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金門縣金沙鎮志宗族篇之陳氏

作者:  來源:金門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更新時間:2020年04月06日

金門縣金沙鎮志宗族篇之陳氏

第一章 宗祠概說

金門宗祠俗稱「祖厝」,別稱「家廟」、「祖祠」、「祠堂」等。其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一般民居宅第相似,多為二落式閩南四合院大厝。惟在質料上與一般民宅相比,祂在用料的質量,加工的精度和工藝的技巧等方面,皆遠勝一籌,是一種高質量的建築。發揮小木作、磚雕作、石刻作、粉塑作等高超的水準,表現出華美的氣氛。

由於金門的聚落社會組織形態,多是聚族而居,有濃厚的血緣關係,承襲敬袓尊宗的傳統思想觀念,和袓先崇拜的信仰習俗,使宗祠建築成為聚落信仰核心和家族的盛事。在現存一百六十五個自然村,宗祠建築多達一百六十六座,其密度若就人口數、面積數、村落數、或姓氏數統計,均居全國縣市前茅,蘊涵相當的社會意義。金門宗祠建築的型式風格典雅一致,表現出鄉土敬祖尊宗的建築特色,其裝飾彩繪和雕刻所表達的訊息,更透露出豐富的人文意義。祂不僅是聚落居民慎終追遠祭袓的殿堂,也是居民婚喪喜慶和公共族事集會的場所,具多元的功能作用,是探討傳統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園地。

第一節 宗祠的文化背景

宗祠源自商周封建宗法制度。商周王朝由於領域的擴大,藉助封建制度,大行分封子弟及功臣,到各地鎮撫,便利王室的統治與監控。為了維繫這一制度的持續強固,以免日久產生疏離,失去親密關係,周王室藉血緣和婚姻關係,建立了人類史上最嚴密的宗法制度,將「國」與「家」,緊密連成一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盡屬王臣」,周天子暨是全國的「國君」,也是統治天下的「大家長」。宗法制度藉血緣關係,連結封建制度各階層的關係,是維繫商周王朝政治社會的靈魂。

依據周禮記載,周王室設有宗伯小史之官,掌典世系,辨別昭穆。其後因王室世族生齒繁衍,而土地相對日縮,不夠分封,依據周禮規制,嫡長系外的旁系的別庶子,五世之後則遷廢,其組織體系如下:

一、周之宗法系統

  周天子┬太子(嫡長子)─太子(嫡長子)------(繼體之君)

     └封君(別子) ┬世子(嫡長子)------(繼別為宗)

             ├卿 (別子) ------(繼禰小宗)

             └支子無封土者 (五世而遷之小宗)

二、宗法的原則系統

  宗袓┬嫡長子(大宗宗子)

    ├別子 (小宗)   ─嫡長子(繼別之大宗)─嫡長子(百世不遷)

    └別子 (繼別之小宗)─嫡長子

宗法社會的重心,建立在袓先崇拜上,「殷尚鬼」相信人死之後,肉體雖然腐化,但魂魄依然縈繞於家,左右子孫禍福,故曰:「社稷宗廟,罔不祇肅」(註1):「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註2),「人道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註3)。在禮制的束下,祠堂的營建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建於宅東,所謂「左廟右寢」制;規模形制,則受封建身份地位等級的制約,按周代禮制規定:「天子至於士皆有廟,天子七,諸侯五、大夫三、士二」(註4)。斯時家廟數量依身份地位等級各有差別,以顯示「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註5)一廟奉祀一位祖先。

註1:《尚書 太甲篇》(台北 地球出版社 民國83年3月一版)頁164

註2:《禮記讀本 曲禮下》(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86年10月)頁50

註3:《禮記讀本 大傳》(同註二)頁476

註4:摘自《禮記讀本 王制》(同註二)頁198

註5:《史記 禮書》(台北 啟明書局 民國55年1月再版影印本)卷二十三 頁370

商周封建宗法制度,隨著秦王朝崛起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而正式覆亡。漢代興起,改行郡國制,為強化皇權地位,除「天子七廟」之設外,一般諸侯國並未恢復商周封建宗廟制度。宋代司馬光謂秦漢公卿貴人無宗廟,是尊君卑臣的結果。史書所載「郡國廟」是在郡國設立皇帝的祖先廟,計有太皇廟、高祖廟、太宗廟、世宗廟等,要求各個郡國的諸侯、地方官按時序祭祀膜拜,目的在強化皇權至上,防止諸侯國踞驕不遜。惟慎終追遠是國人傳統的倫常,也是骨肉親情的自然流露,斯時一般官宦民間的祖先奉祀惟在墓所,官人常於墓所構築堂室奉祀祖先,因沒有成文法制,後人稱之為「墓廟」,其祭祀方式,循社會一般墓祭習俗行之。由於沒有法制規定,政治力量並未介入限制任其自然發展,逐漸蔚成當時社會慎終追遠的風氣。到了東漢便有人在居室闢出特定場所,做為祭祀祖先及其他儀禮之用。

魏晉南北朝,封建意識復熾,社會盛行世家大族,曹魏創九品官人法後,人材登進依據中正官人評定等第薦用,政治為王侯世家大族所控制,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局面,這時期的宗廟制度,深受封建宗法思想影響,除天子仿周禮有七廟外,諸侯王也恢復五廟,一般官僚也依官品高低暨品級等第分別立廟。這種風氣制度一直沿續到唐代更為定制,依據唐代開元禮規定,官人達一定品階得申請立廟,並以宗子世襲承祀,至於一般人則循古例祭於寢,寢者指宅第之中央廳堂。家廟是禮制,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綜觀唐代以前的家廟制度,僅限於王侯帝室、公卿士族、或達官顯宦之家族,方得立廟奉祀祖先,並以宗子承襲祭祀。其餘別庶子孫,至多只能附廟配祀而已,故唐代以前家廟又稱私家之廟,屬特定對象身份人所有,非舉族所共有同祀。與今日宗祠為某姓舉族共有合祀有顯然不同。當時一般庶人百姓僅能循例祭於寢。

唐末五代十國兵爭慘烈,戰禍連年,人民死傷流離失所,自魏晉迄唐代盛行的世家大族,仕宦門第,受兵災累禍催毀殆盡。宋代興起統一全國,鑑於社會分崩離析,傳統社會組織解組,新秩序尚未建立,政治動盪不安。在理學家的鼓吹,和官方的採納配合下,興起一種以宗祠、家譜和族田,三者連環配套成體的近代大家族組織。這種形態異於從前的世家豪門,他們非王親國戚,王侯將相的士族門第,而是一般平民家族,為同一個祖先所分支的個體家庭,聚居於一個村落,或數個村落繁衍發展的家族組織。共同營建一座宗祠或支祠祭祀其世代祖先,再以族譜連結其家族衍生關係,配以族田族產的購置,俾於年荒飢饉或困厄急難時賑救族人生計,藉達收族效果。

宗祠的祭祀思想淵源,可上朔承繼商周封建宗法思想,但是社會組織形態,和宗祠營造的奉祀對象科儀,卻是直接繼承宋明以來的家族社會組織,和宋明理學家有關宗祠禮制的規範。宋代理學家極力鼓吹恢復宗法制度,建立倫常禮制,鞏固家族制度的發展、俾穩定社會秩序,所謂「收人心無如宗廟,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註6)。程頤首先提出不分貴庶都應建立家廟,朱熹並作家禮一書,並規定各家族應興建祠堂祭祀高、曾、祖、禰四世祖先。到丘濬更就朱子家禮增潤,並進一步主張祠堂奉祀祖先,應自開基始祖起,有幾代祭祀幾代,俾歷代先人祖德靈爽式憑,成為今日金門宗祠營建和奉祀的典範。

第二節 宗祠的型式格局

金門人文蔚起於明代中葉以後,斯時社會聚落多是舉族移墾為主,受宋明理學的影響,和朱子的過化,民間世俗崇禮尚義,敬祖尊宗,以朱子家禮為居家處世的行誼典範。

為團結家族,努力墾殖和防禦倭寇盜賊的侵襲,必須於聚落內營建宗祠,共同祭祀始遷祖和歷代祖先,以達敬宗收族效果,有助內部團結和公共事務的處理。民風樸實,不慕虛榮豪奢,所以金門宗祠的建築,屬「三合院」或「四合院」式的閩南民宅格局,迴異重簷歇山宮殿形式。惟為便舉族祭祀需要,格局則予擴大,內部均採明間,正殿與左右兩港不作隔牆,只有柱子支撐整個內部空問。面寬除后豐港洪氏宗祠為五開間外,其餘均為三開間,縱深多為一落和二落,和少數三落的合院建築。茲就其基木型式格局之正面、側面、平面圖例如下:

從其格局形式分析:具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藉收平衡整齊之美,亦合傳統國人奇數為「陽」的觀念;燕尾屋脊微微向兩端起翹,前落屋脊分三段稱「三川脊」,呈曲線向兩端飛軒,使宗祠天際線高變化美觀;在台度方面,前低後高,自外埕向內,層層抬昇,視野感覺舒暢;在佈局配置方面,中尊側卑,近親遠疏,先後有序,主從有別,與尊祖敬宗的禮法和昭穆倫理秩序相呼應。

第三節 宗祠的裝飾藝術

宗祠雖屬民間宅院式格局,但是國人傳統上都有濃厚的祖先崇拜觀念,和受儒家對慎終追遠的倡導影響。宗祠由「尊祖敬宗」祭祀場所,並賦予倫理教化目的,藉孝思報本,達到「榮祖榮宗」光大門楣。是以宗祠興建成了光宗耀祖大事,也是舉族應盡的義務,不論派衍何方,海內外各地只要是族裔子孫,除按丁男口數攤獻基金,並踴躍傾囊捐獻,充裕宗祠興建款項,俾利工程順利進行。使金門宗祠建築因資金的充沛,而較一般傳統聚落廟宇,呈現莊嚴富麗,允稱閩南建築精華,揉建築與藝術於一爐,深富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

註6: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中華書局,北京 1995.6

圖一 宗祠一落之正面、側面、平面

圖二 宗祠二落之正面、側面、平面

圖三 宗祠三落之正面、側面、平面

一、裝飾藝術

(一)圓雕技藝:

在宗祠正門有石獅、石鼓、石枕;在棟架上將瓜座雕成獅座、象座、麒麟座、蟹甲座、佛掌座、桃座等各種造型增加美觀,並賦予鎮邪壓勝祈福納祥的象徵意義;於山門步口吊柱,特加美化雕成花燈籃、蓮花筒、典雅美觀增進氣氛提昇藝術境界。

(二)浮雕技藝:

在宗祠牌面暨其左右廊牆的龍虎壁,按宋代營造法式分「剔地起突」、「壓地隱起」和「減地平級」等各種雕刻方法,雕鑿各種美麗吉祥圖案,增加宗祠人文精神和倫常教化意義。山后王氏宗祠山門牌面石雕材質優良,結構堅實,技藝精良允稱金門宗祠石雕瑰寶。

(三)透雕技藝:

宗祠牌面多有二幅「子午窗」或稱「牴牾窗」,材料有石材或木料;造型有圓形、方形的透空雕飾;其內主題多為螭虎團爐,配以四或五隻蝙蝠,和琴、棋、書、畫、葫蘆、犀角、蕉扇、粽葉等八寶之物,以貞「團圓賜福」、「五福臨門」、「書香門第」、「發甲聯登」、「招財納福」之義。東溪鄭氏家廟石質「子午窗」,內容繁飾富麗。另在宗祠通柱之交角,和步通下緣,為避免單調生硬,多將插角輔材雕成各類動物紋飾或四季花卉或歷史掌故,常見者為「飛鳳雀替」、「鯉魚龍雀替」、「鰲魚雀替」、「牡丹、蓮、菊、梅雀替」和「忠孝廉節歷史掌故雀替」;在步通下腹緣的圓光花板,雕以各類吉祥人物、動物花鳥美侖美奐,栩栩如生美不勝收。觀賞山后王氏宗祠之雀替、圓光雕藝,常令人留戀欽羨,意味雋雅。

(四)泥塑技藝:

宗祠泥塑技藝之精華,表現在山門牌面的「水車垛」之跤趾陶藝。該陶藝是結合泥塑,彩繪、燒窯三種技藝於一身的低溫陶藝,立體設計的造型,取材傳統吉祥人物,配以山水樓閣亭台,維肖維妙景緻可愛;表現在屋頂的脊肚和排頭為剪黏技藝,多為吉祥花卉,仙人騎獸,五顏六色輝映屋頂;表現在燕尾下有各種圖案泥塑,常見的主體,為蝙蝠俯視,口銜琴、棋、書、畫,或玉珮垂飾,翅膀伸展化為祥雲狀,分別配置宗祠屋脊燕尾山尖。其傳統作法一般可分為「尖形硬巾泥飾」、「弧形軟巾泥飾」、「硬折包巾泥飾」和「軟折包巾泥飾」四種。

(五)彩繪技藝:

唐宋以後中國傳統建築,朝向精緻華麗的風格發展,金門宗祠在這趨勢的影響下,表現色彩雖多,但風格技法上,其在棟柱通樑的處理方式,受「紅宮烏祖厝」(註07)觀念影響,棟柱用麻布及灰泥打地,即俗稱「披麻捉灰」讓木料不易乾裂腐蝕,及遭蟻蛀蟲害,再以黑漆桐油塗刷,大通步通亦黑底為色,再作彩繪,其彩繪技藝約分以下三種:

一是「刷染」,即以面組構的彩繪,隨著構件量體大小而有不同作法。量體大者如金柱、通樑、桁等多以「裝鑾」。量體小者如斗栱、椽條,多以「面」為單位,作單色刷染,例斗栱六個面用一至二色,色面間以第二種顏色鉤描,增加視覺效果,例山后王氏宗祠之瓜筒,紅底間以金綠鉤勒,精緻美觀。量體中者,表現有凹凸線腳的構件,如格扇多以「組件」為單位,作單色刷染,同時在兩面接觸緣,將顏色逐漸加深,或變淡,讓接觸的兩色不致感覺生硬,呈現柔和立體感覺,這種技法稱「退暈」。

二是「裝鑾」是以圖案重複排列而成彩繪,金門宗祠的壽樑、楣枋均是,其作法是將樑、枋的裝鑾分成五段,中間一段約佔五分之四稱「枋心」,兩側稱為「藻頭」,最外側兩段稱為「箍頭」,每段之間,以幾何形色面分隔。

三是「彩繪」在傳統宮殿寺廟畫作約可分為「和璽彩繪」、「旋子彩繪」、「蘇式彩繪」、「平塗彩繪」、和「水墨彩繪」。和璽彩繪體裁為龍鳳等傳統尊貴動物,表現在宗祠中脊楹;旋子彩繪以旋紋為主,表現於枋之飾;蘇式彩繪以山水人物花鳥為體裁,為數最多表於枋心上,例神龕前壽樑「汾陽府」、「八仙」;正殿楣枋上「五子登科」、「三元及第」、「狀元遊街」;步通上神仙人物,歷史掌故。平塗彩繪,注重二度空間的平面效果,於色面平塗作畫,不考慮視覺消點,例宗祠門神;水墨彩繪,以水墨鉤勒彩染,多在宗祠視覺較不重要的格扇裙板上,體裁多為山水景物四季花卉。在山后王氏宗祠的龕前枋壽樑,有技法精湛的「擂金繪」,是以金粉描繪,迄今已百年以上,為罕有技法。

二、吉祥文飾

宗祠的營築,旨在「敬祖尊宗」,蘊含濃烈的「光宗耀祖」情緒,為表達對袒先的孝思,和滿足光宗耀祖的心理願望。宗祠的雕飾彩繪十分考究,並賦予豐富的隱喻和祈望,其在文飾的種類約有下列七類:

(一)動物文:

四靈─龍、鳳、麒麟、龜;四獸─獅、虎、象、豹;其他─鶴、貓、喜鵲、綬帶鳥。

(二)植物文:

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四季花─牡丹、蓮、荷、菊、梅;其他─杏、海棠、靈芝、桃、桂、桔。

(三)自然文:

日、月、風雲、山、川、水、石等自然景物現象。

(四)幾何文:

直線、六角、八角、圓形、菱形等類。

(五)文字文:

壽、喜、人、亞、萬字等。

(六)器物文:

葫蘆、犀角杯、蕉葉、元寶、如意、琴、棋、書、畫、旗、球、戟、磬等。

(七)人物題材:

八仙、二十四孝、忠孝廉節、歷史掌故等。

以上各類吉祥紋飾,在畫作佈局上,配以中國文字形音義的特殊性質,表達民間心理的隱喻。其飾作法方式如下:

(一)有採「諧音取吉」例山后王氏宗祠山門牌面「子午窗」的兩側剔底雕,左邊雕「旗球」「戟磬」之構圖,諧音為「祈求吉慶」;右邊雕「釜桂」「柚魚」之構圖,諧音為「富貴有餘」。

(二)有採「移情寓意」,前舉王氏宗祠山門左右兩邊剔底雕為「麒麟、鳳凰」之構圖,寓意「麒麟送賢子」,隱喻宗祠庇佑子孫,子孝孫賢宗族發達。在正殿中脊楹繪雙鳳對朝「八卦」,寓意「有鳳來儀」「雙鳳來朝」以貞子孫賢孝出類拔萃,八卦則鎮宅安居,宗族康祥無恙。

