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陳氏人物傳

作者:  來源:《惠安縣誌》等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4日

惠安陳氏人物傳

陳嘏

陳嘏,生卒年不詳,字錫之,黃田鋪報劬山下(時未置縣,系屬晉江縣)人。

嘏自幼天資聰穎,少勤奮好學,長於辭賦,兼善書法,所書篆隸,尤為人們所喜愛。

唐開成三年( 838),陳嘏前往京城應試,三場連捷,中戊午科進士。為隋唐開科取士以來境內的第一位金榜題名的士子,也是境內第一位入仕的文人。

大中元年( 847),宣宗即位,陳嘏官居刑部郎中。宣宗對陳嘏頗為器重,說:“陳嘏,琬琰器也”,欲提拔重用他。可惜,任命尚未下達,陳嘏卻因病謝世。

其著作多散佚,於今僅留《羽衣霓裳》和《履冰》兩篇辭賦。

 

陳濬(浚)

陳浚,字潛哲,慶泉鋪人。永樂甲午(1414)鄉薦,教諭山陰,丁父憂,服除,改麗水,擢山東道監察禦史,糾劾無所避,出按廣西。去貪污,釋冤獄,風采凜然。九載考滿,廉聲大著。故事,禦史滿三考,例遷京秩,浚以母老,請病歸,遂不復起。性至孝,母高年失明,常在床褥,躬自扶持,久而不怠。居喪遵家禮,浮屠巫覡,一切屏去。性質宏偉,威儀純雅,嫉惡好善,出於天性。其以禦史家居也,閉門掃軌,不妄交接,有司皆敬憚之。卒年六十七,祀鄉賢祠。

 

陳睿

陳睿,字邦獻,斗門後坑人,成化乙未(1475)進士,知揭陽縣。持法堅定,不可撓以私,徵入主戶部,督糧太倉,監兌兩浙,鉤稽宿弊,軍民稱便。轉員外,曆郎中,以老成練達稱,三原塚宰王恕嘗以長者目之,謂可大用。弘治壬子(1492),參議四川,丁內憂,闋改湖廣提督太和宮,分守下荊南道。太和宮專考校道流,及會計香錢之事,其兼分守,也自睿始。睿在荊南道最久,以清白著。聞有劇寇號剗平王,聚眾劫掠,調兵征剿,睿督運餉,措辦有方,升俸一級,轉貴州參政。貴州離獠夷道險遠,睿有去志,適雲南大霧連旬,廷遣侍郎樊瑩,考察黔滇官吏,睿齎聖節表上京,路遇樊,不為屈。樊啣之,以年老考。而言者,謂睿有操節實未老,即老,豈能致災異?奈何以是免之。公論以為然,然睿已早有歸志矣。遂不復起,居家恂恂,如未嘗有位者。非公事,未嘗至邑中。卒年七十四,崇祀鄉賢。子王珽,應貢未入試,卒。孫煒、煌、輝,自有傳。

 

陳濂

陳濂,字道源,號麟松。參政睿六世孫。父鍔,字巽卿,萬曆丙子(1576)京闈舉人。博學有聲,於持名節。邑有大政,多資擎書。濂登丙戌(1586)進士,知易州,興利剔弊,易人賴之。遷刑部郎,改戶部,疏罷礦稅,佐大司農輓輸餉,東征軍士,賜金幣,升肇慶知府。嚴保哨,折中使,擢副皋,備兵嶺西,晉參政按察使。粵夷啟釁,恩威撫諭,片詞效順。擬升布政使,以母老告歸。有薜羅小草行世,卒祀鄉賢。子兆棠選貢。

 

陳霖

陳霖,幼有志操,失怙,為嫡兄弟所制。分產獨宿,且數發難端困之,官幾負詘。霖甫總角,投袂曆階而上,具陳兄壓於嫡狀,讞者為太息淚下。然產自此日落,依於外表家,給直常緩期,輟炊者屢,遂辭歸。相時居積,不數年,以饒徙塔山。未幾,島夷內訌,田廬盡蕪。時倭掠輞川,積骸盈野,兄被掠索金,榜棰幾死。霖貸十金往贖,陷伏中,幾嬰白刃,賊酋義之,得免。倭平徙鼓山之東,距塔山不數武,裏豪每求多堙圳塞源,率亡賴伐鬥,登屋避之。或謂彼豪,何厭之有,不如早從事焉,霖曰,彼主我羈,長木之摧無不標也。何如以語難格鬥之力,退而力本勤生,以質造金矢之費,轉而延師教子,益攻苦。居積視昔竟倍。及子登第,令吉水,兩至署問治狀,即趣歸。沿海耕魚為生,黠徒投閭右門下,蟠結虎噬,霖間行,隴上相遇,迂途避之。嚴飭子侄毋收納此輩,少年欲攘鄰翁子善田,誘其子蒲博立券以售霖,願以十之三為壽。霖拂然曰,夫彼銖積寸累,有此薄產,一旦挾券收之,將令彼槁死溝中,狗彘豈食其餘。少年懼,請罪,鄰翁持金來謝,力卻之。嘗謂處豐宜廣,處約宜嗇,吾再徙再廢,竟從嗇起。嗇則元妄交,可以寡釁,嗇則無濫費,可以養財。嗇於身無縱肆,於人無忮求。可以養心田,屏間揭,安分身無辱,知幾心自間貳語以自警。受封時,年己九十,與諸父老盡歡,仍取褐衣服之。平生不飾邊幅,心口如一,事關義舉,赴湯冒鏑不辭。族黨重之。子玉輝,萬曆辛醜(1601)進士,曆官禦史。

