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陳氏的堂號

作者:陳成春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3年09月16日

惠安陳氏的堂號

堂號與字行一樣,是每個宗支識別的重要依據,現把惠安陳氏的堂號整理,請修正。

堂號:家族堂號,三國時魏國九品中正制出來以後形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成為統治階級,那時各大家族非常龐大,小的家族會有一個堂號,大的家族會有多個堂號,一般就是一個家族因為戰亂饑荒遷官等原因分散到各地,然後發展成新的家族,但是與原來的還是名義上的同族,堂號卻不同。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惲代英祖家被稱為“承蔭堂惲家”、李四光祖家被稱為“立本堂李家”等等。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二是顯示家族宗親的特點,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王總堂號和自立堂號。由於歷史文化習俗的影響,人們在談到和自己同姓氏的歷史名人時,往往流露出一種尊崇、自豪之情。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鬥、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堂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或以其姓氏的發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祥祖地和郡望不同,會有若干個郡號。狹義的堂號,也稱自立堂號,在同一姓氏之間,除廣義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業、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若按每姓一個堂號來計算的話,全國至少有數千至一萬個堂號,是姓氏文化中有待開發、整理、研究的資料寶庫。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象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祠堂和小祠堂。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堂號的來歷、特色的類型

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

中國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堂號,而且有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同的一個堂號。據文獻記載,這六個南方家族,雖然姓氏不同,但卻是一個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後裔。

以地域命名堂號:

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以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如前述之隴西李、趙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皆是其例。再如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發祥地是山東諸城,後世遍佈全國各地的諸葛氏,絕大多數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陳氏的“潁川堂”、徐氏的“東海堂”、歐陽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為堂號。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中國人向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留芳。如弘農楊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東漢太尉楊震的美德作為堂號。文獻記載,楊震為東萊太守時,道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楊震嚴詞拒絕說:作為故人知交,我對您是瞭解的,而您怎麼對我的人品不瞭解呢?王密說:我深夜而來,無人知道這回事情。楊震回答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說是無人知曉?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楊氏後代子孫為尊崇和懷念這位拒腐蝕,不受賄的先祖楊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為堂號。而范氏“麥舟堂”則是來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濟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純仁,至姑蘇運麥,舟至丹陽,遇石曼卿無資葬親,純仁即以麥船相贈。純仁回家後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許。故後世以此為典,以“麥舟堂”為堂號。

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馬革裹屍”便是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宗時郭子儀,因平安史之亂,屢立戰功,出將入相二十餘年,是維繫李唐王室的功勳大臣,被封為“汾陽王”。其後子孫繁衍遍佈各地,多以“汾陽堂”為堂號。至今海內外郭氏子孫,也多以“汾陽郭氏”為榮。

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

在封建宗法社會,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戒訓勉後代子孫。如李氏“敦倫堂”、張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重德堂”、鄭氏“務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許氏“居廉堂”等,都體現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氏自立堂號中,十分普遍。如唐代鄆州壽張人張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間唐高宗祭祀泰山,路過鄆州,至其家,問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處。張公芝于紙上連書百餘“忍”字,道出其中訣竅全在於百事忍讓。故名之為“百忍堂”。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批文人學士,才氣橫溢,品格清高,深為世人所推重。其後代族人也引以為榮。如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品格高雅,酷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處為“愛蓮堂”。其後人遂以此為堂號。晉代陶淵明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辭官歸裏,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因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後人以“五柳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堂號。

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古代人對祥符瑞兆十分重視,常認為是上天預示吉祥的徵兆,往往以之為本族堂號。如宋代王祐曾的手植三槐於庭院,言其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會,三公對槐樹而立,故以三槐象徵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當政十餘年,深為朝廷寄重。其後人便以“三槐堂”為堂號,成為中國王姓中名人輩出的名門望族,與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並列為王氏三大支派。
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為表示對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廳堂,居處為堂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後人便以“香山堂”為堂號。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當權,時事已不可為,乃自請罷相,在洛陽午格創建別墅,起浩涼亭暑館,植花木萬株,綠蔭如蓋,名為“綠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綠野堂”之堂號。

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一些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科第連綿,為世人稱羨,遂以之為堂號。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稱州牧),門庭顯赫,世人敬仰,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再如宋人臨湘人徐偉事蹟至孝,隱居教授于龍潭山中,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稱“徐氏八龍”,後人即以“八龍堂”為其堂號。

