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縣鄉、鎮、場建置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安縣鄉、鎮、場建置

螺城鎮

螺城鎮位於縣域中部,東、南、北與螺陽鄉交界,西北與黃塘鄉毗鄰。面積五.二三平方公里。福廈公路自北而南貫穿境內。該鎮是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鎮政府設在城內新街。

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裏置惠安縣,縣治即設於此。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因防禦倭寇侵擾,始建城牆,翌年竣工。城背西北面東南,西部自南而北有蓮花山、火山、科山、螺山、大坪山、岳山、潘山等山峰環抱,螺山負邑,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別稱螺城。

民國28年(1939年)為便於日機轟炸時群眾疏散,城牆全被拆毀。

清代,螺城屬一都,轄七個鋪。

民國時期設螺城鎮,除轄城內十個保外,又轄輞川、螺陽部分地區共十八個保。

1949年09月,縣人民政府於此設第一區公所,管轄範圍達三十個鄉(相當於現在村委會),除城內十保外,還轄輞川全部,黃塘西北部,東嶺、塗寨部分自然村。

1951年06月調整區劃時,劃出郊區。一區轄有城內八個街和東關、北關、新霞計十一個鄉。

1952年06月行政區劃全面調整,仍設一區,改轄城內四個街和東關、北關,再劃入南郊六個鄉,共轄十二個鄉。08月,把鳳旗、獅山、錢塘等三個鄉劃給二區,瓊田劃給十四區。一區轄城內四個街及東關、北關、霞東、霞光、新霞等郊鄉計九個街、鄉。

1954年01月,省府同意成立一區人民政府作為一級政權。12月,城內增劃東街、新街,計轄十一個街、鄉。

1955年10月,再次調整行政區劃,把城郊的霞光、新霞劃給黃塘,霞東劃給輞川。一區只轄城內五個街,設居委會。

1958年撤區並鄉,設城關鎮。09月,人民公社化,與鳳旗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把七個高級社劃分為二十八個生產大隊、二〇五個生產隊(不設管理區),範圍包括今螺陽鄉。

1961年析分小社,紅旗人民公社改為城關人民公社,下轄五個街、二十九個大隊、一四四個生產隊。

1962年設城關鎮,下轄三個居委會和東關、北關二個大隊。其餘農村二十九個大隊仍歸城關人民公社。

1981年城關鎮改稱螺城鎮。

1985年01月,成立螺城鎮人民政府,轄五個居民委員會。

1989年12月,轄五個街、二二四個自然村(巷、埔)計有9672戶、43383人。

北關街轄城門頭、下城河、九屎巷、江厝巷、土殺巷、埔潭、土樓尾、嶽帝廟、關帝廟、古墓爺、周厝巷、媽祖宮、後社宮、後社村、洪厝籃、樓腳口、後壁埕、呂往亭、下郭村、雙龜牌、後阪、班芝花腳、頂園等二十三個自然村(巷、埔)。

東關街轄太平街、小田船、留山頂、下臺吳、九站崎、馬山新村、東古院、代厝、豬槽潭、街巷、馬路頂、水關尾、後厝仔、東興新村、建設路、橋仔頭、南埔山新村等十八個自然村(巷、埔)。

東南街轄清海街、觀音樓、大宅埔、下宅巷、白蛇巷、下田巷、連康社、赤土埔、花山巷、四角井、圍頭池、大崎巷、六房埕、東埕巷、東城邊、南城邊、南環路、火山新村、後山新村、車仔路、中山東路、中山南路等二十二個自然村(巷、埔)。

西北街轄南嶺橋、下井街、縣口、學口埔、城隍口、鐘樓腳、新宮腳、北門頂、泗洲公巷、驛頂、坊腳、布政莊、驛埔巷、張公祠、驛埔、皇恩埔、石頭盤、惠古地、西門、西林、下莊埕、梳妝樓、龍泉巷、西門媽宮、會魁埕、旗杆潭、花齋堂、草埔、模連巷、登龍橋、聯厝宅、古墓爺、科山路、龍山下、中亭腳、火山腳、山邊內、狗腔、戴厝、金龍廟、公界、竹腳、張厝巷、崎腳王、治山治水紀念碑、後山仔頭、西姑館、花山頂、頂路、下路、城隍巷、劉厝、學巷、箭場巷、箭場埔、鳳池、下田塘、馬路埕、岳路、司公巷、池亭、後埔、方厝、禦史巷、頂埕、霞井陳、土地公宮、上湖峰、九屎巷、劉厝(四馬拖車)、山兜曾、如是堂、城河溝、南環路、北環路、西門新村、灰埕、埕尾、盲仁巷、十八層、西門外、螺山新村、槍台新村、鎮府巷、下田塘、新城等八十六個自然村(巷、埔)。

中新街轄中新巷、箭場埔、鳳尾池、後塔井、觀音仔宮、崎仔下、崎仔頂、關帝宮、雙鳳、十字街、娘仔橋、社仔埕、新梧街、織巷田、八間街、塗厝巷、歲宮巷、獨板橋、下林埔、釣庭、後池、圓智庵、圓智庵街、下梧街、溪南街、溪北街、新街口、後溪頭、許厝巷、下井仔、打鐵巷、打鐵鋪、祠堂巷、石獅口、棗巷、司公埔、德水巷、天官第、小姐廳、南嶺橋、霞井街、縣口街、學口埔、本廳衙門、後樓、糊布埕、提督衙、馬巷、後坑埕、大巷、城隍口、新城口、司鋪埕、洪厝圍、塗厝巷、美人崎、曾厝埕、許厝埕、社仔埕、雲山巷、雲山宅、九使張、屐底埕、田仔墘、東水關口、石亭壩、清風黃、先風黃、新東張、中山東路、菜市口、中山北路、民群巷等七十三個自然村(巷、埔)。

  

螺陽鄉

螺陽鄉位於縣域中部,東連塗寨鎮,西界黃塘鄉,南與東園鎮、張阪鎮接壤,西南與洛陽鎮毗鄰,東北與輞川鎮相連,面積約六十七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福廈線與惠崇、惠黃線交叉處的溪宅村。

宋時屬崇善鄉,元時分屬信義鄉平康裏、歸化裏和文質鄉祥符裏、同信裏的一、二、三、十七、十八都,清屬瓊田、崧林、下蓮、盤龍、前康、朝天、王孫、良盤等鋪。

民國時期設九個保,屬螺城鎮,還有一部分屬東園、輞川等鎮。

1949年09月,鳳旗、獅山等八個鄉歸塗寨二區,瓊田、霞東等二個鄉歸城關一區,端明、錦水等二個鄉歸東園五區。

1952年06月,全縣調整行政區劃,新霞、鳳旗等六個鄉劃歸城關一區,崧光等三個鄉劃歸塗寨二區,瓊田、梅山等三個鄉劃歸輞川十四區。同年08月,把鳳旗等四個鄉劃二區。

1955年10月,把鳳旗、端明等六個鄉劃歸洛陽區。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時,設鳳旗鄉、新霞鄉歸塗寨區,設錦明鄉歸黃塘東園區。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仍設鳳旗鄉,轄八個聯社、二十一個分社、二四七個生產隊。06月又並鄉,鳳旗鄉保留不變,轄十一個分社,生產隊則並為八十三個。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鳳旗鄉歸紅旗人民公社。

1961年冬析分小社,析紅旗公社三個街和北關、東關設城關鎮,其餘大隊、場隸屬於城關人民公社,計有二十九個大隊、場、二三九個生產隊。

1979年,陸續析分梧宅、錦東二個大隊,合計三十一個大隊(同時大隊更名的有:紅聯更名為霞張、團結更名為錦裏、霞西更名為新霞)。

1981年改稱螺陽公社。

1984年10月,成立螺陽鄉人民政府。

1985年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會員,轄三十一個村民委員會、三二三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三十一個行政村、一五二個自然村。有16986戶、80407人。

錦水行政村轄水覍、上塘、上崛、長箱尾、許單等五個自然村。

錦東行政村轄前崎坑、後崎坑、東山等三個自然村。

梧宅行政村轄梧宅、店仔頭等二個自然村。

錦峰行政村轄前康、官宅、田厝等三個自然村。

蔡厝行政村轄蔡厝、塔埔、山下等三個自然村。

上阪行政村轄東鄉、南頭、北頭、垵柄、港邊等五個自然村。

後田行政村轄頂後田、下後田、樟坑、院東等四個自然村。

五音行政村轄坑柄頂村、坑柄下村、東間、堂廂、東山、橋頭、洋塘等七個自然村。

聯群行政村轄莊林柄、溪前、後申厝、竹腳、官林、陳坑底等六個自然村。

僑群行政村轄赤塗、豆溫林、塘邊、上村仔、井上等五個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轄溪西、溪東、竹坑塘、詩口、下星等五個自然村。

