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陳氏祠堂

作者:  來源:惠安陳氏族譜網  更新時間:2012年08月07日

惠安陳氏祠堂

坑黃御前侍衛府

淨峰坑黃村,源于五陳巨淵公之後裔,祖輩昆仲有三,長元定公遷居淨峰松汀鄉,後徙居坑黃,元定公生於明天啟七年丁卯(1627),卒于清順治壬寅(1662)。

元定公四世孫大鵬,字遠侯,生於雍正五年丁未(1727),出身漁家,熟識水性,練就泅水特性,學就一身櫓漿高藝,後投身軍界。乾隆廿六年辛巳(1761),任臺灣協水司左營百總,後升金門左營千總。曾保駕乾隆皇帝游西河,並宣入宮射箭。乾隆卅三年(1768)在昆明湖救乾隆帝有功,其後官授水師提督。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封侍禦官,任閩南左營都司。後又在廈門鷺江救護乾隆皇帝脫險,晉封廈門水師提督。

《惠安縣誌》載 :“陳大鵬,行伍,清乾隆皇帝水師提督”。

其家廟清代模式,五間張頂下落宮式翹脊,深井石砌,臺階卷絲螺旋狀,堵璧馬櫃石有圖案,大門兩側麒麟木雕,大門塌窩出簷,兩側有偏門相向,門額掛“御前侍衛”匾額。大門外壁浮雕,圖案高雅,且非本地花崗岩石質。埕內鋪砌花崗岩石,並留有旗杆硤二對,尚存棕櫚轎杠一對。家廟具有文物價值。

陳炎興 陳碧津

 

陳炎水故居

陳炎水,早年旅居菲律賓、臺灣等地,是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創始人,當選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永久會長。1993年,陳炎水倡議在泉州創建紀念舜帝祠,得到閩南及僑居東南亞眾多舜裔熱烈回應。他在家鄉惠安縣東園上港故居裏,建有文物館。其一生業績,以忠孝傳家著稱。鄉親們為其大門上鐫刻的對聯是“炎州故國族親欽德望,水秀山明梓裏壯文風”。在陳列館裏,陳列著其生平業績。其中有與蔣中正、陳立夫、蔣經國等政要合影的照片。由陳添地著、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僑心》一書,記載了陳炎水生平。

 

埭透九十九個房間的古大厝

山霞鎮埭透村有座“九十九間”大厝,是由旅居菲律賓的陳樹江三兄弟決定出資在家鄉蓋一座大厝,供族人世代居住,留在家鄉的陳晴南等人負責籌建。1947年落成,兩層樓,占地千餘平方米。主體建築內外共有48間房。而槍樓一邊還有三間房做倉庫什麼的,總共有54間。而因有人從外面數有99個窗而傳有九十九間房而著稱於山霞及惠安。房子選址在水溝上,明溝變成“地下河”。六十多年來,“九十九間”住進了四代陳氏家族的人有上百人,三代陳元水等現蓋房在祖厝四周,大厝已沒人居住。

 

洛陽增安與金門陳光球建的大宗祠

《臺灣大百科全書》記載:“有清一代,金門人官列總兵(正二品)者,共有九位,分別是康熙朝的周全斌、許盛、陳光球等。陳光球是清中葉時期金門籍名將,武績卓著。在金門建有建威第,故居至今尚存,為二落大厝增建左右護龍的格局。其型制格局在金門古厝中甚稱特殊,前有卷棚,並以牆規圍抱前埕,本體牆身雖然仍保持閩南傳統建築縱軸對稱之佈局……”。被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備處為文化資產。金門陳氏大宗祠有陳光球任總兵匾額。據臺灣通志記載:陳光求(球),字耀臣,號蕙圃,同安人。由行伍,以獲盜功,擢閩安右營守備,署金門遊擊。嘉慶八年(1803)海寇竄入浯州港,光求率哨船迎擊,腹中槍,腸出,光求納腸於腹,躍過賊舟,殺獲甚多。事聞,嘉其勇,授提標將營遊擊,署烽火、銅山參將。十八年遷臺灣安平協副將,二十一年擢浙江定海鎮總兵。時蔡牽、朱濆猖獗海上,洋盜蜂起,光求多所撲滅,積勞成疾,致仕歸。道光元年(1821)起補蘇松鎮總兵,複以疾罷。卒年六十八。

