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香港 »

香港簡史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香港簡史

遠在六千多年前,香港已有居民在沿海地區活動,屬越族。他們以捕魚、耕種、狩獵維生,懂得使用石器砍樹、造船,也懂得用泥及砂土燒製陶器。沿岸的石刻相信是先民的圖騰圖形,用以鎮海,或為先民祈求子孫昌盛之所。

中原地區的人從香港獲取海龜、貝殼、珍珠等物資,中原文化與越文化互相交流以致融合。考古學者在香港發掘出商代玉製禮器及周代青銅禮器,反映中原地區的禮制及文化傳到香港。

秦朝時香港隸屬番禺縣,漢朝時隸屬博羅縣。朝廷派官員到香港管理製鹽、採珠、貿易等活動。 一九五五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建於東漢中期,是香港重要的古蹟。

唐朝時香港隸屬安南都護府,宋朝時隸屬東莞縣,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兩朝政府都派兵駐守屯門灣,管理對外交通,保護往來商船。

宋時戰亂,內地人口大量南遷到香港,其中以鄧、侯、彭、廖、文氏五大族的人數最多,他們在元朗、錦田、粉嶺、上水、新田一帶建圍村、墟市、書院、祠堂。香港經濟文化逐步發展。

明朝時香港隸屬新安縣,盛產香木及青花瓷器,遠銷內地及東南亞。

清朝時香港仍隸屬新安縣,當時沿岸海盜猖獗,海盜張保仔更留下了很多傳說。

十九世紀初,香港島約有五千六百名居民,主要以捕魚、耕種、打石維生。

英國人視香港為開拓遠東航道的基地,欲發展對華貿易。

香港原是個小漁村,缺乏天然資源,但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水深港闊,香港又位於遠東貿易通道的要衝,英國人欲據為己有。

英國對華貿易機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商館,自一八○○年起,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引致中國白銀迅速外流;一八三八~三九年間,鴉片佔當時英國輸入中國貨物二分之一以上。

白銀源源外流,使清朝財政陷入困境,許多官吏吸食鴉片,更為清廷政權帶來嚴重威脅。清廷於一八三九年指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厲行禁煙,英商不得已繳出鴉片二萬多箱,全數於虎門海灘銷毀。

一八四○年六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一八四二年八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英國取得金錢賠償及通商特權,香港島亦正式被英國佔領。《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商埠初建階段;許多英商已不只將香港看成是轉運站,也建立了長久性的公司,做長期發展的規劃 。

一八五七年,英法聯軍之役爆發。

一八五九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

一八六○年,中國與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英國正式佔領九龍 (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

中國日益衰落,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八九四~ 九五)失利。法、俄、德、日等國在中國的侵略,使英國有了再進一步擴張香港殖民地的機會。

英國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強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地區及大嶼山等二百三十多個島嶼,為期99年,由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起生效。英國把這片新佔的土地稱為「新界」。

一九一二年,文化建設階段:香港的行政、立法和所屬的體系、機制已建立了起來,成為港府統治香港的運作和機制。

一九四一年,香港陷入受日軍統治三年零八個月,而成為一個最黑暗的統治。

一九四五年九月,英國重新管治香港。

一九四六年,工商發展階段,離開香港的人紛紛返回香港,國共內戰爆發,使香港成為最大的受益地區,不少人也從中國內地湧入香港,使香港人口急劇增加。由於南來的資金、上海的紡織技術人才、設備的引進,香港成衣市場在五十年代便奠定了基礎。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出兵支援南韓,中國則派志願軍援助北韓,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

香港的經濟發展停頓,於是開始發展工業。香港早期工業以紡棉、製衣、搪瓷、玩具、塑膠業為主,到了六十年代,更擴展至鐘錶、電子製品業等。進入七十年代,香港成為亞洲輕工業製造中心之一。

一九五三年,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超過五萬名居民喪失家園,政府必須立刻安置災民,於是開始了本港的公共房屋計劃。

一九六七年,香港發生一連串社會騷亂,幸好事件很快平息。政府察覺到他們的管治方式必須配合時代發展,於是開始成立地區諮詢組織以收集市民意見,同時政府改善基礎建設,增加房屋、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的開支,使香港成為一個現代化都市。

一九七八年,港府放寬頒發銀行牌照限制。

一九八二年,撤銷外貸存款利息稅後,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正式進入起飛階段。

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的過渡階段,香港在歷經了一百五十年的發展後,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以及亞太地區主要的商業中心。

七十年代,香港前途問題受到各方面的關注。

一九八二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

一九八三年,中英兩國進行正式會談,解決香港前途問題。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戴卓爾夫人與中國總理趙紫陽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同意中國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對香港重新行使主權。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草委會)及基本法諮詢委員會(諮委會)分別成立。

過渡初期,中英關係良好,但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中英關係出現變化。在民主步伐的發展上,雙方抱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一九九一年立法局首次出現由直選產生的議員。一九九二年,港督彭定康發表施政報告,加速香港的民主步伐,導致中英發生爭拗,港府按照政改方案,於區議會、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中廢取委任制,並於一九九五年的立法局選舉中增加直選議席,中方表明立法局議員不能過渡九七。

中方決定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一九九六年,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推選委員會亦同時成立,準備推選行政長官及臨時立法會議員。同年十二月,推選委員會選出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並由國務院通過有關任命,推選委員會亦選出六十名臨時立法會議員。

一九九七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