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五》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01日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五》

第七十四頁

斗門學考陳氏重修族譜序乾隆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孟秋穀旦六十一世(待考)孫秩卿頓修

余覽先代譜牒,自世系科甲,以迄祖考妣忌辰墳瑩載在譜中詳矣,至矣篾以復加矣,無容晚贅也,然窮源溯委誠孝子之基業,而繼往開來亦慈孫之統緒,益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爰不知鄙意固陋,無文敢抒一二高見以贖其後焉,庶左昭右穆不至紊亂,名正言順,各有次序,則此譜可傳之百世而無憾,垂之千年而不朽,祖德宗功於以永存,木本水源不能廢墜,余是以奉命族房長,仗能筆此參互考證,愈加敬謹惕勵,而後世子孫亦當不忘此事也,故因舊譜贖紀而詳明之,以為誌。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凝,奇勳偉烈咸熙績,受命維新保祐繩右列名字二十八字,以為正名定分。

註:斗門學考陳氏族譜最後有一篇,乾隆壬寅公元一七八二年孟秋穀旦六十一世孫秩卿頓修之重修族譜序,位於玄字輩譜系後,圭字輩譜之前,譜系中查無秩卿名號;如以陳實公起算至第六十一代應為水字輩,待考。

譜序最後列有小六房三玄賀公(即錫美公三子慶字玄有,即玄賀)長子彬字圭儒與業儒,娶蔡氏;及次子開字圭科之譜系與生、卒、墓地之記載,見斗門學考二十五郎公譜系簡介

第十四代彬;譜系摘錄於陳旺公譜系表。

 

第七十五頁

伍、陳公甫來臺始祖歷代簿原文 封面僅書來臺始祖歷代簿

註:陳旺公來臺始祖歷代簿,長二十四公分寬十五.五公分,有八面;陳忠直公來臺始祖歷代簿,大小同上,有七面。

全部原本,於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經澄波先生與淮木先生同意中華學術研究院譜系研究所拍攝微縮片珍藏,譜名陳氏家譜及陳氏來台歷代簿,編號 1307121號。原本真蹟現為旺公第七代俊卿珍藏。

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

始祖陳貴周公。編立世系譜。十四字。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清國廟諱。故避之。改作元字代之。生于康熙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一代陳旺。行三。享壽五十四歲。

  卒于乾隆壬辰年十一月初七日巳時別世。生于雍正甲寅年二月初五日午時瑞生。

  來臺第一代陳媽吳氏和娘。行三。享壽四十九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乾隆壬寅年九月初二日辰時別世。生于乾隆癸未年十月初一日辰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甫。享壽五十四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卒于嘉慶丙子年七月初十日巳時別世。生于乾隆甲申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酉時瑞生。

來臺第二代陳媽楊氏成娘。享壽四十五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卒于嘉慶戊辰年十月初十日寅時別世。

來臺第三代陳存。四月二十日忌辰。生于乾隆乙卯年十月二十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三八代陳正宗。享壽六十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卒于咸豐甲寅年三月初四日酉時別世。生于嘉慶戊辰年正月十七日寅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黃氏京娘。享壽三十歲。青草湖進塔。卒于道光丁酉年二月二十四日巳時別世。

來臺第三代陳忠葵。享壽三十七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八月十九日忌辰。生于道光甲申年八月十三日未時建生。

來臺第四代陳玖。享壽七十七歲。又名草根。青草湖進塔。卒于明治庚子年十二月三十日卯時別世。生于道光壬辰年吉月吉日吉時瑞生。

來臺第四代陳媽黃氏吉時。享壽五歲。卒于道光丙申年八月十三日巳時別世。生于道光己丑年二月十六日酉時瑞生。

來臺第四代陳媽賴氏帶妹。享壽六十三歲。骨骸青草湖進塔。卒于光緒辛卯年七月二十三日卯時別世。

  生于咸豐辛酉年十二月六日酉時建生。

來臺第五代陳進枝。號普光。享壽七十三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昭和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戌時別世。

  生于同治乙丑年十月二十三日巳時瑞生。

來臺第五代陳媽林氏金普修。享壽六十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大正甲子年八月二十六日午時別世。