在福建省惠安縣洛陽鎮增安村,有一座陳氏宗祠,也是陳光球建的。據村裏老人講,明朝年間,先祖良佐公與堂兄肖岩祖伯公同來西吟頭開基。後遷居增安南埕(原名東埕)。清朝嘉慶丁醜年(1817年),先輩光球公在朝為官,榮歸故里,興建祠堂。因歲月流逝,祠堂廢墟崩倒。2001年,陳厝熱心族人,共籌資金,使古老祠堂又現新貌,重見風彩。

增安陳氏宗祠的神龕上,懸有一塊清嘉慶丁醜年二月穀旦立“事屬可嘉”的牌匾,上款為“欽命特授浙江定海水陸等處地方總兵官一等軍功加三級紀錄二次臣陳光球立”。這裏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惠安縣有光球公創建的宗祠,金門縣有光球公建造的府第。由於歷史原因,惠安縣增安陳氏現已失宗譜,歷史源淵有待進一步落實。可以肯定,二地陳氏在血緣上必定有著關聯,期有時日,陳光球後裔定能團聚。

 

居仁提督衙

居仁提督衙,即清康熙間官至廣東提督,惠安歷史名人中最高武職官陳鳴夏的府衙,在輞川鎮居仁村。建於清乾隆間(1736—1795)。坐北朝南,面積 350平方米,由門廳、中廳和後廳組成。中廳、後廳面闊、進深各三間,抬梁結構,硬山屋頂。牆體“出磚入石”結構,具有閩南古建築風格。

提督衙衙內尚存的清乾隆年間五幅花崗石浮雕,雕工精緻;同時期的輝綠岩陰刻楷書“樂善好施”石牌坊橫額,書法遒麗,刻工精緻;同時期的輝綠岩浮雕“曲水流觴”,則實屬罕見。“曲水流觴”故事:古代民俗,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欣聚水濱洗濯,祓除不祥。文人雅士則用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從上流飄浮而下,止於某地,在此地的人即從而取飲,故稱流觴。

提督衙因年久失修,屋西牆體多有損壞。民國二十三年(1943),由居仁陳氏宗親籌資修葺。1989年,由居仁工藝廠出資按原貌重修。

2002年公佈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慶良(2003年版《惠安縣文物志》45頁)

 

陳芹中堡陳氏宗祠

陳芹村陳氏宗祠系康朗中進士後,來拜見老師陳凱,建屋給老師居住,凱逝後作為陳氏宗祠。

 

東橋嶼頭陳氏宗祠

嶼頭村陳氏宗祠位於村北頭,坐東朝西,背倚嶼頭山“獅頭”峰,面對刈宅“玉印”。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系由陳氏二世祖富公創建,此後,代有修葺。1980年間,陳天樹諸族老曾主持重修。1999年陳氏族人協力鳩資28萬元重建,規模及屋高不變,舊制依然。建築面積 320平方米,深18.8米,寬17.2米,門前大埕分三級,面積合 300平方米。陳氏宗祠也是1930年“惠安暴動”指揮部舊址。1999年11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是典型的富有閩南建築特色“皇宮起”的“五間張”大厝,縱深三進,面闊五間,磚石牆體,石柱石砛,杉木梁桷,穿鬥構架。歇山屋頂,重簷翹脊,堆龍剪鳳。整座建築光彩輪奐,氣勢恢宏。大門兩側牆坦,下半部為水磨大石板砌就的“馬櫃”粉堵,上半部是花紋精緻的清水磚牆,頂部“水車”堵鑲嵌人物花草的輝綠岩浮雕。大門上方匾額楷書“陳氏宗祠”,字體遒勁有力。大門聯“綿綿世惠山兜春久住,赫赫新猷嶼頭日先升”鐫刻在朱紅石板上而嵌入門柱。

