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台關係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台關係

惠安與臺灣、澎湖僅一水之隔,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洪昆輯著的《獺江新考》記載:獺江(即獺窟島,又稱浮山)“東則汪洋無際,可通臺灣、澎湖暨日本、琉球諸番,蓋中國東南隅邊地也。”惠安渡台船隻由崇武啟航,可駛至台中梧棲港。海途遇風,則可避入澎湖列島之西嶼與馬公等處,然後轉航布袋澳。晨自獺窟開帆,半夜即可抵達臺灣中部之梧棲與鹿港。

惠安地處丘陵,土地貧瘠,素以“臭頭山”、“地瓜縣”聞名。因生齒日繁,加上天災人禍,為了家小的溫飽和自身的出路,略有一技之長的工匠便紛紛外出做工。沿海人們則憑藉舟楫之便,漂洋過海,前往臺灣、南洋群島等地謀生。迨至元代,由於元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諸島,該地又隸屬于泉州路同安縣,故惠台關係密切。明初一度實行海禁,但仍然有人冒險赴台謀生或定居。

據舊志記載,惠台兩地人民的往來,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至一九八九年,移居臺灣的惠安人及其後裔有九十多萬人,主要分佈於臺北、台中和台南。故惠安成為臺灣同胞的祖籍地之一。

 

明清往台

惠安有許多半島及島嶼、港灣。各港口中,以崇武與臺灣為最靠近。《崇武所城志》載:“崇武澳為商船渡台捷徑”。《彰化縣誌》稱:“廈船來鹿(即鹿港)必至崇武、獺窟放洋”。民諺稱:“雞籠(即基隆)打狗(即高雄),自家門口”;“欲與臺灣通,大岞好舵工,舵牙把得正,不怕當頭風。暮下三嶼嶴(即崇武大岞角),梧棲(即台中)太陽紅”。

明嘉靖年間,縣城南門外甲場頭村王氏鄉親,已移居臺灣台東縣,他們把居住的村名也稱甲場頭,以示不忘祖籍。張阪鎮後邊村黃氏《錦田大宗族譜》記載:“一德公,曹公次子,徙居浦口。數傳有裔孫曰一龍者,明隆慶二年(一五六八)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居臺灣府城(即台南)”。東園人莊詩,生嘉靖壬寅年(一五四二),“少遭兵變,與兄赴台謀生”。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福建大饑荒,鄭芝龍招納福建饑民數萬人到臺灣,“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舶載至臺灣”,參加臺灣的開發。其中海澄的陳哀紀、惠安的李魁奇等人在台活動,為臺灣的開發貢獻力量。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軍隊中,也有惠安人。前型人江美鼇,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為鄭成功部隊武職人員,官拜龍驤將軍,名震一時。至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四)尚在鄭軍。沙格人王忠孝,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進士,永曆十八年偕盧若騰等入台,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卒於台。

清代是惠人往台的全盛時期,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清初隨靖海侯施琅征討臺灣的惠籍將士;第二階段是此後陸續移居臺灣墾殖的惠安人。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有:黃瑞,獺窟人,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從施琅征討臺灣,居台有年。江日升,前型人,江美鼇子,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渡台,撰《東平紀要》、《臺灣外記》兩書。張士橢,登明崇禎癸酉科(一六三三年)副榜,因耿精忠之變,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遁跡入台,居東安坊,後遁入空門,九十九歲圓寂。王璋,沙格人,王忠孝侄孫,入籍臺灣,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舉於鄉,為臺灣府第一位舉人,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應巡道高拱乾之聘,與王弼、張銓等十五人分訂《臺灣府志》。陳勝,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升臺灣水師右營守備。陳鳳,少時往台,居府城(即台南)西定坊。張勇,崇武人,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升任鎮守臺灣副總兵。陳輯熙,初居淡水中港街,旋遷廳治,同治九年(一八七〇)卒。何清霖,幼隨家渡台,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以隸屬淡水廳名義舉孝廉,卒時年已八十餘。陳大器,少時隨父入台,居竹塹,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為竹塹三十名孝友之一。張大江,早歲移居臺灣,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中武舉。

