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縣節令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安縣節令習俗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一年之始。古稱歲首、端日。後統稱春節。

除夕之夜,大戶人家闔家團聚圍爐守歲。天甫亮,家長洗刷後在廳堂祖先或神佛前燒香點燭叩頭祝告。旋即敞開大門,燃放鞭炮,稱“開正”,迎春納福。晚輩換上新衣服向長輩拜年。大人則分紅包給孩子們,叫“結衫帶”。早餐吃完雞蛋線面後,各自分頭活動,或訪親戚拜年賀正,或邀集友伴上街、爬山、入廟遊逛、聽南音、入戲園、上相館,各取所好。

是日,有不挑水、不去水井提水、不拂塵、不掃地、不動刀、剪等禁忌,生怕有傷財氣。惠北有在這天“看新娘”的習俗,即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大年三十日娶的媳婦,給親朋好友、鄰居中未認識者再見一下面。主人家要備辦糖果、水果等招待。

初二為女兒們回娘家日,並宴請女婿。

初三俗稱“乞丐日”。一般不外出作客。但城關人不受此限。女兒也可帶女婿為父母賀正。

初四接灶神重返人間(城關人在除夕便接灶君回宅過年)。儀式各地不同。鮮花素果,或三牲果合,點香燭,燒“金紙”,放鞭炮拜祭。

初五各行各業開張營業。機關單位正式辦公,然而,因明朝某年除夕,倭寇侵擾惠安沿海,居民逃亡至初五日才回家。爾後崇武、南埔、後龍、山腰等鄉鎮都於此日來一次歡慶春節,補行春節祭祀,再吃一回雞蛋線面。崇武城內的叫“吃大頓”、南埔、後龍、山腰的叫“做大歲”。這個風俗延續至今,還不受人所禁忌。

 

上元節

元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是夜叫元宵,俗稱元宵節。自唐代起,是夜就有上元遊花燈的習俗,故叫“燈節”。即糊紮各種花燈,或掛廳堂、房間觀賞,或讓孩子們三五成群提燈四處遊玩。街頭或舉行燈謎或搭台演唱南音北管等文娛活動。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通宵,火樹銀花,景象萬千。

上元淩晨,大家族還得為祖先舉行春祭。舉族男子又分得丁包。長輩可享受祭奠的筵席。祭禮與喪事祭奠略同,只是祭文有紅白之分。

上元夜,姑娘們還有“聽香”活動。焚香告神,以“信杯”定方向,拈香出門竊聽第一句話,請人推敲,以卜凶吉。純屬迷信形式。

上元節前後,農村還有“添香”的迷信活動。“境主”彩旗前導,鼓樂齊鳴,隨後有化裝戲出、騎馬、裝閣……吹吹打打,炮銃轟天響。隨神轎在境內巡行。是夜,演戲酬神,村民大宴親友。

 

清明節

陽曆四月五日為清明節。是日上午祭祀祖先。午飯後,家長即帶領兒孫侄輩攜帶鋤頭、掃帚及紅粉、桐油、藤筆、果合、紙錢和香炮等物到死去的親人墓地祭掃、獻紙錢,肅立致敬,有的還向子孫後輩簡略介紹祖先的業績,以示悼念之情。大家族舉族祭拜祖墳後就墓地舉行野餐叫“吃上墓”。

俗例,清明節前後十天,無任何禁忌,除掃墓外,還可以遷葬、修墳,收拾遺骸,盛以“皇金”,改葬吉地。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重午節,俗稱五月節。是日,家家戶戶門窗須插菖蒲、艾葉,室內牆角噴灑雄黃酒。小兒手結五色線,胸佩香袋,用以驅邪逐穢。縛粽子,煎麥粉和糖或咸作料攪成的“煎堆”。置辦酒肉“做節”(孝敬公媽神位 )。此節屬燒金(箔紙)節。且與中秋、年兜並稱為三大節,也是商人結帳日期,女婿為岳家“送節”之一。

沿海地區還舉行龍舟比賽。城關各鋪份分別舉行“採蓮”,扛“龍頭”,到各家各戶唱“唆囉嗹”《龍船歌》,討賞封。

  

