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縣道教

作者:佚名  來源:惠安縣志》1998.07.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惠安縣道教

道教是較早傳入惠安的宗教。各教派活動,逐漸廢弛,人數少,且分散,成規模的活動極為少見。

 

廟觀

五代末,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在惠安縣南的盤龍山西麓建奉先觀。宋端拱元年(九八八),改奉先觀為崇真觀。由於宋朝統治者崇道,故道教于有宋一代,較為興盛。縣城西郊的科山寺,亦建于宋代。至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由道士陳靜懷重建。然寺內至今已不復有道士,住持者皆為尼姑或菜姑。道教講究術數,天聖年間(1023~1032年),在城中建城隍廟,倡建者為縣令李畋元,史稱其母精於相宅之說,認為縣西白虎山高,不利於百姓,故增築城隍廟,以壯青龍之勢。邑人還在縣北建東嶽行宮,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毀於兵亂。明洪武十八年(1385),道士楊必祿、邑人張崇道重建。洪武三十五年(1402),知縣陳永年重修。

隆慶四年至萬曆二年(1570~1574年),廣東番禺人葉春及任惠安知縣,毀境內寺廟五百餘所。

清雍正四年(1726),在縣城東關留山麓建先農廟,常年有道士住持。至光緒年間(1875~1908年),廟宇圮塌,道士走散。

1988年,縣文物部門曾在張阪鄉崧山村北的大坪山發現道場遺址。現存祭壇3座,由亂塊石砌築,另有7處遺址,也殘破不堪。道場東南面立有一小石碑,正面豎刻“天官賜福”,背面上端橫刻“元亨利貞”,中刻八卦,下端豎刻“神卦驅煞降禎祥”。

現存較大的廟觀,有後龍鄉誠峰村的東嶽廟及崇武鎮古城南門的關帝廟。東嶽廟建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供奉東嶽大帝及正順尊王,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28)、光緒十四年(1888)有過整體重修。1985年,又全面修葺。關帝廟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奉祀關聖帝君,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乾隆四年(1739)、光緒十一年(1885)三次大修。1983年以來群眾集資逐步加以修葺。

 

道士

境內道士,記載資料甚少。南北朝梁時(502~557年),有唐公、志公、寶公、化公、郎公隱居於靈鷲山南,在山石上刻靈符五道,後人把山稱為五公山。唐時,邑人吳崇岳,入龍興觀為道士,修精煉氣,休糧輕身。轉運使周謂慕名去拜訪他,並賦詩一首相贈。吳崇岳的名聲傳到京城後,被朝廷召入京,賜號“通玄先生”,後來回到龍興觀,70余歲解化。其時還有十九都人陳平,精于地理,相傳能作幻術。

宋代,後邊人黃禹昌,獨居一室修煉。後隱居于陽原山中,相傳成仙而去。後人便把此山頂的石橋稱為得仙橋。

明代,邑內有記載的道士,一為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楊必祿,乃惠安縣道會司道士,曾主持重建東嶽廟;一為陳靜懷,於景泰年間(1450~1456年)主持重修科山寺。

主要活動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變化,惠安道教活動逐漸與本地的民間習俗融合。如祀神聖誕或民間重要節日,都要舉行尊神、祀典、設供、焚香、誦經等慶祝活動,但規模小而零散。由於道教崇奉的神多,加上民間“俗神”的發展,惠安道教神祗,名目眾多,有上帝公、媽祖、城隍爺、土地公等。大小神廟和神龕散佈於鄉、村、街道角落。

為數不多的道士,主要從事堪輿,齋醮等活動,日趨世俗化,而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