盤龍行政村轄盤龍、土樓等二個自然村。

下埔行政村轄下埭、廖厝前、溪仔墘等三個自然村。

東風行政村轄前窟、嶺下、沈厝、山前、前吳、蔡村、後厝、厝鬥、前宅、上村等十個自然村。

霞光行政村轄教場頭、官林、後亭、官塘、後窯、後埔、洪厝、茂前、東園等九個自然村。

新霞行政村轄下廖、山兜、吳厝圍、新店頭、新亭尾、九垵、企塘等七個自然村。

霞東行政村轄東井、東蓮、後塘、林柄等四個自然村。

洋坑行政村轄洋坑一個自然村。

錢塘行政村轄前塘頂村、前塘下村、塘墘、蘇坑等四個自然村。

金山行政村轄金山邊、墩後、古湖、埔上、梧塘等五個自然村。

尾透行政村轄尾透、劉厝、奎坑等三個自然村。

松光行政村轄後蘇、草柄、塗潭、宮兜、青晚田、尾厝等六個自然村。

松星行政村轄上店、後店、後康、泗洲、巷內、大林、厝仔等七個自然村。

工農行政村轄許塘、杜厝、社壩頭、陳林柄、溪邊、下堡、東溪等七個自然村。

蔣吳行政村轄蔣厝、吳厝、小後蘇、進士、山頭、後埕、店仔、路下、溪西等九個自然村。

村下行政村轄村下、庵兜、後底、赤厝、梁厝、高厝等六個自然村。

前型行政村轄前型一個自然村。

錦裏行政村轄田邊、後坊二個自然村。

霞張行政村轄下張、上園、下園、下社溪、頂山富、下山富等六個自然村。

南洲行政村轄南頭、四洲等二個自然村。

梅山行政村轄竹坑、過溪、石盤、草厝、尖西嶺、集百家、田墘、後館、大壩內、後仁等十個自然村。

  

黃塘鄉

黃塘鄉地處縣域西部,東與螺陽鄉相連,西與泉州市鯉城區河市鄉交界,南與洛陽鎮接壤,北與塗嶺鄉毗鄰。面積一五四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黃塘街。

宋時分別轄於崇善鄉、崇武鄉,元時屬信義鄉、行滿鄉的同信裏、德興裏、民安裏的二、十七、十八、十九都,清時屬黃田鋪、田莊鋪、前郭鋪、穀口鋪。

民國時期設民安鄉,轄九個保。

1949年09月,劃東部、北部五個鄉隸城關第一區,劃西部、南部六個鄉歸洛陽第六區。

1951年06月,設第七區于黃塘,轄九個鄉。

1952年06月,全縣調整行政區劃,黃塘改為第九區。析立湖口、龍石、林口、獅峰、霞青等5個鄉,共轄十四個鄉。

1954年09月,又析立赤土鄉,共轄十五個鄉。10月,從城關第一區劃入新霞、霞光二個鄉,共轄十七個鄉。

1956年並區並鄉,黃塘保留區公所,全區合併為十一個鄉。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後店鄉,轄三個聯社、八個分社、七十八個生產隊;黃塘鄉轄二個聯社、十一個分社、八十九個生產隊;龍石鄉轄三個聯社、六個分社、九十二個生產隊;林口鄉轄三個聯社、十四個分社、九十九個生產隊。後再合併為黃塘鄉,轄七個分社、八十八個生產隊;南田鄉轄五個分社、五十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成立東紅人民公社,轄二十四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改為黃塘人民公社,轄三十六個生產大隊、三三〇個生產隊、 一個社辦場。全社有7585戶、33674人。

1966年“四清”後期,裁撤蓮山、蘇塘、三川、後郭、下墓、洋坑、碧嶺、南埔、洋內、後仁等十個大隊,實轄二十六個大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析立蘇塘、下阪、碧嶺、美仁、光山、後郭、石馬、林口等八個大隊,紅星更名為紫山大隊,實轄三十三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黃塘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9年12月,轄三十三個行政村、二五八個自然村。有13202戶、64043人。

黃塘行政村轄黃塘、溪頭等二個自然村。

半嶺行政村轄新厝、石頭前、樹林、路下、東山、庵下、雙溪、芙蓉、後阪、前阪等十個自然村。廢村:龍邦、虎空、天臺、娘仔厝、尾田。

官溪行政村轄洋內、鼎模、半山、湖內、圳口、後沈、尾嶺、下蔡、亭兜、樟坑、洋撲、留安、蔡坑口、蔡坑內等十四個自然村。廢村:前沈。

南田行政村轄大路、墓殊、加冬坑、尾厝、吾其仁、橋內、其板、蕉坑、西店、洋內、昔上、塗樓、後坑、大竹、北坑、下面前、大社坪、上溪、西坑、塔山圳、東墘下、鐵坑、百花宮、後壟、北墘、亭前、黃清等二十七個自然村。廢村:順政、鍋底、七丘、尾寮、石鬥腳、只頭、頂寮。

尾山行政村轄尾山、墓亭、尾行、竹仔林、後坑仔、後厝、水磨、鐵林、煙頂、丘後、粟家窯等十一個自然村。廢村:蔡厝、青蘭、後坑。

龍石行政村轄龍石、內山、厝鬥、宮邊、澳埔、圳口、百岩、安溪、外庫、校尉坑、湯厝、□窯、謝壩、何內、後埔等十五個自然村。

紫山行政村轄下村、頂村、中村、坑內、鄧厝等五個自然村。廢村:田內。

光山行政村轄刺潭、下鋪、皂鬥林、頂鋪、袁厝、陳厝、二房、馬仁莊、蓮坑、圳口等十個自然村。

赤土行政村轄頂赤土、園埔、格口、張厝、頂許厝、許新厝、破坪、仕尾、溫厝等九個自然村。

下墳行政村轄下墓、坑道、覍頭尾、溪東、大壩內等五個自然村。

壩下行政村轄壩下、後吳、古井、乙面坑、夏侯坑、獅型、埔尾、橋仔頭、小石佛、小仕尾、大石佛、牛山后等十二個自然村。廢村:赤水坑、小橋、前厝坑。

油園行政村轄油園、翁後、沙百、岩上、前吳、垵柄、董厝等七個自然村。

南垵行政村轄南安、土樓、胡厝、鄭厝、彭厝、大山腳、飲亭、好新厝等八個自然村。

松溪行政村轄松溪、董埔、尖山、布袋內、東湖、石腳、夏厝、石盤、崎蓮頭、東張、官墓、窯內、吳厝、邊溪等十四個自然村。廢村:林厝、林仙、院上、福船、後石、河劍。

後垵行政村轄大村、後宅、後吳、許厝、青林口等五個自然村。

美仁行政村轄美仁、上頭崎、塔山腳、塔仔內、歸湖內等五個自然村。

林口行政村轄林口、象坑湖、官蔭、南浦等四個自然村。

石馬行政村轄石馬、新石馬、靈頭、店仔、大村、南坑等六個自然村。

蘇塘行政村轄蘇塘、古井、埔尾等三個自然村。

下阪行政村轄下阪、山門坑、運使橋、頂新厝、田洋等五個自然村。廢村:網盾內、蘭仔口。

後郭行政村轄後郭、前張等二個自然村。

前郭行政村轄前郭、許厝、下寮、頂寮等四個自然村。

虎窟行政村轄尾厝、大壟、頂厝、宮邊、大壟口、大路頭、伍厝、墘尾等八個自然村。

後店行政村轄虎空山、公山、後深、後格、下赤土、後寮、營墓、文雅坑等八個自然村。

尾園行政村轄下樓、下園、南坑山、浮坑、尾園、竹坑等六個自然村。

省吟行政村轄新厝、湖墘、院內、許厝、嶺透、小後店、中厝、後間、高厝仔、高厝頭、橋仔頭、杏尾、曾厝、東蓮、錢厝、埭邊、大鄉、小鄉等十八個自然村。

後西行政村轄大坑、小獅、後林過、祠堂、橋尾、大潭、小庵兜等七個自然村。

謝厝行政村轄田墘、後埕、後間、周厝橋、東圳、大坑口、王厝、馬厝等八個自然村。

碧嶺行政村轄百玉店、秧嶺等二個自然村。

接待行政村轄接待、峰帽、許田、詩口、庵兜、大坑內等六個自然村。

壩嶺行政村轄壩仔下、嶺兜、莊坑頭等三個自然村。廢村:坑仔口。

埔兜行政村轄草埔園、見口、埔兜、棋盤等四個自然村。

亭林行政村轄亭林、內坑、染厝、蘇坑、康厝等五個自然村。

  

洛陽鎮

洛陽鎮位處縣域西南部洛陽江東岸,東鄰螺陽鄉、東園鎮,西與泉州市鯉城區城東鄉、河市鄉接壤,南臨泉州灣,北連黃塘鄉。面積50.57平方公里。福廈公路由此經過,扼洛陽江入海要衝,為惠安、鯉城的聯絡點。鎮政府設在洛陽街。

據《閩中摭聞》載:唐宣宗微時行經此地,見此間風景秀麗,曰:“山川勝概,類我洛陽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這裏有舉世聞名的萬安古石橋,也是著名僑鄉。

宋時隸崇武鄉,元時分屬信義鄉德興裏、行滿鄉民安裏的十八都、十九都,清時屬埔林鋪、陳莊鋪、庸莊鋪、穀口鋪、玉沙鋪、通津鋪、上田鋪、前康鋪。

民國時期設洛陽鎮,轄十二保。

1949年09月,設第六區公所於洛陽街,轄十六個鄉。

1951年06月劃出黃塘、下殿、松溪、群合、獅峰等五個鄉,另設第七區公所于黃塘。

1952年06月,第六區改為第八區,析前園、白沙、石蓮、杏塘、梅嶺等五個鄉,裁撤玉浦、杏梅二個鄉,計轄十三個鄉。同年08月撤銷石蓮、白沙、前園三個鄉,恢復玉浦鄉,共轄十一個鄉。

1954年09月,洛陽鄉改為鄉級鎮建制。

1955年10月,第八區劃進錦厝、溪莊、端明、錦水、鳳旗、鳳山、五音、聯群等八個鄉,共轄19個鄉。

1956年05月並區並鄉,撤銷洛陽區,歸東園區管轄。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洛陽鄉,轄十一個聯社、四十八個分社、三四九個生產隊。同年08月再度並鄉,仍設洛陽鄉,合併為十一個分社、九十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陽鄉改為上游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十四個生產隊。

1961年0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陽人民公社,轄二十五個生產大隊、二二四個生產隊(含一個漁業隊、一個運輸隊)。