 

陳玉輝

陳玉輝,字達卿,號荊碧,生卒年不詳,今輞川鎮後坑村人。

陳玉輝出身貧苦之家,“少長閭閻,略知民間疾苦”,能“留心民瘼”。他有一首《蔬粥》詩寫道:“隙地多種蔬,荒年常啜粥。稚子莫嗟貧,西鄰久枵腹。”玉輝少時“最喜班馬莊列諸書,所為發之篇章,荒唐莽蕩,幾於泛駕”。受到父親的批評指點後,才潛修義理之學。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中進士。初授江西吉水縣令。出仕伊始,父親就諄諄訓誡他“惟清、惟慎、惟勤、惟愷悌”,並兩次到江西探視,“問治狀如何”。這種良好的家訓使他能體恤民情,為官“嫻雅經濟,軫恤民瘼”。在吉水任上,江西連年水旱饑荒。他上《預申救荒議》,力陳“救荒之策,修之于未然”。他針對以往各地救賑中“黨保裏役乘是為奸”的弊端,提出除弊鋤奸確保給賑的具體辦法。其間,陳玉輝尊禮直臣鄒忠介為師,與羅匡湖等研討實踐道學。他不空談義理,所為之文,都是“道寓於文章而不絕於事業”。他興辦文教,創立四鄉書院。當地積習健訟,父子兄弟每見於公堂,士風隳壞,與民爭訟尤甚。陳玉輝曉之以情,斷之以法,不徇私情。一些“跋戶”包攬田賦,逋逃田稅,賄結胥吏以為倚援。前任“噤然莫敢問”。陳玉輝到任後,不畏橫暴,全面清查,抑奸除弊,依法處治,豪右斂手,“彬彬皆歸於正,無複有非禮幹謁有司之門者”。

明神宗朱翊鈞是一個昏庸荒淫的皇帝。他耽于酒色,深居大內,不理朝政,“政多廢格,大小臣工累歲不得一瞻天顏”,朝政由宦官馮保包攬。陳玉輝任南京湖廣道禦史時,眼見朝政廢弛,局勢艱危,上《幾務叢脞時事多艱疏》。疏文以前朝列祖奮發圖強為鑒,直言不諱地指出:“(皇帝)耳目不無壅蔽,宵人熒惑,朝常多廢,南倭北虜,連歲內訌,海內浸以虛耗……災變頻仍,南北並荒,財殫民窮,兵疲食盡,浸浸有冰銷瓦解之漸”,“國家之元氣日益壅淤,豈為清平世界”。

萬曆二十四年(1596),陳玉輝巡視南京屯田馬政。屯田馬政是明朝養兵于農的兩項重要制度之一。明初養兵百萬,軍糧全靠屯田。這種制度到萬曆年間,因王公、太監和將官不斷侵吞屯田,役使軍丁而遭受嚴重破壞。成化以後,軍糧要仰給於國庫。陳玉輝到任後,上疏指斥兵部“不徇才望”,屯官所用非人,彈劾武選司郎馬燁破壞原來制度,三個衛所的指揮侵吞軍糧,“下剝軍脂,上誤國課”,力請整飭屯政。因此事關係重大,引起朝廷重視,疏文朝上夕批。於是,陳玉輝雷厲風行地整飭屯政。南京、江北、池河三衛武弁憑依土著之威,魚肉軍士子弟,侵佔屯田。陳玉輝堅決清查,追出遊擊、指揮和千百戶等162員侵田27000餘畝。對“積惡最稔,占田最多”的遊擊韋昭及其二子,一再提解,追出占田2000餘畝,依律問罪。雖然“諸弁多方營免”,但他毫不留情地表示:“臣誓不清此田,不渡此江!”他還委託附近有司代管屯政,以補池河三衛距京衛遙遠、鞭長莫及之不足;對占種者除徹底追查、繩之以法外,並盡調往別衛,使其無由繼續作惡;及時處理揭發控告,使無含冤受屈離鄉棄田者。特別是軍屯,負有耕戰雙重職責。屯卒因不堪盤剝而大量逃亡,留下的也懶於耕種,疏於操練,軍紀鬆懈。他給“逃亡過半”的京衛補充五萬兵員,並提出征繳屯糧,嚴格軍紀,實行獎懲,依期操練等措施。當時長江沿岸低窪屯田,被宦官盜賣,堤岸長期失修,生產遭受嚴重損失。陳玉輝“率四十二衛屯兵築數丈,一月竣工,年輸糧數十萬(石)”。他關心屯軍疾苦,“貧軍遭水旱流離者,清停征,旨下如疏,屯卒歡呼”。

