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靈惠靈安與惠安縣得名及惠東十三鄉民間信仰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3年09月16日

靈惠靈安與惠安縣得名及惠東十三鄉民間信仰

惠安輞川有個鯉魚島,島上有座靈惠廟,供奉著靈惠尊王。過去由於是海上孤島,四面有海水相隔,難以登島。現在外走馬埭圍墾築堤,乘車就可上島,因此去了兩次。見廟供神靈與靈安尊王只差一字,疑問廟祝,廟祝答縣名來自此兩尊王,並稱兩尊王為兄弟。並說鯉魚島上敬的靈惠尊王就是唐將張巡,王誕於十月廿三日。建廟時間現可靠的是建于明萬曆十一年(1583),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1988年旅外鄉親捐資修整廟埕、石徑和欄杆,面貌一新。

張巡(709--757),蒲州(山西永濟縣)河東人又一說鄧州南陽(河南鄧州)人,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十一月廿三日。張巡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軍事家,開元末舉進士,曆官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天寶十四年( 755),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為與楊國忠為相權爭寵聯合史思明反,史稱安史之亂!張巡起兵討賊,屢敗叛軍,扼守雍丘。唐至德二年( 757)正月,叛軍犯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向在甯陵的張巡告急。張巡率兵三千增援,與許遠合擊叛軍。許遠薦賢任能,把軍政大權拜託張巡,自己甘當助手。張巡統領全城兵馬,以弱兵數千,拒叛軍13萬。皇上得知,乃詔拜張巡為禦史中丞、河南節度使。五月下旬,張巡用“疑兵之計”搶糧獲大勝,斬敵萬餘,還射瞎了叛將尹子奇的左眼。數月間屢敗賊兵,城中糧盡,羅雀掘鼠,煮樹皮、紙為食。危難之際,乃使部將南霽雲冒死突圍,至臨淮向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求援遭拒。張巡遂封死四門,誓與睢陽共存亡。十月九日,城陷落,張巡與許遠、南霽雲、雷萬春共36人被俘。敵將尹子奇勸降,張巡嗔目怒駡。敵抉其口,齒盡落,血遍流仍大罵不止。諸將在敵面前堅貞不屈,同遭殺害。“守一城,捍天下”,睢陽守衛戰有力地牽制了叛軍南下,使江南沿海人民免遭戰火荼毒,為唐王朝平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歷朝具體封贈張巡如下:

唐至德二年( 757)十二月十五日,唐肅宗登臨丹鳳樓,大赦天下,加官群臣,追贈忠烈。“天子下詔,贈巡揚州大都督,封鄧國公。遠荊州大都督,霽雲開府儀同三司、再贈揚州大都督……皆立廟睢陽,歲時致祭……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雲。”

唐宣宗大中中(847-860),又賜繪張巡、許遠、南霽雲像于淩煙閣,入大唐功臣之列;

宋徽宗大觀中(1108),諡張巡忠烈侯、許遠忠義侯、南霽雲忠壯侯、賈賁忠濟侯、雷萬春忠勇侯,姚訚賜爵上公;

清雍正十二年(1734),敕封張巡顯佑安瀾神;

清嘉慶八年(1803),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之神;

清咸豐七年(1857),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之神、加封許遠威顯靈佑王為威顯靈佑揚仁振武王;

清咸豐八年(1858),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之神、加封許遠威顯靈佑揚仁振武王為威顯靈佑揚仁振武昭應王;

清同治三年(1864),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靈佑之神;

清同治七年(1868),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靈佑護國之神;

清光緒六年(1880),加封張巡顯佑安瀾神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助順彰威靈佑護國翊運之神。

另外:《大清會典事例》有張巡“宋封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佑王”的記載;元代人劉應雄在《潮陽縣東山張許廟記》中提到宋代“二神冊尊王爵”;明人林大春所修《潮陽縣誌》曰“張巡封為忠靖福濟昭聖靈佑王,許遠封善利威濟衛聖孚應王”;《道教諸神》:“張巡為文安尊王,許遠為武安尊王,合稱文武尊王。”以上歷朝封贈張巡並無封為靈惠尊王的記載。

