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陳姓源流

作者:吳綿普 陳仲初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陳姓源流

陳姓是舜帝的後裔,其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陳”字古時有九種含義,其中有戰陣的意思。宋代以前“陳”字古音為高輪車響聲。其古音讀法至今保留在閩南話語中。黃帝發明高輪戰車,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聚居於今陝西岐山縣西南陳倉山一帶。“帝嚳取陳鋒(豐)氏女,生放勳(堯)。”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典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陳姓的血緣祖先舜即是黃帝的第九代孫。在有虞氏部落,陳氏是最為重要的一支,傳至舜時,與黃帝族通婚,舜入贅做了堯的女婿(上古時代,女婚便是全子),當了黃部落大聯盟的酋長,因而尊舜為帝。舜帝生商均和箕伯,聚居於今北京市延慶縣境內媯水一帶。陳姓最早出自媯姓。
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帝王的後人,把女兒太姬嫁給舜帝的後裔媯滿(舜的五代孫)並封他為陳(河南淮陽)侯,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成為媯姓和姚姓的正宗。媯滿死後,諡號陳胡公,其子孫以國為姓氏。陳胡公的十世孫陳完避禍于齊國,改姓田,其後裔當了齊國國王,後被秦所滅。齊王建的三子軫跑到楚國,做了楚國的丞相,封潁川侯,復原姓陳,故稱潁川為陳姓的發祥地。以後陳軫的十世孫陳實漢恒帝時任太丘長,德高望重,故後世陳姓尊奉陳實為潁川派之祖。陳實十八代孫陳霸先建立陳朝(五五七~五八九),為陳武帝。陳霸先祖籍為入閩陳氏,故福建陳姓亦又尊陳霸先為始祖的。

陳姓為中國的大姓,陳姓的郡望遍及長江南北,有穎川、廣陵、河南、下邳、東海、汝南、武當、新安、廬江、馮翊、京兆等,陳姓的堂號分兩種,以地名命名的堂號有: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以嘉言懿行命名的堂號有德星、德聚、繩武等。據傳,陳實的六個兒子皆為賢良之士,常與名士荀淑父子聚會,漢靈帝稱之賢良聚居,如德星聚在奎宿之間,因此陳實後人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入閩陳姓以潁川陳姓為主,其主要支派有:

其一,西晉中原永嘉之亂,“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入閩。族譜記載,陳潤“仕晉官散騎常侍,永嘉時渡江入閩”,自此陳姓繁衍閩中;其二,唐高宗總章年間,陳實裔孫陳政父子奉敕入閩平叛,率領固始五十八姓入閩,陳元光被譽為“開漳聖王”,其後代遍佈漳泉,稱為“將軍派”;其三,陳實之裔孫陳邕,唐中宗時登進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擠,被謫入閩,其子孫在漳泉繁衍,又稱“南院派”。其四,五代南唐時,陳邕的裔孫陳洪進,任清源軍節度使,開發圍墾陳埭,促進泉州經濟發展。陳洪進後代,也成為泉州陳姓望族;其五,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又有大批陳姓族人隨軍入泉。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陳姓成批或零星入遷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一○六二),敕令江州義門陳氏分居,入閩的有陳學成分浦城莊,陳顯先分邵武莊,陳宗和分侯官莊,還有陳辛入泉,陳魁入汀。

歷史悠悠,陳姓為晉江大姓,俗稱“陳林半天下”,遷居年代不一,分佈廣闊,難以一一盡述。

 

一、涵江陳姓。

涵江陳肇基祖念吾公,諱乾,字坤德,生於一二五○年,子二,長碧溪,次清溪。碧溪為本支之祖。清溪居地未詳。據涵江陳府族譜所載,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蔣德璟所書譜序:“余涵江之陳氏是於潁川籍改閩之興郡蒲邑涵頭,至宋狀元參政諱文峰公開科發甲于鼎甲榮恩。”“至元因海寇混雜,退居泉青陽,是乃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外嶽官是涵江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遷籍,始又重興複業焉。”在族譜世系篇中亦雲:“晉安諸陳為最繁,諸陳有派別之,涵江之陳派出固始,自唐季閩,世家晉江青陽山,至元延祐年間始遷涵江,遂為涵江破荒始基之祖公。”