  生于同治癸酉年二月初十日未時瑞生。

來臺第五代陳媽余氏二妹。享壽四十八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大正庚申年十月二十四日酉時別世。

  生于光緒庚辰年三月二十三日午時建生。

來臺第六代陳德清。享壽七歲。骨骸獅山進塔。

  卒于光緒丙戌年六月二十日申時別世。

  生于明治丁酉年八月初八日子時建生。

來臺第六代陳標泉。享壽八歲。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明治甲辰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時別世。

陸、陳公忠直來臺始祖歷代簿原文 封面僅書來臺始祖歷代簿

註:陳忠直公派下已無嗣,由陳旺公派下全體裔孫承嗣。

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

始祖陳貴周公。編立世系譜。十四字。禹錫玄圭秦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清國廟諱。故避之。改作元字代之。

  生于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申時建生。

來臺第一代陳忠直。享壽六十歲。

  卒于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子時別世。

來臺第一代陳媽楊氏進娘。享壽五十五歲。九月初九日忌辰。

  生于乾隆辛巳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玩。享壽六十一歲。

  卒于道光辛巳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卯時別世。

  生于乾隆辛卯年三月初十日亥時建生。

來臺第二代陳造。享壽四十四歲。

  卒于嘉慶甲戌年閏二月初九日酉時別世。

  生于乾隆己酉年吉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三代陳田。享壽四十二歲。骨骸獅山進塔。

  卒于道光庚寅年九月十九日亥時別世。

  生于嘉慶戊午年九月十三日未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呂氏月娘。享壽十七歲。

  卒于嘉慶甲戌年十月二十三日卯時別世。

  生于嘉慶己未年七月二十一日辰時瑞生。

來臺第三代陳媽沈氏。享壽二十歲。

  卒于嘉慶丁丑年十月十九日巳時別世。

  生于嘉慶丙子年十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四代陳坤英。享壽四十七歲。

  卒于同治壬戍年二月二十三日夜間別世。

註明:陳公成栢與陳公仁前,係渡台始祖甫公傭人無嗣,由甫公派下全體裔孫承嗣。生于乾隆辛丑年吉月吉日吉時建生。

來臺第 代陳成栢。骨骸青草湖進塔。

  卒于道光年間十一月初一日吉時別世。

  生于不知年月日時建生。

來臺第 代陳仁前。享壽五十四歲。

  卒于不記年七月十二日吉時別世。

 

第八十頁

柒、渡台始祖甫公遺言簿

註:甫公遺言簿,長十六.五公分寬十二公分,有十九面,第一面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第六面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第十七面進枝公返官澳記。另有二張官澳水恆公致進枝公書箋。

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

嘉慶十八年,甫回唐,至金門山,官澳鄉,新厝甲,家中,止存瓦厝壹座,共五間,又石糞池自己壹個,赤埕沙園五坵,共與他人典業的;總并契面錢共參十六千文,又面前山祖園壹坵,土名定禮,典在楊家,錢一十四千;又壹坵土名沙園,典在圭姪,錢二十千;又壹坵土名西黃山,典在張家,錢一十三千;此皆被不良兄嫂,典去,有口難言,所煩媽父;壹守風水,在面前山同居,無奈即將瓦厝,糞池,赤埕,園三坵,一并等項交付,功姪圭生,兄弟執管收存,奉祀并旬祖上墓宇;另一坵土名田仔,收種五斗,與諸姪面約三人輪流耕作;終利息抵圭姪、慶姪、九姪輪作,每年完納,妙伯一戶錢糧,錢三十四石。

丙子年收入米銀十七元、並早米十七石斗。

桂登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業奇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神四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珠奇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眠春七月七日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桂登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道光元年二月(公元一六二一年)

