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惠安 »

惠安陳氏族譜序

作者:陳成春  來源: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23日

惠安陳氏族譜(2010.12.)序

序 陳維山

惠安陳姓人口逾十三萬,占全縣人口七分之一,堪稱第一大姓。然置縣千年,惠安陳姓除零星譜牒資料外,尚未見一部較全面的族譜。縣政協成春先生熱心此事,攻難克艱,歷經十載,編寫了《惠安陳氏族譜》,功德無量,精神可風。

為收集資料,成春君深入到百多個屯居,在鄉親支持下,甚至從戶口名簿和計生台帳中採集整理了六十多個村的世系時間表,工作量可以想見。

他把這些珍貴資料編印出來,意在抛磚引玉,當然,公開資料,難免涉及家族隱私和版權,但出於公益,似應諒解。

此書對海內外陳氏宗親加強團結聯繫,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建設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或許能夠發揮她應有的作用。故序以賀之。

2009年6月

作者:現任福建省政協文史委主任 正廳級 福建省海雲墨會副會長

 

序二 陳及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正處在政通人和、民心順暢、百業俱興、繁榮富強的空前盛世時代。常言道“國盛修史、修志; 族興修譜、修祠”。惠安縣陳氏族人正乘著這盛世年代,順應時代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本著熱愛家鄉、熱心宗誼之情,在敬宗睦族中,增強惠安陳氏宗族凝聚力。

眾所周知,每一個宗族的形成,都有其遙遠而漫長的歷史,惠安縣陳氏族人也不例外,他們均是血緣始祖舜帝和得姓始祖陳胡公更是潁川侯陳實公的裔孫,歷經數千年的遷徙、繁衍和發展,最終定居于惠安縣。入遷惠安縣的各支陳氏先人,都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開發這塊濱海的土地。世代的耕讀傳家,勤儉崇文的風範,留下了眾多的光輝業績。

如今的惠安縣陳氏族人,正以先祖艱苦卓越的創業精神,激勵後人努力拼搏,奮發圖強,為加快家鄉社會經濟發展而盡心竭力;惠安陳氏族人,還在太始祖舜帝所宣導的舜文化薰陶下,遵照儒家思想的尊宗敬祖、敦宗睦族的理念,增進宗族的團結和諧。同時,為了昭示惠安縣陳氏族人重視血緣和孝行、慎終追遠,除了成立重華文史研究會,集資興建虞舜堂外,還為了讓廣大惠安陳氏族人能進一步瞭解宗族的發展改革歷史,正積極準備撰修惠安陳氏族譜。

修譜歷來是宗族的一件莊嚴而神聖的大事,首先必須彙集本族幾百年來的歷史文獻和資料,繼而邀集全族德高望重的仁人志士,進行認真推敲、考證,縝密核實、審定,真實地記載惠安縣陳氏族人的遷徙、繁衍、發展。通過修譜可使惠安陳氏族人以史為鑒,更好地繼承傳統美德。

可見,搜集各種史料,是修譜的前提條件。所以要特別指出的是惠安縣政協陳成春宗親,為修編惠安陳氏族譜作了不少工作。十多年來他跑遍全縣百多個鄉村,千方百計地搜集全縣陳氏宗族的一些有關資料,並進行認真整理,彙編成《惠安陳氏族譜》,不僅為我們提供可貴的宗族史料,還可敦促後輩子孫弘揚祖德,繼承先祖愛國愛鄉傳統和艱苦創業精神,激勵後輩為加快家鄉經濟社會建設,共同譜寫惠安縣陳氏宗族的新篇章。

現在,陳成春宗親編撰的《惠安陳氏族譜》即將出版面世,我受託寫此短短數語,權作序言。並借此機會,衷心祝願惠安縣陳氏宗親在慶祝建國六十周年之際,以新的姿態、新的步伐,順應時代進步和發展的潮流,為國家、為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更大的貢獻。也祝願惠安縣陳氏宗族更加興旺發達,萬事勝意。

2009年6月14日

作者: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委員,福建省政協常委,省民建副主委,福建省陳氏委員會會長,研究員。

 

序三 陳支平

閩中巨族,陳氏為最。吾惠邑陳氏,支分派衍,族眾二十余萬。千餘年來,耕讀傳家、文行武績,蔚為大觀。雖各支派來源不一,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其心一也。

