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冬至祭祖巡禮:以金門陳坑陳氏宗祠為例

作者:廖慶六  來源: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論文集-宗族習俗  更新時間:2012年08月11日

冬至祭祖巡禮:以金門陳坑陳氏宗祠為例

2010-12-27

各姓氏家廟在冬至舉行祭祖典禮,這是金門地區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族文化活動之一,也是構成當地家廟文化景觀的重要一環。以金門陳坑陳氏宗祠為例,陳氏家族每年都在傳統習俗的冬至這一天,分別在北方祠堂及南方祠堂兩座宗祠,舉行莊嚴隆重的三獻禮祭祖大典,當天晚上還舉辦盛大的吃頭宴。陳坑聚落的陳氏家族,他們不但能遵照古禮祭祖,還能保存一些神秘的地理風水傳說,頗能顯現出金門的平民生活與宗族鄉村的一些特質。

本文主要內容,包括陳坑的地理環境及聚落佈局之介紹,也有陳氏宗族的發展歷史與陳氏宗祠的祭祖禮儀之敘述,來此進行一次宗族文化巡禮,應該可以幫助認識陳氏家族的發源興起與宗支裂變,也可欣賞到陳氏家廟建築藝術之美與其祭祖活動之深遠意義。

 

一、前言

陳姓是金門縣內最大的一個姓氏,而陳坑聚落的陳氏家族,更以族大人多而有名。據陳氏族譜記載,始祖侍郎公墓葬晉邑陳卿村,公生三人,分別為六郎、八郎、九郎;六郎公開下坑衍派,八郎公開上坑衍派。另外,九郎公最初雖也家於上坑,但傳至明初忠講公時,卻因發生死綿羊未報官而擅殺之事件,故被剿提去,但中途逃脫至島美居住,其鄉曰田墘。[01]另據《金門縣誌》載:「陳坑陳,宋末有陳六郎、陳八郎兄弟,由晉江圍頭陳卿遷此。六郎居坑北,號下坑陳,山外、東洲、何厝之陳為其分支。八郎居坑南,號上坑陳,其裔實儀居前山,衷儀居邊城,故有前山房與邊城派之分。」八郎公肇基於上坑,七傳至元代從龍公遷陳坑,及至清幹隆年間,又有世棟公徙居臺灣,遂開新竹之竹北東勢一脈。這些八郎公之裔孫,因歷代蕃衍繁盛,故形成大家所熟悉的陳坑陳氏家族。陳坑聚落,今日已改名為「成功」,但族人仍習慣自稱為「陳坑陳氏」。

金門各姓氏家廟之祭祖儀式安排,以冬至日做為舉辦祭祖者最為普遍,陳坑陳氏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正是金門地方冬至祭祖最負盛名者。在閩南漢人習俗中,有人把冬至祭祖看成是過年祭祖,這一天舉行祭祖就含有迎歲之意,因為冬至日是一陽之始,此日家家戶戶吃冬至湯圓,過此日人就多長一歲了。陳坑陳氏就是以冬至祭祖當成族內一大盛事,冬至日當天,依序在兩座祠堂舉行祭祖大典,先祭北方祠堂,祭後再拜南方祠堂,兩次祭祖大典都辦得很莊嚴隆重,與祭者及禮生都要穿著傳統祭祖禮服,祭後舉辦吃頭大會餐,這裏確實是金門最具有冬至祭祖特色的一個宗族鄉村。筆者從2004年到2007年,每年冬至日都來到陳坑聚落,以便親身觀察陳氏祭祖大典之過程,並調查宗族與聚落各項有關的活動與文化景觀。

陳坑陳氏宗祠之建築並不很絢麗雄偉,而且內部裝潢也顯得比較樸素單調。在金門地區的各姓氏家廟,通常在正廳之上方,都會懸掛不少各式各樣的匾額,尤其是具有光宗耀祖的科舉功名匾額,例如翰林、進士、舉人匾額等是。但是在陳坑聚落的陳氏宗祠內部,我們卻很難看到有類似的匾額,在南方祠堂內,有「文魁」、「武魁」匾額各一方,聽說這兩塊屬於鄉試中舉之匾額,還是靠移居福建漳州的子孫,特地回鄉晉獻的匾額。另外近年才新掛上去的匾額,在北方祠堂內,有「博士導師」匾額一方,南方祠堂則有「昆仲博士」、「博士導師」匾額各一方。事實上,陳坑陳氏之列祖列孫,在過去科舉仕途上的表現,並不很顯耀突出,因此不管在宗祠建築、門額題字或祭祖儀式上,作風都顯得很低調保守,因此也比較能代表一種平民化的家廟文化景觀。

 

二、陳坑聚落與陳氏家族

1.0 陳坑聚落

陳坑,今名「成功」。陳坑聚落之地名,最早源自尚卿,後來又叫上坑、陳坑,最後才改稱成功,但一般人仍習慣稱為「陳坑」。陳坑是一個漁村型的聚落,居民以陳氏族人為最多,屬一姓村。有關陳坑村之地名沿革與地理位置,及聚落景觀與風水傳說,簡述如下:

1.1 地名沿革

陳坑位於金門島南海岸的中央,地當太武山南麓濱海之象山頂上。象山海拔61公尺,南濱料羅灣,海岸線東與雙打街(又名赤後街、海墘街,今名漁村)及後園為鄰;東南與料羅隔著海灣相對望;西傍砂頭(今名尚義)與金門機場相連;西北為砂頭坡地,並隔著陳仔山(或叫亭仔山)與瓊林聚落毗連;東北則是太武山余脈石山南麓延伸到海岸,與石山之間有一道坑溝,過此坑溝就是下坑(今名夏興)。太武山西南麓的水流,由此坑溝注入料羅灣,舊日附近的居民習稱它為陳坑澳。

陳坑雖有上坑、頂坑幾種不同名稱,但都與原鄉地名「陳卿」有關。相傳于宋朝末年時,有陳六郎、陳八郎及陳九郎三兄弟,由福建晉江瓷頭(今名圍頭)之陳卿村遷居浯洲,卜居於太武山南一處靠海的坑澳,為了不忘祖居地之名,開始時也叫此地為陳卿。後來陳家三兄弟的子孫慢慢繁衍滋盛,於是六郎公子孫分居在坑北地勢較低處者,便稱之為下坑。八郎公及祖妣顏氏則居地勢較高之象山,因為閩南方言陳坑與頂坑諧音,於是有頂坑和下坑之別,頂也有上的意思,且與下有上下對稱之意,遂有上坑之名。後來八郎公的七世孫從龍公,于元朝時才遷居到坑南較高處,於是稱之為陳坑,從龍公遂奉為陳坑陳氏之開基祖。其後八郎公的裔孫實儀公居住在前山一帶,其子孫稱之為「前山房」,衷儀公居住在邊城一帶,其子孫稱之為「城邊房」。[02]

考「陳坑」之歷史沿革,明代它隸屬于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裏十八都,在清代裏圖中,上坑與下坑隸屬于馬巷廳翔風裏十八都滄湖保。1915年,金門設縣後,滄湖保改隸第四都,而陳坑屬之。從1937年10月26日,至1945年10月 3日間,金門淪為日本人統治。光復後,金門設有珠浦、沙美二鎮,及古湖、滄湖、烈嶼、大嶝四個鄉。1946年,沙美鎮和滄湖鄉合併為沙美鎮。國府撤退至台、澎、金、馬以後,1949年底金門進入軍管時期。在軍管期間,金沙、碧湖、滄湖、瓊浦四區同屬第一民政處管轄。1951年,滄湖、瓊浦再合併為金湖區。1953年,滄湖區的陳坑村,劃入新增的金瓊鄉。1960年11月,陳坑改名為成功,鄰近的砂頭改名為尚義,下坑則在此期前後改為夏興。1965年,金門縣裁撤金山鄉和金瓊鄉,成功自然村,與尚義、夏興改隸金湖鎮正義裏行政村,從此「成功」之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1.2 聚落景觀

陳坑聚落位於太武山的南麓,地處金門島的中央蜂腰之部位,全村地勢也有點高聳,此地正好也是海路的交叉點。正因為具有這三項地理優越條件,所以明初建千戶所時,陳坑就成為島上設立四個巡檢司之一地,而其重要性更在其他各司之上。陳坑聚落之民宅都依坡地而建,聚落周圍環境優美,有山有水,因面海可供捕魚,自然發展成為一處漁村風貌。事實上,陳坑聚落依山傍海,在二座山陵所形成的山谷間,有紅磚屋宇的傳統建築,屋屋相連、戶戶緊接建在崎嶇的花崗岩上,因此全村幾乎找不到一塊可供作曬穀場的平地,讓人一想就知道,村民必往海上發展才會有生機。

陳坑的發展歷史,從明初設立巡檢司開始,這裏確實是金門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但聚落居民因靠捕魚為生而形成一個小漁村。直到上世紀國共展開激烈爭奪戰以後,聚落又再變成一處軍多於民的要塞之地,在1958年到1989年期間,當地洋樓變成官兵休假中心,傳統聚落也因軍民人數眾多而興建一條市街,擎天山莊又完成啟用,加上金門日報社也創刊於此地,因此聚落儼然成為一處軍民雜處而生意繁忙的小市集。可是自從兩岸緊張情勢逐漸改善以後,似乎又已回到過去以討海為生的傳統漁村聚落型態。近年來,配合推廣休閒漁業及開放海水浴場,使陳坑聚落之發展方向,更加寬廣且前景相當看好。