開泰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王有去銀一元、早米一斗。

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

本碑在新竹縣城內北鼓樓左畔。高九尺,寬二尺二寸。正書十六行,每行六十一字。

兵部侍郎即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王,為嚴禁擅受婪贓,以除民害事。

照得本部院奉命巡閱台灣,於本年六月初九日行抵淡水後壟地方,據職員劉萬盛、鄒宏庶等赴行轅呈稱﹕竹塹司李抵任僅及三年,得贓莫計其數。日日受民詞,不問詞之曲直,惟問禮賂若干;夜夜理民訟,不問訟之是非,但論硃價幾許。曰半點,計銀一十三,隨封一元,雖極貧難免;曰全點,計銀二十六,隨封二元,縱少也要。一點、二點者常事,五點、六點者豈無。原告約在前,審輸終免受責;被害禮在後,質贏到底吃虧。情面未送,押發則累月經旬;關節既通,討添則翻供覆審。細故微嫌,緩餽遺和息不准;窮兇極惡,急進奉結案批消。巡檢已在署網吞,衙役又遍莊嚴梭織。串土棍嚇詐村愚,遂則免而拂則陷;代原告捏詞搆訟,既自稟而後自差。房書禮四元、五元居多,差數目十元、八元嫌少。分班水錢,千六定例;內司點燭,八百成規。賣牛糶穀,總是剜肉醫瘡;借債典田,悉屬含冤負屈。至若班頭分役六班兩總,狐假虎威,逼滋擾者雞犬糜安;弓役總計七十二卯,奴傍主勢,被勒索者囊橐必傾;此故人人共見而共聞,家家散怒而不敢言等情。本部院查佐雜擅受民詞,固以大干功令;巡檢多設弓役,顯違定例。且立巧硃價名目,分別點數多寡,尤為婪索病民,實堪痛恨!夫官中一點硃,民間千點血;古人垂戒之言,何等深切!乃該巡檢李華遠即以硃價名色剝削民膏,殊屬忍心害理!試以半點十三元、全點二十六元通年計之,正不知該巡檢得硃幾多點矣,更不知竹塹之民瀝血幾多點矣。職員等詞稱賣牛糶穀、借債典田,所控良非虛語,閱之能不痛心。現經本部院親提審訊,已據該巡檢門丁藍發、弓役曾興供認屬實,即李華遠亦自認不諱。可見此外贓款尚多,必須徹底根究。此等貪墨之吏,斷難一日姑容!昔人所稱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正為此也。除札飭台灣府會同淡水同知提集各案內應訊人證究明得贓確數,據實嚴行參辦外,所有竹塹衙門硃價及隨封書差禮、水錢、點燭各名目,立即一概永遠革除。其冗設弓役並令裁汰,止許照額設數。其餘各佐雜衙門,似此創立名目索取民財者,恐尚不少;合先出示,一體嚴行禁革。為此,示仰該佐貳雜職各官及地方衿士軍民人等知悉﹕嗣後佐雜衙門應設弓役,俱各照額定之數安設。其民間一切詞訟,不許違例擅受。如有設此硃價等項各名目,尤宜早裁革淨盡,恪遵法紀,共乃職。自示之後,倘敢執迷不悟,陽奉陰違,許該衿士軍民人等赴各上司衙門指名控究,一經告發或被訪聞,定即嚴參究辦:李華遠即其前車之鑒也。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八月吉旦,眾衿耆,街莊人等同勒石。

註:甫公遺言簿未書碑文主題及告示出處;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據該碑文於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八月吉旦勒石立碑。甫公已逝三十三年。該冊職官篇有云﹕李華遠,順天大興人,議敘從九,嘉慶十八年任巡檢、又記載有嘉慶二十年回任;設淡水廳時,巡檢之職於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添設,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裁缺。

據甫公於文末則書嘉慶二十一年六月給;因此,甫公當年可能在北鼓樓區段築造前土城牆時,發現告示所抄錄,以告誡世人及裔孫,貪官污吏人人可而誅之,用心良苦。依八十五年版新竹市志,北鼓樓,今在北門街八號前經中山路口、東折東門街之中央路口處。

此簿係甫公所編者,現查當年渡台年間不詳,但甫公與母親同渡台疆,居在竹塹水田,當時築造竹塹城墻(前土墻)有功在竹塹,嘉慶十八年,甫公回鄉查明房地產之處置,至嘉慶二十一年將御使王少蘭之批語錄在首,作為證據,六月編成,七月初十日仙逝,遺言下輩,倘有機會歸鄉謁祖,將此簿為憑。

 

