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葛上陳氏大宗譜節選

主編:陳百川、陳成水  來源:葛上陳氏大宗譜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2日

惠安葛上陳氏大宗譜節選

惠安葛上陳氏大宗譜

族譜,是一個宗族的生命史。它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宗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宗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通過宗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瞭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

由陳百川、陳成水主編的《葛上陳氏大宗譜》已圓滿告成付梓。宗譜示葛上村在海內外的根脈,印證割不斷的親緣,以資不同地域的宗親尋根問祖,它是聯繫和團結廣大宗親的紐帶。

 

目錄

葛上村陳氏概況

郡望

昭穆

沿革

譜序

名賢傳略

世系圖

宗賢小傳

文物古跡

墓誌銘

墓誌銘考探

碑文

民間故事

 

葛上陳氏概況

葛上歷史上曾稱為葛厝村,因出皇帝,官府派兵圍剿,禍及百姓,抄家滅族,全村男女老幼被剁成肉醬。以後人們把葛厝村叫割醬村。現在雅稱葛上村,是明朝由晉江涵口遷入。均屬先祖——舜帝,得姓始祖——胡公滿,潁川始祖——陳寔公後裔。

本村位於惠安東園鎮南部,古稱西湖鋪二十一都,始遷祖增安公,明初(約1368—1422年),從晉江涵口遷卜於此。繁衍、生息,子四(據本村93歲宗長根土說,三子居洛陽鎮陳埭頭村,四子遷臺灣)。村人也有“二世分東西”之說。除下郊尾刊(遷居臺灣)、後厝刊(居馬來西亞)、今尚有八個刊:樹腳、磚仔埕、大厝、小宗、下田墘、三落、美塘、中塘等,至今傳22代。子孫在葛裏聚居者近千,而移居謀生者眾。後裔域內分衍玉埕、東園下新厝、後港、陳埭頭、虎窟等地;客居上海、南京、合肥、泉州、廈門、三明、永安、江西、漳州各地;境外,移居之馬來西亞、新加波、印尼、非律賓及臺灣、香港等。

增安公佳城在張阪鎮玉前村井下自然村西一處稱悃(臥)狗穴的石坡地,現存墓碑、墓桌、墓壙等。每年清明節,其後裔子孫(之前還有陳埭頭、虎窟村)掃墓祭奠,緬懷宗功祖德。2004年11月10日,在泉州洛江區河市鎮莊田格山的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太孺人曾氏墓誌銘》中,有記錄“先人晉江人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增安公與孟甫公,是二支入葛上村始祖,還是同一人的名、字和號之差,有待於資料的發現及文史工作者考證。

據《晉江姓氏志.陳姓》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 616年),陳潤十一世孫陳邁,字斯征,號元一。領兵鎮守莆田,武德五年( 622年),唐軍入閩,傳檄定諸都,複置莆田縣,以陳邁為第一任莆田縣令,加車騎都尉,此為陳姓入莆田之始祖。陳邁任縣令期間多有惠政,因愛當地林叡優美,致仕(退休)後便蔔居於此(橄欖巷)。逝世後,當地百姓曾立廟祭祀,其後裔號稱“十八陳”。至宋朝至元年間,肇基祖陳念五,諱幹,字坤德,生子二,長碧溪,次清溪。因海寇混雜,于元初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嶽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1241—1253年),遷落籍涵口村。總之,稽考吾葛裏支系,則出自晉潤公入閩,邁公入莆,碧溪公之後裔。

郡望:

潁川衍派

昭穆:心存紹述承前賢 讚緒長新積德先 宗卿顯榮隆世守 家聲佑啟遠連綿

(自十五世起)

 

葛上村隸屬區域之沿革

宋時置惠邑時分三鄉,屬崇武鄉。

元時元貞時改為四鄉,屬行滿鄉長安裏(二十一都)。

明初仍為四鄉,屬行滿鄉長安裏(二十一都)。

清朝屬西湖鋪,古二十一都。①

民國屬東園鎮群賢保。

1949年屬第五區公所群賢鄉。

1952年屬第七區公所錦峰鄉。

1956年倂屬東園區東園鎮

1957年屬東園區群青鄉。

1958年屬上游人民公社群青大隊。

1961年屬東園人民公社群青大隊。

1966年屬東園人民公社錦峰大隊。

1979年屬東園人民公社群青大隊。

1985年屬東園鄉群青村。

1989年屬東園鎮群青村。

2010年屬泉州台商投資區東園鎮群青村。②

注:①西湖鋪古二十一都,離城三十裏,領鄉:葛醬、西埔、鱘頭、後蔡、壩邊、上侖、

   康嶺、洋埔、下申庴、內厝、新街、張坑、頂東園,計十三村。

  ②2010年 3月群青村隨著東園鎮從惠安縣析出隸屬泉州台商投資區。

(據1998年新編《惠安縣誌》.陳成水整理)

 

葛上陳氏大宗譜序文

序一

陳榮春——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泉州市市長

祖宗不敬,何談愛國。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沒有不熱愛家鄉的;常想國家、想家鄉;愛家、愛家鄉是愛祖國的起點,瞭解家情、鄉情是懂得國情的開始。只有瞭解鄉情、懂得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由海內外宗親共同編纂的《葛上陳氏大宗譜》,它能促進旅外族人尋根祭祖、血脈認同。祖籍乃源頭,分遷地是流派。後裔欲尋根認祖,必定稽查譜牒,溯其宗,明昭穆而知分支散處,以敦共宗同祖一脈之認同。宗譜是宗人尋根問祖、緬懷先人、交流資訊和聯絡感情的載體,彙聚增強姓氏族人凝聚力。

宗譜首推“孝,德之本也”。由善事父母,上溯到愛敬父母的父母,直達遠代的宗祖,成為大孝敬愛的行為、百行孝首的親恩。和睦也是主要功能之一。對於同根所生兄弟,自應友愛,推而廣之,凡是同一祖宗生的昆仲,理應和睦相處,有無相濟,患難與共。孝悌和睦成為血緣家庭範疇的高尚道德標準。

宗譜還記錄本宗族文化。譜中的人物傳、一覽表、資料、文獻、藝文、民俗等,長流族在族人中,代代相傳。許多家譜是一個資料庫,為學者研究本地區歷史學、社會學、人口學、人才學、倫理學等提供翔實資料。宗譜是功在當代,澤及子孫的大事,其善莫大也。

為追本溯源、明世系、別昭穆,俾本組子孫知其本,故立意修譜,記述本族世系延續及人事變遷,傳於子孫後世,寓教於倫常,自幼薰染,耳濡目染,日就成習,蔚然成風,弘揚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尊祖敬宗,以孝事親,修身齊家,誠信為本,艱苦創業,奮發圖強,造福鄉梓,強國富民,此乃修譜之要旨。

欣逢太平盛世,《葛上陳氏大宗譜》編撰告竣,可喜可賀,僅書數言,以志其成。謹為序。

2013年2月21日

 

序二

陳及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 福建省陳氏委員會會長

家之有譜,州縣有志,國家有史。宗譜,作為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修撰是十分神聖的事,它記錄著宗族的發源、遷徙、生息、繁衍之歷程。

總覽《葛上陳氏大宗譜》,綱舉目張,源流相承,左昭右穆,長幼有序,分之,則為村各房的分譜;合之,乃是葛上村之總譜。不禁嚮往之,起筆作序。

餘觀本譜牒之通則:一是體例新穎性。本族譜體例的內容,除了傳統的譜序、世系表、世系錄外,還增加人物傳、村賢一覽錄、資料、文獻、藝文、民俗等,觀者清晰了然,細閱悅記於胸。二是數據地方性。宗譜紀錄宋代置縣後本村隸屬地域之沿革,郡望之字的考辨,增加民間傳說、文獻記錄、文物古跡、碑考等,譜牒彙集本村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內涵豐富,更具有現實性。三是譜牒廣泛性。大宗譜除編修本村以外,還涵蓋其分支東園下新厝、後港、陳埭頭及泉州、廈門、福州、三明、永安、江西、上海、南京、安徽、馬來西亞、印尼、臺灣、香港等宗人資料。四是合乎時代性。本族譜為適應時勢所宣導的男女平等、計劃生育政策風尚。在宗族父氏世系的基本原則下,與時俱進,允許女子入譜。子、女皆列入世系表,女亦收入族譜並作記載。