進大門即為前院,院中為磚鋪天井,左右廊各有圓月形裝飾門隔成前後部。步上天井入祠廳,大廳古樸莊嚴,寬敞明亮。部口柱行書對聯“授任治湖州施仁播德中憲大夫,出師掃外夷耀武揚威勳國將軍”,敘說二世祖陳富公和八世祖陳福公的文治武功。中部柱對聯“水源木本永懷瑞珪祖,春祀秋嘗猶憶均震公”,尋根溯源,追宗認祖。廳堂正中楷書長聯“位雖輕祿雖薄凊慎勤無辱全吾卑職,田可耕書可讀智愚頑不肖垂爾後昆”,乃是陳氏族人世代相傳的祖訓,激勵鞭策後裔敬業修身。廳堂正中的龕閣裏供奉著陳氏始祖重華公(舜帝)虞思公陳胡公的聖像和牌位。廳後拼列雕花木屏為牆堵,再進是後軒後房。左右房原來供奉嶼頭村開基祖均震公等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但五十年代後期廢棄。大廳南北邊牆上懸掛著有關陳姓歷史知識等內容的木框牌匾,烘托出祠堂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世祖陳富公,明永樂貢生,官至湖州布政司經錄,後遷湖州知府。其為官清正廉明,治事勤勉謹慎,政績卓著,被朝廷誥封為中憲大夫。八世祖陳富在明末抗倭戰爭中,創立奇功,誥封勳國將軍。文武雙星,輝耀梓裏。

 

東園垵頭陳氏宗祠

東園鎮垵頭村琅玕陳氏,系太傅派儀良公後裔,始遷祖陳安東,于元季時避亂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來惠,落籍安雲鋪垵頭村。肇基開族,以海為生。得子七,分七房,廬落於垵頭、大蔗、東湖,即世稱“三鄉陳”。迄今曆六百多載,二十三世。族風淳厚,人習禮儀,頗有鄒魯遺風。子孫繁衍,綿綿瓜瓞,廣布於浙江、臺灣及東南亞各地,堪稱一望族。

垵頭琅玕頭,磐石粼粼,碧波蕩漾,為濱海一美景,是吾祖入籍的原始聖地,留有祖公倚石垂釣的步履足跡。故取“琅玕”為堂號。載譜牒,訂家規,辨昭穆,序輩分。立大小二宗,行春秋二祭。

陳欠生

 

東園葛上陳氏祠堂

東園鎮葛上村陳氏,于明朝初從晉江涵口陳氏諱增安公遷葛醬村,卜居建祠。世代相傳,於今六百多年,傳23世。

葛上陳氏宗祠,建于明初,坐東北向西南,歇山頂、抬梁拱鬥式磚木結構,由下廳、頂廳和後落組成,面積 600平方米。其正門兩側各嵌入明代麒麟石雕一幅;頂廳的木鏤花屏風;圓、方各類雕刻浮雕柱石,維妙維肖,工藝精良。宗祠美輪美奐,氣勢雄偉。祠之後落,是明朝萬曆解元陳文選和明經進士陳文進的故居。頂廳屏山懸掛著“華英特選”、“解元”、“選魁”匾牌。廳柱楹聯:“父掄貢子掄元父子登科考年則甲戌與辛巳,兄知府弟知縣兄弟進士治下乃太平同永州”。兄弟文學,皆有時名。

陳文選,號如龍,幼在葛山宮讀書,沉潛攻讀,遂以文名于時。萬曆己卯(1579)鄉試闈中,以《論語》中“巧笑倩兮章”命題,卷中俱寫因詩悟語套語,文選獨重素透發,主司定為舉人第一。解元入仕,任靈山知縣,勵精圖治,佈施仁政,獎賞耕讀,政績斐然,升太平同知;治下勸課農桑,革除弊政,肅清訟獄,修德化民,百姓安居樂業。

陳文進,號夢台,(1584)明經入仕,知如皋縣,升永州通判。

在閩南廣泛流傳葛厝村出皇帝,遭受官兵戮殺,五馬分屍,又剁搗成肉醬,由此,人稱為“割醬村”。民間故事《帝星災》,就源於祠堂後落。

葛上陳氏宗祠是中國共產黨東園第一個地下黨支部的誕生地。1937年 8月,共產黨人柯昆山等,于此建立黨支部,發展黨員、組織讀書研究會、建立地下交通站、成立抗敵巡迴宣傳隊、並在這裏組織黨員和革命青年參加“泉州搶米”及走獺窟慰問慘遭日寇燒殺搶掠的“7.16”災民。