1963年06月,萬安大隊及機關、工廠、企事業單位從洛陽公社劃出,設洛陽鎮。

1966年撤銷鎮建制。同時裁撤石任、錦莊、後鋪、玉浦、西坊、西吟頭、曾垵等七個大隊,恢復東蓮、西安二個大隊,計轄二十個大隊。

1980年析西安大隊為西方、曾垵、西吟頭三個大隊,共轄二十二個大隊。

1984年改設為鎮,析萬安大隊為洛安、萬安、洛陽三個大隊,至此計轄二十四大隊。

1985年01月,轄二十四個村民委員會、二五三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計轄二十四個行政村、七十七個自然村。有11351戶、54459人。

陳壩行政村轄後軒、大宅、三舍、運內、後籠口等五個自然村。

霞星行政村轄橋透、霞美、山仔等三個自然村。

錦芳行政村轄陳埭頭、後柯、埔兜等三個自然村。

雲莊行政村轄莊兜一個自然村。

梅嶺行政村轄嶺頭大村、嶺頭小村、前橋、塗厝仔、饒厝、大坪、山上等七個自然村。

上曾行政村轄上曾一個自然村。

上田行政村轄上田大村、上田小村等二個自然村。

群山行政村轄割嶺、水磨後、坑尾內、石船、洋井、坪尾等六個自然村。

西塘行政村轄西塘大村、西塘小村、山兜等三個自然村。

杏田行政村轄杏田、過溪、下樹、口坑等四個自然村。

塘頭行政村轄塘頭、頂後宅等二個自然村。

下曾行政村轄下曾、後房、上埔崎等三個自然村。

嶼頭行政村轄嶼頭、海尾、埭仔等三個自然村。

前園行政村轄前園大村、前園小村、村口、山仔、許莊、呂內等六個自然村。

後埔行政村轄後埔、東蓮、石任、下埭等四個行政村。

萬安行政村轄萬安(洛陽街)一個自然村。

洛安行政村轄洛安(洛陽街)一個自然村。

洛陽行政村轄洛陽(洛陽街)個自然村。

後陳行政村轄後陳、陳厝前、洋茂、東頭、下後宅、埭厝等六個自然村。

增垵行政村轄增垵一個自然村。

西吟頭行政村轄西吟頭、井吟、庵邊等三個自然村。

西方行政村轄西方一個自然村。

象浦行政村轄象浦、坑頭、汪厝、林厝、關門厝、吉貝厝等六個自然村。

白沙行政村轄劉厝白沙、鄭厝白沙、拍鐵、東村、前塘等五個自然村。

  

東園鎮

東園鎮位於縣域南部沿海,地處泉州灣北岸、洛陽江入海處,東與張阪鎮接壤,南與石獅市石湖隔海相望,東北與螺陽鄉交界,西南隔洛陽江與泉州市鯉城區後渚港遙對。面積五十七平方公里。惠秀公路自北而南貫通全境,並通達張阪、玉埕,交通便利,為著名僑鄉。鎮政府設在東園街。

宋時屬崇武鄉,元時屬行滿鄉長安裏、太康裏的廿一、廿二、廿四都,清時屬西湖鋪、白崎鋪、蒼雲鋪、前蔗鋪。民國時期,設東園鎮,轄十五個保(包括螺陽鄉錦水、端明,張阪鎮群力、美峰、玉塘、群賢等村);後港鄉轄九個保(包括張阪鎮玉埕、玉霞、崇山等村)。

1949年09月,在東園街設第五區公所,轄二十四個鄉(包括原來的東園鎮、後港鄉全部)。

1952年06月,調整行政區劃,劃出玉霞、玉埕、崇山、美峰、群賢、玉塘、群力等七個鄉,又從第四區(崇武)析出部分鄉于張阪成立第六區公所。第五區計轄二十個鄉。同年08月,裁撤山前、前康、上港三個鄉,改稱七區,共轄十七個鄉。

1954年09月,東園改設鄉級鎮建制,析立上港鄉,共轄18個鄉。

1955年撤銷第六(張阪)區公所,西部十三個鄉劃歸第七(東園)區,把端明、錦水、錦厝、溪莊四個鄉歸洛陽區。東園區計轄二十七鄉。

1956年08月並區並鄉,東園區管轄範圍擴大,包括東園、洛陽、張阪三個區全部(東園、洛陽仍設鄉級鎮)。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東園鄉,轄十聯社、三十三個分社、二五九個生產隊,後港鄉轄九個聯社、十七分社、二三六個生產隊(張阪地區單獨設張阪鄉)。後二個鄉合併為東園鄉,下轄十一個分社、一三三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東園鄉改為上游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

1961年析分小社,成立東園人民公社,轄二十五個生產大隊(其中一個漁業大隊)、二六七個生產隊(其中四個林業隊、三個牧業隊、十六個漁業隊、一個鹽業隊、七個運輸隊)。

1966年“四清”後期,裁撤群青、後申、垵頭等大隊,計轄二十一個大隊。

1979年析立群青大隊,計二十二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東園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轄二十二個村民委員會、二四〇個村民小組。

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設立東園鎮,並劃出裏春、後海、蓮埭、白奇、下埭等五個村,成立百崎回族鄉。東園鎮計轄十七個行政村、六十六個自然村。

秀土行政村轄秀土、門兜、頂宮、下宮等四個自然村。

琅山行政村轄小蔗、東湖等二個自然村。

後港行政村轄後港、大蔗、垵頭等三個自然村。

下垵行政村轄下垵、郊垵等二個自然村。

陽光行政村轄山仔洋、前阪、洪山后、山前、杏坑等五個自然村。

群青行政村轄割上、潯頭、西埔等三個自然村。

錦峰行政村轄後蔡、後西街等二個自然村。

靈溪行政村轄壩邊、內厝、洋埔等三個自然村。

侖山行政村轄上侖、康嶺、後山等三個自然村。

長申行政村轄長燒厝、高厝、坑內、坑外、崎仔、郭厝等六個自然村。

玉阪行政村轄長阪、新芽、過溪仔、蔡厝、新沙等五個自然村。

錦厝行政村轄埔仔、厝仔、馬房、大西張、小西張、路庵等六個自然村。

溪莊行政村轄牛坑、西尾頭、蓮坑山、尾山、後堡、後曾、雙溪口等七個自然村。

上林行政村轄林口、上港、後新厝等三個自然村。

鳳浦行政村轄埔莊、許內、東堡、西堡、後官、鴨山、坑園等七個自然村。

龍蒼行政村轄埭村、前院、苦埭頭等三個自然村。

東園行政村轄東園、下新厝等二個自然村。

  

百崎回族鄉

百崎回族鄉處於惠安縣南部沿海,泉州灣北部,當洛陽江入海處。東與張阪鎮交界,西與洛陽鎮毗鄰,南與東園鎮接連,西南與泉州市鯉城區東海鄉及後渚港相望,北與東園鎮接連。面積十六.七平方公里。百崎至泉州、惠安有班車通行,至後渚港有客航汽艇,水陸交通便利。鄉政府設在白奇村以東、裏春村以西、蓮埭村以北的高坡上。

宋時屬崇武鄉太康裏,元時屬行滿鄉太康裏,明時屬廿二都,清時屬白崎鋪。民國初期仍沿舊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設十二區公所,百崎屬東園區公所。

民國二十三年調整行政區劃時改屬後港區。

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東園、後港合併為第三區。

民國三十年設百崎鄉,歸第二區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五月整編保甲,百崎屬東園鎮。

1949年09月,百崎屬第五區。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百崎歸上游人民公社東園管理區。

1961年09月百崎屬東園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屬東園鄉人民政府。

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設立東園鎮,並劃出裏春、後海、蓮埭、白奇、下埭五個村設百崎回族鄉。下轄五個行政村、十三個自然村。全鄉有2923戶、12305人。

白奇行政村轄白奇一個自然村。廢村:後垵。

裏春行政村轄內村、田吟、斗門頭、後塘等四個自然村。

蓮埭行政村轄埭上、大山、賀厝、山兜等四個自然村。

下埭行政村轄下埭、桔圃等二個自然村。

後海行政村轄後海、加坑等二個自然村。

  

張阪鎮

張阪鎮位於縣域南部,東與山霞鄉相連,西與東園鎮毗鄰,南臨泉州灣,北與塗寨鎮、螺陽鄉交界。面積七十九平方公里。惠崇公路自西而東橫穿全境,獺窟島亦已通公路。七十年代“七一圍墾”工程竣工後,增加可耕地幾千畝,又添建鹽場。鎮政府設在張阪村。

宋時隸崇武鄉,元時屬行滿鄉守節裏、太康裏的廿二、廿三、廿五、廿六都,清時屬鎮安鋪、鬆口鋪、埕漳鋪、青山鋪、獺窟鋪。

民國時期分別屬青山鄉、後港鄉、東園鎮。

1949年09月後,分別轄於第四(崇武區),第五(東園)區。

1952年06月,成立第六區公所,轄十五個鄉(即今張阪地區)。

1955年10月調整行政區劃,為加強沿海突出部工作,撤銷張阪區,劃浮山、後見給崇武區,餘全部併入東園區。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設濱山、玉峰、錦鐘、玉群等四個鄉歸東園區。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張阪鄉,下轄八個聯社、二十個分社、二五七個生產隊;浮山鄉轄一個分社。同年08月,二個鄉合併為張阪鄉,轄八個分社、九十九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張阪鄉改為上游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

1961年09月,成立張阪人民公社,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其中二個漁業大隊)、二百個生產隊(其中二個林業隊、二個畜牧隊、八個漁業隊、一個運輸隊)、二個社辦場(一個鹽場、一個養殖場)。不久,析黃嶺、玉園、侖前等二個大隊,合計二十四個生產大隊。

