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印尼 »

印尼華語的包容性

作者:趙守通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印尼華語的包容性

印尼華語,它與漢語標準語音的根本差異是語音的不同。華人移居印尼歷史悠久,加上印尼以島嶼眾多著稱,幅員遼闊,由於社會的分化,華人的交往、遷徒,民族的融匯,交通的阻隔,以及華人來自中國沿海多個方言地區等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逐步形成了印尼華語方言。

二十世紀前的幾百年中,中國尚沒有統一的“普通話”,地處東南沿海的各地方言與古代的官方語言差別很大,而移居印尼的華族大多數來自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帶去的都是廣粵、客家、閩南、福州、莆仙等方言,彼此方言一般難以通話。因此,印尼華族語言“南腔北調”,很難交談,如仙達有自稱的“中國仙達國語”與中國國語的普通話差別很大,詳細聽,即有廣東粵語和客家方言,也有閩南話和印尼腔的柔合,還有一點四川腔。印尼先達,居住在這裏的華人大部分都是來自閩粵地區的先民,隨著歲月的更迭,先達形成了很大的華人族群,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華人歷經五十年的不懈努力,創辦了許多華人中小學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華人學校的華語教師極其缺乏,先達華僑社團,通過當時中國國民政府駐印尼棉蘭領事館的領事,到四川招聘了一大批華語教師到先達任教,先達各華人中小學的教學都是以四川的普通話為准,所以,仙達的“中國仙達國語”帶有四川腔是不足為奇的。在印尼華族社會中,閩南人居多,因此,其他地區就把閩南話說成是“福建話”,這是不準確的。在印尼的棉蘭、仙達、民禮、阿沙汗、楠榜等地,乃至整個蘇門答臘島閩南方言是通用語言,不管來自中國的什麼地區,講什麼方言,在蘇門答臘島都統一使用閩南話。但印尼的閩南話均為中國東南沿海各地方言的混合體,即有廣東粵語的成份,也有客家話的腔調。爪哇的閩南話就帶有爪哇腔,連普通話也爪哇腔十足,特別是東爪哇地區的爪哇腔更為突出。

由於華族在印尼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帶去家鄉的原始方言,經過幾百年的瓦解而分化,又隨著華族社會的聚居而融合,在族裔不斷遷移和分散的情況下,語言的分化過程佔優勢,分化過程和融合過程交叉進行,一種語言的不同會隨之分化為獨立的語言,這就形成了今天的印尼華族自成一腔的“閩南語”,或“仙達國語”。這種華族語言的統一過程,除了不同方言集中為民族共同語之外,還有異族語言的交融。如“緊張”,棉蘭的閩南語為“簡章”,“怎樣”讀“按盞”,聽電話,讀“扛電話”(‘聽’的印尼語譯成閩南話叫‘扛’),“開車”讀“牽車”等即有閩南音,也有廣東話,亦有客家腔和印尼馬來語音,讓人聽了糊塗。成為家鄉與之交際的樊籬,在華族語言中,有很多中國東南沿海方言的借詞,這就是交融的痕跡。印尼“閩南語”在傳播與交際的過程中,常常遇到一層層樊籬和關卡,難以暢通,這關卡和樊籬就包括各地方言及印尼馬來語的混雜,不僅不同方言難以溝通,即使是同一方言區,口語交際也會發生困難。

印尼華族語言的形成,自成一家,也是語言交融和統一的過程,在印尼的歷史上,各種方言在印尼華族中交替使用。在印尼華族中,福建閩南人居多,佔有百分之七十多的比例,具有高度發展的閩南文化,在印尼華族語言交融過程中,“閩南語”自然而然地成為勝利者,而且,由於華族社會的長期作用,其他方言都沒有分化為獨立的語言。但是,印尼的“閩南語”和其他的方言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印尼華族方言很多,通常講的是閩南語,如印尼的閩南話“你去先”聽起來是閩南話的“你先去”,其實有廣東話的成份,還有“大過你”是閩南話的“比你大”,這些都是廣東話裏的“閩南語”。閩南語在印尼華族中,使用的人口最多,占百分八十以上,使用印尼獨特的和變味的“閩南語”,是印尼華族各方言華裔共同使用的交際語言,其內部一致的“腔調”程度比較高,彼此通話沒有多大困難,根據各自居住在當地的印尼馬來語腔調的語言特點,又分為棉蘭“閩南語”、先達“閩南語”、爪哇“閩南語”等幾個“閩南”方言片區,保留著一定的閩南語詞,外來借詞也相對比較多。