歷史上,惠人在臺灣任過官職的不少,僅清代有記載的就達三十人之多。

文官方面,曾任過府學、廳學和縣學訓導的有曾師洙、曾應選、蕭國琦、陳開遠、鄭重、曾廷試。任過府學教授的有王士鼇、駱鐘球、孫山隆。任過縣學教諭的有莊紉蘭、洪大鵬、蕭國琦、蕭際恩、陳輯熙、黃廷玉等。

武職方面,在臺灣任過水師協副將的有張勇、張吉、陳大鵬、許志超、張芹介等;任過守備的有陳勝。任過千總的有張勇(後來升至守備、副總兵)、孫明良;任過把總的有曾維勳、洪忠、曾榮、孫聯升等。

在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更有大量譜牒記載惠安各地群眾移居臺灣的情況。有下垵《江氏族譜》、獺窟頂莊村《錦繡桃源青陽傳派族譜》、埔塘村《玉塘孫氏家譜》、《玉塘孫氏官房刊譜》、《惠邑玉塘分派刺園三房家譜》、《崇武文獻黃氏家譜》、《崇武佛身詹氏四房家譜》、崇武《福全分派豐山蔣氏家譜》、崇武《曲江張氏族譜》等等。

其中螺陽山兜《百崎賀氏族譜.百崎分蓮山家譜》寫道:

“七世(賀)是親,生嘉慶壬戌(一八〇二),卒光緒丁丑(一八七七年)。……繼妣朱氏,諱寶娘,臺灣人,生嘉慶甲戌(一八一四年),卒光緒己丑(一八八九年),壽七十六。

長房九世常要,生道光戊子(一八二八年),卒同治年,壽二十九,身故臺灣。

九世炳,生庚闕,九月十六日忌辰,身故在臺灣。”

《西坑陳氏族譜》記載:

“清十世順叔公,名順,九世忠盛公之長子,往金門謀食,生卒失考。”按:據查該譜,陳順約生於道光至光緒年間。

據載,艋舺的開發者主要是惠安、晉江和南安三縣移民。在清代墾殖臺灣的惠安籍移民中,著名者有郭奕榮,在雍正九年(一七三一)開墾新竹上山腳、下山腳、山邊等地。范善成,開墾城竹圍仔的田園。雍正十年(一七三二),楊夢樵開墾新竹的頂樹林。以上諸人的傳記,均載于連橫所撰之《臺灣通史》。

 

明清代開墾臺灣的部分惠安人

姓名

開墾時間

地區

姓名

開墾時間

地區

王忠孝

永歷年間

台南

何光添

乾隆五十四年

新竹

柳天生

永曆十五年

雲林口湖

李斐然

嘉慶年間

台中

郭順宜

康熙末年

彰化鹿港

鄭 佛

嘉慶年間

新竹

陳朝合

雍正二年

臺北

潘 京

嘉慶年間

宜蘭羅東

郭奕榮

雍正九年

新竹香山

柯 水

嘉慶年間

新竹

范善成

雍正九年

新竹

連 交

嘉慶年間

臺北

楊夢樵

雍正十年

新竹

柳再為

嘉慶年間

台中大安

方重善

雍正年間

苗栗 竹南

柳永定

嘉慶年間

苗粟後龍

黃祖武

乾隆三年

桃園 花蓮

光復

柳老成

道光年間

嘉義六腳

鄭進德

乾隆中葉

新竹

柳仕傳

道光年間

苗粟苑裏

莊有得

乾隆年間

彰化芬園

柳進來

道光年間

苗粟後龍

莊明義

乾隆年間

南投草屯

柳惡來

道光年間

桃園龍潭

莊志生

乾隆年間

彰化埔鹽

康 永

道光年間

苗粟竹南

莊籍生

乾隆年間

新竹南投

莊鴻基

同治年間

高雄

朱照英

乾隆年間

新竹

莊鴻建

同治年間

高雄

孫 右

乾隆年間

台中大甲

莊曉南

同治年間

屏東恒春

 