成功聚落之文化地景,也是顯得相當完整而美觀,與其他大型聚落一樣都具有金門比較獨特的歷史風貌;此地不但保有閩南式傳統建築,也有依僑匯而建的洋式建築,以及隨戰爭而起的碉堡坑道等軍事設施。根據調查,建物種類不但多而且非常多樣化,包括陳氏宗祠,閩南傳統民居,西式番仔樓,隘門前埕,海岸軍事據點及地下坑道,鎗樓加洋樓,金湯公園、官兵休假中心、擎天山莊等等。還有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寺廟,及獨特的風獅爺等硬體設施。陳氏宗祠仍是全村族人的集合表像,此外成功聚落也有傳播現代教育的正義國民小學,及新聞媒體單位─金門日報社及金門廣播電臺。

過去曾經有軍民雜處之歷史背景,因此陳坑村至少就有陳、李、莊、蔡、黃、翁、林、何、呂、歐陽等10個姓氏,但是陳姓人口仍佔有 87%,因此陳坑算是一姓村。陳坑居民的信仰,包含有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傳統民間信仰色彩。村內之宮廟,有象德宮、仙鶴廟、天海寺、水府宮、有應宮、聖公宮等多處。象德宮主祀溫王爺,與主祀七尊玉女娘娘,配祀蘇、邱、梁、秦、蔡五王爺的仙鶴寺,二廟同為村民的守護廟。「象德宮」於每年陰曆五月十六、十七日,舉行作醮謝神宗教活動。「仙鶴寺」亦稱「玄女廟」,在玉女娘娘聖誕日、陰曆二月初二日也有設醮謝神祭祀活動。居民對於兩宮之建廟與選向經過,曾留下一段頗耐人尋味的傳說,其中象德宮因溫王爺化作人進入福建內地山區,並親自向木材商購買杉木之神話故事;而仙鶴寺玉女娘娘亦曾降乩,自選一個頗令人費解的「坐西向西」之建廟方位,後來經地理師破解為「坐西向獅」。原來閩南音「西」、「獅」同音,寺的東方面對著下坑的孚濟廟,原來該處正好是一塊獅子穴,因此該寺所要的方位,正是指坐西朝東之意思,這也符合「坐西向西(獅)」之神諭。

供奉溫府王爺的象德宮

「坐西向西(獅)」的仙鶴寺及背後的風水石

有「陳坑大洋樓」之稱的陳景蘭洋樓,是金門最大的一棟洋樓。陳景蘭洋樓創建於1921年,從此當地似乎一夕之間由黃雀變鳳凰,陳坑村由原本以捕魚為業的海邊聚落,有了大型洋樓以後,就一躍而成一個文風漸盛的風雅之村。過去洋樓曾被日軍及國軍佔用過,從九三砲戰到八二三砲戰近四年期間,陳景蘭洋樓也一直作為金門中學的師生宿舍使用。飽經無情砲火及歲月風霜的摧殘以後,洋樓建築確已現出老舊破落之窘態,1989年部隊撤走之後,又因疏於維護而使洋樓更加坍塌毀壞。直到2000年,該棟洋樓才被列入金門的歷史建築,之後更受到世人的重視而有重新修護之計畫,以進行陳景蘭主樓、金湯公園、成功坑道、成功四營區,以及周邊游憩資源修復及開發。到了2007年底,陳景蘭洋樓之整修工作大致完成,並於2008年 8月重新對外開放。可以預見的是,陳景蘭洋樓在它風華重現以後,一定會成為金門最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據媒體報導,為迎接陳景蘭洋樓啟用暨成果發表會的到來,金湖鎮公所特別先行舉辦解說員培訓,積極為未來營運做好準備。根據金湖鎮陳景蘭洋樓暨周邊區域游憩資源推廣之解說員培訓計畫,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有認識陳坑的地理位置與形勢、認識陳坑歷史、陳景蘭沿革、漁業發展史、休閒產業與觀光發展、花蛤季,以及華僑發展簡介、建築、戰役史料、自然資源等。金湖鎮公所表示,從自然、歷史、人文、教育的角度來看,陳景蘭洋樓暨周邊區域結合了「僑鄉與戰地」的雙重主題,蘊含著深度游憩資源與人文意義,具有景觀再生的示範性功能。屆時,將最好的內涵及成果,呈現在大眾的眼前,更能彰顯成功村和金門戰地與僑鄉的特色。

金門是登錄歷史建築最多的一個縣,目前已有超過 140處獲登錄為歷史建築。陳坑聚落也有多處被登錄為金門的歷史建築,除了陳景蘭洋樓之外,2004年,陳坑陳氏宗祠(北方祠堂)也完成審查登錄;2007年,成功陳酉鬥六路大厝,再獲登錄為金門的歷史建築之一。

整修過的陳景蘭洋樓(2008年)

1.3 風水傳說

陳坑聚落地理環境比較特殊,村內巨石橫布,地勢高高低低,在過去知識未開年代,比較容易產生迷信或留下風水傳說。陳坑聚落有前述陳氏北方祠堂及象德宮、仙鶴寺等關於建築基地之風水傳說;根據專家調查採集所得,另外還有下列六個與聚落地理穴有關的風水傳說:[03]

