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泉州講古》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講古》

妙月師拳打火煙船            張帆

妙月師是民國初期人,祖家是晉江台膺鄉人。妙月師從小就出家做和尚,去過廈門朝天宮拜師,也到過惠安瑞象練武,做過晉江安海古廟和泉州崇福寺的住持。伊學的是南少林五祖拳,苦練鐵砂手,頭三年用手插沙,三年後用手插石子,再三年後插鐵砂,年年苦練從不間斷,一雙手練得黑烏烏,但從來不敢去沾水。雙臂有千斤之力,又兼學醫,會為人醫傷,移輪接骨,經常帶幾個徒弟出門行醫,讓徒弟擔家私行頭、執禪杖,自己不拘小節,敞胸露腳,大搖大擺,矮肥矮肥勿輸肥六爺。伊的醫術高明,鐵砂手很出名,但很少出手,更不恃強淩弱,只在路見不平,且受威脅的時節,該出手時才出手,但也很有分寸,不隨便傷害人的性命。

古時安海是一個港口,泉州和廈門之間交通主要靠安海港。有一次,一隻火煙船從廈門開來安海,驗票的時節,一個內山人沒錢買票讓驗票員查出來,身上沒錢可補票,就跪落去向船主哀求說:“我是永春的內山人,擔筍乾去廈門賣,錢讓小偷偷去,實在是沒錢,下回我一定拿來補。”船主不但不同情,還叫人將伊捉起來,唬要剝他衫要打,幾個外國船員也沖過來打這個永春人。

“住手!”妙月師剛好搭同船,過來攔住,將永春人護在身後,說,“該多少錢我出。”“你要替伊出錢,和尚有長頭髮讓人拔去?”“和尚不修心,伊是你的老丈人不?”話邊說手即來,將妙月師推來推去。妙月師也不生氣,行一下氣力雙腳按船板一頓,一隻諾大的火煙船就搖晃起來,歪向一邊。幾個外國船員站勿住,惱羞成怒,兩拳頭捏起,要用番仔拳擊打妙月師。妙月師還是不動聲色說:“不可較好。”說完輕輕一撥,外國船員東倒西歪,退去很遠。船上的中國人都喊“好!’,外國船員惱羞成怒,有的舉竹竿,有的舉搭鉤,有的拿船頂的太平斧,一齊圍攻妙月師。妙月師退後幾步,身靠船舷,念一聲:“善哉善哉!”運起鐵砂手,啪,啪,啪,刹那間竹竿折,搭鉤斷,又將太平斧奪過來,對外國仔頭殼頂一晃。幾個外國船員雙手將頭殼護住,跪落去說:“對不起!”眾人說:“單只說一聲對不住不算數,把伊扔落去飼魚。”妙月師雙手合十:“阿彌陀佛,得饒人處且饒人口”船主也過來認不是,還答應不要永春人補票。妙月師還送一些錢讓永春人做路費。

一船旅客回去後,四五路向人講妙月師的事,添油添醋講得神乎其神。據說有一個金井的後生家聽了很不服。這個後生家大塊頭,有力氣,會擔二三百斤,走幾鋪路免歇胭,一頓能吃只五斤米,一日得穿破一雙草鞋,附近三鄉五裏沒人敢和伊抵肚臍。伊聽說妙月師來這搭行醫,就去路口亭仔裏坐等,看見一個大和尚和幾個小和尚走過來,就大聲喊:“拳頭和尚!”妙月師笑笑,知道是一個未見世面的鄉下後生家,就過來在伊手臂上摸一下,說:“你力草有多大?”那個後生家的手臂頓時感覺酸酸麻麻,舉勿起來。妙月師又假做擦鼻涕,將兩個指頭在亭仔石柱上擦抹一下,石亭就像遇地震一般搖擺起來。後生家看見妙月師指頭擦抹石柱的所在有粉末掉落來,細看只見已有兩條石槽凹落去,這下才佩服得五體投地,誠心誠意對妙月師說:“師父,你的鐵砂手實是真功夫,我不敢和你比了,我的手臂你快幫我醫一下。”妙月師說:“你的手臂怎麼?”說罷又抬手輕輕為他摸一下,說:“沒啥事呀?”說來奇怪,後生家的手臂真的又恢復如初了。

 

妙月師威鎮小盈嶺

妙月師為了修復崇福寺,曾經到南洋的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遊走,行醫化緣.終於籌集到一大筆資金,返回唐山。當時海外錢不好寄,沒像現時郵匯、電匯如此安全快便,所以妙月師就將錢帶在身邊,包做一個包袱背上起程。那時也沒航線可以坐飛機,都是坐十三港的大輪船,二十幾日才到廈門上岸。本來從廈門可以換坐火煙船、小電船從廈門到安海,但是妙月師坐了一個月的船,人很累,就選擇走路回崇福寺經過同安和南安交界的小盈嶺,這個所在雖然是交通要道,是泉州過廈門赴廣州的必經之地,但由於地勢險要嶺高路僻,此處常發生搶劫。妙月師藝高膽大,孤身一人背包袱鉅款慢慢走上小盈嶺。到嶺上的時節,突然從樹林中跳出七八個人,手舉傢伙,面捂布巾,從路中攔住。妙月師知道遇著劫匪了。此時若是硬碰硬,自己一雙鐵砂手,別說七八個,就是七八十個,也免想要對伊怎樣,但是自己身上的包袱萬一有失,豈不是前功盡棄,枉費遠涉重洋,千辛萬苦去募捐化緣。又一說,佛家有放生之德,若非萬不得已,不可大開殺戒,這些人身為劫匪,不一定都是萬惡不赦之徒,時勢不靖,官逼民反,善良無辜百姓走投無路才會鋌而走險,落草為寇,萬一傷在自己鐵砂掌之下,豈不枉送性命妙月師想,對付這些劫匪,只宜智取。心內主意已定,妙月師就對劫匪說:“我是一個和尚,出家人,你等攔路要做什麼?”劫匪說:“你是出家人沒錯,但卻是一個富和尚,勿輸大番客,只要將你身上背的包袱留下,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便放你落嶺去,勿去傷害你的性命。”妙月師假意再問:“包袱留給你,你一定勿傷害我的性命?”劫匪說:“綠林好漢說話算數。”“好,錢銀都在這包袱內面,你們啥人是頭?我交給伊。”匪首聞聲走出來要向妙月師拿包袱。妙月師倒退一步,說:“你真實是頭人?”“是,這包袱給我沒錯。”妙月師眼精手快,突然出手將賊頭按胸坎扭過來,又一下,將賊頭的頭殼夾在腋下,大喝一聲:“誰人敢動!’,眾劫匪眨眼間看見頭人落在妙月師手中,一時陣腳齊亂。妙月師伸手從路邊扳下一塊石頭,捏在手中說:“看來!”就見那塊石頭變做粉末。妙月師說:“誰若敢來,一個個讓你粉身碎骨。”賊頭大叫:“兄弟人不可亂來。”妙月師叫賊眾閃開,自己將賊頭捉住,退落小盈嶺。到了嶺下,妙月師將賊頭放落來,賊頭跪落去叩頭求饒,妙月師勸他改惡從善,又拿一些錢給賊頭叫他去做點小生意,不可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賊頭拾了一條性命,又得著錢,叩謝妙月師後就要走。“慢!”賊頭趕緊站住不敢動彈。“你怎麼知道我出家人身上有一筆錢?”賊頭不敢隱瞞,說是崇福寺的和尚孝空來通的資訊,事成之後,分伊一份。妙月師聽了沉吟很久,才放手叫賊頭回去。

這個孝空和尚是啥人?是妙月師的徒弟,練鐵砂手已經八年,再過一年功夫就練成了。妙月師想:我這般盡心教伊,伊都心術不正,誤入歧途,甚至不惜勾結劫匪要來謀財害命。妙月師十分痛心也十分氣憤,回到崇福寺後,孝空見師父平安回來,所帶大筆錢銀交給寺裏,眼睛差點兒要出火,又假意向妙月師獻殷勤,問長問短。妙月師很氣,想一個鐵砂掌將孝空打死,清除門戶,為佛門除害,但終究十年師徒情分,難以下手。妙月問孝空:“為師遠赴南洋,你的功夫練得如何?”孝空說:“師父出門,弟子日日盼望,祈求師父平安,也日日練功,不敢絲毫放鬆。”妙月師說:“為師要考考你鐵砂手的功力。”孝空說:“請師父教誨。”妙月師就叫伊去崇福寺菜園內提一粒大冬瓜來,足足有三十斤重。妙月師叫孝空運功,雙手插人大冬瓜裏面看插得透否。孝空想自己練了八年鐵砂掌,插鐵砂也插了二年,一粒大冬瓜有啥難,就運起功,雙手刹那間已插人大冬瓜內面。此時只覺得雙手一冷,想起鐵砂手勿得沾冷水,正要拔出來,只聽妙月師說:“你的功力已廢,我沒你這個徒弟,你走吧。”孝空知道自己的醜行全部敗露,只好離開崇福寺還俗,從此也不敢再做歹事情了。

 

