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陳氏源流古今論述 
											
											
											一、緣起 
											
											
											蒙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潁川文化文化分會之邀,邀請我金門潁川宗親組團於清明節回祖籍福建謁祖,倍感榮幸,也深感此一文化宗族交流,深具意義。經與我浯洲潁川宗長商議謁祖之行,均為熱烈贊同,主動報名,不出三日,已逾百人,後經篩選割愛,乃組成70人隊伍,由金門陳氏宗親會理事長親自帶領,展開首次與廈門潁川文化分會正式拜訪交流。首先要向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陳淑娥女士及各位領導,表達十二萬分的謝意與祝福,也寄望這一次成功的拜訪,能夠開啟貴我兩會以後更密切,更熱烈的交流與融合。為使各位先生對我金門潁川宗親有所認識,經陳會長囑託,撰本專文,特向與會先進報告我浯洲陳氏宗親古今源流及現況,期望有助於今後交流之認知與瞭解。 
											
											  
											
											
											二、金門陳氏源流 
											
											
											“木有根,水有源”,我浯洲陳氏宗親來自哪里?這是根本二重要的課題,根據族譜記載,我金門陳氏,其木本水源,應有下列論述: 
											
											
											陳氏系出,源于河南潁川,至於開閩、開漳始祖則如下文:西漢時,陳實為太丘長,不言而化。實生紀,字元芳。元芳生太,太生訴;十一傳伯紹,字維業,任合浦太守,惠政於民,民立像祀之,今濂洲有陳王祠。伯紹生霸漢,字興家,陳高帝霸先之族兄弟,為大宗政,霸漢生欲得,字果仁,事隋煬帝為司徒,以諫終,封中列侯。欲得生犢,字克耕,值隋室亂,團結義兵,遇秦王李世民,即以眾歸,補扈蹕頭,以定河東,功授懷化大將軍。犢生政,字一民,為左郎將。政生元光,字廷炬,為開漳始祖。 
											
											
											霸漢族兄霸圖生嚴,五傳至邕公,唐神龍初進士,宮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和諧,開元二十四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後移泉州,入居漳之南驛路,為開閩始祖。 
											
											
											總章二年,閩獠稱亂閩民之苦,請鎮帥。高宗以陳政為朝議大夫,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金屯漳浦雲霄鎮,此為陳氏入閩之始。政卒,元光襲父職,陳元光披荊斬棘,掃蕩群徒,不數年閩潮既無告警之急。景雲二年(西元七一一年)壬子,潮州蠻寇複起,朝廷下詔興兵討賊,不幸于漳浦娘媽寨,因兵援後至,全軍失陷,為國捐軀。 
											
											
											元光生晌,字朝佩;武則天通天元年,舉明經及第,授翰林,至漳州二十餘年,澤洽化行,卒諡文英。晌娶歐氏,生酆,字有芑,玄宗開元舉庠生,授辰州寧遠。值安祿山作亂,耆老請敕,酆紹先業,襲郎將,上可之,授朝散大夫,出敕漳州,憲宗朝,李勉薦有謀略,入署兵部尚書,尋歸養,卒諡忠憲。酆娶鄭氏,生謨,字以忠,代領父眾襲職,卒諡武蕭。謨娶翟氏,生則。後易名則黌,號南嶽,亦修父職。穆朝宗,遷嶺南觀察使,卒諡忠惠,葬南靖馬平保羅後逕山。 
											
											
											則娶何氏,生湯,字汝玉,號慎齊,年十五領鄉薦,文宗太和丁未年,登進士,官右庶子,歸養盡孝,卒諡文毅,葬龍溪傅洋保可田山。湯娶江氏,生江,字可濟,號守真,襲祖職,刺史漳州。僖宗光啟元年,王緒若,秦宗權反,南走入閩,攻陷死節,卒諡忠毅,葬龍溪松洲賴坑崙。 
											
											
											江娶顏氏,生鵑,字春翔,號梅溪,幼聰慧。鹹通三年壬午領鄉薦,癸未登進士,年方十五,宗以年幼放歸侍養。乙酉除宣靖郎,遷駕部郎中左丞,京兆尹。未歲,丁父艱,銳志父仇,未遂而卒,諡哀襄,葬龍溪端泉裏邢林山。鵑娶楊氏,生田,田娶同安嘉禾裏田氏,生通;側室孫氏,生達。達奉鎮浯洲鹽場,擇地而居之,從古固始地名,名曰陽翟,示不忘本。金門陳氏以田為金門發祥始祖,通、達為一世祖。 
											