第八十三頁

捌、官澳族親水恆公致進枝公書箋

家書之一

拜託頌公,承接來書,啟讀之下,藉知書中有云:陳功、陳圭、陳慶、陳九;至於陳功,愚之叫伯祖;陳圭愚之叫祖;陳慶愚之叫叔祖;陳九愚之叫叔祖;惟是陳慶、陳九本近年間,不幸子孫泉忘;陳功、陳圭子孫至今男夭女幼,伍拾餘人,而今賤冗霸身,未遑趨拜;若是要族普,親身到廈門,隨大船到後浦,請蕎下到官澳新厝甲,便知抄去族譜是也,特此以達。

明治三十九年歲次丙午年(公元一九〇六,民國前六年)九月初五日。

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官澳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清國。

另者,愚之太祖陳開,祖陳圭,父陳候。

  陳水恆拜託

家書之二

啟復者,七月念日,接來手扎,係七月十四,緘發焚書披誦,內歷敘歸程甚詳,知水陸均安,甚慰下懷,又查三、五月兩次寄郵之信,俱無影響或墜洪吞或投別處,均未可知,問囑稽貴周公名字,即來書所寫兩字皆是,將譜系十四字,乃是禹錫玄圭奏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與前所抄回十四字中,只差瀠字而已,信中玄字係是清國廟諱,敬避之故,改作元字代之,餘皆不錯,就此書所以遲之又久,而不及裁答,在以鄉中遭疫,共失四十餘人,楊篤主先生,躲避月餘,至本初旬始到館職是故也,耑此敬復,并請斗安暨覆,閣潭福祉。  族愚弟水恆等仝吉

進枝老兄 大人台鑒

  清國丁未年(公元一九〇七年,民國前五年)八月

 

第八十五頁

玖、進枝公返官澳記

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0七年,民國前五年)四月十七日,午後三點鐘,即舊曆光緒三十三年,歲次丁未三月初五日,午後三點鐘;陳進枝並帶三男(原訛長男)陳祖榮,共同返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該親族水恆哥家中及喜哥族弟、補弟家中謁祖及親族人等宴會,談及我發祖係在斗門鄉,發祖貴周公編立世系十四字,禹玄圭奏水澄江淮河漢朝宗瀠;其中玄字係是清國廟諱,敬避之,改作元字代之,承祖遺下四房祖開來官澳鄉居住,遺下子孫皆係我一派宗親,對世系算起,陳進枝係水字輩,此日後有返原鄉,再錄可知。

註明:

甫公  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回官澳時為五十一歲。

    遺有甫公返金門官澳處理祖產典契及禁佐雜擅受民詞碑文等抄本。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逝世享壽五十四歲。

進枝公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回官澳時為四十七歲。

    遺有陳旺公來台歷代簿、陳忠直公來台歷代簿及進枝公返官澳記抄本。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逝世享壽七十三歲。

金門十八世,台灣七代(江)孫 俊卿謹記

 

第八十六頁

拾、陳甫公由金門渡台事略 民國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六月

黃帝第一五一代,忠公第四十九代,台灣第七代裔孫俊卿 謹識

譜為姓氏家史,國史泉源;飲水思源歷萬世而不朽,亙千秋能永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珍藏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官澳祖產典契,甫公遺言簿,官澳族親水恒公致進枝公書箋等祖先家寶;追溯有心,惟年湮地遠,人事滄桑連繫無從,念茲在茲難以釋懷,叔父澄波,堂兄江鎮、江石、華斌、堂侄淮木、編譜志切;委由熟諳譜系者成譜,是以斯譜之作。

吾來台始祖甫公,父旺公,行三(排行第三之意,二位兄長,名諱無從查考),生於清世宗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逝於公元一七七二年得壽五十四歲;配吳氏和娘於清高宗乾隆年間,攜子甫公渡台開基竹塹水田;倘依俗週年忌後來台為基點,甫公隨母和娘以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一七七三年,民國前一三九年來台估算,至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來台將有二二六年的族史。