佘族拳師猴挺

在晉江內坑,有一個佘族鄉霞美,清朝年間曾經出一個拳師名叫鐘振挺,人生得瘦猴瘦猴,大家就將伊叫做猴挺。猴挺少年時家庭窮赤,田園又少,無啥田活可作十八歲時節就跟晉江磁灶一個叫吳風流的人去漳州做徒工吳風流名叫風流,又是開店頭的老闆,人卻從不拈花惹草,而是愛練武功,是一個很出名的拳頭師猴挺吃吳風流的頭路,他生得瘦小,常愛生病,見眼前便有一個拳頭師,何不拜他為師,向他學拳頭,一來可強身壯體,二來也可防身,出門做工才勿認欺。吳風流卻擔心多水多豆腐,猴挺如此瘦小,拳頭學不起會變做拳頭胚子,就不敢教伊,叫伊專心學做生意。猴挺想,你不教,我也要自己學,就日日早起偷著吳風流練拳頭。吳風流開的是醬料店,後面有一個大埕,放缸仔甕壇,猴挺人瘦小就鑽在大缸裏偷看,一人神,頭一伸出去讓拳頭風搧著,昏落去吳風流趕緊將伊救返來,知伊確實很想學,但還是不敢一下就教伊,還得試伊一下,考驗考驗。

有一日,漳州城內請泉州的一棚梨園戲七子班來搬戲昊風流放猴挺的假,讓他去看家鄉戲。猴挺很歡喜,日未落就洗身換衫褲,站在門口水溝邊等看戲。吳風流一時計從心來,拿幾文錢買通兩個孩童去將猴挺推落去水溝內,猴挺一身臭水,趕緊返來換。吳風流故意說:“你真笨,大大的後生家,讓兩個孩子欺侮,也不敢追去捉來搧幾下。”猴挺說:“孩子不懂事,不去和伊計較。”吳風流看見猴挺心性好,學拳頭勿出事,就收伊做徒弟。猴挺盡心苦練,沒幾年功夫就學很出色。

有一日,猴挺站在店口賣醬料,看見幾個當地的地痞無賴無故調戲一個鄉下婆娘。邊上一個老婦人,看樣子不是他老母就是他婆婆,站著喊救命,聽口音像是晉江人。老婦人喊得不成聲調,就是無人敢去出頭,怕得罪這夥歹狗惹火燒身。猴挺實在看勿得落去,頭家吳風流又碰巧回磁灶,伊若不去解救,那個婆娘鄉親就會吃虧。猴挺這時激於義憤,不管後果,走過去將那幾個流氓截住,說:“光天化日之下,欺侮外地女子,好漢還是住手。”那夥人看見一個小子孤單一個敢來攔阻,哪有將伊放在眼內,喊聲“打!”一齊動手,要將猴挺當做沙包來練拳頭。猴挺靈活閃過,那些人打伊勿著還不知了結,愈來愈惡,猴挺就出手打了幾下。那些人不堪一擊,東倒西歪,看不是勢面緊跑得無影無蹤。猴挺過去安慰那個老婦人和那個婆娘原來這兩個是母仔,從晉江來漳州投親,人地生疏,不幸遇著地痞流氓受欺侮。猴挺在漳州住幾年,地頭較熟索性帶她們去找親戚。

幾天以後,有一個滿面鬍鬚的人來買醬料,拿一文蛀孔的銅錢,放在櫃檯上,用大拇指將錢壓沉落櫃檯裏去,說:“買豆豉!”猴挺一看鬍鬚人來意不善,就用小指頭將錢挑起來,說:“這文歹錢勿買的。”鬍鬚人將錢收起來,摸出一個大銀,說:“歹錢你不收,大銀呢?”“不是假銀就收,你要買多少?”“買一甕,我自已揀!”說了雙腳一躍,跳過窗護櫃人到店內,用五個指頭將一甕50斤的豆豉提起來,放在櫃檯頂。猴挺說:“這甕豆豉發黴了,我另外給你換一甕。”說了,用一個指頭從甕邊鉤住,放落到下面,再另外鉤一甕起來。鬍鬚人問說:“多少錢?”猴挺說:“五角。”鬍鬚人說:“我沒散角,這半個大銀給你。”說了將大銀用手掰做二爿,拿一爿給猴挺猴挺接過來,說:“這塊銀錢還太大,我再找你一角。”將半月大銀用手撚下一角,又拿給鬍鬚人。鬍鬚人將銀拿過來,豆豉甕拿起來,大步小步回去。這個鬍鬚人是啥人?就是那幾個歹狗的師父,要和猴挺斯文比武,知猴挺的深淺後,回去就警告他那些徒弟,再不要來找猴挺的麻煩了。

 

拳頭驚土力

晉江內坑雷厝有一間米店,頭家叫馬虎調。米店內有一個工人叫起貢,人高馬大,站起像東西塔,倒下像洛陽橋,力氣很足,做人忠直老實。人說老實常常讓人看做傻,人就將起貢叫做起憨貢。起貢憨憨做憨憨吃,一頓能吃一鼎飯,十活卻很賣力,人家一次春二斗米,伊是用大石臼、大石褪,一次春五斗米,那支石糙足足二三百斤重。會吃會做,頭家算起來還是真合算。頭家儘量讓起貢吃飽,起貢儘量為頭家做活,雙方都很滿意。起貢日日掄大石槌春米,練得身體很勇猛很結實有力氣,尤其那雙手力氣更大,沒人敢去摸伊一下。

鄉里有一個書塾先生叫做柯踩雲,讀書人,從小身體單薄,吃藥勿見效,就去練武健身。伊讀書識字人就比別人聰明,很得師父疼。伊的師父是一位名師,人說名師出高徒,師父根據伊的身體條件和素質,因材施教,教伊練輕功,輕功練了,又教伊一套絕招縮骨術。這個柯踩雲儘管學會輕功和縮骨術,卻是讀書人身份,寧可做一個鄉下的書塾先生,也不去做有損身份的事。

鄉里人知伊有本事,趁祠堂做公祀混公飯飲公酒看公戲作法事的熱鬧機會,用話激柯踩石,說他是自己吹大炮,別人亂傳的,沒有真本事口柯踩雲是讀書人出身的知識份子,愛面子,勿堪得人激,燒酒飲幾杯下肚也就興興要表演一套讓人見識見識。伊叫人將伊縛起,吊在祠堂中脊樑上,將祠堂大門關起來,然後大家去看戲。大家心裏懷疑,邊走邊議論。才來到戲棚腳,柯踩雲已經坐在那裏,叫他們趕緊來占位,個個這時才相信伊真實是身懷絕技。

這年泉州城內由官府出面請兩個擂臺主來擺擂臺比武。鄉下人愛看鬧熱,米店的頭家就停工放假一日,帶起貢這幾個工人去看打擂臺,路上遇著書塾先生柯踩雲帶幾個學生也要去看,就一起走。來到擂臺邊,看見有一副對聯:“拳打七縣無敵手,腳踢泉州稱英豪口”柯踩雲念給大家聽,大家聽了一腹憤憤然。但是氣歸氣,臺上的擂臺主確實很有本事,上臺比武的拳頭師一個一個讓他打落擂臺,骨折肉裂,面腫頭青,有的還吐血重傷,不知死活。眾人就請柯踩雲上去。柯踩雲將起貢叫來身邊,如此如此交代一番。起貢說:“沒事,你去打。”
柯踩雲上臺以後先和副擂主打。副擂主看伊不上眼,結果讓柯踩雲四兩破千斤,扔落擂臺,台下眾人大聲助威。正擂主見勢不敢大意,接手和柯踩雲對打。正擂主穩紮穩打,步步迫進,柯踩雲施展輕功,連連後退。起貢看見,叫下麵眾人疊羅漢讓伊爬上臺去。柯踩雲向擂臺主說:“我的徒弟來了,我退邊歇困一下。”起貢將外衫脫掉,擂臺主看見他一身結實,人很壯,心內先提防,先一拳去試探一下。起貢不是站馬步迎敵,而是一腳前,一腳後,雙手舉高打落去,和春米同款。起貢的雙手剛好撞在擂臺主拳頭上,擂臺主疼得將拳頭母縮人去,心想伊是練什麼拳,哪不曾看見呀?起貢憨性一下起,手伸去將擂臺主雙腳提起來,放倒掉,就像春米一樣,朝臺面春落去。擂臺主的頭殼猛撞一下,從脖頸縮人去。起貢雙手一甩,將擂臺主扔得老遠,“砰”的一聲死蹺蹺“打擂臺打擂臺,要打自己來,打死自己扛去埋。”文告有言在先,沒話得說。“拳頭驚土力”這句話也就從此流傳開去。

 

國姓井•相思柴•飯魚

鄭成功的軍隊駐紮在海邊操練,準備過海去收復臺灣,千軍萬馬,後勤供應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泉州人都知道,海邊是赤土埔,海風大,水質鹹,歹種作,山上只有幾樅相思仔樹隨風搖擺。

一日,鄭成功帶幾個親兵來白沙視察。白沙是晉江東石最靠南的海腳,對面就是下南安的石井,水路內通安海,外通廈門,是一個軍事要地。鄭成功的軍隊就在這裏建一個城,百姓把伊叫做國姓城。鄭成功來到國姓城,看見軍隊在赤日頭下CAO練,個個一身汗淋淋,便叫大家停落來歇困,飲茶餅,然後再練。眾軍士見國姓爺有令,就在相思樹仔腳歇困。

