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金門辟邪信仰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4月10日

金門辟邪信仰

金門居民辟邪信仰與環境互動的關係

金門是一座孤懸在海中的小島,島民在許許多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下,民間宗教信仰原本就很普遍而且虔誠,除開為數近三百間的村廟外,尚有許多頗為可觀的辟邪物,這些林林總總的辟邪物之中,依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情況,而有大異其趣的圖騰表現,儘管造型各有不同,但總離不開風獅爺、石敢當、瓦將軍、水尾塔、烘爐、八卦、照壁、照鏡、符籙、鱟殼……,不一而足,本文擬就此些辟邪圖騰的象徵意義來討論。

 

自然環境

金門本島疆界極東在東經 118度28分,北緯24度25分;極西在東經 118度08分,北緯24度22分;極南在東經 118度19分,北緯24度24分;極北在東經 118度20分,北緯24度32分。本島形似銀錠,中部較狹窄,東西兩端寬廣,東端略勝西端。全島東西向約二十公里。南北向最長處在東端,約十五公里。中部狹窄處纔三公里。因此也有人稱金門的地形似啞鈴。因位處台灣與大陸間,地扼閩廈對外交通樞紐,而與福建廈門遙遙相對,尤與廈門同為泉州、漳州屏障,位居海門鎖鑰,故而明洪武年間,即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取名「金門」。

金門舊名浯州,又名仙州,此外尚有浯江、浯島、浯海、滄浯等別稱。晉朝時,金門隸屬同安縣轄地,當時中原板蕩,難民中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逃抵金門,是為金門住民的始源。接後金門隸屬轄區多有變異。但自五代歸屬同安縣地以後,期間歷經宋、元、明、清均沿用不再變更。民國四年才劃設大金門、小金門(烈嶼鄉)、大嶝、小嶝四座小島獨立設縣。如包括現今管轄的大、二膽等周邊小島,總面積也只不過 150.456平方公里,如僅算計五大鄉鎮區域,則面積為149.1010平方公里。

新舊版《金門縣志》中均引用《舊志》說法:

金門在泉之南,四面環海,故東北風三時不絕,颶風所發,甚於內地。

足見隸屬亞熱帶海洋型氣候的金門,燠熱雖不及瘴癘,酷寒雖不及下雪,但全年飽受季節風侵襲,尤以農曆十至十二月肆虐為害的東北季風,更令人不敢恭維。《舊志》又雲:

隆冬海風飆發,飛沙滾塵,東方海濱村家(指今金湖鎮新市以東各村),沙壓與室埒(後壟、李洋等村莊曾被飛沙埋沒,乃遷今新址),夜棲宿房盧,旦已閉塞,辟除之,始得出入,春來前後,拓清者不少。

《金門縣志》中也記載,明朝國學大師洪受故居西洪村(今之榕園),即因狂沙剽悍,使得原本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美譽的村落,在一夕之間淪為廢墟。此說雖嫌誇張,但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間接證明昔日的金門風沙為患的窘況。

除冬季的東北季風外,農曆七、八月夏秋之交也多起颱風,春、夏之季多改颳東南風。四季當中以春季氣候最富變化,有時嚴寒,有時和煦,若暖和天氣則吹東南風而生霧氣,甚而多日瀰漫濃霧不散,導致空中交通斷絕。尤其金門本島山脈,僅有雄踞東部海拔 253公尺的主峰太武山,此外再無其他高山峻嶺,因而狂風長驅直入,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人文因素

今日金門到處林木參天,蓬勃蓊鬱,舉目所及,盡是綠野叢林,一片青蔥翠綠。尤其如織的交通網,兩側迤邐成行的「綠色隧道」,是戰地金門的特色,也是觀光客的最愛。這份綠色的饗宴,很容易令人產生時空錯亂的感覺,難不成金門自古迄今一直都是這般綠意盎然嗎?答案當然不是。

金門昔時有森林三區,多松柏樟櫸有用之材,惜為元代之燒鹽,明代之倭寇,清初之兵燹,及官司眾民之濫伐,破壞無遺。今遂童山濯濯,荒埔茫茫,年受風砂水旱之災,農作艱難,回天費力。

足見金門在元代以前曾有過綠樹遍野的盛況,而且多是高經濟價值的森林,其後在歷代只知濫伐,卻不懂保育造林的恣意破壞之下,遂致造成黃沙滾塵、村落湮沒的悲慘下場。

自所有林區遭受摧毀無遺,風沙為害甚烈。青山坪表土流失,草木不生。浯溪淞塞,耍頭(今之尚義)一帶良田,亦為崩積荒廢。東部村落常被飛沙湮埋。居民生活於風沙之中,農作維艱,回天乏力,自後從未再有規模造林,僅有零星植樹。故全島樹木稀少,僅有少數之相思苦楝雜木 而已。

這種血淋淋的教訓,應是後人最好的負面教材。這方面的補救之道,林焜熿先生也提出了深沉的呼籲:

風烈莫如東方,料羅以上荒埔茫茫,飛沙填壓,不可耕作。宜沿溪栽竹木雜樹障斷海風,使沙不簸揚,便可多闢腴園,利賴無窮。或挑壘沙岸,種刺籐雜草,沙隨風飄墜草際,自然日增高大焉。

林氏此言,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誠不失為高瞻遠矚之卓見,若能確實執行,那麼往後風害肆虐的程度自可降至最低。

金門昔日的三大林區為何呢?

雙乳山林區:

北起瓊林,南至董林(今之榜林村),東至菽 山(今之昔果山村)。

這是《金門縣志》對雙乳山林區的界說,但同樣的區域,《金門志》卻有更明確的敘述:

雙山,在太武之南。再轉小徑而下,大小突兀,形若雙乳;大者回結平林(今之瓊林村)諸鄉(《縣志》),小者蜿蜒起伏,直際西山。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松柏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相傳古讖雲:「青山開,狀元來」。

《瓊林蔡氏族譜》對該地區的林相刻劃更是周詳:

南渡之初,迄今萬曆壬辰,四百有餘年於茲,所居多樹木,遠望森然若蓋,故世稱瓊林蔡氏雲。

從上面這些文獻的記載,可見昔日曾是松柏茂密的林區,後因種種人為因素而遭濫伐。

豐蓮山林區:

「豐蓮積翠」曾為金門八景之一,乃見其高林聳立的壯觀於一斑。依〈解智浮濟廟記〉言:

環廟林木蒼然,且多產藥苗珍禽,探幽勝者,朝夕接踵。又記朱文公〈次牧馬祠詩〉曰:雲樹蔥蘢神女室,岡巒連抱聖侯祠。

則當年絡繹於途,前往豐蓮山林區尋幽探勝的勝況,於此也間接得到印證。

鵲山及太武山林區:

太武山林區海拔 253公尺,為金門最高山峰,山中林木廣袤,蔚成林區。

又自西洪後壟至內洋一帶,鵲山崎立,獅山偶列,相傳昔日吳氏始祖於此定居建屋時,見該地多生長李樹,因此命名李洋(後改名裡洋,續改為內洋至今)。約在清代初期,村內林木相繼遭砍除之後,風沙飄壓甚钜,遂遷居東山,盡令田土荒蕪。

三大林區相繼被摧毀之後,青山坪表土流失,草木叢生,整座島在強勁東北季風狂颳之下,農作物收成不易,金門居民為求生計,紛紛往海外遷移,舉凡呂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遂成了金門鄉親淘金的新樂園。

金門自林區遭破壞後,從未大規模造林,僅有零星植樹而已。民國二十五年三月,金門縣各界開始擴大植樹運動,劃定古崗、金門城、盤山路等處為造林區。日據時代,日人也在後浦(今之金城)等地造林。但真正有計劃造林則始於國軍轉進金門之後。

民國三十九年冬,總統蔣公巡視金門,見本島童山濯濯,風沙蔽天,乃指示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積極造林,以綠化金門……幸蒙總統夫人由台灣賜贈木麻黃、檸檬桉、相思樹苗等五十餘萬株,派專機運金,實施先期造林,以定風沙……而今綠陰遍野,風沙不驚,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皆為總統及夫人所賜也。

攸關金門造林的事蹟,胡璉將軍在《金門憶舊》之中也有過如此的敘述:

三十九年底,總統蔣公復職視事後,第一次觀兵前線。在風起雲飛,砂塵滿天中檢查戰備,巡視堡壘之餘,不斷面示「金門應即栽樹積水。」從此在金門的工作要目中造林列為大政,遵為圭臬。

今日金門因大量造林而擁有綠蔭遍野、風沙不驚的海上公園美譽,其功勳除先總統蔣公,及總統夫人蔣宋美齡女士洞燭機先外,居功厥偉的應屬胡璉將軍了!

金門自明清兩代林相被砍伐殆盡後,東北季風強颳掠境,生活環境極端惡劣,居民們在面對此些橫逆,只好採取權宜性補救措施:積極方面,就如同被暱稱為「金門現代恩主公」的胡璉,大肆造林,徹頭徹尾改善生活環境;消極方面,就只好透過禳解厭勝法術,在宅舍裏巷、村郊路旁廣設風獅爺、瓦將軍、石敢當、水尾塔、符籙、八卦、烘爐等圖騰來驅邪止煞,俾能收來龍去虎,轉危為安,逢凶化吉的宏願。以下就針對各種不同的辟邪物逐一探索:

 

金門風獅爺信仰

風獅爺釋名與起源

「風獅爺」一詞應來自於傳說中的風伯與神獸獅子的結合。而風伯即傳說中的風神。《文選》上說這位擁有特異功能,專門掌管「風」的神祇是清塵,《風俗通》上則記載說是箕星,事實上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風神」的代稱而已。原本就能呼風喚雨的風神,假如再加上身長七、八尺,頭部圓大,尾端細長,吼聲洪大,有獸王之稱的獅子,那就更是如「獅」添翼,不但有神的力量、獸的兇猛,更兼有人的智慧。

獅子原本並不產於我國,金門村民所以會對石獅產生虔誠信仰,應與早期移民自漳、泉兩地的人氏將原鄉信仰移植而來有關。目前已發現「風獅爺」信仰的地帶,除了密度最高的大、小金門外,其他如漳州、泉州、廈門、琉球、日本、台灣、澎湖…等地都曾發現為數不等的風獅爺,可見這種信仰其來有自,只是金門與澎湖兩地海風特強,故而辟邪信仰也就特別濃厚。古人有言:「十裏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金門雖是澎湖鄉親的原鄉,但同樣的辟邪圖騰卻各異其趣:金門以風獅爺為表現主軸;澎湖則以石敢當居冠。這就好比大金門與小金門兩地雖僅一水之隔,大金門以風獅爺來驅邪、擋風、止煞、防蟻;小金門雖然也有為數三尊的風獅爺,但同樣的辟邪信仰,風雞卻變成了主流是一樣的道理。

風獅爺在金門是庶物崇拜信仰之一,屬村境外圍的第一道安全防衛體系,常年戍守村境,肩負著嚴防外力入侵的警戒任務,暨不會罷工,也不會要求加薪。這種泛靈信仰亦曾偶見於金門的文獻,如:

後浦邱母節孝坊右外第一石獅,髹漆斑斕,雲有靈異,居民於八月十五日以酒果祝「獅王千秋」。

以「風獅爺」為庶物崇拜的信仰方式,也同時出現在《廈門志》上面:

吳越好鬼,由來已久。近更惑於釋、道,一禿也,而師之、父之;一尼 也,而姑之、母之。於是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稱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紙,男婦狂趨。平日捫一錢,汗出三日,食不下嚥;獨齋僧建剎、泥佛作醮,傾囊倒篋,罔敢吝嗇。

風獅爺最早出現於何時,在早期的文獻上面並沒有詳實的記載。事實上不管那一種型式的辟邪物,一般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怎會去刻意加以蒐羅登錄?從《廈門志》這段記錄之中,可見「石獅無言而稱爺」的習俗應是由來已久,而且是吳、越等地的習俗之一。金門位處閩南海中,因凜於風沙飄壓之苦,故而對「風獅爺」的信仰也就特別虔誠,所以儘管縣志上的記載不是很詳盡,然保存於民間的各姓族譜偶爾也會記上一筆攸關這方面的訊息,其中又以金城鎮歐厝村《金門歐陽氏族譜》交待最為詳實。

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見有石刻巨獸,作猿狻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雲可擋風。有風患者,村落每致遷移,如李洋、西洪,昔為村落,今漸荒蕪。

《金門縣志》這段文字雖未能正確指出風獅爺出現的年代,但它較諸《廈門志》的記載已更深入,輪廓也更清晰,至少它已點出了風獅爺的形狀、功能以及恭塑的地點。這在文獻的保存上已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便捷。當然,站在學術研討的立場而言,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所幸《金門歐陽氏族譜》又填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吾村有石獅爺(亦稱風獅爺),居村東海沙,睏狗山之南,去排仔垵僅百餘公尺,背西東向,高約二公尺,雄姿英發,手持繡球而眺望,以工巧,故栩栩如生,乃清道光年間所建,為鎮風神物。昔村東臨海,地勢低,海風直逼,沙礫常沒農田,先人乃建石獅以制之,嘗規定男丁喜獲麟兒,須挑蚵殼三擔堆積其旁,以增制風功能。而今金門遍地造林,綠蔭遮蔽,風沙已不能為患,然風獅爺依然屹立於斯,若有不願去其職守者。

