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石獅 »

石獅市道教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石獅市道教

道教于隋代傳入石獅境內。大業十一年(六一五年)在東村建造水西宮,祀奉閻羅王。盛唐貞觀之治,泉南一帶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大批道觀應時而建。永甯、蚶江先後興建真武宮、東嶽廟。宋代,石獅出現一些道術精深道士。隱居金鞍山(即雙髻山)的趙永嘉精研道術,聞能喚虎守室。此後,道教在傳播中與儒、釋相互融合,道觀與佛寺逐漸合一。虎岫寺祀奉的玄天上帝、如來佛祖、地府閻君、千手觀音、十八羅漢、孔夫子、關夫子等神像濟濟一堂,安然相處。與此同時,道巫結合,道釋相雜,道教與民俗摻雜一起,在民間又派生“王爺”、“代巡”、“夫人媽”、“土地公”、“境王爺”、“境王媽”等眾多雜神。清末和民國初期,由於新文化的影響和外來宗教(基督教)的傳入,部分群眾傳統思想觀念發生變化。二十~三十年代,出現破除迷信活動,道觀被毀,道士改行。抗日戰爭期間,僑匯斷絕,農村經濟蕭條,石獅一帶做法事、供香火者稀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動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的神像、符籙、經書、法器和刻印工具,或被收繳焚毀,或被藏匿失蹤;道觀大部分改為他用,宗教活動停止。1979年開始,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建、擴建和修茸石獅城隍廟、永寧虎岫寺、蚶江龍顯宮等道觀,新建寶蓋山朝天寺、鈔坑村雙龍寺,恢復道教活動。

 

道觀

虎岫寺

該寺位於永甯寶蓋山麓,原名真武宮,祀北極玄天上帝。

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虎岫禪寺碑記》載,該寺肇自大唐貞觀(627~649年)之世。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增建“真聖石龕”,護以石亭。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稱虎岫寺。

嘉靖年間(1522~1566年),住持雲靜法師募款修葺,並三次雲遊京師,故嘉靖皇帝敕封該寺為“虎岫禪寺”。

清乾隆、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和民國22年,屢經熱心人士捐資修葺、增建,寺廟規模日漸擴大。

該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嚴重破壞。

1983年,經募款重修,增建山門、大雄寶殿等。

 

永寧城隍廟

座落于南門與小東門之間。

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供奉城隍,敕封“忠佑侯”。

初建時僅有後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經各方善信捐款擴建,至道光二十三年竣工。

迨後由於年久失修,風雨侵蝕,該廟破損嚴重。

1990年,熱心鄉人捐資維修,廟宇格局為三進,除供奉城隍外,尚有天上聖母、城隍夫人、廣澤尊王、七大巡及二十四司等。

該廟是閩南地區一座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廟。

永寧城隍先後分靈于石獅,晉江安海的青石、山仔、橋頭萬寶殿,陳埭的塘頭、西濱,龍湖的石廈、西吳,青陽的蓮嶼,惠安的東園,崇武溪底,南安的水頭鄭厝及臺灣等地,在閩南及臺灣頗有影響。

 

水西宮

位於鳳裏東村。建于隋大業十一年(六一五年),供奉閻羅王。

曆唐宋元明清,幾經修葺。

1960年,遭受火災,幾成廢墟。

1983年,經四方善信籌款修建頂落、中殿。

1984年,重建拜亭。

1988年,興建前落,面貌煥然一新。

 

石獅城隍廟

位於鳳裏寬仁境內。

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入侵,永寧城陷,一陳氏信士陪護城隍神像逃至石獅券內(即今寬仁),遂在磨內把城隍與土地公神位一起供奉。

萬曆十二年(1584年),磨內蔡君諱獻地興建廟宇。有兩進,前殿奉祀城隍,有正駕、副駕,後殿供七大巡。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民國22年數次重修。

1953年,被改為石獅文化站。

1959年,文化站遷出,城隍廟複還原貌。

1989年,鄉人組織“重建石獅城隍廟董事會”。在有關部門支持幫助下,旅外僑、港、澳、台同胞及國內信眾慷慨捐資,於1990年興工重建,改全廟為一進,西側附一開山殿堂,保持明清古建築風貌。金碧輝煌,巍峨壯觀。

 

應山宮

位於石獅城隍廟右側。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供奉永甯鷹山宮東鬥大娘媽。

清嘉慶及民國年間,數次修葺。

1984年,再次重修。

 

東嶽廟

位於蚶江石湖港東北金釵山,離石湖塔一百五十米左右。徐程勒建于唐代。廟中供奉東嶽大帝,左為觀音大士,右為文昌帝君。

明正德二年(1507年),倭寇入侵,夷為平地。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錦江富戶歐陽捷重建。

民國初,再度廢塌。

1990年,晉江縣羅山鄉梧安村旅外僑胞郭文梯獨資重建。

 

忠仁廟

座落于蚶江村後垵石經幢旁邊。為宋時林氏族人所建,稱“相公宮”,奉祀張巡、許遠。

元代,再奉關聖帝君,改名“忠仁廟”。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界時遭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復臺灣後,該廟重修。

光緒年間(1875~1908年),住持前往南洋籌募鉅資,重建東、西廳,擴建下落三大山門,中間築一涼亭。

 

龍顯宮

位於蚶江村前垵,創建年代未詳,供奉保生大帝吳夲。

龍顯宮香火旺盛,四時不絕。臺灣同胞也來宮行香,迎請香火回台奉祀。臺灣鹿港官紳在該宮敬立一“蚶津保障”匾額。

民國五年,鄉中耆宿歐陽兆璜鑒於龍顯宮破舊,倡議重修。1988年,旅外僑胞陳天賜協同村民捐資擴建宮前戲臺。

 