“怎麼,熱毒天,難道都不口渴?沒一個要飲茶水?”鄭成功問。一個軍官只好實說:“國姓爺,這裏都是咸水沒淡水,連煮飯的水都是百姓人從幾裏外挑來的,所以水很缺,吃都沒有,哪有可飲啊。”鄭成功聽了,眉頭緊鎖,就帶著親兵,叫那個軍官帶路,出國姓城去踏山陵,找水源,找來找去,沒一處有水的。他正站在一個所在議論,突然一個親兵將一雙腳不停地頓,又伸手去腳底抓癢。伊看一下,原來是螞蟻蜇。鄭成功靈機一動,就沿蟻路找去,找著一窩狗蟻。鄭成功脫下腰間的玉帶,將蟻窩圍起來,叫人從這個所在掘落去,果然出泉,飲一下.淡淡甜甜.沒半絲鹹腥味。這個所在正在海邊,卻掘出一個淡水井,泉水出很旺,實在是很稀奇,百姓就將伊叫做國姓井,還流傳說“飲了國姓水,沒肥也會美”。這個井就在白沙村的西北角,至今還保留著。但是,孤單一個井,哪夠軍隊吃用呀。鄭成功就帶人再到別處去找,來到一個地勢較低的沙灘,在草叢的邊頭,伸腳用靴尖劃一個圓圈,叫人按圓圈掘落去,又再掘著一口淡水泉。消息一下傳出去,不但軍隊,連老百姓都說國姓爺是東海神龍來轉世的,用手指一下,用腳頓一下,地底就會出泉,國姓爺的軍隊有神明扶持,收復臺灣一定會旗開得勝。其實這是鄭成功有學問,知道有蟻做窩的所在一定有淡水,若沒水,或是有水而是咸水,蟻就無法活,哪會做窩在那裏啊。同款道理,地勢低的沙灘發青草,而不是鹹草,底下自然也有泉水。參軍陳永華說:“國姓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文韜武略,才學超群。”眾人就按照國姓爺說的辦法去找泉水,果然掘出許多水井。

有了水,沒柴燒也無辦法。熱毒天,經常落西北雨,柴草半幹半濕,常常燒不著,鄭成功就叫人去砍相思仔。海邊相思仔四處發,就地取材確是很方便。但是生生砍落來,要怎麼焚呀?鄭成功就說:“相思柴濕濕燒無要緊,能燒著。”夥頭軍聽見國姓爺如此說,就將才砍落來的相思柴放人灶腔內,真實能燒著,火還很旺,一頭著一頭嗞嗞響,還邊往後出水。燒到盡頭,水都幹了,整枝相思柴燒了了,就剩一灶腔的火炭。所以,泉州早時代煮飯燒柴,頂輩老人都知道,只有相思柴可以濕濕燒,火舌特別旺,燒完“陰”起來的火炭也特別好,有火舌。據說這辦法就是鄭成功教的。

鄭成功率軍隊去收復臺灣,來到澎湖。由於海上風浪阻擋,軍糧一時無接續,雖說有老百姓支援,但是遇著歹天時,沒法向臺灣進軍,多駐幾日,駐紮在澎湖的軍隊就沒糧食吃了。澎湖的百姓知道國姓爺的軍隊斷糧,就你出一點,我出一點,合一起擔給鄭成功。鄭成功也知道澎湖這個所在窮,半農半魚,百姓糧食沒多,自己吃還沒夠,克腸克肚來支援,心裏感動,推又推不了,只好收落來,回贈從泉州帶來的耕牛和犁耙。澎湖的百姓歡歡喜喜將牛牽去但是缺糧的問題還是沒法根本解決。鄭成功的軍隊二三萬人,老百姓送來的幾擔糧食沒夠塞腹肚,兵士餓得頭暈目暗,腳酸手軟,連鄭成功也幾頓飯沒得吃,夥頭軍也難為無米之炊。沒糧食怎麼煮飯啊?夥頭軍只好將飯巴鏟起,用水再煮一下,捧來給鄭成功吃。鄭成功接過來,雙手捧過頭頂,嘴裏暗暗祈求上蒼神明相助,然後將半碗飯巴向海裏潑去。只聽見劈劈勃勃,海面遊來一大群魚,一尾足足有四五斤重,大的甚至有十多斤,形似黃花魚,但是色較白。鄭成功就叫人撈起來,大家煮魚吃,解決了缺糧的問題。這種魚以前從來不曾看見,不知叫什麼魚,大家就將伊叫做飯魚。

 

施琅收復臺灣

施琅歸順清朝,先做同安副將,又升任總兵、水師提督,加封靖海將軍,不久就調人京城做官,沒再帶兵打仗。施琅做京官做了十四年,等到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病死,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十二歲繼位,臺灣內部混亂,施琅認為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好時機,就一再上疏給康熙皇帝,要求出兵收復臺灣。當時宰相李光地是泉州安溪人,伊很支持施琅的意見,又用全家性命擔保,竭力舉薦施琅掛帥出征臺灣。康熙是一個很英明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當時大陸已經統一,三藩叛亂、新疆叛亂都已經平息,西部安定,東北又打退沙俄的入侵,簽訂平等條約,只剩臺灣孤懸海外,沒收歸版圖。康熙經過慎重考慮,終於採納了施琅、李光地複台的意見。他知道,施琅熟悉福建、臺灣情況,曉得海戰,而清朝的八旗軍隊都是善於陸戰的騎兵,只有施琅是最適合的人選,就封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複台重任。

施琅雖然做京官十幾年、但他時刻不敢懈怠逍遙過日,而是埋頭學習鑽研,天文地理、歷史兵法,無所不覽,又密切注視臺灣的動向,以複台為己任,特別是對臺灣海峽的氣候、潮水的變化非常重視,掌握了大量的海情規律當時行船、海戰都依靠天氣,施琅帶兵到莆田湄洲,立刻上島拜媽祖,求媽祖保庇。在收復臺灣決戰的時刻,臺灣方面的統帥劉國軒集中臺灣戰船和兵力來對付施琅。起初,施琅軍隊逆風,處於不利地位。雙方開戰,施琅站在船頭指揮,被箭射中眼睛,伊還是堅持帶傷作戰,沒下火線,對穩定軍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沒多久,海面風突然轉向,清軍逆風變順風。這時清軍中紛紛傳說是媽祖在天上保庇,於是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殲滅了臺灣方面的有生力量,佔領了澎湖,劉國軒敗走臺灣。施琅乘勢大軍壓境,迫使臺灣歸降,取得複台之戰的全勝。施琅得勝班師回朝,將媽祖娘娘托夢、助風寫人奏章上報朝廷,康熙皇帝因此加封媽祖娘娘為護國天后。

施琅降清時原是與鄭成功有隙,但是施琅在人台之時已做出承諾,不加害無辜。施琅以大局為重.信守諾言,不殺鄭氏一男一女,不嫁鄭氏一女,也不毀鄭成功的祠堂、故墓,還親自到鄭成功廟內拜祭,並奏請朝廷封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做漢軍公,選拔鄭軍有才幹的人員予以重用,寬待投降官兵。施琅以德報怨,以仁化仇,深得人心,對穩定臺灣局勢,恢復戰後經濟,起了巨大的作用。

施琅主張開發寶島臺灣,使之作為祖國東南沿海的屏障,防止荷蘭紅魔番捲土重來康熙又採納施琅的意見,在臺灣建立政權,駐守軍隊,讓臺灣徹底回歸祖國懷抱。所以說,施琅不但有博大的胸懷,還有長遠的眼光,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還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陳紫峰稱神童

舊時泉州有一句口頭語叫“第一通,陳紫峰”。“第一通”就是 說第一聰明,在泉州這片海濱鄒魯、人文薈萃的所在,被稱第一 聰明,足見陳紫峰很不簡單。

陳紫峰是明朝正德年間人,出生于晉江陳埭涵口橋南典當埕內,別名琛,十二年(一五一七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山西、雲南、南京主事等職。他的著作很多,著有《易經通典》、《四書淺說》、《紫峰文集》,後來辭官返回故鄉,為培養地方人才及公益事業做了許多實事,像修建晉江六裏坡水利、泉州八裏亭到龜湖道路等。陳埭涵口人為紀念陳紫峰的豐功偉績,創辦紫峰小學、紫峰中學 及陳紫峰紀念館。