巡視屯政本是個美差肥缺,陳玉輝在《京邸費用序》中說到:“留都素稱屯十萬,或曰今又廣十萬。士大夫一履其任,卷握之物,可富十世”。某縉紳巡屯三年,“膏田華夏幾遍邑中”,“窖藏金三萬有奇”。陳玉輝巡屯南京時,潔身自愛,剛正廉潔,“風裁嚴峻,書牘不入”。他離任挈家渡江時,曾再拜昭告江神:“臣今日行矣。屯中如持一文錢,東渡揚子江,江覆之;西渡鄱陽湖,湖覆之”。他“秩滿按上江,去之日,行資不辦,同官醵金助之”。玉輝為官清正剛廉,厘剔奸弊,風裁嚴峻,卓有政聲,時稱“鐵面禦史”。

萬曆四十三年(1615)起,陳玉輝丁父憂居家八年。其間倭寇侵擾福建沿海,縣城告警。他出謀劃策,使有錢人出錢募民守城。邑人惠之,立碑頌德。歿後,祀鄉賢祠。在南京因有巡屯德政,祀他于鄭一拂祠。

陳玉輝有著作多種留世:《四書說》、《存耕錄》、《禦倭稿》、《備邊稿》、《六曹經制》、《留台奏議》、《積慶家乘》、《屯田奏疏》2卷、《文江政紀》和《適適齋鑒須集》12卷(列入《四庫總目》)。

 

陳世德

陳世德,字景申,祖大猷。徽宗崇寧二年(1103),試中春官,卒於京。世德少穎悟,誠愨寡言,刻苦力學,文辭典實,以辭賦鄉賢第二。孝宗乾道八年(1172),特奏主莆田簿,老成練達,郡守林黃中深知之,檄攝邑篆。莆人號為佛子。調惠州錄事,卒祀鄉賢,有殖軒詩集。

 

陳煒 陳煌

陳煒,字孟昭。陳煌,字仲熙。大參睿孫,同領正德丁卯鄉薦。煒授常山知縣,裁冗費,除狡獪,矯時弊,以循良聞於朝。賜宴,改判溫州,升上石州牧,致仕歸。煌選南工部司務,升員外郎中,督大工,提攝得宜。嘉靖改元,張相王璁以南部曹汶,尊所親禮,強煌同疏,煌不可,出守思南,丁內艱。起補典靖,郡故簡僻,上官促稅旁午,調停弗擾,秩滿,解組歸。煒兄弟之歸也,垂橐蕭然,出入追隨,非公事不到公庭,以至誠處人,人亦樂親之。季弟輝(傳見孝義)知縣,時稱三知雲

 

陳彬

陳彬,字子斐,陳莊鋪陳埭頭人。以《易》學著名,嘉靖丁酉(1537)舉人,教諭餘幹,與諸生講經析藝,不能婚葬者,俸貲資之。升令荔浦,薄賊輕刑,有廖崗幢黎,自相仇殺,武弁欲邀功,遽以叛聞。彬力爭招撫,活人以數千計。彬不事邊幅,躬耕澹素,清白以詔子孫,荔浦祀之名宦。子雅樂,隆慶庚午舉人,湖口知縣。

 

陳子佐

陳子佐,字道海,埔林鋪下曾人,嘉靖丙辰(1556)進士,初令崑山,邑田賦錢谷甲天下,裏甲煩騷,子佐日坐堂治事,輒三更乃退。邑紳張石川家近治署,夜必焚香坐俟休衙,而後就寢,曰賢父母為民勞瘁,予寢敢先乎。擢戶曹郎,曹有權差,辭嬴就縮,遷粵西平樂知府,寇發,饋餉無缺,事平,以運餉功,蒙獎責轉陝西太僕寺卿。乞休後,王公世懋來督閩學,亟稱崑山令愛民。民為立石者,明初餘機至子佐,五人而已。

 

陳惟複

陳惟複,名思敦,以字行。禦史浚五世孫,萬曆辛卯(1591)歲貢,訓導實應,曆景寧教諭,惠州教授,持守恂實,操心質行,可消暴謾,士多樂就,範型躬行,君子也。兄思敬,安南衛訓導,嘗設絳東禪寺,從者滿百,王司寇用汲其高足弟子。

 

陳懋芳

陳懋芳,字正中,號瞻石,思恩同知,鐘圮孫,順治丁酉戊戌(1657、1658)聯捷進士。山東嘉祥知縣,縣,古武城也。兵燹後,田荒地曠,河水多患。懋芳招集流亡,築堤防河,斷獄明允,郡守蔡廷輔每以他邑重讞委訊,分闈得馬汝基、陳見知、王啟泰等六人先後成進士。章皇帝幸山左問地方官賢良,巡撫劉公芳躅以懋芳對,擬將擢用,竟以勞卒,囊中蕭索,撫軍制交文官致祭,監司而下皆令贈賻,俾得櫬歸。曾孫煥世字章伯,乾隆己卯舉人,潛江知縣。

