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涵口陳氏宗祠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涵口陳氏宗祠

人們常說“泉州南門外有三座半祠堂”。陳埭鎮涵口陳氏祠堂即是其中一座。

  

  

涵口陳氏于唐代由河南潁川遷入閩地,元末因海寇作亂又由莆田涵頭遷到晉江。其啟祖監簿中丞大夫念五公,乃宋狀元參政文峰公曾孫,初居青陽山隱逸,公妣墓地在青陽石鼓山。其長子碧溪公因圓夢擇涵洞口而居,故名居地日涵口,雅稱涵江。涵口在陳埭鎮北,稱謂“北岸陳”,正與宋節度使陳洪進傳裔“南岸陳”互相呼應。

涵口陳氏開基始祖碧溪公,名若濟,字汝舟,鄉居有德,人不敢呼名,但稱其號。碧溪公生四子,分為四大房:容齋公,名應卯,字以正,分支大鄉、涵透;次齋公名應午,字以中,分支橋南、橋北、後林;三齋公,名應亥,字以義,出祖安溪;肖齋公,名應仕,字以仁,出祖臺灣、安溪蓬萊路美。至明弘治年間,涵口陳氏六世孫陳腆任高州太守,以碧溪公故居地起建祠堂,祠堂坐東向西,遙對紫帽、羅裳諸山,門前清溪長流,洋田鋪翠。時七世孫陳琛為秀才,作楹聯日:“子孝孫慈,百世芝蘭滿室;山光水色,四時青紫迎門。”又題堂柱日:“寸地留耕,勝似義田萬頃;滿堂燕笑,皆由忍字百餘。”聯文膾炙人口。

明清兩代,涵口陳氏子弟多讀書向學,科第蟬聯,簪纓不絕:

陳腆,號敏齋,登弘治壬子(一四九二)舉人,癸醜(一四九三)進士,官兵部郎中,遷廣東高州、涼州知府,有惠政,崇祀於名宦祠。

陳琛,號紫峰,登正德庚午(一五一○)舉人,丁醜(一五一七)會魁,官刑部主事。歸養,起江西提學副使,不就。崇祀文廟。

陳讓,號見吾,登嘉靖辛卯(一五三一)解元,成壬辰(一五三二)進士,官至監察禦史。以直諫觸怒嘉靖皇帝,被下詔獄,削職為民。隆慶改元,為表旌,贈光祿少卿,祀鄉賢祠。

陳舉賢,號沖鵬,萬曆壬午(一五八二)舉人,官至漵浦知縣。

陳伯英,號紫溟,萬曆癸卯一六○三)舉人,庚戌(一六一○)進士,官工部主事。

陳龍可,號二向,登萬曆乙卯(一六一五)舉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 進十,官戶部主事,至瓊州府知府。

陳朝京,天啟丁卯(一六二七)武舉人。

遴,清順治甲午(一六五四)舉人,聯捷進士,任至吏、禮二部侍郎。

陳元捷,康熙己卯(一六九九)舉人,任廣東化州知府。

陳松茂,登康熙甲午(一七一四)舉人,官禮部教習、吏部驗司主事。

陳紹芳,清雍正癸卯(一七二三)舉人,甲辰(一七二四)進士,官肥鄉知縣。

陳選,乾隆乙丑(一七四五)科選取薦拔貢第一名。

陳施,登乾隆丙子(一七五六)舉人,任沙縣教諭。

陳大揚,登乾隆丁卯(一七四七)武舉,任廣東石門遊擊。

陳振彩,號鳳崗,登乾隆庚寅(一七七○)亞魁,辛卯(一七七一)會魁。

明天啟年間,泉州知府特地為涵口陳氏立“奕世科第”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家族的人才輩出。