											
											陳田,字立產,號守素,生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四月初十午時,卒于周世宗顯德三年八月二十日,葬龍溪瑞泉裏。童年游太黌,僖宗光啟元年領鄉薦,年十九登狀元(鄭貽榜進士)。文德元年,授給事郎河南副尉節,遷天官侍郎翰林侍講,因朱全忠有挾天子之意,將不利於社稷,光化元年上表乞歸,置產翔風(今金門),安定鄉里,收科官民米七百八十余石。生二子,長通,次達。 
											
											
											通公,田子,字示學,號松軒,竹軒,閩王審知微為節度使判官行台司馬,改漳州鈐轄宗儀使,不受。生於唐幹寧四年(西元八九七年)丁巳,貞明元年(公園九一五年,後樑末帝)乙亥任漳州鈐衛轄司指揮使,以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兼樞密院直學士,纂修譜牒,久在置業龍溪棘林村,夫人黃氏,生二男,長天福,次天壽。 
											
											
											陳達(田之次子,園之嗣子),字宗源,號松崗,行八,生於唐昭宗光化元年十月十日酉時,卒於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壽三十六。五代梁乾化三年,閩主王審知旁求元光後代,達與兄通同往,通留麾下,授節度使,達為承事郎,領父命奉鎮同安浯洲鹽場,時年十六。達娶木氏,生三子;洪濟、洪進、洪銛。洪濟,字天澤,號毅齊,行五,襲承事郎,管鹽場事,生於五代梁貞明五年七月七日寅時,卒宋太宗至道二年八月十五日,享壽七十八。洪濟娶周氏,生四子:綱、紝、統、建。綱、統、建皆為進士。 
											
											
											今金門陳姓宗派共計十五支,浯陽即陳田、陳達直接嫡傳。其他十支祖先(湖前一郎派、十郎派;夏興六郎派;成功八郎派、九郎派—九世遷島美;陽翟七郎派)等支派為通公所傳,則在往後數朝,有漳、泉一帶陸續遷入,詳見下文。 
											
											  
											
											
											三、金門陳氏分佈 
											
											
											金門陳氏宗派約為十五支,而一般俗稱“十三陳”。茲將十五支陳述如下: 
											
											
											湖前陳: 
											
											
											又稱銀同碧湖陳氏,其始祖一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傳至五世孫東厝房天滿公,至塔山后耕田,始奠基焉。故塔後陳為其分支。 
											
											
											下坑陳: 
											
											
											下坑即今夏興,始祖六郎公,宋代,自晉江陳卿遷來,與陳坑始祖八郎公為親兄弟;與湖前始祖一郎為從兄弟。下坑陳分支山外(致祥公)、小徑、高坑、東洲、何厝。 
											
											
											陽翟陳: 
											
											
											有浯陽、七郎公兩系。(二派) 
											
											
											浯陽陳: 
											
											
											即上節所陳述田、達嫡系,金門習俗謂是連孫綱之後。綱字舉正,宋淳化三年進士,為同安登第之始,派下分居庵前即及陽翟。 
											
											
											陳坑陳: 
											
											
											即今成功陳,始祖八郎公,宋代,自晉江遷來,其裔實儀居前山,衷儀、聚儀居城邊,故有前山房與邊城派之分。另有一派,明代時自古坵遷來,後子嗣不詳。又八郎之弟九郎亦居陳坑,至九世逃島美墘居,有裔在。 
											
											
											斗門陳: 
											
											
											有二派。一為宋進士陳大育之後,派名官路,燈號三省(二派)提學。宋末由漳州拱鬥堂入浯,分支官路邊。一為宋二五郎之後,派別學考,燈號文賢世家。亦漳州拱鬥堂遷來。 
											
											
											高坑陳: 
											
											
											明初,有陳良顯者,自嘉禾陳寮洗馬坑遷來,分居營山,新前墩,何厝。 
											
											
											埔後陳: 
											
											
											為陳友諒之族人,元末兵敗,為避禍始來浯,初居後浦,後移埔後,分支洋山。 
											
											
											後山陳: 
											
											
											後山亦可寫成“後山”,即今碧山。元代,存仁公(二十三郎)諫言被禍,由晉江深扈遷居浯洲。 
											
											
											古區陳: 
											
