發掘了魯王真壙,在出土志裏,說明舊時的謬誤之處。據載王世系事蹟綦詳,卒年為王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並雲王素患哮疾,中痰而死.文武百官遂將其葬於金門東門外的青山上,前有湖水,右有石峰。王屢遊其地,曾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上。後來魯王忠骸遷葬重建新墓,墓背山面海,前立牌坊,中建碑亭,莊嚴肅穆,樹木茂密,成為金門島的一大歷史觀光勝地。附近的古崗湖,即是往昔記載的湖水,湖邊有古崗樓,山腰有古崗亭,朱梁碧瓦,無不古色盎然。

邱良功墓:邱良功是清仁宗時剿海盜勇將。墓位於小徑村,是金門保留最完整的古墓園,為國家二級古跡。

西村父子文魁:西村呂氏宗祠建于清雍正七年,至今有二百五十年歷史。宗祠內隨處可見「理學明賢」、「文魁」、「明經」等牌匾,可感受到西村的文風興盛。

金寧地方的古跡:金寧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聞名中外的古寧頭大戰就發生在這裏威振第:位於古寧頭北山村,是清水師提督李光顯的故宅。李光顯是清嘉慶年間緝討海賊蔡牽的勇將之一,官累至廣東水師提督,兩廣總督阮元親題「海邦著績」匾額相贈,他的故居又稱為「提督衙」。為國家三級古跡。

水尾塔:為鎮水用的壓勝物,通常立於河湖畔以鎮水氾濫、保農作平安。風格獨特僅存一座于古寧頭北山村。

金沙地方的古跡:僻處太武山外,金沙的開發晚于金門的其他地區,因傳說盛產金沙而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西園鹽場:金門早在元朝時官方就設立鹽場,最盛時達十處之多,而今天金門的鹽場僅存西園村一處。

陳楨恩榮坊、陳楨墓:陳楨一門五代家世顯赫,位居高官。陳楨墓為國家二級古跡。山后民俗文化村:起源于清末旅日華僑王敬祥,在外經商有成,遂在故鄉建大樓房。民國六十四年政府將其重修整建開闢成民俗文物館。

金門特產

金門高梁酒

金門的氣候環境適合生長高梁,當地人以高梁為釀酒的盛品,醞育出氣味芬芳和口味濃郁為人所稱道的好酒,金門酒聞名全台,到金門一游時,可別忘了帶幾瓶好酒回去喔!

金門貢糖

相傳系明代閩南禦膳貢品,招祥迎春、年節納貢、為品茗茶點之極品;後隨廈門制餅師傅傳入金門,並廣被一般漢餅店所產制。

面線

金門面線,香Q、不咸,以傳統手工制面技術,引用金門純淨水質,配合本地獨特天候,經由風、陽光,自然曝曬乾燥,不添加防腐劑,不漂白,實為金門傳統手藝下的特產好品之一。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