陳百川 陳成水

 

琅玕陳氏宗祠

垵頭祠堂和東湖祠堂近年來分別進行修建和重建。

琅玕陳氏開族三百多年始建家廟,構祠之功首推三房維勳。維勳幼年喪父,賣給獺江曾姓為子。清初從戎,以軍功得志,宦途中多次推節遷升,得力于我族人周旋其間。到京銓選,引後房志喜在京為吏部管事,成就之,因得以援授湖廣省長沙府偏沅撫標右總府。維勳雖為曾氏子,心為陳家心,官名陳文耀。上任之後,我三房華國、五房廷奇受族中委託,跋涉赴荊襄任所,與維勳面商構祠奉先之事,維勳盛情款待,親親無異,欣然捐銀百兩作建祠之費。沒多久,廷奇歿在偏沅廨中。維勳送終殯殮官衾,派遣中總管同華國護送廷奇骸灰到垵頭,又厚意優恩廷奇孫曹。其捐為建祠之款,交五房惠、罕兩長者收掌。

在選擇祠地時,幾次未能確定,暫將銀借人生息。二三年後,本息合計二百兩餘。惠、罕兩人,不再徵求別房意見,決定將垵頭村中數坎廁池遷掉,在此建祠,於康熙庚辰(1700)年八月動工。其他房未置可否,二、四房不同意這樣做,認為在廁地建祠奉先,無論供品怎樣豐盛,祖宗神靈都要喟然作嘔。在勸說無效之後,二、四房決定棄權,自己另籌集資金建祠,主事者二房的幼思和四房的志郎。選定在東湖村土名潭後,原業主招良的五間厝地建祠。於康熙辛巳年(1701)上樑。東湖祠堂動工二年,上座告成。

此後凡值二房大祭,都在東湖祠堂舉辦。直至雍正乙卯年(1735)續建下座,大門外掛陳氏宗祠,整座祠宇始告完成。乾隆廿八年(1763)東湖祠堂構築龕櫝,新易神主。

陳祥貴

 

輞川後坑積慶祠(陳玉輝故居)

陳玉輝故居,又稱忠孝積慶宗祠,位於輞川鎮後坑村燒厝自然村塔山(鼓山的支脈)之東,坐北面南,建於明代天啟年間,雖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改革開放前長期作為國家儲糧庫,近年又經宗親修繕,舊貌刷新,昔日風貌依舊。

該祠建築面積約 190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兩廊、主廳組成。主廳進深三間,抬梁穿鬥結構,硬山式屋頂,清古建築風貌。大門前有 300平方米的大埕,前面開闊。

大廳內堂上匾額“忠孝積慶陳氏宗祠”仍保存完好。祠內楹聯數幅,其中有:源溯涵江徽流積慶,基肇鼓山輞水傳家。源溯莆涵家乘積慶,祠興燒厝世襲留馨。閩國馳名稱卓著,中流砥柱見丹心。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陳玉輝,字達卿,號荊碧,輞川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中進士,始任江西吉水縣令,後入主部車駕主事,擢任南京湖廣道禦史,轄屯田馬政。天啟二年為北京貴州道禦史,不久又掌南京道管京察大計,負責考察京官、外官之治而定其誅賞。因在職時清正剛廉,政聲卓著,有“鐵面禦史”之稱。

據史載,陳玉輝始祖陳裕來自莆田涵江,其肇輞川,後推處螺陽。惠安縣城南門東南街原有比輞川更宏偉的積慶祠,可惜毀於近年的舊城改造(裕分支南門積慶裏故以積慶為堂號)。

陳慶良 陳士元

 

南洲陳氏祖厝

螺城鎮南洲村陳氏祖厝,祖宇坐東朝西,為二落土木結構,占地面積約 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 400平方米。

祖宇歷史悠久,始建至今己有二百餘年之久。因年代已久,祖厝遭受歷代風雨洗滌,部分破損,但族人有過多次修葺。

泗洲頂厝宗親,是從侯卿移居塗嶺花園村的第十五代遷徙而來。第十六代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舉人,故稱“同胞同榜”。