從印尼華族幾大“閩南語”片區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內部一直存在著閩南語的方言差異。因此,印尼“閩南語”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它體現在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其一,印尼閩南語並不來原於某一區域的單一性漢語方言,它來自於廣東的潮汕閩南語方言和漳、廈、泉閩南語方言片區,在各閩南語方言片區中還有山區和沿海之別,以及閩南語方言片區與周邊相鄰地區其他方言的“閩南語腔調”之分。這是印尼閩南語形成的多元性在空間上的體現。其二,印尼“閩南語”的基本形成格局始于宋元以後。宋元以後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先民大面積遷徒印尼各群島,由宋元到明清,由明清及現在,印尼華人落地生根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千年的時間,由於華人在印尼居住的時間跨度大,閩南語在印尼華族中不斷地發生著變異,這種隨時間的跨度的不斷的變異,就是印尼“閩南語”在印尼形成的多元性在時間上的表現。時間和空間的多元性在印尼“閩南語”形成過程中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某一時間,某一區域對同一方言發生作用,從而造成了今天的印尼“閩南語”方言的來源呈現出極為複雜的局面。

印尼華族“閩南語”的構詞是以漢語為基礎的,但有自已的創意,如“自行車與風車”,“摩托車與電單車”,“空調與冷器”,“套房與層房”等。其構詞在叫法上就有自已獨特的創意,自行車是靠充汽體行走的,閩南語的汽體叫“風”,印尼閩南語就把自行車叫成“風車”;摩托車是靠電動行走的,印尼閩南語就把摩托車叫成“電單車”;空調有供冷暖汽體的功能,但印尼屬熱帶氣候,不需要暖汽體,印尼閩南語就把空調叫成“冷器”;套房,閩南語意為商品房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層層上升築造而成,印尼閩南語就取層層之意,把套房稱為“層房”。所有這些語音叫法的不同,都是存在著閩南語與印尼華族“閩南語”在構詞上的不同,這種不同,更符合印尼的狀況習慣,更具有合理性。

以漢語為框架,以閩南語為核心的印尼“閩南語”,構詞現象是印尼華族社會語言獨特的風景線的一大特點,它包容有客家腔,廣東粵語調和印尼馬來語等三大方面的方言。只要稍加留意便可聽出來,如果不知道這一特點,只是一味地按照正統的閩南語的傳統習慣看待印尼“閩南語”,就會出現語言障阻,甚至產生反感的錯誤心理。反之,正確認識印尼“閩南語”的這個特點,就能得到一把認識印尼“閩南語”的金鑰匙。

由於歷史原因,印尼華族“閩南語”帶有其他方言腔調是必然的。這是歷史多元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是印尼華族和各地方言薈萃在印尼的見證,也是印尼華族與印尼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結晶。現在印尼華族“閩南語”獨特的色彩不但不會沖淡,反而更濃,更帶有多元文化的情調,也是不可避免的。語言是社會底蘊的拷貝與縮影,華族社會不可能關起大門,印尼“閩南語”也必然隨華族社會的發展而更加豐富。無論在印尼,還是在閩南地區都是如此,經過自然的選擇,其結果會使印尼華族“閩南語”更加多姿多彩。

印尼華族“閩南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使印尼華族“閩南語”能適應各種族多元化的需要,它能適應印尼華族來自中國多個區域的特點,照顧到了各種方言習慣的需要。是印尼社會文化的靚麗風景線,豐富多彩的印尼華族“閩南語”與印尼社會的語言柔和在一起,使印尼華族的語言文化更加亮麗多姿。

作者系南安市僑聯副主席

福建僑聯網 2004年6月14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