這是目前對風獅爺刻劃得最深入的一段報導。它不但將風獅爺的高度、座向、雕刻年代,以及和當地居民互動的關係,都作了精闢的剖析,也讓我們對風獅爺有深一層的瞭解。原本一直都披著神秘面紗的風獅爺,藉由此一報導,獲得了進一步的確認。事實上在信徒的心目中,祂並非單純的石雕,而是一尊尊活在村民心中的守護神。這在《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派陳氏族譜》也有簡略的記載:「石獅爺,鎮境平安。」可謂言簡意賅的陳述了風獅爺保境庇民的主要功能。

 

風獅爺的誕生與類別

除了鎮風、厭勝、止煞、防蟻的直接性原因外,早期的金門醫藥相當不發達,島上的居民對天災、人禍等不可預知的惶恐,亦是形成風獅爺信仰誕生的間接性因素。林焜熿《金門志》即對此有了詳細的說明:

惑鬼神,信禨祥,病雖用醫,然扶鸞抬神問藥、延巫覡禳符燒紙,至死不悟;誣蔽甚矣。

據《金門縣志》稱,金門居民先世來源,約有下列六種情況:

一為亂世遺民,避亂遷徙,以海島作世外桃源,逃隱來此。一為官方墾植闢場牧馬,隨帶民眷而來者。一為泉屬世家大族,在浯開山海之利,後裔分居於此。一為鹽場民戶之後裔,一為久戍軍人之子孫,一為附近各邑商賈農漁之民,久客定居於此,雖雲始自東晉,然據調查,金門現在居民,其先世來浯者,最早不出宋代。爰據文獻所徵,列述如次:晉,五胡亂華,中原紛擾,義民隨晉室南渡,逃居浯洲者六姓,曰蘇、陳、吳、蔡、呂、顏,金門之有居民,實自此始。

當年這些以金門島為避亂蓬萊的先民,每天所處、所見的都是白雲蒼海,豐草長林的陌生環境,對於一切不可知的未來,自然會將之寄託於神明身上,冀望能藉由靈異的神力與大自然界相抗衡,進而謀求安身立命之道。

總面積僅 150.456平方公里的金門縣,寺廟即高達近三百間之譜,村村有廟,或一村數廟是金門寺廟最大特色。若以廟會而言,金寧鄉古寧頭村(含北山、南山、林厝三個聚落),一年 365天當中的廟會即多達60多天,比例不可謂不高。而寺廟與風獅爺之間彼此互為表裡。因此當村廟神祇有感於捍衛村境的力量出現盲點時,即會透過乩童傳達設置風獅爺的訊息,以及設置的時間、地點。虔誠的善信即會依神示旨意,分頭進行各項籌備工作:有的遠赴福建沿海雇工雕刻石獅,有的延聘法師(或道士)作法,有的採辦各種應用物品,最後在村民通力合作下,一尊嶄新亮麗的風獅爺就在紅布包紮下被塑立了起來,待良辰吉時一到,就可舉行隆重的「開光點眼」儀式。

以「大鼓吹」為前導的鼓樂隊,率領著一大票人馬自村廟開拔,一路浩浩蕩蕩往目的地出發,蜿蜒的隊伍中有乩童、鄉老、神轎、信眾,人聲鼎沸,再配上此起彼落、響徹雲霄的鞭炮聲,原本寂靜的村落,頓時熱鬧非凡。儘管大家揮汗如雨,但是大夥的精神卻是亢奮的,畢竟這是村莊百年難得一見的盛會,也難怪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白雞、硃筆、寶劍、神砂、臉盆、毛巾,必備物品一應俱全,隆重而莊嚴的「開光點眼」科儀於焉展開。但見法師以熟稔的動作揮動著手中的驅邪寶劍,口中朗誦著《開光簿》中的祝禱詞:「此水不是凡間水,乃是九天五龍精。化天天清,化地地靈,化人人長生。…」邊念邊敕點,先揭開綁在風獅爺頭上的紅巾,然後由風獅爺的頭到腳,由前面至背部,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從〈敕雞咒〉、〈祝筆〉一直念到〈祝香〉,周遭的信徒則配合著乩童、法師的口令,高喊「發啊!」「發啊!」,震天價響的祝禱聲劃破了雲霄,卻也道盡了村民們心內永恆的期許與祈禱。

《開光儀式》〈敕雞咒〉詞:

  金雞原來出扶桑 為神點眼開靈通

  寶劍揭取真精血 千年點眼萬年光

《開光儀式》〈祝筆〉詞:

  一枝斑管毛穎生 喝飲神砂點眼睛(精)

  明光照耀周法界 鑒察天地萬里程

《開光儀式》〈祝香〉詞:

  日吉時良天地開長 今日開光佛法興隆

  一筆濡來點聖帽 金盔頭上龍捉寶

  二筆濡來點聖頭 祥雲蓋頂五嶽瑤

  三筆濡來點眼睛 觀天察地甚分明

  左眼開、右眼開 入招財進寶入廟(家)堂

  開左耳聽四方 恰是日月一般同

  ………………… ………………

  左耳光、右耳光 左耳聽萬裏

  右耳知吉凶 知天知地知陰陽

  察虛定實聖無疆 鼻中光鼻中七吼

  吼相通吐氣流風定表宗 聰明正直皆顯赫

  人人欽敬壯威光 口中光口中永哺天中倉

  ………………… ………………

原本只是一尊普通的石雕作品,在歷經法師(或道士)乩童聯合主壇的「開光點眼」儀式後,一躍而成為神格化的神祇。如獅、似虎,又像人型的風獅爺,有的蹲坐,有的站立,有的作前撲狀;或雄性,或雌性;有的石雕,有的泥塑,有的磚砌。造型、材質、表情、神韻各有千秋,但是大大的眼睛、絨毛毛的背鬃,抖擻的精神,威武的氣勢,這些卻都是風獅爺不變的扮相。數百年來,祂們一直戍守在村郊入口處、水池邊,屋頂上,捍衛著村境的安寧,也庇佑著住居的吉祥。

目前金門島上多達九十九尊的風獅爺,若依擺設的位置及功能的不同,約可區分為下列三大類(詳見附表一):

村落型

這一種類型的風獅爺身軀最為高大,而且造型上以直立的居多。擺設的地點以村境入口處、村廟周遭、水池邊為主。屬村境的第一道安全防衛體系,祂不只是村民的守護神,也是小朋友的最佳玩伴,更是全年無休的好警衛,舉凡找尋失物,抵禦外力入侵,風獅爺都能以無邊法力為村民們排難解紛,祂已變成了村境的一員,而不再是單純的石刻作品。