(三)有採「引申比喻」前述王氏宗祠山門廊牆龍虎壁雕,左邊雕以臘梅,梅枝由下而上分停數隻鵲鳥為構圖,閩俗稱鵲鳥為「喜鵲」,其叫聲悅耳,似向人報喜訊,又呼之「喜鵲」,而隱喻「喜上眉梢」;右邊以鶴蓮為構圖,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花葉晶瑩高潔,引喻「年高德劭」。如此巧妙構圖引喻雋詠,使冰冷僵硬的宗祠建築,洋溢活潑的人文生機,意味雋詠,引人遐思,宗祠不僅是祭祀的埸所,也是傳統藝術的殿堂。

第四節 宗祠的匾聯

匾聯在中國傳統建築裡,具畫龍點睛的效果。對一棟建築物的認識,藉匾聯的文意即可意會其性質功能,是傳統建築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宗祠營建的始意,在祭祀祖先,報本返始,具慎終追遠意義,其最終的目的,在明倫教孝,惕勵子孫,踵武祖先德範,光大宗族門楣。金門真正的開發始於唐宋以後,屬科舉時代的農業社會,提升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身份地位,惟有科舉一途,社會的價值觀念,也是如何經由科舉途經,躍登龍門晉身仕途,所謂「萬班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均是科舉時代社會價值觀的寫照。但是科舉名義上是人才登進,可以經由讀書考試進入縣學、州學、府學,而後循序參加各階段考試,以獲取科名利祿,公正公平人人有機會。可是若從歷代府州縣學錄取人數,和學科考試錄取的名額,與人口的比例分析,可以發現科舉雖然公平,人人有機會,可是這個機會郤是非常稀少,喻之「科舉窄門」也不為過。與今日教育界碩、博士考試,或公職人員高考、普考的應考資格和錄取比率,真有天壤差別。所以科場得意,仕宦顯達是昔日社會無上的光榮。

立匾垂範,不僅是個人成就,更是椿榮祖榮宗盛事。因此宗祠匾額是科舉的信物,宗祠的榮譽勳章,可增宗祠的榮耀氣氛。

註07:林衡道<紅宮烏祖厝>《中央月刊》 台北 中央月刊社 1992.3

匾額的形式和落款,橫者稱匾,豎者為額,金門宗祠的匾額形式,除后浦王氏宗祠「閩王祠」,陳氏宗祠「忠臣」,賢厝顏氏宗祠「魯國堂」;瓊林蔡氏家廟「御賜里名瓊林」「畫像功臣」諸額外,絕大多數都以橫匾形式,置於龕前壽樑和四點金柱的大樑上,其序位依座向由內而外,中尊而後左昭右穆序次排列,限本族子孫有科名勳績足以垂範者方得進匾,匾的大小須配合宗祠建築格局,其長寬比例須合魯班尺的吉祥寸白,其底色有白底黑字,用於初得功名尚未授以官職者,例如舉人,貢生之類。青底金字,用於進士中第或比敘相襯身份者。其落款形式,左邊是立匾者的上級長官含其職階名銜,名諱。右邊為進匾人的名諱,含年代、登科、等第名次。中心部位習稱匾仁依進匾人當時身份成就題詞,匾的身份價值,可藉此見其端霓。

茲依匾之題詞性質分類,如下:

例文魁、經魁、亞魁、解元、進士、會元、傳臚、探花、榜元、狀元等。

貢元、選元、恩元、拔元、副貢、優元等。

巡撫、御史、知府、府尹、都司、游擊等。

五省節制、七省經略、海邦著績、翰林學政、內閣大臣、御殿總提督、提督軍門等。

光祿大夫、榮祿大夫、中憲大夫、奉正大夫、中憲大夫、建威將軍、振威將軍、武顯將軍等。

忠貞元輔、父子伯爵、開閩進士、昆季名卿、三讓傳芳、孝廉方正、齒德兼優、兄弟進士等。

聯語又稱楹聯,源自歷代「桃符」。由於中國語文的特殊結構,為單音節和方塊形體,具對仗的工整性質,創造了中國詩文與聯語,聲韻整齊優美,點輟宗祠的門楣神韻。綜觀金門宗祠的聯語內容類別約可分為下列數類:

一、追懷姓氏郡望始源

  ……

二、闡揚祖德宗功

  ……

三、頌讚地靈人傑

  ……

四、敦勵承先啟后

  ……

例三:碧山陳氏宗祠 前金柱聯
北海被肩,綠水橫腰衣冠晉;南山朝笏,碧峰護背爵祿加。

(本章作者/李增德)

 

第二章 宗祠巡禮

金門居民源自中原河洛一帶,自唐代以來多是舉族前來墾闢,形成金門聚落的形態,除了幾處行政港浦商業中心,居民姓氏較為混雜外,其餘聚落,大多是單一姓氏,聚族而居的形態。隨著中國文化的南播,先後直接移居,或間接自福建內地輾轉而來,時間縱然有先後,但是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背景則是淵源相同,所以自古以來沒有族群差異問題,更沒有文化心理隔閡問題。金門社會沒省籍族群歧異問題,除了政治遽變帶來社會動盪不安外,平時社會呈現祥和穩定。造成此一現象,宗祠似扮演十分重要角色,它是姓氏信仰核心,沒有省籍地域界限,也沒有任何職業利益團體的差異。一位外地人來到金門,只要表明自己姓氏,隨時可以進入所屬姓氏宗祠,參加祭典活動,體會溫馨氣氛,不再有孤獨異鄉人的感覺,很容易的融入金門社會,使家族宗族社會化,四海之內皆兄弟。

宗祠的建築結構,除外型格局的基調諧和一致,形成鄉土宗祠建築共同的風格,凸顯鄉土建築文化特色之外,最彌足珍貴的是保有木石結構的棟架,瓜柱斗栱托目與樑柱的結合,精巧紮實表現傳統建築匠藝的精湛智慧;雕飾泥塑典雅堂皇,增加建築的莊嚴富麗,而不致繁複到令建築淪為雕飾的附屬地位。彩繪體裁內容,表現福祿禎祥,書香門第,科甲宦績,招財納吉,匯集民俗心理願望的大成,也是傳統民俗藝術的寶庫,應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精華,更是中國傳統建築亟需保存維護的對象。玆依本鎮行政村序汶沙里、西園村、官嶼村、三山村、光前村、浦山村、何斗村、大洋村之現有宗祠概況,巡視記錄如下:

一、汶沙里

  ……

二、西園里

  ……

(五)後珩陳氏家廟

座落村東,陳氏為陽翟陳氏之分支,本廟民國六十八年重建,單落水泥結構,有「元魁卿憲」匾一方,民國己未重修,落款未合古制。祠聯如下:

青 柱 聯 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前金柱聯 穎川衍派,祖功宗德流芳遠;陽翟分支,子孝孫賢世澤長。

後金柱聯 七閩頌元魁,矯矯高風垂竹帛;五龍瞻柱石,蔥蔥靈秀毓簪纓。

文昌君聯 奎星普照族中人;玉尺持衡天下士。

福德神聯 永奠宗枋諸福澤;克昌子姓仗神威。

三、官嶼里

  ……

四、三山里

(一)碧山陳氏宗祠

為單落宗祠,屋頂木構,棟架水泥建築。位於村中。其先祖陳二十三郎,於元初由晉江深滬遷此定居,開務成族。其祠聯有:

正 門 聯 支分深滬源流遠;派衍碧山世澤長。

左對門聯 繩其祖武唯耕讀;貽厥孫謀在勤儉。

右對門聯 祖德宗功源流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青 柱 聯 孔昭崢嶸,百代箕裘光祖德;孫曾敏格,千秋俎豆報宗功。

前金柱聯 北海被肩,綠水橫腰衣冠著;南山朝笏,碧峰護背爵祿加。

後金柱聯 碧顯鍾英,南對太武地靈;山明水秀,北海百川人傑。

文昌君聯 文明氣運參天地;翰墨榮華貫古今。

福德神聯 五銖疊進豐隆宅;九寶長盈旺相宅。

匾有二方,均為重作,其中明進士陳堯道,縣志無載,待考。明嘉靖戊寅科歲貢陳天澤「選魁」,縣志載庚寅,查明嘉靖朝無戊寅年,似誤。

(二)陳氏宗祠穎川堂

為洋樓式宗祠,格局氣象佳,惜被駐軍佔用,破壞甚多,內部空蕩。

  ……

五、光前里

(一)陽翟陳氏家祠(中巷房)