鬥美宮

座落于祥芝村東北角鬥美澳。

創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初建時為一小廟,奉祀池王爺,後再奉朱、李二王爺。

道光庚子至甲辰年(1840~1844年),建成鬥美宮,增祀溫、康、許、吳、范、薛王爺。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蔡和洲、蔡汙目、柯玉珠、蔡扶等鄉紳發起重修。

歷經近百年滄桑之後,行將圮塌。經海內外熱心人士踴躍捐款,拆除舊廟,重建。

1991年底竣工。

祥芝村漁民多祈求鬥美宮三王爺庇佑。

隨著鄉人出國和向臺灣移民,對鬥美宮三王爺信仰隨之傳播到東南亞及臺灣等地。

90年代,臺灣有關廟宇多次組團前來該宮朝聖進香。

 

其他道觀

東埔靈安尊王廟,祀奉惠安青山王(又稱靈安王)張悃。

永甯文祠(又名鼇水書院),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建;中奉徽國文公,東祀關聖帝君。

容卿靈秀宮,祀奉玄天上帝。後花閻君公宮,祀奉閻羅王。

鈔坑雙龍寺,80年代興建;祀奉釋迦牟尼和真人等多位神靈。

朝天寺玉皇閣,80年代興建;祀奉玉皇大帝、三世尊、各路真人。

 

教徒

石獅境內道教徒均為正一派,崇神鬼,尚符籙。道士未居觀堂,亦無所謂修身養性,僅以畫符念咒和誦經作功德為業,在民間“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做法事。

道教徒多為世襲,道士在家設壇,父亡子繼,世代相傳。

祥芝厝上村邱奕玉家族世襲道士八代。永甯西偏村龔詩樹家族世襲道士七代。

石獅寬仁街何明梯家族也世襲道士五代,其子何恭留去世前在石獅一代頗有名氣。

石獅道士有中尊和一般徒眾之分(今立尊制度廢除)。

何明梯在世時為一名中尊;永甯西偏村龔丕打在世時是晉江三位名中尊之一。

1997年,石獅市共有道士二十二名。

 

活動

道教與民俗結合,每於民間節日、迎神賽會或謁祖、喪葬時均開展祀典或誦經、引魂、超度等活動。

永寧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有規模盛大的廟會活動。善男信女向玄天上帝獻金叩拜,祈求萬事如意。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九日,該寺又有由觀內女住持主持的“祈嗣媽生”活動,熱鬧非凡。石獅城隍聖誕,即每年五月二十八日“做生日”,更有一番盛況。廟前搭台公演大班戲。三十年代,兩次邀請滬劇團前來演出。善男信女焚香、祈禱、觀戲,絡繹不絕。

石獅城隍香火來自永寧城隍廟,經常舉行謁祖活動。民國期間,謁祖活動頻繁而隆盛,蜚聲閩海,聞名東南亞各地。南洋各埠華僑經常返鄉參與法事盛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破除迷信,道教活動不多。“文化大革命”中,道教活動停止。

八十年代以來,由於積極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省辦、神事不辦”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移風易俗,石獅境內道教活動以民間祭祖誦經、喪事引魂、亡靈超度“做功德”為主,未見其他盛大活動。

 

民間信仰

石獅民間信仰頗為蕪雜,從儒道釋到一些鬼魅神祗,都有人祀奉,形成一種泛神崇拜。除觀音菩薩和關帝有廣泛的祀奉外,各鄉村還祀奉“都公”、鄉里佛、擋境神或角頭佛等。

如永寧城隍廟內有二十四司、四大將、三夫人,直至差役小鬼,配備齊全,各司其職。各行各業所祀神佛各異。商人祀奉關帝、財神爺(趙公明);教書先生祀奉孔夫子、魁星爺;醫生祀奉保生大帝;理髮匠祀奉呂洞賓;土木工匠祀奉魯班;漁民和航運者祀奉媽祖;戲班祀奉相公爺(田都元帥);乞丐則祀奉李鐵拐。對自然界的祀奉很普遍,上敬天公,下敬土地。

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各家各戶一大早即呈香案,誠心敬祀。

六月初七“天媽生(日)”,中午也必敬祀。

每逢婚喜吉慶均要“酬天敬神”。

每月初二、十六“土地公生(日)”,還須祭祀“福德正神”。

對大道的“路頭公”、塚堆的“萬陰公”、宅院的“地主(房主)”、灶台的“灶君”、天井口的簷口媽、豬欄的“豬朝公”、床頭的“床母”等,于年節之時,均須祭祀一番。

對祖宗的祀奉很虔誠。各姓氏祠堂大多行春冬二祭。逢始祖生日,各鄉里該姓氏村民輪流送迎、祭祀,頗為隆重。房頭設有公媽廳,祀奉祖宗牌位,逢年過節、忌辰冥誕,都要敬祀一番。

石獅民間信仰中夾雜著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對其頻繁的祭祀活動,有識之士早就發出“神佛興、弟子窮”的感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民間信仰中的糟粕逐漸消除,移風易俗取得顯著成效。

 

敬老尊賢

石獅人崇尚傳統美德,居家注重長幼有序,樂享天倫;交往重視敦親睦鄰,尊賢敬老。過去出國謀生者,大多數留下妻子在家中奉養雙親,以盡孝道。在鄉族之中,長者備受尊敬,一旦出現糾紛,多由德高望重的“鄉里老大”出面調解。石獅建市後,各鎮(街道)、村(居)相繼成立老人協會,為老人提供休閒娛樂場所。許多華僑、港澳臺胞和當地企業家,均樂意為老人協會捐獻經費,組織老年人外出旅遊,或開展節日慰問活動。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