前賢有言:國有史,家有譜,其義攸同。祖德非譜不著,宗盟非譜不敦。是故萃渙昭穆之誼,咸於譜乎備之。吾宗自發源閩嶠,代有聞達。文章著述,經濟事功,忠孝節義,勤勉耕耘,班班可考也。惟近世以來,吾惠邑陳氏事功之著者,當首推金城、伯達祖孫二公。

金城公通博諸說,文名厥盛。生於清後期之亂世,當英夷犯境,既恨權貴之無能,更惜將官之敗退,慷慨疾書《杞憂私記》及《申明刑賞疏》,直聲震天下。宜為林文忠少穆公引為同道,贈辭:“觀文化成”。

伯達公克繩祖武,當蔣介石推行獨裁政治,憤然撰寫《中國四大家族》、《人民公敵蔣介石》,激勵無數熱心青年,奮起抗爭。鼎革之後,更以引導新朝之理論學說為己任,創見昌明卓著。惜乎書生從政,不免為政客所愚弄。雖一度貴為中共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然厄於忌器淫威與執鉞霸道之夾縫,跋前躓後、進退維谷。歎毀譽委屈以求全,哀直情礙難以徑行。

余於少不更事之年,適逢文化大革命“文攻武衛”之時。既為最高指示之策,伯達公雖心有戚戚而不得不奉行之。而其禍國殃民之兆,則于心有如明鏡。顧於天下大勢無可奈何,而於海陬鄉梓,或可有所小補。曾諄諄諭示鄉梓晉京紅衛兵:惠安乃吾父母之邦,斷不可在此武鬥。嗚呼!伯達公一言,拯救吾邑生民於無形。異數哉!當“文攻武衛”流禍於神州大地,吾惠邑竟成一方淨土,伯達公之賜也。

《禮記.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伯達公之死生毀譽,誠如莊子所言:“是事之變、命之行也。”然家乘宗譜,雅以崇功報德為要旨,豈可以其橫遭世事譖詆而遺忘之?夫祖德不彰,子孫之過。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苟或不識前賢,追痛何已!

宗賢成春先生敦孝篤行,屢修吾邑宗譜有成。甲午春日,成春先生征序于餘。餘固不敏,敢泥於世見而泯先賢之德乎?因輟上數語,不遑顧憚,以存先人敦厚仁德之隱衷,並告吾宗人之後起者也。

2014年2月20日

作者: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乘務副會長、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序四 陳忠義

譜牒文化和姓氏文化關係至為密切,同屬於中國文化中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譜牒是古代記敘氏族世系的書籍。《史記.太史公自序》雲:“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譜牒舊聞”。即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史籍。魏晉南北朝,統治者特別重視門第,士族編訂“百家譜”,嚴明士庶界限,區別尊卑地位。“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鄭樵《通志》)。晉太元中,賈弼廣集百氏譜記,撰《姓氏簿狀》,子孫三世傳學,號為賈氏譜學。南朝梁.王僧孺因賈氏舊本加以改撰,號為王氏譜學。北魏太和中,詔諸郡中正各立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名“方司格”。譜學於此肇始。唐廢“九品中正”而行科舉,于太宗時修《氏族志》,高宗時修《姓錄》,中宗時修《姓系錄》;朝廷專設“譜局”,起用名儒修撰姓氏譜系,意在依據現職為等級劃定標準。路敬淳、柳沖和韋達等人,都致力於講明譜學。譜學進入鼎盛期。五代後,譜學漸衰。宋代,封建宗法制一度衰頹。而後,理學家宣導“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譜學因之得以重興,新族譜編訂之風甚盛。私家之譜,卷帙浩繁,諸如家譜、家乘、宗譜、族譜、世譜、支譜等等,不一而足,層出不窮。如司馬光撰有《臣寮家譜》一卷,成鐸撰有《文宣王家譜》一卷,蘇洵撰有《族譜引》,黃庭堅撰有《宜州家乘》等。據南宋鄭樵《通志》所著錄的譜系就有六種一百七十部之多。但到元代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時,譜系所存者已不過數家。明清兩代,地方宗族仍多編修族譜。