牆垣屋脊型

這類的風獅爺體型較為矮小,從一、二十公分到四、五十公分不等,而且大部分都嵌在牆垣外側或屋脊上,庇佑的範圍以一戶住家為主,這與捍衛村境的「村落型」風獅爺是有顯著的不同。若以材質來區分,又可分為石雕的風獅爺與泥塑的瓦將軍兩大主軸。

觀賞型

風獅爺本以擋風、鎮邪、止煞、防蟻為主要素求,但自1992年11月 7日金門開放觀光以來,隨著觀光熱潮的湧現,原本以禳災祈福為主軸的風獅爺竟一躍而成為觀光客的最愛,於是以風獅爺為圖騰的T恤、陶塑、石雕乃應運而生,小自客廳的擺飾、大至金門的新地標,高達十二公尺,總重一百七十噸的龐然巨物,紛紛在官方主導,及民間自發性運作下,一尊尊遠自福建沿海轉運來金,或禮聘石雕師傅抵金親自操刀,流風所及,連本土的石雕師傅也不遑多讓,展現拿手絕活。機場大門兩側、飯店前、觀光景點附近,到處擺滿了造型可人的風獅爺,這些風獅爺最大的特色,就是未曾經過「開光點眼」的科儀,基本上只能算是一尊石雕的藝術品而已,這與本文所探索的傳統風獅爺,是應該作明確的區隔。

 

石敢當信仰

石敢當釋名與起源

關於石敢當的來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茲引錄《中文大辭典》當中一段記載來試著去瞭解石敢當的真正面貌:

石敢當,碑石名。今裏巷之口尚多有立片石,鐫石敢當三字,以厭禳不祥者,蓋由來已久。《急就篇‧一》石敢當。(注)衛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癸、石楚、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亦以命族。敢當、言其所當無敵也。《繼古叢編》吳民廬舍,遇街衝,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以鎮之,本急就章也。《墨莊漫錄》慶歷中,張緯宰莆田,得一石,其文曰,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聲盛,禮樂昌,有大歷五年縣令鄭押字記。《姓源珠璣》五代劉智遠為晉祖押衙,璐王從珂反,湣帝出奔遇於衛州,智遠遣力士石敢當,袖鐵鎚侍,晉祖與湣帝議事,智遠擁入,石敢當格鬥而死,智遠盡殺帝左右,因燒傳國璽,石敢當生平逢凶化吉,禦侮防危,故後人凡橋路衝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民居,或贈以詩曰:甲冑當年一武臣,鎮安天下護居民。捍衛道路三叉口,埋沒塗泥百戰身。銅柱承陪閒紫塞,玉關守禦老紅塵。英雄來往休相問,見盡英雄來往人。

對於這一種以安鎮民宅,護衛道路、橋樑、村落的泛靈信仰,連橫先生也有所說明:

屋脊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壓勝。而 隘巷之口,有石旁立,刻「石敢當」三字,是則古之勇士,可以殺鬼也。

一般民宅 、聚落的辟邪物之中,亦常可見到石敢當,可見:

用以驅邪祈福的石敢當,至遲在西元 770年的唐代中葉已從福建莆田推廣,且具有公設的廣泛意義;直到西元1241年到1252年的南宋末年,石敢當不僅已具有家宅用的私設性格,並且與民居的聚落形式及交通配置狀況相結合,而衍化出更豐富、更多樣的形式與特色。

金門地區的石敢當信仰始於何時,因乏文獻的記載,而不易獲得確切的證據。《金門縣志》記載,當年大舉渡海來金開墾的先民,最早不出宋代,可見這種信仰的產生應在宋代以後,才逐漸在金門島上萌芽、生根,然後再隨著先民們的腳步移往澎湖,並在澎湖群島大行其道,成為澎湖最具特色的辟邪物。

石敢當安置與運用

根據這些記載,「石敢當」信仰的起源應該有很清楚的輪廓。至於形制與安設的時機為何呢?

高四尺八寸,闊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八寸。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二日乃龍虎日,用之吉。至除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時立於門首,莫與外人見。凡有巷道來沖者用此石敢當。

對於石敢當的安置要領,楊仁江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他說:

雕鑿石敢當,應該選擇冬至日(立冬後四十六天,相當於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以後的龍日(辰)或虎日(寅),也就是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或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中的任一天。到了除夕,要先用三片生肉祭拜,然後選元月的某一個吉日上午三點或 五點之間,趁沒人看見的時候,立在門前,然後這座石敢當便能替沖巷 的人家執行止風止煞的功能了。

從午榮與楊仁江的敘述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石敢當的形制,以及安置的詳細情況,但是為何鎮邪、止煞的石敢當會與泰山聯想在一塊呢?

石敢當最初起源于山嶽崇拜與靈石崇拜。古人有祭石風俗,把石頭當山 神膜拜。各地的山神都是鎮神,鎮守一方。而泰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 「配天作鎮」的,東嶽廟裡的東嶽大帝手執的就是作鎮之圭。泰山之鎮, 與其他山嶽不同,它威力無比,鎮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則天下安」 的說法。由於泰山有鎮乾坤的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鎮宅安宅,就會手到病除,鬼邪俱逃。

泰山在我國眾多的山嶽之中,高度僅居第十六位,但它自古以來就是道教與佛教興盛之地。從路宗元的這一段記錄之中,大家終於可以明白泰山石之所以會具有靈異力量的理由了。為了一睹泰山的盛況,筆者特地走訪了一趟山東,也親自登上了嚮往已久的聖山。沿途但見擺滿了制式化、量產化的「泰山石敢當」石刻。就連三星級賓館泰山華僑飯店前的石柱上都雕有「泰山石敢當」的正字標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目睹肥城出土的明代「泰山石敢當」。

目前金門留存的石敢當,約有一百多塊。形制、大小、內容各有不同。舉凡「石敢當」、「泰山石敢當」、「泰山到此」、「來龍到此」、「化煞大將軍」、「來龍進寶」、「福星拱照」、「丁財興旺」等不一而足,就是材質上也有磚雕、石刻、泥塑的不同,但以石雕居大宗。除開金湖鎮山外村、東村,金寧鄉頂堡村,金沙鎮東蕭村、東珩村、英坑村等地的石敢當屬公設的性質,以擋風、顧村境為主外,其餘皆以防巷沖,鎮民宅為主要目的。這些為數高達百來塊的石敢當之中,就屬金寧鄉古寧頭村北山「振威第」後壁的「泰山石敢當」最具特色,但祂仍屬私有性質,這與澎湖人在門前、三叉路口直衝處、河川水溝邊、村莊入口處等地廣設石敢當的作法是有所差別的。

 