 

陳龍岩

陳龍岩,字元瞻,號轉庵,侍禦玉輝子,順治戊子(1648),督學閔崔曜度拔授恩貢,部資赴經略洪文襄承疇軍,授石阡推官,升同知思州,勸墾荒田,招徠流亡,以才能稱。遷思南知府,丁內憂,服除,補江甯知府,江甯文廟以省會沖繁,獨缺行香禮,龍岩嚴更定儀制,朔望伏謁如他郡邑,自大成門殿廡,重加修葺,又補刻二十一史,蠹板二百三十餘帙。閩人有流亡入江南者,悉資以路費遣回。三署道篆,一攝都閫,執法不撓,陋規盡革。制府于公成龍,撫軍余公國柱交章薦之,竟疾卒於官。龍岩三歲而孤,年十六,補弟子員,古文詩賦,下筆漉漉數千。著有《鴻爪草》。祀江寧名宦,本邑鄉賢祠。子孫惠,甲午舉人。孫念,貢生,延平訓導。

 

陳會津

陳會津,字亦筏,禦史玉輝曾孫,以監生中式康熙乙酉(1705)鄉試第九名。知富州縣,調上林,才能著聲。峒苗梗化,申請徂征,功方奏而身卒軍中。宦襄清洗,幾不能以櫬歸。

 

陳猶龍

陳猶龍,字利見,普光鋪蔗兜人。康熙壬子(1672)舉人,令安邱,十二載,除巨盜劉江等,境內安堵。邑有趕鄭家集唐家墟,勿入陳家莊之謠。甲戌蝗,牒告城隍,蝗自飛去。是年谷三穗麥兩歧,上官薦之。未幾,致仕在家,不入城市。

 

陳士元

陳士元,字愧長,黃坑鋪熊厝人。幼穎悟,長從晉江陳讓甫時舉學課藝,冠其曹。雍正乙卯(1735)舉於鄉,銓令婺源,署廣德州牧。能剔奸弊,以愛民為主,民至今思之。

 

陳堦(階)

陳堦,字士升,翁源令輝之子。孝友醇謹,博通經史。年二十三,領嘉靖甲午(1534)鄉薦第八。故事薦有燕,階避不就,步歸。以妙齡得雋,又繩參知三牧之後,冠蓋弈映一時。願益務折節,脫粟布衣。日杜門讀書。行必師古,幹謁不事。鄉有某甲,子被訟。階為直之官,而卻其謝。郡守程公,重階文行,每式閭,騶從必減其半。晚喜登涉吟呻,泛三江,遊五嶽,而文日益有名。所著有《漁山集》。

 

陳文選

陳文選,西湖鋪葛醬人,幼在葛山宮讀書,沉潛攻苦,遂以文名于時。萬曆己卯,鄉試闈中,以巧笑倩兮章命題,場中俱寫因詩悟禮套語,文選獨重素透發。主司定為解元。初令靈山,升同知太平。弟文進,號夢台,以明經入仕,知如皋縣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學,皆有時名。

 

陳夢說

陳夢說,字弼卿。其先永定人,祖始遷惠,居邑中。諸生時,二十一試冠軍,刻二十一草行世。王愧兩忠孝與夢說最契。觀過知仁,題文經學,使取置第三,病有少疵發改。愧兩就正之,夢說呼盧正酣,操筆略為竄易學,使大加擊節,拔置第一。艾千子選入文待,崇正丁卯(原文疑誤)舉人,令通城,有政績。弟夢岩,應貢。季弟瑞雲,字有五,精于文,善楷書。丁學政按泉,貢期已及,病甚,場中不能文,遂不及貢。

 

陳廷選

陳廷選,字青夫,由監生保舉,分發四川,值雲貴征叛苗,命督餉,至軍前,授永寧縣,分駐赤水,苗民惟食麻稗,捐子種,教之耕作,購書課讀,民漸知禮教。與修縣誌,擢犍為知縣,平訟獄,緩催科。當貴州征苗時,大吏令廷選沿途施藥,給棺,血邱病兵,收遺骸,以軍功列一等。歸家,捐社倉穀一千二百石,題請議敘卒,著述詳經籍《泉州府志》。

 

陳元椿

陳元椿,字永年,號確庵,居仁人,祖睿有傳。元椿少喪母,事繼母孝,年十三父沒,繼母有遺腹弟,元椿以父所遺產俱為繼母養贍,不與弟分。性好施與,雍正三年,饑捐賑,病者施藥,亡者施棺。先是惠安橋樑道路皆宋韓魏公造,歲久傾圮,元椿獨力修葺,豎碑道旁雲宋丞相韓魏公造,居仁裏子民陳元椿修事聞。

 

陳軾

陳軾,諱倫世,字次瞻,號京山,濂曾孫,壽79歲,乾隆元年丙辰(1736)恩科以《詩經》中式舉人,族譜記為乙丑會試中明經進士,侯補知縣,即授寧德教諭。縣誌、府志、《重纂福建通志》均無其中進士之記載。