											
											明初,有陳肇基者,自泉州來,派下于清雍正年間分支新頭,高坑,陳坑。 
											
											
											金門城陳: 
											
											
											清代,朝陽公自安南洪瀨遷來。 
											
											
											湖下陳: 
											
											
											明中葉,由廈門店前遷來,定居湖下,分居後井、中墩、上庫。 
											
											
											後浦陳: 
											
											
											清季,先後自安南溪尾遷來。 
											
											
											至於“十三陳”之由來,據族長陳左才《浯江陳氏祠堂記》:“我陳氏之占籍浯江也……。顧各鄉難有小宗而後浦為官裔所聚,尤宜立一總祠,崇祀太傳公,春秋享報,俾族眾以時聚首,亦親親睦之意歟。”於是,依照當時各宗之親疏遠近、人口多寡,分為十三股,每年由一股負責冬、春雨兩祭事宜,及各股所應攤派經費之籌措。 
											
											
											十三股如下:(十三股輪值做頭) 
											
																				
											
											以上所陳列之股中,有幾分之幾者,蓋因各鄉里祭祖,皆定于冬至及清明,為避開執禮,恐百事繁雜,則大總祠特定於冬季之十月十八及春季之正月十八。祭祖之食品,祭後便由當年值頭者,請廚師亨飪,宴請其餘十二古人馬。所以十二為扣除本身做頭之份所餘,而上面數字,則為該鄉所應負責之桌數或應攤付之金額部分。 
											  
											
											
											四、金門陳氏組織架構表 
											 
											
											
											金門陳氏潁川堂宗親大會 
											
											
											大宗祠┬晉江圍頭 ┬碧湖┬台南學甲 
											
											
											   │     │一郎├台中龍井 
											
											
											   │     │  └塔后 
											
											
											   │     ├陳坑┬下坑 
											
											
											   │     │八郎├南京 
											
											
											   │     │九郎├澎湖果葉仔 
											
											
											   │     │  ├竹北東勢 
											
											
											   │     │  ├海澄 
											
											
											   │     │  ├溪頭 
											
											
											   │     │  ├潮州 
											
											
											   │     │  ├烈嶼 
											
											
											   │     │  └島美 
											
											
											   │     ├下坑┬高坑 
											
											
											   │     │六郎├山外 
											
											
											   │     │  ├小徑 
											
											
											   │     │  ├東洲 
											
											
											   │     │  ├何厝 
											
											
											   │     │  └澎湖 
											
											
											   │     └陽翟 
											
											
											   │      七郎 
											
											
											   ├泉州   -古區┬新頭 
											
											
											   │        ├高坑 
											
											
											   │        └陳坑 
											
											
											   ├江東   -埔后 
											
											
											   ├漳州斗拱堂┬斗門-營山 
											
											
											   │     │學考 
											
											
											   │     └斗門 
											
											
											   │      官路頂 
											
											
											   ├河南陽翟 -陽翟 
											
											
											   │      浯陽 
											
											
											   ├南安洪瀨 -舊金城 
											
											
											   ├晉江深扈 -后山 
											
											
											   ├南安溪美 -后浦 
											
											
											   ├同安丙州 
											
											
											   │葛藤尾  -何厝 
											
											
											   ├廈門店前 -湖下┬上庫 
											
											
											   │        ├中墩 
											
											
											   │        └后井 
											
											
											   └嘉禾洗馬坑-高坑┬何厝 
											
											
											            ├營山 
											
											
											            └新前墩 
											  
											
											
											五、 金門陳氏宗祠分佈建立 
											
											
											“宗祠”代表各支宗派源流非但有慎終追遠之意涵,更係現今凝聚宗親倫理傳承春秋祭祠之會所,有其多元之社會價值與意義。我潁川宗親在金門係“大宗祠”(總祠)之外,各支派均自建宗祠作為會所,經實際調查情況如下: 
											
											
											二十五宗祠分佈建立,據實際調查情況入下表所列: 
											
																				
																				
											  
											
											
											六、聊登科甲勳業 
											
											
											宗祠的匾額有如一個人的榮譽勳章,增輝宗祠的氣氛,本宗有曾祖、曾孫、父子、叔侄、兄弟同登科甲者,且單是進士匾就有十三方之多,由宗祠匾額可窺見陳氏子弟共鳴,茲略述如下: 
											