陽翟陳氏,一為陳綱之後,於唐末自河南陽翟遷此,仍以故鄉為命名,以示不忘本。另一系為陳七郎之後,於宋末自晉江圍頭遷此。本廟年久失修。

(二)陽翟陳氏宗祠

位於村東北,尚在修建。

(三)陽翟永昌堂

永昌堂為洋樓木構宗祠,建於民國二十四年,傍於民國二十五年建「浯陽小學」。民國三十八年後因做軍隊營舍,破壞甚多,聯、匾無存。

  ……

六四、浦山里

  ……

(七)洋山陳氏家廟

系出高坑陳氏派下,來此定居開務成族,祠座落村之中部,為單落木構建築,年久失修,匾聯斑剝莫辨。

  ……

七、何斗里

(一)斗門陳氏宗祠

其開基始祖,於宋末自漳仔拱斗堂,徙居斗門墾殖,派寸分居何厝。本祠座落村東,於五十六年重修,為雙落木構建築,匾有七方均為重作,由於遺失樣,擅作權宜仿作,將「歲進士」之貢生,亦題「進士」致失古意体制,除萬曆「貢元」陳懋翔名字與縣志合外,其餘有待查考。目前本祠正全面翻建牌面更為青石,玆錄其聯語如下:

青 柱 聯 派衍南陳恢世德;靈鍾太武耀宗枋。

(三)陳氏家廟(三公)

位於斗門村三十五號之一。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落成,坐午丁朝子癸,祠內有匾五方均為民國第二丁已(54)年重作,玆錄聯語如下:

正 門 聯 穎川衍派源流遠;斗拱分支世澤長。

左對門聯 木本水源思祖德;乾坤久大頌宗功。

右對門聯 百代孝思深仰止;萬年支派衍長流。

(四)陳氏家廟(橋頭)

位於前祠之本後方,座落壬丙兼亥已。民國六十五年重建,為單落宗祠。匾有三方均為民國第二戊午(67)年重作,玆謹錄聯語如下:

青 柱 聯 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前金柱聯 勤儉持家農工商學各居業;文章華國祖考高曾乃慰心。

後金柱聯 春露秋霜,遵戴禮宏規稟祟祀典;父慈子孝,式三公懿訓篤念倫常。

神 龕 聯 身範克端繩其祖武;家規有訓貽厥孫謀。

文昌君聯 福祿在人間但憑有德;權衡在天上總是無私。

(五)陳氏宗祠(官路頭) 內部未完成從略。

  ……

八、大洋里

  ……

(本文作者:李增德)

參考文獻:
 1.《金門縣誌》,民國八十年,金門縣政府。
 2.《金門先賢錄》,民國六十年,金門縣政府。
 3.《中國上古史新採》,潘英著,民國七十四年,明文出版。
 4.《廟宇建築》,李乾朗,一九八三,北屋出版。
 5.《台灣建築史》,李乾朗著,一九七九,北屋出版。
 6.〈金門民間傳統建築漫談〉,李怡來著,金門季刊七期。
 7.〈金門民間傳統建─各姓氏宗祠〉,李怡來著,金門季刊十期。
 8.《金門提督衙振威第調查研究》,李乾朗著,一九九一,金門縣政府。
 9.《金門縣古蹟瓊林蔡氏祠堂修研計畫》,一九八九,金門縣政府。
10.《中國吉祥圖案》,野崎誠近著,民國八十三年四月,眾文出版。
11.《禮記選注》,王夢鷗著,民國七十六年三版,正中出版。
12.《周代城邦》,林正勝著,民國七十四年三版聯經出版。
13.《中國古代禮俗》,王煒民著,一九九四,商務出版。
14.《中國文化史》,楊幼炯著,民國五十七年,台灣書店。
15.《中華通史》,陳致平著,教育部社教司。
16.《中國宮殿建築》,林西著,一九九四,藝術家出版。
17.《台灣民藝造型》,莊伯和著,一九九四,藝術家出版。
18.《民俗美術採訪錄》,莊伯和著,一九九五,藝術家出版。
19.《中西建築美學比較研究》,余東升著,一九九五,洪禮文化公司出版。
20.《雕欄玉砌》,林樹中著,一九九三,書迫出版。
21.《建築》,李乾朗著,民國八十年,幼獅出版。
22.《金門民間慶典》,楊天厚、林麗寬著,台原出版。
23.《金門風獅爺調查究》,陳炳容著,民國八十三年,金門社教館。
24.《後浦歷史之旅》,許維民著,民國八十五年。
25.《金門縣湖峰土誌》,楊志文著,民國八十四年,湖峰社出版。
26.《金門青嶼社張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譜圖等專輯》,民國八十年。
27.《金門宗祠之美》,李增德著,民國八十四年,財團法人金門縣史蹟維護基金會。
28.《金門人文采丰》,李增德等著,民國八十五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29.《金門宗祠大觀》,陸炳文著,民國八十年,金縣政府。

 

第三章 宗祠探源

第一節 汶沙里宗祠

一、沙美村

  ……

二、后浦頭村

  ……

三、小浦頭村

  ……

四、英坑村

  ……

五、東蕭村

  ……

五、東埔村

(一)陳氏宗祠部分:

1.陳氏宗祠(小宗) 金沙鎮東埔村8-1號民宅左側

東埔村陳姓族人源自陽宅村。目前村中共有三個柱頭,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一月十九日兩天由全體族人共同祭祖;十二月十日和十一月十八日則是自己柱頭的祭祖時刻。(註17)

規制:一落。燈號:太子太傅。

匾額:

【太子太傅】民國歲次二癸酉年重置。裔孫敬立。

【祖德益彰】立法委員陳清寶敬立。

楹聯:(沒有)。

五、蔡店村

  ……

第二節 官嶼里宗祠

一、官澳村

  ……

二、塘頭村

  ……

三、青嶼村

  ……

第三節 西園里宗祠

一、西園村

  ……

二、后珩村

(一)陳氏宗祠部分:

1.陳氏家廟(大宗)金沙鎮后珩3號民宅左側

后珩陳姓先祖來自陽翟三房,始遷年代因缺乏族譜等相關資料記錄,而無從考證,目前村中僅剩八戶人家,其餘部分他遷沙美、中蘭、山外等地,或經商,或就業。家廟前埕原有旗竿夾一對,民國四十七年毀於「八二三」戰火之下,民國六十八年重建。目前龕中僅奉「皇清陳氏歷代祖考妣之神位」。昭穆與陽翟村相同。

規制:一落。燈號:元魁卿憲。

匾額:

【元魁卿憲】康熙壬午科中式第一名。民國己未秋重修。

楹聯:

【大 門 聯】先世傳家惟忠孝;後人鑽緒宜勤儉。

【後四點金柱聯】七閩頌元魁矯矯高風垂竹帛;五龍瞻柱石 靈秀毓簪纓。

【前四點金柱聯】穎川衍派祖功宗德流芳遠;陽翟分支子孝孫賢世澤長。

【前 柱 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拜殿左側門聯】永奠宗祊諸福澤;克昌子姓仗神威。

【拜殿右側門聯】奎星普照族中人;玉尺持衡天下士。

碑文:

寬 59×長42cm、左拜殿壁上、白色大理石我宗家廟於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因炮戰坍塌,歷經二十多年殘垣斷壁,廢墟叢木之中,祖先神位無以安寧,春秋歲祀,無所恭伸,追驗先德,更感愴然,我宗裔親為慎終追遠,崇功報德,於民國六十六年承本宗親永言策劃、籌募,全宗裔孫精誠團結,共襄盛舉,並蒙星洲大同、福氣兩位宗親熱心支持,歷經三年,概募基金新台幣三二三,九四○元,於一九七九年三月鳩建,五月告成,茲當落成伊始,謹誌事之始末,以勵我裔孫共同維護,是為誌。

榮譽主任委員:陳大同、陳福氣

陳氏祠堂建築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清水

副主任委員:陳文委、陳延炮

捐款芳名:(略)

中華民國六十八歲次己未年八月十五日

三、浯坑村

  ……

四、田墩村

  ……

第四節 三山里宗祠

一、山西村

  ……

二、山西前村

  ……

三、碧山村

(一)陳氏宗祠部分:

原名「後山」的碧山村陳姓氏族,祖籍河南光州固始,支分福建泉州晉江縣深滬鄉,始祖陳德宗,曾仕元廷,官居一品平章事,以剛直建言於朝而賈禍,家中三子聞訊,連夜乘舟泛海而逃,途中遇風飄散,長子存志流過福清牛田驛地方;次子存仁,攜妻柳氏飄抵同安縣翔風里浯州嶼十七都後山鄉海濱登陸,即碧山村開基祖二十三郎,因感於祖籍深滬前臨海,背有後嶼碧山峰,為示不忘本,而沿用後山與碧山為村落名;三子存義則流過於南安縣四十六都淗潯深溝山邊鄉。

