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縣古道古橋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安縣古道古橋

縣際驛道

唐代,浙江衢州經福州至漳州的驛道,自境內的白水嶺而入,過洛陽江,直貫而出。五代閩龍啟元年(九三三年)境內始建驛站。宋太平興國六年(九八一年),惠安置縣,即于縣治左設置皇華驛;元時改為龍山驛,明改為錦田驛,清沿明制。驛道自福州三山驛入境,經白水嶺過陳同關入白水鋪(今塗嶺鄉白水村)、塗嶺鋪(今塗嶺鄉塗嶺村)、驛阪鋪(今塗嶺鄉驛阪村)、居仁鋪(今輞川鄉玉圍村居仁)至縣城驛站總鋪縣前鋪。再南經盤龍鋪(今螺陽鄉盤龍村)、上田鋪(今洛陽鎮上田村)、通津鋪(今洛陽鎮),過洛陽橋抵晉江晉安驛轉南安、龍溪、漳浦直抵廣東饒平。境內的縣際驛道全長五十公里,共設八個鋪遞。

縣內驛道

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縣城設縣前鋪,開闢一條從縣城通往海濱的雙向驛道,一路向東通往黃崎,一路轉向東南通往崇武,長各五十裏,專遞鹽場海汛文書。

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開闢一條從縣城往西門山嶺驛道,全長三十裏;設置黃田鋪,專遞山嶺文書往來,使境內東西驛道貫通。

縣際古道

縣際古道有四條:

出縣城北門沿官道至驛阪,過大壟山至竹洋、樟腳、寨後往仙遊園莊,又從寨後轉走陳田、黃田至晉江馬甲,再從黃田轉向林坪頭至南安縣;

出縣城西門經飲亭、石佛、蓮坑、校尉坑、田船,翻越螃蟹嶺至晉江的吳洋、水磨;

出縣城南門經南坑、謝厝、後獅、黃塘、蘇塘、虎窟至晉江河市;

出崇武,經下山柄、西鋪、西梁、東侖、東下坑、青山、至蘇坑,過浮梁橋,入院下、埔塘、刺門兜、曾墓、塘頭、馬山、萬安,過洛陽橋,經橋南入泉州府城。

鄉村古路

境內鄉村古路縱橫交錯,連接城鄉,構成錯綜複雜的原始交通網。鄉與鄉、村與村都有道路溝通。至一九五八年,境內有4242條鄉村道路,總長5089公里。還有難以計數的鄉間小道。

古橋

境內建橋起始年代無考,但建橋頗多,大部分為石板橋或石墩木面橋。據舊志載,宋建橋樑十七座,元建四座,明建六座,清建八座,年代不詳的八座。這些橋大多屬屢圮屢修,橋址較為固定。由於歲月消磨,多數已難尋蹤跡,有5座比較著名的保存至今。

萬安橋

俗稱洛陽橋,是國內著名的第一座海港梁式古石橋。位於洛陽鎮洛陽江入海口,橋始建于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53~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八個月。初建時全長三百六十餘丈,寬一丈五尺,共四十六墩四十七孔。橋的兩旁有扶欄五百根、石獅二十八件、亭七座、塔九座,以及橋頭將軍石像。橋建成後,屢經颱風、巨浪襲擊和地震破壞,歷代較大規模修理有六次。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易橋面石板為鋼筋水泥。1962年十月六日第三孔大樑裂紋,橋墩下沉,橋面略有傾斜,至1963年四月將該部分橋孔堵實,改橋為路堤長二百六十米。

大德橋

位於塗嶺鄉驛阪街南,宋時建。橋長二十三米,寬三、三米,三孔,為石墩石樑橋,橋面結構各節由五條石板鋪成,橋板最長五.九米,寬〇.七米,厚〇.四米。清雍正五年(1727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橋南十五米處有“大德橋”石碑一座。

青龍橋

位於輞川鎮下埭村與峰崎村大路交界處,為石墩石樑橋,現已成斷橋。殘長三十五.六米,寬四.一米,四墩五孔,橋面各節原鋪設石板五條,最長十二.八米,寬一.四米,厚〇.六三米。現石板已部分缺損和斷裂,但仍為通道,供行人來往。橋由僧人道詢建於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元、明、清三次重修。

輞川橋

位於輞川鎮西北,橫跨菱溪與林輞溪交匯處,為石墩石樑橋,長一百二十一.四米,寬三.九~四.九米,七墩八孔,墩系六層重疊。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建。現新建二十二根橋欄杆,仍為交通要道。

無量橋

位於塗嶺鄉清美村溪頭溪上,為石墩石樑橋,長三十米,寬二.七米,四墩五孔。板面每節原鋪石板五條,現存四條,最長五.四米,寬〇.六五米,厚〇.二五米。明代以前建造,具體年代不詳。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