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臺北 »

閩台同根:閩南文化在臺灣的絢爛綻放

者:阿郎  來源: 阿郎的銀河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01日

閩台同根:閩南文化在臺灣的絢爛綻放

閩台之間,情誼深厚。閩南人遷台歷史悠久,自宋元起便開啟征程,明清時規模漸大。他們跨越海峽,帶去的不僅是人口流動,更是閩南文化的種子。從地緣看,閩臺本一體;從宗族、語言到民俗、信仰、曲藝等,閩南文化在臺灣生根發芽。這一文化傳播與傳承的歷程,宛如一幅絢麗長卷,展現著兩岸同根同源的淵緣長流。

 

一、溯源:閩南人遷台的歷史長卷

在歷史的長河中,閩南人向臺灣的遷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自宋元時期起,閩南人便開始了與臺灣的不解之緣。那時,他們憑藉著對海洋的熟悉和勇氣,駕駛著簡陋的船隻,漂洋過海,踏上了澎湖列島這片土地,開啟了早期的移民篇章。

到了明朝末年,局勢動盪,福建沿海地區地少人多,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生存的壓力促使閩南人不得不另尋出路。顏思齊、鄭芝龍等一批勇敢的開拓者應運而生。1624年,顏思齊因躲避災禍逃亡日本平戶,而後與鄭芝龍等人結盟。他們率領著眾人來到臺灣,以非凡的氣魄和智慧,拉開了大規模拓墾臺灣的序幕。他們將跟隨者分成十寨,分發銀兩、耕牛和農具,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同時,利用海上交通之便,與大陸進行貿易往來,還組織移民進行海上捕魚和島上捕獵,努力構建起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體系。

此後,鄭芝龍歸順明朝。當時福建連年旱災,饑民遍野,他經福建巡撫批准,招募了大量大陸饑民前往臺灣。這是一次經官方認可的有組織移民,為臺灣帶來了眾多勞動力,也讓閩南文化在臺灣邁出了廣泛傳播的重要一步。

1661年,鄭成功率軍三萬驅荷複台,這一偉大壯舉不僅實現了領土的收復,更開啟了明鄭時期對臺灣的軍事移民潮。大量的閩南子弟跟隨鄭成功來到臺灣,他們在這裏紮根,為臺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鄭成功在臺灣改城設鎮,整肅吏治,頒佈屯田令,鼓勵發展漁業、商業,使得臺灣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清朝時期,施琅帶領清兵收復臺灣後,清政府開放“遷界”和海禁,又一次迎來了移民的高潮。無數閩南人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奔赴臺灣,參與到臺灣的建設之中。歷經數百年的遷徙,閩南人在臺灣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群體,成為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據《安平縣雜記》記載,臺灣人口絕大部分都是漢人,少數民族僅占很小比重,漢人中,“隸漳、泉籍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閩籍;隸嘉慶、潮州籍者十分之二,是曰粵籍;其餘隸福建各府及外省籍者,百分中僅一分焉” 。也就是說,來臺灣的移民中福建閩南籍占70%-80%,廣東籍占 20%。據1926年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的調查,臺灣的漢族總人數為 3 751 600人,福建籍為 3 116 400 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83.1%,廣東籍為 586 300 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15.6%。這些福建籍中,泉州籍為 1 681 400 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44.8%;漳州籍為 1 319 500 人,約占總人口數的 35.2%;福建其他籍為 115 500 人,只占約 3.1%。

 

二、地緣:閩台“一衣帶水”的親密聯結

閩台兩地,“一衣帶水”,有著天然的地緣優勢。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島原本就是華夏古陸的一部分,通過東山陸橋與福建相連。臺灣的山脈與福建的山脈本為一體,只是由於地殼運動,才出現了一道海峽,將兩地分隔開來,形成了如今隔海相望的地理格局。

在考古發掘中,我們也能發現閩台兩地緊密的地緣聯繫。臺灣刻紋黑陶文化與福建曇石山遺址中上層遺物極為相似,臺灣大坌坑文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繩紋粗陶及打磨石器,在福建沿海及金門富國墩貝丘遺址中也大量存在。這些相似或相同的文物,無聲地訴說著遠古時代閩台兩地文化親緣的源遠流長,為閩台文化的同根同源提供了堅實的地理依據。