涵江陳以碧溪為一世祖。碧溪生子四,曰容齋,曰次齋,曰三齋,曰少齋。容齋、次齋傳涵江本裏。三齋出祖安溪勃口,少齋出祖柴塔及廈門。二世長房容齋公生子三,曰默齋、曰靜齋、曰曉然。默齋傳本裏,靜齋出祖安海,曉然出祖樓下鄉。五世敏齋於明弘治壬子年中亞魁,癸醜年聯捷進士,任南京兵部郎中,廣東高州知府。六世敏齋生子五,其第五子省軒出祖永春。二世二房次齋公生子一,曰真隱。真隱生子二,曰珍齋、曰安遇公。四世珍齋為二房長之祖,俗稱獺堀房。後獺堀房又一支分居惠安崇武獺堀。五世學乙分居泉州筍江,寂然分居安海六角亭橋頭,喬山傳本裏,草堂分居晉江永和茂亭村,七子分居缺塘。六世敬齋生子一,曰質齋。七世質齋生子三:曰直野、曰吝公、曰紫峰(陳琛 )。

涵江陳姓至今已傳二十五世,歷代英才輩出。有陳腆,明代廣東高州、涼州知府教諭;陳琛(紫峰),明代江西、貴州提督學政;陳讓,明代東城監察禦史;陳舉賢;明代廣東敘浦縣正堂;陳伯英,明代工部主事;陳應春,明代兵部左侍郎;陳龍可,明代戶部郎中、廣東瓊州正堂;陳朝京,明代福協都督府;陳韓遴,清代刑部尚書前翰林院掌院吏、禮二部左侍郎;陳元捷,清代廣東化州知州;陳元松,清代吏部驗司主事;陳紹芳,清代廣東肥鄉縣正堂;陳大揚,清代廣東龍門協鎮府恩榮四世;陳進,清乾隆年間選取拔貢第一名;陳施,清代侯選縣正堂;陳元錫,清代乾隆年間二甲進士等。蔣德璟曾為之立匾曰“一門鄒魯”。

涵江陳氏從十五世起諱行是:“義禮傳家淑德長垂奕禩。”字行是:“文章華國徽聲遠播芳洲。”涵江陳氏宗祠楹聯是:“分譜出莆田曆青陽居涵江相度定基角趾雛麟綿世澤;開科由太守在理學繼忠諫先後濟美簪纓孺鵲衍宗風。”涵江陳本村人口三千餘人。

 

二、社店陳姓。

社店古時稱“熬裏傳芳”,始祖欽公,九四一年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晉亂入閩,扶閩王封統制,侍趙宋賜郡守。二世玄公於北宋開寶舉進士,任江西袁州太守。三世甫實,北宋景德舉明經,任廣東惠州通判,厭惡官場腐敗,辭官歸隱于羅裳南麓,開宗社店。甫實生子四:長元珪分居壩頭、坑黃,後子孫肇趾上廳林即杜碑厝;次子元琇居社店;三子元璜徙古塘;四子元瑞徙泉北朋山田邊嶺。社店四世元琇捐建安平鎮內市橋,創建祠堂,籌建草庵。六世真澤獨資裝草庵寺摩尼石佛。十六世詰波幼逃倭難出家,任承天、開元二寺主持,化緣建寺,晚年創建小宗。二十八世榮宗旅居臺灣,返梓目視鄉族分岐教育不振,倡和辦學,親執教又籌建校。

