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泉州俗語故事》

作者:傅孫義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俗語故事》

共李五比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能聽到“共李五比富”這句泉州俗語。“共”是“和”或“與”的意思。“李五”是富甲天下的實業家和福建著名的慈善家。“比富”即鬥富,欲決一雌雄。這句俗語的意思是有眼不識泰山,不自量力,用來告誡某些喜歡班門弄斧的人。

李五乳名英,名俊育,號自然,因他是二世祖李子貴的第五個兒子,故眾人稱他李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李五生於泉州南門外和風裏鳳池境(今晉江市池店村)。他早年隨長兄李觀從事海上經商,大宗販運泉州的土特產如赤砂糖、桂圓幹等,用掛著三帆的大商船載往江浙京津交易,再換回北方的特產生絲棉紗運抵泉州,在當地織成綢緞,《馬可•波羅遊記》稱它為“泉緞”,特別是絲織中的提花技術工藝精巧,更加著名。泉緞不但銷售國內,而且銷往國外,有力地促進泉州紡織業的發展。李五從事的商業貿易,既改善了城鄉人民的生活,又提高了泉州在世界的知名度,貢獻極大,功不可沒。

李五在家鄉負責組織貨源,從蔗農手裏大量收購裝在糖漏(一種圓錐形的陶器,底部有一寸直徑的圓洞)的黑糖,再經過潰幹糖水,加工製成赤砂糖和少部分黑糖出售。有一次,李五放置黑糖的舊房屋遭受暴風雨襲擊,十天之後,李五開門進屋時,突然發現黑糖上面有幾塊濕土,料想這下完了,黑糖受潮溶解,一定漏掉很多,便急忙上前將濕土拿掉。這時,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了,原來濕土下面的黑糖竟然變成白糖。他好奇地用手抓一些白糖放在舌尖上品嘗,頓時感到又冰涼又清甜,實在妙不可言。于此他受到極大的啟發,便進一步設想:“如果我在黑糖上面蓋上一層泥漿,說不定能將黑糖精製成白糖,既提高品質,又增加效益,真是一舉兩得。”李五是個聰明人,經過反復試驗,創造了一整套科學的加工程式:首先讓糖漏中的黑糖漬幹糖水,再用尖刀把黑糖挖了半尺深,然後用曲糖刀抹平壓實,最後取潭窟中泥土,澄清過濾成不含砂粒雜質的濃泥漿,覆蓋其上約半寸厚。這些濃泥漿中的水分慢慢往下滲透,濾去糖中的黑色素。半個月以後,濃泥漿已逐漸形成硬殼,掀掉堅硬泥蓋後,黑糖已經變成白糖,將其取出搗碎曬乾,就是獨一無二、惹人喜愛的白清糖。為了便於長期貯藏或運銷外埠,可將白清糖裝人周圍鋪粽葉防潮濕的大蔑籠裏,故稱為“籠清糖”。又因為這是李五發明的,就以其家鄉名命名為“鳳池糖”。

李五發明“鳳池糖”之後,立即大批量地進行精製,首批“鳳池糖”運往北方,十分暢銷,利潤極其豐厚。李五並沒有把這個發明看做私有而保守秘密,而是無私地傳授別人,將製作白清糖的技術大力普及,他再大量收購白清糖外銷。從此,李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信譽越來越好,成為全省的大富商。同時,大大地促進泉州的制糖業迅速發展,使泉州很快地成為全國白清糖的惟一重要產地。後來,長兄李觀不幸與世長辭,李五化悲痛為力量,獨當一面地承擔經營外埠商業的重擔,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在沿海各省很有名氣。

由於長期在海上漂泊,生活比較單調,李五商船上的很多人都學會唱南音,借此消遣時光,陶冶情 。李五更是南音高手,稱得上“見空響,見線吼”(指弦管的樂器樣樣精通),特別是吹得一口好洞簫,非常動聽,名聞閩南各地。