 

陳小蘊

陳小蘊,生卒年不詳,女,螺城鎮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陳元齡,字宗元,為太學生,以文學著稱,詩與嘉靖時名士吳天成齊名,著有《思問篇》。小蘊稟賦聰穎,幼承家教, 8歲能詩,嘗得句雲:“素手挽琵琶,清聲明月中”。父見而奇之,曾對人道:“此吾家道蘊也”。自是以才女名揚遐邇。

小蘊工文辭,尤擅詩藻,有詩40首。初附於《思問篇》,後載入《惠風集》。《惠風集》系明崇禎七年(1634) 進士張正聲編纂,有詩8卷。但這兩個詩集均已失傳,現僅存《螺陽文獻》所選她較有代表性的3首詩: 七律《玩月》、七絕《採蓮》和《壽衣》。

陳元齡友人晉江鄭太史之元,當過翰林,對陳小蘊的詩甚為欣賞,特意為她寫序,並題七律一首。詩雲:“樓頭題得美人妝,素手琵琶學句嘗。錦字烏絲闌欲滿,玉堂豔曲體誰長?閒情只共流蘇語,妙氣渾如噴雪香。恨事世間原不少,可能天壤嫁王郎”。當時許多詩人也謂其父雖以詩名,但與女詩人佳作比,當較遜色。

小蘊工詩善吟,才華橫溢,但卻由父母之命嫁給一個庸俗而浪蕩的丈夫,所適非人,未能施展其抱負,終生鬱鬱寡歡。“意不自得,日唯吟詠,以終其身”。時人陳暉、劉如幻鹹稱其“有才而命薄”。

 

陳鍔

陳鍔,字巽卿,號鬥山。為諸生,即授書文學掌執,抗言教化之道。謂宮牆嚴地,祀事信肅,奈何令二三執事,恣行褻慢,俾隕越於下,以遺俎豆羞,鄉飲古禮,用崇激勸,豈其德之不尊,而爵位是問。且使裏巷無行,倚錢神為鑽刺,而賓介之列,徒滋市儈乎。聞者無不目懾。既食餼,益嗜古文詞,稽核典故。邑中戶口,賦役,關堡,阨塞,原隰高下之等,衣食製作之原,了若指掌。邑令葉公春及每咨焉。貢入太學,萬曆丙子(1576)領順天府鄉薦,不第歸。大司農,檄大丈下田賦。急言於邑令,曰,清丈以豁虛賦,懼累民耳。乃行清丈,而民滋累。官吏周行田間,追呼履畝,率苦騷驛。且猾胥因緣為奸,豪富恃財,影射丟詭,弊更甚也。惠一偏邑,介於山海,田固不多,虛賦幾何。但以一二虛數,分配百千有田之家,所賠不過錙銖。而騷擾之費,詭射之弊無複有。坐為民困。於是均賦止丈,民大稱便。壬午(1582)計偕媧(?)卒於濟上,年五十一。鍔才高志大,不秉大權,而所指陣,皆有關風化民生。抗言祭祀,鄉飲二事,宮牆生色。止丈均賦,功在桑梓。一言利溥。事父母至孝。為人矜名節,好賢嫉惡,鄉族敬悼。以子貴贈廣東左參政,著有詩文集。子濂,萬曆丙戌(1586)進士,廣東按察使。

 

陳鐘琠

陳鐘琠,字石丈,知府煌孫,郡庠廩生。嘗三冠其軍,設絳于晉之花城寺。一時名士,如吳青獄韓起,曾弗人異撰,皆與結社,切磋詩賦古文。漳石齊黃先生道周,古賢自負,於人少許,可獨于鐘典則曰,惠安陳石丈,今人中之有道者也。題詩笈以上壽。

 

陳其督

陳其督,字衷啟。諸生。工詩,與萃台封君為詩酒友。同封君飲戴中書筵,作起雲:原非酒中仙,來作不速客。時推為畢吏部一流,信然。

 

陳元吉

陳元吉,年十二,家失牛,隨父出尋。山中有虎,從石洞跳出,禦父頭,賴所載箬笠障礙齒牙,繞及髻。元吉直前,用尖挑刺虎數十,虎未之舍也。拼力一刺,虎乃惶驚,舍其父而走。父子始得持杖歸。鄉人異之。

 

陳煇

陳煇(同輝),字季昭,知州煒知府煌之弟。煇年踰疆,仕應嘉靖初貢,授翁源令。出京至江右卒。為人孝友,醇謹侍父,出入進退有度。早喪母,事繼母如所生母。會當赴部謁銓,適繼母歿。時煇已出嗣叔,居喪三年不出。或以為人後,不私所生情。輝曰:等親也,奈何以為人後解乎。迨服缺除令,而煇卒矣。櫬寄南昌旅舍,其妹夫襄惠公岳提學江右,資其子階扶歸。階字士升,年二十三,領嘉靖甲午(1534)鄉薦。故事有燕金,階避不取,徒步歸家,脫粟布衣,杜門不出。太守程公重之,每造謁,必減騶從。