半年節

農曆六月十五日,叫半年,家家戶戶舂米粉,搓紅圓,煮甜食。傍晚,還得在大門外擺菜饌,燃香,焚紙箔,敬“門口公”。沿海漁民則在船上上供祭海神天后娘娘,統稱“做半年”。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傳說是晚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是夜叫七夕。因織女手藝精巧。姑娘們傍晚在庭中排上瓜果、清香、胭脂、水粉及針線等物,乞求織女 (是排行第七的天孫,民間奉為“七娘媽”)來傳授精巧的手藝,因此叫“乞巧節”。有的婦女還讓未滿周歲的嬰兒乞拜“七娘媽”做“契子”,祈求乾娘保庇誼子無災無難,長命康寧。這種人須備“七娘亭”置於廳口,香案上供牲醴、瓜果、香筆、脂粉之類,讓少兒拜七娘求誼媽賜福。俗叫“做七娘生”(日 )。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祭祀祖先(屬“燒銀”大節之一),又是“盂蘭盆會”,普度遊魂餓鬼。故也叫“鬼節”,七月叫“鬼月”。舊時,從七月初一至三十日,縣內各地都有普度日。沿海地區農曆十月做普度,叫“水普”(普度溺斃鬼魂 )。普度屬封建迷信,且鋪張浪費,家家都得備筵席饗神鬼、宴賓客。燒成包成捆的“衣包”、“冥鈔”、“紙頭”(冥錢)等。有的還雇請和尚法師“打城”、“牽藏”、“望山化食”。演戲、賭博、酗酒,鬧得雞犬不安。50年代徹底禁止,70年代末死灰復燃。80年代初更為猖獗,“普度”之風越刮越狂。近幾年來,政府明令禁止,已有收斂。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例要祭奠祖先。是晚大人小孩邊賞月,邊啖月餅及品嘗瓜果。有的舉家輪擲骰子,爭奪狀元餅,甚為樂趣。文人雅士則雲集吟詩玩月。街頭有猜燈謎或南曲清唱等活動。青年們放天燈作樂,姑娘們作“聽香”逗趣。中老年婦女三五成堆進行“觀三姑”、“探花叢”,或“觀落陰”等迷信活動,50年代已被禁止。

 

冬節

“冬至”俗謂冬節,為四大“銀節”之一。遠行人不回家祭獻祖先,會被人譏為“忘祖”。冬至前夕子夜大家族為祖先祭奠叫祭冬(與春祭同),居家則須舂米,搓圓,捏作雞仔狗崽和牲醴佳饌供奉祖先。清晨闔家吃紅湯圓,以示舉家團圓。惠北某些地方,也在這天掃墓。

 

除夕

除夕俗叫“年兜”,即一年最後一夜,也是最後的一天,最熱鬧的節日,屬四大“銀節”之一。男人不回家會被說“沒某(妻)”,長住娘家的便有藉口不回夫家。商家自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就得向員工宣佈新年的人事去留。

民間則於廿三日送灶君、廿四日送神君、廿五日接天神下降。接著,家家清理房屋邊邊角角的積塵,叫“撣塵”。又得忙著為孩子們買新衣新鞋帽,置辦年貨,炊糕,蒸粿,殺雞宰鴨,買魚買肉,貼春聯,換門神等等。

除夕中午,擺上豐盛的酒饌,敬獻列祖列宗,燒香點燭向神明辭歲,在大門外焚燒“火盆刺”、“撣塵杆”、“舊燈猴”(照明用)。孩子們從熊熊火焰上躍過去隨口喊:“焰啊、發呀 !”預祝新年興旺發達。廳堂及各房間點起“通宵”紅燭。饌盤果盒盛放柑桔、糖餅、蜜餞、瓜子,盤中年糕年飯插著春枝,滿室春意盎然。

晚上,闔家圍坐一桌吃火鍋,喝春酒,天倫樂趣無窮。飯後,孩子們向大人討壓歲錢。有的老人擁爐獨坐守歲。

子夜零時,家家廳前擺香案,清香五果,燒香點燭,大開中門,迎春納福,俗稱“開正”。此時滿城大小炮仗齊鳴,煙花焰火沖天,連續鬧到淩晨三四點,甚至清晨,才稍歇。

 

農事習俗

縣內農民在每年的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都到田頭壓冥幣,以簡單菜肴或水果燒香敬祀,稱作敬田頭公、燒田頭金,又稱“壓園頭”,意在請土地神制止鳥獸糟蹋作物,保佑莊稼豐登。

 

工匠習俗

做牙

各類手工業戶、建築業的泥瓦匠、木、石工匠,以及營建主人,在農曆每月的初二日和十六日,要備辦牲酒果盒敬祀“土地”,即“做牙”。尤以二月初二日和十二月十六日,較為豐盛,稱為“頭牙”、“尾牙”。

破土

營建者向“土地之神”禱告將要營建的事項。此前,將準備營建的規模、格局、坐向,請擇日師擇日,書寫“日帖”。當事人按“帖”事先準備香楮、酒醴,攜帶鋤頭或鐵錐到指定地點禱告,就地掘一小穴,將已焚紙灰捏出少許放入酒盞內,連酒灌進土穴。

 

開店習俗

各種行業的大小店鋪,都擺設“福德正神”神位,敬祀的時間、方式與工匠業相同。店鋪開張,要擇日、貼紅聯、祀土地、放鞭炮。舊時每年做“尾牙”時,東家還要宴請雇員、分送紅包。

 

造船和出歸航習俗

造船的豎龍骨、安龍目、釘頭巾;新船下水和首次出航,都要擇日,禮祀;農曆年終最後一艘船進港,要放鞭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