有一天,李五的商船滿載生絲棉紗,在浙江靠近福建的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地向南駛向泉州。突然,海上出現賊船,猛衝過來,氣勢洶洶。不一會兒,兇惡的海賊登上商船蠻橫地劫走財物,將李五和水手皆抓到海賊船艙裏。第二天,李五商船裏的貨物全被海賊變賣掉,血本無歸,損失極其慘重。李五在船艙裏度日如年,心中很煩悶,看見船艙中掛著洞簫、琵琶和二胡等樂器,嘴和手癢癢的,便向看守的海盜借洞簫吹奏,想把滿腹的愁悶全部傾瀉出來。一曲《孤棲悶》在海空迴旋,音調低沉,如泣如訴。吹奏完畢,賊船上負責傳藝的弦管先生不禁喝彩道:“洞簫吹奏得妙極了!此人技藝不在晉江鳳池李五之下。”李五聽後,立即謅我介紹道:“在下正是晉江鳳池李五!先生真是過獎了,不勝慚愧!”弦管先生大喜,便引李五來見海賊首領。原來,這個賊首正好也是閩南人,因覓到知音,就優待李五,想挽留他在船上傳藝,一起取樂。

當天晚上,賊首特地設宴款待李五,將他敬為上賓。賓主吃飽喝足之後,各自稍起樂器,四管齊全,吹拉彈唱,盡其所能,玩得盡歡而散以後,賊船上夜夜如此,首先宴會飲酒行令,然後演奏南音娛樂,好不逍遙自在!

不覺過了半月,船早已進人臺灣海峽,離泉州不遠了,李五卻因思念家中的妻兒,還有“三千兩金,費去盡空”心中憂鬱,樂不起來。這時,賊首勸慰道:“李先生別再發愁了!明日,讓眾兄弟們再去搶一趟來還你就是了。這一趟不論搶多少船,值多少錢全歸你所有。至於搶來的是金銀財寶或者粗俗之物,就全靠你的福運了。”李五聽罷,連聲道謝!

第二天,空中紅日高照,海上風平浪靜,正是個好兆頭。海賊們傾巢出動,在遼闊的海面上聚精會神地四處尋找目標。直到中午,海賊們終於順利地劫了兩隻大帆船。李五登船一看,眼前全是粗大的藤條,心裏盤算著:“這兩船的藤條怎能比得上我一船的生絲和棉紗,雖然東西並不貴重,但是能放我回家也就不錯了,況且以後我還可以東山再起,前途無量。”他立即向賊首表示感謝。賊首力勸他回家妥善安排之後,一定要再回來人夥,共用快樂。李五婉言謝絕。賊首沒有辦法,只好要求李五與其結拜為異姓兄弟。李五認為這樣做有損名聲,而且會埋下禍根,還是委婉推辭。賊首無可奈何地說:“不然,我們做個朋友總該可以吧!”李五方才點頭答應。兩人哈哈大笑,親熱握手。臨別之時,賊首還拿出一支旗號送給李五,然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今後,你的商船出海時,只要將這支旗號插在船頭上,就可以在海上暢通無阻。誰也不敢來騷擾、搶劫你的貨物和錢財!”李五接過旗號之後,再三道謝,立即揮手告別,乘坐帆船高高興興地回泉州。

話說李五幸運地脫離賊船以後,歸心似箭地乘坐裝著藤條的帆船,經泉州灣很快地駛人晉江,不久就抵達順濟橋附近,便在南岸的碼頭上停泊。李五將這兩隻帆船託付水手看管後,便急匆匆地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他早就有所安排,要把藤條成批出售,就地發貨,既省得準備倉庫貯藏,又不必多付到鳳池的運費,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天,李五早早地來到船上,準備接待前來成批購買藤條的顧客。當時,泉州最興旺發達的是紡織、制糖和陶瓷等行業這麼多的藤條根本派不上用場,沒有人肯買整批貨去囤積著積壓資金,也沒有人肯合夥買下再去分攤。李五不願零售經營,認為這太麻煩了,而且極不合算。因此,這兩船藤條在碼頭上安靜地睡了十多天,無人問津。