(大泉州風物志374頁)

 

南洲陳氏祖厝

螺城鎮南洲村陳氏祖厝,祖宇坐東朝西,為二落土木結構,占地面積約 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 400平方米。

祖宇歷史悠久,始建至今己有二百餘年之久。因年代已久,祖厝遭受歷代風雨洗滌,部分破損,但族人有過多次修葺。

泗洲頂厝宗親,是從侯卿移居塗嶺花園村的第十五代遷徙而來。第十六代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舉人,故稱“同胞同榜”。

(大泉州風物志374頁)

 

京山按察使祠

惠安縣輞川鎮京山村按察使祠,是侯卿明代惠安名宦陳濂之祠。始建於西元1598年,背靠龍頭山,位處螃蟹穴。古時前面曠野開闊,天地匯朝,臥龍山脈環繞外境。濂曰:“此乃風水寶地也!”

陳濂,字道源,號麟松,參政睿六世孫。萬曆丙子京闈舉人。博學有聲,於持名節。邑有大政,多資擎書。濂登丙戌進士,知易州,興利剔弊,易人賴之。選刑部郎,改戶部疏罷礦稅,佐大司農挽輪餉,東征軍士,賜金幣,升肇慶知府。嚴保哨,折中使,擢副皋,備兵嶺西,晉參政按察使。粵夷啟畔,恩威撫諭,片詞效順。擬升布政使,以母老告歸。有薜羅小草行世,卒祀鄉賢。陳鍔以子濂貴,誥贈廣東布政司參政。陳圻以孫濂貴誥贈廣東布政司參政。濂公備兵嶺西時的隨身侍衛金大將軍,為保護濂大人而為國捐軀。濂十分悲痛,特為金大將軍塑神像,設香案,悼祭之。

按察使祠是京山始祖按察濂公所建,匾立“藩憲第”。坐北朝南,三間張二進,三通門,天井,磚石木混構,硬山式翹脊屋頂。門前大埕,下面戲臺,層次分明。祠宇建築簡陋,並無木石精雕。大廳中殿立匾“惠逸堂”,供奉按察濂公靈位,大廳東殿奉敬由按察濂公奉請來的金大將軍,現是京山境主“金大人”神像。大廳兩側梁上原有進士、舉人、文魁等科舉橫匾十數塊。

京山村按察使祠是歷經四百餘春秋,凜冽風霜,祠貌已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族人鼎力重修後,舊貌新顏。

(大泉州風物志602頁)

 

侯卿祠堂

二世彥文娶泉州商女後,購余福家馬棚開基創業,建一幢二進五開間,占地 670多平方米的房屋,後世稱為奕世科第,為侯卿陳氏祖祠堂。祠堂土木結構,用亂石漿砌山牆。石砛最長 168寸寬24寸厚 5寸。上大廳每排四柱,計六排,第四排中少二柱,形成一個較大的面積。原建時邊廂及後間用木板隔開,現已全面開放形成一大間。柱聯:“文起鼇山第一峰,恩綸鳳閣綿千世”。“天然毓秀詩書第,地理鐘靈忠孝門”。父子翰林陳海梅、陳培錕撰寫的“二十年屢踏京塵賴祖德宗功甲第忝居金榜首,三百里來瞻祠宇論支分派衍本源同溯玉湖先”。祖祠還保留不少原構件,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築物。祠堂建在原稱後坑現稱更新村,同列還建有方伯第等多座祠堂,可惜均己毀壞。後坑正在成立文管會,籌措資金,修葺祖祠。

 

侯卿知州祠

侯卿知州祠位於輞川鎮玉圍村,系惠安望族侯卿陳七世祖陳煒於明嘉靖年間(1548)擇地“五馬拖車”肇建的宅院,坐西朝東,七落五座相接脊,卅六天井共匯出(排水匯合於一大涵口流入祠前之大池),祠外四周築砌石圍牆,因而號稱玉圍。