杜碑厝七世賡安分支前厝,賡麗分支後厝。前厝一支分右花,再由右花析居前店五百人,又另一支分支臺灣,本處小橋六百人左右。杜碑厝祠堂聯是“唐虞世胄傳鳳陂,松溪儒學授正堂。”杜碑厝陳氏字行:“建永弘堯,肖挺仕朝,其志廷士,宗道昭金,玉文耀圭,章介以方,子孝孫賢,名垂百世,平易為人,乃能克家,聲振行宇,法則是君,昆仲友愛,西元長存,詩書經傳,義定千秋,立式巨川,至正太平,左右乃時,令向中天,情純先代,尚德萬年。”

 

三、飛錢陳姓。

晉江屬飛錢派陳汝器之一裔有兩大支派,第一支為肇基安海後庫的宋至統年間知福寧州,曆金華府的公,第二支為公之三弟曦文之子有積由仙遊入泉。有積之子庚郎,號念七者肇基磁社陶澤,為陶澤一世祖(即大宅)。因兩支均系樂縣正堂樞公之子,故按兄弟順序述之。

樞公子五,長子公致仕歸居安海後庫。公生子一,曰堯則,宋任浙江余姚縣尉,曆知江西吉水,父子均隨陸秀夫和宋主溺海而死。堯則生子二,曰君哲、曰君睿。君哲分支東房,君睿分支西房。五世君哲生子一,曰元麟。六世元麟生子六,長子天錫分東長房,次子未詳,三子天爵分東二房,即溪頭房,四子天壽分龍廈,五子天性分永和侖後,六子天才分沙塘後庫。君睿一支傳至七世生三子,白齋分西房,為竹腳侯安房,父齋分西房二房,名為下店房,純齋分西房三房,名為大街房。三房之支分為三房者,自八世起也,合東西房而言之,總稱六房。徙安海後庫分支的除去東石涼下、永和侖後,羅山后庫外,尚有泉州五堡、金井溜江,安海莊頭、仙遊楓亭,還有廣東等省。安海後庫字行自十九世起:“建昭丕顯烈,佑啟永昌猷,積善衍家慶,咸和紹祖庥,孔懷同一本,旌義彌千秋,述遜惟諧孝,複來良有由。”後庫陳人口四千多人(不包括海外)。

樞公三子曦文,宋時三中解元,四子雷煥、五子烈文分支廣東海豐。曦文子有積由仙遊入泉,至子庚郎始居陶澤(現稱大宅)。庚郎號念七公,娶蔡氏生子二,長長遴出承蔡宗無傳,次德昇生子五,長均仁無傳,次均正為長房之祖。至八世隱泉居泉城恭厚巷。于嘉靖年間,東二房仙郎生子三,分居內坑山頭、台州、官田、宮口、太昌、四質等地。

大宅十三村陳之字行:“遠大宏謀,士宗孔孟,道達名揚,熙朝師友,華國文章,紹庭美起,永裕克昌,公侯伯牧,奕世傳芳。”分居地是:大宅、太昌、深溝、倒橋、杏田,瑤瓊、新鄉、官田、草山頭,新後坑,祖市,丁厝、古塘頭、內坑灰厝等鄉。大宅宗祠楹聯:“閩海拓邊陶澤藩居千秋以盛世,穎川啟瑞光山奮跡百世傳英烈。”
四、深滬陳姓。深滬陳氏始祖陳應愷(一二四一)淳祐元年進士,據傳本支系唐初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弟陳元勳之後裔。傳至應愷,兄弟有二,長應愷因宋季元亂入晉、首居龍湖爐灶,子孫後徙深滬。

深滬一世祖愷公生子四:長富纚為後山之陳姓祖(亦寫霞沙或後沙)。次子富綜分居泉州為塗山街陳之祖。三子富金開基溪西,為溪西陳之祖。四子富緻開基同安縣城,為同安之支祖。