涵口陳氏歷代人物中最著名的是陳琛,字思獻,號紫峰,生於明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五歲入學,受業于默省李公鳳,舉動如成人,書本無卷折,一衣一履,終歲如新。七歲即顯儒氣道風,尋常應對皆成節奏。十四歲從諸葛駿習舉子業,二十歲受業于李木齋,作文批為“光輝射牛鬥,雄壯倒昆侖”。大儒蔡清于木齋處見陳琛文字,日:“吾得此人為友足矣”。親往琛住所,屈行輩與為禮。陳琛遂師事之,從學《易》,盡得其學問精髓。三十歲著《正學編》,三十二歲講學於邑學宮,是年《易經通典》、《四書淺說》二部書著成。三十四歲中舉人,四十一歲中丁醜科進士。曆官刑部山西主事、南京戶部雲南司主事。奉差淮安監稅,尋轉吏部考功郎。因見朝廷昏庸,宦官弄權,貪侫結黨,自度官微職小,無力扭轉乾坤,遂以母病老乞退休。歸家後,朝廷複任為貴州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江西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校,並辭不赴。在鄉潛心著述,關心民生疾苦,上書府縣吏,倡築晉江南路(自溜石東山通塘市)及修六裏陂水利,深受百姓敬仰。晉江流傳有“第一通,陳紫峰”之語。陳琛卒於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其事蹟載于《明史.儒學》。他在涵口的故居歷來受到保護,現已辟為陳紫峰紀念館。位於紫帽秀林山的陳紫峰墓地也列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琛的裔孫陳衢,字孔伸,號象西。居鄉務農,被推選主掌六裏陂水利之役,自萬曆己卯至壬午(一五七九~一五八二),壬寅至癸卯(一六○二~一六○三)、戊申至癸醜(一六○八~一六一三)數掌其事。服務鄉人,“豫水旱而為之備,雨則競夕不寐,策杖觀水勢,督陂夫啟放,瞬息不少緩。故久雨、驟雨而無浸滂之患。霽則急閉之。旱則晝夜巡行,無取漏泄者。故汲灌足供三時”。不僅如此,他還賣田捐金增築溜石陡門一坎,以浚導溪流。鄉人念其德,建祠塑像祀之。吏部記名,贈尚義郎。崇祀鄉賢祠。

涵口陳氏以陳腆、陳琛、陳讓、陳象西四位人祀名宦、鄉賢祠,號稱“四不朽”。

涵口陳氏官宦代出,祠堂歷經修葺,愈加壯麗,其附近還建有陳紫峰祠、石埕祖厝、容齋宗祠、正通官衙等多座明、清、民國的古大厝,一字排列,就像一處活生生的閩南古建築博物館。一九八八年,以“涵口古建築群”名義列入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氏祠堂為大三開間兩落、磚木石建築。占地面積約二百五十平方米,由門廳、廡廊、天井、廳堂、後堂組成。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鬥式木構架,硬山頂,屋頂比周圍民居高陡,屋脊上裝飾剪瓷青龍和鴟吻。祠中懸有“高涼二州太守”、“理學名宦”、“忠諫禦史”、“解元進士”諸多匾額,相當壯觀。祠堂曾於民國十九年遭焚毀,祠堂中所有神主、匾額、聯文及陳紫峰先生著作文稿均付之一炬。直至一九八七年,方由旅菲律賓華僑陳媽祝、旅港外二十九都和風裏涵口橋南四房族譜》記載,其十三世某公,“早年往台謀生,頗有積蓄,家境甚好,返鄉建業,屋稱華麗。強盜聞訊劫攻,內有防備,破門不入,還遭死傷,拖命而逃。因此,家族人等恐其再犯,故不敢久居。時(自十三世至)十六世,乾隆期間,全家族兄弟姐妹男女老幼化裝為農民,肩挑什草用具,一同坐船複渡臺灣求生。後僅留一十七世祖妣家輩叫阿順娘一人,生活窘迫,十分坎坷,當厝賣業,求生不得,又乏至親相幫而自行消失。但有木主遺存,(族人)並曾擇於每月初五日為總忌神供奉”。

此外,譜中還有“十六世祖禮全等家族遷居臺灣”。“十七世祖傳權等家族遷居臺灣”等記錄。近年有臺灣台中桃園陳氏來信聯繫,確定系由泉州南門外廿九都涵口鄉橋南四房遷居臺灣者。

涵口陳氏自十五世起沿用昭穆為“義禮傳家,淑德長垂奕祀;文章華國,徽聲遠播芳州”。現已傳至二十六世“章”字輩。據統計,即今居住涵口陳氏人口四千五百餘人,而涵口居住海外及港澳臺族胞可達五千餘人。

一九九八年祠堂重建後,涵口陳氏族人著意整理出版陳紫峰先生遺書,先後出資翻印《陳紫峰文集》、《易經通典》各百部,分贈有關部門以為研究之用,俾先賢手澤得以流傳,以先賢品德激勵後人。而陳紫峰祠、陳紫峰墓亦經族裔集資複修,更有一番氣象,已成為本市遊覽瞻仰之勝地。

晉江涵口陳氏何時何地入閩,從晉江涵口陳氏宗祠大門楹聯:“分譜出莆田曆青陽居涵江相變定基角趾雛麟綿世澤;開科由太守在理學繼忠諫先後濟美簪纓孺鵲行宗風”。上聯綿延出這支陳氏分衍線路。