民間常把歷史著名人物作為一地的保護神敬奉,祈求保境安民。江西鄱陽稱之“張王爺”、“張千歲”,人們象敬神一樣供奉張巡像。

惠安于宋太平興國六年( 981)置縣,就有“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遇崔知節,送我上青山”的傳說。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中(1127--1130),朝廷封張悃為“靈惠侯”。端宗(趙罡)景炎年間(1276--1277),晉封為“靈安王”,成為惠安全縣的境主即一縣的保護神。而鯉魚島上的靈惠尊王,廟祝說是與張悃同時被封,過去聽說是敬奉張悃,現說是張巡。過去13鄉有游王公鎮境安民的習俗,時隔80多年的2010年10月23日,社坑兩成等人倡議組織13鄉游王公,成一盛事。東橋蓮塘十月廿一日起開始,小阪十月廿五日,坑雅、南庫十月廿八日及各村輪流做“王公生日”,蓮塘敬的是靈安王公即青山王,坑雅亦是,從《惠安青山考》資料中得知王誕是十月廿三日,尚有疑問,現才知是各村輪流敬奉形成。劉望海(名會字逢甲號望海,邑北城畔今螺城西北街人,未做官前,其母常涉海去鯉魚島上靈惠廟求佑,果得功名做官,後望海在社坑海邊建一小廟,以免其母涉海,母堅持上島謝神,望海築海橋讓母上島,至今社坑海岸邊還遺留一墩。惠安一縣,民間信仰有兩個尊王,並且只差一字。靈安王信仰範圍較大並傳至臺灣,靈惠王信仰在輞川(分爐東吳)。說以下這些話並非對神不敬: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性,張悃被封靈惠侯,輞川鯉魚島建廟同敬,後神被晉封為靈安王時,島上廟祝或群眾只是把侯改王,因歷史上張巡沒有被封為靈惠王的記載。所以,鯉魚島上的靈惠王可能就是靈惠侯,就是張悃,神誕才會同是十月廿三日。

洪滿聰在《惠安文史資料》第三輯上有篇《惠安縣名初考》,轉錄:一,取自境內岳神受封為“靈惠王”,青山神張悃受封為“靈安王”,取二神封號中字合而為“惠安”,而二神受封時在宋景炎二年(1277)已是建縣後 296年。二,崔拱(惠安民諺稱為崔公),兩子名取說,但崔兩子名正則、麗則,並且其中式進士已是惠安建縣八年後的事。所以認為命名惠安應是時泉州府內有東安、晉安、建安、南安等沿革,大同場改名同安,清溪改名安溪,故也從安。而惠字有恩賜、仁愛、賜予、聰慧等解釋,所以命名惠安。 張國琳有關文章提到:靈安王張悃生於唐光啟末年( 887)十月廿三日,歿於五代閩永隆末年( 942)三月初十日,享年56歲。曾傳王誕日,其母正在腳碓搗麥時,有一頭陀手敲木魚,繞其腳碓邊走邊念曰:“生在碓前,死在藍田;身在惠安,魂在青山。”其母果在碓前生下張悃。太平興國二年,陳振地師主意將惠安路開作惠安縣,太平興國六年,析晉江東鄉十六裏置惠安縣。故縣名從惠安路名說。

百度網上資料:1、鯉魚島上靈惠廟--廟在輞川鎮社坑村鯉魚島(舊稱竿嶼)上。廟奉靈安尊王一一五代時閩將張悃。2、宜蘭靈惠廟恭祝開漳聖王聖誕平安遶境宜蘭靈惠廟。3、惠東福泉宮南殿:靈惠尊王,古雅之宮宇每逢諸佛生辰,熱鬧非常,即此聞名。系清末民國初,該村信士從輞川鯉魚島再分爐靈惠尊王之靈佛,完善了福泉宮三殿之神位。4、另原輞川現螺城鎮的王孫有座靈惠廟敬的是水神夏禹。

清嘉慶惠安縣誌記載:位於縣治儒學之左的城隍廟,是北宋天聖(1023--1031)中李畋任惠安知縣時,把宋初置縣時已有的靈嶽廟改造而成的,而原來靈嶽廟中祀奉的靈嶽神則被遷於乾峰寺(即現稱平山寺)前。景炎間,靈嶽之神與張悃同日受封為靈惠王,“故邑人合而祀之。後乾峰寺前廟廢,複移像城隍後殿,仍合祀焉。”這裏對縣治城隍廟後殿兩尊神像中的靈惠王的來歷交代的很清楚,是惠安靈嶽神。

城隍是古代城市保護神,為陰間基層神司,由《周礼》臘祭八種神中的水(隍)和庸(城)二神衍化而來。隨著城建發展,城塹和城池結合,水神和庸神合二而一為城隍神。古代清官忠臣,被稱“民之父母”,“閭裏屏障” ,歿後“英雄雖死英靈在” ,奉為城隍神。黎民冤主哭訴無門時到城隍叫屈。道教和民間信仰奉城隍為保境之神。明太祖朱元璋欽定各級城隍神封號,頒佈天下,分別封京城、府、州、縣城隍神為王、公(二品)、侯(三品)、伯(四品),即縣城隍神封號為“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惠安縣城、崇武城、輞川城均有城隍廟,惠安縣城城隍廟奉敬靈惠與靈安二尊王,崇武城隍廟奉敬靈安王即青山王張悃,輞川城隍廟奉敬顯佑伯。惠安城隍被封王說明級別很高。地方宗教活動場所敬奉多種神靈這是群眾信仰的需求,輞川就有三教合一的廟宇,那麼鯉魚島上靈惠王廟敬奉文武尊王這是很正常的事,何況張巡、許遠是值得群眾尊敬和敬奉的歷史人物。

福惠雅 2012年8月25日

修譜時,對風俗等其他問題也應認真,來不得半點敷衍。2013年5月16日晨5時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