1966年“四清”後期,裁撤玉園大隊,從崇武公社劃隸浮山大隊。仍為二十四個生產大隊。

70年代末,析立上侖、後蔡、聯新、玉園、玉田、前頭、玉前、山高富等大隊,裁撤蓮山、玉霞二個大隊,同時村下大隊更名為蒼霞大隊,全社計轄三十一個生產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張阪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轄三十一個村民委員會、一九五個村民小組。

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設置張阪鎮,實行鎮帶村體制,下轄三十一個行政村、八十六個自然村,有13365戶、63696人。

松山行政村轄大坪、楊厝、莊內等三個自然村。

塘園行政村轄塘園一個自然村。

霞美行政村轄霞美、伍厝、象林、張厝等四個自然村。

玉塘行政村轄大埔塘一個自然村。

玉田行政村轄小埔塘、楊宅等二個自然村。

玉園行政村轄刺門兜、南山等二個自然村。

群力行政村轄塘邊、塘南、杏坑、店仔、山仔邊等五個自然村。

張阪行政村轄張阪、西院、西洋、埔邊等四個自然村。

下宮行政村轄下宮、赤石、東頭、東垵、下街、新厝夷等六個自然村。

上塘行政村轄上塘、前福、新街、前埔、下埔等五個自然村。

後邊行政村轄後邊、西埔街等二個自然村。

村下行政村轄村下一個自然村。

門頭行政村轄門頭、田中、坑園等三個自然村。

蘇坑行政村轄蘇坑、後宅等二個自然村。

上侖行政村轄上侖、東張等二個自然村。

後蔡行政村轄後蔡一個自然村。

山內行政村轄下山內、東樓、東西厝、陳埔等四個自然村。

蓮新行政村轄東溪、蓮葉石、新塘內等三個自然村。

後曾行政村轄後曾、北蔗、大回等三個自然村。

前頭行政村轄前頭一個自然村。

前見行政村轄前見一個自然村。

後見行政村轄後見、插坑等二個自然村。

浮山行政村轄西峰、西鬥、荷石、茂林、東峰等五個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轄山高富、六家、下燒灰、下厝等四個自然村。

玉霞行政村轄下洋、墩頭等二個自然村。

玉前行政村轄山前、井下等二個自然村。

玉埕行政村轄埕邊、井頭等二個自然村。

崇山行政村轄山兜、山頭、龜山頭等三個自然村。

群賢行政村轄蓮內、社內、七裏灣、竹仔坑、上坑、下坑等六個自然村。

侖前行政村轄侖前一個自然村。

黃嶺行政村轄黃嶺、上雪、西雪等3個自然村。

  

塗寨鎮

塗寨鎮地處縣域東南部,東與東嶺鎮毗鄰,東南與山霞鄉相接,西連螺陽鄉,南界張阪鎮,北與輞川鎮接壤。面積四十九.三平方公里。惠崇公路橫穿東西,惠岞公路由此經過,交通便利。鎮政府設在塗寨街。

清代曾在此屯軍築寨設防,故稱塗寨。宋時隸崇武鄉、崇善鄉,元時分屬文質鄉、行滿鄉的祥符裏、守節裏的廿五、廿八、廿九、卅四都,清時屬普光鋪、崧林鋪、仙溪鋪、蔡宅鋪。

民國時期設塗寨鄉,轄十五個保。

1949年09月,從第一區(城關)劃入鳳旗、獅山、五音、錢塘、霞蓮、蓮溪等六個鄉,成立第二區(塗寨),轄二十一個鄉。

1951年06月裁撤蓮溪、下蓮二個鄉,轄十九個鄉。

1952年06月,調整行政區劃,從鳳旗片劃出三個鄉給第一區;析立塗南、塗北二個鄉,並從十四區(輞川)劃來奎山鄉,仍轄十九鄉。08月又劃來鳳旗、獅山、錢塘等三個鄉,再設聯群鄉,裁撤塗南、塗北二個鄉,計轄二十一鄉。

1955年10月,把鳳旗片劃給洛陽區,把新田、山霞等四個鄉劃入;同時塗寨鄉改為鄉級鎮建制,塗寨區仍轄二十一個鄉。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塗寨區轄八個鄉鎮,山霞等四個鄉合併為錦山鄉,歸崇武區;鳳旗成立鄉,再劃入塗寨區。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塗寨鄉,轄十二個聯社、五十三個分社、四〇三個生產隊;鳳旗鄉轄八個聯社、二十一個分社、二五七個生產隊。06月並鄉,這二個鄉均保留。塗寨鄉轄十四個分社、一三一個生產隊;鳳旗鄉轄十一個分社、八十三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塗寨鄉改為飛躍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鳳旗鄉併入紅旗人民公社。塗寨管理區轄十五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塗寨人民公社,轄二十五個生產大隊、二四七個生產隊。

1962年析宣妙、頂郭、金象、東山、社壩等五個大隊,裁上村、溫厝二個大隊,共轄二十八個大隊。

1966年“四清”期間裁撤溫厝、上村、宣妙、頂郭、社壩、金象、東山等七個大隊,恢復崧林、紅星二個大隊,計轄二十三個大隊。

1979年落實農村經濟政策後,陸續析分上村、溫厝、社壩、東山、金象等五個大隊,同時東山大隊更名為東阪大隊,裁撤崧林、紅星二個大隊,計轄二十六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塗寨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轄二十六個村民委員會、三五五個村民小組。

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設置塗寨鎮,實行鎮帶村體制。轄二十六個行政村、九十七個自然村,有17216戶、72754人。

陳芹行政村轄前堡、中堡、後堡、山后等四個自然村。

靈山行政村轄胡厝、後坑型、山黃柄、下胡、大埔等五個自然村。

溫厝行政村轄溫厝、前湖、下店、蘆厝等四個自然村。

上村行政村轄上村一個自然村。

曾厝行政村轄曾厝、染厝、塗窟等三個自然村。

莊內行政村轄莊內、亭仔等二個自然村。

新亭行政村轄新亭、下曾、侖上、宮後、黃崎、烏石磨等六個自然村。

互助行政村轄上樑、下樑、陳厝、正兜、後林等五個自然村。

山尾行政村轄山尾、牛嶺、弄內、院前、壩內等五個自然村。

立新行政村轄頂郭、下郭、西湖、宣妙、申塘後、頂街、下街等七個自然村。

廖厝行政村轄廖厝、印石等二個自然村。

和弄行政村轄和弄一個自然村。

文峰行政村轄林前、東園、大宅、西行、黃莊、下樓、東埔等七個自然村。

胡厝行政村轄胡厝、下張、後窯、康下、前埔等五個自然村。

岩峰行政村轄塘邊、西型、辛後門、東山、西新、頂村兜、下村兜等七個自然村。

曲江行政村轄東宅、山上、前鄉、後窯、海埭、壩內等六個自然村。

東莊行政村轄東莊一個自然村。

大廳行政村轄大廳、前富、小廳、赤厝等四個自然村。

塔上行政村轄塔上一個自然村。

下社行政村轄下社、上社等二個自然村。

古山行政村轄古山、路墘、北坑等三個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轄南埔、小士頭、後郭、山腰等四個自然村。

瑞東行政村轄東埕、祠堂、土樓、塔後、前坑等五個自然村。

東阪行政村轄東山、下阪等二個自然村。

社壩行政村轄社壩、後甘等二個自然村。

金相行政村轄金相、柯厝、鄭厝等三個自然村。

  

山霞鄉

山霞鄉位於縣域東南部,東與崇武鎮接壤,西與張阪鎮交界,南臨泉州灣,北與塗寨鎮相連。面積三十多平方公里。惠崇公路自西北向東南貫通全境。鄉政府設在山霞村新街。

民國19年(1930年)震撼全省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惠東暴動”即從轄區內的後洋村開始發動。

宋時隸崇武鄉,元時屬行滿鄉守節裏的廿六、廿七都,清時屬青山鋪、鳳洋鋪、場下鋪。

民國時期設青山鄉,轄七個保。

1949年09月,設七個鄉歸第四(崇武)區公所。

1955年10月調整行政區域時,劃出新田、山霞、山腰、錦繡等四個鄉歸塗寨區,餘三鄉仍歸崇武區。

1956年08月並區並鄉,設錦山鄉、青濱鄉、霞青鄉歸崇武區。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青山鄉,下轄七個聯社、十六個分社、一八三個生產隊。同年08月併入崇武鄉。09月,人民公社化,崇武鄉改為飛躍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八個生產大隊。

1961年09月析分小社,歸崇武人民公社。

1974年崇武公社析分十六個生產大隊,成立山霞人民公社。

1982年析下坑為霞溪、霞陽、霞青等三個大隊,同時前園大隊更名為鷹園大隊,山尾大隊更名為宣美大隊,下阪大隊更名為青山大隊,計轄十八個生產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山霞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轄十八個村民委員會、一六二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十八個行政村、四十九個自然村,有8357戶、42092人。

垵固行政村轄垵固、下垵固等二個自然村。

鷹園行政村轄頂前園、下前園、港邊等三個自然村。

前張行政村轄前張、張厝、西山、墓庵、西坑、東頭等六自然村。

新塘行政村轄新塘一個自然村。

宣美行政村轄山尾、水邊、場下等三個自然村。

山霞行政村轄山柄、新街等二個自然村。

田墘行政村轄田墘、邱內、埭頭等三個自然村。

山腰行政村轄山腰、後垵、東格、下後垵、東山、下塘、前亭等七個自然村。

後洋行政村轄後洋、赤湖等二個自然村。

大淡行政村轄頂大淡、下大淡等二個自然村。

東坑行政村轄東坑、港邊等二個自然村。

霞溪行政村轄霞溪、東侖等二個自然村。

霞青行政村轄霞青一個自然村。

霞陽行政村轄霞陽一個自然村。

青山行政村轄下阪、錢盧下、厝西、蘆厝等四個自然村。

埭透行政村轄埭透、茂安、山前、埭邊等四個自然村。

東蓮行政村轄東蓮、前坑等二個自然村。

田邊行政村轄田邊、鋪上等二個自然村。

  