祠依地勢高低分上、中、下、前、後、左、右七落,五座相接脊,卅六個石天井,祠內木柱林立,氣勢宏偉,正堂上方高掛“皇天誥命”聖旨牌,兩側牆上掛滿牌匾,門楣上懸掛“七世綸恩”紅底綠字的大橫匾。祠內主要對聯有“圍城聖地號玉圍、卅六天井是吾居”,“知州知府知縣事、同胞同榜同牧民”。

祠門前有上下二大磚埕,隔一石天井,下埕南北兩端有兩口水井,號稱龍眼。南端井旁築龍門,祠後幾株古榕參天,綠葉成蔭,古驛道上豎一皇帝賜之石坊“三牧坊”。

知州陳煒,字孟昭,號寶峰,系明朝戶部主事、黃甲參憲陳睿之長孫,生於明成化辛醜年(1481),明正德丁卯舉人,初授浙江常山知縣,曆溫州通判,升廣西上石知州。陳煒之二弟煌,雲南曲靖知府。三弟輝,廣東翁源知縣。同胞三牧皆廉潔奉公,深得民眾擁戴。陳煒受詔入朝督建皇宮,遇權貴“一丈廳九尺椽”之刁難,首創“雞舌鬥”拱構式的建築造型,一時間京城轟動,文武百官參觀者絡繹不絕。辭歸時嘉靖帝賜陳煒身穿紅袍、頭戴蹺匙(相冠),手執玉笏。這就是廣為美談的侯卿三奇之一“知州戴蹺匙”。

歲月滄桑,風雨無情,知州祠多處牆傾瓦圮。解放前,旅菲裔孫陳碧沙兄弟慷慨解囊修建主祠。抗戰期間,惠安僑光中學、集美水產學校先後遷此。

西元1990年,旅台裔孫陳慶堂捐資20萬元,循基重建上落。

 

崇武陳家祖祠

潁川(崇武)陳家祖祠位於崇武古城內房埔,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祖祠建築風格具有閩南特色的古民居。

潁川(崇武)陳家祖祠坐乾向巽兼亥巳,背靠蓮石,面朝大海,占地面積 215平方米,有前後兩落。前落有後房、大房、下房、倚頭、正廳、下廳和深井組成,祖祠正面設置埕並安置“石敢當”;後落祖祠在正面的四根角牌柱上安放馬、羊、虎、狗石浮雕,寓意“忠、孝、貞、義”,以勉勵後裔明孝悌、識禮義、辯善惡、圖進取、光家聲、榮族譽。

祖祠年代久遠,歷盡滄桑,歷史上屢經修葺。丙戌年,族人倡議循“持原貌、略抬高、拓空間”之思路,合族同心,不分男女,捐資獻屋,重修祖祠。修建後的陳家祖祠煥然一新,屹立蓮島。祠堂楹聯:潁衍所口一世祖,川流蓮池八兄弟。

文苑聲馨誠意正心可立德,魚龍窟深鐵骨銅身能耕海。

肇虞舜始胡公出敬仲德望傳華章,源潁水入閩都踞所口地靈紹前徽。

潁川(崇武)陳氏,系泉郡西郭旺族,分派青山,住旗山。崇武建城後,隨遷居崇武所公署前,俗稱“所口陳”。農曆八月十五和十七兩日是潁川(崇武)陳姓祭拜先祖的重要節日。

陳步新 陳偉建

 

崇武前垵陳氏祠堂

惠安縣前垵村位於崇武半島西南部,陳氏人口有6000多人。陳氏祠堂,郡望潁川,堂號三君。祠堂原在現祠堂的東北側,占地面積約 600平方米。明嘉靖年間,四世東西兩刊的六個兄弟合建現在的新祠堂,坐北朝南,面積 200平方米。歷經四五百年風雨剝蝕,屋蓋牆壁坍塌,多處漏雨,殘破不堪。為了搶救和保護文物古跡,1999年舉全村之力對祠堂進行翻建,耗資40余萬元。

重新翻建的前垵祠堂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舊料,如石岑、柱珠等,保存著二塊明代木質神主牌位、旗杆硤、清代牌匾、墓誌銘等。整體建築基本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祠堂保存一套《前垵陳氏大族譜》,記載著唐代瑞珪公,宋代巨源公,元末明初由前垵開基祖慈尹公、英弼公等。及其衍派到惠安塗寨的陳芹和大印石、東嶺的嶼頭、惠安北門外雙龜牌、寧德市洋山、蘆竹港、浙江玉環縣裏澳、嵊山西裏澳、臺灣蘆竹港、金門、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總人口已超過萬人。