陳紫峰不但是大學者、大理學家,且為官清正廉明,死後被 家鄉的父老列為鄉賢,並且為他建一座鄉賢特祠。這座鄉賢祠的 遺址就在泉州城內毓英門的左側。

陳紫峰少年時就非常聰明,但是也很調皮。有一次,涵口村祭冬日,那可是舊年代閩南一種很隆重的祭祖活動,祠堂內張燈結綵,外面演戲演嘉禮,鑼鼓、鞭炮聲響連天,祠堂裏面大排宴席。正大廳是上輩人的座位,其他宗親也陸續到位。少年的陳紫峰也和一群孩童擠在裏面看鬧熱。他對什麼都好奇,但卻站在最後角,悄悄沒出聲。族長發現了,就向那些老親堂說:“你們看,一群孩童在外吵吵鬧鬧,只有這個陳紫峰和人不同。他老母常常對人講,她這個孩子將來有解元命。”族長又說:“咱把他叫來,當場來試試他的才情,看到底真聰明還是假聰明。”眾人說好。這時菜還未進,就先去將陳紫峰叫來。族長說:“陳琛呀,你老母到處向人說你有解元命,也很多人說你聰明,我不相信。你看今日人這麼多,我在上廳坐大位,你若有辦法將我們騙落到下廳去,這位大位讓你坐,你若沒辦法將我們騙落去下廳,今晚就不准你來吃宴席咯。”陳紫峰說:“在諸位老伯公老叔公面前,原無小輩說話的餘地,小輩不敢騙長輩,也騙不了。”族長說:“既然你沒本事,足見你不是真實聰明,趁早回去吃稀粥配鹹芥菜,這處的好料沒你份。”眾人齊齊笑起來,有的說,小聰明都沒,還講解元命,無說得長大連書都勿讀的。陳紫峰等眾人笑煞,才說:“既然老伯公叫我騙,要不你們先落去下廳坐,我自然有辦法將你們大家騙到上廳來。”“真實的,若無辦法呢?”“若沒法,祠堂從此我一步都不進來。”“好,咱落下廳去,看你要用什麼辦法將我們騙來上廳坐。”族長便帶領眾人移落下廳,還吩咐櫥仔菜慢點出,要看陳紫峰用什麼絕妙的辦法將大家騙上頂廳。等眾人坐好,族長說:“陳琛啊,你騙啊。”這時陳紫峰哈哈大笑說:“老伯公老叔公啊,我騙過了咯,你們不都從頂廳走落來下廳咯。”到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族長大歡喜,說:“聰明聰明,果然智慧,來,陳琛,和老伯公來坐大位,坐在我身邊。來,吩咐上菜。”突然間,“砰、砰、砰”幾響,是祠堂外面中午十二點放午時槍,舊年代泉州有這種風俗,午時槍也有叫銅炮槍,將槍藥對槍口裝人去,點火引放響,聲很大,有一個老先生故意出一個銅炮槍的對來給陳紫峰對:“槍人藥,藥人槍,放出濃煙散霧。”陳紫峰想了一下,舉頭發現中案桌頂面有一個花瓶,便跑起身,將花瓶抓起來摔到地下。大家感到太突然,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陳紫峰說:“我對了咯,‘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眾人聽了,感到很驚奇,一個未曾人學的八九歲童孩,竟然有法做出這種對句,真真實實是神童,日後前程未可限量。

 

歐陽詹與“泉男化女”

歐陽詹在九日山和清源山讀書的時節結交很多好朋友,其中莆田人林藻、林蘊和歐陽詹關係特別好,他們請歐陽詹去莆田以文會友。

林藻和林蘊是親兄弟。林家在莆田是很有名望的書香門第,太公、祖公都做過太守,父親也是做官的,兄弟一共九個,後來均官至刺史,所以人就稱做“九牧林”。林家兄弟都很有才情,對同樣很有才情的歐陽詹很器重,請他到莆田來住一段時間,好共同探討學問。歐陽詹到莆田後,就住在莆田廣化寺旁,那裏較安靜,便於讀書。

一日,林藻兄弟在厝內邀請一班莆田的文士好友和歐陽詹見面文人雅士見面,也是三句不離本行,免不了談詩論文,品歌評賦.歐陽詹和他們談得很投機,興致一起,就高談闊論,見解深邃高明,眾人聽了十分佩服。大廳裏面熱熱鬧鬧,驚動了林家一位千金小姐。林家有九個兄弟,只有一個女的,父母自然當作掌上明珠,自小就讓伊和九個兄弟一起讀書識字。這個林小姐聰明伶俐,又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家庭環境也特別好,兄弟間互相影響,所以她的才學完全不在伊幾個同胞兄弟之下。聽說泉州才子歐陽詹來家和莆田的讀書人會面,腹內本有淡薄好奇,加上平時經常聽見阿兄林藻、林蘊講歐陽詹這個人,又讀過歐陽詹寫的詩文可以說是仰慕已久,只是無緣見面,今日伊來到厝內,自己是一個女流之輩,沒法出去和伊見面談話,就靜靜避在廳後傾聽。聽見歐陽詹的談論,林小姐十分佩服,就偷偷從門縫將伊看一下,見歐陽詹果然是一個風度翩翩的才子,從此埋下愛慕的種子。

歐陽詹在林家會友後,還來廣化寺邊頭讀書。第二日,有人來訪,在門前叫說:“歐陽兄在厝否?”歐陽詹開門一看,見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郎。歐陽詹不識伊,又感到有點面熟:“你是—”少年家說:“歐陽兄,不識我了,我是林藻的七弟,昨日你在我厝,一廳人多,我晚到,坐在廳邊,你可能沒看見我?”“對不住,對不住,昨日人多,失禮失禮。”“歐陽兄才學過人,見識高超,談吐不凡,令人欽敬。”“見笑見笑。”“不但是我厝九個兄弟都對你刮目相看,就連我小妹仔八妹,也非常讚賞。”“聽說令妹也是一個才女,十分難得。”“只是我小妹生得非常醜陋,不敢出來見你。”“哎,你們兄弟九人,一個賽過一個英俊,令妹也一定十分標緻,怎說是醜陋?”“歐陽兄不信,請看這張自畫像。”少年家說了,取了一張畫像,真實是一個難看的女人。歐陽詹說:“人不可貌相,我讀過令妹的詩文,知道她是名副其實的莆田才女。至於外貌嘛,當時諸葛孔明娶黃氏,也是才高貌醜,是諸葛先生的賢內助,後來,造就了諸葛孔明的不朽業績。”“歐陽兄果然不愧是偉丈夫,佩服佩服。若是歐陽兄不棄,小弟願意作伐,玉成歐陽兄與舍妹這段姻緣。”“哎,歐陽詹我一介寒儒,貴府是名門望族,在下怎敢高攀?”“莫非是嫌舍妹貌醜,配不上歐陽兄?”“非也,非也,若得令妹為妻,正是求之不得,歐陽詹此生何憾。”“好,一言為定。”“千金不移。”少年家說了,就將伊小妹的畫像留給歐陽詹,告辭而去,雙方約定,待稟過父母便可過府求親。

不久,歐陽詹回家,即刻稟明父母。父母通情達理,答應此門親事。歐陽詹就撿一個好日子,打扮周到,帶禮品.大大方方到林府提親。林家大開中門,九個兄弟都出門迎接。歐陽詹人內,到大廳拜見林家高堂雙親,只是一直覺得今日所見七公子與那日去廣化寺找自己的“林藻的七弟”不太相像,腹內有點懷疑,卻不敢直問。到家人奉茶,吃過紅棗、甜雞蛋了後,重新拜見岳父岳母,和林家九個兄弟改口稱呼,林家破例請林小姐出堂來和歐陽詹見禮。原本,未婚夫妻是不得提前互相見面,為什麼林家要特別破這個例,讓林小姐抛頭露面?歐陽詹當然不敢問,就靜靜坐待林小姐出來。只聽裏面女婢一聲“小姐出堂”,廳後邊門簾一掀,款款行出一位千金小姐。只見伊用一柄團扇把面遮住,歐陽詹知道伊是生得難看,怕難為情,就搶先一步作揖說:“小姐止步,小生有劄。”“相公萬福。”只聽小姐鶯聲燕語,聲音比唱歌還好聽。歐陽詹舉頭一看,一時竟呆住,只見面前站著一位千嬌百媚、風情萬種的佳人,落落大方,對伊含情注視。歐陽詹再定神一看,好像有點面熟,一時又想不起來。林小姐說:“相公不相識了?那日咱不是在廣化寺見了一面?”“唔,唔,唔,是你呀。”

原來林小姐生得很美,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一個才貌雙全的莆田千金。那日伊看見歐陽詹後,心內就很喜愛,但是一個千金小姐要怎麼向人表示愛慕之意?又一說,歐陽詹雖然也是才貌雙全,只是品德不知怎樣。所以聰明過人的林小姐就故意畫一張很難看的像,自己女扮男裝,冒名頂替去見歐陽詹,見歐陽詹是一個重才輕色的大丈夫,才將他選做自己的如意郎君。今日盛妝打扮出來相見,給歐陽詹一個意外的驚喜,無異月裏嫦娥降落人間。從此以後,歐陽詹和林家兄妹在一起,度過了伊人生中一段最值得留戀的快樂的日子。

後來,歐陽詹和林小姐成親,又去京城赴試,春風得意,高中龍虎榜。可惜歐陽詹命運坎坷,仕途不順,英年早逝,死時只有四十二歲。歐陽詹臨死的時節,特別交代一定要將伊的遺骸運到福建莆田,葬在廣化寺邊頭,伊死後的靈魂也要和林小姐做伴。所以歐陽詹的墓是在莆田,而不是在家鄉。

 

歐陽詹與紅粉知己

泉州才子歐陽詹,一生和三個女性有過非比尋常的關係,頭一個是傳說中的荔枝姑娘,第二個是莆田才女林小姐,第三個是一個青樓女子。關於歐陽詹和青樓女子的故事,著名學者余秋雨在他的散文著作《山居筆記》中的《十萬進士》專門提到。

歐陽詹上京赴試高中了後,又經過吏部考試,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助教,後人就稱他歐陽四門。近代著名詩人郁達夫《詠泉州》的詩裏面有一句“四門詩賦壯唐猷”,就是指歐陽詹。歐陽詹為了當好教官,就先出去遊歷。伊從京城長安出發,來到山西首府太原。太原有一個晉祠,就像泉州有一個開元寺一樣,凡是到太原的人都愛去游晉祠。歐陽詹來到太原,自然也去游晉祠。晉祠內外車水馬龍,士農工商、王孫公子、仕女內眷、紅男綠女,非常鬧熱。歐陽詹看過晉祠裏面最出名的雕塑後,走出殿外,聽見一陣女子的笑聲,聲音裏聽得出有點放蕩,不像平常的女眷。歐陽詹舉頭一看,果然是一群濃裝豔抹、穿紅戴綠的年輕姿娘,知道這些人必定是青樓裏面的煙花女流。走在這群煙花女子最後面的是一個穿素白衫裙的妙齡女郎,沒刻意去梳妝打扮、拍粉咬胭脂,卻是淡抹更相宜,在這群煙花女中間就像鶴立雞群,看伊的款,丫頭沒像丫頭,女婢沒像女婢,煙花女子沒像煙花女子。歐陽詹感到奇怪,就問邊上一個賣香燭的老人。老人對歐陽詹說,這個穿白衫的叫做李倩,江南人氏,上年皇上選美,選人長安,因沒錢行賄太監宦官,打人另冊,沒有人選,被人拐賣到山西太原,淪落風塵。歐陽詹聽見老人如此說,不覺把李倩多看幾眼,心內覺得很可惜,這個姣好的妙齡佳人,竟然墜人青樓,實在是世道不公。