深滬後山陳之字行是:“家聲永紹。蘭茂芳春,明庭獻策,大展經倫。”溪西陳從一世起字行是:“興因才以篤,厥德光世譯,天其必已是,為可取而培,著代應綿遠,亢宗定預知。”溪西以“茂山衍派”為堂號,後沙大部分標“穎川衍派”。後山陳一部分分支金門碧山,後由碧山再回金井上青,另標“碧山衍派”,實屬深滬後山派。另金井古垵陳、科任陳、後庫(溜江陳)亦有部分由深滬遷入。

深滬陳氏宗祠,西邊詩句是:“漁火伴寒鐘,海天一色同,銀光鋪碧嶺,情寄謝秋風。”東邊詩句是:“滬江生海日,春夢憶滄桑,潮落雙流匯,風迎一葉航。”其宗祠的楹聯是:“基開深滬情寄千秋留勝景;派衍穎川恩承百代振人文。”“帝裔滋潁域入閩開漳成聖祖;虞風伴川流興泉化滬沐賢孫。”

 

四、山頭陳姓。

錢嶼山頭陳氏始祖生於宋咸淳庚午前後。一九九七年發現七世祖陳和公墓誌銘為大明嘉靖翰林院庶起士史子光撰書,故知陳和生前亦屬名望之士。集晉江陳氏之譜,據有關晉江陳氏各支之世系圖,作考證,考其開基祖生於宋季元初。據族譜載曰:“忠武之孫曰復避元亂遷居泉州。”時晉江亦稱泉州府範圍,但無史實亦難予承接何支。據昭穆字行推斷,涵江陳與錢嶼陳之關係有可能較他支為親近。

由山頭因避倭亂而遷居的有營邊和古桃園阪,侄輩析居的有南安西籃下莊和杜穩村。據營邊譜載;其一世始祖致政公,嘉靖間倭寇擾亂,兄弟相攜逃難,兄避營邊後卜居,弟避入紫帽山后卜居園阪。致政生子二,長順則生三子,愛經分東西巷,愛久分安海庵前,愛信分田墘;次持則分居高坑,人口九四六人。苦桃園阪陳氏因族譜遺失、僅知其祖與營邊之祖屬兄弟,其餘不知,僅知清代曾有中一舉人,現人口六百人左右。西籃下莊一世祖景宣公,(由山頭分支)下莊總人口一千人左右。杜隱村陳人口一百多人,無譜可查。凡屬山頭陳派下,字行從十三世起:“昆鐘美玉,遺在莫京,毓際賓用,大猷允升,忠孝傳家、經略信誠,宗德啟哲,孫賢科登。”山頭陳氏祠堂楹聯:“龍脈衍派源流遠,山川毓秀思澤深。”

 

五、仕春陳姓。

池店仕春陳氏,人口二四六七人。其一世始祖公輔。至三世惟德諱(副千戶)生子二,曰孟良、季良。四世孟良,諱元善,號敦齋(卒京師、無考);次季良,諱仲善,號蘭齋,據譜載:“以字行北溪公次子習詩經為南安邑庠生、中永樂乙酉鄉試,以乙科授廣東雷州府學訓導卒於官,其生卒年月俱不可考。”

仕春陳氏至今已傳二十二世,宗祠楹聯:“仕門世祿家聲舊;春第蔚榮氣象新。”仕春陳氏字輩:“君惟原廷,時堯舜爾、甫子而念,水木是敦,典則可法、祖訓必遵、克承統緒,垂裕後昆。”由仕春分支的有:浙江溫州、台州、寧波、晉江池店華州、普角,以及泉州之沉州、富美、南門。臺灣、新加坡、越南、印尼、香港、澳門。(注:仕春之陳,來之南安梅溪,但梅溪之陳,亦出之晉江。)

 