民國時期往台

惠安漁民在臺灣海峽各漁場捕魚。隨著季節的變換和魚群的聚散,不斷轉移場地,有時為了追逐魚群,經常抵達臺灣近海。隨著海峽兩岸漁民的往來,大批商人也往返于惠台之間,進行物資交流。民國時期,每年春夏之交,臺灣船民常運鹽到大陸散賣。獺窟、崇武、秀塗、洛陽等地,成為惠台貿易的主要港口。其中不少商人,便到台定居。據1982年統計,僅獺窟一地於民國時期移居臺灣的就有1000多人,他們居住于臺北基隆仁愛街,並在當地建立先祖陵園,供後輩憑弔。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臺灣光復,惠安人連謀隨同陳儀赴台,擔任高雄市市長。臺灣回歸祖國,兩地人民的往來更為密切,兩岸同胞彼來此往,探親訪友,歡聚一堂,共敘骨肉之情。抗戰勝利後的最初幾年,崇武絕大部分大船改航臺灣,現在在臺灣當漁船船長的惠安人中,70%是崇武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遷往臺灣的惠安籍國民黨軍政人員以及其他原因往台的達五千多人。這些寓台人士,在臺灣黨政軍界供職的為數頗多,其中不少人已進入高層決策機構。例如,莊為璣,于1989年任臺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秘書;莊志英,於1975~1989年任臺北市政府副秘書長;莊景略,於1972~1989年任臺灣行政院衛生署主任秘書;江鵬堅,律師,1983年12月當選為增額臺灣立法委員;汪波,1989年任臺灣國大代表;陳璽安,1980年當選為臺灣國大代表,並被聘為憲政研討會委員;林金枝,1989年任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副局長;周德標,1989年任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副局長;黃文貴,1989年任臺灣立法委員;黃其昆,1988年任臺灣內政部警政署副署長。

 

在台惠人分布

早期旅居臺灣的惠安人有四~五萬人。特別是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後,往台落籍者,為數更多。到1989年,去台人員及移居臺灣的惠安後裔有九十萬多人,分佈臺灣各地。臺北市是惠籍人士聚居最多的地方,歷屆議員選舉,均有兩個惠籍人士當選為該市議員。其次為基隆、台中、彰化、台南、高雄等地。

居住在臺北的崇武人,在基隆組織崇武同鄉會。惠籍黃氏在臺北市建有“錦田堂”,供奉黃氏先祖神主,黃氏後裔每年舉行春秋二祭。獺窟籍的同胞,則聚居在基隆仁愛街,在該街建有先祖陵園,供後輩憑弔。大岞籍的臺灣同胞,在基隆港窟仔底建成大岞新村,以祖籍地村名命名。淡水附近的港筼鄉四房村,是崇武港筼的鄉親早年到臺灣開發的。鹿港白沙墩有個社(即村落),已有二百年的歷史,計五百多人,皆為秀塗、玉埕、張阪、下宮等駱姓後裔,他們成立駱氏宗親會。百崎“九鄉郭”的回族同胞,則在鹿港開闢郭厝鄉,聚族而居。七十多年前移台的一百多戶下垵村江姓人家,則聚居在臺北的涼州街、迪化街和安西街。惠北移台的同胞,則聚居在臺北市的頭北厝。

由於惠籍父老的積極努力,繼1985年臺北市南區小巷拓寬成城鎮改稱為“惠安街”之後,1986年,松山區三張犁又劃分一裏,定名為“惠安裏”。現在臺北市既有“惠安街”,又有“惠安裏”。

