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古跡

作者:月夢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古跡

施氏大宗祠

施氏大宗祠位於晉江龍湖鎮衙口村,始建於明崇禎庚辰年。宗祠座北朝南,是一座三進五開間硬山頂木構架古建築,由進門、正廳、後堂及廂房組成。包括門牆前的埕院,正廳、後堂前的石天井,主體建築與廂房這間留的火巷,總面積達一千五百平方米。施氏宗祠正廳、後堂梁枋上懸著“忠勇性成”、“勳德齊班馬范曹”、“天下第一清官”等匾額,匾上還鐫有“玉音”字樣,表明這是當年皇帝對施氏父子的褒諭。施氏大宗祠開闢的施琅紀念館展示了施琅這位歷史英雄人物完成統一祖國大業的卓著功勳。

 

南天寺

南天寺,初號石佛岩,亦名石佛寺。具體位置在今東石鎮許西坑村東。寺內三尊石佛雕在巨岩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七米,寬十六米。石佛均高六米、寬三米。這三尊佛像,歷經九百多年時光,猶素潔清新,栩栩如生。其形神兼備,成為一個時代的典型。它是古越族、中原及海外三種文化交融揉合的結晶,是宋代泉州石雕藝術的瑰寶。

 

龍山寺

龍山寺,古名普觀殿,又名天竺寺,俗觀音店。因位於安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相傳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是一棵異樹神木,於是請工匠把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佛。隋越王皇泰年間(六一八~六一九年)始建寺奉祀。寺前的碑石上還保存著“始于東漢,重興隋唐”的銘刻。寺內現存古代木雕千手千眼佛一尊,正中雕一坐佛,上雕眾多小佛首,殿前浮雕青石龍柱一對,雕工精細,尚存大鐘三個,此寺歷史悠入,歷代臺灣仿造達數百座,是臺灣與大陸血緣之證,又是研究古代木雕石雕藝術及古代閩南宗教之實物依據。

 

丁氏祠堂

丁氏祠堂建于明初。明嘉靖毀于兵乃重修並擴建之,長三十六米,闊二十一米,成“回”字形。清代有修葺。丁氏原系信奉伊斯蘭教之阿拉伯人,隨著元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發現而定居該處,是我省僅存之回民祀祖厝,也是研究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及古代阿拉迫人入笈中華的重要實物依據。

 

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主要有土尾庵窯、蜘蛛山窯和童子山一窯、二窯。是宋元時期重要外銷陶瓷窯口。土尾庵窯址位於磁灶鎮嶺畔村北的土尾庵。面積長六十米,寬五十米,堆積層厚約三.五米。蜘蛛山窯址在土尾庵窯址之南一百米。面積長五十米,寬四十米,堆積層厚四.六米。童子山窯址一、二窯在土尾庵對面梅溪北岸的童子山。面積長二百六十米,寬一百四十米,堆積層厚一.三米。三處主要產品有碗、盞、匙、杯、盤、盒、軍持、甕、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黃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印花、堆花和繪花,花紋有龍紋、纏枝花紋、蓮瓣紋、牡丹花紋等。其產品大量外銷,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龍甕、青釉碟等為專供外銷之產品。窯址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有力的實物依據。

 

深滬海底古森林

深滬海底古森林為國家級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位於深滬華峰村海灣一帶,落潮時可見古樹頭十一個,經廣東省地質局切段送檢,鑒定為七千五百年前的油杉科森林,這些古樹頭表面已附著海貝類,表層成為海綿狀,尚保留木質纖維特性,其殘徑分別為○.四米至○.八二米不等。據漁民反映估計附近及深海尚有類似古樹頭存在。此類古樹頭,目前世界僅日本發現二處,年代基本相近,是研究晉江海岸變遷的重要實物依據。

 

安平橋

安平橋始建于宋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年),完成於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年),全長二千七百米,橫跨安海鎮與水頭鎮之間的海灣,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歷來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一九六一年,安平橋經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

草庵是世界現僅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草庵始于宋紹興間,初為草築故名。元初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晉江縣誌》載:“華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裏,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內依崖鎬一圓龕,龕內潯雕摩尼光佛一尊,高一.五米,寬○.八米,北雕光芒四射紋飾,身披佛衣,面貌慈祥,雕工精巧,古樸清雅。草庵成為我國研究世界宗教史和農民起義活動以及中國與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極為珍貴之實物依據。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