六、陳江(四境)陳姓。

尊靈源公為一世祖,諱源,字維濬,宋隱居不仕,首由泉州元妙觀角遷錦亭鄉(石獅象畔),生子二,長宗惠、次宗舉。宗惠字功曹,元處士,生子三,長仕榮,開族陳江四境,次仕通住錦亭,三仕直住錦亭鄉。宗舉子孫分居永春、祥芝、安海西佘。仕榮,字仲華,生子長保,明禮部冠帶榮身,生子五:長拱奇分居仙遊,後又分居泉州西門外玉塔,次子子義、三子獻興分支菌邊,四子子溪分住安海(未詳),五子隱然(陳江之祖)。五世隱然公生子五,分支五房,長房居住大坪,二房居住下埕,三房分居後村,四房未詳,五房住上埕。六世祖生子五,第五子鳳詔。七世鳳詔生子三,長成貴傳本支,次分支惠安東門外,三子傳至勳叔分泉城。八世成貴生明新,明新生老叔。老叔生子三,長分安海二房,次報叔居陳江三房,三漢叔分禦殿頭。十世亦為生子三:長亥(邑庠生),次子鳴符(本支),三子印叔(以軍功議七品德彪)。十五世孫陳慶鏞為清代道光壬辰恩科進士,中憲大夫,掌陝西道監察禦史,署理吏科給事中、翰林院庶起士,欽命辦理福建全省團練,奉旨賞戴花翎,前工科給事中。

陳江大宗字行:“名揚邦國、際朝學士,德重春山,盛世元魁。”

除上述分支外,由陳江分支的有安海黃墩(其地二支陳,另一支屬涵口)、烏亭、橋頭、洋內,內坑湖內;泉州新門後街、西街裴巷、聚寶街、水門巷、山后,曾林、坑頭。浦內後分石獅,祥芝東店、後頭、洋內,西濱南殿、高坑和後曾及岸兜,南安豐州。

 

七、永和諸陳姓。

永和古厝陳姓,系南院太傅陳邕派。陳邕十七世孫參伍公因元季寇亂官剿七寶陳宅,故參伍公於洪武三年由陳宅徙居古厝,為古厝陳氏一世祖。二世失名未詳,三世源濬(外甥入承),四世震楮生盈然(四兄弟居二)。盈然生四子,長欽平生四二房,四二房分長二、長三房。盈然次子欽端(傳小後厝祖);三子欽表分杭州;四子欽石分支東九份。古厝從十世起字行是:堯殿延墀,錫世榜輝,基鎮潢麓,烈增鏡清,材熾埌鑿,深朴榮型,桂煌倍錦,添棟煥堂,鐘泰桓燦,裏銘康梓。

永和大菌邊頂陳姓,人口約二千人,其一世祖建朔,號長保,字肇基,元季明初,因逢元戰亂由錦亭遷入大菌邊。建朔生子三:長未詳、次榮溝、三子獻興。建朔次子榮溝傳頂下塗樓、後頭房、搭兜房;三子獻興傳後門房。至五世麗峰傳東厝房,太峰傳梁厝。十三世起諱行:士農工商伯仲簪纓,振起孫曾科甲聯登,克光祖烈詔謀攸啟,後昆昌熾。字行: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昭穆攸敘紹承家聲,複志字譯繩其德銘、謨遠旺興。

另大菌邊下陳和新菌邊二村計一千人左右,本支由涵江陳遷霞村,再由霞村而遷至本處,標“穎川”為燈號。

永和侖後分頂下陳姓,頂陳人口六百人,據說由塘市遷入本處(待考)。字行是:“盛世長逢,賢材著美,甲第傳芳,祈求獎祉,文章永煥,丕振家聲,前承祖武,後賜孫謀。”祠聯:“淳耀家聲繩祖武,厚修碩德貽孫謀。”據此聯推理,其祖應是淳厚公。名賢有:奉馴大夫委知府陳方山。嘉慶三十六名舉人陳贊芝。侖後下陳系安海後庫“飛錢派”分支。

 