甫公十歲隨母來台後,清仁宗嘉慶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五十一歲時曾經返回祖籍地官澳處理祖產典契;曾孫進枝公與三子祖榮公,日本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0七年亦專程返官澳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在親族水恆哥及喜哥祖弟、補弟家中謁祖,抄錄來台始祖歷代簿,以貴周公為始祖,致今無法稽考先祖上溯譜系。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底,俊卿,江壤,宏裕,中和,仁增等五人返官澳尋根,感謝陳坑八郎公裔孫竹北東勢振坤,金門維皮,國強,金盛等宗親熱心響導到達祖籍地官澳十七都,現易名為金門縣沙美鎮官澳村七號,陳姓族親都已他遷;傳說陳姓所有遺產均委由當地黃邦建先生掌管作為祭祖費用,經其同意打開神主牌,牌內僅有先祖開公一位名號,代數輩序闕如,裔孫欲祭親靈在何方?憾矣,所幸獲得斗門學考陳氏族譜抄本,稽此祖譜從輩序審慎考據,陳旺公確認係斗門學考第十二代裔孫,錫字輩無容置疑,詳見旺公譜系考。

祖籍地金門縣雄峙閩海為福建省之一縣,早期屬於泉州府同安縣轄,舊名浯洲,仙洲,浯江,浯島諸稱。明代置思明縣於廈門,清改縣為廈門廳,民國三年析同安翔風浯里為金門縣,因有內捍漳廈外制台澎,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而名為金門;公元三0四年中原五胡亂起,時為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後,始有中原義民之蘇、陳、吳、蔡、呂、顏等姓南遷入浯州;唐朝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七九八年,閩觀察使柳冕奏請朝廷置萬安監飼養馬匹,金門為五個牧馬區之一,吾族陳淵奉派浯州牧馬監時,率將佐李俊、衛傑、錢、王二舍人及民戶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入浯協辦。

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官澳位於金門東北沿海地區,昔都以下設為鄉;清朝時在都之下加設保,中華民國四年設縣之後,官澳改為第三都陽田保,由於水陸交通便捷,為防守金門第一線重地,民國二十四年金門設置五個聯保地方自治區中屬第二自治區,民國四十二年恢復縣制,將各區改鄉鎮。官澳、青嶼、塘頭合併為官嶼村,隸屬金沙鎮。

甫公開基竹塹水田,竹塹現稱新竹,其沿海及丘陵地域,原係原住民道卡斯平埔族及賽夏族分佈竹塹社所在地;清世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始入中國版圖,置台灣府於台南,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康熙三十年,負責督運軍糧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的王世傑率領原鄉眾人屯墾竹塹社;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設淡水廳,以竹塹為廳治地,所管區域,南自大甲溪,北至三貂嶺,東極內山,西抵海面;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劃三貂遠望坑以北歸噶瑪蘭廳管理;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增設台北府,淡水,新竹分治,土牛溝以北與淡桃澗堡毗連,歸淡水縣轄;新竹州劃為竹北二堡,以南計分竹北一,二堡轄,水田編制竹北一堡中一五九庄之一,因地勢平坦饒富水利形成廣闊水田而名之;據民國八十五年新竹市志轄境舊地名中云水田,在今北門街和水田街兩側,屬水田里,日據時期屬水田庄並以表町編訂戶號;康熙五十年前後,王世傑所率眾人已入墾城內暗街仔地區,墾區旋擴及水田一帶。竹塹社水田聚落行成甚早,是唯一北上艋舺必經之地,發展快速。

竹塹水田西側頭前溪與鳳山溪入海口之竹塹港,嘉慶十八年因在今南寮另築新港,竹塹港易名為舊港,昔因能通行帆船,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清廷正式頒布渡台禁令,該港成為大陸移民來台拓墾之偷渡港而聞名於世。

甫公遺言簿明載築造竹塹城牆(前土墻)有功,雖未云功勳事績,就以竹塹設治築城經過有跡可尋,據新竹廳志云,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竹塹城周四百四十餘丈環植莿竹為域,闢四門建城樓;暗街仔之東曰東門,天后宮之西曰西門,關帝廟之南曰南門,北鼓樓之北曰北門;當年亂事迭起並在竹塹設北路協標右營,嘉慶十一年公元一八0六年,由於海寇蔡牽倡亂,加築土垣以為外蔽,嘉慶十八年同知查延華再擴充為周一千四百零四丈(四四九二.八公尺),高一丈,地深亦一丈,並改四門;所有工作與食物由民眾自行分派負責;甫公忠國愛民躬逢其盛義勞築城牆有功在竹塹,當在於斯,基此推論符合史實;而獲當局賜准返回祖籍地官澳處理房地產典契亦屬人情之常;四年後,清嘉慶公元一八一六年七月初十日巳時,壯志未酬英年早逝於五十四歲。

