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澳門 »

澳門宗教信仰

作者:余君慧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澳門宗教信仰

佛教

澳門的佛教,當來自廣東香山縣,其淵源可追溯至唐咸通(八六○~八七二年)初年已至香山縣地區的真教禪師(又號法果禪師)。

至北宋開寶(九六八~九七五年)中又有圓明禪師(或即雲門宗的緣密,待考)至,淳化元年(九九○年)示寂,後香山縣人乃建西林庵以祀。

宋時香山縣西村山有黃家僧,至龍歸嚴而化,後至南宋紹興(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中,獲賜號惠慈普濟禪師,邑人乃建龍歸庵以祠。

乾道(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年)中,縣令范文林建無量、寶慶二寺,端平(一二三四~一二三六年)中有而覺庵的建立。

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年)邑人吳成子建西山庵。

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年)邑人周仁建普陀庵於香山場後。

由此看來,香山縣地區在宋代,佛教已相當流行。

元大德(一二九七~一三○七年)中,佛教在香山縣仍有發展,如元興寺、翠竹庵等皆建於此時。

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年)初年,仍有鮑原遜建的西竹庵。

但至元末,因兵火的緣故,這些佛教的寺庵,大都被毀了,即使有幸存的至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皆為香山縣提學副使魏校以淫祠罪名盡加毀壞了。

至明末,佛教在香山縣始再度流行起來,如在崇禎(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間,就有僧慧融建的香林庵,另西林庵後山之巔有白衣庵之建。

清順治(一六四四~一六六一年)間亦有由香山知縣胡戴仁建,僧慧信主持的眾母庵。

此外,清初以前已建存的佛教寺庵還有觀音閣、鳳山古寺、寶蓮寺、普覺寺、開元庵等,其中普覺寺乃屬南禪系統的寺院。

至於澳門境內,現在可稽的佛教流傳史料,較早期的應位於望廈(又名望旺廈)的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考普濟禪院的起源,可追溯至明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該禪院後山,有一普濟寺普同塔志可作佐証:

普濟普同。本山自天啟三年由循智祖師斥衣苯資購下,崇禎五年建斯普同塔,雍正癸卯比丘天樹、乾隆丙午比丘靜持、同治癸酉比丘暢瀾均重修之。至民國丙子塔漸頹毀,比丘遐齡、比丘濟航經營之,遂成今觀焉。慧因志

由此碑志可以推知普濟禪院或最遲於天啟三年(一六二三年)起已開始經營,創院祖師為循智大師,而普同塔則始建於明崇禎五(一六三二)年﹔立志的慧因大師乃普濟禪院的前任住持,其言應可信。普濟禪院為中國南方少數至今仍保存得極好的禪宗寺院﹔現於該禪院後山尚存一碑,可推知普濟禪院屬禪宗南禪曹洞宗一派:

“戊辰年仲春吉日

 洞宗第三十六世敬閎老大師之墓

 比丘濟航重修立石”

戊辰年即一九二八年,比丘濟航為普濟禪院慧因大師之前一位的主持,圓寂於一九三九年。洞宗一詞,當即為禪宗曹洞宗的簡稱,明末清初頗流行於廣東,其中天然函是禪師即屬本系。澳門普濟禪院與鼎湖山慶雲寺、丹霞山等岭南佛教重地的歷史淵源關系密切。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的中美《望廈條約》,即在普濟禪院內簽訂。至今普濟禪院仍是澳門境內最重要的佛教寺廟,在現任住持機修大師的領導下,規模勝昔,在中國、香港、日本和東南亞都頗為人知。澳門的佛教,以禪宗為最盛。四十年代,虛雲大師曾至澳門說法(該次的開示現尚存),五六十年代時,原南華寺的高僧觀本法師(原名張壽波,號玉清)也曾至澳門弘法,可見一斑。

除禪宗曹洞宗外,澳門佛教的另一重要流派是淨土宗。據一九八九年的《仔菩提禪院碑》,此派在澳門的創始人乃一九二八年於杭州昭慶寺受戒的智圓法師。抗戰期間自中山石岐到澳門,初建智心佛堂,為弘法道場,又辦蓮友互助社以安置老弱。至一九六○年,乃自羅維宗居士購入位於仔西沙的菩提禪院加以擴建。今澳門仔的菩提園,當即為澳門佛教淨土宗最重要的法場,而其源實來自崳蓮池。