(1) 雞庵穴傳說:據說陳坑聚落是建基於雞庵穴的小臺地上,所以民居朝向比較零亂,雖然沒有一定的朝向,但還不致有相互犯沖之害。

(2) 蜂穴傳說:陳坑村大人多,民居蓋得密密麻麻,房子挨家挨戶毗連,家族成員有如藏在蜜蜂窩般地團聚在一起。

(3) 象鼻穴傳說:陳坑象德宮就建在象山面海的山坡上,漁船自遠處觀之,可見一盞燈火明滅其間,因此村人都認為這是一塊吉祥寶地。

(4) 畚箕穴傳說:陳坑位處象山山丘之上,而陳氏兩座宗祠建築,形如兩個畚箕般,其朝向相背卻頗得風水靈氣之利。

(5) 蜘蛛穴傳說:聽說陳氏長房派下有一支子孫,他們有如蜘蛛織網般,散居在聚落內的各個角落,甚至還有遷居他鄉發展者,這是因為他們房祖之風水,是葬於蜘蛛穴之緣故。

(6) 象穴傳說:族人相信在金門島南方之海岸線附近,分別存有虎、豹、獅、象四個名穴;其中陳坑象穴建有象德宮,下坑獅穴建有孚濟廟。

2.0 陳氏家族

金門陳坑陳氏家族,祖先是光州固始人,屬於開漳聖王派裔孫。根據陳坑及下坑陳氏族譜文獻記載,三郎公原名太己,別號侍郎公,是陳氏漳湖派第22世孫;他生有三子:長子六郎、次子八郎、三子九郎,後來都成為開基金門之支派始祖。八郎公為上坑始祖,六郎公入繼太庚為子,成為下坑始祖。另據下坑陳氏族譜記載,六郎公、八郎公、九郎公是親兄弟,他們與湖前始祖一郎公,及陽翟始祖七郎公,則為堂兄弟關係。[04]

有關陳坑歷代祖先之世系、名諱、昭穆,因舊譜記載不清,最初幾代只知始祖八郎公、二世十六郎公、三世二十二郎公、四世三十八郎公,從第 5世到第21世,就有字勻17個:「宗、複、從、與、修、啟、善、儀、陽、質、卿、夫、培(可)、憲、君、曰、世」。在清幹隆年間,第20世曰猷,另創七言律詩一首,以作陳氏新的昭穆。自第22世起,其字勻如下:

志立宗祠樂向前,興基族眾立回天。棟樑畫彩寶輪奐,山水環瀠耀祖先。

幸獲聰明開卜吉,遂成靈爽慶喬遷。本源遞衍垂昌熾,永祀春秋享萬年。

字輩能使家族長幼有序,一世一字,命名宜遵。陳氏新的字勻,可使用至第76世,其中第40世「寶」,其正確文字有待考證。

陳坑陳氏祖先曾留下三大本手抄本族譜,但直到1987年,族人才重修新譜。每年冬至舉行祭祖大典時,在南方祠堂內,會有閱譜及辦理入譜登記手續。根據族譜記載,陳氏家族訂有四項入譜規定:一、結婚當日要入祠謁祖,並在當年冬至日交新婚酒及辦理登記入譜手續;二、家中有添新丁時,須于當年冬至日交丁酒錢及辦理登記入譜手續;三、已結婚者,依序輪值當年冬至祭典之新婚頭家,並負擔三桌吃頭宴之費用;四、族人嚴禁通婚,違者不得入譜。[05]

2.1 宗支裂變

八郎公於南宋移居浯洲上坑,七世孫從龍公於元代再入陳坑開基,因經歷年代久遠且子姓蕃衍繁盛,所以在裔孫世代與房祧方面,就顯得比較複雜一些。陳坑陳氏之宗支裂變經過,依年代及世代發展,大致有五大房、二大派之分,以及竹北東勢世棟公再衍生出來的四房。另外,從陳坑遷居福建或臺灣各地者,其房支派系名稱則另起。

(1) 五大房:八郎公七世孫從龍公,是遷居陳坑的分支始祖,他生五子:與明、與才、與錫、與地、與秀,這五位第 8世裔孫成為陳坑陳氏五大房。

(2) 二大派:一、陳坑陳氏五大房中的長房,傳至第12世實儀公,另開「前山房」支派,其後又有16世厚夫公、德夫公再開「前三房二支派」,敬夫公、時夫公、浙夫公再開「前三房三支派」;二、第12世衷儀公及聚儀公另開「城邊房」支派,衷儀公後裔從17世起,又有「五家支派」,而聚儀公後裔從16世尊夫公起,又有「蜘蛛支派」之分。

(3) 竹北東勢世棟公派:第21世世棟公,是長房「蜘蛛支派」的後裔,他在清朝幹隆年間,遷居臺灣新竹的竹北東勢開族。他生有四子:志錢、志露、志振、志灶,在台分成四房傳衍後代。