											
											(一)科舉匾 
											
											
											1.進士匾:原指進士授爵祿之士,明清兩代會議中式貢士,再經殿試後分授「進士」 
											
											
											     及第或出身等銜,稱進士。自宋朝陽翟郷賢陳綱中式進士起計十三方。 
											
											
											2.會魁: 明清兩代中式「舉人」後的第二年,齊集京都,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試」, 
											
											
											     考取第一名者稱之「會元」。清朝斗門鄉賢桂洲中會魁。 
											
											
											3.解元: 明清兩代科舉鄉試中式「舉人」第一名者稱之「解元」,清朝先賢大范中解元。 
											
											
											4.翰林: 明清兩代會科舉,殿試之後,得狀元者多授以翰林院修撰,得榜眼、 
											
											
											     探花者多授以翰林院編修,其二、三甲進士,授其他翰林官、或庶起士等, 
											
											
											     清朝斗門鄉賢桂洲被欽點為翰林。 
											
											
											(二)宦職 
											
											
											1.學政:清朝斗門鄉賢桂洲於清乾隆間任侍講學士,欽點順天兩廣學政, 
											
											
											    約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長。 
											
											
											2.按察:司巡行監察之官,明朝陽翟鄉賢基虞于萬曆年間任廣東親差大臣。 
											
											
											3.總戎:清朝康熙年間先賢良弼任副將及嘉慶年間後浦光求任平安協副將。 
											
											
											(三)事蹟區: 
											
											
											1.忠臣:明朝下坑(今夏興)派下九世祖陳顯于燕王靖難時為官忠藎不二, 
											
											
											    清雍正正特頒“忠臣”匾清欽旌忠烈之士。 
											
											
											2.鄉賢:陽翟鄉賢陳綱、陳榮選、陳觀泰生前為官賢能,卒祀“鄉賢”。 
											
											
											3.孝廉方正:清乾隆年間先賢瑞容舉方正選知縣,清宣統年間先賢時雨舉孝廉方正部主事。 
											
											
											(四)現代進匾: 
											
											
											金門縣長、一丈、立委、國大、博士等均獻匾於大宗祠內。也顯彰我後代子孫不忘先賢,正所謂“承先啟後”,光耀祖德也。 
											  
											
											
											七、結語 
											
											
											金門位居海上,北有小嶝,西北有大嶝,西南有烈嶼(又名浯嶼或小金門)諸島,縱橫錯列。究其開發,溯自晉元帝建武(公園三一七)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矣。 
											
											
											金門舊名“浯洲”、“浯江”、“浯島”、“滄浯”,又名“仙洲”。至於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江夏侯周德興築城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因名之曰“金門城”。 
											
											
											民國四年,金門正式設縣。 
											
											
											傳說同安海中,山可居者五:廈門、大嶝、小嶝、烈嶼、浯洲、浯屬第五,滄桑以前,五島原是相互連綴的。 
											
											
											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泉州有浯江,其流出二源,晉南渡時,衣冠世族避地於此,故又名晉江:今則以縣治南者曰浯江,一源出永春者亦名浯江,它皆名晉江。 
											
											
											浯嶼(小金門)、金門而島,先世多年來自泉州(今晉江),此其得名之來由也。至於仙洲之名,則乙太武山別名仙山。蓋其山隔海望之,若仙人悠然偃臥之形,俗謂之“仙人倒地”,明曹佺詩曰:“浯洲段嶼入海水,現任倒地臥不起。”即其明證。 
											
											
											晉朝中原多故,義民逃居浯洲者有六姓:蘇、陳、吳、蔡、呂、顏、金門有民,實自此始。 
											
											
											下連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園八0三年),劉冕為閩觀察使,奏置萬安監,滋養馬匹,浯為其一。以陳淵萬惡哦木馬監,從其來金者有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紅、林、蕭、淵與所屬李後、衛傑等協謀並力,化荒墟為樂土,自是耕嫁漁鹽,生聚蓋日繁焉。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園就三五年),置同安縣,金門屬焉。宋代同安登科,始于浯洲陽翟之陳姓。自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陽翟陳氏之居功至偉。 
											
											
											今金門陳姓宗派,約十五支左右,浯陽即陳田,陳連直接之嫡傳。其他十四支祖先,則在往後數朝,由漳、泉一代陸續遷入,而一般俗稱“十三陳”。 
											
											
											吾人簡述上列宗史,就教與會各位先進賢達,寄望今後兩會就宗親交流源流考證,增進總誼,進而彰顯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一家人之意義,為此最切合我潁川家族之最大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