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此類堂號在各姓氏自立堂號中較為普遍。如“承志堂”、“務本堂”、“孝思堂”、“孝義堂”、“世耕堂”、“篤信堂”、“敦倫堂”、“克勤堂”等等。

以良好祝願為家族堂號:

此類堂號也較為常見。如“安樂堂”、“安慶堂”、“紹先堂”、“垂裕堂”、“啟後堂”等。

以封爵、諡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此類堂號為歷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賞、恩賜、旌表而來。如“忠武堂”、“忠敏堂”、“節孝堂”、“孝義堂”等等。

總之,堂號作為家族的徽號和別稱,不僅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和血緣內涵,而且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對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況,也是當時社會形態的反映。同樣具有區分宗支族別,血緣親疏的社會功能。它的產生、發展,多與修族譜、建宗祠、祭祀祖先、宗親聯誼活動同時進行。

陳氏有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以潁水得名,治今河南禹縣。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此支陳氏因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之後入贅于陳。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 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後轄境歷朝不同。

廬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

著名的堂號有: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商之後封于宋,夏之後封於杞,帝舜之後封于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其他堂號:

①郡望堂號:潁川、東海、廬江、汝南、河南、馮翊、下邳、武當、京兆、廣陵、新安。

②自立堂號:建業、映山、忠節、延慶、余慶、報本、星聚、三義、樹本、燕貽、官梅、篤慶、光裕、崇義、崇本、世德、衍慶、敦睦、敘倫、地心、重華、仁恥、毓慶、世德、敦厚、奉先、聚原、傳義、三和、培德、三相、義門、道榮、惇庸、雙桂、徽五、紹德、懷忠、聚星、澠武、世馨堂,蘇北魯南三元堂(明洪武年間、萬曆年間從連雲港花果山大村、當路附近遷出)。

惠安陳氏郡望是潁川,堂號(丁或燈號)有湘鄉德仁堂、潁水、太丘、玉湖、侯卿、積慶、依樓、琅玕、飛錢、安樂、呂蘭、龍山、官山、鳳洋、梅岩、三君、北溪、涵江、福全、錦芳、銀江、清江、長春、河東、玉澗、世科水竹、江州義門、理學忠諫。按來源派系分,有將軍派、太傅派、涵江派、飛錢派、江州義門派等,當地尚有三鄉陳、四腳陳、五陳、頂十九陳、下十九陳、霞(下)井陳、南門陳、順興陳等俗稱,均屬舜裔更是漢太丘長陳實公後裔。分佈在全縣16個鄉鎮近 400個自然村。2003年人口約13萬,約占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為惠安第一大姓。

惠安陳氏堂號在《惠安陳氏概述》中各有敘述,現把各堂號名稱的意思或命名的原因描述如下,如有不妥,請指正。但惠安的堂號已為燈號,即那燈籠所寫,現堂號與燈號關係如何,也難以說個明白,請有識之士指教。

湘鄉德仁堂:黃塘某村,至今聯繫不上。嶼頭陳樹波網上稱嶼頭陳為德聚堂。

太丘:以漢陳實公曾任太丘長為號,據說有做官的家族可改堂號,而無做官的家族就以此為堂號。惠安以五陳為主用此堂號,其他族支也有使用。

涵江:陳邁隋朝時任興化第一任縣令,因愛此地風水而定居,子孫蕃衍為涵江十八陳。

玉湖:是陳仁後裔的總堂號,為涵江十八陳之一。惠安五陳唐始祖瑞珪公從福州遷居興化建祠堂門勒“玉壺”二字,據說當地有座玉壺山,後以趕鴨公身份又遷居惠安岑兜再徙山霞,子孫堂號稱太丘。而陳仁後裔出了陳俊卿與陳文龍,堂號就把壺改湖,音同而意義就大大不同。玉湖分居惠安有侯卿、積慶、依樓、涵江、世科水竹、錦芳、涵囗等。涵囗即碧溪居晉江涵口。
侯卿:因遷居惠安北門外後坑,出了不少名人如陳睿、陳鳴夏,成為惠安望族,後坑音同而改成侯卿美多了。臺灣有支侯卿後裔以遷台一世名中“文”字與二世名中“明”字稱文明堂。