2.2 甲頭分居

陳坑聚落之陳氏族人,目前以長房及四房子孫為主,他房者較少。陳坑聚落因地形地勢比較特殊,所以陳氏的各房派裔孫,並沒有很固定住在同一個甲頭區域內,根據鄉人對所住地方之稱法,陳坑聚落大致可分成大墩頂、前山、城邊、前面、東山、後新厝、北方厝、上塘、下塘、下竹等幾個主要的甲頭名稱。但是根據陳坑陳氏族人,在申報他們所屬之「房、祧」時,也有依所居甲頭做為「房、祧」之名稱,例如長房就有城邊、前山、後新厝、北方厝、四柱、蜘蛛、耀宗、富強、昌盛、進興、新興、發展等祧別;四房則有東山、下塘等祧別。另外,三房之祧別,有上塘,五房之祧別,為張厝房。

2.3 陳氏名人

依據地方誌及陳氏族譜記載,陳坑陳氏歷代名人,謹記三人如下:

(1) 陳善:明正統庚申歲貢生。

(2) 陳景蘭:陳景蘭(1881-1942),生於清光緒七年,是陳坑八郎公傳下第25世裔孫,字勻屬「祠」字輩。陳景蘭的出生地,就在成功村六十五號、現在正義村公所前面金再興商店正後方那幢老民宅。陳景蘭於1921年,創建有「陳坑大洋樓」之稱的陳景蘭洋樓,這也是金門最大的一棟洋樓。從此陳坑當地似乎一夕之間黃雀變鳳凰,幫助陳坑村由原本以捕魚為業的海邊聚落,一躍而成一個文風漸盛的風雅之村。

據金門縣誌記載,陳景蘭早歲遠渡南洋,發祥于荷印勿裏洞與新加坡。急公好義,1922年籌創金門輪船公司,以溝通金廈交通。1925年,在新加坡贊助金門商業學校及金門公學,籌募基金。1933年,在陳坑海濱興建東亭一座,以利漁民風雨棲息。1935年,任金門會館副會長。晚年在陳坑故里興建洋樓及金湯公園。[06]

陳景蘭在教育方面的貢獻,起因於小時候不滿清朝政府之無能,故打消讀書以求功名之念頭。他立志遠赴南洋求發展,誓言要賺很多錢回家鄉蓋學校,請最好的老師,讓陳坑的孩子能夠有書讀。在他二十歲那年「落番」到南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從小買賣生意變成大貿易商,並兼營輪船運輸業務。為了回饋桑梓,陳景蘭專程返回故鄉陳坑村,進行買地建學校事宜。陳景蘭為了實現早年的理想與諾言,特以高薪從廈門鼓浪嶼將最有名的老師都請來,且免費供陳坑的孩子讀書。學校有教無類,教室不夠用,還借用陳氏宗祠上課,一時整個漁村書聲朗朗,弦歌不輟。[07]

(3) 陳維藩:陳維藩是金門「一門三博士」的父親,因為他有三個公子,分別拿到博士學位,或當大學教授並指導博士研究生。陳家所得到的三個博士榮銜或尊稱,就是指文化大學教授陳德昭博士、行政院參議陳德新博士,和臺灣大學博士生指導老師陳德禹教授。這三位陳家子弟之表現,都具有光宗耀祖之重大意義,因此在1992年即獲得晉匾陳氏宗祠之殊榮。

過去陳坑子弟無法在科甲一途獲取功名,但是在現代教育制度體系下,卻能有驚人的好成績,當然要歸功於他們有一位好爸爸陳維藩。陳維藩也是陳景蘭興學教育族人的受益者之一,當年陳維藩在陳景蘭所興辦學校是一位高材生,他知書達禮,學富五車。陳維藩讓子女接受現代化教育,而且個個表現都很傑出,倘若當年陳維藩沒有讀書,同樣上船搖櫓當打魚郎去,陳氏今天就不會享有「一門三博土」之家聲。

2.4 陳氏宗祠

陳坑目前共有二座陳氏宗祠,即族人所稱的北方祠堂及南方祠堂,同樣都是奉祀宋朝陳八郎公為遷浯始祖,祠堂並無大宗、小宗之分。南方祠堂建築位於本鄉大墩東,坐北朝南(坐艮向坤兼醜未),屬於陳氏首建之祠堂。北方祠堂之建築,坐南朝北(坐坤向艮),屬於陳氏後建之祠堂。陳坑聚落之陳氏家族,在封建時代因未聞有獲取科舉功名或出任高官者,所以兩座祠堂之門額,皆題名為「陳氏宗祠」。陳氏家族以平民百姓身份建立祠堂及祭祀祖先,他們的祠堂僅以「宗祠」命名,其作法雖無僭越或違例之虞,但與金門其他姓氏祠堂之題名作法,卻大有不同。根據研究調查,金門地區各姓氏所建的大宗祠堂,向例都以「某氏家廟」命名,例如瓊林蔡氏大宗「蔡氏家廟」,湖下楊氏大宗「楊氏家廟」,清嶼張氏大宗「張氏家廟」,古甯頭李氏大宗「李氏家廟」,水頭黃氏大宗「黃氏家廟」,後浦許氏大宗「許氏家廟」;至於各姓氏之小宗祠堂,則另題為「某氏宗祠」。