澳門的佛教寺廟或道場,除上述普濟禪院和菩提園外,還有藥王禪院(立於一九三三年,又名藥山禪院,當時住持為僧果清)、功德林、竹林寺(由堅性法師創立於一九一一年﹔堅性法師原為普濟禪院的弟子)、菩提堂、西雲寺和佛梵社等。

澳門民間的觀音信仰亦頗流行,如有位於仔的觀音疇廟(建於一八七一年)、位於仔墟的觀音堂(約建成於一九○二年)、位於路環九澳的觀音廟(建於一八八一年)、位於路環的觀音古廟(一八三九年重修)和位於澳門望廈的觀音古廟(建於道光初年,一八六七年、一八七六年、一八八二重修。此廟兼奉呂祖先師、財帛星君和金花痘母兩夫人等道教與民間俗神)等,足見觀音崇拜這一屬於佛教的民間信仰,在澳門是十分普及的。

抗戰期間,有李勁唐(法號若虛)已將密宗傳至澳門,其時於大三巴設梅花精舍,傳授密法。

現今澳門與佛教有關的組織計有澳門儒釋道教聯會、澳門佛學社、澳門佛教青年中心、永善蓮苑和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初的國際聯密佛教慈航會(創會者為在香港以密宗秘法聞名的陳果齊先生。謂此會於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兩日曾邀得密宗白教之督般宁波車至澳門講法)。

自八十年代初,日本的新興佛教團體創價學會(日蓮宗)已開始經過香港傳入澳門活動,最初其中一個主要的途徑是通過派遣日語教師至澳門東亞大學授課。至一九九二年該會創會會長池田大作獲澳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可視為該會已在澳門獲得肯定的象徵。此派在居澳日僑間,有一定的影響力。

此外,流行泰國小乘佛教的四面佛信仰,自八十年代中以來,亦漸在澳門興起,目前澳門在新口岸國際中心內有一四面佛大殿(一九九二年十二月開光),在仔賽馬會門前廣場亦有一大型四面佛像,供人崇拜。估計此信仰乃由於近年旅居澳門的泰籍人士漸多,所以傳入而流行於華人間。

 

道教及有關的民間信仰

在澳門,最早的與道教信仰有關的史實可追溯至明憲宗成化年間(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澳門民間古老傳說,謂於成化年間由閩潮商賈興建媽祖閣廟,曹思健先生於一四八七年撰的《澳門媽祖閣五百年紀念碑記》亦提到澳門初為漁港,泉漳人士位止懋遷,聚居成落,明成化間創建媽祖閣……”另據《重修媽祖閣碑志》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趙允菁撰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黃宗漢撰的《香山濠鏡澳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記》、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黃光周撰的《媽祖閣漳興堂碑記》和《香山濠鏡澳媽祖閣溫陵泉敬堂碑記》、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住持僧善耕撰的《重修媽祖閣碑志》等碑記所載,大都提到廟乃由閩潮商賈於明朝建立。據相傳,此廟初建時只有茅舍數間,後來逐一增建。現所知最古老的建筑為弘仁殿,謂建成於明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距今已有五百年以上了。而有確實資料可稽的要算媽祖閣廟的石殿了。石殿門橫蚕上刻“神山第一”四字,下方刻有“萬歷乙巳年德字街眾商建,……”共三行字,由此可知最遲於一六○五年,即三百八十七年前,天后信仰已在澳門流行。

又據成書於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略 (下稱《記略》)》〈娘媽角圖〉》,乃知媽祖閣廟初名天妃廟,而所在地則名娘媽角。其實澳門最早的地名很可能就是以媽祖命名的,據記載,葡人於一五五七年來到一個名為“阿媽”的荒蕪小島。阿媽即澳門,澳門古外文名字Amaquam,很可能就是“阿媽澳”或“阿媽港”的音譯,現在流行的澳門外文名字Macao 或Macau,很可能只是一種省略法而已。澳門的洋名,與阿媽一詞有關,此說除伯希和無明確表示外,絕大多數的西方史學家皆表贊同。因此,整個澳門地區,其實是個屬於道教系統的媽祖信仰圈,而歷史最少已有四百三、四十年以上。