碧山村陳氏昭穆序:德存仕國、汝必文廣、體夏甫乾、堯舜禹啟、聰明睿智、禮樂射御、修誠齊家、永敦倫常、奮勵精勤、奕世興隆。(註38)

1.陳氏家廟(大宗) 金沙鎮碧山村6號民宅後方。

原建於四百多年前,民國八十年重修,俗稱大祖厝,為全村陳姓族人所共有。

規制:二落。燈號:平章事給事中。匾額:

【選 魁】明嘉靖戊寅科歲貢陳天澤立。光緒戊子年仲冬眾裔孫重建。

【進 士】明賜進士出身陳堯道立。光緒戊子年仲冬眾裔孫重建。

【博 士】中華民國八十九年歲次庚辰孟春吉旦。陳建民立。

楹聯:

【大門一聯】支分深滬源流長;派衍碧山世澤長。

【大門二聯】孫支蕃衍綿延世澤遠長;枕海拱山百代箕裘祖德。

【大門三聯】相業巍峨源溯祖德流芳;左溪右阜千秋俎豆馨香。

【左對門聯】祖德宗功源流遠;子孝孫賢世澤長。

【右對門聯】繩其祖武惟耕讀;貽厥孫謀在儉勤。

【四點金後柱聯】碧顯鍾英南對太武地靈;山明水秀北海百川人傑。

【四點金前柱聯】北海被肩綠水橫腰衣冠晉;南山朝笏碧峰護背爵祿加。

【前 柱 聯】孔昭崢嶸百代箕裘光祖德;孫曾致恪千秋俎豆報宗功。

【拜殿左側門聯】文明氣運參天地;翰墨榮華貫古今。

【拜殿右側門聯】五銖疊進豐隆宅;九寶長盈旺相堂。

2.陳氏宗祠(小宗,俗稱東祖厝) 金沙鎮碧山村14號

規制:二層洋樓。燈號:穎川。

匾額:

【平 章 事】元賜進士出身陳德宗立。

民國十九年裔孫重建(位處龕上以水泥砌成匾額)。

【選 魁】明嘉靖戊寅科歲貢陳天澤立。民國歲次二乙亥年仲春西間派裔孫重建。

【進 士】明崇禎賜進士出身陳堯道立。民國歲次二乙亥年仲春西間派裔孫重建。

楹聯:

【四點金後柱聯】派衍滬江相國家聲昭云遠;支分穎水將軍世澤溯孔長。

【四點金前柱聯】將略溯淵源燕翼詒厥緒;碧山成寢廟鳩工闕維新。

3.陳氏宗祠(小宗,俗稱西祖厝) 金沙鎮碧山村39號民宅右側

規制:一落。民國八十三年左右重修

燈號:穎川。

匾額:(沒有)。

楹聯:(沒有)。

四、山后村

  ……

五、東店村

  ……

第五節 何斗里宗祠

一、中蘭村

  ……

二、高坑村

(一)陳氏宗祠部分:

1.陳氏宗祠(小宗)金沙鎮高坑村17號規制:兩落。燈號:忠賢第。

高坑村陳姓係源自下坑(夏興村)后溝派下,開基始祖為明代陳良顯,二傳至長孫敦嚴時,家業富有,乃自闢良田,建築居室,開池造橋,遍植花木,開發成為景緻宜人的「上宅」村,後遭回祿之災,而被迫遷移南部,更名「高坑」,自是子孫日盛,書香不斷,成為東半島著名村落。其後因受明嘉靖倭寇侵擾,清康熙癸卯遷界令的無奈,而導致陳姓族人大量外移。(註44)

據指出,陳氏宗祠原為一落建築,約百年前始加蓋後落。民國三十八年被拆。民國六十五至六十六年左右才在原址重建。(註45)另據《高坑族譜》載:「吳卿祖廟,建於清乾隆壬子之秋。嘉慶乙亥,添蓋後座,前後相連。」(註46)當年高坑村附近原有厝仔內、後村、頂間仔、高坑等四個小聚落,其後不知何時才合併成今天的「高坑村」。目前村內有頂房、後房、西厝、三房等五個柱頭。昭穆:良興承士、堯舜百子、公侯可期、詩書為尚、用是振枝、千載垂芳。

匾額:

【進 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丁日昌為□。光緒丁丑科會試中式第二百八十五名殿試第三甲第□百四名陳璧立。

楹聯:(沒有)。

(一)陳氏宗祠部分:

斗門村開基始祖宋代進士陳大育,係永春蓬壺陳 人,於帝昺年間任職侍御史,蒙兵竊據中原後,陳大育率恭人蔡王氏入浯,開疆闢土,耕讀傳家,奠定基業。其後子孫繁衍,歷經七百餘年墾拓,至今已傳二十二、三世,人才輩出。(註47)另據陳姓族人指出,目前斗門村的陳姓族親有二個支派,其一為頂甲派,燈號為「三省提督」;其二為學考甲(俗稱「下甲派」),燈號為「南陳文賢家」。其中的頂甲派又可細分為官路頂、橋頭甲、三公甲等三個柱頭,每一個柱頭各有自己專屬的家廟。(註48)

1.陳氏家廟(官路頂派宗祠,小宗) 金沙鎮斗門村69之2號民宅左後側

頂甲派昭穆如下述:

  大(1世)、以(2世)、光(3世)、譽(4世)、啟(5世)、懷(6世)、

  尚(7世)、鰲(8世)、斗(9世)、葉(10世)、廣(11世)、仁(12世)、

  讓(13世)、齊(14世)、文(15世)、明(16世)、丕(17世)、啟(18世)、

  奕(19世)、世(20世)、其(21世)、祥(22世)、乃(23世)、綏(24世)、

  厚(25世)、祿(26世)、諸(27世)、代(28世)、豐(29世)、亨(30世)、

  錦(31世)、延(32世)、安(33世)、緝(34世)、為(35世)、善(36世)、

  益(37世)、興(38世)。

規制:一落置亭 燈號:三省提學

匾額:

【進 士】:陳大育。

【會魁翰林】:陳桂洲。

楹聯:

【大門一聯】祖功宗德流芳遠;孝子賢孫世澤長。橫眉:祖武孫謀;德衍家聲。

【大門二聯】先代貽謀由德澤;後人繼述在書香。

【龕 聯】祖澤百年惟禮樂;家風十世有箕裘。

【四點金柱後聯】春露秋霜遵戴禮遺規欽崇祀典;父慈子孝式文公懿訓篤念倫常。

【四點金柱前聯】勤儉持家農工商賈各居業;文章華國祖考高曾乃慰心。

【前 柱 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2.陳氏家廟(橋頭甲宗祠,小宗) 金沙鎮斗門村45號民宅左側

規制:二落。燈號:三省提學。該宗祠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作春秋」。

匾額:

【進 士】民國第二歲次戊午年重修。宋御史陳大育立。

【會 魁】民國第二歲次戊午年重修。三省提督陳桂州立。

【翰 林】民國第二歲次戊午年重修。三省提督陳桂州立。

楹聯:

【大 門 聯】身範克端繩其祖武;家規有訓貽厥孫謀。橫眉:俎豆千秋;衣冠百世。

【龕 聯】身範克端繩其祖武;家規有訓貽厥孫謀。

【四點金柱後聯】春露秋霜遵戴禮遺規欽崇祀典;父慈子孝式文公懿訓篤念倫常。

【四點金柱前聯】勤儉持家農工商賈各居業;文章華國祖考高曾乃慰心。

碑文:

寬92×長61cm、左翼廊壁上、白色大理石。

慎終追遠,生民之本,為紀念列祖德澤,旅菲堂親奕閣君獨力捐資新台幣柒拾萬元創建橋頭宗祠,庀材施工,孟冬落成,遊目斯祠,美輪美奐,春秋致祭吾祖,享之以時,思之當感奕閣君孝思之篤,冀吾堂人士,本此自勉,克盡大孝,則其意得矣,亦足答其盛惠也。詩云孝思不匱,永錫爾類,其斯之謂乎!