臺北惠人

崇武與臺北居於同一緯度(北緯24°~25°)。臺北是惠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那裏聚居著不少姓氏的在台惠人,成立各種同鄉會、宗親會。有全縣性的臺北市惠安同鄉會,也有血緣性的錦田黃氏宗親會、東園江姓宗親會、駱姓宗親會、潘氏宗親會以及柯厝村柯氏宗親會等 十三個。

基隆惠人

歷史上,基隆是惠人往台的主要落腳點。基隆市有駱姓宗親會。

高雄惠人

高雄市是台南海口城市,也是邑人渡台的主要落腳點。高雄市設有惠籍同胞參加的高雄市閩南同鄉會和高雄市駱姓宗親會。

 

團體

惠籍人士在台的社團組織主要有臺北市惠安同鄉會,會址在臺北市民生東路25路14樓,有會員一千多人。台中市惠安同鄉會,有會員一千多人。

帶有姓氏和宗親性質的有臺北市惠安錦田堂黃氏宗親會,黃蚌輝、黃毓麟先後擔任董事長。該會在臺北市建有“錦田堂”,供奉先祖牌位,進行春秋二祭,該會設子女頒獎金,鼓勵後代好學向上。臺北市東園江姓宗親會,建有江大人爺廟,會長江丕顯,有會員三百多人。臺北市駱姓宗親會,理事長駱忠興。臺北市還有潘氏宗親會。柯厝村柯氏宗親會,主持柯順榮,在臺北市寧波東街九巷十九號建有“龍興宮”。還有峰尾的“姑媽廟”,肖厝村的“富美宮”,侖頭村陳姓的“龍山堂”,東吳村的“新興府”,施厝村的“開山祠”,前潘村的“三一堂”,惠安林姓的“閩林祠”,沙格村的“媽祖會”等,都是宗親組織,同時帶有神廟崇祀色彩。

在文化教育組織中,1953年,南埔沙格村在台人士王子彬創辦帶有慈善性質的臺北縣私立慈航中學,校址在臺北縣汐止鎮五堵。

輞溪詩社是惠安在台詩友組織,發起人為洛陽梅嶺村在台詩人陳家添,1979年成立,有詩友幾十人,社址設在臺北市忠孝路一段五巷。辦有不定期刊物,其宗旨是“四鄉”,即鄉親、鄉情、鄉訊、鄉藝,傳播和培養下一代子女的故鄉感情和故鄉文化。

江姓團十音組織是1986年04月成立的東園江氏宗親會在基隆的南音組織。

南音育幼院是東園在台人士黃聲保創辦的,為閩南樂府附屬機構。培養南樂新苗,他們招訓有南樂興趣的子女,收容窮苦孤兒,供給一切生活、教育費用。園內設有董事、院長、管理、生活、教育等。每批編有輩分,第一批為“梅”,第二批為“蘭”。

臺北市惠安同鄉會

臺北市惠安同鄉會成立於1954年,有會員一千多人,會址在臺北市民生東路一段25號14樓金山惠安大樓。

日本佔領時期,臺北市就有互助組織螺陽公會。臺灣光復後,商旅絡繹不絕。1949年,海峽兩岸斷絕往來,惠台鄉親音訊隔離達四十年之久。

1954年,旅菲僑領王泉笙、陳炎水等往台訪問,同鄉陳家添、駱萍蹤、陳開箴、蘇鐵化、曾紀華、陳有輝、郭春興、郭姑送等倡議籌組臺北市惠安同鄉會,同鄉會成立後,因會所、經費均告厥如,因而徒有其名。

1966年,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張開箴、王佐才等重新發起籌備並改組,租賃廣州街三二一號二樓為會所,召開首屆臺北市惠安同鄉會,推選張開箴為理事長,郭姑送為常務監事。經費由全體理事、監事按月分擔,會館基金則由熱心同鄉捐獻籌集。隨後,張開箴、郭姑送等決心暫先購置西昌街二一一號三樓為會館,同時設置同鄉子女獎學金、助學金,進行冬令救濟。