唐朝的時節,文人雅士去青樓遊玩,和煙花女吟詩作畫,行令飲酒,屬平常事。著名詩人李白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杜甫說“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杜牧說“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悻名”,都可以看出當時的風尚。所以,歐陽詹就去青樓與李倩見面。歐陽詹是一個正人君子、飽學之士,不但是翩翩少年郎,而且透露出來的氣質就不同凡響,與眾不同,他完全是出自對李倩的同情,抱著一種憐香惜玉的態度來見李倩的。見禮了後,互相動問,兩人心意相通,說話投機。歐陽詹問起李倩的身世,李倩說,他家住江南,原也是書香門第,自幼跟老父讀書,沒想到命運歹,淪為煙花,只是守身如玉,賣藝不賣身。歐陽詹對李倩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她就更加同情,就和伊談文論詩,李倩對答如流。李倩不但相貌美,文才也美,歐陽詹很欣賞,覺得李倩完全不輸伊的夫人。提起夫人,歐陽詹真情流露,感到無限幸福溫馨,讓李倩萬分羡慕,說莆田才女得配泉州才子,真是三生有幸。李倩又想起自己的身份,看到眼前這個至誠至性的歐陽先生,不覺傷心落淚。歐陽詹對李倩又疼惜又同情,就安慰她,叫她不可哭,慢慢想辦法脫離苦海。李倩說,若得歐陽先生幫她跳出火炕,甘願做他的小妾,奉侍他一輩子。

歐陽詹十分同情她的身世遭遇,愛惜伊的才情,表示要將伊救出火炕。歐陽詹在太原的日程結束,便到青樓向李倩告別。兩人有說不盡的萬語千言,無奈歐陽詹公務在身,身不由己,和李倩依依惜別之時,一再表示會來接伊離開太原,李倩也表示一定要等歐陽詹返來,此生非歐陽先生不嫁。

歐陽詹回到京城長安,一方面向朝廷舉薦人才,一方面對國子監的教育提出改進措施。等公務告一段落,歐陽詹籌足了贖金,準備要去山西太原為李倩贖身的時節,忽然接到緊急家書,說是家鄉的老母病危。歐陽詹來京城,父母依然留在南安高蓋山,莆田才女林氏夫人也在厝內照顧。歐陽詹是一個孝子,自幼敬奉雙親,恪盡為人子之道。當他還年輕的時節,因老母偶感風寒,老父不在厝,歐陽詹連夜走山路去請先生,冒雨上山采草藥煎給老母飲。在九日山和清源山讀書時,儘管功課緊張,夜以繼日苦讀詩書,伊也不時回去看望父母。這次接著家書,說母親病危,長安離家鄉千里路途,歐陽詹向朝廷請了假後,什麼都顧不得,就日夜兼程,水陸交替,苦無得生雙翼一下飛到慈母身邊。當伊趕人門時,老母已經去世。按照古代的風俗,父母過世,兒子要守孝三年,也叫丁憂,有的還在父母的墓地搭草厝守墓。歐陽詹遵照古例,丁憂期間在家守孝,沒再去長安,自然也不得談婚論嫁,何況是納妾。但歐陽詹還是將他在太原結識李倩的事情向林氏夫人講明。林氏夫人通情達理,並無反對,相反,覺得自己在厝奉養高堂,歐陽詹外出做官,身邊也須有人照顧,因此也同意儘早將李倩接到任所。但是長安任所無人,家鄉又是居喪期間,此事就暫沒及時解決。但林氏夫人的寬宏大度也讓歐陽詹很感激,便特地派人去太原向李倩送信,叫她安心等待。

李倩自從和歐陽詹相識、訂情後,歐陽詹一離開太原回長安,伊就日日盼望歐陽詹來接伊,只是一日盼過一日,一月盼過一月,一年盼過一年,都沒有歐陽詹的消息。莫非歐陽詹旅途勞累病倒途中?莫非林氏原配夫人不肯接納?還是歐陽詹薄情僥倖,將伊忘記?但她又一想,歐陽先生和一般風流浪子不同,伊是真心實意,我一定要堅心等待伊來接,不可辜負歐陽先生。李倩就沒再接客了。青樓的“媽媽”時時來相逼,不讓李倩吃閑米。李倩心堅如鐵,性烈如火,你再迫,李倩不是要跳樓,就是要劉喉,以死相抗。“媽媽’,怕出人命,就將伊關在後樓。歐陽詹派人來太原送信給李倩,讓“媽媽”截住,她見不是歐陽詹來為李倩贖身,就沒讓他去見李倩,說是代為轉交,叫送信人放心回去。送信人回來回復,歐陽詹心急如焚。三年守孝一過,歐陽詹立刻匆匆上路,要去山西太原贖出李倩,訴說三年來的相思之苦,所以他也像上次回鄉一樣心急,日夜兼程,水陸交替,也苦無得生雙翼飛到李倩身邊。當歐陽詹興沖沖趕到太原青樓的時節,已不見李倩的芳蹤。歐陽詹沒見著李倩,人差一點發狂,內內外外、前前後後找遍,無人敢對伊說什麼,問李倩在哪落,沒人敢做半聲,只有一個叫春柳的姑娘,將一個鏤金盒偷偷交給歐陽詹。歐陽詹認得是李倩的物件,將盒仔掀開,一看,裏面有一綹青絲,還有一張詩箋,上面寫著一首絕命詩。原來李倩自從被“媽媽”關人後樓,沒有得到歐陽詹的消息,相思病日漸沉重,加上生活沒人照顧,心病沒有心藥可醫,一日拖過一日,一月拖過一月,一年拖過一年,終於沒法支持到歐陽詹來接伊就香消玉殞,一命歸西。臨死之時,伊將頭上的青絲剪落來,又拖命寫了一封絕命詩,放人鏤金盒中,託付給一個知心女友,交給歐陽詹先生。伊始終堅信歐陽詹一定不會將她忘記,一定會來找伊,只是紅顏薄命,難酬心願。歐陽詹得知內情,大叫一聲“李倩娘子”,便昏死過去。據說,從此以後,歐陽詹因受太大的精神打擊,身體也漸漸衰弱,以致積郁成疾,四十二歲竟英年早逝。但歐陽詹作為開閩文運的一代文士,不但詩風文彩千古流傳,連兒女情長也留下千古佳話。

 
歐陽詹掉母哀詩

歐陽詹上京赴試及第,榮登“龍虎榜”,當人還在京城長安時,接到緊急家書言慈母病危,他急忙向朝廷告假,日夜兼程,趕回家時老母卻已經過世。歐陽詹的老母在臨終之時,千叮嚀萬囑咐,叫歐陽詹要保重身體,為國為民做一個清官。歐陽詹的老母自小受苦,種菜養雞紡紗織布,省吃儉用,都是為著要培養子女成器,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長大後,她自己的身體也因CAO勞過度日漸虛弱。如今歐陽詹功名成器,名揚天下,老母卻駕鶴西歸,沒可享榮華富貴。歐陽詹滿腹傷心,來到慈母的墓前,點香燒紙上祭哭拜,並且在墓前吟了一首悼念慈母的哀詩:“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垂淚,不見叮嚀道早歸。”這首悼母詩,後來打做詩碑豎在歐陽詹慈母的墓前。

明朝萬曆年間,南安碼頭有一個飼牛的孩童叫做戴廷詔,人很聰明,很愛讀書,只是家境貧寒,沒錢可人書塾,就一面放牛,一面在樹底下讀書。有一日下大雨,伊走到歐陽氏的祖墓墓亭避雨,無意中發現了歐陽詹寫的悼母詩的詩碑,雖然年久月深,石碑讓風雨侵蝕,字跡模糊,但是仔細辨認,還是逐字逐句看得出來戴廷詔人聰明記性好,讀一遍就將四句詩記牢牢,回來了後,又去問書塾先生口書塾先生是一個飽學的老童生,對這個家庭貧窮但聰明好學的鄉下放牛孩童戴廷詔也很疼愛,有問必答,他就將唐朝歐陽詹怎麼勤苦讀書,怎麼高中“龍虎榜”,怎麼孝敬父母,怎麼歸家寫悼母詩,一一向戴廷詔講。戴廷詔聽得人迷,對歐陽詹十分敬佩,也暗中立志,要學歐陽詹的榜樣,立志攻書幾年過後,戴廷詔被選人泉州府學深造,學業又長進很多,大比之年就上京赴試。

考試的時節,試卷發落來,戴廷詔展開一看,是一句詩“不見叮嚀道早歸”。考官讓天下舉子做一首詩,將這句放在最後,就是說,叫考生做頭前三句詩來和這句湊成一首完整的詩。戴廷詔又驚又喜:這句詩不就是歐陽詹悼母詩的最後一句嗎?考棚裏的各省舉子都憑自己的才情見識,去做三句詩來續在頭前,而戴廷詔頭腦裏面只有歐陽詹的這首悼母詩,自己怎麼也想不出比歐陽詹更好的詩句。時間一刻一時過去,舉子紛紛交卷離開考棚,戴廷詔急得滿頭大汗,愈急愈想不出詩句。到全部考生離去了,時間到了,考官差人來收卷,戴廷詔不得已才匆匆忙忙將歐陽詹的悼母詩抄落去交卷。