 

陳文輝

陳文輝,字庭若,大參睿之裔孫。父元椿,家貧,文輝出經商南北,漸致殷裕,遂延師教弟侄讀書。輝繩大參祖武。弟如雄、鳴夏遂同登丁未(1727)進士。如雄官響水堡都司。鳴夏字雷若,官至松江提帥。文輝既貴,凡義舉無不首倡。省會之員院,府之考棚,南西二譙樓,以及邑之橋路寺觀,皆先紳士樂捐。雍正己酉(1729),獨肩車修邑文廟,煥然一新。當道上其事於朝,給予即用通判職銜。建樂善好施坊。邑人又為立碑於彝倫堂前。文輝則讓善於親曰:此吾父之為也。其孝義大概如此。子國器國珍進士,兆勳字枚巨,丁卯舉人,內閣中書舍人。

 

陳有禮

陳有禮,西坑人。元末郡城為回寇所據,邑人陳同與其妹夫柳伯順(柳湖邊人)聚眾保鄉里。及陳友定帥閩,同等受其約束。合兵破回寇,複郡城,同授行省右丞,伯順受興化路同知。友定敗,伯順已先死。同以友定命守漳州,遂解甲歸鄉里。有司頗以新制繩之,同不能堪,複謀起兵,劫鄉人從己。至有禮家,有禮責之曰:今為洪武三年,天下已定,而謀起兵,非叛耶。不從。同殺之,攜其首去。其子號泣至西湖沙中,乃投還。是年官兵誅同。

 

陳鳴夏

陳鳴夏,字雷若,號圯庵,大參睿裔孫。雍正丁未(1727)與兄如雄同登進士,選授侍衛,由將備曆官舟山總兵。提師陳倫炯特疏薦之,升寧波提督,調松江。適蒙聖駕南巡,鳴夏迎於江陵,引見蒙賜克食黃緞短蓋看包一對,大加獎許,調提督廣東,未幾卒於任。兄如雄,初授響水堡都司,升遊擊。

 

陳珀

陳珀,由將材,吳三桂變亂,授偽親軍水師前將軍。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十八日,帶印率領本標官兵大小船隻,灰甲器械,燒營獻嶽州城投誠,授援剿左路總兵,官加左都督。在南安沙子哨,身先士卒,勇奮殺賊。陣亡,總督蔡毓榮題報,准蔭一子,以守備用。(雲南通志)

 

陳大鵬

陳大鵬,字上侯,號奮齊,東周鋪卿圓鄉人,熟於風雲氣色,乾隆三十三年(1768),由行伍選考侍衛,送部會同天下挑取第一,又考水務,人多見幟,爭奪不得,大鵬獨因風逐浪,奪幟十餘。上游昆明湖,大鵬見有異雲,即奏有風將作,未及登岸,風浪興,舟不安,大鵬即下水扶舟,上嘉之,賞賚有加。後雲南亂,從將帥出征,以功授遊擊,曆官烽火參將,澎湖副將,廈門水師提督。卒年八十餘。

 

陳仕瑚

陳仕瑚,獺窟人。父德友,俠烈慷慨,督學駱日升聘入幕府。值雲貴兵變,學使遇害,德友仗義入賊巢覓屍負歸。明季海氛甚熾,獺窟屢受其害,仕瑚督鄉兵力拒,殺巨魁,民賴以安。至乙亥六月十六夜,賊擁眾登岸,擄掠獺窟男女,仕瑚奮勇前往,護千餘人以歸,複賈勇殺入敵圍,賊四面環集,力不能支,遂陷陣死,年二十二。當事申請立祠歲祀,題其額曰:義烈男子。

 

陳鴻猷

陳鴻猷,監生,性好施,雍正三年(1725)饑,捐錢米於城隍廟煮粥散賑十日,知縣備酒果鼓樂送歸。雍正四年(1726)又饑疫,同裏黃中柱捐施錢米及槥,又以茭布。厝為永春孔道,建石橋長二丈有奇。

 

陳光球

陳光球,清嘉慶丁醜年(1817)特授浙江定海水陸等處地方總兵,曾官金門總兵(正二品),祖籍惠安洛陽曾垵,在金門及曾垵建威第現為陳氏大宗祠。

 

陳兆階

陳兆階,字玩岩,輞川嶢尾人,家世清貧,少年勤奮篤學,精通經典,德修禮教。二十登邑庠生。故里、獺窟,皆建館舍,設塾興學。光緒甲午(1894)中文魁,敕封父文林郎。三陳五陳,上、下十九陳,往來甚親,若有事端,分憂排解,為民治事。己亥年(1899)元月初一,輞川大小姓氏械鬥,村疆要地,高築更樓,氏子武裝,巡邏守更,歷時數年,亡命百條,民哀訟之,清政蠢敗,無能治之。詔見族長,擔保各自平息,若違罪罰。壬寅年誘會縣衙,逮入囚獄,訖丁未年(1907)孟秋之月,獄中染疫,遭疾病故,卒年四十。葬於山柄東畔,七日輒過,宵夜起棺,重葬輞城小路尾。