附勒協助施工芳名:

  清池、奕明、清霖、金山、世裁、來泉、學忠、水奢、天賜、世怡、江水、

  允寧、雄平、清貴、培中、主祿、世棟、春根、江海、春風、金丑

建築委員:天賜、春風、世怡、來泉謹識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月日

3.陳氏家廟(橋頭甲宗祠,小宗) 金沙鎮斗門村35之1號

規制:二落。

燈號:三省提學。

匾額:

【進 士】宋侍御史陳大育立。民國第二丁巳年葭月裔孫重建。

【會 魁】明萬曆九年辛巳科任□□訓導。民國第二丁巳年葭月裔孫重建。

【翰 林】任三省提督陳桂洲立。民國第二丁巳年葭月裔孫重建。

【內閣中書】(字蹟不明)。民國第二丁巳年葭月裔孫重建。

【歲 進 士】正德十一年壬辰刻,任湖廣潛江教諭陳倫立。民國第二丁巳年葭月裔孫重建。

楹聯:

【大 門 聯】穎川衍派源流遠;斗拱分支世澤長。

【左偏門聯】百代孝思深仰止;萬年支派衍長流。

【右偏門聯】木本水源思祖德;乾坤久大頌宗功。

碑文:

寬54×長77cm、左翼廊壁上、白色大理石。

陳氏族裔為紀念遷浯始祖,創建三公祠於斗門,已年代久遠,丁巳年七月二十六風災為害,古祠前堂傾倒,滿目瘡痍,時族人雖有重修之議,而工程浩大,心餘力拙,遂致荒蕪達五十二載,客歲旅菲宗裔振源君返梓,目睹祖祠廢圮,甚悉族人困境,乃慨捐新台幣壹拾柒萬元,並推族裔建厘君等負責策劃,於去年八月鳩工重修,今春落成,新祠美輪美奐,堂構維新,今後春秋祀典恢復,俎豆千秋,螽斯衍慶,永保無疆之庥。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立

4.陳氏家廟(學考甲宗祠,小宗) 金沙鎮斗門村15號民宅右側

學考甲的昭穆為:

二五郎(1世)、百(2世)、伯(3世)、文(4世)、陽(5世)、克(6世)、

  存(7世)、學(8世)、元(9世)、甫(10世)、禹(11世)、錫(12世)、

  玄(13世)、圭(14世)、奏(15世)、水(16世)、澄(17世)、江(18世)、

  淮(19世)、河(20世)、漢(21世)、朝(22世)、宗(23世)、凝(24世)、

  奇(25世)、勳(26世)、偉(27世)、烈(28世)、咸(29世)、熙(30世)、

  績(31世)、受(32世)、命(33世)、維(34世)、新(35世)、保(36世)、

  祐(37世)、繩(38世)。(註49)

規制:二落,重建中,全部以石材為主的不建木建築結構。

燈號:南陳文賢家。

匾額:(尚未安置)

楹聯:

【大 門 聯】穎川衍派源流遠;斗拱分支世澤長。

【左偏門聯】先代貽謀由德澤;後人繼述在書香。

【右偏門聯】百代孝慈山仰泰;萬年支派水流東。

【四點金柱後聯】春露秋霜遵戴禮遺規欽崇祀典;父慈子孝式文公懿訓篤念倫常。

【四點金柱前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前 柱 聯】派衍南陳恢世德;靈鍾太武耀宗枋。

三、何厝村

  ……

第六節 浦山里宗祠

一、洋山村

  ……

(三)陳氏宗祠部分:

1.陳氏宗祠(小宗)金沙鎮洋山村63號

據陳長志指稱,洋山村有東堡、西堡兩個柱頭。其中王氏、張氏兩間宗祠都位在西堡地界;陳氏家廟則位處東堡。該村陳氏族人來自埔後村,燈號為「上學堂」(註54)。民國丁巳年(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春建築祠堂(註55)。始基後浦(埔後)。上學堂字行:

興復宗國、纘襲王廷、旋元伯寵、承佑光榮、斯文克振、大啟觀成、延及世遠、永昌子姓(註56)。分支營東字行:文、廷、思珪、嘉、寵、順、敦、懋、君、克、仕、維、猷、元、明、沾、成、承、祖、德、詩、書、奕、世、孝、友、傳、家。(註57)

規制:一落。

匾額:

【文 魁】明天啟三年辛酉科中式浙閩舉人陳守臣。中華民國拾伍年葭月穀旦眾裔孫立。

楹聯:(沒有)

  ……

二、后宅村

  ……

三、浦邊村

  ……

四、呂厝村

  ……

五、劉澳村

  ……

六、長福里村

  ……

七、下塘頭村

  ……

第七節 光前里宗祠

一、后水頭村

  ……

三、陽翟村

(一)陳氏宗祠部分:

1.陳氏家祠(永思堂。小宗) 金沙鎮陽宅村10號

陽翟村第一棟宗祠「五恆祠堂」,始建於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第二棟宗祠則建於宋朝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用以奉祀其本房之祖先,至於開基始祖及六世祖的牌位,則仍留奉「五恆祠堂」中。明宣德癸丑年間(公元1475年)倭蕃為禍,兩間祠堂相繼被燬。其後陳姓族人雖曾數度籌畫原址重建,終因意見紛歧而作罷。至十五世祖伯華時,自建祠堂乙座以奉祀其本房先祖。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其十九世祖滄江以祖祠修繕不易,乃於原址鳩資重建,取名「永思堂」,於此同時,其他房柱的陳姓後裔也在前房基地,另建「永昌堂」一座以奉祀前房祖先。(註77)

陽翟村的始祖陳達與湖前始祖陳通本為昆仲。目前的陽翟村計有中巷、頂房、二房、三房等四個柱頭。「永思堂」即為中巷的陳姓族人專屬宗祠,龕中供奉信房列祖神位。

規制:一落。燈號:浯陽世科第。

2.永昌堂(小宗) 金沙鎮陽宅村44號民宅右側,為頂房、二房、三房所共有祠堂,祖龕上方有「浯陽前房」字樣。

規制:前進為閩南燕尾式建築,後進則為洋樓造型,右側緊臨「浯陽小學」。

燈號:浯陽世科第。

匾額:(沒有)。

楹聯:

【左子午窗】繩其祖武。

【右子午窗】貽厥孫謀。

碑文:

竊聞德能追遠,義敢勇為。我永昌堂至末季以來損壞已甚,修葺不成。適逢厚仲外洋發展,願費巨資一肩獨任,於德義庶無恨矣。諸派下爰集眾議為立一祿位以配享祀,庶上可以光前人,下可以垂後鑒矣。謹將共費列左:

一開祠堂并校舍銀一萬二千元

一開油漆并什物等費銀

民國二十四年歲次乙亥臘月信前房同人公立

3.陳氏家祠廟—五恆祠堂(大宗) 金沙鎮陽宅村2號,為陽宅村全體陳姓族人所共有的大宗祠,於民國八十四年左右重建,為不見木鋼筋水泥建築,祠中天井、地基等主體工程全用石塊砌成,山門兩側螺紋石鼓頗為精緻。

規制:二落。燈號:浯陽世科第。

匾額:【聖旨誥命】

【聖旨鄉賢】:陳榮選、陳綱、陳觀泰。

【開同進士】:宋淳化三年。陳綱。

【進  士】:宋大中祥符五年。陳統。

【進  士】:宋皇祐元年。陳昌侯。

【進  士】:宋慶曆三年。陳棫。

【進  士】:宋重和元年。陳良才。

【進  士】:宋慶元二年。陳槱。

【進  士】:明萬曆十七年。陳基虞。

【按  察】:明萬曆。陳基虞。

【進  士】:明嘉靖五年。陳健。

【進  士】:清康熙六年。陳睿思。

【科  甲】:明朝。榮文、榮祖、甫吉、士黿、甫佐、士鸞、榮懷、士龍、榮相、士烴、俊、元鑣。

楹聯:

【龕  聯】:思五恆總歸孝悌;延千祀無替箕裘。

【後 柱 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後四點金柱聯】:志克卿允子公侯伯仲延;篤慶丕先澤昭穆衍 賢。

【前四點金柱聯】:華夏被聖教倫常端其宗;后昆式典謨景行家道康。

【檐 柱 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登此堂方無愧意;士讀農耕工勤商儉履斯地便有春
風。

【山 門 聯】:浯陽派正長源流世澤;陽翟名依舊祖德宗功。

【左子午窗】:繩其祖武。【右子午窗】:貽厥孫謀。

碑記:

〈陽翟陳氏「五恆祠堂」重建記〉

我族「五恆祠堂」首建於宋朝乾道元年(西元一一六五年),緣由六世祖大燦公繼室祖妣蔡夫人以儒家「五常」之字為五子建、遹、迪、迨、進析產,分別建立仁、義、禮、智、信五房,並主持創建「五恆大祠堂」,奉祀一至六世祖神牌。宋淳祐二年(公元1243年)信房九世祖東湖公再建「五恆祠堂」,不幸於明朝宣德癸丑年(公元1475年)毀於倭蕃入寇爐火之中,至十五世祖伯華公謀諸同祖分房子孫,策劃重建,然因意見不合而罷,最後中分其地,各自建立中巷的「永思堂」和前房的「永昌堂」,規模雖不如首創之宏偉,然奉祖崇敬之心,依舊相同。民國十一、十二年間,族人倡議重建,遂籌資海外,鳩工重建,在僅差前落未完工時,負責人突然逝世,經費來源中斷,工程迫使停頓,功虧一簣,實乃憾事。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為構築工事,拆除部份民房,已傾頹的「五恆祠」未能倖免,因此「五恆祠」僅留一處墟地。