現保存下來的《文金貳牧》匾,是清朝咸豐文宗丞相陳慶良所書,指的是陳慈尹中歲進士,任文林郎文昌縣知縣,其子陳英弼由掾辟,選授金壇縣知縣,蟬聯甲第,燕翼宗支的事蹟。《選魁》匾是清代咸豐九年陳時川中明經進士,文宗皇太后親賜“選魁”,由丞相陳慶良代書。還有光緒辛醜科進士、定海縣知縣陳明倫立的《倫元》匾。光緒乙酉科優貢陳德彝為陳雲涼所書的《孝子》匾和墓誌銘。2002年前垵陳氏祠堂被列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晉金

 

宣美陳氏大宗祠

唐瑞珪公從岑兜遷居園邊,蓋一三間張後作為祖厝,衍派為東頭、西頭、西廳、園邊,村名為山尾即現宣美也。後在山尾建座座南向北的大宗祠,有一匾上刻:道光六年丙戌(1826)桂月池塘裔孫盎重奠 陳氏大宗祠 咸豐六年丙辰(1856)桂月男守經、守文仝立(查《惠安政書》、《惠安縣地名實用手冊》無池塘村名)內尚有翰林(陳黛菁)、守撫二匾,柱聯:

  一脈書香分潁水

  千秋道範溯光州

  累世司民牧廣德文昌傳遺愛

  列代掌兵權援剿定海著奇勳

  世科開文武貢樹賢書尤幸南宮濟美

  國典顯祖宗翰林侍禦相傳北闕承恩

  龍港前潮龍門獨躍

  鳳洋外附鳳蔔其昌

  宣德有家多名宦

  美人接踵增晉祿

祠內尚有不少舊木主,據說是分刊各村始祖或有功名的才有資格入大宗祠。

大宗祠座落在山尾(宣美)村,坐申向寅,1992年重修。土木結構,方石砌牆。2007年獲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0年惠東工農紅軍開展地下活動,集會的地點。陳琨烈士生前先後數次在祠堂秘密召開會議。曾是泉屬地區笫一個蘇維埃紅色鄉政權的位址。

 

山霞山柄陳氏祠堂

山霞鎮山霞村原稱山柄村,早時稱沙裏。全村均為陳姓人家,常住人口3860人。郡望潁川,堂號太丘。

山霞村是惠安“五陳”村落之一。入閩始祖瑞珪公,系河南光州固始人,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居福州。至唐乾寧四年( 897)遷莆田闊口,五代時約西元 908年遷入惠安岑兜,再徙場下園邊刊定基,並建開基祖厝坐巽向乾。先祖名號失傳,至宋時有兄弟三人,長永芬、次永芳、三永菲。宋末時,有兄弟三人,長諱巨清,次諱巨淵,三諱巨源。吾山柄之始祖巨清公,居場下村,至元,元伯公後人丁繁衍,嫌場下小局,元至正十四年始徙沙裏,今山柄而居焉。

山柄陳氏宗祠始建於元至正年間,至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由陳司直公易向重建,坐乾巽兼亥巳,號“美女坐規”,祠堂氣勢雄偉壯觀,佈局完整,由正殿、後殿、側殿、天井、兩廂、山門等組成。南北寬12.2米,東西深15.2米,建築面積 185平方米。清中葉曾維修過。

1993年全面重修,基本保留原來單進三開間式。大樑、椽角、大柱、柱珠保留明代建築風格。祠堂正殿近百年來奉祀著陳氏始祖舜帝像。側殿奉祀著青山宮靈安尊王王妃。祠堂正廳堂上掛有“善行可訓”匾,傳說是清順治賜司直公的匾。中堂兩邊有“舉人”匾二塊,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埭頭陳偕仲武舉,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舉人陳兆階“文魁”匾。中廳前有“大夫第”匾額,相傳為九江府公之匾。祠堂門口還保存清代旗杆硤兩對以及宋代龍眼古井一對。

陳木春 陳水福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