有一天,鳳池附近的舊鋪村有個編蔑籃的師傅叫阿闊,因為缺少藤條縛籃耳正在發愁,聽說李五有藤條要賣,立即跑去碼頭找他購買〔李五告訴他:“這些藤條不零售,實在對不起”阿闊懇求道:‘俄是小本經營的竹蔑匠,用藤的量也不多,沒有藤又不行,看在鄉親的情分上,賣給我十條吧!”李五是個富裕而仁慈的君子,便爽朗地笑著說:“遠親不如近鄰。今天,我就破例地賣給你十一條吧!”阿闊買了十條藤就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隔日大清早,阿闊又來了,還帶著一百兩重的銀條,很客氣地對李五說:“昨天您說這些藤要整批賣出,今天我想與您成交,先付一百兩銀做定金,交貨後三日內付清餘款,未知尊意如何?’,李五聽罷,大惑不解:“昨天他還說用藤量不多,今天竟要全部買下,其中必有緣故。我得好好摸清底細再作打算!”便婉轉地對阿闊說道:“這批貨我現在還不想賣,待以後再說吧!”阿闊只得掃興而歸。事後,李五隨手拿起一根藤條,感覺很沉重,比正常的藤條多一倍的重量,馬上用菜刀將其劈開,隨即發現裏面有一根雪白的銀條,足足有十兩重,所有藤條皆如此,真是福從天降。

李五海上蒙難竟然因禍得福,發了數以萬計的橫財,做南來北往的生意就有了大資本,隨即著手建立一支船隊,大規模地從事海上經商活動。每當船隊出航時,李五總要囑咐水手把賊首送的那支旗號插在領頭的船上,確保在海上航行平安無事。長期以來,李五的船隊真的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航行,從未再受到海盜的騷擾。於是,他放心大膽地發展商業活動,很快成為福建首富,名聞天下。

當時,山西省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員外叫鄺金龍,是當朝鄺太后的胞侄、宣宗皇帝的表弟,仗著皇親國戚的權勢,大量地積聚財富和珍寶,稱雄一方。他不滿足於“山西全省第一富”的稱號,一心想戴上“全國首富”的桂冠,就隨身攜帶稀世的奇珍異寶周遊全國鬥富。他每到一省,便專找該省的首富進行鬥寶賽財,由於身旺財旺,寶物珍奇,竟然接連鬥勝了十七個省的首富,心中萬分喜悅。那時,全國只有十八個省,僅剩下福建尚未涉足。鄺金龍聽說泉州李五是福建的首富,便不辭路途辛苦,來到泉州城裏頂有名的客店暫時住宿。為了摸清李五的情況,他有意抽查式地詢問了十多位平民百姓,結果得到的答復驚人地相似,歸納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氣度非凡,好義樂施,精明能幹,善於經商,金銀財寶,不計其數。”聽了這些有口皆碑的評論,他對李五打從心底裏欽佩。

一日,鄺金龍坐轎到鳳池境投帖李五家中。李五立即開中門將他迎人廳堂,設宴熱情款待,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佳釀美酒,說話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宴後,李五帶鄺金龍參觀住宅和四周環境。鄺金龍看到眼前是一片皇宮式的建築,大廳前有一條九尺長、五尺高的白玉臺階,門口水池中有一頭光彩奪目的金水牛,還有幾十隻閃閃發光的金田螺,所有一切讓他讚不絕口。第二天早晨,李五吩咐婢女拿金面盆和MAO巾讓鄺金龍洗臉。他洗臉後,利用倒洗臉水的機會故意將金面盆丟人水池中。李五看見了,笑著對婢女說:“你從庫房裏再拿一個出來用就是了。”稍後,鄺金龍悄悄地詢問婢女:“庫房裏還有金面盆嗎?”她從容地答道:“裏面還有金面盆幾十個。’,經過一番權衡,鄺金龍自愧比不過李五,心服口服地認輸,再也不敢提起鬥寶比富的事,並與李五結拜為義兄弟,情同手足。他還當面誇獎李五是“天下第一富”。