1982年06月27日和1986年06月11日,進行兩次換屆選舉,由黃毓麟蟬聯為理事長,籌募基金二百五十三萬新臺幣,購得現樓房為會址。

台中市惠安同鄉會

台中市惠安同鄉會成立於1975年01月30日,由陳寶興等二十一人發起成立,陳寶興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第二屆於1980年03月16日改選,吳逸淦當選為理事長。第三屆於1987年09月13日改選,柯隆鵬擔任理事長。目前有會員一千余人,由於廣大鄉親的鼎力支持和同鄉會在聯絡鄉情、鄉誼的出色活動,該會日益壯大。該會鄉親在台子弟,或任公職,或從事企業界,多有傑出成就。

該會為獎勵同鄉會中之優秀子女,設置有“薪傳獎學金”,每學期獎勵品學兼優的大專院校學生。

臺北市駱姓宗親會

惠安駱姓族人的遷台,據史料記載,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而世居萬華(即艋舺)的駱姓宗親,則以民國初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所移居者為多。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由駱萍蹤、駱細森、駱金髮、駱蓮華、駱連成諸前輩發起籌組駱姓宗親會。1950年初,在駱開順、駱德良、駱振傳等世居萬華諸鄉親的多方奔走下,創立臺北市駱姓宗親會。初期無固定會所,繼而由駱水源、駱宏遠、駱維藩、駱希賢等鼎力促成,配合其他地區及海外宗親給以經濟與精神支援,於1968年12月01日在臺北市中山堂召開大會正式成立。

惠安駱姓在台的宗親會,除臺北市外,在高雄市、基隆市亦有組織,以聯絡感情,互相幫助。

臺北市惠安錦田黃姓宗親會

民國34年(1945年)臺灣光復後至1949年08月,錦田黃氏族人往台謀生者與日俱增。以平時散居各地,聚晤非易,1968年起,乃於每年春節期間舉辦餐敘,藉以祭拜祖先、敦睦族誼。

1983年在春節餐會中,遂有捐資購置宗祠之議,獲得眾多族人熱烈響應。06月16日召開購置宗祠第一次會議,認捐者甚為踴躍。嗣後,即購置臺北市崇德街38巷7號4樓公寓一層設置神主龕,容納百座神位,俾便供奉祖先,進而加強族親聯繫。

1984年05月臺北市惠安錦田黃姓宗親會成立,會址在臺北市大安區崇德街38巷7~11號4樓。董事會每屆任期四年。1984年05月成立第一屆董事會,首任董事長黃蚌輝。1988年05月改選成立第二屆董事會,由黃蚌輝蟬聯董事長。

臺北市江氏宗親會

縣內東園鎮下垵村有鄉土神明大人爺,傳說神明生前正直熱誠,狷介協和,歿而英靈顯赫,護境庇民,鄉人感念神恩,在村東建立霞東官供奉。民國36年,下垵旅台鄉親江石頭之母——江駱擔前往臺北時,曾到霞東宮求取香火,奉置於臺北安西街其子的大廳之中,並塑像供奉,後在涼州街購地建廟。

下垵江氏移居臺灣,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初時聚居在萬華和臺北市迪化街,後因環境變化,四處分遷,年久月深,漸次疏遠。其間部分人雖加入基隆宗親會,終嫌路途遙遠,聯絡不便。雖然江姓前輩設有大人爺宮于涼州街,作為江氏宗親的信仰中心和聚會場所,但原地狹小,諸多不便。後購置環河北路一段三一三號現址為新廟,並於1985年農曆06月25日迎神入祀。越年04月26日成立江氏宗親會。1987年中秋節,舉行神明繞境大典。1988年03月12日,成立管理委員會,並辟二樓為霞裏江氏宗祠,使春秋祭祀無匱,鄉親聚會有所。

 