族人通過譜牒追根溯源,認祖歸宗,增強一脈的認同感,同宗的凝聚力,敦親睦族,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族譜中,深刻體味肇基創業的坎坷,領會繁衍發展的艱辛,重溫歷史滄桑,緬懷宗功祖德,以弘揚先輩精神,光大傳統文化,啟迪後輩繼承創新。本譜展示葛上村在海內外的根脈,印證割不斷的親緣,以資不同地域的宗親尋根問祖,它是聯繫和團結廣大宗親的紐帶。

族人視祖先、宗祠和譜牒是至高無上的、神聖的大事。宗源遠流長,子孫繁衍,後起之賢眾,深願數典勿忘,每隔世而乘時修補,俟昭穆分明,是所厚望焉。謹為序。

2012年1月8日

 

序三

陳成水 陳百川

考世系,辨昭穆,乃修譜要旨。溯源吾祖,源遠流長。陳姓起源於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追封顯先賢遺民,尋求舜的後人,得到胡滿公(舜帝第34世孫),封之于陳地,建立陳國,國都宛丘,為西周諸侯國之一,以奉舜祀。胡滿公的子孫便以國為姓,成為陳姓。後陳國被秦國滅掉,陳國公子究逃奔齊國,他的後代也以國名命姓為陳氏。

潁川侯陳實公為陳氏一世祖,長子紀,字元方,仕東漢官至太僕尚書,又官鴻臚寺卿。吾族先賢明承德郎湖廣永州府通判如皋知縣陳文進,在為伯父陳浩寫墓誌銘中有“葛裏媯潢五世昌貽豐令德西元方……”明白道出葛上的始祖是陳實公的長子紀公,祖地媯潢。佐證吾族葛裏陳氏乃潁川一世祖陳實公後裔。自“永嘉之亂”,中原板蕩,衣冠入閩八族,南海郡守陳實七世孫陳潤其中之一族,為陳氏最早入閩的開基始祖。

據《晉江姓氏志.陳姓》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 616年),陳潤十一世孫陳邁,字斯征,號元一。領兵鎮守莆田,武德五年( 622年),唐軍入閩,傳檄定諸都,複置莆田縣,以陳邁為第一任莆田縣令,加車騎都尉,此為陳姓人莆田之始祖。陳邁任縣令期間多有惠政,因愛當地林叡優美,致仕(退休)後便蔔居於此(橄欖巷)。逝世後,當地百姓曾立廟祭祀,其後裔號稱“十八陳”。至宋朝至元年間,肇基祖陳念五,諱幹,字坤德,生子二,長碧溪,次清溪。因海寇混紮,于元初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嶽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1241—1253年),遷落籍涵口村。總之,稽考吾葛裏支系,則出自晉潤公入閩,邁公入莆,碧溪公之後裔。

吾村自增安公始也。明初(約1368—1422年)從晉江涵口遷入此卜居,繁衍、生息,子四(據本村93壽宗長根土說,三子分遷洛陽鎮陳埭頭村,四子遷臺灣)。傳在二世時分東、西房。除下郊尾刊(遷居臺灣)、後厝刊(居馬來西亞)、今尚有七個刊:樹腳、磚仔埕、大厝、小宗、下田墘、三落、美塘等,至今傳23代。子孫在葛裏聚居者近千,而移居謀生者眾。後裔域內分衍玉埕、東園下新厝、後港、陳埭頭、虎窟等地;客居上海、南京、合肥、泉州、廈門、三明、永安、江西、漳州各地;境外,移居之馬來西亞、新加波、印尼、非律賓及臺灣、香港等。

增安公佳城在張阪鎮玉前村井下自然村西一處稱悃(臥)狗穴的石坡地,現存墓碑、墓桌、墓壙等。每年清明節,其後裔子孫(之前還有陳埭頭、虎窟村)掃墓祭奠,緬懷宗功祖德。2004年11月10日,在泉州洛江區河市鎮莊田格山的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太孺人曾氏墓誌銘》中,有記錄“先人晉江人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增安公與孟甫公,是二支入葛上村始祖,還是同一人的名、字和號之差,有待於資料的發現及文史工作者考證。

於今,海內外宗親呼號尋根之日,宣導崇孝報本之時,族人冀盼宗譜能重新再現家世淵源。於是,成立《葛上陳氏大宗譜》編纂委員會,參與修編譜的諸位同仁,自是為人子孫分內之事,責無旁貸,樂從共事,各負其職、晨夕斟酌,認真調查對接、資料登記及整理編排,求實推敲考證、縝密核實審定,準確後入譜,做了大量繁雜而艱巨的工作。特別是馬來西亞、臺灣、香港及客居國內的宗親,密切配合,提供資料,關心譜牒編輯情況。仰祖先之靈,集眾人之慧,諸編撰宗親,同心協力,無私奉獻,修編合刊之譜,圓族人之心願。目前,《葛上陳氏大宗譜》續修工作已圓滿告成。

我倆甚感遺憾者,未克詳載列宗列祖生平資料,願後代子孫能賡續餘志,補述殘缺不全之處也。修編宗譜實非個人能力所為,餘等不陋為拋磚之舉,惟願後代子孫以此為藍本繼續補遺,揚先德遺芳,步前賢後塵並進而團結族人,發揚仁孝固有美德,乃餘倆之志也,是為序。

2011年10月1日

 

世系圖

1世2世3世4世5世6世7世8世9世

增安-景玉-克讓-希德-學良┬淵江

              ├濱江┬文達┬家標┬廷琛

              │  │  │  ├廷瓚
              │  │  │  └廷璋
              │  │  └家楫┬廷耀
              │  │     ├廷煜
              │  │     ├廷烺
              │  │     ├廷火晉
              │  │     └廷炲
              │  └文選┬家棟┬廷灼
              │     │  ├廷輝
              │     │  └廷燫
              │     └家楹
              └横江-文進

                  外出當官,下接不明

 

名賢傳略

陳文選

陳文選,西湖鋪葛醬人,幼在葛山宮讀書,沉潛攻苦,遂以文名于時。萬曆己卯,鄉試闈中,以巧笑倩兮章命題,場中俱寫因詩悟禮套語,文選獨重素透發。主司定為解元。初令靈山,升同知太平。弟文進,號夢台,以明經入仕,知如皋縣升通判永州。兄弟文學,皆有時名。

(嘉慶《惠安縣誌》)

陳文進

陳文進,字國傳。以選貢令如皋。“辨冤獄、平江盜、恤鹽灶、浚鹽河,皆前吏不能辦。通判永州,上官材之,移攝道州及祁陽、酃二縣。酃田壞於蛟,崩陷以五千餘畝。文進躬履畝,無所出,翻故牒,偶見荊州昔以浮糧寄酃糧凡二千石,歎曰:“荊昔寄酃,今可還荊矣。”白所司還之。酃人曰:“此吾邑百世利也。”文進水操既厲,斤運複饒,上官倚如左右手。而王官報至,臨行,觀察下承憲為治百金裝餉,以資廉吏。文進坦直無機,肺腑若可睹,輸心於人,有始終,無貴賤賢愚信愛之。

《閩書》

陳伯欽

陳伯欽(1937—2008),海軍電子工程學院畢業,先後在海軍電子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海軍工程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工作。教授、碩士生導師,軍職正師級。

陳伯欽教授是著名的聲納專家。他主持並作為主要研製者完成“水面艦艇攻潛訓練模擬器”、“水面艦艇電子對抗類比訓練系統”、“聲納環境模擬器”等七項科研項目,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準並多為國內首創,目前已批量生產並投入各艦隊使用,取得顯著軍事效益。陳伯欽教授因在軍事科學理論研究和軍事實踐中做出的重大貢獻,先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一項,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中國人民解放軍院校優秀教學成果軍隊級四等獎一項。1993年榮膺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先後榮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編著《聲納基礎》、《聲納系統分析》、《聲納裝備與系統》等教材 6部,在《海軍雜誌》、《中國軍事教育》等軍事專刊上發表《我國未來反潛預警特點和發展構想》、《聲納環境模擬器可靠性模型及性能計算》等論文10多篇,成果卓著。

《惠安名人錄》、《惠安文史資料》

陳東輝

陳東輝“九三”學社上海市市委常委。1978年 9月中國紡織大學(現東華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科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應用材料學科攻讀博士學位。東華大學研究生部主任、教授,指導環境科學和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東華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副院長。