到殿試的時節,皇帝傳旨福建泉州南安考生戴廷詔上殿。戴廷詔大驚失色,以為皇帝要治他的欺君之罪。戴廷詔到御前三呼萬歲了後,皇帝問說考卷上的詩是伊做的不。戴廷詔不敢隱瞞,就說是抄唐朝鄉賢歐陽詹的原稿,自己一句也做不出來,求皇上赦罪。皇帝聽了十分驚奇,就問歐陽詹的情況。戴廷詔見皇帝沒生氣,就大膽將歐陽詹的生平身世事蹟一一向皇上稟明,特別介紹了歐陽詹的這首悼母詩和他放牛避雨發現詩碑的經過。原來,皇上有一晚夢見一個前朝的先賢向伊念一首詩,醒來後默念夢中的詩句,前三句模模糊糊,只有最後一句記得清清楚楚,所以就將這句詩做考題,讓天下舉子來續一首完整的詩。各個考生交來的詩,一人做一樣,惟獨戴廷詔的詩和伊夢中所聽的詩完全吻合。皇上一看戴廷詔的這首詩,自己夢中的記憶就完全回想起來,感到很奇怪,所以頭一個叫戴廷詔來詢問。戴廷詔據實奏明,不敢隱瞞真相,誠懇老實,又應答如流。皇上龍顏大悅,雖然戴廷詔自己沒寫半句詩,皇上還是欽點伊高中。戴廷詔回鄉省親,就特地到歐陽詹老母的墓前祭拜,並重立歐陽詹的悼母詩碑。

 

歐陽詹古跡流芳

歐陽詹上京赴考高中後回鄉,因老母已過世,兩個阿兄在外地做官,家中只有老父孤身一人,由歐陽詹的夫人林氏在家行孝。當時的泉州刺史席相十分愛惜人才,就建議歐陽詹在泉州城內起厝,將家搬到泉州城,各方面較方便。歐陽詹想想有道理,只是自己正在守孝之中,手頭無錢,老父告老返鄉,兩袖清風,無啥積蓄,要在泉州城內起厝,確有困難。席刺史知道歐陽詹為難,就說先買地,起幾間暫住,日後再慢慢擴建,定當會盡力幫助。歐陽詹就採納席刺史的建議,在泉州城內西街一條僻巷裏面買一塊荒地。歐陽詹的鄉里堂親和席刺史手下的兵丁都來幫工,有的還送一些杉木、磚料、石頭、殼灰之類的建築材料。歐陽詹為了省錢省工,就將掘地基的土堆在厝後,變做一座低低的小山,人就將伊叫做詹厝山。後來歐陽詹還在小土山上面起一座亭仔,閒時就在亭仔裏吟詩讀書,看風景。起厝的時節,還開一口水井。據說,井掘很深還沒出泉,歐陽詹就自己下井挖土。歐陽詹一動手,井底就出泉,歐陽詹起來了,泉水就愈出愈旺。井水清又甜,附近的居民都來這口井擔水吃,說歐陽先生厝內的井水是歐陽先生親手掘出來的,孩子吃了更聰明乖巧會讀書,大人健康長壽無病無災。歐陽詹厝內的人也開門任人去擔水,愈多人擔,井泉愈旺愈清。這條小巷內因為歐陽詹來建厝宅,席刺史就將巷名定做甲第巷,以紀念福建第一個進士在這裏建府第。“甲第甲第”,百姓人叫走音,變做“鴿帝”,不過門牌還寫“甲第”。

有關歐陽詹的古跡不單一處甲第巷,泉州城內北門模範巷還有一處不二祠,是祭奠歐陽詹的所在。因為歐陽詹過世後安葬在莆田廣化寺邊,泉州的讀書人年年都得到莆田去拜祭,不方便,後來就有人建議在泉州城內建一個歐陽詹祠,以便時時瞻仰。這個提議立刻得到大家的贊同,就捐錢捐物將祠堂建起來。建好了後,這個祠堂應該題字掛匾。但是題什麼字較好較恰當呢?有人說,歐陽先生是福建文教先賢,泉州頭一個進士,沒第二個可比,就叫不二祠,匾額的字就用歐陽詹遺留落來的墨寶。所以不二祠最初的匾是集歐陽詹的字摹刻的。到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來泉州,在不二祠邊上建小山叢竹院,還為不二祠題一副對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近代弘一法師在泉州很多年,晚年就在這裏圓寂,裏面還建一座石塔做紀念。可惜後來不二祠遭到破壞,小山叢竹院也已荒廢,若是有可能修復,和北門的一封書院、梅花石聯繫起來,便是一個很有品味的文物古跡。

除了甲第巷、不二祠,泉州城內的東湖公園還有一個二公亭。“二公”是指泉州刺史席相和被貶來泉州的相國薑公輔。席刺史對姜公輔很敬重。一日突然間落大雨,兩人沒處可避雨,澆得一身水濕。薑公輔說要是有一座亭仔可避雨就好。席刺史說,下官捐錢建一座雨亭。薑公輔說,好是好,但是你是一個清官,手頭也沒多少錢,話是我先說的,還是咱兩人一人出一半過沒多久,由席相和薑公輔共同出錢建的亭仔起好了。剛好歐陽詹榮歸故里。歐陽詹和姜公輔常有來往,得到薑公輔很大的幫助,兩人關係非常好,席刺史也尊重歐陽詹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就請歐陽詹來參加亭子的落成慶典。在東湖亭仔裏面,席刺史請歐陽詹將這次盛事記下來,歐陽詹就寫下《泉州二公亭記》這篇好文章,又為亭仔題名二公亭。

在南安,當時為了迎接歐陽詹衣錦還鄉,就在縣衙門外建一座衣錦坊,由泉州刺史席相題字。在九日山,還有一座四賢祠,裏面供奉曾經來過九日山的歐陽詹、薑公輔、秦系、韓但歐陽詹的故里南安高蓋山,因為出了歐陽詹,就改名詩山。據說唐朝德宗曾對歐陽詹說:“愛卿為高蓋人氏,高蓋山乃詩山也。”皇帝金口玉言,所以高蓋山從此就改名叫詩山了。

 

陳埭

崇福寺最初名叫千佛庵,是北宋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為伊的千金陳小姐出家建的。陳小姐發願要替他老爸在庵內禮佛持齋,消除罪孽,替百姓祈福求平安。

在五代十國這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陳洪進起初跟隨清源軍晉江王留從效,做伊的部下。人說亂世出英雄,陳洪進立很多戰功,留從效提升伊做統軍使。留從效在世時,陳洪進對他最忠誠,人人都以為伊忠心可靠。到留從效死了後,陳洪進就和留從效另外一個部下張漢思聯合起來,陷害留從效的兒子,乘機掌握了兵權,有了兵權又用計將張漢思也除掉,自己做了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機謀善變,反復無常,起先是打出復興閩王後代的旗號,後來又投靠南唐皇帝李後主,趙匡撤勢力強大起來後又投靠了宋朝。

在正統思想封建士大夫的心目中,陳洪進自然不是什麼正派人物,故爾名聲不好。陳洪進的千金從小受封建正統的教育,對他老爸的做法很反感,認為他老爸罪孽深重,陷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替他老爸贖罪,洗清罪惡,所以她決心皈依佛門。

陳洪進很疼愛他的女兒,再三解勸,無奈陳小姐心堅如鐵,無可挽回。陳洪進勸伊勿返,就在泉州城北松灣古地建造千佛庵讓她出家。又怕所在偏僻不安全,陳洪進不惜大興土木,調動軍隊,擴大羅城,將千佛庵圈人城內。陳洪進經常去庵內探望女兒,見她虔誠持齋,誠心禮佛,很受感動。據說後來陳洪進治理泉州偃武修文,興辦文教事業,關心民間疾苦,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就是受他女兒的影響。

陳洪進捐資修建寺廟,在南安九日山、晉江東石刻石佛,最大的舉措是圍墾泉州南門外晉江下流的大片海埭。他圍海造田,設七個斗門,將大片的灘塗改造成幾百畝的良田。傳說陳洪進當時調動大批軍隊建堤埭,建了都讓海水衝垮,建成的土埭勿擋得海潮的衝擊。陳洪進很煩惱,束手無策。有人就說,建海埭得祭海,海神答應,建海埭才能順利。陳洪進採納此建議,傳令手下人馬,做好多種準備。祭海是大事情,陳洪進的女兒知道後就向陳洪進要求參加祭海的活動。日子一到,泉州城的師公和尚齊出,陳小姐一身尼姑打扮,手捧一個黃絹包袱,也來到祭壇。只見壇頂金豬金羊,各色祭品,香爐燭臺齊備,壇前一對童男童女一人站一邊,等著就要被投人海中,送給海神。一陣乒乒乓乓的炮聲鑼鼓聲哨角聲過後,祭海開始,主祭喊一聲:“送金童玉女落海!”“且慢!”這時陳小姐站出來攔在壇前:“阿彌陀佛,我佛慈悲,金童玉女在這處。”說了掀開包袱,左手請一仙金童,右手請一仙玉女,都是土做成的。陳小姐大步走到海邊,忽然從石崖頂縱身跳落海中。