崇武鎮

崇武鎮地處縣域東南部沿海,東臨臺灣海峽,西與山霞鄉接連,南隔海與石獅市祥芝鎮相望,北隔海與淨峰鄉、小岞鄉遙對。面積十八平方公里。鎮政府設在西華街。

宋時屬崇善鄉,元時屬文質鄉延壽裏,清時屬崇武鋪、溪底鋪。宋時曾在此設置小兜巡檢寨;元時改為巡檢司;明洪武20年(1387年)移巡檢司於小岞,設崇武千戶所,修築城牆。

康熙二年(1663年)革去裏班,劃為崇武鋪和溪底鋪。軍事上廢衛所,改設陸汛、水汛。

民國20年(1931年)設崇武鄉。

民國24年推行保甲,成立崇武聯合辦事處(即聯保),轄十個保。

民國28年改為崇武鎮。

1949年09月,崇武成立第四區公所,轄二十六個鄉(包括現在山霞鄉全部和張阪鄉全部)。

1952年06月調整行政區劃時,張阪設第六區公所,崇武區轄十八個鄉。同年8月,潮樂、靖江、蓮西、海門等四個鄉合併,裁撤龍西鄉,計轄十五個鄉。

1955年10月,劃出新田、山霞、山腰、錦繡等四個鄉歸塗寨區,再從張阪區劃入浮山、後見等二個鄉,計轄十三個鄉。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崇武區轄的崇武改為鄉級鎮建制,包括原新田等四個鄉並為錦山鄉,崇武區轄六個鄉。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崇武鄉,轄六個聯社、十八個分社、二六七個生產隊;青山鄉轄七個聯社、十六個分社、一八三個生產隊;浮山鄉轄一個分社、十七個生產隊。08月,又合併為崇武鄉,轄十一個分社、一三五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崇武鄉改為飛躍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七個生產大隊,包括現在崇武、岞港範圍。

1961年析分小社,成立崇武人民公社,轄四十四個生產大隊(其中二十九個農業大隊、十一個漁業大隊、四個運輸隊)、三八六個生產隊(其中一二六個漁業隊、一個鹽業隊、二十一個運輸隊)、二個社辦場(一個鹽場、一個養殖場),包括現在山霞鄉全部。

1964年改崇武為鎮建制,轄五個居委會。崇武人民公社轄二十四個生產大隊。

1974年劃出十六個生產大隊,成立山霞人民公社。崇武人民公社轄十二個生產大隊。

1984年09月改為鎮建制。

1984年10月,成立崇武鎮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轄五個居委會、四十二個居民小組,七個村民委員會、一六三個村民小組。

1989年十二月,轄十二個行政村、二十個自然村。有12590戶、62462人。

靖江行政村轄靖江(崇武城內)一個自然村。

蓮西行政村轄蓮西(崇武城內)一個自然村。

海門行政村轄海門(崇武城內)一個自然村。

潮樂行政村轄潮樂(崇武城內)一個自然村。

西華行政村轄西華(崇武城內)一個自然村。

大岞行政村轄大岞一個自然村。

港墘行政村轄港墘、西堡、田北等三個自然村。

前垵行政村轄前垵一個自然村。

霞西行政村轄下山柄、厝西、港邊等三個自然村。

龍西行政村轄西埔、官住等二個自然村。

溪底行政村轄溪底一個自然村。

五峰行政村轄峰前、峰東、峰上、峰後等四個自然村。

  

小岞鄉

小岞鄉位於縣域東部沿海,東、南、北三面瀕海,西北與淨峰鄉七裏湖狹長地帶接壤。面積約七.四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前內。

宋時屬崇善鄉,元時屬文質鄉延壽裏的卅一都,清屬黃坑鋪。民國時期屬淨峰鄉。

1949年09月,設三個鄉,歸第三區(東嶺區)。

1952年06月在湖街設第四區,小岞屬第四區。

1956年06月三個鄉合併為小岞鄉,歸東嶺區管轄。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保留小岞鄉,下轄三個聯社、四個分社、一二五個生產隊;同年09月,併入淨峰鄉。09月人民公社化,小岞屬飛躍人民公社,歸淨峰管理區管轄。

1961年09月析分小社,成立小岞人民公社,轄十二個生產大隊(其中五個農業大隊、五個漁業大隊、二個運輸隊)、一三三個生產隊(其中五十一個農業生產隊、六十一個漁業生產隊、二十個運輸隊、一個畜牧隊)。

1970年04月撤銷小岞公社,併入淨峰公社。

1974年03月恢復小岞公社,轄五個生產大隊。

1981年析前內為前群、前海、前峰二個大隊,計轄七個生產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小岞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從後內村析出螺山村,計8個村民委員會,下轄七十個村民小組。同年05月,南賽村分為南賽、南星2個村委會,小岞鄉共轄九個村民委員會、八十一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計轄九個行政村、九個自然村,有6143戶、25536人。

東山行政村轄東山自然村。

南賽東行政村轄南東自然村。

南賽西行政村轄南西自然村。

後內行政村轄後內自然村。

螺山行政村轄螺山自然村。

新橋行政村轄新橋自然村。

前鋒行政村轄前鋒自然村。

前群行政村轄前群自然村。

前海行政村轄前海自然村。

  

淨峰鄉

淨峰鄉處於縣域東部沿海,地形狹長。東北濱海與湄洲灣相對,東南與小岞鄉毗鄰,西與東領鎮接壤,形成一個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陸相連的半島。大竹島、黃瓜島如一對哨兵守衛東北前沿。西部有座拔地而起的淨峰,鄉因此而得名。總面積三十一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湖街。

宋時隸崇善鄉,元時屬文質延壽裏、溫陵裏的卅一、卅二都,清時屬黃坑鋪、山前鋪、東周鋪。民國時期設淨峰鄉,轄九個保。

1949年09月,屬第三區(東嶺區),設九個鄉。

1952年06月,析為十四個鄉,成立第四區(淨峰區),駐地湖街。同年08月裁撤杜厝、淨北、爐內、梅東等四個鄉,恢復蓮城鄉,計轄十一個鄉。

1955年10月,劃西湖、延壽、彭城等三個鄉歸第三區,僅轄八個鄉。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撤銷第四區,設小岞鄉、嘉墩鄉、蓮城鄉、淨峰鄉,歸東嶺區管轄。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成立東周鄉,轄三個聯社、十九個分社、一五一個生產隊;淨峰鄉轄六個聯社、十五個分社、二一六個生產隊;小岞鄉轄三個聯社、四個分社、一二五個生產隊。08月間,三個鄉又合併為淨峰鄉,轄七個分社、九四九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淨峰鄉改為飛躍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十個生產大隊。

1961年09月析分小社,成立淨峰人民公社,轄二十五個生產大隊(其中十八個農業大隊、六個漁業大隊、一個運輸隊)、一七〇個生產隊(其中一四二個農業生產隊、二十四個漁業生產隊、四個副業運輸隊)。

1984年10月,成立淨峰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轄十八個村民委員會、一七六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十八個行政村,七十六個自然村,有12139戶,53534人。

蓮峰行政村轄熊厝、沙塔、東內等三個自然村。

五群行政村轄後張、村邊、山邊、楊厝、山后等五個自然村。

淨南行政村轄西坵、前申、山透、錢山后等四個自然村。

淨北行政村轄西坑、後園、南山、前山、後園街等五個自然村。

東洋行政村轄東洋一個自然村。

洋邊行政村轄洋邊、西埔、後行、東頭等四個自然村。

墩南行政村轄後型、後康、後樓等三個自然村。

墩中行政村轄張厝、鄭厝、康厝、西蔡、東透、南頭、鄭厝街等七個自然村。

墩北行政村轄塘頭、坑黃、上廳、塘頭街、上坑街等五個自然村。

城前行政村轄珍頭、水頭、東蓮、城前等四個自然村。

上村行政村轄上村、苔圃、鬥尾等三個自然村。

杜厝行政村轄杜厝、間邊等二個自然村。

山前行政村轄山前、峻古、庵邊、山前湖、下庵邊、西坑湖等六個自然村。

赤土尾行政村轄赤土尾、赤石陳、坑尾陳等三個自然村。

湖街行政村轄西坵街、中湖街、下湖街、口湖、前申湖、七裏湖(後厝、東內湖、山后湖、後內湖)六個自然村。

前爐行政村轄前吳、爐內、潘厝、東坑、新東坑等五個自然村。

南尾行政村轄南尾、厝頭、獅嘴腳、上宅、坑黃、竹監內等六個自然村。

西頭行政村轄西頭、旗杆腳、塘頭、西塘等四個自然村。

  

東嶺鎮

東嶺鎮位於縣域東部,東鄰淨峰鄉,西接塗寨鎮,南臨龍潭港,與山霞鄉相對,北隔海與後龍鄉、山腰鄉、山腰鹽場遙望,東南瀕港仔海與崇武半島對峙,西北與輞川鎮毗連。面積六十一平方公里。惠岞公路貫通境內。鎮政府設在東嶺街。

