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石獅 »

石獅市生活生產經商習俗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石獅市生活生產經商習俗

生產經商習俗

收穫習俗

民國時期,石獅境內農民每逢農作物即將收穫時,為避免損失,往往在山邊田畔搭草寮,通宵達旦守更防盜。各農戶事前須統一舉行“放兵”儀式,在田間地裏立插神符令箭,呼請所謂“代天巡狩七大巡”集結陰兵協助,祈庇五穀無損、守更人無恙。守更期間,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均須“犒兵”,直至農作物收穫完畢,全村舉行“收兵”儀式。屆時,村落演戲、擺筵酬謝“七大巡”。50年代後,石獅鄉村雖有出現寥寥無幾的“看山”草寮,但酬鬼敬神儀俗已基本廢除。

 

“紮草人”習俗

石獅境內農民在穀物成熟時,常紮稻草人插於地裏田間。稻草人手足俱全,穿衣戴帽,頭上掛一串金冥紙。其態猙獰可怕,旨在嚇鳥驅鼠,防止莊稼被損。天長日久,稻草人被崇奉至如神似鬼。鄉村農家遇有雞、鴨、豬、牛等失竊者,便會時而舉起火把,時而擂簸箕,對稻草人哭訴、罵賊,俗稱“打簸箕鼓”罵人。傳聞稻草人因此會懲賊治惡。60年代以後,“紮草人”與“打簸箕鼓”習俗已少見。

 

船隻出海習俗

石獅沿海漁民每于貨船滿載啟航之前,務先酬謝“天公”、“媽祖”,後取若干供品倒入海中祭祀海難的“好兄弟”,事畢方在“滿載、順風”的呐喊聲中揚帆啟航。民國前後,大貨船遠航,先仿製一條長丈餘,艙裏設備近似真船的布船,意作“替身”,于出港時羅盤定位,把布船順流放入海中,俗稱“放洋”。沿海漁船,尤其是烏艚漁船出外海捕撈,船上均須插上一面黑旗,以示漁船將開“殺生”之戒,祈海神保佑。

 

建宅習俗

石獅民間建宅儀俗,歷來繁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建宅的陳規舊俗已逐步簡化或廢除。

擇地

建宅之前,通常請風水先生選擇位址,再由其“牽庚”(羅盤定向),依據地形山勢(即“龍脈”),確定住宅朝向。民居座向忌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多取兼字。

動土

擇定宅址後,請“日師”根據業主的“八字”(即生辰日月)擇定動工日期及時辰。破土前,須先酬敬“土地公”,然後用鐵錐在宅址四個角落挖開表土,俗稱“動土”。動土後,即可興工。每逢初二、十六,均得奉敬“土地公”,直至住宅落成。

謝土

新居落成後,備辦三牲和豐饌祭謝土地神,並宴請土木水電工匠,俗稱“謝土”。有的謝土還演“嘉禮”(即木偶)戲,以示慶賀。“謝土”之後,屋裏忌放赤土,因為“赤”字有火患之嫌。

 

叫賣應市習俗

石獅城鄉之間,歷來有“賣餳、賣餅、賣荔、賣柑、賣桃李、賣楊梅、賣甘蔗商販,熙來攘往,朝暮不息”。販者或以叫、唱,或以吹擊器代聲以招攬生意,世代相沿。挑貨郎擔賣小百貨的搖小手鼓,□□作響,俗稱“搖鼓仔”;挑賣蜜餞擔的吹嗩呐,俗稱“賣鹹酸甜吹愛仔的”;修理小五金器皿、削刀磨剪的碰擊銅鐵片串,聲聲咧咧,稱之“咧咧仔”;賣豆腐花、魚丸等小吃的肩挑攤販以湯匙擊碗,叮叮聲脆;賣豬肉的吹海螺或竹管;閹牲口的吹短笛;蔔命、啄鳥卦的背包袱或提鳥籠,敲起牛角;賣冰棒雪糕、石花糕涼水的搖小銅鈴;還有一些走江湖打拳賣膏藥的,常敲鑼打鼓,以吸引四鄰光顧。

 

生活習俗

居住

清末民國初,石獅境內民居多為“皇宮起”大厝,普遍為坐北朝南,具有廳明房暗、冬暖夏涼等特點,多為土木結構或土木磚石混合結構。普通百姓住宅只求完整、堅固、“粗平直”,結構、佈局簡便靈活。仕宦縉紳之“皇宮起”大厝,則前有回向,後設花園,兼置東廊西廂、書軒畫室等。20年代以後,華僑返鄉建造新居,出現混凝土結構、式樣不拘的雙層洋樓。

50~60年代,時興用石料建築樓房。80年代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僑鄉經濟的騰飛,高數層甚至一二十層的公寓樓房拔地而起。大多數採用框架結構,設計新穎,建築精美。多數民居都有會客室、廚房、洗手間和儲藏室等配套設施,為現代化公寓式套房。

 

喬遷

新居落成,謝土之後,石獅境內有擇日遷入居住習俗。遷入新居之前須先“擇日”,並將新居打掃乾淨,貼上對聯,張燈結綵,喜氣盈門。族親和鄰居贈燭炮相賀,至親好友則贈送鏡屏、大燈、傢俱,以及電器等貴重物品。媳婦娘家除送尋常禮品外,尚須刻意送一個裝有母雞和小雞的“雞籠”,寓意興旺昌盛。喬遷多擇在拂曉之時,沿途鳴放喜炮。家人搬攜搖籃、轎椅(竹制嬰兒坐具)、雞籠和各式傢俱。其中尤要有一人手提畚鬥,內置金錠、銀錠,以兆搬遷大吉,金玉滿堂,子孫興旺。當天中午,宴請前來慶賀的親友和鄰居。

 

行乘

清末,除蚶江至泉州尚有行船搭客外,人們出門多取陸路。民國初期,縉紳富戶出門騎馬或乘轎,一般居民出門均靠步行。少女出閣坐花轎,二婚或寡婦改嫁則乘烏轎。20年代,人力車(黃包車)和自行車開始出現。石獅公路修建後,坐汽車成了時尚。

50年代起,人民政府重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石獅城鄉自行車、馬車、三輪車載客應運而生。70年代,手扶拖拉機在城鄉穿梭運行,為鄉民提供免費乘車機會。80年代後,國產和進口摩托車風靡城鄉,私人擁有的汽車隨處可見。國營、民營運輸公司和個體專業戶營運的中巴、“的士”和“面的”遍佈大街小巷。摩托車、汽車逐漸取代自行車、三輪車和馬車,成為人們行乘的主要交通工具。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