陳小姐用土人仔代替金童玉女,自己捨身填海,其壯舉大大激勵圍海造田的軍民,千萬人同心協力,日夜打拼,一舉成功,將海埭建得堅固無比,將海水攔在海埭外面。陳洪進圍海造田有功,宋太宗加封他做檢校太保,清源軍改名平海軍。為了紀念陳洪進父女,這條海埭就叫陳埭,後來連所在地名也叫做陳埭。陳小姐的屍體找到後安葬在法石山,墓稱做小姐墓,泉州城內千佛庵還塑一尊陳小姐的像奉侍。

 

李五重修洛陽橋

宋朝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即西元一○五三年至一○五九年,洛陽橋歷經七年完工,全橋長三百六十丈,闊一丈五尺,橋上南、北、中各建一個橋亭,橋面的兩邊有石欄杆、九座石塔、二十八個武士和獅仔石雕,是全國有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名叫萬安橋,但因為是建在洛陽江上,洛陽橋大家叫習慣了,正名反倒較少有人知。

在《中國橋樑史話》這部書中,頭一座介紹趙州橋,第二座盧溝橋,第三座介紹的就是泉州的洛陽橋。

蔡端建造洛陽橋時立一塊石碑,叫做“萬安橋記”,只用一百五十三字就將造橋的事情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堪稱一絕。第二絕是碑文的字寫得好,以大楷寫就,挺拔剛勁,是蔡端書法的代表作。第三絕是石碑的雕式好,稱做三絕碑。

洛陽橋至今已經九百多年了,前前後後修建十幾次,最後一次修建在一九九六年完工。現時橋長七百多米,闊四米半,高七米多,四十多座橋墩,六百多塊護攔,一百多對石獅,成為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重要的景點,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建成以來最有意思的一次重修系李五所為。

泉州有句俗語,叫“富得像李五”,可見自古至今泉州人認為 最富的就是李五了。那麼李五這個人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李五是明朝人,厝就在晉江池店。李五兄弟好幾個,他居第五,土名就叫做李五,正名叫李英,字俊育。若是一般的種田人,單靠種田園怎會富裕?李五主要就是靠做“生理”,搞經商。他常常跑江浙一帶做買賣。泉州古時代經商有一句話叫“糖去棉花返”,就是從泉州運糖去北方賣,再從北方買棉花返倒來泉州賣,或是加工成棉製品,打成棉績,紡紗織布等等李五很會做“生理”,兩頭來回賺,很快成為出名的大款。但這個李五到底富到啥款?有人說他用的臉盆是金的,連厝內水池裏撈起來的田螺,殼也是金的,池裏還放著金水牛。其實李五平時很節儉,居厝仔,吃粗糧,一分一厘都不甘隨便花。但若是要濟困扶貧,賑災救急,他卻是慷慨大方,樂善好施,所以人人都誇李五人好又闊氣。

那一年,李五還未真正發跡,他經商路過洛陽橋,時離蔡端造橋已過了三百多年咯。李五看見橋墩下沉,橋面崎嶇不平,加上年久月深,橋下泥沙淤積,水位上升,若是又遇著水返或是大潮人就不得過。那日李五要過橋,剛好遇著大風雨,水淹過橋面,人已經無法從橋上過去,只好請渡船。李五坐船過江,風大浪大,整只船差一點翻落江中,李五又會暈船,滿腹腸肚一下全倒出來。人說暈船比暈車痛苦幾十倍,渡船一到岸,李五臉色全變,連青膽都吐出來,腳猶如踏在棉花上。李五趕緊在一間雜貨店門口坐落去,隨即聽見“嘩”一聲,回頭一看,只見江中另外一隻小船已經被風浪掀翻。李五不覺仰天長歎一聲,眼淚已流落來。雜貨店的店主見狀捧一杯熱茶來:“客官請吃茶,這洛陽江翻船是經常事,幾百年咯,可惜再沒有一個蔡端可來修橋咯……”

“沒人修?我李五終歸有一日要來重修洛陽橋。”李五一時激動,脫口而出這個店主愣了一下,見李五裝束一般,不像是做官的,也不像有錢人,估計他是在“吹風球”,就對著問他:“真實的?”“我李五男子漢大丈夫,敢作敢當說到做到。”店主想他只是說說而已,就說:“你若是真的來修橋,竹杠我出!”這時隔壁另一間雜貨店的老闆聽見兩人在說話,也過來插嘴:“繩子就算我的賬……”

“好!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兩個老闆輸人不輸陣。

這時店門口已經圍了一大堆人看熱鬧,眾人議論紛紛,一時消息傳得人人知曉。

李五回到厝內,將伊的兄弟、厝內人一齊叫來,向他們說要重修洛陽橋的大事。一家人認為這是大善事,積陰德,都表示支持。李五一面將厝內的錢銀盡罄,籌備資金,一方面更加打拼去做生意討賺相添。但是重修洛陽橋工程太大,得動用洛陽江兩岸惠安晉江的大批民工。再說,洛陽橋不是李五家的私人業產,是“國有資產”,不是你說要拆就拆,要修就修,這種大事沒官府出面,會同晉江、惠安的各方面來協調,事情便辦不成。到了明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年),泉州知府馮禎牽頭,支持李五,修橋工程才正式開工這個時節離蔡端造橋已經三七二年了。李五將歪斜的橋墩移正,再打新石料疊起來,將橋墩加固加高,然後仍蓋上大石板,安好石欄杆、石獅、石將軍,起好石亭、石塔,將洛陽橋的面貌修得煥然一新,儘管風雨漲水,橋頂都暢通無阻。

李五重修洛陽橋,錢銀用去千千萬,用數萬的民工就更免說咯。單單說那兩個和李五打賭的雜貨店老闆,當時在眾人面前拍胸脯,說到做到,若失信用.生意免做,所以真的一個出繩子,一個出竹杠,一厝內的繩子和竹杠搬了了,連本錢盡填去還不夠。但是這兩個人真血漢,牙齒筋咬住沒叫半句。李五看在眼裏,心裏說這兩個老闆果然守信用,講義氣,打折門牙含血吞,現時已經彈盡糧絕了。李五就將兩人叫來:“二位老哥很講信用,為了修橋的大事,將家當虧了了,我李五願意交你們兩人做朋友。我這裏還有一筆錢,送給你們做生意本,擴大經營。今後凡是工地所要用的物件都向你們買,現錢買現貨,包括原本未算的錢通通算給你們。”這兩個老闆的雜貨店從此就變做修橋工程指定的專賣店,不但沒虧本,還倒賺一大注這兩個老闆是張三還是李四,是圓還是是方,因為是講古,免去稽考。但是李五重修洛陽橋卻是真的,他的事蹟刻石立碑,朝廷還欽賜“樂善好施”的金匾。

 

埭厝的故事

潘徑村西面兩裏開外有座小丘,叫外龜山,又稱埭厝山。早時候,山丘西南坡靠海邊曾有個村子,住著戴姓人家,故名“戴厝”,又寫“埭厝”。

在鼎盛時期,埭厝村人口近千,富甲一方。如今已是人丁走散,片瓦不留。該村廢墟,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辟墾成農田。村莊沒了蹤跡。它的興廢,留給了後人一個個的傳說和遐想。

戴厝依山瀕海,土地肥沃,海產豐富。村民世代以農耕、討海為生,過著豐衣足食、安寧康泰的日子。其西面塗家涯在宋明時期是個海運良港,船運與貿易造就了戴厝村不少的富戶。
村裏有一首富,人稱“長者”(即員外),也是村裏德高望重、說一不二的族長。他為了讓家族和村莊更加興旺發達,特地請來一位江西籍的鑒州先生(即地理堪輿師),尋找風水寶地,安葬先人遺骸。改造村裏的建築和水路,以求得丁財兩旺,百世延綿。

鑒州先生住進了戴家,每天起早摸黑,爬山涉水。靜心鑽研山形走勢,水流去向,找尋龍脈福地。一個多月後,先生不再外出,整天呆在家中,愁眉不展。長者覺得奇怪,細問其故。先生歎了口氣說:“我在對面的鳳翅山(即現在麥園村與岑兜村之間的一小山嶺)上尋得一穴,是個“鳳穴”。鳳眼正開,靈氣當旺,若在此處興建風水(即安葬先人遺骸的大型墳墓),子孫後代可丁財齊進,大貴大富。只是此穴一動,山人將有瞎眼之患。吾家遠在江西,膝下又無子女,後半生將難以度過。”長者聽了,喜出望外,捋著長須,笑著說:“先生多慮了,戴家若能興旺發達乃先生之功勞,日後必當厚報。你若願意,就長住於此,共用榮華,頤養天年。”先生聽了,沒啥話說,便選擇吉日,在鳳翅山上鳳眼穴旁安葬了長者先人。(因何不葬在鳳眼中,無人知曉)

不到三、五年的光景,戴家果真應了先生的預言,富上加富,堆金積玉,肥馬輕衣。長者更是大興土木,更新宅院,買僕養婢,鐘鳴鼎食。與此同時,先生的眼睛也逐漸視物模糊,如隔雲霧,行走甚為不便。先生索性深居簡出,安閒地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神仙般日子。