瓦將軍信仰

瓦將軍釋名與起源

「瓦將軍」顧名思義就是指恭塑在屋脊或板瓦上的陶製將軍圖騰。以數目而言:有些是三尊一組,或成縱線排列,或成橫向安置;有些是兩尊一組,或直排,或橫列;更多的是一尊獨自值勤。以方位而論:或朝屋脊兩側(或左或右),或向屋前,或面屋後;以材質來說:有石雕、有泥塑、有陶燒。對於傳統聚落中隨處可見的這些「瓦將軍」,到底供奉的是何許人?安置的作用又是如何呢?這些都值得仔細加以推敲。

據澎湖陶藝師傅陳順天指出,風獅爺是早期先民們用以安鎮宅第、避邪除凶、止煞迎祥的吉祥物,與石敢當同為辟邪之物。「古時候大戶人家才有的裝飾品,故鮮為人知。」這是陳師傅多年從事陶藝工作的經驗談。陳師傅並進一步指出,風獅爺乃是殷商時代的武將─黃飛虎,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因感於紂王殘暴無道,於是棄商歸周,受封為開國武成王。後因遭遇澠池之劫而歸天,又因忠義志堅,於風神榜上蒙受太上元始天尊敕封為五嶽之首,也就是後來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職掌總管人間吉凶禍福,所以石敢當勒石上常見冠以「泰山」二字,事實上就是東嶽大帝神職的代稱。

從澎湖鄉土陶藝師傅陳順天的敘述之中,可見「瓦將軍」就是騎獅、著戎裝、作彎弓射箭狀的東嶽大帝黃飛虎,而且主要目的是以鎮宅、避邪、止煞、迎祥納福為主要訴求,見解確有獨到之處。但是把「瓦將軍」稱作「風獅爺」,則不無商榷的必要。若以功能方面來說自無不可,但在「正名」方面,則應予區隔才對。畢竟石雕的風獅爺與騎獅的勇士,在造型上是有明顯的不同,因為前者的主體在獅子,後者的主體在勇士,如此豈可混為一談?

瓦製武人坐像置於屋上者,俗稱瓦將軍。另有持弓騎虎者,也置於屋上,此為封神榜上封為東嶽大帝的黃飛虎,也有懸寫「黃飛虎在此」的字牌,以驅邪。

吳瀛濤此說基本上已掌握了「瓦將軍」的特質。至於黃飛虎為何會有此驅邪迎吉的特異功能,這恐怕只有從《封神榜》中找尋答案了:

敕封爾黃飛虎為五嶽之首,仍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許施行。「特敕封爾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之職,總管人間吉凶禍福,爾其欽哉,無渝厥典!」黃飛虎在臺下,先叩首謝恩。

「職司生死轉化人神仙鬼、總管人間吉凶禍福」的東嶽大帝,以其超凡的法力,自可為凡間的蒼生黎民鎮宅、止煞、防蟻,甚至消災解厄。這也就是傳統古宅廣設瓦將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島縣的金門、澎湖,對於凜冽的東北季風所造成的威脅,當然只好借助這種信仰方式,來消弭心中的那份恐懼感。瓦將軍的信仰,就如同雲南漢族農家屋頂上的「瓦貓」一般。筆者曾於1998年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中,蒙潘魯生教授引薦,得以親自在該院珍藏館之中目睹「瓦貓」的丰采,瓦將軍與瓦貓之間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屋頂上的鎮宅之物,除開瓦將軍外,尚有筒瓦頂端貼靠在屋簷部分,呈圓形或半圓形,外觀雕有花卉或獸頭的辟邪物─瓦當。陶思炎以為這種信仰方式遠在西周時代就已有之,到了秦代瓦當上已可見到以文字與圖像相互襯托的實例,漢代的瓦當則以文字取勝。金門地區的屋頂除了寺廟或宗祠外,一般民宅屋瓦除少部分住家偶有左右兩側各三排筒瓦外,其餘率皆以板瓦為主,故而瓦當比例不高,而且瓦當上面也以圖案為主。

瓦將軍的設立

攸關瓦將軍設置的祝禱詞及其要領,這在《繪圖魯班經》中就有詳實的紀錄:

凡置瓦將軍者,皆因對面或有獸頭、屋脊、牆頭、牌坊脊。如隔屋見者, 宜用瓦將軍。如近對者,用獸牌。每月擇神在日、安位日,由天晴安位 者吉,如雨不宜,若安位反凶。本物不宜藏坐下,將軍本屬土,木原剋 土,故不可用。安位必先祭之,用三牲酒果、金錢香燭之類。

據北京提都工部禦匠司司正午榮的說法,瓦將軍安置時的祝禱詞為:

伏以神本無形,仗莊嚴而成法相,師傳有教,待開光而顯神通(即用墨點眼睛),伏為南瞻部州大清國某省某府某縣某都某圖住屋,奉神信士某人,今因對門遙見屋脊或牆頭相沖,特請瓦獸總管瓦將軍之神,供於屋頂,凡有沖犯,乞神速遣,永鎮家庭平安如意,全賴威風,凶神速避,吉神降臨,二六時中,全叨神庇,祭祝以完,請登寶位。

祝畢以將軍面向前上梯,不可朝自己屋。凡工人只可在將軍後,切不可在將軍前,恐有傷犯,休教主人對面伸看,宜旁側立看吉。

此文道出了瓦將軍設置的先決條件,以及安置的時刻及要領,只要照章辦事即可。但問題是文中並沒交待,究竟應由何人負責施工?是泥水匠,抑是法師(或道士)?為解開此一謎團,比者曾多方探詢,然依舊不得其解。此一科儀或將隨著新式公寓、國宅的大量興建,及傳統古厝的逐步坍塌而消失。

 

其他類辟邪信仰

水尾塔

據筆者多年來投身於田野調查中所獲得的訊息,大金門的水尾塔已知的就有十五座(小金門未曾發現),分別是金城鎮金門城村的文台寶塔、水頭村矛山塔,金寧鄉榜林村水尾塔、西堡村哨兵塔、古寧頭村古龍頭水尾塔、安岐村水尾塔,金湖鎮太武山倒影塔、下莊村水尾塔、下湖村水尾塔、林兜村水尾塔,金沙鎮鬥門村水尾塔、西山前村水尾塔(兩座)、浦邊村落星塔(又名葉章塔)。目前已坍塌或被拆毀的有矛山塔,倒影塔,以及下湖村的水尾塔。

金門的水尾塔一般都建在村郊或水流邊,深具看顧村境、預防路沖、鎮邪止煞、聚財改運和戍守海疆等多重功能,與澎湖群島上的石塔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除太武山的〈倒影塔碑記〉及浦邊村的〈葉章塔碑文〉可從中略見端倪外,其他的塔始建年代皆不易考證。