澳門半島另有天后聖母殿(於望廈康真君廟內,建成於一七九二年前﹔有一八八二年《重修天后康真君廟碑記》),天后古廟,又含地母廟(地母的信仰,據《地母真經》,應於清光緒九年以後,由陝西漢中府固縣興起,然後傳播至他處,地母,乃天地之母,乃宇宙間萬物化生之神),位於漁翁街,建成於一八六五年,廟內一九八七有年《天后古廟重修碑記》,文中透露澳門最古老之天后廟並非媽祖閣廟,而是馬交石天后古廟。更加証明澳門由明以來即為一媽祖信仰圈的說法可以成立。蓮峰廟內有天后殿(建成於一七二二年,有羅复晉於一七二三年撰的《蓮峰山慈護宮序》)。仔島有天后宮(創建於一七八五年前)、關帝天后古廟(創建於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間)。路灣亦有天后古廟(建成於一六七七年)。澳門自明以來約有八處拜天后的地方,最早的可追溯至明成化以前,即五百年以上。一九八八年二月八日凌晨,媽祖閣的天后大殿失火,全殿焚毀,連一個高近六尺的有二百餘年歷史的銅鐘亦被猛火燒熔,祗剩下吊挂巨鐘的鐵鉤,但木制的天后神像除被薰黑外,竟絲毫無損,信者以為天后顯靈(據香港《大公報》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新聞),自此香火更勝從前。每年年三十晚,極多的澳門市民都會去媽祖閣廟上香禮拜,而平日則有很多來自日本、韓國、台灣和東南亞各地的游客到媽祖閣廟燃點鞭炮,誠心參拜。總之,天后信仰在澳門的發展歷久不衰。

除了天后信仰外,在澳門民間,還有一些比較罕見的海神信仰。最特別的是朱大仙的信仰。朱大仙乃澳門地區水上人所信奉的一位海神。據一些水上人(主要是在澳門附近作業和活動的)口述,朱大仙名號不詳,一說名立,他甚至沒有固定的神誕,需要每年由佔卜的結果來決定,以能保護水上人不受海賊傷害見稱。朱大仙的信仰,在澳門的部份水上人之間,至今仍然存在。

另一比較而特的海神是三婆神,仔島一八四五年建有三婆廟,今已廢,尚存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重修三婆廟碑記》,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郭裕堂的《仔三婆廟碑》和另外六塊年份可能更早的殘碑,碑文顯示三婆神的信仰傳自惠州,以能助剿擊賊,打退來犯海盜,保護地方安宁見稱。據田《志》卷二十二〈雜記〉記載,謂“三婆神者,船人所信奉也。相傳神出自惠州,能降靈附人身,言休咎。神降時,左右跳無,語喃喃,自以鐵貫兩頰,無血。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秋,神降附男人,言賊將敗,人心藉以自固,我軍屢勝……。”與碑文所記有下列相符的地方:一、為船人所信奉的海神。二、能助剿擊退海賊。三、出自惠州(更與口述資料齪合)。(按清光緒七年公一八八一元年編修的《惠州府志》並無任何三婆神的記載。)

此外,從這段記載看來,三婆神的信仰還保留了相當濃厚的巫術民俗色彩,是研究粵東民族與民俗的重要資料。但三婆神既然是一位海神,那麼她的淵源何處,清俞樾《茶香室四鈔》卷二零引許聯升《粵屑》的記載指出三婆(或稱三婆婆)乃天后的第三姊,“同修煉成仙”,神誕在三月二十二日。這就為三婆神與天后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線索,同時也給三婆神為何是曾船人所信奉的神這個問題,作了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而三月二十二日的三婆誕(按:與筆者所得口述資料完全一樣)與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誕,亦總使人覺得兩者之間,是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

在澳門境內,民間所信奉的其他海神還有洪聖爺、水上仙姑和悅城龍母等。一八八三年重建的路環九澳三聖宮,在同治初年即一八六二年以前已有,初祗拜洪聖神,後加上關帝與譚仙,澳門其他三聖廟或宮亦如此,例如路灣三聖宮、澳門康公廟內的洪聖殿。洪聖大王本來是一位重要的海神,但其在澳門的地位並不顯赫,只在規模較少的廟宇內供奉。

澳門境內,亦有較為正統的道教遺留下來的史跡。例如位於三巴門(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呂祖仙院,大門上的石額“呂祖仙院”四字,下款為“光緒辛卯(一八九一年)仲夏,弟子東初重書”另有石刻聯,下款“粵西吳德靖敬撰,李旭波書丹□□”。約略可推知呂祖仙院建成於一八九一年。最遲在一九○七年前,澳門應還有天師道正一派的活動。