譜牒文化和姓氏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同我們中國人一貫重視血緣和地緣的關係分不開。如我“潁川陳氏”郡望,前乃地名,後乃族姓,地緣血緣緊密聯繫,鄉親宗親渾然一體,其木之本、水之源則一目了然。屈原頗以其遠祖為古帝顓頊而自豪,故於《離騷》便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篇。謝靈運以其家族中前輩的事蹟堪為“世模”為榮,于《山居賦》中則雲“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申世模”。庾信之《哀江南賦》雲:“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說的是富有文采的潘嶽,撰有《家風詩》以誇耀其門風,而善於辭賦的陸機自然也樂道其“世德”。王禹偁詩雲:“久坐問家牒,其族大且繁。”則以“家牒”見彼家族繁盛而為人所稱道。鄉先正襄惠有《原譜》兩篇,謂族譜之編修,可“標其世系之淵源,紀其族屬之遠近,序其宗統之離合,詳其生卒葬埋婚姻嫁娶之始終”,使人“知淵源之所自,支泒之所分”,而明:“情義之相維,休戚之相關”,進而“祟孝敬,廣恩愛,系人心,而敦薄俗也”。其積極意義在於“尊祖”“ 敬宗 ”“ 睦族 ”。但在長期的封建宗法社會中,編修族譜也有其負面影響。因此,《原譜》指出,“江左之名門,山東之六族,競以豪右相矜。譜以存者,僅為婚姻之捷徑。流風所染,至於慕富貴而忘至親,舍本宗而附顯達”,甚至於“忘祖宗而忮族人”。

當今世界,科學昌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交通便捷。地球村內,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而五洲四海之尋根認祖之風轉盛。據聞,美國猶他州圖書館收藏各國各地各姓譜志甚多,可見譜牒文化為世人重視如此,何況國人。

成春宗弟在譜牒文化研究方面堪稱為有心人。十幾年來,他網羅散佚於劫後,鉤稽諸籍于工余,編撰成洋洋數十萬言之《惠安陳氏族譜》,其用心專注之精神可貴,而勤奮好學之努力可嘉。在此書付梓之前,我有幸通讀一過,認為它有相亙關聯的三個突出特點:一是內容的多樣性。書中包括惠安陳氏的源流、世次、序跋、志銘、人物、故居、祠堂,以及風俗和掌故等,比起一般族譜的單一,內容豐富得多了。二是體例的新穎性。由於內容豐富多樣,此書則把譜、志、記、傳、銘、序、跋等不同文體包容於一爐,體例上不同於“譜”之以世系為主。三是資料的基礎性。惠安陳氏,支泒不同,人數眾多,分佈廣泛,以一處之族譜的編修尚且困難重重,欲囊括一縣範圍內的陳氏族譜資料,難度可想而知,恐怕連想都沒人想過。成春宗弟毅然決然進行大膽嘗試,搭起了架子,打下了基礎,為各地編修族譜提供必要的基礎材料,以資隨時充實,不斷修改,而臻于完善。待將來條件具備,就可以為編撰惠安陳氏通譜提供可能性。這一善舉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謹綴數語,權充小序,並對此書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之意。泉州浮橋王宮潁川陳氏祠堂重建,我曾賦詩一首,順錄于此,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文明古國五千年,泒衍宗支有血緣。十姓溯源皆舜裔,九州原本共堯天。

  王宮再現新祠宇。潁水長流舊硯田。四海一家敦族誼,振興華夏乃仔肩。

庚寅孟夏奉序于泉州豐澤新村教學半齋

作者:張阪鎮後見人,仰恩大學副教授。

 

序五 陳文貴

譜牒之風,始于春秋,盛於明清。誠明孫誠甫公言曰,“譜牒可以,合渙散、廣孝思、識遺忘、垂久遠”。合渙散者,集合我族人凝聚之心;廣孝思者,廣播我中華孝悌傳家之德;識遺忘者,使我今人不忘先風祖德;垂久遠者,仰慕舊德,擇其善者而行於今世。是以,譜牒之用,詩書紀事,忠孝傳家,澤惠後人,非妄言也。