陳玉峰

陳玉峰,又名一峰,男,漢族,1943年生,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事國畫、水彩、水粉畫創作,對油畫、版畫、水彩、漆畫、宣傳畫、連環畫、插圖均有研究,主攻山水、人物,尤以國畫山水見長。常有作品在國家和省級報刊發有,也常有作品參加國內外展出。1979年水粉畫《花》在福建獲獎,參加全國美展後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曾十七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大展,在國內外舉辦過四次個人畫展,作品曾為中國美術館、中國展覽公司、菲律賓文化中心及原澳門總督韋奇立將軍、原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收藏。曾應邀訪問美國、加拿大、秘魯、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及香港、澳門地區並辦展。出版個人專集《一峰畫集》、《陳玉峰畫集》。

 

科舉名錄與封贈

舉人:

陳文選

東園葛醬人,萬曆七年己卯(1579)陳文選榜解元,廣東廉州府靈山知縣遷安徽太平府同知,奉政大夫。(嘉慶《惠安縣誌》

貢生:

陳瀚

陳文進父,萬曆貢生(甲戌1574年)。(嘉慶《惠安縣誌》)

陳文進

文選從弟,字國傳,號夢台,萬曆貢生(辛巳1584年),以明經入仕,知江蘇如皋縣,升永州府通判。(嘉慶《惠安縣誌》)

封蔭:

陳浩

因數文選貴,封靈山知縣。

陳瀚

因數文進貴,封如皋知縣。

陳存華

皇朝捐例授文佐郎

 

宗賢小傳

匡助仗義 熱心公益

——記《五礦瑞和(上海)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上海燦輝建築勞務機構工程部經理陳明賢先生

陳明賢,男,出生於1981年 6月,本村樹腳刊人。中學畢業後,在泉州、廈門務工,刻苦自勵,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兢兢業業,堅持不懈地鑽研技術。而後赴上海發展,任《五礦瑞和(上海)建設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經理,經營幕牆業務。在施工中,堅守“安全為上、品質第一”。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誠信為人,善待員工,助人為樂,工作認真負責,成績突出,曾評為該公司2011年優秀施工單位。2013年春組建上海燦輝建築勞務機構,任工程部經理。

明賢同志匡助仗義,在危然時刻,挺身而出。2012年 7月30日上午 9點多,一輛班車車頂上著火冒出黑煙,他剛好開車路過,馬上停車,拿出滅火器冒著公車隨時爆炸危險,站在人行道變電箱上滅火。經上海市靜安區見義勇為評審委員會研究決定,授予陳明賢同志“靜安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

2012年 7月31日《青年報》頭版對此事進行了報導及晨報、晚報等媒體也進行報導。陳明賢同志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見義勇為的實際行動,為上海的城市安寧、社會和諧做出積極貢獻,他的見義勇為值得我們學習。

他秉承家風,熱心公益,樂捐好施。諸如;捐助刊宗堂重建、修路建廟、教育基金會、村宗祠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活動設施及服裝等,為公益事業做出貢獻,深受鄉親父老稱讚。

正值《葛上陳氏大宗譜》付梓之際,又欣然資助(三萬元)玉成。其功德無量,令人景仰。

 

葛上村文物古跡

葛上宗祠

葛上宗祠,在村中央,建于明朝初年。座東北向西南,歇山頂、抬梁拱鬥式磚木結構的建築。三進構造:由下廳、頂廳和後落組成,面積近 600平方米。其正門兩側嵌入明代麒麟石雕各一幅;頂廳的木鏤花風屏;圓、方各類鐫刻浮雕柱石,工藝精良。宗祠美輪美奐,氣勢雄壯。頂廳風屏上懸掛著“解元”、“華英特選”、“選魁”的匾額;廳柱楹聯:“父掄貢子掄元父子登科考年則甲戌與辛巳,兄知府弟知縣兄弟進士治下乃太平且永州”。宗祠的後落,是明朝萬曆解元陳文選和明經進士陳文進的故居,兄弟文學,皆有時名。

葛上陳氏宗祠是中共地下黨東園黨支部最早的誕生地。1937年 8月,共產黨人柯昆山等,于此建立黨支部,發展黨員、組織讀書研究會、建立地下交通站、成立東後抗敵巡迴宣傳隊、並在這裏組織黨員和革命青年參加“泉州搶米”及過海到獺窟慰問慘遭日寇燒殺搶掠的“7·16”的災民。

葛上陳氏宗祠,歷史悠久、古樸建築、人文積澱、更有紅色光輝,是遐爾聞名的古宗祠。

2009年惠安縣政府評定“葛上陳氏宗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姑娘宮

本宮于葛上古橋旁,溪海之水交匯處。宮中祀奉三位姑神位,傳她是明代人,誕辰十月初七,有俗言:村“祠堂‘後落’出解元,後厝‘五間’生姑娘”。姑娘生前,孝親友鄰、工於精織;羽化後,村人感念其德藝雙馨,建宮尊為神,其靈顯赫,保境安民,解危化險,聲名遠播。塗寨西湖分靈,尊稱“夫人媽”;洛陽白沙割香,敬曰“金錢媽”。眾善奉行,香火鼎盛。

“狗仔肥豬砧”石

“狗仔石”屹立村東北山巔,由三塊大石構成,高近 2丈,長 2丈許,寬丈余,如同一條巨大的天狗,屹立在一塊約十丈厚的石板上,大石板似砧板,故與狗合稱“狗仔肥豬砧”。大石狗頭朝西南,尾向東北,遠遠望去,神態逼真,天造地設,惟妙惟肖。它是葛上村的地標。

將軍柱

將軍柱,長一丈余,尺方,現仍在村西路旁。傳葛上村背後有條叫後山龍的山,宛然如同一條龍,龍頭朝東,龍尾向西。村民為了聚集龍氣,在龍尾處置一支大石柱,叫壓龍脈。那大石柱稱將軍柱。據說,大石柱擺放東西走向,村東面的雞先啼;擺放南北走向,村南面的雞先鳴,十分有趣。

葛上古橋

葛上古橋,在姑娘宮廟左邊三丈許,長約六丈,寬四尺,石橋墩、石板橋面和石欄杆,橫跨過溪(1958被洪水沖跨)。

增安公墓

始祖增安公墓,在張阪鎮玉前行政村井下村村西,一小山土丘上,其東北有一道長石宛如臥狗圍擋風,當地人稱“臥狗墓”。墓己遭盜,尙存半月形石墓碑、石墓桌、墓壙等。葛上陳氏子孫後裔,每年清明節舉行祭掃、緬懷始祖。

陳瀚墓

萬曆貢生,贈如皋知縣陳瀚,卒明朝天啟年間,墓在張阪鎮玉霞村墩頭村西一裏許的老鼠山山腰,座西向東,背後倚山,現存有幕壙、墓碑、墓桌、一對文筆(文筆楹聯--德厚流光玄□□□子子孫孫頻存方寸地山靈聳翠霞丘上喜朝朝暮暮別作一洞天 橫江自題)和墓埕。墓占地一畝左右。該墓制規模較大,曆幾百年濱海曆風吹雨打,較好保存原貌。

“下吊烏”古井

在距大塘約五十米處的攔水壩旁,有一古井叫“下吊烏”。其泉源汩汩,水質優良,清澈可鑒,取水泡茶,甘淳清香,沁人心脾。這一古井與村東的“井仔”,曾長期為村民取水飲用。

葛醬塘

存葛上鄉,長三丈,廣二丈。(嘉慶《惠安縣誌.水利》)

《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封太孺人曾氏墓誌銘》

世父靈山公歿。三十季矣。歲在壬子。仲兄奉政公始卜吉候格山之麓奉先柩厝焉。時幽宮之石。擬乞同年葉殿學言以垂不朽。而日月有期。殿學遠在八千裏外。又念母曾太孺人巍然在堂也。不朽之計需之異日。迺越歲。太孺人無祿奉政兄相繼歿矣。期之日。侄標等以孺人合厝而發引之期視厝。靈山公逾迫也。卒不及乞钜公鴻筆。苐令小子進述一言以志壙中。小子不文遜謝數回。家標輩前言曰。奉政世父向者志。如皋世王父有成言矣。曰令小子為季父母志且銘。足以垂不朽。則小子選何敢望钜公鴻儒。謂知季父母質行而其言為不誣。則小子選視钜公鴻儒較審矣。□今志王父猶奉政之志。世王父也叔又何辭。進於是乃抆淚追昔詮次一二。世父諱浩。字俊夫,別號濱江。先晉江人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克讓。克讓生希德。希德生學良。歿稱為貽豐公。自希德公而上世居葛醬故里。貽豐公複遷玉埕。故今為玉埕人。貽豐公娶駱司訓石泓公女。是為駱孺人。生丈夫子三。長淵江公澄季。