陳氏族譜記載,南方祠堂是建在一塊「地雜土覆壓甚高,一時難清」之處,目前在該祠堂之前埕,仍留有巨石可資為證。過去南方祠堂每逢祭祀備辦祭棹,俱以祠宇狹窄為嫌,加上族人也認為風水會隨歲月運轉而改變,因此眾議新建一座祠堂,這就是北方祠堂之興建緣起。對於北方祠堂之地基,當初堪輿師來鄉就「甚異此地,謂其發祥未可量也!」於是族人延師擇吉召工興建,並於清幹隆二十年十月初九日破土,中間再受彭(平)林蔡氏肇釁構禍之影響,所以延至幹隆二十六年,始得竣工晉主。[08]

陳氏宗祠(北方祠堂)

陳氏宗祠(南方祠堂)

北方祠堂建築,最早也是一進式之建築形制;直到至1963年,才由陳氏族人發起改建,至1965年,一座二進式宗祠建築格局終於竣工。南方祠堂也有人稱它為陳八郎公祠堂,其建築格局卻比北方祠堂要簡陋一些,它是屬於一進式建築。南方祠堂建築年代,還要早於北方祠堂,最初建于清順治年間,後因兵亂而毀,康熙二十九年再度興工告成。最近一次修繕,是在1975年完成的。北方祠堂與南方祠堂之門額,目前同樣都題:「陳氏宗祠」。事實上,這兩座宗祠之建築格局與建材裝潢,同樣都顯現得很平民化,因為陳氏族人不以科考出仕成名,這剛好與隔村的瓊林蔡氏「七座九祠」之盛況,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對比。

陳坑兩座陳氏祠堂,據說是座落在陳坑聚落的龍脈上,佈局采一南一北,兩座祠堂相距不滿一百公尺。族人相信,一個聚落的發展一定會受地理風水之影響,而陳坑之地理環境,確實也相當不適於耕讀。金門各姓氏、各聚落,在明、清時代總會有人在朝為官,卻只有陳坑人自始就是打漁郎,連一官半職也沒有。以鄰村的瓊林、後沙、夏興為例,常聽有人又考中進士、當大官了,其中瓊林蔡氏家族更是威赫不已。陳氏、蔡氏家族之祖先,往昔曾因宗祠之風水石事件,而發生一點誤會與爭鬥。據說兩姓族人在陳仔山對過陣仗,彼此互有傷亡,後來兩村就演變成世仇,陳氏、蔡氏之子女,從此也就不互相嫁娶往來。

 

三、陳氏家廟之祭祖禮儀

陳氏祭祖是安排在冬至日那天的下午二點舉行,據說原因有二個:一是陳姓族人過去多以捕魚維生,因為早上剛從海上捕魚回來,必須先把魚貨處理好,人員也要略事休息;一是陳氏長輩、婦女,必須早上在各家的廳堂,先以湯圓等祭品祭拜他們的祖先。所以陳氏祖先決定,在冬至當天下午二點鐘,分別於二座祠堂舉辦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大典,先祭北方祠堂,再移往南方祠堂,每座祠堂祭祖時間約30分鐘。祭祖可以報本,也是凝聚宗族向心力的好機會,因此希望全族人都能一起來參加這項隆重的祭祖大典儀式。

當天舉行祭祖大典之後,還有一項熱鬧的吃頭宴活動,那就是當天晚上男丁族人的大會餐。陳坑陳氏的吃頭宴,辦得頗有特色,總共席開32桌,菜色也相當豐盛。其中更有兩道菜是必須要準備的主菜,一是嘉納魚,一是雞肉。陳氏祖先還規定,不管是魚肉或雞肉,都須蒸熱後再將肉塊撕碎,絕不能留有骨、刺,這是陳氏祖傳下來的一項舊俗。

為了探索陳氏宗祠之冬至祭祖禮儀,筆者分別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之冬至日,連續四年都前往陳坑進行觀禮與學習。在參觀祭祖大典之全部過程後,也訪問了幾位陳氏耆老與宗親,以瞭解冬至三獻禮祭祖儀式,及相關的活動細節。最近四年,陳氏舉行冬至祭祖三獻禮,皆未見到全豬、全羊祭品。據陳氏族老告稱,如果當年有供全豬、全羊祭品,在儀注中就要多加一項「省牲」程式,無則可免。