 

陳文進

陳文進字國傳,以選貢令如皋,辨冤獄,平江盜,恤鹽灶,浚鹽河,皆前吏不能辦者。通判永州,上官材之,移攝道州及祁陽、酃二縣。酃田壞於蛟,崩陷以五千餘畝。文進躬履畝,無所以,皤(翻)故牒,偶見荊州昔以浮糧寄酃糧凡二千石,又曰:“荊昔寄酃,今可還荊矣”。白所司還之。酃人曰:“此吾邑百世利也”。文進冰操既厲,斥運複饒,上官倚如左右手。而王官報至,臨行,觀察下承憲為治百金裝餉,以資廉吏。文進坦直之機,肺腑若可睹,輸心於人,有始終。無貴賤賢愚信愛之。(《閩書》)

 

陳明通

陳明通,字敦厚,號後山,嶺內裏人,年十三喪母,悲號擗踴,絕而復蘇,親族鹹嗟異之。父旋卒,事繼母駱氏,以孝聞,家故貧,氏喜食鮮魚羹,裏居去洛陽魚市十餘裏,孝子每日初出自行市買魚,以供朝膳,雖甚雨隆寒,魚飧未嘗絕也。俗呼繼母為後娘,孝子約家人毋敢以是稱駱氏。終孝子之身,婦人稚女誤有是稱鹹動色,相戒恐孝子之聞之也。氏晚年生疽,孝子躬為敷洗涴,子婦請代,孝子曰:我慣為之,卒易他手,恐不得勢,而增病者苦。氏臥疾歲餘,湯藥扶持(奔頁)濯必親,母苟損一飯,孝子亦不食。疾增劇日,夜調護未嘗伏枕,遂成目疾,藥之益甚,一夕夢一姥,手刮其睛,而易新者。早起而宿翳頓失,後經一叢祠,所供奉佛像,則儼然所夢也,人以為純孝子之感。駱氏年六十三卒,無出,將死,環家人而語孝子曰:吾固無子,即生子,未必如子良,但願汝子孫事汝,一如汝之事吾也。裏人重其篤行,無少長遇諸道必肅然起敬。有爭忿,孝子一言無不立解雲。道光十三年(1833)旌表孝子,建坊入祠。德化賴其瑛撰傳。

 

陳金城

陳金城,清嘉慶七年(1802)二月二十三日生。字念庭,號殿臣,洛陽鎮嶺頭村人。明通孫、父純仁在外為塾師。金城幼年穎悟,隨父就學,所閱之書,過目成誦。13歲參加縣試,考中秀才。後入泉州清源書院讀書,與陳慶鏞、蘇廷玉、黃宗漢、杜蕉林等人同窗。16歲,師從同邑經學家孫經世攻讀經學,孫讚賞其才華,許配以女。道光二年(1822),金城參加鄉試,中第十三名舉人。

道光七年(1827),在惠安知縣仝卜年倡議下,金城與孫珩、孫其青等 8人為董事,孫經世等16人為襄事,出面募集兩萬金,於縣城東門外建造文峰書院兼考棚,余資存商生息,以供司職膏火。

道光十一年(1831)冬,金城與恩師、岳父孫經世,隨福建省鄉試主考官、禮部侍郎、浙江學政陳用光赴京。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途經揚州,隨陳用光拜訪經學家包世臣,親聆教誨。二月抵京後,在孫經世指導下,於住處京都泉州旅邸開設講堂,講演易經、禮經。道光十五年(1835),金城兩次參加會試皆不中,後遇“大挑”,以二等選署古田教諭,旋授連城訓導。任職期間,“循循善誘,到處鹹有聲稱”。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英軍進犯福建。金城撰寫《平夷論》,提出“未至則防守為先,將至則瞭望為要,既至則策應為重”的禦敵策略和“兵以衛民,民以衛兵”的兵民團結、共同抗敵的軍事思想。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軍再犯福建,金城撰寫《籌守福州議》和《籌守泉州大墜議》,閩府當局“照議商辦,民賴以安”。同年,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吳淞口督命抗擊英軍,為國捐軀,金城為其撰寫神道碑文,沉痛哀悼。

道光二十三年(1843),金城為陳慶鏞代擬《申明刑賞疏》,指控賣國權貴、敗將逃官,申明必須以法治國才能得民心。奏文一上,“直聲震海內”。

由此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先後撰寫《杞憂私記》等11篇政論文,極力反對清庭對列強“講和”、“互市”及開設閩、浙、蘇、滬、津五處碼頭,重申必須主動抗敵。此外,金城還在《福州團練記事》(1845)等文中論述固疆禦侮問題。