在一九○六年,澳門已建有黃大仙廟。但必須指出該廟實為一個黃大仙與曹大仙的合廟。此廟供奉的黃大仙乃黃石公而非香港黃大仙廟供奉的黃初平,斗盾大仙則為曹植。

澳門更是道教太乙門純陽派信善系在港澳地區傳播的地點,甲辰(一九六四年)有屈展別、羅聯宗、鄧聯學、鄧聯蔭、羅聯輝等,於澳門羅利老馬路十七號三樓創立紫闕玄觀,後遷至提督馬路,是為信善祖壇,後又在沙梨頭海邊街設信善貳分壇。信善一系,其後因羅紫彥、羅聯輝等領袖赴香港發展,乃傳至香港,而澳門反因壇主屈展別年邁,獨力難支,被逼封觀。

抗戰期間,有名羅浮白鶴觀弟子李勁唐(法號若虛,蓋其曾依西藏多傑覺拔上師,勤修密法)者,以其所創的廣州梅花村梅花精社移至澳門大三巴,成為後來以崇祀呂祖為主的香港崇珠閣佛道社的前身。

除上述外,澳門還有立廟信奉哪(一八九八年建有哪吒君廟)康君(有望廈康真君廟,一七九二年前。康真君廟,一八六○年前立)、關帝(三街會館關帝古廟,一七九二年前已有,仔島關帝天后古廟,路環九澳三聖廟,路環三聖宮)、女媧(一八八八年建成的女媧廟,又名靈仙觀、靈岩仙觀,更有悅城龍母四字題於門外壁上)、包公(一八八九年建成的包公廟)、玄武(一八三四年創建的仔北帝廟)和譚仙(路環九澳三聖廟,路環三聖宮,創建於一八六二年的路灣譚仙聖廟)等道教的神。按據路環島譚仙聖廟的廟祝說,譚仙是個小孩子神,每次顯靈,都化身為小孩,民間則俗稱譚公。譚公原名應為譚公道,源自惠州,蓋《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人物篇.仙釋》條下所記:

“譚公道者,歸善人也。居九龍山修行,不記歲月。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或為負菜,往返與俱,人其訝之。……”今路環譚仙聖廟內,其中一牆上,即畫有虎。又據香港跑馬地譚公廟《黃泥湧譚公廟志》記:

“光緒三十七年(一九○一),居處於黃泥湧之客籍人士建置本廟。相傳現址系由一名譚公附身之小童指定者。譚公原籍廣東惠州,自幼即賦異,能知未來,治病如神。……農歷四月八日譚公誕,本廟香火甚盛。……”

又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香港筲箕灣譚公廟《倉建譚公挽聖廟碑記》載:

“我筲箕灣之譚公仙聖,原由九龍峰來……”九龍峰,應即《惠州府志》記的惠州九龍山,加上其他各種資料都相符,因此可以相信譚公原名譚公道,而譚仙的俗稱譚公,或即譚公道一名的略稱。

澳門當代道教重要的組織有澳門儒釋道教聯會,辦有仔孝思墓園,建成於一九七四年,有香港道教聯合會副主席羅智光先生撰的《澳門儒釋道教聯會興建孝思墓園序》。又據羅智光先生在最近與筆者的一次邊談中所透露,澳門以前亦曾有先天道的傳播,但後來因故沉寂了。羅智光先生乃香港先天道知名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其言當為可信。先天道主張三教合一,所以澳門儒釋道教聯會或與香港的先天道有著某種關系亦未可知。

根據先天道《香港福慶堂道譜.道緣摘綿慶堂第二集》記載,先天道綿慶堂于一九七二年在澳門成立,掌道者為社景賢女士,傳女子弟數十人,綿慶堂乃屬先天道岭南道派禮賢堂一脈。

此外,澳門亦有一貫道的活動,但這個教派的活動向來極為隱秘。建成於光緒乙未年(一八九五)的醫靈廟內有一濟公殿,有木刻聯“濟急求金天上降,公能化木井中生”,殿內木案刻有“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孟秋吉旦”,一貫道清未時流行於山東等地,以濟公為其主要崇祀的神明之一,因此澳門醫靈廟濟公殿這一條資料,實在未知與一貫道是否有關系?

