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新加坡 »

新加坡早期的“福建幫”

作者:喬志立  來源:福建鄉音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新加坡早期的“福建幫”

東南亞早期的華族社會的形成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末葉。當時,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同胞,為了加強聯絡,互相幫助,他們屬守中華文化禮儀和傳統習俗,沿襲國內的聯絡方式,在宗族同鄉的基礎上建立幫派,以壯大自身的力量。

 

興“幫”與建“廟”

十九世紀的新加坡、馬來亞華族社會的主要力量,是以講廈門語系方言的漳州府、泉州府和永春縣的福建移民為代表的“福建幫”構成的。當時幫內的主要領導成員,大都是從麻六甲移居新加坡的漳州和泉州的商人。他們不僅人口眾多,財力也居於各幫之上,憑藉著這兩項優勢,挖掘著新、馬華人社區。於是振興幫派實力與興建供本幫同仁祭祀、聚傳的寺廟,成了他們增強地緣凝聚力的主要形式。

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由麻六甲移居新加坡的漳州府漳浦縣人薛佛記,率領鄉親在石力路(SELAT ROAD)修建了漳泉人的公塚——恒山亭。根據道光丙申年(一八三六年)所立的《恒山亭重議規約五條》第五條記載“漳泉邑人之船舶,需捐資若干,始允下葬於恒山亭。”當時的恒山亭也正是福建幫總機構的會所。

一八四○年,他們又在閩籍華商聚集的直落亞逸街(TELOK AYER ST)修建了奉祀天后和觀音的天福宮。這時,福建幫總機構的會所也由恒山亭遷到了天福宮。一八六○年福建會館成立時,總會的辦事機構也就設在天福宮內了。

隨著各府縣人口的增加,為了保障各自地區同鄉的利益,福建幫開始分成若干個小集團,最早分出來的自是人財兩旺的永春人。早在宋代,原籍永春石古井村的陳普足,從小出家到永春縣的大雲院侯道,後坐化于安溪縣的清水岩,因而被鄉人信眾奉為“清水祖師”。因他出生於永春,歿于安溪,所以“清水祖師”一直是這一帶人供奉的神祗之一。移居海外的永春和泉州安溪人,也把他們原先信奉的祖師帶到了國外。清道光十年( 一八三○年)閩商楊清海帶領鄉親,在納喜士街(NARCIS ST)興建了供奉清水祖師的金蘭廟。從廟名推斷,當時沿襲古代“金蘭結義”之意。翌年,從麻六甲移居新加坡的漳泉地區的三十六個家族組成的兄弟互濟會,又創建了慶德會,成為福建幫的週邊領導層組織。

接下來,以縣和州為單位的宗親同鄉組織相繼成立,他們也按照在各自家鄉膜拜供奉的祖先和信仰的神祗興建寺廟。一八三六年,泉州府南安縣人興建了供奉鄉賢廣澤尊王郭聖王的風山寺; 一八七六年,金門縣人又興建了供奉聖候恩主陳淵夫婦的浯江孚濟廟;一八四九年,漳州府長泰縣人章潮三在福建街上段創建了長泰會館,後來就在原址上興建了清元真君廟。而財力更大的家族,甚至還建起了姓氏的宗廟和祠堂,如陳金鐘(陳篤生之子)和陳明水於 一八七八年共同捐資興建了陳氏宗祠赤保宮。這些以華族傳統寺廟形式建成的活動場所,面為聯絡團結宗族和鄉親的據點,同時也以這種特有的活動方式擴大了本幫勢力。

 

領導層的構成和個人素質

活躍于新加坡華族社會的福建幫領導層是由哪些人組成的?我們不妨引用當時著名華人學者宋旺相在《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一書中列出的 十五位僑領名錄作一個大體的分析。

一、名領導層人士中,祖籍福建的占了十位,而且都是出生于新、馬的第二代第三代華人。

二、這些傑出的僑領中,除晚期的林文慶和宋旺相到國外受過高等教育,陳金鐘、陳明水和章芳琳繼承父產外,其餘都是出身貧寒,靠自己勞動,經過慘澹經營,後來逐步發家的商人。如陳篤生早期以販賣蔬菜、水果、雞鴨為生,後來才轉而經商,炒地皮發家。出身貧寒的顏永成,17歲到牙直利公司當學徒,後來才承包勞工,經營地產而致富。

三、這些經過生活磨練的領袖人物大都具有勤儉刻苦,胸懷大志,富有創造性,善於經營的優良品質。

四、僑領們致富後,普遍樂善好施,熱心社會公益。他們在捐建各種公益事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威信。

五、善於團結族人和同鄉,也是他們共有的品性,一般都能主持公道,為本幫謀利益。

六、他們除講本鄉方言外,一般能講英語或當地通用的巫語。

具備了這些條件,才可能為本幫利益周旋於集團和殖民當局之間,作為上傳下達和調解糾份的仲介人,也才能在宗族和同鄉中建立威望,受到公眾的擁戴。

 

僑領們的貢獻與作用

十九世紀的僑領普遍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當時由於殖民政府忽視移民社會的福利設施,不重視對一特殊群體的基礎教育,普遍存在缺醫少藥的現象,因此他們大都從興辦學校和醫院入手,然後再參與市政建設,這些活動不僅使華人受益,也惠及其他族人和整個社會。

陳篤生於一八四四年捐資首創陳篤生醫院。以後陳金鐘和陳明水又出資擴建了這所醫院。該院除貧苦華人可免費來院看病外,也收治其他種族的貧民病人。

在辦學方面,陳金聲於一八四五年首先捐款在廈門街創立了萃英書院,招收華人子弟入學。一八七五年章芳琳又在直落亞逸街開辦了章苑生學校,招收不同年齡、不同宗教信仰的學生學習英文,費用全部由他支付。 一八九三年顏永成也在直落亞逸街創辦了英華義學,後改名為顏永成義學。以後顏氏還在福建家鄉三都創辦了一所專供貧寒子弟就讀的義學。第一位榮獲英女皇獎學金到愛丁堡大學攻讀醫科的華人學生林文慶,和另一位以獎學金到劍橋中宇法學院攻讀法律的宋旺相留學歸來,與一些華人中的有識之士談及國外發展情況,為滿足華人女青年求知的要求,於 一八九九年率先創辦了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

僑領們在僑居地捐資興辦教育和醫院的義舉,也延綿到二十世紀以後,開了許多華僑在家鄉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的先河。

此外,僑領們還參與興辦其他公用設施,如陳金聲捐資鋪路、修建供水工程章芳琳開闢公園,建立救火隊,興建可遮風擋雨的芳琳市場等等。

華族領袖也運用他們的威望,經常參與宣傳地方法律,維持社會秩序;溝通政府與華人的隔閡,調解華人之間的矛盾糾紛,還積極參與立法會議、市政委員會和華民諮詢局的事務,協助殖民政府策劃治理工作。

此外,他們把商業活動擴展到國內和其他地區,陳明水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在上海開設了從事進出口生意的金聲公司,成為首位來中國開辦經濟實體的華商。

總之,早期新、馬僑領的善舉,不僅為當地同胞做了許多好事,也為日後的僑領做出了榜樣,是值得後人研究和稱頌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