據叔父澄波口述宗族史實,先祖高瞻遠謀慎擇鄉里,甫公渡台時初寓水田現屬新竹市區宗親忠直家,靠勞力養家,迨玖公時領悟工字沒出頭,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攜年僅十歲獨子進枝公,毅然到距縣東十里東海,舊地名為竹塹堡東廂,東海窟莊三崁店,即今竹北市東海里,租墾水田以展鴻圖,進枝公嘗言﹕勤儉為根本,免致去求人。善用智慧提高水稻單位產量,鄉人敬佩,後代裔孫應領會其中語意深具哲理,光大祖澤發揚光大。

竹北市現為縣政府所在地,面積四八‧七四九七平方公里,除北方鳳鼻尾山與東南方犁頭山外,都是一片平原,鳳山溪流貫其中,南方頭前溪與新竹市為界,天然形成完整水利系統。

明治三十九年公元一九0六年,民國前六年與其次年官澳水恆公致吾祖家書中云,若要族譜到官澳新厝甲便知;不去官澳焉得族譜,經多次親訪官澳結果,所獲斗門學考族譜,雖無我祖旺公譜系,而其信中有關陳水恆之父陳侯,祖陳圭,太祖陳開,以及陳功為其伯祖,陳慶與陳九為其叔祖;與斗門族譜之輩序未盡相符;且次年家書亦確認貴周公為旺公之始祖,實惑而難稽。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七日進枝公帶三男祖榮公返祖籍地官澳,所錄遺墨中云,親族水恆哥家中及喜哥族弟、補弟家中謁祖,及親族人等宴會,談及我發祖貴周公係在斗門鄉,對本祖旺公之父親或祖先名諱,惜墨如金致淵源譜系中斷難予考證;斗門學考陳氏族譜,金門第十六代水垣公,與家書中之水恆公,又有一字之差,且依輩序稱謂遺言簿中與家書仍有疑惑,年湮無從查考,惟昭穆有序均能確認無訛。

嘗思吾祖遺言家寶,當年由金門官澳乘帆船踰越大海,苦心博鬥險阻渡台,堅毅圖存開基竹塹水田繼遷東海,先祖創業維艱,後代裔孫現遍及全省及日本,尊祖睦族恢弘發揚祖德,以盡崇祖虔誠,足告慰旺公先祖們在天之英靈。

族譜乃家族歷史永續傳承典籍,思之前鑑,族譜每代或隔代續修,旨在存真祖先生平事功嘉言懿行足式裔孫效法典範;唯修譜不宜趨貴附會,一本信者傳信,疑者存疑,不可妄加臆斷增刪,刻意辭藻誇大潤飾,使譜系學在人類倫理道德演進歷程中淨化心靈昇華,自然形成宗族以至國族中潛在善良秩序價值觀,相互共勉之。

始祖貴周公與桂洲公。音同字異;桂洲公,生於公元一六九九年,壽六十五歲,較旺公年長二十一歲。摘錄福建通志國朝列傳,陳桂洲公傳記如左:

陳桂洲,字文馥,號修堂,祖郢,自同安遷南安(金門特刊載為斗門人);清乾隆六年辛酉公元一七四一年舉於鄉,次年壬戌成進士改庶常授檢討,桂洲素有志當世之務,十三年五月大考翰林,以陳時務一疏(疏文詳見福建通志卷二百二十八國朝列傳)留供識,未幾典雲南鄉試,擢左右,贊善八年督學廣東,擢翰林侍讀,地方官餽獻悉卻之,校藝詳慎,恆之夜分,嘗曰,試官屈人無異刑官可疏忽乎,故所拔皆一時知名而被黜者亦心服也,以內艱歸服,闋即家起用,督學廣西異數也,授左庶子,擢翰林侍講學士,刊布規條,整飾士習曰立志、曰存心、曰敦行、曰愛身、曰安命、曰通經,教誨既詳而體恤尤至,粵西士民皆德之,於去後,勒碑以誌不忘,旋丁外艱歸服,闋補授通政使司參議,擢順天府丞提督學政,乾隆二十八年,充順天鄉試提調校閱武闈騎射,未竣事而疾作,卒於京師,年六十五,桂洲秉性端方,行誼篤實,宗族之事獨任不辭,而於振拔孤寒,營護窮困尤力,嘗自言吾他及人,惟事求其無欺而已。