這種地緣上的緊密聯繫,使得閩南人在遷徙過程中,能夠較為順利地適應臺灣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他們將在閩南地區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巧妙地運用到臺灣的土地上,促進了兩地在農業、漁業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同時,也為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生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讓閩南文化能夠在這片相似的土地上迅速紮根生長。

 

三、宗族:血脈相連的根脈傳承

在臺灣的土地上,宗族文化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深深紮根於社會的土壤之中。閩南人遷台後,大多聚族而居,形成了一個個具有濃厚宗族氛圍的聚落。

為了銘記家族的根源和傳承,他們以大陸故鄉的地名來命名在臺灣的居住地,創造出了眾多冠籍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龍岩厝、福州厝等。這些地名就像一個個文化座標,承載著移民們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之情。它們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是海峽兩岸地緣資訊的生動體現,深刻反映了祖居地與移民地之間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流播關係。

此外,還有許多以姓氏加厝、厝莊、寮、屋等命名的地方,如謝厝寮、三姓寮等。在謝厝寮,謝姓至今仍占半數之多;三姓寮則是由陳、黃、吳三姓移民共同創建。這種以姓氏為核心的聚落命名方式,充分體現了臺灣民眾對大陸宗族親緣的強烈認同。

族譜,更是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臺灣的許多家族中,族譜被精心保存和修訂。它詳細記錄著家族的世系源流、遷徙軌跡、族規家訓等內容,是家族歷史的活化石。通過族譜,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能夠清晰地追溯自己的根源,知曉家族從閩南而來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宗族和故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宗族祭祀活動在臺灣也備受重視。每逢重要節日或祖先忌日,家族成員們便會齊聚一堂,在祖祠中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他們獻上祭品,虔誠祭拜,緬懷祖先的恩德,傳承家族的精神。這種祭祀活動不僅是對祖先的敬重,更是維繫宗族團結、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祭祀的過程中,長輩們會向晚輩講述家族的歷史和先輩們的奮鬥故事,讓年輕一代瞭解家族的根脈,銘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

宗族文化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如同一條堅韌的紐帶,將兩岸同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讓臺灣同胞時刻銘記自己的血脈根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感受到與大陸親人的深厚情誼,成為閩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根基。

 

四、閩南語:鄉音繞梁的情感紐帶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閩南語,對於遷台的閩南人來說,是心中永遠無法割捨的鄉愁。當他們踏上臺灣這片陌生又充滿希望的土地時,閩南語也隨之而來,並在這裏落地生根,成為臺灣社會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符號。

從語言的傳承來看,閩南語在臺灣的傳播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隨著閩南人大量遷徙至臺灣,閩南語就開始在臺灣廣泛傳播。清代,閩南話已成為臺灣的通用語言,清朝派駐臺灣的外省官員稱閩南語為“土音”“鳥語”,雖有調侃之意,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閩南語在臺灣的普及程度。《海東劄記》中記載:“凡貨食物,率土音叫唱,不可曉……郡中鶯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吳呼襖,黃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台遊筆記》也提到:“土音啁啾,初莫能辯:呼內地人曰‘外江郎’、吃煙曰‘腳葷’、茶曰‘顛’、飯曰‘奔’、走路曰‘強’、土娼曰‘摘毛宮’、玩耍曰‘鐵拖’。”這些生動的記錄,展現了當時閩南語在臺灣的使用情況,以及其獨特的語音和辭彙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閩南語在臺灣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具有臺灣特色的臺灣話。然而,追根溯源,臺灣話與閩南話本質上一脈相承,二者雖在特殊辭彙和語調上有微小差異,但核心的語音、辭彙和語法結構基本相同。例如,在臺灣,人們常說的“呷飽未”(吃飯了嗎)、“尚介好”(最好)等,都是典型的閩南語表達。

閩南語不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著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閩南語歌曲、童謠、戲曲等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閩南文化內涵。像那一首首優美動聽的閩南語歌曲,如《愛拼才會贏》,以其勵志的歌詞和激昂的旋律,唱出了閩南人拼搏奮鬥的精神;還有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如“天黑黑,欲下雨,阿公仔舉鋤頭欲掘芋”,生動地描繪了閩南地區的生活場景和民俗風情,讓孩子們在傳唱中感受著家鄉的溫暖和文化的魅力。