澳門居民亦有信奉和崇祀一些相對地次要的屬道教的神靈,例如石敢當、土地、財帛星君、魯班先師、華光大帝、華佗先師、社神、福神、太歲和侯王等。在八十年代的仔和路環兩島,許多帶宗教性質的儀式,仍有極少數的道士(或俗稱喃嘸佬)代勞主持。

 

其他宗教

回教

據公元九世紀中葉曾到過中國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游記所載,廣州有穆斯林的蕃坊,且有回教教長一人,教堂一所,各地穆斯林商賈多聚廣州,由中國皇帝任命伊斯蘭教判官一人,依該教風俗,治理教徒的訴訟。現廣州有回教清真寺,名懷聖寺,又名光塔寺,南宋詩人方信儒《南海百詠集》中的《詠番塔詩》後記中提到“番塔始建於唐時,曰懷聖寺塔”,可見回教在唐代已傳至岭南。宋時廣州海外貿易盛況空前,回教之傳播更勝從前。明時,廣東多有“土生蕃客”後裔,其中順德、南海、番禺皆有蒲姓回教家族,另在廣州亦有著名的薩、傅、楊、張等族,清初以來有保、端木、蘇、蔡、安、白、李、時等姓。這些都是從中國各地遷粵的回教家族,此外亦有從廣西肇慶向廣州靠攏的回教信徒。

回教何時傳入澳門,現無確實証據可依,但估計應在明之前,最初引領葡人來澳的火者亞三,極有可能就是一位回教徒。而明清間來到澳門貿易的諸蕃中,其中就有來自東南亞流行回教的地區,例如爪哇。回教徒是以擅長於貿易見稱的,故在明清間從中國內地或海外來到澳門,是毫不奇怪的。在抗戰前夕的肇慶,有一次回教徒的大遷徙,其中一部份就逃到了澳門,以避戰禍。一九四九後,則有少數回族從中國西北各地移居澳門。目前澳門的回教徒約有百餘人。

 

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約於一九二四年始由美國的羅德女士傳至中國的廣州,並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孫中山先生的認同。當時巴哈伊教又名“巴海運動”。約在一九三○年九月底,巴哈伊教傳至香港,相信最遲在本世紀的三十年代,巴哈伊教愿傳至澳門。一九三五年,巴哈伊教在中國又譯名為大同教。一九八○年,全球華人教徒一致同意,正名為巴哈伊教(台灣仍用大同教一名)。

巴哈伊教於一八四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由巴普於波斯發起,其後由巴哈歐拉加以發揚光大。至一九四八年,巴哈伊教已被聯合國承認。巴哈伊教的教義約有十二要點:

  一、人類平等。

  二、真理是獨立的。

  三、各種宗教的根本基礎是同一的。

  四、宗教的目的是為了團結人類。

  五、宗教必須與科學及理論相符。

  六、男女平等﹔七、破除一切偏見。

  八、世界和平。

  九、普及教育。

  十、解決經濟問題。

  十一、推廣一種共同的世界語。

  十二、要成立一個公正的國際裁判所。

  此外該教崇尚“九”這個數字。

八十年代初,巴哈伊教於澳門仔島設立澳門巴哈伊中心,駐澳門的負責人為一伊朗人華贊。巴哈伊教沒有專業的神職人員,只是每年由各地區的成年教徒推選出一個由九名男女組成的地方靈體會,目前世界上約有二萬個的靈體會,再以區域為基礎參加國家年會選出總靈體會,目前全球約有一百五十個以上的總靈體會。澳門屬港澳巴哈伊教總靈體會(位於香港九龍中間道)。另每五年,各總靈體會成員參加國際大會,選出巴哈伊教的最高行政機構—— 世界正義院,作為這宗教的決策者。靈體會、總靈體會和世界正義院之間除行政處外,在財政上亦互相支援。約在四十年前,澳門有第一位華人巴哈伊教徒,姓嚴。至八十年代,有教徒數十人。目前在澳門,巴哈伊教共有澳門、仔、路環和漁民社區四個地方靈體會。澳門的第一屆巴哈伊總靈體會成立,為世界上的第一百五十個總靈體會。目前澳門教徒人數難以估計,大約在一百以上,一千以下。但有一說謂有數千人。

 

瑣羅亞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及中亞細亞一帶的宗教,相傳創教人為瑣羅亞斯德(公元前六二八年至公元前五五一年),又名查拉圖士特拉,約于三十歲時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公元前五八八年,得到大廈國王支持,興旺起來。公元前六世紀末大流士一世時(公元前五五八年至約公元前四八八年)曾被定為波斯帝國的國教。