 

第九十二頁

拾壹、陳旺公譜系考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一日 族譜總編輯詹招琳

我國譜系學發源於上古,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中說﹕余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牒,終始五德之傳。猗歟發明文字史官部落首長倉頡,將帝王的皇親國戚以至諸侯譜系留存,可免自殷以前,諸侯不得而譜之憾。致凡民譜系難考古今皆然,唯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西周設官掌管譜牒,作為繼承帝位依據,漢朝普及平民譜系,確立優良宗法倫理制度千古一貫。

根據陳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甫公回唐遺言簿,祖產典契,祖籍地往來家書,進枝公返官澳記等一致確認陳旺公為斗門學考第十二代錫字輩,即黃帝第一四五代。同時,陳甫公來台始祖歷代簿,首頁載原籍同安縣,金門官澳鄉新厝甲陽田保十七都人氏;即今福建省金門縣沙美鎮官澳村。

黃帝弟一四六代,太傅派陳忠公第四十四代,金門斗門官澳第十三代玄字輩,應屬渡台始祖陳甫公上溯下續譜系的一個點,試述考證文獻如左,賢者正之。

中華民族姓氏始祖黃帝第九代帝虞舜,因號有虞而稱有虞衍派,四十二代胡公滿,周武王於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封為陳國侯,子孫以國號為陳姓,稱之為陳國派,第五十三代敬仲公奔齊稱為齊國派,第六十一代閔公,陳國於公元前四七八年為楚所併,其子衍公遷戶牘稱為戶牘派,第七十八代考公徒居山陽稱為山陽派,第八十八代麟公由浙江吳興武康徒居河南潁川,麟公生三子,長子窬公,次子邃公為浙江吳興五姓始祖,三子實公出嗣引奇公,世居潁川,實公為潁川堂祖。

 

第八十九代實公派下裔孫衍傳太傅派,南朝派,將軍派等三大源流略述如左:

一、太傅派﹕又稱南陳派,第一〇三代(一說第九十六代,第一一〇代,第一一一代,見譜系表,待考。)忠公,原籍京兆縣,今陜西省西安;子邕公生於公元六六五年,唐中宗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即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師,因與宰相李林甫不協;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隨父入閩,逝年九十五歲,加諡忠順王,父忠公追封鄂國公;陳姓譜系尚希考正者,見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發刊辭,末段兩點外,清乾隆六年宏謀陳氏辨真序云:自逵十一世生霸先繼梁而有天下,霸字輩應為一〇六代;金門陳氏歷史淵源簡介云﹕霸漢族兄霸圖生巖,五傳至邕公。賢者正之。

二、南朝派:第一〇六代霸先公,陳朝高祖武皇帝霸先公,生於齊永明六年戊辰公元四八八年三月十三日寅時,逝於陳永定三年公元五五九年十月,壽七十二歲,陳國傳三代五帝歷三十二年;其兄霸始派下伯宣公為義門派始祖。

三、將軍派:又稱開漳聖王派,第一〇九代政公,生於公元六一五年,逝於六七七年,壽六十三歲;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入閩,與子元光屯漳浦雲霄,派下名曰一郎至十郎等皆其後裔。

斗門陳氏族譜序,開宗明義以第一〇三代忠公為上祖,譜系至第一三一代皎,字榮廣,娶漳郡王氏,生岌,字朝嘉,三歲喪父,嘉靖乙巳公元一五四五年遷於湖,岌娶黃氏,生繼芳,字子傳,紹述先志,存宗潮郡,長房三代單微,遷湖苗盛;其譜序中隻字未提斗門官路始祖大育公及學考二十五郎公名諱,但譜系卻以二十五郎公派下裔孫名諱成譜;所幸依斗門陳氏族譜序文之作者,確知經三次重修或重抄,第一次廷樑及第二次重修者良謀,均以忠公第三十九代及四十代裔孫署名,顯示其當年應有所本。