入閩時間在唐朝未期,始遷地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莆田之涵頭。宋朝至元年間,從涵江遷居晉江青陽山,始祖念五公隱逸,至碧溪公時,緣外嶽官是涵口謝天官諱許公之婿,因而於淳佑年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三年),遷籍涵口村。此一支陳氏族人遷徙歷程:固始——莆田(涵頭)——青陽山——涵口——葛上。是這支陳氏的發祥地。

這支陳氏,有別其他陳姓。在觀閱《蔣德璟予涵江(口)譜》序中記,“余涵江之陳氏是潁川籍改閩之興郡莆邑涵頭”,“晉安諸陳最繁,諸陳有別之涵口之陳,派出固始,自唐季閩,世家出青陽山,至元延佑遷涵口,遂為涵口破荒始基之祖公”。譜序記述源與流,還進一步說明這一支入閩陳氏族群有別其餘繁多的陳氏族人。

於是,故稱涵口陳氏。

 

涵口古建築群

涵口村中,自西向東並排矗立著六座古色古香、勻稱大方的“皇宮式”古大厝,由西向東依次是明代建的陳紫峰祠、石埕祖厝、容齋宗祠、正通官衙及清代建的陳氏宗祠和民國建的陳煙德厝。

這六座古大厝均坐南朝北,橫排都是五開張,縱深五進。主體建築為單簷硬山式。外牆磚石混砌,牆壁上貼方磚,紅白相間,色彩鮮麗;屋脊兩端翹起,似展翅欲飛;屋蓋覆以筒瓦,雍容穩重。木構框架,斗拱與梁架接榫無縫,梁頭用藤條加固,斗拱、梁架、門窗精心設計,上面雕有飛禽走獸、花木蟲魚、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刻工細緻精美,栩栩如生,立體感很強;廳房正面的門框、窗框、橫額多用質地堅硬、琢磨光滑的輝綠岩石鑲嵌,上刻對聯,題字,篆隸行楷,不盡相同。庭院和廳堂用天井隔開由回廊連接,兩邊有長列廂房。座座屋前有長條花崗岩石鋪築的石路、石埕,大厝之間各有兩米寬的隔火巷,小路兩邊都有明溝作排雨水之用。每座古大厝面積在六百至一千平方米之間,共占地八千平方米。

大厝群與田野間有一條小溪隔開。它是目前晉江市古民居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群。

陳紫峰故居

在陳紫峰紀念館裏,館中正廳塑造著與真人同高的陳紫峰先生像。大廳兩旁玻璃櫥窗中,以文獻資料、圖表和實物展示明代理學家陳紫峰的生平、著作、高尚節操以及歷代名人學士對其的評價,展廳面積為 二百二十平方米。

“泉州通,陳紫峰”,這是泉州民間對陳紫峰的讚譽,由此可見陳紫峰的學識素養。陳紫峰名陳琛(一四七七~一五四五),字思獻,紫峰為其號,自幼聰穎好學,先後師事李聰、蔡清等大儒,精研易學,成為時所推重的學者,長期以授徒、著作為業。沿著“回”字路線,左側展示的是紫峰先生的著作,有《四書淺說》、《易經通典》、《正學編》、《紫峰文集》等,右側邊是其主要功績的展示。

陳紫峰紀念館面臨溪流,遙對紫帽山,與旁列的數座古大厝一起組成涵口村古建築群,這也凸顯了涵口村落古建築群裏的歷史文化內涵。

名為“清芬世挹”的古宅是陳紫峰的故居,建于明初,清末華僑陳淑錦重修,改為五開間六座東西相向建築群體,占地 二千一百五十平方米。

在故居房頂下方,左右對稱的正方形石牆上雕刻著裝飾、點綴房屋用的詩文節選,歷經風雨的侵蝕,現已變得字跡斑駁,無法辨認全文。但是光從這些就可見陳紫峰先生作為當時文人雅士獨特的文化涵養。進門最上方有清末狀元吳魯手書“紫峰陳先生故宅”匾額一方,是研究陳紫峰及清代建築結構的重要實物依據。大門左右兩邊對稱的精美石雕上雕刻的人物、馬匹等栩栩如生。

涵口古建築群地處晉江陳埭鎮涵口村,保持著濃厚的閩南僑鄉特色,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涵口村的鄉賢和海外華僑陸續興建的。自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年~一五○五年)始建,中間跨越明清,直至民國初年陳煙德厝落成,時間跨度五百餘年。一九八七年,涵口村旅菲僑胞和港澳臺同胞捐資把陳紫峰祠修整一新,並開闢為陳紫峰紀念館,以紀念和宏揚其思想業績。一九九二年二月,陳紫峰紀念館連同其餘五座古大厝擴大為保護群,列為晉江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