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臺北 »

閩南語童謠:閩台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阿郎  來源:阿郎的銀河  更新時間:2025年03月25日

閩南語童謠:閩台文化的活化石

閩台同根,童謠溯源。

閩南語,作為漢語中極具特色的方言之一,承載著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閩南語童謠,更是這片土地上人們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它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閩南人的成長,宛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閩台兩地緊緊相連。

追根溯源,閩南語童謠的誕生與發展和閩臺地區的歷史變遷息息相關。早在中原漢人南遷之時,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語言,與當地的土著文化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閩南語童謠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閩南人漂洋過海來到臺灣,將閩南語童謠也帶到了這片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枝散葉。所以,我們能看到泉州、漳州、廈門以及臺灣的閩南語童謠在語言、內容和風格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它們同根同源,是閩台一家親的生動體現。

泉州童謠:刺桐城裏的生活畫卷

泉州,這座古老的刺桐城,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泉州的閩南語童謠就像是一幅幅細膩的生活畫卷,將當地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和百姓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泉州的童謠中,我們能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就拿過年兜來說,從臘月開始,童謠裏便有了準備過年的熱鬧場景。“廿九暝,好時機,炒青菜,摻肉絲,這頓暗飯,才有肉佮魚。”這句童謠生動地描繪了除夕前人們忙碌準備年夜飯的情景,在物資相對匱乏的過去,年夜飯的豐盛是孩子們一年的期盼。到了正月初一,“初一漲,初二漲”,這裏的“漲”指的是吃得飽飽的,寓意新的一年生活富足。而初二請女婿的習俗,也在童謠和生活中得以體現,女兒女婿帶著禮物回娘家,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團聚,其樂融融。

泉州的民間信仰也在童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正月初九的“天公生”,是泉州人極為重視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童謠中也傳遞著對天公的敬畏與祈福。此外,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商業文化繁榮,這也反映在童謠裏,一些童謠教導孩子們誠實守信、勤勞致富,傳承著泉州人在商業活動中秉持的價值觀。

漳州童謠:薌城大地的民俗之歌

漳州,古稱薌城,這裏的閩南語童謠有著獨特的韻味,宛如一首首悠揚的民俗之歌,唱出了漳州的風土人情和世事百態。

《月令歌》是漳州童謠中的經典之作,它以月份為線索,記錄了漳州地區每個月的時令特點和傳統民俗節日。“正月正,燉豬肉,請阿兄。二月二,阿兄牽小弟。”簡單的語句,勾勒出兄弟間的情誼以及正月裏走親訪友的溫馨畫面。三月三,“水缸無水咱來擔”,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出在春旱時節,大家齊心協力應對生活的不易。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在漳州十分盛行,童謠中“五月五,龍船渡”短短幾個字,便讓人仿佛看到了江河上龍舟競渡,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六月六,“阿兄做田互日曝”,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畫面,展現了漳州人勤勞樸實的品質。這些童謠不僅是對生活場景的記錄,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後人能夠瞭解先輩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動。

廈門童謠:鷺島風情的靈動音符

廈門,這座美麗的鷺島,閩南語童謠就像靈動的音符,奏響了屬於廈門的獨特風情。

在廈門的童謠中,春節的習俗被生動地傳唱。“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啥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清晰地唱出了從初一到初五的不同習俗和生活狀態。初一初二早起拜年,初三較為清閒,初四迎接灶神歸來,初五則解除一些年俗戒律。每一個習俗背後都蘊含著廈門人的美好期盼,如迎接灶神是希望得到神靈的庇佑,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吉祥。

除了春節,廈門的其他民俗活動也在童謠中有所體現。例如,廈門的博餅習俗起源於鄭成功屯兵鼓浪嶼時期,是一種獨特的中秋慶祝方式。雖然文中未直接提及相關童謠,但在廈門的民間,有許多關於博餅的童謠,它們傳遞著歡樂、團結的氛圍,讓中秋佳節更加熱鬧非凡。這些童謠就像是鷺島上的海風,帶著濃濃的廈門味,吹拂著每一個廈門人的心田。

臺灣童謠:海峽彼岸的同宗迴響

臺灣,與福建僅一海之隔,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臺灣的閩南語童謠是閩台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見證,是海峽彼岸傳來的同宗迴響。

臺灣的《初一早》童謠,與泉州、漳州、廈門的童謠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巧”,這種相似性充分說明了閩台民俗文化的緊密聯繫。同時,臺灣童謠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和變化。在臺灣的《年節》童謠中,“中秋時,月娘圓。想月餅,過三更,一年想了閣過年”,描繪了孩子們對中秋月餅的渴望,以及對過年的期盼,這其中既有閩南文化的傳承,也融入了臺灣當地的生活特色。

在歷史的長河中,臺灣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閩南語童謠也在不斷地演變和豐富。它不僅反映了臺灣人民的生活日常,還承載著他們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即使在現代社會,閩南語童謠依然在臺灣的大街小巷、校園課堂中傳唱,成為連接兩岸文化的重要橋樑。

閩南語童謠的特色:民俗與世事的交融

南語童謠有著鮮明的特色,它是閩南民俗與世事的完美交融。

從語言上看,閩南語獨特的發音和韻律讓童謠具有極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它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辭彙和語法,如“暝”(夜晚)、“暗飯”(晚飯)等,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古樸的韻味。這種獨特的語言形式使得童謠在傳唱過程中更具吸引力,也讓閩南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在內容方面,閩南語童謠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記錄了閩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如春節、中秋、端午等節日的慶祝方式,讓後人能夠直觀地瞭解過去的民俗風情;它描繪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從農事勞作到家庭瑣事,展現了閩南人的勤勞、善良和樂觀;它還傳遞了民間信仰和價值觀,如對神靈的敬畏、對長輩的尊敬、對家庭的重視等,對塑造閩南人的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閩南語童謠往往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深刻的道理,寓教於樂。它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學習文化的啟蒙讀物,通過傳唱童謠,孩子們不僅學會了閩南語,還瞭解了家鄉的文化和傳統,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故事裏的童謠,童謠裏的故事