本譜推估第一二六代為宋朝末代帝昺任侍御史的大育公;第一三四代為二十五郎公,為明朝人,因其間相距七代;且斗門官澳陳氏族譜第一代始祖二十五郎公至第五代生卒未載,至第六代華字克槐為明朝正德科公元一五一三年舉人;族弟理字克惇為嘉靖壬辰潛江教諭;溯上大育公又相距二百三拾餘年。

第一四五代旺公之子甫公,於清乾隆年間隨母吳和娘來台開基竹塹,甫公隨母渡台,合理推估渡台時間在其令尊旺公,公元一七七二年逝世週年之後,與母親吳氏和娘逝世於公元一七八二年之前的十一年中,或謂清高宗乾隆年間,也就是甫公十歲至二十一歲之間,隨母和娘渡海來台,開基竹塹水田。

我國譜系學始於史記,公元前二二〇年秦朝統一中國廢除封建後,家族倫理猶存;黃帝第八十代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當時帝王諸侯有世譜二十卷;後漢有鄧氏官譜,潁川太守聊謀的萬姓譜,奠定平民百姓譜牒之濫觴;魏、晉南北朝歷隋唐,薦官必稽考譜牒,據鄭樵的通志氏族略中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隋唐科舉制度建立時期,譜牒之重要性由此可知;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雖僅五十三年;國家陷入分裂分治戰亂不安,遷徒頻繁致譜牒散失泰半難存;此乃陳姓太傅派譜系斷續主因。迨宋朝北方人民向南遷離原鄉越來越遠,崇祖敬宗懷鄉念舊人性本質殷切;同時,宋代以迄元明清至民國,由於譜牒不必上呈官府,在宋代學者歐陽修與蘇洵等創新復古譜例後,其內容日趨從人、時、事、地、物等無所不記,徵諸中華民族姓氏群牒,記述人類宗族文化發展史上仁君賢相的政治楷模,祖先以仁德或在世道偏離善性自然本質時的順天應人革命者,其立德、立功、立言之事蹟,適宜作為後代修身、齊家、治國之道,承先啟後闡揚足資借鏡的思想智慧,造福人類開創新機。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孔子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孟子云: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先儒董仲舒也說:人之為人本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為至高無上公平正義的人格神,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大公無私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間善惡,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長期潛移默化人類形為;我門祖先三皇五帝,歷代有功社稷者,足堪人間楷模崇拜者可以稱之為神;人類迷於人格神天下為公的道德操守,信其合乎人性潛意識中公平正義信守不踰處世邏輯,實為人類迷信之原有意義真諦。

崇祖溯源心靈之誠,二十世紀人類智慧能開創精密科技突破太空領域,普受人世間信仰的儒、道、佛教仍一致主張靈魂不滅性;中國人數千年來都依據羅經云:陰陽相見,福祿永禎;陰陽相乘,禍咎滅門的亙古自然準則,居家廳堂正方必須選擇最佳方位安置祖先神位,藉著朝暮虔誠焚香祝禱趨福避禍,家庭成員依循為善者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者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的心靈規範;咸認祖先逝世後其三魂中一魂再世,一魂祖祠,一魂墳墓;子孫作為悉由廳堂公平正義的神明鑒察,勤儉持家,創造富而有禮新而有秩序的生活空間,心安理得由來已久。

本譜承黃帝第一五0代澄波先生,第一五一代俊卿先生及其族親們之囑託編輯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雖業餘為考證歷代先祖上溯下續譜系,而博覽百姓譜系學,編撰有中華民族姓氏通用家譜等譜牒,民國七十五年陳進興先生囑編金門成功、竹北東勢八郎公宗派陳氏族譜,而獲得總統蔣經國關懷,安排竹北東勢八郎公裔孫返金祭祖歸宗;且讓澎湖0葉陳姓因參證該譜確認祖先同源一脈歸根重修族譜;水有源而川流不息,木有本則枝繁葉茂,飲水思源承先啟後為我中華民族綿長優良傳統文化精神。

本譜旺公上溯譜系祖先名諱年遠難稽,依據歷代譜序資料僅能確定代數與輩序,自覺學識淺薄,為免訛誤有違先賢譜例徒貽笑談,以「承忠公」替代祖先名諱方式續譜,較符合存真編譜原則,敬請有心賢者續予考證以臻譜系完整。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