贈如皋令橫江公瀚。是為進先府君。世父行仲也。以仲兄奉政君奏靈山績貤。

贈如兄官故稱靈山公。公與府君齒相亞幼同就。外傳名行亦相等。府君盛季即有聲庠序。靈山公數奇試。輙屈有司。然名籍籍蔫。紳間稱二難焉。中以多病重累踐。更棄去給事藩司。藩大夫察文無害類。讀儒書者大重之不令與諸曹偶卒非其好也。又念二尊人春秋高。即一日游京師。長途萬里如問視何。遂謝歸承歡膝下。藩大夫高其誼錫冠帶寵焉。嘉靖之季歲。大侵海宼蠭湧。家固瀕海也。宼夜闌入倉。卒錯愕莫誰何。遂以駱孺人去。靈山公與府君泣相向曰。天不餘剪滅而禍吾母。所不與母存亡者。有如河百合重繭。行間入賊求。所以得生還者。時屋宇焦土。結壇露禱脊以身代。一夕牆圮壇自移不為壞。眾感異之。適有天幸。賊自海外來泊近地。約金三千以孺人歸。於是竭□鳩金不給。則貸子母又不給。泣告邑大夫貸官帑。竟構焉。駱孺人故善病海氛惡。靈山公慮孺人即歸。而有霜露恙也。歸而康強。如昔朝入而賊暮俘人。嘖嘖以為孝。感報雲靈山公即歸田居。忽忽不自得曰。丈夫子業已屈首。受書奈何不得。一附聖賢之籍。縱不於身不有後之人乎。是時伯前溪君仲奉政君具已通經。能作奇語。公乃大喜謂。吾家數世穮蓘。賴二子葘佘矣。築家塾於郊之西偏。扁曰海濱鄒魯。延明師講習其中。庚辛以後。避亂僑郡城。米珠薪桂。猶聘大方伯許封君吾翁。凾丈數載。羔鷹玄纁無不腆也。丁卯伯補掌故。弟子越歲奉政繼之更二此也。而奉政計偕第一人。靈山公而後與府君交相慶也曰。庶幾無負吾志哉。靈山公性豪爽。重客喜施善善惡惡。迂賢士大夫入吾地或與府君若奉政遊者。擁篲倒蓰。平明治具。蔔夜不休。盡得賢士大夫歡以傳會友。附仁之義。而于內外戚屬之待婚嫁窀穸者。饔饔者無不人人饜。其意見人有善揄揚之不容口。若裏中惡少無行義者。集眾共戒之。戒之不。率共斥之。必改迺已。以故里中嚴事。靈山公竊有先太丘之風焉。伯父淵江公仲季先棄世,靈山公暮齒矣與府君友愛尤焉。覊郡城僦居必密邇曰。使兄弟無相遠也。複我邦族朔望。必偕府君謁先靈環侍子姓教戒。惓惓退則。二老人倚杖憑幾笑語移曰。又念先人剏業艱難。兩遭兵燹。先人手澤不復存。拮据鼎建。晨昏聚首。促膝怡怡于於。終風恒雨不離也。府君癸酉以天子恩薦游太學。公時時在胸臆。一行萬金矣。府君京師歸□如獲拱璧。啼眼頓開。自此日夕不離側。客至則杯酒道故。浮白引滿以盡一日歡。或時裏中會扶筇偕赴。蒼顏白髪傴僂提攜。裏諸父老相詫謂古稱椿津。何以身親見之哉。靈山公又能見其大晚雖欲見子成立。然不為世俗齲齪態。奉政丙子慰賢書慰之曰。兒自寬士患業不修。母患學修。而主司不掦有美好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己卯首解額又最之曰。兒幸逢年能善繼而父之志勉之。士當為□止此第一流人物。豈伊異任耶。辛巳府君謝賓客。痛念□□寢以成疾。壬午正月遂捐館舍。比奉政□未滿。靈山公□□龍錫而公不及暏。厪太孺人冠帔輝煌。望闕謝恩。□□□□□氏惠右族曾碓軒公女也。生而靜閑。碓軒公□□□□□□以與貽豐公相慕。遂締秦晉好及笄歸。靈山公少六歲。故其在娣姒年。獨□□□□□□□□□□□□□□相重。不敢以年少易之矣。事則□□□□□□□□章歡。駱隭人晚苦二豎強半床褥。而靈山公亦有□□之疾。隭人旦夕起居。駱隭人授衣上膳。無钜細必潔必敬。宛若遜以為不及以其間。侍靈山公煦嚅卵翼。日治刀圭無倦色。靈山公素喜交遊。畜聲伎。不治家人生產。孺人委曲承順。唯恐少拂謂。吾有入宮之妬。而自鞅掌家務。聞雞先臧獲。操作織紝不以饒故習怠至程。□奉政兄弟視靈山公不為恕。丙夜焚膏。女紅佐之。咿聲出唔伊間矣。靈山公故隆師。孺人尤善修脯供張。於其衣被服食更鮮腆也。方駱孺人之變。伯兄時呱呱而奉政猶在娠也。倉惶護駱隭人不可得與。吾母贈太孺人王。脫身同匿水竇。賊然炬叢稍剌之。孺人獨出就縛。以為脫餘人。地賊詰他匿。孺人堅不承。且抱且泣曰。天乎匿獨吾母子耳。吾已不可知。豈其以二命為他人德。賊乃繋之去。負囊揭篋。孺人以其間潛解縛逸焉。賊旋覺明炬偏索時。孺人匿灰堆下。泥衣複面。再燭竟不見。而見亦竟不呱。若趙孤之索公宮也。以此竟免於難。而賴于全者數人。其智勇如此。太孺人既脫。而憂駱隭人之犯霜露也。與王孺人盡出簪珥佐大父及如皋府君為間賊計。卒迎駱隭人以歸。靈山公孝乎太孺人。贊助之力多矣。太孺人既以靈山公倦遊不遂。日夜欲見子成。既奉政冠入閩。孺人稍開顏曰。自吾與而父損愛以程。爾常恐爾不得一當以為而父憂。今而後喜可知也。然九萬之程。今方發軔勉之勉之。母為吾望爾也乎。蓋與靈山公所以相勞苦教戒者。若出一詞。其有女士之行又往往類此。甲午。伯兄不幸先霜露。悲不自勝。常膳為減。而春秋七十加五。奉政慮不及。以一命為生前榮也。由廣文擢尹靈山奏績貤。封翟冠霞帔。拜天子恩者七年余于此生平。潔淨儉素。衣不重釆。食不加味。已封太孺人冠帔一服。即笥之皀綈椎布猶故也。夕必浴。隆冬不廢浣濯。緝綴必親禦。髦年不以人代當。奉政在粵時。數懇迎入官舍展菽水之歡。輙固不就曰。吾所需麤糲。家自不乏。柰何以老人口腹為安。邑累耶見弟勤服官。造福生民。吾享善養足矣。蓋其於勤儉天性又如此。靈山公生正德乙亥四月三十日申時。卒萬曆壬午正月初八日酉時。享年六十有八。孺人生正德庚辰六月十九日卯時。卒萬曆癸醜十一月初七日戌時。享年九十有四。子二。長即前溪兄文達。邑庠生。娶王氏。次即文選。任奉政大夫直隸太平同知。娶詹氏萬載丞詹秉女。