惠籍在台人士擔任各社團組織負責人名表

姓 名

社 會 組 織

職 務

吳雪山

臺北市閩南同鄉會

理事長

陳家興

台中市閩南同鄉會

理事長

駱振順

高雄市閩南同鄉會

理事長

黃蚌輝

臺北市福建同鄉會

秘書長

張錦源

南投縣閩南同鄉會

理事長

陳炎水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

會長

曾紀華

世界曾氏宗親會九龍分會

理事長

黃志雲

臺北市國際建國同濟會

理事長

黃聲保

中華民國南音協會

理事長

黃善德

臺北市國術會

理事長

胡悅增

國際獅子會

執行長

黃毓麟

臺灣區印刷同業公會

理事長

 

探親謁祖

1981~1988年,惠安共接待繞道探親的臺灣同胞2413人次,其中1981年4人次,1982年192人次,1983年262人次,1984年156人次,1985年89人次,1986年122人次,1987年11月2日以前351人次,1987年11月2日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以後至1989年就接待臺胞1390人次。為了讓更多的臺胞臺屬能與在台親人團聚,從1981年開始,惠安縣先後批准426人到港澳或國外與臺灣親人會面。其中1981年、1982年各2人,1983年41人,1984年22人,1985年113人,1986年91人,1987年155人。

三十多年來,由於兩岸關係處於隔離狀態,去台人員不能與家人團聚。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盼團圓,盼統一的呼聲與日俱增。螺陽鄉第一次繞道回大陸探親的林經緯深有感觸地賦詩曰:“還鄉探舊夢成真,此日歡欣無與倫。夾道歡迎人熱烈,洗塵歡飲酒甘醇;故園整飾光蓬篳,新廈雕梁顯魚龍。剪燭西窗話不盡,傷心往事淚頻頻”。不少臺胞自願充當海峽鴻雁,為兩岸同胞傳遞資訊,溝通聯繫。南埔村臺屬蕭如元積極做好對台通信工作,數年間為本村七十多戶臺屬轉信轉款,還為鄰近十多個鄉村的臺屬轉遞信件,溝通聯繫。百崎鄉白奇村去台人員郭秋明兩次返鄉,帶去鄉親信件八百六十多封,為四戶去台人員家屬溝通與親人的聯繫。至1983年,建立通訊聯絡點四十四處,其中臺灣十處、港澳十八處、海外十六處,一年間轉達信件2160多封,使2856戶去台人員家屬與在台親人取得聯繫。

往港定居的去台人員家屬郭晉良,為臺胞傳送信件、匯款,幫助探親臺胞辦理在港期間的食宿,協助辦理回鄉探親手續,購買車船票,托運行李,主動為探親臺胞服務。僅一年時間,就接待臺胞八十多人,轉寄信件數百封,代匯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大陸各省、市、自治區的港幣六十多萬元和部分美元,得到省內外臺胞臺屬的信賴和好評。

1979年04月,東園公社秀塗大隊陳甜首次獲准往港與臺灣親人相會。

1980年,惠安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1979年80號文件和中共福建省委1980年38號檔精神,全面開展全縣去台人員的復查工作,逐人逐戶檢查臺灣省籍同胞落實政策情況,為去台人員親屬辦理往港會親手續。

東園鎮上港村去台人員呂開水的母親王蜂,年屆80高齡,在縣公安局、縣僑聯會的配合支持下,於1981年04月辦理往港會親手續。當呂開水在香港見到闊別四十多年的老母親時,激動萬分,雙膝跪在母親面前,痛哭流涕,感謝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幫助。呂開水還將母親接到臺灣團聚,沿途燃放鞭炮,在台設宴三十多席,邀請鄉親好友,為其母洗塵,慶賀闔家團圓,還拍攝三代三十多人同堂的闔家歡照片,在去台人員中產生很好的影響。呂開水為答謝中共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愛護,給縣僑聯會匯款一萬元作為酬謝,並給家鄉上港小學匯款二.二萬元,資助家鄉的教育事業。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