八、磁灶蘇垵陳姓。

蘇垵陳始祖三郎公,于宋季由泉州東湖分支,系五代泉州平海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居長尾垵山取名蘇垵。二世十郎公,三世十七郎公,四世念一公、五世念七公,六世念八公、七世三十郎,八世卅二郎,九世賜進士出身文林郎興公,號坦齋,十世德浦宣教,十一世碩軒,十二世素翁。素翁生五子,其四子曰子仁、曰慎齋、曰誠齋、曰訥齋,分別分支梅溪曲灶、銀坑、碧湖、溝邊等地。另有一支分支福清。蘇垵祠堂,楹聯曰:“一水朝祠盤玉帶,群山掩裏踞金獅。”字行從廿一世起:“材燿坦欽澤、標燻培錦清,樹增銳澡,楣燦塏鐘漣,桂炳坤鎔潤,椿煌圳鑄源,根烽推銓溢,樸煥境銀添。”現人口二六一四人。祠堂樹匾九塊,四塊進士匾分別是元九世興,號坦齋,廣東雷州府遂溪縣尹。十四世勉蓭明廣東濂州合浦儒學,前韶州府曲江司訓。清順治辛卯翰林院欽點編修陳采。清乾隆壬戌科授邵武府正堂陳善,號彰亭。“武魁”和“驍騎將軍”是明崇禎兵部車駕司提督陳道炳。“明經司鐸”是陳燿明。

 

九、金井諸陳姓

金井洋霞陳姓。洋霞始祖谷徵公,於明洪武庚午年(一三九○)由漳州浮宮白水營徙居,至今六一二年。谷徵生子三,長子宗禮號一郎,次子宗熟號二郎,三子宗根號三郎,按長幼次序分為長二三房。長房又一支居溜江溪尾,現衍人口一千三百人。字行:“期繩祖武,繼起孫賢,虔讀經書,聯登科甲,啟迪前光,敦誠孝友,忠厚承訓,蘭桂厥昌。”祠堂楹聯:“由漳入泉德澤紹貽數十年俎豆;自宋迄清孫曾繁衍千百世馨香。”燈號“俊秀傳芳。”

金井圍頭陳姓。圍頭分三陳;五祧內由漳州桃花山分居。關爺房由陳鬥台從上青分居于明萬曆年間。西山份由陳振西于明萬曆年間徙居。現三陳合建一宗祠于環村路北。統一字行:“吾祖至聖亙古仰尊孝道垂范甄陶維鈞,格致誠正漸摩詔恩宣哲篤竟永福後昆。”祠堂聯:“重華遺聖家聲遠;潁水綿延世譯長。”三陳總人口六百多人。

分佈全市各鎮的陳姓還有:陳埭鎮:仙石前後陳,前陳由泉州東海文興四發亭分居,後陳由泉州東海圓前分支。字行:“秉文啟子于,嘉伯仲怡和,世必光榮台,昇卿尹輔弼,君侯建勳成、節用昭孫謀。”尚有宮口、浯埭、坊腳、江頭、赤西、橫阪等村。居青陽鎮有:梅青、霞行、三光天、嶺山、岩下、洪宅垵、溪邊。金井鎮:溜澳、古垵(一世祖真賜公於明中葉由溜澳分支),石圳。尚有南埕、埕邊、山頭(由泉州打錫巷分西塔,由西塔徙山頭及臺灣)。池店鎮:清濛,大洲、霞福、赤塘、錢頭、霞美、東山、冷水井。內坑鎮:白垵、深圳、湖內、加塘、洋內、立厝。羅山鎮有:前沿、梧林(由石獅蚶江赤湖山兜六秀公支分)梧垵、蘇前。永和鎮有:力爭、岐山。龍湖鎮有:埔錦、溪後。東石鎮有:湖頭、路東等。紫帽鎮有:湖盤、塘頭、浯垵。安海西佘陳姓、西濱躍進村等等。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