贈孺人孫男三:家標。晉邑庠生。娶郡庠生林時燁女。家楫。娶浙江分水縣知縣劉詢英弟庠生劉詢儒女。繼娶周。文達出。家棟。太學生。娶戶部侍郎黃公養蒙子庠生鳴光女。家楹。聘宮左諭德黃公國鼎弟松江府同知朝鼎女。先殤。文選出。孫女五:一適太學生李明奇憲副李公愷子庠生王河子。一適冠帶鄉賓鄭伯昌子鄭續祖。一適郡庠生張守默子惟忭。一適庠生劉詢政子邑學生佑詢政亦分水弟也。文達出。一適史部員外郎王同休子郡學生士珤。文選出。曾孫男十:廷琛。聘郡庠生蕭璘女。廷瓚。聘戶部主事張公治樞子邑庠生張允盤女。廷璋。未聘。俱家標出。廷灼聘孝廉許公成楚女。廷輝。聘戶部主事洪公啟初女。廷燫。未聘。家棟出。廷耀。廷煜。廷烺未聘。廷  。聘廣西欝林川知州駱惟儼子。廷炲。子邑庠生日選女。家楫出。曾孫女七:家標出者三。俱未許。家棟出者四。一許孩婿太學生李明奇男景奎。一許參政蔡公國炳子郡學生增有子嗣銓。一許參政潘公洙弟郡學生藻子梧。一未許。先是奉政謝太平事歸。依依孺人膝下。已結一畝宮於塋側。歲半廬以羹牆靈山公。而間以其半娛孺人。迨小子拂營陽袖。日與奉政往來二室。謂百年樂融融也。乃不一載。所而兄哭母。又令進哭兄。今遂奄及期矣。衷腸如割。五內怔沖。唯是以知吾世父母質行。故不辭荒落而為之銘。銘曰

葛裏媯潢五世昌貽豐令德西元方西亭於飛和鳳凰組不肯絏偕隱藏傾家贖母孝轟轟有雛五色嗚噰噰龍章寵錫璨輝煌朋山之陰馬鬣封千萬億年魄斯藏

承德郎湖廣永州府通判朞侄文進稽首勒

承重孫家標朞孫家棟家楫仝泣血立石

注:墓誌銘於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日,在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莊田候格山明代古墓中出土,共三塊志五面。本文拫據該墓誌銘抄錄。因受損嚴重,有些文字無法考證,只好用□表示。為適應廣大讀者的需要,促進漢語規範化,對繁體中文轉換為簡體中文。句讀系編者所加或有舛誤,敬請更正。

 

碑考《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太孺人曾氏墓誌銘》考探

陳成水

前言2004年11月10日,在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莊田格山明代古墓中,出土《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縣濱江陳公暨太孺人曾氏墓誌銘》(以下述簡稱《墓誌銘》)。該墓是陳浩(1515-1582年)和曾氏(1520—1613年)的合葬墓。出土墓誌銘三塊,①每塊65×35×3 釐米,銘文稍許破損外,絕大多數完好,字跡清晰娟秀,有3200字左右。它記載葛上村陳氏之源流及墓主的宗族世系,其中有明代地方史料、文化、經濟、禮儀習俗諸多方面的記實,遺物的本身是最好的證據,具有一定的研考價值。

大凡一支族群聚集卜居、生息繁衍,總是隨遇而安的。繼而人丁興旺子孫繁榮、枝葉茂盛,瓜瓞綿綿。為了擴大生機,又擇地遷播,去尋找更大(新的)生存空間。但木本水源,支分源一。出土的《墓誌銘》,它記錄其中一支入閩陳氏族人分衍的路線圖,使人仿佛看見宗人生息的蹤影,聽見他們徒涉的腳步聲,引導後人去追尋其歷史之足跡。

葛上陳氏是惠安的大姓之一。眾所周知的文革時破四舊原因,族譜被焚為灰燼,致使族人源流世系中斷,只剩老輩人口耳傳說,言吾先人從晉江涵口遷來,但缺乏資料文獻的憑證。原譜既失,續譜無存,世代之湮無從考矣!但滄海必有遺珠。此次發現塵封近五百年的墓誌銘,令人驚喜地從史海鉤沉中,找到陳氏家族之宗源,發現許多珍貴的宗族史料。《墓誌銘》赫然明白寫上:“先人晉江人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今葛上)……”,這證實老人傳言準確無誤,使多年追尋這支陳氏先人遷徒、卜居、生息、繁衍的艱難歷程,惟獨欠缺中斷的葛上陳氏這一支重要環節,於今終有正果。

筆者為尋根探祖,早年曾到過莆田涵江之西亭,廈門之西亭,本邑之西亭尋訪,還曾先後三次往晉江涵口做調查。觀閱《蔣德璟予涵江(口)譜》序中記,“余涵江之陳氏是潁川籍改閩之興郡莆邑涵頭”,“晉安諸陳最繁,諸陳有別之涵口之陳,派出固始,自唐季閩,世家出青陽山,至元延佑遷涵口,遂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譜序記述源與流,還進一步說明這一支入閩陳氏族群有別其餘繁多的陳氏族人。從晉江涵口陳氏宗祠大門楹聯,也可證實。其聯:“分譜出莆田曆青陽居涵江相變定基角趾雛麟綿世澤;開科由太守在理學繼忠諫先後濟美簪纓孺鵲行宗風”。寫出宗族遷徙歷程及人文輝煌。

綜上所述,證實這一支陳氏族人入閩時間在唐朝末期,始遷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莆田之涵頭。元朝至元年間,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嶽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1241—1253年),遷籍涵口村。此一支陳氏族人遷徙歷程:固始……莆田(涵頭)……青陽山……涵口。涵口是這支陳氏的發祥地。

晉江涵口陳氏“六世祖孟甫公遷惠安之葛醬村,孟甫生景玉,景玉生讓,克讓生希德,希德生學良”(一世孟甫……二世景玉……三世克讓……四世希德……五世學良);而《墓誌銘》的主人浩(六世)、其子文溪、文選(七世)、其孫家棟、家標、家楹(八世)、其曾孫廷琛等十人(九世)。這一珍貴宗族史料的發現,彌補族譜焚毀後世系之空白。《墓誌銘》這一記載,使葛上族人流有源,木有本,又使陳氏先人中斷的遷徙路線重新續連,這是承上啟下的發現,使族人世系又源遠流長。葛上陳氏族人中一支(傳說三房十五郎公)②分遷至洛陽鎮陳埭頭定居,分立宗祠,觀其祠堂門聯:“錦裏聚族地氣鐘靈歌鹿鳴宴英雄己歲同科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繩祖宇稱名官司諭學一時政教憲鴻猷”。下聯書“葛上分支”字是分遷之佐證。陳埭頭之二世五房公又遷居南安下宅村,下宅村又遷入霞宅(其村族譜無志載)。霞宅陳氏中一支又分至惠安虎窟。于此,這族陳氏下衍遷居軌跡:葛上……陳埭頭……下宅……霞宅……虎窟。葛上是承接之地。歷史之留痕,躍然呈現在眼前。當然,族人繁榮昌熾,瓜瓞綿綿,縱橫交錯,分支林林總總,散居各地,海內域外,均有後裔。

一個宗族群體,人丁世代相傳,一脈相承,一本同根,其門第世系繁多,但都以同一的血緣為紐帶,它們視祖先、宗祠和譜牒是至高無上的,族人十分重視其源流、列宗列祖、輩分(字勻)這些共同的標誌,體現其歸屬觀念和同源意識。《墓誌銘》的發現,填補葛上宗源一環,也承接血緣相傳之宗脈,為研究宗族史譜牒提供重要佐證。

明初,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在福建浙江等處流竄作惡,他們每到一處,搶劫財物,姦淫燒殺,手段十分殘酷,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深受其害。特別在嘉靖年間,倭寇猖厥無以復加。據《惠安縣誌》載:“洪武三年六月,倭寇騷擾惠邑”、“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又侵擾惠邑”,史志記載簡略,因為對一地區甚於一個縣來說,都不足以記錄,但對一個村族而言,卻值得大書特書。發現的《墓誌銘》,詳細記錄東夷倭賊屢次侵犯葛上村的事實,這一史料的出現,填補方志疏漏,為縣誌提供可靠的詮注和補充。歷史上倭寇之騷擾,近代日寇的侵略,對中華民族造成巨大傷害,又拒不認罪的態度,令人極大憤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不忘國恥。