這些現存的水尾塔之中,造型上有六角型、有圓型、有四邊型;塔高有七層、十三層……等不一而足;有些有底座,有些無底座;大部分有塔門,少部分無塔門。塔頂率皆安置葫蘆造型的裝飾,葫蘆為仙家標準配備,目的在祈福、納財、添丁、鎮邪。其中以古寧頭村的四邊型水尾塔最具特色,此塔除造型獨具一格外,最特殊的是建塔的地點竟選在海中,與傳統的陸上建塔定律大異其趣,這是許多專家學者不厭其煩、考證再三的理由。目前評為國家三級古蹟的這座石塔,縣議會主任祕書李增德曾有過生動而詳實的描繪,金門最著名的三座塔,為文台塔、矛山塔、倒影塔,這三座塔都是用石條疊築而成,稱不上雕鐫精美。惟獨此一石塔,從塔尖、塔簷到塔座,每一個環節都是精雕細琢,線條勻稱、構工精緻,整體予人有莊嚴而不失流暢的感覺。其中最能引人注意的,是塔身上層的四個介面,分別刻有「佛」、「法」、「僧」、「寶」四個字,蘊意深遠。「佛、法、僧」為佛教之三寶,如今信徒以之面向村外,自可收淨心、鎮邪,壓制來自海上的各類陰風邪惡的預期效果,以求保境安民,而「寶」字朝向村內,目的則在鎮寶固財,勿使辛苦賺來的財富,揮之如潮水。先民們巧奪天工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我輩憑弔古蹟之餘,也應有所啟發才是!

現存金門地區石塔之中,知名度最高,年代最久遠的,當屬金城鎮金門城村的文台寶塔(也稱文台古塔)了。該塔與水頭村的矛山塔、太武山的倒影塔,同建於明代初葉,由江夏侯周德興所興建,如今後兩者皆已坍毀,只有這一座名列二級古蹟的文台寶塔與石塔南端的「虛江嘯臥碑碣」相映成趣,一起為歷史作見證。塔底有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百戶陳煇親題的「文臺寶塔」及「湖海清平」,之後黃傑的「碧海丹心」及張大千的「國之金湯」更是讓古塔增色不少。

石將軍、風制石、風雞

在眾多的辟邪物之中,有些是屬村境類的鎮物,如村落型風獅爺、風雞、石敢當;有些是宅第類的鎮物,如牆垣屋脊型風獅爺、瓦將軍、瓦當、八卦、獸牌、令符、照壁、照鏡、鱟殼、蒜頭…等不一而足;有些是道路、橋樑、海灘的鎮物,如石將軍、風制石(皇帝石)、風雞咬令箭、北方王等。以下就針對護路橋、顧海灘的安鎮物來逐一探索。

石將軍

陶思炎曾將泰山石敢當、石將軍、石婆婆、石磨盤、過街塔、石獅子等辟邪物,歸類為護路守橋的鎮物,這種這種見解頗能把握其中旨趣,基本上石將軍應該就是石敢當信仰形式的蛻變。

石敢當既然是勇士,《姓源珠璣》又說他是武臣,民間更提升他為將軍, 於是從石人的布衣面貌,步入甲冑披肩的武職形象,石敢當的來源又披上了另一層口碑的色彩。

楊仁江此說又進一步為身著戎裝,威風凜凜的石將軍信仰作了更詳細的界說。目前金門地區現存的石將軍依序為:金沙鎮呂厝村鷹山廟前的石將軍、高坑村的石將軍,金湖鎮漁村、夏興村海灘的石將軍,金寧鄉後沙村的石佛祖,以及金城鎮小古崗村入口處的石鼓佛祖,至於金湖鎮下湖村的石頭佛,則已於數年前被偷。

這些現存的石將軍,或值勤於廟前廣場,或戍守於海疆,或駐紮於村莊入口處,或屹立於水井邊。祂們執干戈以衛村境的偉大情操,換來了村民們虔誠的膜拜。

這些造型各異其趣的石將軍到底何時所設,恐怕是許多人一直無法得到的答案,相關的文獻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金沙鎮高坑村澤峰宮前的石將軍,右側身旁雖刻有「乾隆丙寅年花月立石」字樣,但也僅能當作一項旁證而已。

風制石

風制石是一種「類似石敢當」的信仰,作用近似廈門的石制沖,以及臺灣各地常見的山海鎮、八卦碑等圖騰。閩南語訛音為「皇帝石」,這種豎立在地上,用來鎮壓風煞的方形石頭,據李怡來指出,高約二尺,直徑約一尺二寸,頂部平坦,四面各浮雕半身佛像一尊,據傳即佛家的四大天王。藉著法力無邊的四大天王來遏阻強勁的風害,應是風制石設立的原始訴求。現在所看到的僅金城鎮東門裏隱龜橋南(如今「欽旌節孝坊」旁巷內),和金寧鄉湖下村雙忠廟前各有一塊而已。

事實上目前金門現存的風制石,除開上述的兩塊之外,尚有金湖鎮成功村的觀音石,四面也雕有佛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至於同鎮塔後村的虎爺(村民皆暱稱為石頭爺),則是當年駐紮該地的守軍泥塑的老虎,冀望借助其神力庇祐平安,與傳統鎮風止煞的風制石,不可混為一談。

風雞

「金雞一啼天下白」,報曉的雄雞能驅邪除魔,更能迎祥納吉,這是所有虔誠信眾心中永恆的定律,也是各種民俗活動追求的標的。舉凡奠安儀式中的「追龍」,或是風獅爺的「開光點眼」,雞的敕點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儀。職是之故,和大金門僅一水之隔的烈嶼鄉(小金門),就以兼具擋風、止煞、防蟻等多功能的風雞來庇祐村境,安護宅第,連同位於西方村郊,由林天助老師傅雕塑的「北方王」,形成了相當特殊的信仰方式,這些都是研究金門辟邪信仰時,不能不特別注意的地方。

此外,金寧鄉安岐村的「風雞咬令箭」,則是大金門島上唯一的特例。這座略呈錐形的辟邪物,是專為抵擋路沖而設置的。向路的一面以咬斷「路箭」的雄雞為圖騰,頂端鑲上刻有八卦圖案的大理石,下方安置一個烘爐。另外朝向村莊的三面則書有「合境平安」、「來龍去虎」、「添丁進財」等吉祥語。像這種集多樣圖騰於一身,俾能增強其辟邪功能的做法,在金門的每一個角落都可看到相同的案例。如民宅屋脊上、門楣上往往以八卦、烘爐、瓦將軍等組成堅強的辟邪群,有時甚至還在門口加上照牆(照壁),屋後牆壁上再安置一塊石敢當,如此重重防禦體系,自可達到「滴水不漏」的境界。