宋時隸崇善鄉,元時屬文質鄉延壽裏、安仁裏、溫陵裏的卅一、卅二、卅三都,清時屬黃坑鋪、梅莊鋪、吉莊鋪、山前鋪。民國時期設東嶺鄉,下轄十二保。

1949年09月,設第三區,下轄二十一個鄉(包括淨峰鄉、小岞鄉全部)。

1952年06月,劃出十四個鄉,在淨峰成立第四區,從輞川區劃來東湖鄉,共轄十三個鄉。同年08月裁撤西梁、東橋二個鄉,計轄十一個鄉。

1955年10月,東嶺鄉改為鎮建制,從淨峰區劃來西湖、延壽、彭城等三個鄉,計轄十四個鄉鎮。

1956年並區並鄉,設東嶺區,轄八個鄉鎮,管轄範圍再度包括淨峰、小岞半島全部。

1958年,設東嶺鄉,轄七個聯社、四十一個分社;東橋鄉轄六個聯社、十九個分社、一五一個生產隊;淨峰鄉轄六個聯社、十五個分社、二一六個生產隊;小岞鄉轄三個聯社、四個分社、一二五個生產隊。其後,東嶺、東橋合併為東嶺鄉,轄十四個分社、二〇七個生產隊。淨峰、小岞合併為淨峰鄉。09月,人民公社化,東嶺鄉改為飛躍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十八個生產大隊。

1961年09月析分小社,成立東嶺人民公社,轄三十一個生產大隊、三〇〇個生產隊。

1962年析立大坵大隊,計轄三十二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東嶺鄉人民政府,同時析潘湖、三村、湖埭頭、官嶺、小坵等五個大隊,更名後曾大隊為後建大隊、嶼頭大隊為嶼頭山大隊。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計轄三十五個村民委員會、四二〇個村民小組。

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設置東嶺鎮,實行鎮帶村體制,轄三十五個行政村、一四二個自然村。有19272戶、98726人。

東嶺行政村轄東嶺、壩尾、土坎、小梁坑、深水坑、深水坑新村、頂坑頭等七個自然村。

埔尾行政村轄埔尾、下埔尾、下埕、下坑等四個自然村。

厝鬥行政村轄厝鬥、松柏頭、湖墘、埔腳等四個自然村。

土厝行政村轄土厝、鄒厝、洋西、舊東莊、新東莊等五個自然村。

前厝行政村轄前厝、後坑仔、西埔頭等三個自然村。

彭城行政村轄五申、東塘、港仔、後尾等四個自然村。

荷山行政村轄東房、大坵、大坵埔等三個自然村。

小坵行政村轄小坵、西垵等二個自然村。

西埔行政村轄西埔、西埔街等二個自然村。

赤石行政村轄赤石、西梁、頂湖宅、下湖宅等四個自然村。

東山(原名許山頭)行政村轄東堡、西堡、北典、梁坑等四個自然村。

前林行政村轄前林、新埭頭、龍蒼等三個自然村。

東埭行政村轄東埭、西張等二個自然村。

湖邊行政村轄湖邊、後潤等二個自然村。

湖埭頭行政村轄湖埭頭、印石等二個自然村。

潘厝行政村轄潘厝、潤富、後內坑等三個自然村。

三村行政村轄下村、東埭、東戶、北埔等四個自然村。

石井行政村轄頂石井、中石井、下石井等三個自然村。

嶼頭山行政村轄嶼頭、小嶼頭等二個自然村。

埔殊行政村轄埔殊、後溪、東蔡、頂橋頭、下橋頭等五個自然村。

東湖行政村轄東湖、西埔、厝鬥、西林、潭口等五個自然村。

坑尾行政村轄頂坑尾、下坑尾、吾水邊、東阪等四個自然村。

燎原行政村轄蓮塘、洋下、上湖、洋下湖、上湖新村等五個自然村。

梅莊行政村轄梅莊、後許等二個自然村。

後建(原名後曾)行政村轄後曾、後張、後張湖等三個自然村。

散湖行政村轄店頭、店頭湖、西湖、北湖、後許湖、西鬥、湖仔內、白泉湖、姓林湖、厚生湖、東面湖、散湖等十二個自然村。

東橋行政村轄東溝橋、山頭、後窟、西園、東埭仔、西埭仔等六個自然村。

南湖行政村轄南湖、北湖、前坑、赤任尾、烏山仔等五個自然村。

珩山行政村轄珩厝、鳳髻溝、初坑、垵內、埭尾、西埔內、初坑海頭等七個自然村。

珩海行政村轄路竹下、吟兜、坑底、內墓、後港坑等五個自然村。

大吳行政村轄大吳、後港等二個自然村。

西坑行政村轄西坑、西埕溝、西樓、去塘、南坑等五個自然村。

西湖行政村轄西湖、東畔、西畔、東店等四個自然村。

官嶺行政村轄官嶺、下湖、五家、阪後、後垵、後坑等六個自然村。

香山行政村轄香山尾、小坑園、坑尾等三個自然村。

  

輞川鎮

輞川鎮地處縣域東部林輞溪下游,東臨湄洲灣,東南與東嶺鎮交界,西與黃塘鄉、螺陽鄉接壤,南與塗寨鎮相連,北與山腰鄉、塗嶺鄉及山腰鹽場毗鄰。面積五十四平方公里。鎮政府設在輞川街。

輞川形如網,諧音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此建城,城周七百余丈,高一.八丈,門四,東、北小門各一。其時:“居人千餘家,城中有市貿易,海中多出鮮品,販往郡邑以賣,沿海堤有杉行。”城早已毀。

宋時隸崇善鄉,元時屬文質鄉安仁裏、歸化裏的二、三、五、三十四都,清時屬良盤、霞莊、洞峰(原玉山鋪)、西溪、石江、錦溪等鋪。民國時期設輞川鄉,轄十五個保。

1949年09月,劃為十三個鄉,歸一區管轄。

1951年06月,在此成立第十一區公所,下轄十八個鄉。

1952年裁撤社坑、後坑二2個鄉並為後社鄉,共轄十七個鄉。

1955年10月,十一區改為輞川區;增劃梅山、驛阪、五社、梧山4個鄉,共轄二十一個鄉。

1956年06月撤銷輞川區,另設驛阪區,輞川改設鄉級鎮;劃驛阪、後坑、僑洋、錦洋四個鄉歸驛阪區,南星鄉歸塗寨區管轄。同年秋,霞東鄉興建野戰軍機場,遷移東村、鐵灶二個自然村。

1958年05月,撤區並鄉,設驛阪鄉,下轄十三個聯社、五十七個分社、三二七個生產隊;輞川鄉下轄十個聯社、四十三個分社、三八五個生產隊。爾後,二個鄉合為輞城鄉,下轄八個分社、一四四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輞城鄉改為超先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輞川人民公社,轄二十五個生產大隊、三一六個生產隊。

1965年裁撤涵內、燒厝、下莊、後任、大潘等五個大隊,另設東升大隊,計轄二十一大隊。

1979年落實農村經濟政策後,再析立後任、大潘、下江、小山、莊上、坪埔等六個大隊,計轄二十七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輞川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下轄二十五個村民委員會、三一八個村民小組。

1989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置輞川鎮,實行鎮帶村體制,下轄二十五個行政村、一二二個自然村,有15297戶、67930人。

輞川行政村轄中街、西街、桂林、標美、東尾頭、下路街、城門頂、魚仔街、上路街等九個自然村。

大潘行政村轄大潘弓個自然村。

後任行政村轄後任弓個自然村。

社坑行政村轄社坑、前張、下坑南、頂坑南等四個自然村。

後坑行政村轄後坑、燒厝、東福、內透、上庫等五個自然村。

後許行政村轄後許、下莊、新厝、上店、半埭岸等五個自然村。

溪南行政村轄溪南、南位等二個自然村。

王孫行政村轄王孫一個自然村。

坑南行政村轄頭坑、上堡、南庫、上柑、坑仔等五個自然村。

前洋行政村轄前洋、後潘、前爐、下柑等四個自然村。

許厝行政村轄許厝、趙爐、下湖、北石、埭岸頭、烏門等六個自然村。

南星行政村轄南星、東莊、吳坑、前山、西許山、西許等六個自然村。

五柳行政村轄五柳、下社尾、溝墘、好樹、桃園、東埔、柯溪、南鄉、許仁等九個自然村。

吹樓行政村轄吹樓、樓下、塘頭、小阪、甘露、塔埔、巷內等七個自然村。

峰崎行政村轄峰崎、山尾、墓前、仕尾、後宅等五個自然村。

峰南行政村轄西亭、園畔、東園、西樓、草厝等五個自然村。

許埭行政村轄下埭、頂埭、土墩尾、湖仔山等四個自然村。

下江行政村轄下江、賴厝等二個自然村。

小山行政村轄小山、過宅等二個自然村。

梧山行政村轄梧山、承天、官後、西林、下墩等五個自然村。

更新行政村轄後坑、溪上、新街、官橋、大埔內、塔頭、五家、山仔尾、後新厝、菜堂、涵內、後山兜、下籃邊等十三個自然村。

玉圍行政村轄圍內、坊腳、京山、下舍鋪、居仁、華山、前垵、下吳、斗門等九個自然村。

錢埔行政村轄坪埔、三叉口、三步、鐵屎巷等四個自然村。

莊上行政村轄莊上、井透、陳莊、坑北等四個自然村。

試劍行政村轄試劍、司口、坑黃、上林邊等四個自然村。

  

山腰鄉

山腰鄉處於縣域東北部,東與後龍鄉接壤,西依虎岩山與塗嶺鄉交界,南隔山腰鹽場瀕臨湄洲灣,北與南埔鄉毗鄰。面積約四十三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山腰自然村。

宋時屬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德音裏的五、六、七都,清屬福山、鼇塘、安埕、鼓樓等鋪及承天鋪一部分。