今惠縣陳氏宗賢欲集廣力,修陳氏一縣之譜,誠為可欽可賀之事。

閩地陳氏,源流有三。一為南朝源流派。此支為陳高祖武帝霸先公之後,于陳禎明二年戊申(西元五八八年),國為隋平之後,皇后主叔寶公有三子,易策、易籌、易簡,與宗族南下入閩。一為漳湖源流派。霸漢公之後。祖陳政字一民,為左郎將于唐高宗總章二年己巳(西元六六九年),因閩蠻吹亂請鎮帥,而奉勒統領軍兵進屯漳浦鎮亂,而為漳湖源流派入閩始祖。三支為南院源流派。上祖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都胄桂裏。其子邕,唐神龍元年進士,與李林甫不協,於唐朝開元二十四年丙子(西元 736)被摘入閩,始居興化。為南院開始祖第一世,蕃衍興、泉、漳、潮、臺灣之陳氏。我惠安縣陳氏亦多為該派之後裔。

百年悠悠歲月,我惠安縣陳氏族人,上蔭祖德,山水靈性,人傑輩出。

遠有愛民州牧陳士元。《惠安縣誌》載:“陳士元,字愧長,黃坑鋪小岞人,雍正乙卯(1733)舉於鄉,令婺源,署廣德州牧。能剔奸弊。以愛民為主,民至今思之。”

又有清陳金城公,字殿臣,號念庭,于道光二年舉人及第,平生著述《怡怡堂文集》四卷。陳公才華橫溢,思想清明,一身正氣,素交好于林則徐、魏源等當時之愛國有識之士。《平夷論》、《籌守福州議》、《籌守泉州大墮議》,凡政論十一,內中憂國報國之正氣,可感天地。

而今世之名家,更是濟濟。

數學名家陳木法教授,概率論及相關研究,碩果累累,成就傑出,終於2003年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茶學名家陳椽教授,幾十年辛勤耕耘,著書立說,桃李天下。終得“一代茶宗”之盛譽,名滿五洲。

上之賢士,或開明愛國,正氣凜然,或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或辛勤耕耘,育我良才,桃李滿天下。皆為我今之後生,應效仿之楷模。

今我之宗賢,集一縣之力,修我陳氏之譜。一為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而至今我全縣陳氏宗譜尚無。故修此全縣族譜,時不待我。二者,我宗人傑輩出,而後生昏昏然不知有近身之賢士可仿其志,實為憾事。篤孝義,張文彩,正鄉風,美德政,實系修譜之要也。三者,一族一姓之譜牒,即一族一姓之興衰起落,人事之沉浮。而將之置於風雲之時代,滔滔之歷史,此一族一姓之譜,則為一小小時代之鏡,歷史之鏡耳。故修譜立牒,既為我氏族之本,亦為國家之所需。

是以望我宗賢再接再厲,集思廣益,共襄此千秋盛事。

 

序六 陳斯彬

惠安,地處我國東南角,舊屬荒蠻蒙昩之地。自晉人入閩,先祖篳路藍縷,開拓進取,依山傍海,與其他族人相處共同發展,淘沙得金,為蒙昩之地布聖人教化,變荒蕪之地為魚米之鄉。鬥轉星移,千餘年來,惠安愈風采煥然,人傑地靈。陳氏族人繁衍不息,代有才出。

艱苦卓絕的創業中,陳氏族人不敢有忘先人恩德,始終不輟族譜修訂與傳承。只是近世多難,民間族譜或焚毀殆盡,或流失散佚,或束之高閣未得與時更新。賴今逢盛世,宇內澄清,民心思定,陳氏族人趁和諧盛世,彙集合編全縣族譜,彌補全縣陳氏宗譜闕如之遺憾。

族譜之編寫,表面上系記錄宗族世系脈絡,實則首先在於記錄祖先寸耕尺墾、勤勞立生的歷程,自強不息、勵精圖治的精神;由以追本溯源,感知祖宗德澤,繼承和傳播祖風家德。陳氏族人,奉舜帝為血緣親祖,歷來尊宗敬祖,耕讀傳家,勤儉崇文,規矩本分而不乏開拓進取,門風淵源芬芳久遠。今修譜感懷先祖,正意在溫故知新,激勵後輩,奮發圖強,恪守家風,弘揚美德;期望獻於他人及社會。自然現代社會日趨個體化法治化,但家族傳承仍是傳統美德、社會風化之維繫。修譜亦將為社會提供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興隆。