葛上村在惠邑南部,家固瀕海,地處海邊,水上交通方便,自村西出後蔡海,經白奇,便入東海,出入往返便捷,為倭匪搶虜燒殺有機可乘之地。嘉靖季末的一個夜晚,“賊自海外來泊近地”。待到三更之時,隱潛的倭寇持刀下船,“蜂湧進村”,聽狗吠雞叫,人聲嘶喊,倭“賊俘人”。寇匪突然襲擊,村民措手不及,遭受嚴重損失,“朝入而賊暮俘人”,關押在船中,駕馭出海。然後通過奸人傳話,若要贖人回家,每人要交“約金三千”,否則格殺勿論。鄉人為救親人,東借西貸,贖人返家;窮苦人家,告債無門,親人慘遭殺戮,家破人亡。倭寇在葛上犯下滔天罪惡罄竹難書。

那裏有壓迫那裏就會有反抗,對為非作歹的倭寇,富有鬥爭精神的葛上人,同商共議,組織起來,保衛家鄉。他們白天放哨,夜晚巡邏,時刻準備痛擊來犯之敵。又有一次,敵人來了,“寇夜闌入倉”,巡邏隊立即發覺,鐘聲敲響,鑼聲叫鳴,全村青壯男女齊出動,手拿持大刀、長槍和鐵木棍,彙集一起。長老號令,分兵沖向賊人,進行搏殺,“時屋守焦土,結壇露禱脊,牆圮壇自移”,這些打殺場面的記敘,足見攻防鬥爭之劇烈,百姓眾多勢大,倭寇終敵不住,且戰且退到船中,落荒而逃。只要團結鬥爭,一定會勝利,才能家園平安。

《墓誌銘》還記敘一位太孺人的英雄行為。她在倭寇面前,不屈不撓,與其鬥爭,巧計救村民的事蹟,讀後令人十分感動。當倭寇進村時,太孺人和數名村人一起匿藏在幹水窖中,其上面複敝蓋乾草。此時,賊人沖入屋裏抓人,用“叢梢刺之”,王太孺人生怕眾人遭受梢刺傷,又恐暴露目標,她為了保全大家,毅然“獨出就縛”、“以脫餘人”。賊人見之,把她捆綁起來,兇神惡煞地詰問她,人藏在哪里?太孺人“堅不承且抱且泣”,倭寇拷打她,也堅決不說出人匿藏的地方;賊人在她頭上系扣重物施壓,她仍不屈服。倭寇的威脅刑打得不到什麼,就滿屋翻箱揭櫃找人。這時,太孺人趁機“偷解縛繩”,鬆綁之後,她機警把照明的“蠟燭匿入灰堆下”,用“泥衣複面”,屋裏燭光熄滅,頓時一片漆黑看不見人,賊人生怕有詐變,匆忙溜走。於是,匿藏的眾人,“免于難而賴于全者數人”。太孺人為拯救眾人,臨危挺身而出,與賊鬥,真“其智勇也”。其大無畏的行動,她的事蹟沒世幾百年,於今之發現,乃有可歌可泣的現實意義。

《墓誌銘》詳細記敘了倭寇進犯葛上村及村民英勇鬥爭,為地方史研究提供史料,是揭露倭寇罪行的有力鐵證。

《墓誌銘》作為一種宗族史料文獻,受到文史界的青睞,它是重要的資料來源。

在文化教育方面,有關於家庭教育和培養人才之實錄。浩公“築家塾於郊西”開辦學堂,“延名師講習其中”,傳道授業,惠及閭裏,譽稱“海濱鄒魯”。庚辛後,因倭寇騷擾,“避亂僑郡城,米珠薪桂,猶騁大方伯封君惕吾翁,函丈數載”。為子孫讀書之計,不惜薪財,延請名師教授,此尊師重教之舉,其宗族也人才輩出。浩之子文溪,邑庠生;次子文選,萬曆己卯科解元,官任奉政大夫直隸太平府同知。浩之弟瀚,萬曆三年貢生,瀚之子文進,貢生、明經進仕,官任承德郎湖廣永州府通判。孫家標,邑庠生等。陳氏祠堂中,至今還懸掛“解元”、“華英特選”、“選魁”三塊匾額,還有一對楹聯:“父掄貢子掄元父子登科考年則甲戌與辛巳;兄知府弟知州兄弟進仕治下乃太平且永州”。③《惠安縣誌》載:“兄弟文學,皆有時名”。《泉州古城踏勘》:“(泉州)中山南路原有《元魁匯薦》坊,為陳文選等立,乾隆間尚立,後廢。”這是一門四世同堂子孫眾多之族,在耕讀社會,學而優則仕,是讀書當官發財的主要途徑。這一傳統文化的延續、追求和寄託,至今尚激勵著葛上村子孫後代,立為榜樣,並以此為榮,在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解元公誕辰,舉行隆重慶祝,設宴、祭祀、演戲,熱鬧非凡。這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一種文化之追溯。

在倫理、禮儀和習俗方面,封建士大夫之封賞、婚喪等宗法體制,《墓誌銘》均有涉及,為我們研究明末封建社會地方史,提供資料來源。明清社會封賞制度,有一定規格。凡子當官,親則受封蔭。文選中解元,初令靈山縣,後升太平府同知,其父浩受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知縣”;文進以明經進仕,官如皋縣令,其父也受封贈。《惠安縣誌》載:“浩因數文選貴,封靈山知縣”、“瀚因數文進貴,封如皋知縣”。是子貴父榮,夫貴妻也榮,于時凡擔任官職的人,其母和妻子都可以受誥命,婦女受封級七階:一品曰夫人、二品曰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銘中浩之妻封“曾孺人”、之母稱“駱太孺人”,文進之妻稱“安人”,文選之妻詹氏稱“宜人”、奉政由廣文升尹靈山奏績貤,上封太孺人“冠霞帔拜”一服,她十分珍惜,“夕必浴,隆冬不廢浣濯,緝綴必禦,髦年不以人代當”。贈惠賞封,雖是榮譽性,於光宗耀祖,門第生輝,顯耀仕大夫的身份、地位及政治背景。封賞之制,也是封建統治者旨在維護其權威和鞏固政權的措施之一。

《墓誌銘》還記錄明代封建士大夫家、親人歿世時,奔喪、守靈、羹牆一系列葬禮習俗。在封建時代,凡腳履仕途之人,每逢父母之喪,稱之“丁憂”或“丁內服”,必須立即上報朝庭,除官回原籍奔喪,以盡周公制“孝男守孝是應三年四個月”之禮。銘曰:“靈山公寢成疾壬午(1582年)正月遂初捐館舍”,文選恪守禮,以孝為大,辭去直隸奉政大夫太平府同知,不遠萬里回歸奔喪。出殯儀式非常隆重,上頒“龍章寵錫”,十分燦爛輝煌。在河市鎮格山營建用糖水拌三合土的雙壙大墓(大約四畝地),它背負山,前面一馬平川,稱“飛風下田”之風水寶地。墓道兩旁,豎立文筆、石羊、石馬和石將軍各一付。規模壯觀,銘曰:朋山之陰馬鬃封。孝男文選,持辦父喪禮事畢,在靈山公墓旁,“己結一畝宮於側”結廬守墓行孝,“半廬以羹牆靈山公”,“羹牆”④習俗是坐則見父于牆,食則睹父于羹,表示對已死前輩的追念。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殯葬禮儀也改變文明了。古葬制風俗,也只能從有關記載內容瞭解。河市鎮明代古墓,為文史工作者研究明代葬埋習俗提供有價值的考證依據。

在明代封建社會中期,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海上航行活動,進行商貿、文化諸方面交流,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特別沿海地區航運業、制鹽、絲綢、茶業、冶煉、陶瓷諸業,尤為突出,業主擁有生產資料(如船、鹽坎、茶山、作坊……),他們為了發展擴大生產,賺更多錢財,就雇傭出賣勞動力的生產者,其兩者之間便是主人與雇工、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資本經濟的發展,金錢交易之變化,也志載在《墓誌銘》中可探索,“子母”和“帑貸”的金融借貸形式。據考“子母”即民間高利貸,猶言本利,本金叫母,利息稱子。是擁有本金、坐收利錢的剝削方式。“帑貸”指官庫所貯藏的錢銀,金帛。其承襲延續發展大抵相當於今的國庫、銀行,銘中均有述之。