我陽翟一族自始祖達公公元 914年創基以來,苗裔蕃衍,科甲聯登,祖德宗功彪炳,源遠流長世澤,營建宗祠,所以凝聚族人精神,春祀秋嘗,惕勵子孫之也!故重建「五恆祠堂」為我族人念茲在茲之事,終因祖先庇祐,篤銓、篤良昆仲籌得一筆款項充作建祠經費,遂與族老仲滄叔公、延舉叔、忠信、篤華等研議,籌組重建小組,公推族老仲滄為主任委員,忠信為副主任委員,延舉、篤華、篤金、篤銓、篤良、篤龍、坤爵、清江、春庭為委員,進行規劃與採購建材,終在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動工。期間,朝旺宗親等義務監工,盡心盡力,延察叔續修族譜,增訂昭穆,功不可沒。透明、先維宗親捐獻其祖地數百平方公尺,義舉可風,眾志成城,「五恆祠堂」終於在民國八十六年初告竣,耗資一千萬元,採不見木型式,鋼筋為骨,水泥雕凝,肯堂肯構,宏偉壯觀,原本可立即進行油漆美化,但由於其間因故停工二年,耗資不少,資金因而短缺,油漆工程招致停頓,至民國九十一年,族老仲滄倡議收丁款五千元,以使「五恆祠堂」重建能竟全功,遂與篤金、坤爵、篤良、春庭等勤走各家,募得丁款和捐款新台幣一百四十餘萬元,其中徙居湖前的木生,中蘭的延祥、增泉、增建、珍輝、天福等宗親,遷居不忘本,尊祖敬宗的情操,尤為可欽。九十二年七月油漆及祖龕木工完工,列祖神主牌、牌匾、案桌等之整理訂製亦在各委員和清疆多次奔走下加以完成,至此,「五恆祠堂」之重建,終於完成於我族這一代,可庶幾無愧矣。

木有本,水有源,木大者其枝盛,源深者其流遠,子孫之於宗祖,猶水木之於源也。冀望藉宗祠之營建,得以蒸嘗百世,俎豆千秋,明倫教孝,惕勵子孫,踵武祖先德範,光大宗族門楣,燕翼貽謀,永久無疆,是以為誌焉。

三十世裔孫篤龍謹撰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公元2000年)歲次癸未年冬至

〈浯陽陳氏科舉功名錄〉(錄自《浯陽陳氏家譜》頁86-88。囿於篇幅,本志書僅錄及進士及舉人,至於貢生、庠生請參閱該家譜,頁89-91)

【宋代進士】

陳 綱:字夢周,陳洪濟次子,浯陽三世。宋淳化三年壬辰榜(992年)舉進士,為建州觀察推官。祀鄉賢。

陳 統:字夢宗,陳洪濟三子,浯陽三世。陳綱弟。宋大中祥符五年壬子榜(1012年)進士,隱居不仕。

陳昌侯:陳統之子,浯陽四世。宋皇祐年己丑榜(1049年)進士。

陳 槱:字棫甫,號牧寮,信房陳進之子,浯陽八世。宋慶元二年丙辰榜(1196年)進士,隱居不仕。

【明代進士】

陳 健(1491-1561):字時乾,號滄江。浯陽信房中巷十九世,陳氏子孫皆尊稱為「三府祖」或「中憲祖」。正德十四年己卯榜(1519年)舉人,嘉靖五年丙戌榜(1526年)進士。曾任南安、廉州、南寧三府太守,升刑部郎中,進中憲大夫(正四品)。素以「決讞鯁直,不阿上意」著稱。修《南安志》,更以「總系綿邈,持論宏遠」廣獲士林好評。歸田後以「課子孫,重先祀」自許,深為鄉里所推崇。及卒,許獬親為其撰寫墓志銘。墓(衣冠塚)在本鎮東珩村郊,屬國家二級古蹟。

陳基虞(1565-1643):字志華,號賓門。浯陽信房前房二十世,伯章(大珪)支派,陳氏子孫皆尊稱為「刑部祖」。明萬曆十七年己丑榜(1589年)進士,官拜廣東按察副使,升南部刑曹,進中憲大夫(正四品)。

陳睿思:字子將,號宜亭,又號鶴屏,同安松田人。浯陽信房中巷二十四世,陳觀泰之子,陳氏子孫尊為「戶部祖」。清康熙六年丁未榜(1667年)進士,官任戶部主事、內閣中書。

【明代舉人】

陳 健:字時乾,號滄江。浯陽信房中巷十九世,丙戌進士,建北街誥命堂,開浯陽小宗「輪北堂」。明正德十四年己卯榜(1519年)舉人,任三府太守、刑部郎中。

陳榮祖:字克紹,號遵江。陳健孫,浯陽信房中巷二十一世,陳氏子孫稱之為「德慶祖」。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榜(1564年)舉人,官拜德慶知州。

陳榮選:字克舉,號鰲海。陳榮祖之弟。明萬曆四年丙子榜(1576年)舉人,任廣州通判。

陳基虞:字志華,號賓門。信房前房二十世。明萬曆十六年戊子榜(1588年)舉人,任廣東按察副使。

陳士銓:字次卿,號天桓。信房中巷二十二世,陳榮俊之子。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榜(1600年)舉人,拜蘭山縣令。

陳士聘:字佩韋。信房中巷二十二世,陳榮俊之子。明萬曆年間中副榜,官職待考,縣志無載。

陳 煌:信房中巷二十四世,陳榮祖曾孫。明崇禎三年庚午榜(1630年)武科,官職待考。

陳觀泰:字克雅,號止庵。信房中巷二十三世,陳健裔孫,1651年創建松田世大夫第為輪北小宗私祠,松田信房開基祖,陳氏裔孫呼為「儀封祖」。明崇禎六年癸酉榜(1633年)舉人,於清世祖順治帝時任中州儀封(今蘭考縣)縣令。

陳世膏:字允芃。信房中巷二十三世,陳榮俊孫。明崇禎年間中副榜,官職待考,縣志無載。

【清代舉人】

陳睿思:字子將,號宜亭。信房中巷二十四世,陳觀泰之子。清康熙五年丙午榜(1666年)舉人,官拜戶部主事、內閣中書。

陳士節:字竹公。榜姓郭,信房中巷二十五世,陳榮選裔孫。清康熙十一年壬子榜(1672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騮先:字子千。信房中巷二十四世,陳榮俊曾孫。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榜(1690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肇俊:字在公。信房中巷二十五世,陳睿思之子。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榜(1705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丹書:字植候。信房中巷二十六世,陳健兄陳偉裔孫。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1720年)副榜,官銜待考。

陳 烺:字彩候。信房中巷二十六世,陳榮祖裔孫。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榜(1702年)武科,官銜待考。

陳元章:字一侯。信房中巷二十六世,陳觀泰曾孫。清乾隆三年戊午榜(1738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吉夢:字燕候。信房中巷二十六世,陳榮選裔孫。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榜(1768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拱斗:據縣志選舉表載。信房中巷,房份世系待考。清道光元年辛巳榜(1821年)恩科,官銜待考。

陳騰鯤:號岵庭。據縣志補充。據查為中巷三十世,名鯀。清咸豐二年壬子榜(1852年)舉人,署漳州府學。

陳瑞林:據縣志補充。信房中巷裔孫。清咸豐九年己未補戊午科(1859年)舉人,掌教同安雙溪書院。

陳紹基:據縣志補充。信房中巷裔孫,陳瑞林之弟。清咸豐九年己未補戊午科(1859年)舉人,官銜待考。

陳柏芬:據縣志補充。陳騰鯤之子。清同治元年壬戌榜(1862年)副舉人。任清流訓導。

陳金英:據縣志補充。信房中巷裔孫。清同治三年甲子榜(1864年)經魁,官銜待考。

陳振坤:據縣志補充。信房中巷裔孫。清光緒二年丙子榜(1876年)舉人,官銜待考。

三、蔡厝村

  ……

第八節 大洋里宗祠

一、大地村

  ……

二、東山村

  ……

三、田浦村

  ……

四、東溪村

  ……

(本文作者:楊天厚、林麗寬

 