修譜並非易事,惠安陳姓綿延千年,至今繁衍十三萬人口,為全縣第一大姓。在沒有一部全面族譜的情況下,彙集本族幾百年來的歷史文獻資料,修漏補缺,走村串坊,甚至從從戶口名簿或計生台帳中採集百餘村的世系時間表,其工作之難之繁可以想像,更勿論其中推敲考證、核實審定等問題之龐雜瑣碎。斯彬忝為族中子弟,有感於編委會的仁心義舉,謹綴數語,以表達族譜新成的欣喜之情和祝賀之意。

作者:山霞鎮山柄村人,現華僑大學副教授。

 

凡例

一、本譜為惠安陳氏通譜,內容涵蓋歷代肇惠陳氏各個支派的源流、世系、分佈、人物、文物等方面,力求反映惠安陳姓的歷史和現狀。

二、本譜資料來源於民間族譜、地方誌書、文史資料,資料不足者適當采摭故老傳聞。入譜資料皆反復核對,力求翔實可靠。重要資料並注明出處。舊譜中明顯錯誤者即予糾正,不再說明。無法考證者,本著“知之譜之、不知不譜”原則,暫付闕如。多種說法者,同時羅列,待後考證。

三、本譜主設源流篇、人物篇、文物篇、掌故篇、世系篇。篇下酌情設目,不設目者按類排列。譜前附彩頁,譜後附芳名錄。

四、本譜人口資料依照惠安縣地方誌編纂辦公室2003年全縣姓氏人口調查統計。人口是個變數,統計口徑也不盡一致,時間已經過去多年,數字肯定會有變化,故僅供參考。

五、本譜遵循“生不立傳”原則,人物傳只收已故人物。另設人物錄,酌收在世突出人物簡歷。在世人物的取捨,難有定量標準,只能大體合理。近現代、當代人名錄的收集工程浩繁,往往挂一漏萬,顧此失彼,敬請諒解。

六、本譜中的世系表,已知世數者依世數排列,不知世數者則另立一世。近年新修續修的族譜,女性同等入譜。世系圖譜中人物的生卒年,採用連續阿拉伯數字8位數表達,查閱時請參照相關說明。各村居各派系修譜時間不一,故難以統一世系截止時間,未盡之處請參照各自宗譜。

七、本譜紀年沿用歷代年號年份,括注西元紀年,西元前簡稱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用西元紀年。

八、本譜行政區劃名稱和地名使用今名。因古今地名多有變化,凡屬古地名,則加注現代地名或轄屬,少數無從稽考者則從舊。

九、本譜各宗支以宗支為單位排列,不分大小先後。各房系以長幼為序排列,難以確定昭穆者則並列。

十、本譜使用現代漢語規範表述。譜中收錄的文言文,句讀標點系編者所加。

 

編者簡介:

這是一頭命運多舛又老又乏的老黃牛。他降生在農家,屬牛,生來只知埋頭拉車,默默耕耘,不修邊幅,不通關節,故道路坎坷運途多舛:初中畢業碰上“文革”,無書可讀回家種田。參了軍,入了黨,提了幹,偏巧遇上那兩年“復員”,還得回鄉種田。好不容易以工代幹,領一幫上山下鄉小知青,第三次到農場種田。幹了十年信訪接待,每聽草民百姓的哀告,心中長存惻隱。二十年整理提案,偶見為民請命的篇什,不禁熱血沸騰。混到退休,還是個不上官階的小小科員。老牛閑來愛寫寫記記,這些年攢下來也有數十篇,不過是歲月拾遺人生感悟。積十餘年之功,編了部坑雅本宗家譜。不自量力,又以編修惠安陳氏通譜為己任,奈何任重而道遠,人微而言輕,跑跑顛顛,孜孜矻矻,無需揚鞭自奮蹄,不問收穫問耕耘。

2009年5月25日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陳成春 電話:0595 - 8717 3985 / 15759750128  QQ:1638824728

有資料或大作相贈敬請寄至福建惠安政協轉交陳成春,如需惠安陳氏族譜二版可來電聯系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