銘中記述倭寇夜襲葛醬村,搶抓走駱孺人等眾人,“賊遂以駱孺人去”為人質,放言每人“約金三千”,才能贖人回家。靈山公一家,為了救母親,舉集鳩金,傾全家錢財,還不夠還續金,又借“子母”錢,因賊人要價高,還是不夠填寇匪獅子大開口;最後,由靈山公出面,拜求知縣大人,獲准借“帑貸”,終於把駱孺人贖回。當時當官人都被迫得奔走告債才行演“舉家贖母孝轟轟”之義,而窮苦人家,尋常百姓,以何拯救被抓親人?只有坐以待斃!這便是資本金錢的殘酷事實,也是受剝削者、窮人們的無奈和悲哀。

從“子母”“帑貸”中,使人們認識:資本主義初期,金錢之間的交易,客觀上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進步作用。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階級對立的出現,貧富差距之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社會鬥爭也進入更新的臺面。

當然,在考探之中,古時與現代,銘志與傳聞,年代久遠,也存在差異:

存疑一,在世系中,今葛上人稱一世祖為增安公,其墓在張阪鎮玉前村井下行政村。而銘文寫是孟甫公,孟甫與增安,有人認為同一個人,是古人的名、字、號不同的稱呼而已,有人認為二人,是先後遷居的人,均為看法,尚無有力資料佐證,伺侍文史者繼續考證;

存疑二,有關“遷三霞”之說,晉江涵口人傳其遷惠邑之地為“三霞”,“三霞”于何方?與葛上有何牽連,仍是個迷。

順便一提,以備忘錄。去年河市鎮政府為發展經濟,在進行開發平整土地之前,一沒有在報上刊登遷墳聲明,二沒有在開發前做文物普查之情況下,於11月10日,挖毀這座明代古墓,文物(官帽、護心鏡、手飾、墓誌銘等)遭當地百姓哄搶,《泉州晚報》、《海峽都市報》、泉州電視臺等媒體均作報導。古墓被毀,陳氏後裔族人強烈抗議,要求當局道歉和恢復重建。

總之,《墓誌銘》是墳墓最重要的遺物之一,它所記載的宗族史料,透過具體豐富的內容,反映明代區域間社會制度、文化教育、習俗禮儀之現實,為我們研究地方史,提供翔實的材料。

備註:

①其中第3塊墓誌銘是解放前遭盜墓,由村人海戇、烏嘴等族人等帶回,供放於祠堂。

②據根土宗長言傳。

③上聯為臺灣鄉親提供,下聯本文作者修改補充。

④羹牆,“風先哲于羹牆”《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教誡子張,君子忠信篤敬,立則見參於前,在輿則見其于衡,應念念不忘,時刻如在眼前。

⑤引號“”中之句,系墓誌銘中原文。

2005·03於廈門.於稅務公寓

《惠安政協文史資料》(第十九期)碑文

 

紀念碑碑文

葛上老區紀念碑

葛上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村。一九三八年四月柯昆山受李剛、曾爐的派遣,以葛上的惠群小學為據點,組織讀書會、辦夜校、婦女班,發動群眾,發展黨員,建立中共支部。在党的領導下,成立東(園)後(港)抗敵巡迴宣傳隊下鄉演出喚起群眾抗日;建立地下交通站;一九四○年四月組織黨員和革命青年參加泉州“搶米”鬥爭;同年 7月宣傳隊上獺窟島,慰問慘遭日冦燒殺虜掠的“ 7·16”災民等等。以後奉命轉入地下掩蔽鬥爭。一九八三年惠安縣人民政府定為革命老區村

解元亭碑文

浩(1515—1582),字俊夫,號濱江,明贈文林郎廣東廉州府欽州靈山知縣。俊夫篤志業儒,雖功名奇數屈蔫,然崇教尚文,於裏西郊築家塾,號“海濱鄒魯”,延名師設帳,授徒講學,時人才輩出,遐爾聞名。濱江性豪爽,素喜交遊,好客樂施,待人仁義,秉公直言,揚善仰痞,有先太邱之風。俾家和事興,棠棣競秀,後昆顯貴,門風高亮。妣曾氏(1520—1613),贈孺人,子二:長文達,次文選,孫十。

文選(?—1614),號龍南,明萬曆己卯解元,奉政大夫直隸太平同知。龍南幼在葛山宮讀書,沉潛攻苦,遂以文名于時。萬曆己卯鄉試闈時,以《論語》中“巧笑倩兮章”命題,卷中俱寫因詩悟禮套語,文選獨重素透發。主司定為舉人第一。解元入仕,任靈山知縣,曆勵精圖治,佈施仁政,獎嘗耕讀,政績婓然;升太平同知,治下勸課農桑,革除弊政,肅清訟獄,修德化民,百姓安居樂業。

文選孝敬父母,仁報親恩。高堂太孺人,因遭倭囚,傾家贖母;慈親耄耋,奉政謝太平歸,依孺人膝下,孝順樂融,享天倫之樂;先嚴大限,結廬塋側,歲半羹牆,千古流芳。妣占氏,贈宜人,子二:家棟、家楹。女一。

  浩之碑曰:

  葛裏媯潢五世昌 貽豐令德西元方

  西亭於飛和鳳凰 組不肯牒皆隱臧

  傾家贖母孝轟轟 有雛五色鳴噰噰

  龍章寵錫璨輝煌 朋山之陰馬鬃封

  千萬億年魄斯藏

  葛上 陳埭頭 虎窟村 同立

 

民間故事

帝星災

陳百川 陳成水 採集整理

宋朝時候,統治階級腐敗無能,對外屈辱金國、西夏和吐蕃,納貢求和;對內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生怕官逼民反,除了派兵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外,還暗地派御用堪輿家(“占地官”)到各處探查山川地理,剷除龍脈風水,確保大宋皇帝江山千秋萬代。

話說皇帝派一位周姓“占地官”,來到閩南泉州地界明察暗訪。“占地官”人稱風水先生或仙家,知天文,識地理,精通五行卦蔔,有神機妙算本事。是夜,他仰觀天象,見泉州府惠安縣東南上空,一顆星光亮耀眼輝煌,把帝星的光芒遮蔽了,預兆這地方將要出貴人。翌日一早,周姓“占地官”騎著馬帶人,風塵僕僕地來到崇武鄉長安裏二十一都西湖鋪葛厝村地界。他舉頭仰望,村後矗立一座山峰,峰頂如立一金獅抱玉印,心裏暗暗吃驚;又細看山下一大石椅,像金鑾殿的皇座,心驚膽顫不己;觀看山之左右亙橫東山龍、後山龍兩條龍脈護衛,斷定這地是出貴人的風水地。

這一夥人沿著村西邊的官道走,看青青的東溪、平川的稻田,農夫正在忙插秧。見個個熊背虎腰,人人高大壯實,不禁誇讚,真是地靈人傑啊!風水先生扭繩立馬,對農夫問道:“種田種田人,一丘秧苗栽(插)幾叢(株)?”農夫反問道:“騎馬騎馬郎,馬尾幾根鬃?”“占地官”一時語塞,無法回答,認為此地是藏龍臥虎之地。暗自觀察,畫製圖像標記,日後組織派兵圍剿,隨即轉馬頭去了。

原來,葛厝村有處叫地宮的活穴,稱天子地,是一位田善人的祖墓。田善人年近六旬,一心向善,修橋造路行好事,扶貧賑危仗義舉,廣交朋友,深的鄉人敬重。他的兒媳婦身懷六甲,田善人看護有加,時時照應,日不離家。近日夤夜,堂中金光燦燦,似朝霞燦爛。田善人看天象兆頭,想兒媳婦臨月,更加細心照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在鄰村一個親戚,喜的貴子,恭請田善人吃“送庚”酒,推辭不過。臨出門對兒媳婦千叮嚀萬吩咐,才放心離去。時隔不久,烏雲密佈,雷電交加,暴風驟雨,傾盆而下。他的兒媳婦一陣肚痛後在家分娩,首先生出來的,是一個黑臉男孩,在生母親臉前唱個喏,然後倚立在床邊,她十分驚懼,心一橫把這個孩子勒死;過一會,又生出一個紅臉男孩,體態與黑面的如出一轍,母親越看越害怕,更加心驚肉跳,又把他勒死;最後又生一個白臉的胖墩墩,濃眉大耳的男孩,她覺得心寬欣慰。(據說,白臉的是皇帝,黑臉與紅臉是將軍,是來保護皇帝,皇帝失去大將,就成不了事)。田善人回家,看到這一幕慘劇,叫苦不迭,水潑落地難收,說來也許是天意,但當前最重要的是保護好這位皇帝。