 

結語

目前所發現的辟邪物,除了【附表一】所臚列的風獅爺、石敢當、瓦將軍、水尾塔、石將軍、風制石(皇帝石)、觀音石、石鼓佛祖、石佛祖、獅王爺、石頭爺、風雞、風雞咬令箭、北方王之外,其他散見於各戶民宅屋脊、板瓦、門楣、前庭、牆垣上的烘爐、八卦、瓷碗、照牆(照壁)、照鏡、符籙、鱟殼、蒜頭、犛頭鉎等五花八門的辟邪物,以及街角、路燈等隨處可見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等佛號。類別之雜、數量之多、比例之高,恐怕只有澎湖群島可以相提並論。究其原因,應與多風沙、少屏障的自然景觀有密切關係,再加上移民的人文因素。金、澎兩地的先民皆移民自閩南,敬畏天威,深信安設辟邪物能鎮邪止煞的原鄉信仰自然應運而生。澎湖群島總面積雖然僅有126.8642平方公里,但光是擋風止煞的石敢當就高達 586座以上。

辟邪物的造型容有不同,但祈求賜福的心態則一。早期的先民們在面對不可知的天威,只好借助於這些有形的圖騰來鎮邪去煞、來安定人心,堪稱用心良苦。如今科技一日千里,知識水準大幅提昇,醫藥常識都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這種根深柢固的觀點仍深植人心,可見它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宗教信仰,一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辟邪物的設置有其科學的根據。不管是村落也好,民居也罷,當它面對著「柱沖」、「路沖」(巷沖)、「宅沖」(脊沖)的威脅時,總會設法透過各種方式來排除「障礙」。不同的障礙需求自然不同:有的以石敢當來鎮宅;有的以照鏡來補強;有的以八卦來庇佑;有的以照牆來阻擋…等不一而足。然而順了姑情失嫂意。辟邪物的設置雖然解了張家的燃眉之急,卻也可能同時造成李府無盡的困擾。所以金門許多村廟,為了避免燕尾脊傷到臨近的民宅,紛紛在燕尾脊外側各加上一道俗稱「八字奎」的山牆,冀望能藉由這道防護網的設置,將燕尾脊的煞氣減到最低程度,而形成了金門寺廟建築的另一特色。

隨著歲月的推移,早期的這些辟邪物有的因屋舍的改建而被拆毀,有的卻因媒體的的報導而被偷竊,有的則因文物的維護而意外被吵熱。失竊或拆除的如瓦將軍、石敢當、八卦、烘爐之類。而原本長期被忽略的風獅爺,卻因生動的造型及細膩的雕刻手法,而倍受青睞,如今已儼然成為戰地金門的代言人、新地標。今後如何妥善維護,使之成為金門另一項文化資產,恐怕是大家該嚴肅面對的課題!

 

附表一:各村落主要辟邪物數量一覽表

 

村落名稱

村落型

風獅爺

牆垣

屋脊型

風獅爺

觀賞型

風獅爺

石敢當

瓦將軍

水尾塔

備 註

東 門 裏

 

 

 

 

風制石、獅王爺

西 門 裏

 

 

1

8

 

 

 

南 門 裏

 

 

1

10

 

 

 

北 門 裏

 

 

 

2

1

 

 

大古崗村

 

 

 

1

 

 

 

小古崗村

1

 

 

1

3

 

石鼓佛祖

水 頭 村

 

 

 

1

3

1

矛山塔現已被拆除

泗 湖 村

1

1

1

1

 

 

 

歐 厝 村

1

 

 

4

1

 

 

珠 山 村

 

 

4

3

 

 

庵 前 村

 

 

 

1

 

 

 

古 區 村

 

 

 

1

 

 

 

夏 墅 村

1

 

 

1

 

 

 

山 前 村

 

 

 

2

 

 

 

賢 厝 村

 

 

 

 

5

 

 

小西門村

 

 

 

 

1

 

 

官 裡 村

1

 

 

1

2

 

 

金門城村

 

 

 

 

 

1

文台寶塔

合 計

5

1

3

38

19

2

 

 

南 山 村

 

 

 

4

 

 

 

北 山 村

1

 

 

12

2

1

 

林 厝 村

 

 

 

1

 

 

 

安 岐 村

1

 

 

1

2

1

風雞咬令箭

中 堡 村

 

 

 

2

 

 

 

西 堡 村

 

 

 

2

 

1

 

頂 堡 村

 

 

 

4

 

 

 

下 堡 村

 

 

 

2

 

 

 

後 盤 村

1

 

 

1

 

 

 

湖 下 村

1

 

 

2

7

 

風制石

後 湖 村

1

 

 

2

 

 

 

榜 林 村

1

 

 

3

 

1

 

後 沙 村

 

 

 

2

5

 

石佛祖

西浦頭村

 

 

 

 

2

 

 

東 洲 村

1

 

 

 

 

 

昔果山村

1

 

 

 

 

 

伯玉路旁

 

 

2

 

 

 

 

機 場 旁

 

 

3

 

 

 

 

合 計

8

0

5

38

18

4

 

成 功 村

1

1

 

3

1

 

觀音石

夏 興 村

1

 

 

 

 

 

石將軍

塔 後 村

1

 

 

1

1

 

石頭爺(虎爺)

湖 前 村

1

 

 

 

 

 

 

山 外 村

2

1

 

4

1

 

 

瓊 林 村

2

2

 

9

1

 

 

尚 義 村

 

 

 

1

 

 

 

漁 村

 

 

 

1

 

 

石將軍

西 洪 村

1

 

 

 

1

 

 

東 村

1

 

 

1

 

 

 

料 羅 村

 

 

 

 

3

 

 

新 塘 村

 

 

 

 

1

 

 

下 湖 村

2

 

 

 

 

1

水尾塔已拆除、

石頭佛被偷

太武山頂

 

 

 

 

 

1

倒影塔已毀

下 莊 村

 

 

 

 

 

1

 

林 兜 村

 

 

 

 

 

1

 

溪 邊 村

1

 

 

 

 

 

 

下新厝村

1

 

 

 

 

 

 

金門陶瓷廠

 

 

1

 

 

 

 

金門花崗石廠

 

 

1

 

 

 

 

合 計

14

4

2

20

9

4

 

鬥 門 村

1

 

1

1

 

西 園 村

2

 

 

4

1

 

 

沙 美 村

3

 

 

3

3

 

石獅牌

英 坑 村

 

 

4

1

 

 

山 西 村

 

 

1

1

 

 

官 澳 村

2

3

 

3

1

 

 

塘 頭 村

1

 

1

 

 

青 嶼 村

2

2

 

1

2

 

 

東 蕭 村

1

 

 

1

 

 

 