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則徐道經金城家鄉,於該村岩山崖石上題詞“觀文化成”。

此間,金城調京為內閣中書,嗣改刑部雲南司主事。金城到任六個月,同僚們“震其名”,遇疑難案件,都來找他商議;每次擬奏稿,也向他“殷殷求質”。金城皆悉心指點,因此名聲更大,上司都很倚重他。

道光三十年(1850)夏,金城請假歸裏省親,途經上海,恰遇英人計畫在上海開建馬路,準備毀占民田和民墓,遭到居滬福建人的反對,雙方相持不下,當地官吏也束手無策,金城遂約請居滬閩人立下禁約,並向地方官吏提出交涉,理直氣壯地抗拒英人。英人聽說後心驚氣泄而不敢實施其計畫。自此淞江一帶的婦孺都知道陳金城的大名。

咸豐二年(1852)夏初,陳金城回到家鄉,勞累成疾,於八月廿一日病逝,享年51歲。金城博學諸說,尤其精通《易經》,融匯漢、宋諸家言而“獨出己見”。他治學嚴謹,教授有方,如取五禮道政,各繪為圖,補以漢經與舊說,“令學者豁然易曉”。他又工于書法,曾在洛陽橋中亭上題詞“海內第一橋”,聞名閩郡。遺有文、史、哲學著作《怡怡堂文集》6卷292篇。

 

陳伯達

陳伯達,清光緒三十年(1904)十月生在洛陽鎮梅嶺村,金城曾孫。原名聲訓,又名健相,字尚友。父陳其潛,塾師;母曾瑪官,善針黹。兄妹三人,伯達居中。

伯達年幼時隨父入塾館讀書, 8歲時父歿,後轉學至梅山小學。15歲考進集美學校師範部。17歲畢業後回家鄉當小學教師。18歲到廈門教書,兼任 5所小學的功課,又入同文書院學習英語。19歲開始寫些新詩文華。20歲時與人合辦《廈門通俗教育》(半月刊)。進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學生運動,逐步受到馬列主義理論的薰陶。

民國期間,相繼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職務。撰寫過《評〈中國之命運〉》、《竊國大盜袁世凱》、《中國四大家族》和《人民公敵蔣介石》等書。

解放後,跟隨毛澤東出訪蘇聯。參加編輯《毛澤東選集》。先後擔任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理論半月刊《紅旗》總編輯、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政治局常委。參與起草《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莫斯科宣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重要決議。

1959年初,陳伯達為母校梅嶺小學題詞“為勞動而讀書”,參觀烏潭水庫的興建,並寫下“英勇的惠安婦女萬歲”、“向支援惠女水庫的人民解放軍戰士致敬”的題詞。

1989年 9月20日中午,陳伯達因患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終年85歲。

 

陳紹痕

陳紹痕,民國 6年(1917)生,洛陽鎮下曾後房村人。民國36年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四十八團副團長。相繼參加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在淮海戰役中光榮犧牲,時年32歲。

 

陳青山

陳青山,原名陳欠火、陳榮火,洛陽鎮陳埭頭村人。民國八年(1919)10月11日生。

民國30年秋,組織一批海外歸來的華僑知識青年到海南去,在海南抗日獨立總隊工作,為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民國36年,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海南島解放後,先後擔任海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廣東省軍區政治部主任、海南軍區政委、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少將軍銜。離休後,他熱情參加社會活動,先後被選為全國僑聯委員、廣東省僑聯顧問、振興海南聯誼會會長等。

 

陳椽

陳椽,又名愧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3月生於崇武鎮西華村的一個小商人家庭。民國23年畢業于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獲農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後在茶場、茶廠、茶葉檢驗、貿易等機構及農業院校等單位工作。民國29年,他來到國立浙江英士大學農學院任講師,開始專心致志於茶業的教學和研究。編寫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大學茶學教材《茶作學講義》。民國35年,他受聘於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任茶業專修科副教授。1952年到安徽農學院茶業專修科任主任,他主持開闢茶園、創建制茶廠、建立茶業實驗室,從茶業的教學計畫、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等方面進一步著力完善和提高,使茶業教學和科研逐步走上規範化道路。執教60多年,治教嚴謹,誨人不倦,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

陳椽教授在茶葉科學上的主要貢獻有:修正關於茶樹原產地論述;確立制茶變色學說;提出茶葉科學的分類法;極力宣導茶業經濟的新觀念。2007年逝世,終年 100歲。

 

陳炎水

陳炎水,光緒32年(1906)出生于惠安縣東園鎮象港村。他旅居海外半個多世紀,建樹良多。為家鄉公益事業尤其是教育事業傾注了滿腔的心血。獨資創建培實小學。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會良才。為惠南中學的創立出資出力,貢獻良多。當他獲悉惠安一中校舍極需維修時,又先後兩次捐資。此外,他還捐款資助簡易師範學校。興辦家鄉的教育、文化、醫療、交通等項公益事業。自辦文物館,收藏著孫中山、于右任等人墨寶真跡。任陳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菲律賓惠安公會事務顧問、世界人生哲學研究會菲律賓總會理事長等,雖屆暮年,壯心不已,仍投身于海內外傳播中華文化。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