在現代社會,儘管普通話和其他語言在臺灣也得到廣泛使用,但閩南語依然在臺灣民眾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許多臺灣人從小就學習閩南語,家庭聚會、社區活動中,閩南語的交流更是親切自然。而且,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閩南語也成為了兩岸同胞溝通情感、增進瞭解的重要橋樑。一句熟悉的閩南語問候,便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喚起那份深藏在心底的同根同源的情感。

 

五、民俗:傳統延續的生活畫卷

閩南人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帶到了臺灣,這些民俗傳統在臺灣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成為臺灣社會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歲時節慶方面,臺灣與閩南幾乎相同。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在爐火旁,共用豐盛的年夜飯,這便是“圍爐”,寓意著團圓和溫暖。初一“開正”,人們穿上新衣,出門拜年,互道祝福。正月初九拜天公,人們懷著虔誠之心,準備好豐盛的祭品,祈求天公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正月十五鬧元宵,吃湯圓、賽花燈、猜燈謎,熱鬧非凡。台南一帶還會有張花燈、竹馬戲、彩笙歌伎等活動,將節日的氛圍推向高潮。

清明時節,臺灣同胞也會像閩南地區一樣,舉行祭掃活動,緬懷祖先,寄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端午佳節,插艾、賽龍舟的習俗在臺灣同樣盛行。人們通過這些活動,紀念屈原,祈求健康平安。農曆七月的“普度”,是閩臺地區最盛大的時節之一。在這個月裏,人們希望普度眾生,齋祭超度,驅災避禍。這一習俗體現了移民們在艱難的開墾過程中,對平安生活的祈願。七夕乞巧,姑娘們會在這一天祈求自己能有一雙巧手,心靈手巧;中秋賞月,家人團聚,品嘗月餅,共賞明月;重陽登高,人們在這一天登高望遠,祈求健康長壽;霜降進補,閩臺地區有“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的諺語,霜降這天,鴨肉成為人們進補的首選食材,市場上的鴨子常常供不應求。

除了歲時節慶,閩台婚嫁禮儀也延續著古代中原的習俗,傳承了“三書六禮”的規制。“三書”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從提親、求庚、訂婚,到送大定、送日子、迎娶等環節,都有著嚴格而細緻的規定,與古代中原的禮儀制度如出一轍。這些傳統禮儀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體現了閩臺地區對婚姻的重視和對家庭倫理的堅守。

此外,臺灣的民間藝術、手工藝等方面也處處體現著閩南民俗文化的影子。如剪紙、刺繡、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在臺灣都有著精湛的技藝傳承。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展現了閩南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創造力。

閩南民俗文化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讓臺灣同胞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家鄉氛圍,也成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通過這些民俗活動,兩岸同胞能夠更好地瞭解彼此的文化傳統,增進情感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六、信仰:心靈寄託的神聖殿堂

在閩臺地區,宗教信仰獨具特色,而閩南人重神信佛的傳統在臺灣得到了充分的延續和發展。臺灣的許多廟宇都承載著閩南移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成為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在閩南和臺灣都擁有著廣泛的信眾。媽祖信仰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隨著閩南人遷台,媽祖信仰也傳入臺灣,並在這裏不斷發展壯大。臺灣的媽祖廟數量眾多,遍佈各地,如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等,都是臺灣著名的媽祖信仰中心。每年,這些媽祖廟都會舉行盛大的媽祖繞境巡遊等活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信眾參與。信眾們懷著虔誠的心情,抬著媽祖神像巡遊,祈求媽祖保佑平安、賜福消災。在巡遊過程中,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場面十分壯觀。媽祖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凝聚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力量。許多臺灣信眾會專程前往福建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朝聖,尋根溯源,表達對媽祖的敬仰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

除了媽祖信仰,還有許多來自福建的神祇在臺灣受到廣泛奉祀。比如開漳聖王,他是唐代將領陳元光,對開發漳州地區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尊為“開漳聖王”。在臺灣,開漳聖王廟也有不少,信眾們祭祀開漳聖王,緬懷他的功績,祈求他保佑地方平安、風調雨順。保生大帝,即吳夲,是北宋時期的著名醫家,被閩南人奉為醫神。臺灣的保生大帝廟宇也很多,人們祭祀保生大帝,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身體健康,祛病消災。

此外,臺灣的民間信仰中還有清水祖師、廣澤尊王等神祇,這些神祇大多源自福建,反映了閩南移民對家鄉信仰的傳承和延續。在臺灣的田頭厝邊,隨處可見人們為敬奉土地神而建的大小不一的廟宇,這些廟宇雖規模各異,但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神靈的敬畏之心。