這一天早上,侍婢用銀臉盆捧來洗臉水。先生梳洗完畢之後,感歎地說:“長者待我不薄,三餐魚肉供奉,還用銀臉盆讓我使用。本山人真是後福不淺也!”那女婢聽了,哧聲一笑,附耳輕聲說道:“這個銀臉盆原是我家小姐洗腳用的。家裏人洗臉都用金臉盆。”先生一聽,心裏感到很不是滋味,暗自思忖著:“戴家能有今天此般的風光,乃我所賜。他不思知恩圖報,卻用女人的洗腳盆讓我洗臉,真是欺人太甚!”又回想起這一段時間來,戴家大小待他也好象沒了初來時的那般熱情。“難道‘吃飽忘了枵(餓)時代’,開始嫌棄我,想趕我走了嗎?”先生心裏忿忿不平,越想越生氣,遂萌生了報復戴家的念頭:“今天我能讓戴家興旺發達,明天我也能叫你衰敗沒落。”

又過了一段時間,先生趁著與長者閒聊的機會,對長者說:“東家如今雖是人丁興旺,富可敵國。但要想長久留住此般的榮華富貴,風水還需改進。”長者細問。先生一本正經地說:“村子也好、家族也罷,風水都到了應調理的時候了。戴厝村的風水,是依仗著“毛蟹穴”的庇蔭。(村子西北方有一個小水潭,潭底有多個泉眼,不斷的向外冒水,如毛蟹吐沫,故稱毛蟹穴。)毛蟹面朝大海,一旦隨潮水游向外洋,將一去不復返矣。到那時風水靈氣必退,村運必衰。破解之法是置樁布網予以罩住,方能保全。另者,東家的“鳳眼”穴,再過一年半載,此鳳眼也將閉目養神,那時穴位四周必然煞氣相侵,後果難以預料。因而也應該加以整修,方能確保家運長盛不衰。”

長者一向尊重先生,對先生的話言聽計從。聽了先生一番趨吉避凶的道理,更是深信不疑,感激不盡。二話不說,就依先生說的做了兩件事:一是翻建“戴氏宗祠”,加高加大,把祠堂蓋得雄偉壯觀,金壁輝煌。並在村子的四周建造圍牆,圍牆的四個隅角,各建槍城(炮樓)一座,名曰:“五樁網蟹”。二是翻修自家“鳳眼”風水:架起“皇金”(裝骸骨的瓷甕),加深墓穴,高築墓山,擴展規模,使其顯得更加氣派堂皇。

工程尚在進行之中,先生卻以回鄉探親為由向長者索筆錢財,打點包袱,遠走他鄉。臨行前,他又雇人往鄰村四處散佈說:戴厝建炮樓,築圍牆,購槍械,屯糧草。正在尋找時機,準備與你們刀戈相向。極力用挑撥的言語激怒鄰村。

鄰村與戴厝素來關係不諧,見戴家行事詭異,舉止反常,與傳言無異。若讓其成了氣候,後果不堪設想,便一不作二不休,先下手為強。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裏,出動數百人,持械攻入戴厝村,焚燒槍城,夷平圍牆,拆除房舍,毀壞莊稼。(在那動亂的年代,不同姓氏的村莊之間因瑣事產生矛盾而引發封建械鬥之事經常發生,不足為奇。)

戴厝村如逢晴天霹靂,突然遭此大劫,從此便萎頹不振,逐漸走向沒落,人丁也四處逃散,只留下遍地的斷垣殘壁。

此乃銀臉盆惹下的禍根。

 

蒲江魏門與九龍三公          陳學林

浮梁跨海築篔簹,石碼澎湖衛國防。

鐘鬥軍需歸氣滿,靈旗還帥犒壺漿。 ——鄭成功題嘉應廟

福建晉江縣有九龍三公宮,又名嘉應廟,位於東石沙堀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年重繕,恢復祀儀,並成立有“三公宮董事會”。其廟門前堂裝飾十分精美,薈萃了閩南石雕工藝的精華。

福建華安縣華封鎮湖底村石門頭(舊名侯卿鄉),有座嘉應廟,明初始建,內祀南宋末年祖孫三代忠貞不貳的魏天中,其父魏國佑,其祖魏了翁,俗稱“九龍三公”。

今臺灣高雄海城裏的有朝天宮,創建年代於清光緒年間,重建年代於民國六十年。宮內供奉之九龍三公爺、池府千歲、伍府千歲均,隨袓先來台,初與朝鳳寺合祀。百餘年前,洪、蘇分祀,經蔔筊後,蘇家奉祀媽祖,初建草寮為壇,並命名為朝天宮,嗣後信徒日眾,遂改建為砌石牆與紅瓦之土角厝,迄民國五十三年,移建於今第二港口旁,不久因辟第二港口,再於民國六十一年(壬子年)改建在今址,原址沒入海中。

現臺灣嘉義縣布袋鎮亦有由福建省東石鎮引靈而來之九龍三公廟,奉祀魏了翁三代聖賢,而奉祀之人士以蔡姓宗親為最多,相傳其先祖蔡京在朝為宰相,因貪污招抄家滅族之禍,了翁公於心不忍秧及蔡京眷屬,遂命國佐公通風報信,掩護蔡京二子平安渡過難關,故日後該二子及後裔子孫有感魏了翁三代救命之恩及公忠壯烈之情,亦特命子孫立祠朝夕參拜。贊曰:“捨身護主魏天忠,精忠報國九龍山,飲鳩魏公露黑顏,三世丹心匡宋室,一團浩氣毋雲間,華牆詩有成功詠,深井爐聞層石攀,廟祀仁和香火旺,鐘靈萬里至臺灣。”

今天,據不完全統計,海峽兩岸奉祀“九龍三公”的寺廟有十多座。

“九龍三公”乃指葬于閩南九龍江之濱,南宋末代替宋端宗趙昱飲鳩殉節卻敵的忠臣魏天忠,上溯其父魏國佐,其祖魏了翁三人而言。

有說魏了翁生有四子,長子國梁宋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年)進士,次子魏必大、三子國佐均為淳佑二年進士,四子魏國龜,淳佑四(一二四一年)進士昆仲四人,從南宋天子趙氏居泉州,現單表魏國佐,國佐字延齡,以進士知漳州推官,後擢升雲、滇、粵五軍都統制,鹹淳時代元侵宋,曾血戰敗元軍于江右。魏公天忠,延齡之子,賜進士出身,德估年間擢升禦史,是時元兵大舉入寇,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年)福建招撫使王積翁送款元軍,導阿刺罕至福州知州王綱中舉城降元,端宗與衛王帝昺﹝宋代最後一位皇帝﹞由張士傑、陸秀夫護駕航海南下泊於泉州法石,魏公以文職兼武銜入衛,隨二帝南奔。泉州招撫吏蒲壽庚,在泉州港口迎謁端宗,請就州治駐蹕,張士傑認為非計,拒不入城並掠舟而去,蒲壽庚大為怨望,竟將泉州城內趙氏宗族搜殺殆盡,叛宋降元。二帝于斯失散魏公與張士傑、陸秀夫等護駕端宗入菌江灣張家港,同安劉五店會合帝昺,東石總兵劉洙募義士遏元兵於圍頭,輕舟抗禦元兵之進擊。端宗等繼走金門,從烈嶼中脫險,投奔漳州海澄,倉皇至白水營,日暮方憩,忽元將阿刺罕率軍從汀州間道突至,端宗走九龍嶺,其時群臣失散過半,獨魏公天忠不離左右,四面皆受元兵包圍,元使迫端宗帝自盡,魏公挺身而出斥元使,元使出,魏公請帝脫袍以身衣之,飲鳩殉節,時為景炎二年五月初四(一二七七年)右禦史居仁擁帝突圍南奔。魏公三世忠貞,丹心耿耿,明太祖洪武嘉許三世忠貞,特追諡“九龍三公”將其神位入奉忠義祠,享祀春秋大祭。

福建晉江有一“浮石鐘靈”傳說。當年,魏公殉節感動周圍山村人,於是將魏公葬于九龍溪之濱虎頭山麓,立祠奉祀,祠號嘉定宮,魏公生前正直,死自神明,明洪武年間溪洪山崩祠塌,公之英靈托于浮石,石崩入潭,虎眼浮石隨潮漂入晉江東石港,東石仙跡蘇姓漁民,下海挨罾,得此浮石入網,擲去再來者數次,蘇姓漁民詫異而奇之,默祝曰“石頭如有靈,今夜魚滿罾,我定帶爾歸”,是夜果如所禱魚滿漁桶,遂肩而歸之,置於海頭宮邊,數日後鄉里孩童群戲,撿浮石剖琢為玩具,手破血流,神附其體,扶童出乩托言,謂該浮石乃是九龍三公神靈寄託,願為東石仙跡境主濟世,鄉民機靈感應,抄錄起來,並將浮石珍藏,置於境主宮,洪武三年廟竣,殿塑魏公神像,溪石安於腹中,定名為嘉應廟九龍三公魏府,而有“浮石鐘靈”之由來。

據《泉州元宵民俗拾遺》記載,福建晉江有東石數宮燈的民俗:晉江東石民間過元宵節,過去一年新婚男子都將新娘隨嫁的宮燈,提到當地九龍三公宮張掛起來,自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連續三天三夜。每天夜晚,盞盞宮燈點亮起來,與電燈爭輝,周圍猶如白晝。男女老少聚集宮內,在委婉典雅的南音演奏聲中,觀賞宮燈,品評其工藝品質。耆老們還點數今年懸展宮燈多少對,核計過去一年新婚多少人。臺灣也有個地方叫東石,是明末清初從晉江東石移民過去的。海峽兩岸的東石同名同根同俗,元宵節同時異地舉行數宮燈活動,互相慶賀佳節。臺灣東石鄉親年年元宵都派人回鄉祭祖,兩地互報當年宮燈數,互相瞭解子孫發展情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