參考書目
【引用專書】:
一、各姓姓氏族譜
(一)張氏族譜:
1.《儒林張氏聯宗譜》(儒林張氏修譜董事會丙子年贈)
2.《金門青嶼社張氏重恩堂集及族系譜圖等專輯》(金門:中華民國八十年歲次辛未八月二十日印就。金門:張榮強整理)
3.《青嶼天啟(益安)家譜》(金門:中華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十二月二日印)
4.《儒林衍派張氏─上方駟行昔時族譜追溯》(金門:張璋全整理初稿)
5.《儒林衍派─金門縣金沙鎮沙美張氏二房松樹腳派下十六世、世長公系系譜》(金門:張璋全整理)
6.《金門金砂二房張氏舊房譜》
7.《金門縣沙美張氏宗親國內現有男丁暨關係親人調查名冊。長房後街二、三柱》
8.《儒林張氏─金門縣金砂舊房譜探究暨事蹟概況》(金門:張璋全整理)
9.《儒林張氏第七房祖譜》(金門:張海傳整理)
10.《鄉先賢張敏重恩堂集等史料被誣「吞金公案」特輯》(金門:張榮強整理)
11.《張氏大族譜》
12.《中華姓氏通書─張姓》
(二)陳氏族譜:
1.《陳氏史略及族譜》
2.《穎川堂建祠八十週年奠安紀念特刊》
3.《浯江下坑陳氏世譜》
4.《金門浯江湖前碧湖穎川陳氏族譜》
5.《金門碧湖陳氏族譜》(塔后村)
6.《塔后陳氏家譜》
7.《碧山陳氏族譜》
8.《高坑陳氏族譜》
9.《浯江營東(洋山)陳氏族譜》
10.《金門陳坑、竹北東勢八郎公派
黃邦建 男 55 農 金沙鎮官嶼里官澳
陳維岩 男 73 農 金沙鎮西園里后珩
黃木澤 男 64 農 金沙鎮西園里田墩
張振華 男 75 農 金沙鎮西園里田墩
洪永得 男 64 公 金沙鎮汶沙里忠孝新村
卓清榮 男 農 金沙鎮浦山里下塘頭
李賢輝 男 51 基金會 金沙鎮沙美復興街 董事長
施聯陞 男 78 商 金沙鎮沙美復興街
楊誠華 男 教 金沙鎮官嶼里官澳村
楊誠友 男 公 金沙鎮官嶼里官澳村
戴成枝 男 81 農 金沙鎮浦山里長福里村
戴國全 男 51 工 金沙鎮浦山里長福里村
林德裕 男 47 農 金沙鎮浦山里呂厝村
陳國興 男 公 金寧相埔後村陳氏族譜》
11.《斗門陳氏族譜》
12.《山外陳氏族譜》
13.《浯陽陳氏家譜》
(三)黃氏族譜:
1.《西園中甲族譜》
2.《金門西園北甲什譜》
3.《下店二房六族譜》
4.《下店二房長族譜》
5.《西園家譜─紫雲堂》
6.《小浦頭黃氏族譜》
7.《汶水黃氏族譜》
8.《金水黃氏族譜》
9.《後浦頭黃氏族譜》
10.《汶水相房黃氏族譜》(十六世景輝修纂)
11.《汶水華房黃氏族譜》(十二世允席修纂)
12.《英坑村家族譜》
13.《新山紫雲家譜》(官澳)
14.《黃氏世系慨述》(金門:黃金墻整理)
(四)李氏族譜:
1.《古寧頭李氏族譜》
2.《古寧頭李氏家廟重建落成奠安紀念專輯》
3.《東西山前李氏家譜》
4.《浯洲李氏族譜初探》(李國偉整編)
5.《南邑淗潯歷史資料匯集》
6.《山西李氏族譜稿》
7.《官澳李氏宗祠雜誌》
8.《官澳李氏族譜字云》
(五)楊氏族譜:
1.《蘭陽福成楊氏族譜》
2.《榜林楊氏族譜》
1.《湖峰鄉土誌》(楊志文著)
2.《湖峰鄉土誌續輯》(楊志文著)
3.《湖峰鄉土誌─紀遺》(楊志文著)
4.〈金門官澳楊氏族譜〉,載《臺灣風物》第十六卷第二期(楊志文著)
5.《金門湖峰楊氏宗祠奠安誌》(楊志文撰輯)
6.《金門縣湖峰仲敬紀念館紀念特刊》(楊志文撰輯)
7.《金門湖峰楊氏獎助學金創立十週年紀念冊》(楊志文編輯)
8.《金門湖峰楊氏獎助學金創立二十週年紀念冊》(楊志文編輯)
9.《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一屆聯誼專輯》
10.《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二屆聯誼專輯》
11.《金門董楊宗親會第三屆聯誼專輯》
12.《金門董楊宗親會第四屆聯誼專輯》
13.《桃園縣董楊童宗親會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刊》
14.《官澳楊氏大祖祭文》
15.《官澳楊氏八房家譜》
16.《福建漳浦佛潭(浮南橋)楊氏世隆衍系考》
(六)董氏族譜:
1.《古崗董氏族譜》
2.《全球董楊宗親總會二十週年會慶紀念特刊》
(七)王氏族譜:
1.《金門王氏族譜上、下冊》(金門:王永仁編修)
2.《金門后盤山后厝王氏家廟慶成奠安紀念特刊》
3.《太原衍派─金門王氏宗親會手冊》
4.《王氏世系及閩浯珩山長房家譜》(金門:王永仁編)
(八)許氏族譜:
1.《珠浦許氏族譜》
2.《金門縣小徑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3.《金門縣山前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4.《金門縣官裡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5.《金門縣山灶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6.《金門縣安岐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7.《金門縣後岐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8.《金門縣珠浦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9.《許氏列祖名人傳》(許嘉立纂編)
10.《世界許氏宗親會簡介》(許嘉立纂編)
11.《金門鹽埕尾許氏族譜》(許嘉立纂編)
12.《金門縣榜林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3.《金門縣后湖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4.《金門縣吳坑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5.《金門縣後沙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6.《金門縣官澳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7.《金門縣珠浦許氏族譜》(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8.《許氏列祖名人傳》(光碟版。許嘉立纂編)
19.《金門浯江後沙宗譜》
(九)蔡氏族譜:
1.《瓊林蔡氏族譜》
2.《蔡氏大族譜》(蔡厝村)
3.《瓊林蔡氏前水頭支派族譜》
(十)林氏族譜:
1.《林氏族譜》
2.《金門縣湖尾林氏家譜》
(十一)六桂堂(洪、江、翁、方、龔、汪)族譜:
1.《六桂堂族譜》
(十二)翁氏族譜:
1.《金門盤山翁氏族譜》(第一至五冊)
(十三)顏氏族譜:
1.《顏氏族志》
(十四)歐陽氏族譜:
1.《歐陽氏族譜》
(十五)蕭氏族譜:
1.《蘭陵蕭氏會刊》
2.《第一屆環球蕭氏宗親懇親大會特刊》
3.《第三屆環球蕭氏宗親懇親大會50周年金禧慶典特刊》
4.《武榮蕭氏家譜》
5.《浯洲蕭氏家譜》重修初稿本
(十六)葉氏族譜:
1.《葉氏族譜》
2.《沙美葉氏族譜》
(十七)鄭氏族譜:
1.《浯江鄭氏族譜》
2.《浯坑鄭氏族譜》
3.《金門前水頭鄉鄭氏家族譜》
(十八)吳氏族譜:
1.《內洋、大地吳氏族譜》
(十九)呂氏族譜:
1.《東村、西村呂氏族譜》
2.《呂氏入閩開宗─競茂公源流派衍舉要族譜》
3.《呂氏家乘》
(二十)盧氏族譜:
1.《盧氏族譜》
(二一)何氏族譜:
1.《廬江何氏族譜》
(二二)戴氏族譜:
1.《金門縣戴氏譜牒》
(二三)趙氏族譜:
1.《趙氏歷代族譜》
(二四)梁氏族譜:
1.《梁氏族譜》
(二五)薛氏族譜:
1.《金門薛氏族譜》
(二六)邵氏族譜:
1.《金門邵氏族譜》
(二七)洪氏族譜:
1.《小嶝洪氏家譜》(田墩村洪氏)
(二八)辛氏族譜:
1.《辛氏家譜》
(二九)白氏族譜:
1.《榜頭白氏族譜》
(三十)符氏族譜:
1.《我們的源流─金門符氏家譜》
(三一)施氏族譜:
1.《施氏姓氏考》
引用專書
1.金門縣政府,《金門陳禎墓調查研究》。
2.金門縣政府,《金門陳健墓調查研究》。
3.金門縣政府,《金門陳禎恩榮坊調查研究》。
4.金門縣政府,《金門西山前李宅之調查研究》。
5.金門縣政府,《金門縣縣定古蹟浦邊周宅調查研究》。
6.楊仁江著,金門縣政府印行,《金門縣的古蹟》。
7.李乾朗著,《金門民居建築》。
8.金門縣政府,《金門縣行政要覽》。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