閩臺地區的宗教信仰在本質內容和外表形式上都極為相似,這充分體現了兩岸宗教文化的同源性。宗教信仰不僅為臺灣民眾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寄託,也成為了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領域。通過宗教交流活動,兩岸同胞能夠增進相互瞭解,加深彼此情誼,共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宗教文化傳統。

 

七、曲藝:音韻流轉的藝術瑰寶

閩南民間戲曲藝術隨著移民東渡傳入臺灣,在臺灣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成為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生動體現。

梨園戲,作為閩南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在康熙時期流傳到臺灣後,便迅速受到臺灣民眾的喜愛,成為臺灣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它以其優美的唱腔、細膩的表演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閩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演員們在舞臺上輕歌曼舞,演繹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觀眾沉浸在傳統戲曲的魅力之中。

歌仔戲,更是閩台戲曲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它源于閩南的錦歌、竹馬戲、車鼓戲等,並與臺灣當地的民歌小調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劇種。20世紀20年代,歌仔戲傳入閩南地區漳、廈一帶後被稱為薌劇。歌仔戲的唱腔豐富多樣,既有閩南音樂的宛轉悠揚,又融入了臺灣本土音樂的特色,表演形式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其劇碼內容廣泛,涵蓋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實生活等多個方面,深受兩岸民眾的喜愛。兩岸的歌仔戲藝術家們也經常進行交流合作,共同創作優秀的劇碼,促進了歌仔戲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與臺灣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創作的大型歌仔戲《蝴蝶之戀》,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傑出成果,被譽為“破冰之旅”。

南音,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漢族音樂,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瑰寶。在雍正、乾隆時期傳入臺灣後,南音因其集華夏古樂之精華,含唐宋曲韻之神妙,很快受到臺灣同胞的喜愛。臺灣的南音社團眾多,許多南音愛好者們精心研習南音技藝,傳承和發揚這一古老的音樂形式。在泉州舉辦的南音節活動中,常常能看到來自臺灣的南音班子的身影,他們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演繹中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內容,為南音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除了這些戲曲劇種,閩南的木偶戲、高甲戲等民間戲曲藝術也在臺灣有著一定的傳播和發展。木偶戲以其精美的木偶造型和巧妙的表演技巧,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高甲戲的表演風格誇張詼諧,尤其是其獨特的丑角表演,更是令人忍俊不禁,深受觀眾喜愛。

閩南曲藝在臺灣的傳承與創新,不僅豐富了臺灣民眾的文化生活,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絢麗多彩的橋樑。通過這些傳統曲藝形式,兩岸同胞能夠更好地領略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彼此之間深厚的文化淵源,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八、教育:文化傳承的智慧燈塔

在臺灣的教育體系中,閩南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始終佔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

早在明鄭時期,諮議參軍陳永華便在台南建立孔廟,旁置明倫堂督課學子,並每三年舉行兩次科舉考試,選育人才。這一舉措開啟了臺灣教育的新篇章,將儒家文化和閩南文化的教育理念引入臺灣,為臺灣的文化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領臺灣後,在鄭氏孔廟的基礎上擴建府學,並在臺灣、鳳山、諸羅各縣設立縣學。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的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學府、書院、社學、鄉學、義塾等各類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至清朝統治末期,臺灣各地已設有學府、縣學13座,書院37座,各種社學、鄉學、義塾不計其數。

在這些教育機構中,閩南文化的教育內容貫穿其中。從語言文字到文學藝術,從歷史傳統到道德倫理,閩南文化的精髓被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閩南語作為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中得到了重視。許多學校開設了閩南語課程,每週安排一定的課時,讓學生從小接觸和學習閩南語。通過學習閩南語,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一門獨特的交流語言,還把閩南文化根植自己的心中,不斷傳承和融合發展。

 

結尾

閩台兩地,同根同源,閩南文化是連接兩岸的精神紐帶。它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見證了閩台一家親的深厚情誼。往昔,閩南人帶著文化跨越海峽;如今,兩岸交流如潮,在文化交融中攜手共進。未來,願閩台以文化為橋,深化交流,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共同發展,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共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美樂章,讓這同根同源的情誼,在歲月長河中綿延不絕,熠熠生輝。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