陳坑陳氏舉行冬至祭祖儀式,他們在祭祀空間佈局方面,與金門的其他姓氏家廟稍有不同。陳坑陳氏宗祠正廳雖有擺置天公爐之長形神棹,但在舉行三獻禮儀式時,長形神棹卻不往前移動,也無請神主出龕之動作。陳氏宗祠在正廳長形神棹前方,一次準備三宴祭品,桌上擺放豐盛的祭祖供品,其中也有祭拜天公用的供品,如牲醴、淡盒、糖塔、米果、紅龜等。舉行祭祖程式進行時,先祭文昌帝君及福德正神,祭後隨即舉行三獻禮儀式。一般三獻禮是分初獻、亞獻、終獻三次程式進行,每次程式都是先祭天公、再拜祖先神位。陳氏宗祠不用長形神棹擺放祭天公供品,卻在天井擺設一張八仙桌,以代替天公桌,此桌稱為香案前,上面擺天公爐及酒、燭、帛、炮。目前陳坑輪值準備祭祖之頭家,系以五大房子孫為主,新婚及新丁之登錄,則需記載所屬之房、祧別。

有關陳坑陳氏祭祖各項事宜,以下分項介紹之:

1.0 神主

陳氏兩座宗祠都主祀始祖陳八郎公,及祖妣顏氏、肖氏。但是神龕晉主情況,南、北祠堂卻略有不同。北方祠堂主祀始祖、配祀歷代祖先神主,目前龕位較滿,不便再接受晉主。南方祠堂同樣主祀始祖,及配祀歷代祖先神主,但仍有空位可受理晉主之申請。

神龕所供奉之祖先神主牌位(南方祠堂)

2.0 儀注

2.1 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祭拜程式

一、獻禮開始

二、鼓樂

三、主獻官就位

四、焚香,上香,再上香,三上香,跪

五、晉酒,酌酒,獻酒,再酌酒,再獻酒,三酌酒,三獻酒

六、晉牲儀,獻牲儀

七、俯伏 樂止 讀祝官就位 宣讀祝文 讀畢 樂升

八、拜,再拜,三拜

九、晉金帛,獻金帛,興

十、禮成

2.2 三獻禮程式

通:祭禮開始 鼓巖三通 奏大樂 鳴炮 奏細樂

  引導官就位 贊禮官就位 主祭者就位 陪祭者就位 與祭者就位

通:鞠(盥)洗

引:詣鞠洗所

贊:鞠洗畢

通:省牲

引:詣省牲所

贊:省牲畢(以上省牲程式,有供全豬、全羊祭品時用,無則免)

通:視饌

引:詣視饌所

贊:視饌畢

通:詣香案前行祭禮

引:詣香案前行祭禮

贊:詣香案前行祭禮

通:晉酒,酌酒,面東祭酒

引:詣祭酒所

贊:祭酒畢

通:詣香案前行初獻禮

引:詣香案前行初獻禮

贊:詣香案前行初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拜,再拜,三拜,興

通:詣祖考妣神前行初獻禮

引:詣祖考妣神前行初獻禮

贊:詣祖考妣神前行初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晉牲儀,獻牲儀

  晉饌,獻饌

  晉果品,獻果品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興

贊:初獻禮畢

通:詣香案前行亞獻禮

引:詣香案前行亞獻禮

贊:詣香案前行亞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拜,再拜,三拜,興

通:詣祖考妣神前行亞獻禮

引:詣祖考妣神前行亞獻禮

贊:詣祖考妣神前行亞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晉饌,獻饌

  晉糕餅,獻糕餅

  晉時物,獻時物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興

贊:亞獻禮畢

通:詣香案前行終獻禮

引:詣香案前行終獻禮

贊:詣香案前行終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晉金帛,獻金帛

  拜,再拜,三拜,興

通:詣祖考妣神前行終獻禮

引:詣祖考妣神前行終獻禮

贊:詣祖考妣神前行終獻禮

通:焚香,上香,跪

  晉酒,酌酒,獻酒

  晉饌,獻饌

  晉香茗,獻香茗

  晉羹飯,獻羹飯

  晉金帛,獻金帛

  俯伏 樂止 讀祝官就位 宣讀祝文 讀畢 樂升 飲福

  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興

贊:終獻禮畢

通:眾子孫皆拜 奏大樂 焚帛化祝 鳴炮

  禮成

香案前行初獻禮

祖考妣神前行終獻禮

3.0 祝文

陳坑陳氏在北方祠堂及南方祠堂,分別舉行一次祭祖大典,每一次都需時半小時。在進行三獻禮儀式時,也要宣讀祝文,並分成始祖八郎公祝文、文昌帝君祝文、福德正神祝文三種。在進行三獻禮儀式之前,主祭者先祭拜文昌帝君、福德正神,讀祝文時跪單腳。進行三獻禮後,才依程式宣讀始祖八郎公祝文,讀祝文時跪雙腳。祝文之內容如下:

3.1 文昌帝君祝文

  年,歲次  ,夏曆仲冬 月,越朔 日,承祀弟子

等,謹以牲醴金帛之儀,敢昭告于文昌帝君神位之前曰:

惟神宿次,北極星呈,威靈顯燦,氣象文明,文章司命,爵祿持衡,

憑依如在,享祀敬誠,孟冬節屆,陳酒獻牲,惟祈來格,永伏神英,

神明常在,靈氣盈庭,鳳池競步,雁塔題名,斯文佑我,祖武克繩,

冑裔昌盛,發甲連丁。

伏維

尚饗

3.2 福德正神祝文

  年,歲次  ,夏曆仲冬 月,越朔 日,承祀弟子

等,謹以牲醴金帛之儀,敢昭告於福德正神神位之前曰:

惟神司土,八柱高極,惟神之尊,位列福德,先祖祠宇,蒙庇自獲,

鐘靈毓秀,獻瑞發赫,茲臨冬至,既潔粢盛,布牲獻酒,禮儀不忒,

俯鑒丹誠,惟神正直,佑我後裔,子孫千億,在左在右,趨蹌有格,

敬祀吟祝,惟祈享格。

伏維

尚饗

3.3 始祖八郎公祝文

  年,歲次  ,夏曆仲冬 月,越朔 日,主祭裔孫

等,率當值裔孫 等,恭設華筵牲儀果品,敬祭於

開基陳坑始祖宋八郎公,妣顏氏、肖氏孺人,暨列位祖考、妣神位之前曰:

恭惟我祖,承緒鐫銘,世代忠裔,祖武克繩,世光先德,澤衍昌盛,燕詒振艾,垂裕後生,螽斯蟄蟄,麟趾振振,宗風丕挺,華夏蜚聲,茲臨冬至,水木傷情,千秋祀典,肅雍虔誠,苾芳孝享,瀝酒獻牲,親親九族,濟濟堂盈,庶祈隆鑒,齎我思誠,綏予孫子,曆顯第榮。

伏維

尚饗

 

四、結語

陳坑原本是一處漁村型聚落,陳氏家族在過去年代,大都以捕魚為生。陳氏在陳坑聚落定居與發展,已有數百年之歷史,自明末以來,他們陸續建造兩座祠堂,而每年都以冬至日做為祭祖大典之日子。陳氏在冬至所舉行的祭祖儀式,雖然顯得很平常與平民化,但是他們能夠遵守傳統三獻禮程式進行祭祖儀式,對於保存傳統的宗族文化,確實相當難能可貴。陳氏宗祠之冬至祭祖儀式,與陳坑聚落之佈局,都具有發揮特殊地理環境及宗族鄉村之特色。陳坑聚落陳氏家族所形塑的家廟文化景觀,確實也是金門地區保存傳統宗族文化的一個好典範。整體而言之,對於陳坑陳氏冬至祭祖活動,及陳氏家族與陳坑聚落之關係,約可歸納出下列三點結論:

1.0 平民化家廟文化景觀

陳坑陳氏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儀式,與相關的吃頭宴等聚餐活動,既能遵守古禮制約,也能符合現實生活之需求。從陳氏祠堂之建築與裝潢,及祭祖大典之儀式與祭品看來,他們的種種表現與作風,在在都很平凡而通俗化。如果再與鄰村瓊林聚落的蔡氏家族,及其官宦家族所形成的蔡氏家廟文化景觀做一比較,更讓人感受到這裏確實是具有象徵平民化的家廟文化景觀。

2.0 神秘的地理風水傳說

陳坑有兩座陳氏宗祠及兩座村民保護廟,過去在建廟之選址與朝向問題上,村民都有不少頗為傳神的風水傳說。事實上,在陳坑聚落還有更多與當地陽宅或陰宅,彼此間有著密切關連性的地理穴傳說故事;從一個傳統聚落的家廟文化、民間信仰、陰陽關係、風水傳說等民俗文化看來,這不但是村民的共同記憶,也是構成地方文化景觀的良好條件。

3.0 傳統聚落現代化轉型

陳坑過去受到高低不平的地形影響,因此當地村民都以出海打魚維生,同時聚落環境也提供建設軍事要塞之用,因此這裏曾經是戰略要地及軍民雜處村莊。但是時空環境大大改變以後,自然地幫助聚落從一個傳統上靠打魚為生的小漁村莊,逐漸褪變並走向現代化的休閒型聚落發展。1985年鄰近的新湖漁港建成後,已取代傳統舢舨捕魚之生活方式,後來附近海灘也開放成為夏日人潮洶湧的海水浴場,從2008年 8月起,陳景蘭洋樓園區又重新開放,這些改變既能促使聚落風華再現,又可幫助村民生活素質向現代化轉型,也算是有利於陳坑聚落及陳氏族人的一個好契機。

 

注釋

[01]陳進興主編,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宗派陳氏族譜

  (臺北:國民文化,1986年),頁101。

[02]黃振良,王建成,邂逅陳坑漁村(金門:金門區漁會,2006年),頁19-21。

[03] 同上注,頁24-30。

[04] 同注01,「八郎公譜系考」,頁28。

[05] 同注01,頁187。

[06] 金門縣誌,下冊(金門,金門縣政府,1979年),頁370。

[07] 根本浯江文采工作室,「成功陳景蘭建樓興學傳奇」。

[08] 同注01,「坑南新建大宗祠記」,頁216。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