東 珩 村

1

 

 

1

1

 

 

山 後 村

1

 

 

1

1

 

 

大 地 村

 

 

1

 

 

 

洋 山 村

2

 

 

1

 

 

 

後 宅 村

2

 

 

1

 

 

 

田 墩 村

1

1

 

1

1

 

 

後浦頭村

2

2

 

1

1

 

虎鞭

現已深埋該村池底

何 厝 村

2

 

 

 

1

 

 

下塘頭村

1

 

 

 

 

 

 

高 坑 村

 

 

 

 

 

石將軍

呂 厝 村

2

 

 

 

 

 

石將軍

西山前村

 

 

 

 

2

 

東山前村

 

 

 

 

1

 

浦 邊 村

2

 

 

 

 

1

 

劉 澳 村

1

 

 

 

 

 

 

頂 蘭 村

1

 

 

 

 

 

 

中 蘭 村

1

 

 

 

 

 

 

下 蘭 村

1

 

 

 

 

 

 

後水頭村

3

1

 

 

 

 

 

陽 翟 村

4

 

 

 

 

 

 

碧 山 村

2

 

 

 

 

 

 

田 埔 村

1

 

 

 

 

 

 

東 溪 村

1

 

 

 

 

 

 

東沙尾村

1

 

 

 

 

 

 

合 計

44

10

0

26

14

5

 

東 林 村

 

3

 

西 吳 村

1

2

 

西 方 村

1

 

2

3

北方王、風雞

雙 口 村

 

1

1

 

後 頭 村

1

 

2

2

 

青 岐 村

 

1

1

 

上 林 村

 

1

 

上 庫 村

 

1

 

埔 頭 村

 

1

 

林 邊 村

 

1

 

東 坑 村

 

風雞

南 塘 村

 

風雞

合 計

1

1

1

11

11

0

 

 

參考書目:

引用專書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上、中、下冊),金門:金門縣政府印行,1999年,初版二刷。

許如中,《新金門志》,金門:金門縣政府出版,1959年03月1日初版。

林焜熿,《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10月出版。

周 凱,《廈門志》(上、下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09月30日。

林 豪,《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06月30日。

胡建偉、蔣鏞,《澎湖紀略、澎湖續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06月30日。

連雅堂,《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年05月再版。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文物志》,

    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路宗元,《文化泰山》,山東:泰安市新聞出版局出版,1996年08月第一次印刷。

周 謙,《中華石文化與泰山石》,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顧廷龍,《泰岱史跡》,山東:山東友誼書社出版,1987年11月第一版。

胡 璉,《金門憶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04月四版。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5年08月四版。

陶思炎,《中國鎮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07月出版。

楊仁江,《澎湖的石敢當》,澎湖:澎湖縣政府出版,1993年06月。

莊伯和,《台灣民藝造型》,臺北:藝術家出版社出版,1994年08月20初版。

董芳苑,《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的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05月再版。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08月出版。

楊天厚,〈金門風獅爺、瓦將軍〉,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金門古文物特展實錄》,

    1998年02月增訂版。

楊天厚,〈金門金沙鎮風獅爺研究〉,

    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06月發行。

楊天厚、林麗寬,〈探訪風獅爺的故鄉〉,臺北:藝術學院傳研所

    《故鄉常新‧文化常青:八十六年度全國文藝季精華錄》,1997年。

林麗寬,〈風獅爺的獨白〉,金門:金門縣政府《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成果專輯

    ─金門風獅爺‧村落守護神、浯島不朽的傳奇》,1998年06月出版。

楊天厚,〈金門風獅爺與瓦將軍〉,金門:金門縣政府《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成果專輯

    ─金門風獅爺、村落守護神、浯島不朽的傳奇》,1998年06月出版。

楊天厚,〈保護文化資產、為金門風獅爺建檔〉,金門:金門縣政府《八十六年全國文藝

    季成果專輯─金門風獅爺‧村落守護神、浯島不朽的傳奇》,1998年06月出版。

陳炳容,《金門風獅爺》,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07月第一版第一刷。

葉鈞培,《金門辟邪物》,臺北:稻田出版社,1999年01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歲時節慶》,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寺廟巡禮》,臺北:稻田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寺廟楹聯碑文》,臺北:稻田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的民間慶典》,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06月第一版第一刷。

期刊論文

曹振峰,《虎文化》,臺北:漢聲雜誌社(110期),1998年02月出版。

黃永松等,《兩千虎圖》,臺北:漢聲雜誌社(111期),1998年02月出版。

李增德,〈龍頭水尾─古龍頭水尾塔的故事〉,金門:金門季刊三十六期,1992年07月出版。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一)‧石敢當〉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7年06月25日出刊。

陳順天,《澎湖鄉土作品─風獅爺》,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蔣瓊徽,〈澎湖的石塔〉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7年09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二)‧符咒碑〉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7年09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三)‧民宅門楣上的辟邪物〉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7年12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四)‧屋頂辟邪物〉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8年03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五)‧照壁〉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8年06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六)‧石塔〉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8年09月25日出刊。

楊天厚、林麗寬,〈金門風獅爺與澎湖石敢當─金門篇〉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8年09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七)‧鎮五營〉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8年12月25日出刊。

郭金龍,〈澎湖民間辟邪物(八)‧綜合篇〉

    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1999年03月25日出刊。

楊天厚,〈金門風獅爺信仰〉,臺北:藝術家出版社《藝術家》雜誌,1998年07月。

楊天厚,〈金門守護神風獅爺〉,臺北: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源》雜誌第十一期,1997年09月01日初版。

楊天平,〈金門倒影塔〉,金門:金門縣政府《金門季刊》第一卷第三期,1968年12月30日。

李怡來,〈金門民間傳統建築漫談石敢當和風獅爺〉,

    金門:金門縣政府《金門季刊》第十四期,1983年03月。

引用古籍

明、洪受,《滄海紀遺》,金門:金門文獻委員會1978年元月三版。

明、陸西星《封神演義》,臺北:世新出版社,1984年出版。

林學增等,《同安縣志》(一),成文出版社,據1929年鉛印本影印。

朱商羊,《泉州府志》,臺南:登文印刷局,1964年10月10日影印。

午 榮,《繪圖魯班經》,台中:瑞成書局,1966年9月再版。

夏興、成功村《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派陳氏祖譜》,

    金門:陳姓宗親會,1986年歲次丙寅修。

歐厝村《金門歐陽氏族譜》,金門:歐陽氏宗親會編印,1986年04月05日初版。

瓊林村《浯江瓊林蔡氏族譜》,金門:瓊林蔡氏裔孫鴻烈尚溫修,道光元年。

 

轉載自:http://www.khjh.km.edu.tw/knlgbase/report/kmstory_2.html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