積慶:玉湖十世陳裕從興化到惠安做生意而定居南門積慶裏,故後裔稱南門陳也叫積慶陳。

依樓:玉湖陳從涵口遷居輞川海墘,六世遷居縣城,因風水關係建座過街樓敬奉觀音,因有依賴此樓改造了風水而出了名人,故此族就有了玉湖,依樓雙堂號。

錦芳:陳埭頭因堂號錦芳地名。龍山:即泉州龍山,以地名為堂號。

世科水竹:陳逖考中狀元,為晉江世科陳氏始祖,十五世與桂,龍複子,字彌芳,號水竹。宋度宗鹹淳庚午(1270)解元,隱居安溪水竹村不仕,由晉江瀆頭遷居青陽陳厝世科陳氏開族祖。後裔遷居惠安再徙西門稱世科水竹。

飛錢:即飛錢派。江州義門即義門派。

官山:屬南院派,官山陳氏始祖,河南省汝南平輿人,唐末隨王潮入閩,擇綏德鄉同禾裏官山(現馬巷鎮內官村)築室以居。至十一世孫福山公(字孟謙,生於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卒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明太祖洪武年間進士,官至文淵閣纂修,成祖永樂年間參加編撰《永樂大典》,修成之後明成祖御筆親書“史閣名賢”匾額,欽賜福山公衣錦還鄉,各級地方官員均到其故鄉迎接,是時滿山遍野站滿了官員,人曰官山,故後地名也改稱官山也,此為官山陳之由來。

銀江:陳溪遷居惠安南門外十七都黃田埔溪山鄉,生四子派衍四房,至今三百年,堂號銀江。據查《大埔陳氏溯源》:魁公,元公第七子,江州義門第12即最後一任旭公之胞侄,字參琉。宋時科中進士,攜眷屬97人入福建汀州莊,任汀州太守。魁公五子峰十三世孫念四郎,由寧化石壁村遷饒平措黃崗,念四郎之子二十一郎,諡創亦,轉遷大埔銀江松柏坑開基為始祖。如溪東陳氏來自此支陳氏則屬江州義門,又有傳言來自惠安縣城南門陳。但有資料顯示:晉江沿海陳厝陳氏堂號稱銀江,不知有何關聯。因歷史資料散佚不全,整理時難免錯誤。

長春:用商號作堂號。順興:輞城東尾頭街陳氏從金門遷此經商用商號作堂號。

河東:今人不知何意,其祖從泉州東湖遷居惠安東園康嶺。查南院派始祖陳邕三子夷行出判河東(山西),傳裔河東。但不知此支堂號是否是河東,惠安堂號河東陳與之有無關聯,可待查證。

鳳洋:先祖因居鳳洋鋪,後從山霞遷居縣城,為四腳亭(陳)之一。

清江:清嘉慶間從東園象港遷居惠邑箭場尾鳳池邊,宗賢三兄弟又遷居塗寨街。

琅玕:為南院派安東遷居東園垵頭、東湖、大樜史稱三鄉陳。為紀念祖居海濱琅玕頭,磐石粼粼,氣勢磅礴,乃取琅玕為堂號。

三君:崇武陳氏部分族支使用,取之“三君世德垂文范”,陳實及二子漢時被稱三君,陳實稱文范先生。

北溪:原為地名,朱熹為得意弟子陳淳號北溪(理學家)寫族譜序。堂號理學忠諫不知與之有無關聯。玉澗:因唐禦玉澗:中丞陳崇,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居於福州石井,唐天佑年間福清為陳中丞封地,擇居縣城西澗,後裔稱玉澗陳。

武城:從古稱崇武獺窟遷居惠邑。潁水是陳氏發源之潁川的河流。其他安樂、呂蘭、梅岩(四腳亭之一)、福全(崇武)尚待瞭解。

附注:清江為地名:浙江,江西省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縣地。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清代學者張澍的《姓氏五書》裏說,...淮安和清江市。安樂為願望

梅岩為地名:漢陽鳳凰山 漢陽龜山南(漢陽建橋街梅岩新村鳳凰山)。

三恒堂陳氏始祖陳志遠,是由福州下渡園下遷琅岐,最早遷居九龍山支脈梅岩山麓。福全為地名:福全所作為泉州海防的門戶、東南沿海的軍事文化重鎮。晉江、金門有福全陳氏。江蘇省宜興市福全圩。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