夜間,田善人夢中見一位仙人指點,說:“可在堂中排三個大甕缸,用五色紙剪成紙人、紙馬、兵器,置放在大甕缸中,在甕蓋上貼上‘符咒’,等待一百天后,遇有官兵來剿,揭開甕蓋,將甕推傾斜,紙人、紙馬會變成真兵真馬來保駕,官兵自退。如果情況真的危急,可右手抓沙,口中含水,背著小皇帝向南轉移,便有退軍之策。”田善人記住了,如法制作,以備急用。

俗曰,雞蛋密密也有縫,葛厝出皇帝風聲傳出,探子報官。不久,官府派兵來圍剿,把整個村莊圍得水泄不通,官兵步步逼近村莊,形勢非常緊張。田善人叫人抬出三個大甕,急忙揭開甕蓋,看到成形的兵馬,一時高興,忘記將甕推傾斜,讓兵馬走出來護駕,卻伸手把紙人、紙馬抓拋出去,結果變成失腳斷手的兵馬,被官兵殺的一敗塗地。他的兒媳婦背起兒子向南方奔逃,官兵隨後追趕,越追越近。情況十分危急,她忘記轉身,便把沙摔在面前,霎時,一座大山攔住去路,母子倆費了很長時間才越過大山。眼看快被追兵追上,兒媳婦又心急沒有回頭,急忙向前吐水,前面出現波濤翻滾的大河擋住去路,母子雙雙被擒。官兵剿滅了葛厝人,放火殺人,手段出奇殘酷:人五馬分屍、米篩花刈、寸屍萬段再搗砸成肉醬。葛厝村因出皇帝,禍及百姓,抄家滅族,全村男女老幼被剁成肉醬。以後人們把葛厝村叫割醬村。

現在稱葛上,是明朝由晉江涵口遷入的。

旗杆公的傳說

陳成水

距惠安縣東園鎮二公里許,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叫割醬村,現在雅稱葛上村,村中有一座三進的祖廳,叫小宗。它是一座皇宮式的建築,那屋脊上高高翹起的飛簷,顯得雄偉、壯麗;廳堂畫梁雕棟,古香古色,紅磚綠瓦,風貌依存。

據說,很早以前,這裏住著一戶人家,主人姓陳,是一位讀書人,人稱“旗杆公”。娶妻何氏,來自大戶人家,知書達禮,乃是個賢內助。旗杆公屢屢因鄉試不第,科場失意,退而在錦田鋪(蔡厝村)開館,教授學童,維持生計。

從葛上到錦田鋪,要經過一座綿延巍巍的山嶺,叫大崎嶺。山中茂林修竹,鬱鬱蒼蒼,山禽野獸,滿山遍地。一條彎彎的小路蜿蜒穿過山間,這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道。每天,“旗杆公”沿著曲折的小道而上,穿過密密蓊郁的樹林,總是發現有一匹雪白的駿馬在前面行走,它那高大的身軀,粗壯的四腿,以及洪亮的嘶叫聲,在山谷回蕩。很奇怪,白馬總是不慌不忙的和人保持一段距離,“旗杆公”走快白馬也走快,走慢白馬也走慢,更令人奇異的是,當爬上山巔,在傘蓋似的榕樹下,白馬倏然不見。

一天“旗杆公”回家以後,把所看見的事告訴妻子,她想了想,喜上眉梢,悄悄地伏在丈夫的耳朵邊說……第二天早上,“旗杆公”仍舊前往學館。白馬又出現在他前面,他一邊爬坡,一邊目不轉睛監視它。一到山巔大榕樹傍,待白馬驀地隱遁時,他便從書袋裏掏出一把白灰,在此地做個記號。傍晚,“旗杆公”率著幾個族人,帶著工具,牽著馬,前往大崎嶺,找到了撒白灰做的標誌,便叫人扒土挖掘,挖了數尺深,發現地下一塊六尺見方的光石板,嚴嚴實實的覆蓋著,大家一齊撬開光石板。底下露出了九甕白銀,銀光閃閃。大家看到許多銀子,真是喜從天降。“旗杆公”叫人用布袋裝了一袋又一袋運回家。在現場整理如舊,派人守護,一連用了九個晚上,才把銀子運完,最後連蓋銀甕的石板也扛回。

“旗杆公”得了這麼多銀子怕露財招來是非,就與親族商議,決定建祖廳,名為小宗刊祖厝。廳大門前鋪蓋那一塊六尺見方的光石板,相傳是蓋銀子的石板,至今還保留這一遺跡。

“旗杆公”由一個兩袖清寒的私塾先生,暴發成為闊綽的財主,他蓋起大祖廳,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絲綢,招引外人的紛紛猜測。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旗杆公”在大崎嶺得銀的事終於傳開。樹大招風,財多生事,憂心忡忡,就召集幾個同宗密議,組織民團,白天放哨,晚上守更,賊人無機可乘,過著平靜日子。

話說當年,閩南地區遭受特大旱,半年沒有下雨,稻田龜裂紋條條如溝,莊稼枯死穀粒無收,老百姓連吃水都很困難,許多災民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泉州知府也急得團團轉,搭壇求雨,滴水無下;為了賑災,籌集資金,在府前廣場上,豎起一根旗杆,其下麵節處橫出木棒,系著一面大銅鑼,鑼棒槌。旁邊站立幾個差役,許多好奇的觀眾紛紛圍觀。這時,一位官員對眾人舉手高聲道;“天大旱,為蒼生之計,救民之於水火。祈望諸位善人義士,凡在這旗杆下,凡舉槌敲鑼一響,義捐銀圓一元,樂捐善舉,造福於民,功德無量!”此非常時期,貧多富寡,但也有三三兩兩的人,出來舉槌敲一、二下,奉獻上錢。這時候,進城辦事的“旗杆公”,看見圍繞那麼多人,又時而響起鑼聲,便走近人群打聽到由緣,便義無反顧徑直到旗杆下,舉手握槌敲打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連敲十八鑼,響了十八聲,才停下,又從背包袱取出十八圓大洋,放入“義捐箱”。初始眾說紛紜,繼而掌聲雷動,差役上報,泉州知府召見陳氏,美言稱他真是旗杆公也。於是,人稱他旗杆公的由來。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話說距葛上村西南八裏許的白奇村,有一個姓郭的人,此人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到處詐騙錢財,他聽說“旗杆公”得到九甕銀,心妒眼紅,日思夜想想把銀子奪到手。無奈民團守衛森嚴,沒有下手的機會。

一天,這姓郭的聽說“旗杆公”的兒子尚末娶親,計上心來,他便收買媒人,到葛上村找“旗杆公”提親。“旗杆公”不知詭計,想到兒子長大成人,男大當婚,理當行娶,於是輕聽媒妁之言,答應這門親事,履行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迎親手續。

大喜之日,廳堂張燈結綵,一片喜氣盈門,親戚高朋,左鄰右舍,前來賀喜,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迎來送往,熱鬧非凡。宴會結束後,發現新娘不在洞房裏,於是四處尋找,找不到行蹤,“旗杆公”一家急得坐立不安,馬上派人到白奇村探問,姓郭的人裝作十分驚訝,大耍無賴,反咬一口說:“人是你們用花轎抬去,八成被你們害了。”於是,雙方告上公堂。姓郭的告旗杆公害死兒女,要求償命,旗杆公告姓郭騙詐錢財,要求追究責任,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執不下,縣官只好宣佈退堂。

俗雲: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免進來。姓郭的諳熟衙門之道,用銀賄賂縣太爺。第二次升堂,宣判旗杆公之子殺人償命,打入死牢。旗杆公得到消息,悲痛欲絕,人人痛駡縣太爺判決不公,但也沒有辦法。只好托人到衙門找知府說情,用一甕白銀換他孩子的命。草菅人命的知府利用調包之計,殺死一海盜冒充其子,上報了事。

後來得知姓郭是用男扮女裝手段,來詐騙錢財,他趁著大排宴席人多雜亂之時,脫下出嫁衣裳,換上帶來的男裝,潛出洞房,跑回白奇村。到此時,旗杆公建造小宗祖廳、建民團、辦喜事、吃官司,銀子耗費殆盡了,留下的是仇和恨。於是,召集同宗族人,打開神龕詛咒,從此後代不與白奇通婚,這一習例流傳到現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