瑣羅亞斯德教約在公元五一六年至公元五一九年之間(甚或更早)傳入中國的北部,主要的傳播者為以擅貿易見稱的粟特諸部。在中國的史籍里又名祆教、火祆教、拜火教、火教或波斯教等。在南北朝、隋、唐時約吟行於西域邊疆地區和長安、洛陽等地,有祆祠、薩寶府祆正的設立。至公元八五四年唐武宗時曾被禁,至唐宣宗時复。北宋末南宋初於汴梁、鎮江等地這教仍流行。但十三世紀以後,這教在中國的活動似已趨終止。

瑣羅亞斯德教以波斯古經(音譯阿維斯陀)為聖書。主張善惡二元論,故有善神和凶神,以火、光明、清淨、創造、生命、善行、美德等為善,以黑暗、死亡、破壞、不淨、惡濁、謊言和惡行等為凶。相信善惡報應、靈魂轉世、末日審判、淨罪、靈魂复活和真理或光明的王國的永恒存在等,瑣羅亞斯德教禮拜“聖火”也崇拜日月星晨,故中國人認為這教是拜天主的。

 

新世界會社

新世界會社又名“天父的兒女”、“上帝的兒女”等,又有一說謂二者並非同一組織,只是有著頗密切的聯系而已。後者曾在世界多個地方(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被明確列為邪教,甚至遭到禁止和驅逐。

新世界會社,一九六八年起源於美國。其後漸次傳至歐亞各地,目前該會在全世界約有兩萬多信徒。該會教義基本上屬基督教,相信耶穌的救恩,以傳達其教義為己任。與正統基督教不同的地方是該會容許信徒同時信仰其他宗教,並且相信世界末日將於二○○○年之前來臨,因為人類將一手摧毀地球,於是耶穌將再降生人世以拯救世人,所以該會信徒主張最重要的教義乃幫助他人,教人改善生活方式等等。

新世界會社於一九八一年傳入澳門。初時由十多名英美人士在路環島黑沙村民租地開辟會址,全盛時期有教徒四、五十名,會社內有平房四棟,另有馬廄,養有馬匹、騾子、兔子、火雞、白鴿、牛和羊等動物,還設有籃球場和機動游戲機中心等。澳門的新世界會社負責人是英籍的米高,他曾強調該會奉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符合基督教精神,並以此反駁謂其為邪教的指責。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該會已轉名為“澳霉繹術中心”,大部份教徒已離開澳門,留下的八名原成員則宣稱已停止傳教,只教授騎術。

 

摩門教

摩門教其實源自基督教,但被正統基督徒視為異端。該教的先知斯密約瑟乃美國人,本是長老會的信徒而心志則稍傾向於循道會,至一八二○年春及一八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他自稱數度確切地見到異象,接觸到神的使者摩羅乃,獲授《摩門經》,後乃創立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俗稱摩門教)。約在八十年代中後,這教會自香港傳至澳門,並開設教堂。

 

基士拿教

基士拿教全名為國際基士拿知覺協會,起源於印度,相信婆羅門教和圍陀哲學,可視為古印度宗教思想的二十世紀新版本。創會者為世尊A、C、巴帝維丹達.史華米‧巴布巴(一八九六~一九七七年),其道漸盛於六、七十年代。約於八十年代末,基士拿教亦自香港傳入澳門。

 

新使徒教會

澳門新使徒教會,信徒多為居澳的菲律賓人。這一派大約在八十年代中以後傳入澳門。目前設有教堂兩間。

 

神慈秀明會

八十年代末九年代初,另一日本新興宗教神慈秀明會也傳入了澳門。目前,它們在提督馬路設有一教堂,名為澳門神慈秀明會。神慈秀明會雖起源自日本,但目前世界上有兩個總會,一在日本,一在香港,兩者並無從屬關系,相對獨立。在香港的總會信徒以華人為主,名為香港神慈秀明會總會,澳門的分會,屬香港總會。神慈秀明會信奉明主樣、神光(大光明)和財神大黑樣,主張舍財積德以淨靈,達到建設地上天國的真義。神慈秀明會創教者即明主樣,據他的自白,其神格源自觀音菩薩,為一神人合一的教主,自一九二六年起已獲觀音的神命教世,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五日於日本房州鋸山山頂,在黎明時分奏上《天津祝詞》,接受神的天啟,從此創教,一九五五年二月十日歸天,享年七十二歲。繼任者為小山秀美子女士,稱為會主樣,而首任會長則為小山庄吉先生。神慈秀明會初為世界救世教的其中一個教會(名為秀明教會),至一九七○年三月一日獨立。一九七○年六月二日獲日本政府承認為正式宗教團體,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稱為今名,從此四出傳教,發展迅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