民國36年(1947年)設錦鳳鄉,轄十四個保。

1949年09月,改設壩頭區,轄三十二個鄉(其中包括南埔東面四個鄉、後龍十二個鄉,又從輞川劃來五峰、鳶峰二個鄉)。

1951年06月,調整行政區劃,改設山腰區,轄二十一個鄉。是月,轄十六個鄉(包括析出錦石、錦岩、錦陽等三個鄉)。07月裁撤錦石、錦岩、錦陽,設錦聯,共轄十四個鄉。

1955年10月,撤銷南埔區,從南埔區劃來十個鄉,從後龍區劃來三川、荷池二個鄉,共轄二十六個鄉。

1956年06月,全縣行政區劃再度調整,恢復南埔區。為加強山腰鹽場工作,設區級的山腰鎮,轄錦山、錦塔、錦川、錦聯、鳶峰等五個居民委員會;又劃芹安、群山二個鄉歸驛阪區,設壩頭鄉歸南埔區。

1958年春,撤銷南埔區,設壩頭鄉,轄五個聯社、二十二個分社、一五五個生產隊;山腰鄉轄七個聯社、十五個分社、一六八個生產隊。爾後,二個鄉合併為山腰鄉,轄七個分社、一〇五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山腰鄉改為超先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十六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山腰人民公社,轄二十二個生產大隊、四一六個生產隊(其中二九六個農業生產隊、一個社辦鹽場、一個畜牧場)。

1966年裁撤葉厝、鳶峰二個大隊,另設東風大隊,共轄二十一個大隊。1982年08月,析東風大隊為葉厝、鳶峰、坑內三個大隊,共轄二十三個生產大隊。二十三個村民委員會、三百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二十三個行政村,九十六個自然村。有15431戶、63106人。

古縣行政村轄土人、亭透、社仔、東莊、溪古、許厝、方厝、林厝、龍田、西壩、白鴿林、下龍尾等十二個自然村。

三朱行政村轄後林、後山、都巡、完嚇、溪墘、田厝、頂寶、下寶、後宅、前樟林、後樟林、橋頭、厝頭前十三個自然村。

前燒行政村轄前燒、芒張、光洋、頂後郭、下後郭等五個自然村。

香芹行政村轄張芹、大林、許厝鬥、前爐等四個自然村。

普安行政村轄頂普安、下普安、店仔、下蓮、山尾、後亭、金山等七個自然村。

葉厝行政村轄葉厝一個自然村。

鐘厝行政村轄鐘厝一個自然村。

前黃行政村轄前黃、西黃、土樓等三個自然村。

後張行政村轄後張、北坑等二個自然村。

鳳安行政村轄安兜、前埔、社塘等三個自然村。

坑內行政村轄頂坑內、下坑內、朝林等三個自然村。

鳳林行政村轄田墩、頂阪、劉山、烏邊、割林等五個自然村。

鳳山行政村轄大廳、劉山、坑邊、中洋、北洋、後洋、劉上、下墩等八個自然村。

鳳陽行政村轄後厝一個自然村。

鳳北行政村轄外坑、洪庫、港墘、後宅等四個自然村。

鳳南行政村轄西吳、埭中、臭頭橋等三個自然村。

新宅行政村轄新宅、土莊、山前、西蔡等四個自然村。

龍山行政村轄劉厝頭、前郭等二個自然村。

荷池行政村轄瓦厝一個自然村。

錦塔行政村轄前埕、陳莊等二個自然村。

錦山行政村轄頂鄉、赤土園等二個自然村。

錦聯行政村轄石橋、四房角、大路窟、上厝等四個自然村。

錦川行政村轄二田、頂埭、十四堰、官路、前土埭、曲尺厝等六個自然村。

  

後龍鄉

後龍鄉位於縣域東北部,東臨湄洲灣隔海與莆田縣忠門鄉相對,西與山腰鄉接連,南隔海與東嶺鎮、淨峰鄉遙望,北與南埔鄉交界。面積二十五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礁頭村。

宋時屬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德音裏的八都、十九都、清屬後林鋪、蔡林鋪、梅峰鋪。民國時期設圭峰鄉,轄九個保。劃北部地方三個保與南埔地區東部合併,另設梅東鄉。

1949年09月,屬壩頭區。

1951年06月調整行政區劃,從該區析出北部土山、三川、鯉峰歸第九區(南埔),析出南部郭厝、奎壁、崢嶸、華亭、誠中、誠樸,荷池歸第十區(山腰)。

1952年06月設十二區于郭厝,轄十六個鄉。08月,裁撤誠實、實中、蓮山、荻洲、岩山、岩田,並為誠中、土山、郭厝等三個鄉,計轄十二個鄉。

1955年把荷池、三川兩鄉劃歸山腰區,劃入南埔區的忠孝,計轄十一個鄉。

1956年並區並鄉。撤銷郭厝區,設岩山、三川、聯華、海聯、峰尾五個鄉歸南埔區。

1958年撤區並鄉,設峰尾鄉,轄七個聯社、十三個分社、二一八個生產隊;土坑鄉轄五個聯社、十個分社、一五三個生產隊。爾後,兩鄉合併為後龍鄉,轄十一個分社、一〇四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後龍鄉改為超先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轄十一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後龍人民公社,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其中十五個農業大隊)、二八〇個生產隊(內含二四六個農業生產隊)。

1962年析出和東、蓮山、西華三個大隊;

1966年“四清”後期裁撤和東、西華,不久又撤銷蓮山,實轄十六個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後龍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轄十六個村民委員會。不久,析立後墘、東山、後田三個行政村,計十九個村委會、二三七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十九個行政村、六十二個自然村。有18507戶、79898人。

上西行政村轄上西、後張等二個自然村。

峰前行政村轄峰前、後灶等二個自然村。

許厝行政村轄許厝、前厝、地北等三個自然村。

後田行政村轄後田、窯裏等二個自然村。

土坑行政村轄土坑一個自然村。

墘行政村轄月林、竹頭、後墘等三個自然村。

東山行政村轄東山、蔡嶺、白石安等三個自然村。

田裏行政村轄田裏、上坑、打厝等三個自然村。

割山行政村轄社裏、新街等二個自然村。

後龍行政村轄礁頭、坑頭、後龍港等三個自然村。

坑仔行政村轄西張、嶺腳、虎石、胡石、彭厝、坑仔底、企塘、黃厝後、柳山頭等九個自然村。

郭厝行政村轄五裏街、後柳、後埭仔、大安、埭中、後曾、祠堂後、郭厝、後吳等九個自然村。

聯岩行政村轄仙仔、西華、港頭、下後曾、坑東、坑西等六個自然村。

上樓行政村轄上樓一個自然村。

奎壁行政村轄奎壁、莊厝、西宅、後引等四個自然村。

誠峰行政村轄誠峰一個自然村。

誠平行政村轄城外、後鄭、後山、打銀、下樓等五個自然村。

前亭行政村轄龍厝、前亭等二個自然村。

崢嶸行政村轄崢嶸一個自然村。

  

南埔鄉

南埔鄉位處縣域東北部,東北瀕臨湄洲灣與莆田縣靈川鄉、東莊鄉隔海相望,西北與仙遊縣楓亭鎮交界,西與塗嶺鄉接壤,南與山腰鄉、後龍鄉毗連。面積約七十九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柳厝街。

東部沙格村有全國著名的天然深水良港,萬噸雜貨碼頭,年處理原油二百五十萬噸的省重點建設項目福建煉油廠即建在該鄉東部的練馬埔。

宋時隸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光德里、待賢裏的九都、十都、十一都,清時屬東林、竹溪、仙塘、良興、添奇等鋪及十九都梅峰鋪一部分。

民國23年(1934年)屬塗嶺區。民國36年改設天馬鄉,轄十個保。另劃東部四個保與後龍鄉北部三個保,成立梅東鄉。

1949年09月,天馬鄉分屬塗嶺、壩頭兩區管轄,西部十一個鄉歸塗嶺區,東部四個鄉歸壩頭區。

1951年06月,南埔成立第九區公所,轄十八個鄉。

1952年09月,析立施厝、仙境、槐山等三個鄉,把土山、三川二個鄉劃歸十二區。

1955年10月,撤銷南埔區公所(即原第九區),劃出十個鄉歸塗嶺區,三個鄉歸山腰區,二個鄉歸郭厝區。

1956年並區並鄉時(全縣並為七個區、六十六個鄉、八個鎮),成立南埔區,轄十四個鄉。包括南埔、後龍地區全部。

1958年撤區並鄉,設南埔鄉,轄九個聯社、二十個分社、三三五個生產隊;玉湖鄉轄四個聯社、十五個分社、二六二個生產隊。爾後,兩個鄉合併為南埔鄉,下轄十二個分社、一五八個生產隊。09月,人民公社化,隸屬超先人民公社,設南埔管理區,轄二十個生產大隊。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南埔人民公社,轄二十七個生產大隊(其中二十五個農業大隊、一個漁業大隊、一個運輸大隊)、四二〇個生產隊(其中四〇三個農業生產隊、八個漁業隊、五個運輸隊、三個林業隊、一個畜牧隊)。

1962年析出鵝頭、東張、玉山、梨山、浮洋、山溝、界路、塘頭、打厝、西楓、侖頭、邱厝、仙境、柳厝,為三十五個生產大隊。

1966年春“四清”後期,撤並鵝頭、東張、梨山、浮洋、山溝、界路、打厝、西楓、玉山,轄二十六個生產大隊。

1980年又析立鵝頭、玉山、西楓、東張等大隊,生產大隊增至三十個。

1984年10月,成立南埔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建立三十個村委員會,下轄四二六個村民小組。同年04月11日,省政府批准設立肖厝鎮;同時撤銷南埔、後龍、山腰3個鄉的建制歸肖厝鎮,但未即施行。