在閩南地區,每一首童謠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讓童謠更加生動有趣,也讓閩南文化更加富有魅力。

記得小時候,村裏的外嬤總會在夏日的夜晚,搖著蒲扇,給孩子們唱著童謠。有一首關於“老鼠娶親”的童謠,“初三無啥巧,老鼠娶新娘”,外嬤就會給我們講起這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初三這天是老鼠娶親的日子,為了不打擾它們,人們會早早地上床睡覺,以免衝撞了它們。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對童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對傳統文化敬畏的種子。

還有關於“天公生”的童謠,外嬤會講述玉皇大帝的故事,以及閩南人為什麼要在正月初九如此隆重地祭拜天公。這些故事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被串聯在閩南語童謠這條線上,成為了閩南人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

傳承與發展:閩南語童謠的未來之路

在現代社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閩南語童謠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方面,普通話的普及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使得閩南語的使用範圍有所縮小,童謠的傳唱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然而,閩南語童謠作為閩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是我們瞭解過去、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閩台兩地人民情感的紐帶。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閩南語童謠的傳承與發展。

學校可以將閩南語童謠納入校本課程,通過課堂教學、朗誦比賽、童謠創作等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和學習閩南語童謠,培養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社區也可以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邀請老一輩傳唱童謠,講述童謠背後的故事,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閩南語童謠製作成動畫、歌曲等形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閩南語童謠。

結語:閩南語童謠,永不消逝的文化記憶

閩南語童謠,是閩臺地區的文化瑰寶,是閩南人心中永不消逝的文化記憶。它就像一條潺潺的溪流,流淌著閩南地區的歷史、風俗和情感;它又像一座橋樑,連接著閩台兩地人民的心靈,讓我們在同根同源的文化中找到歸屬感。

無論是泉州的生活畫卷,漳州的民俗之歌,廈門的靈動音符,還是臺灣的同宗迴響,每一首閩南語童謠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它們記錄著閩南的過去,也影響著閩南的現在和未來。

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和弘揚閩南語童謠,讓這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閩南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在童謠的傳唱中代代相傳,讓閩台文化的血脈永遠相連,生生不息。

附閩南語童謠:

1、《過新年》(泉州)

初一漲,

初二漲,

初三老鼠尞新娘。

初四 人迎香,

初五 隔開,

初六 舀肥,

初七 人生日,

初八 五穀生,

初九 天公生,

初十 地媽生,

十一 請囝婿,

十二 食糜配芥菜。

 

2、《新正歌》(漳州)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遘飽。

初四尪落地,

初五戒歸,

初六沃肥。

初七七元,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

初十地公冥。

十一食福,

十二弄叮咚,

十三關帝人迎尪,

十四人堆山,

十五元宵做月半。

十六 花燈從人看。

十七 散燈棚,

十八 人討債。

十九 炊粿,

二十 塍底續戲尾。

 

3、《初一早》(廈門)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 無啥巧,

初四 神落天,

初五 過開,

初六 壅肥,

初七 七元,

初八 完全,

初九 天公生,

初十 地公暝,

十一 請囝婿,

十二 困來拜,

十三 吃糜配芥菜,

十四 相公生,

十五 上元暝,

十六 看大燭,

十七 倒燈棚,

十八 無半錢。

 

4、《月令歌》(漳州)

正月正,燉豬肉,請阿兄。

二月二,阿兄牽小弟。

三月三,水缸無水咱來擔。

四月四,人搬戲。

五月五,龍船渡。

六月六,阿兄做田互日曝。

七月七,桃茛烏,龍眼必。

八月八,拔豆藤,拾豆屑。

九月九,公差放甲漫天吼。

十月十,尖仔米飯脹遘反白目。

十一月,磨圓仔粞,搓紅圓。

十二月,歡歡喜喜來過年。

 

5、《正月正(一)》(臺灣)

正月正,請子婿入大廳。

二月二,刣豬公謝土地。

三月三,桃仔李仔陣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龍船古,水裏渡。

六月六,踏水車,拍碌碡。

七月七,龍眼烏,柘榴必。

八月八,搞豆藤,挽豆莢。

九月九,風箏滿天哮。

十月十,冬瓜糖霜落餞盒。

十一月,人焚火。

十二月,人炊糕。

 

6、《正月正(二)》(臺灣)

正月正,在佚陶,聽見博局聲,

二月二,老土地,

三月三,桃仔李仔雙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西瓜排居滿車路。

六月六,頭家落田拍碌碡。

七月七,龍眼烏,柘榴必。

八月八,牽豆藤,挽豆莢。

九月九,風箏滿天哮。

十月十,人收冬。頭家倩長工。

十一月,年兜邊,家家戶戶人搓丸。

十二月,換新衫,來過年。

 

7、《年節》(臺灣)

中秋時,

月娘圓。

想月餅,

過三更,

一年想了閣過年。

二九暝,

好時機,

炒青菜,

摻肉絲,

這頓暗飯,

才有肉佮魚。

 

8、《初一早(一)》(臺灣)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無巧,

初四頓頓飽,

初五隔開,

初六挹肥,

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日,

初十有食噲,

十一概概,

十二溜屎。

 

9、《初一早(二)》(臺灣)

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夠飽,

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挹肥,

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日,

初十食噲,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芥菜,

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元宵冥。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