1989年12月,計轄三十個行政村、一〇九個自然村。有21747戶、101596人。

鴆林行政村轄南莊、港西等二個自然村。

介山行政村轄蚵寨、交界、南山、石鼻、東邱、清厝等六個自然村。

河陽行政村轄潘厝一個自然村。

鵝頭行政村轄鵝頭、窯鄭、牙口等三個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轄羊角山、鐵打墘等二個自然村。

玉湖行政村轄東陳、新東陳等二個自然村。

陳張行政村轄東張、青楓林等二個自然村。

獅東行政村轄東吳、蔣厝等二個自然村。

大前行政村轄前潘、長潭仔、大路等三個自然村。

東涼行政村轄厝場、樓下仔、下涼尾、東潘、後帝、新宅等六個自然村。

下朱行政村轄下朱、下朱尾等二個自然村。

嶺頭行政村轄嶺頭、浮洋、海頭、南邊、橋仔頭、下涼、大門頭、洋面、前爐格、下窯等十個自然村。

槐山行政村轄槐窯、上莊、格頭等三個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轄南埔、介路、山仔路、田厝、虎空口、頂溪、山溝、草溪、前沁等九個自然村。

天湖行政村轄白井、打厝、半尾、後張尾、清厝等五個自然村。

塘頭行政村轄塘頭、石牛、寮仔、埔尾、驚尾等五個自然村。

柳厝行政村轄柳厝、壩頭仔、楓林坑等三個自然村。

天竺行政村轄林柄、後鄭、地上、過溪、地頭、倒橋、油園等七個自然村。

鳳翔行政村轄田頭、南埔頭、黃河、馬厝、文阪等五個自然村。

仙境行政村轄山仔、後坑、下樓尾、蔡坑頭、蔡坑尾等五個自然村。

西楓行政村轄西楓一個自然村。

外厝行政村轄外厝一個自然村。

施厝行政村轄施厝、蔡厝等二個自然村。

侖頭行政村轄侖頭、張具等二個自然村。

邱厝行政村轄港口、前邱、後邱等三個自然村。

柯厝行政村轄柯厝、北輞等二個自然村。

先鋒行政村轄劉厝、前陳、丁寧、西寧、後坑仔、後坑店仔、楓厝、林頭、港墘、前厝、前虎山等十一個自然村。

沙格行政村轄沙格、許店等二個自然村。

肖厝行政村轄肖厝一個自然村。

惠嶼行政村轄惠嶼一個自然村。

  

塗嶺鄉

塗嶺鄉地處縣域北部,東鄰山腰鄉,西接泉州鯉城區馬甲鄉,南接輞川鎮、黃塘鄉,北界仙游縣圓莊鄉、楓亭鎮。面積一百五十七平方公里。鄉政府設在塗嶺街。

古代通往福州的官道,須經境內潼關。潼關地勢險要,系縣域北部屏障,元代曾築寨屯兵守備。

宋時屬城山鄉,元時屬忠恕鄉待賢裏、德音裏、歸化裏的三、四、六、十一都,清時屬東坪鋪、鼇塘鋪、承天鋪、樟市鋪管轄。

民國23年(1934年)設塗嶺區公所。

民國36年,改為塗嶺鄉,下轄十一個保。

1949年09月,改設為第八區,轄二十一個鄉(包括南埔地區西部十個鄉)。

1951年06月從該區劃出十個鄉歸九區(南埔),該區僅轄十一個鄉。

1952年06月從義嶺、東寨、松州3個鄉析出東坪、寨後、義路、嶺北、東坑(後改為樟腳)五個鄉,計設十六個鄉。

1954年09月,再從驛阪、雙田析出五社、黃田、陳田,計轄十八個鄉。

1955年冬,劃出義路、嶺北、東坪等鄉歸仙遊縣,劃進南埔地區西部十個鄉,計轄二十四個鄉。

1956年06月並區並鄉時,撤銷塗嶺區,設立驛阪區,轄十一個鄉。02月,後吳水庫動工,遷移後吳村;07月,菱溪水庫動工,遷移菱溪鄉庫內寨等村。

1958年春撤區並鄉,設塗嶺鄉,轄五個聯社、三十一個分社、一八五個生產隊;驛阪鄉轄十三個聯社、五十七個分社、三〇七個生產隊;東寨鄉轄三個聯社、四個分社、四十八個生產隊。爾後,三個鄉合併為塗嶺鄉,轄七個分社。09月,人民公社化,屬超先公社,設塗嶺管區,轄十三個生產大隊。

1960年興建泗洲水庫,遷移泗洲村。

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塗嶺人民公社,轄二十個生產大隊(其中十九個農業大隊)、二一〇個生產隊、一個社辦場。

1967年山外水庫建成,遷移秀溪大隊的中崎、山外等村。

1973年陳田水庫建成,遷移陳田大隊。

1981年由清美析出溪頭、下爐,全社共轄二十一個生產大隊。

1984年10月,成立塗嶺鄉人民政府。

1985年01月,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轄二十一個村民委員會、一九五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二十一個行政村、一五三個自然村,有9551戶、45269人。

樟腳行政村轄樟腳、嶺頭、竹湖、小山、黎嶺、西坑、陸厝、面前、館仔、塗樓、大宅等十一個自然村。

寨後行政村轄新厝、下寨、芹坑、店仔、石峽裏、大厝、草壟、石窟、田墘、內厝等十個自然村。

黃田行政村轄南埔、大壟、庵前廊、大墘、庵前、洋尾、下廳、塗樓、溪坪、厝鬥、蔡田、大垵等十二個自然村。

塗嶺行政村轄塗嶺街(中頂街、下街)、寨內、西吳、西吳墩、新街、埔上、洋尾、亭腳、鋪口、劉厝、長箱、後坪、林角、泗洲、新村、頂打朱、下打朱等十六個自然村。

秀溪行政村轄湖內、吟兜、棋盤、園頭、橋頭等五個自然村。

松園行政村轄赤土埔、松園、洋尾、東吳、新橋、洋林、壟尾、頂虎岩、梧坑、西安等十一個自然村。

前歐行政村轄前歐、和溜、梧洋新村、西尾池、新店頭、新厝頂、新厝下、中尼坑、烏面宮等九個自然村。

小壩行政村轄洪厝坑、橫溪、甘蔗園、後頭、上新、東州、南型、新村等八個自然村。

塗型行政村轄溫厝、後厝坑、白竹田、馬路、半嶺、羊毛等六個自然村。

清美行政村轄清美、前塗、尾厝等三個自然村。

溪頭行政村轄溪頭、路尾、南田、莊仔埕等四個自然村。

下爐行政村轄下爐、黃山鄭、埔尾、梧厝、水雞窟、水窟等六個自然村。

白潼行政村轄潼關、白水、白水嶺、後望等四個自然村。

路打行政村轄路打、下墩、西人、上埕、後埔、葉厝鋪等六個自然村。

汶陽行政村轄南頭、後宮、磐石、北頭、頂山、祖厝、中厝、新厝等八個自然村。

世上行政村轄世上、大埔等二個自然村。

驛阪行政村轄驛阪、後吳新村、糖灶、虎窟、後田角、酒店、洪厝等七個自然村。

五社行政村轄模柄、苑內、八擔、嶺下、上黃等五個自然村。

坵後行政村轄坵後、墩園、溪水、埔頭、下林等五個自然村。

路口行政村轄路口、花園、五裏松、竹洋、西坑、後山、新村、路口莊、湖仔內、嶺後、後山仔等11個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轄頂溪西、下溪西、涵仔、石山新村、巷仔口新村等5個自然村。

  

山腰鹽場

山腰鹽場位於縣域東北部,東與後龍鄉交界,東南瀕臨湄洲灣,西北與山腰鄉接壤。面積十三平方公里。惠腰公路貫通全境,塗嶺、峰尾、上西、肖厝均可通車。海上航運有十四個碼頭,滿潮時可停泊一百噸貨輪,其中下江新港碼頭、西海七單碼頭,滿潮時水深五米,可停泊五百噸貨輪,交通便利。鹽場場部設在山腰埭港。

清代乾隆年間,永春莊姓居民從連江傳來制鹵曬鹽技藝,於後岩山對面荒灘上圍墾砌堤鋪坎曬鹵。早年為縣鹽課司直轄。民國時期,設山腰鹽場公署,轄鐘厝、菜堂、埭港三個鹽務所,但發展緩慢。

1950年,成立山腰鹽場,實行民主改革,生產蒸蒸日上,生產面積達33700公畝,年產原鹽8920噸。

1952年08月,為加強鹽場工作,設山腰鎮,轄錦山、錦塔、錦聯、錦川、鳶峰等五個鄉。

1957年恢復下江老灘。

1960年改為國營鹽場,擴建五四鹽埕,下轄5個工區並帶五個農業生產大隊。

1971~1973年擴建南海鹽場。

1971~1973年擴建西海鹽場、下江新灘。

1977年擴建東海鹽場。

1980年全場面積達34243公畝,年產原鹽107500噸,產值1054萬元。

1984年10月,成立山腰鹽場,轄五個村民委員會、四十三個村民小組。

1989年12月,轄五個行政村、十六個自然村,有5327戶、22580人。

陳莊(工區)行政村轄陳莊、前埕、海沙等三個自然村。

埭港(工區)行政村轄石橋、後樓、洪厝、面前山、上厝等五個自然村。

菜堂(工區)行政村轄頂埭、下埭、下樓等三個自然村。

鐘厝(工區)行政村轄鐘厝、鳶峰等二個自然村。

海濱(農場)行政村轄海濱、埕邊、崇福等三個自然村。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