李五獲得“天下第一富”的美譽之後,便聘請高級建築專家來設計,著手營建三座並排的五間張三落的府第,稱為“九落大厝”。又根據泉州府古民居風格修建成飛簷翹脊的皇宮體式建築,極其雄偉壯觀。常言道:“樹大招風。”有人極其妒忌,就向朝廷誣告李五私自建築皇宮,並勾結海盜呂大觀圖謀不軌。宣宗龍顏大怒,立即派人將李五逮捕,押解進京治罪。
李五坐著獄廚(囚車),被御林軍押解著,途經洛陽橋時,恰逢暴雨水漲,橋被淹沒,行人無法過往。他看到這般情景,又想到今日淪為囚犯,生死未蔔,便對蒼天發願:“我李五此去京城,若能生還泉州,一定要將洛陽橋加高五尺,方便來來往往的行人”。

李五被押到京城之後,鄺金龍四處奔走周旋,竭盡全力營救,還到後宮向鄺太后求情,終於使他無罪釋放。李五見到家人後立即問道:“咱厝門口的水池幹了沒有?”家人回答:“沒有幹。”李五高興得歡呼雀躍,激動地說:“水池沒幹,我李五的家產還在!”意即金水牛、金田螺、金面盆—仍然還在裏面。

李五很講信用,沒有食言,應泉州知府馮禎、晉江知縣王圭之邀,捐資萬計,請僧正淳督修洛陽橋,加高五尺。由蕭元吉撰文的《李五重修洛陽橋碑記》,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重修洛陽橋後,李五又捐資重修六裏陂水利工程,即當時的永靖裏、和風裏、永福裏、永祿裏、沙塘裏和聚仁裏,延伸四十餘裏,因受益範圍六個裏,故稱六裏陂。整個水利工程所灌溉的農田,約占當時晉江縣錢糧米倉的四分之一,真是造福桑梓,惠澤後世。

浙江省寧波府鄞縣發生饑荒,李五正好在那裏經商,便出資賑濟。又逢瘟疫流行,窮人買不起治病的糖,李五便將鳳池糖倒人井中使其溶解成清甜可口的糖水,任人汲取治病。當地百姓無不感恩戴德,並為李五建立生祠紀念。泉州饑荒時,李五在東嶽廟捐米一百五十石賑濟災民。他還與四哥李無逸共創“掛岩書院”,督修安平大道及吟嘯橋等,造福于家鄉百姓。
李五一生見義勇為,濟民德厚。英宗皇帝欽賜他“樂善好施”的金匾額。這就是“共李五比富”這句泉州俗語的來歷。

 

五龍市虱較大水龜

“五龍木虱較大水龜”也是泉州民間的一句俗語。它形容木虱體形大,咬人吸血很厲害,帶有誇張的語氣“五龍”以前稱為古陵,晉江一個地名;“木虱”學名叫做臭蟲;“較大”為泉州方言,是“比較大”或“比……還大”的意思;“水龜”是一種水生小動物,身長半寸多,外形與臭蟲相似。“較大水龜”即比水龜還大。這句俗語的出處是一則賢臣巧計救友人的真實故事。

明朝時候,泉州府城南門外和風裏鳳池境(今晉江池店村)有個書生叫李貫,字志道,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長大後,刻苦攻讀.通曉詩書,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且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村裏的人都說:“這後生家將來前途無量啊!”

李貫於弘治十五年(一五○二年)赴京會試高中進士,由於擅長文學和書法,選為翰林院庶起士,授禮科給事中。按明朝官制設置吏、戶、禮、兵、工、刑六科,與六部相對,每科設置都給事、左右給事(七品)、給事中(從七品)。六科掌侍從、規諫、拾遺、補闕,以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可封還制敕,鈔發章疏,稽查違誤,權力極大,成為監察機關。李貫剛上任便奏請皇上恩准,前去清理兩廣邊疆軍餉。數月後,他立功歸來,得到朝廷的讚譽。事後,朝廷給假讓他回鄉省親。假期屆滿回京補兵科給事中不久,正德皇帝登基,李貫奉節冊立占城(現在的越南)正使,欽賜一品官服這次外交活動,他又建立了卓著的功勞,深受皇上的寵愛和信任李貫忠於職守,所有規諫皆條理明白,陳詞慷慨,具有獨到之處,百官無不欽佩。

有一天,李貫早朝完畢,聽到同僚正在議論在江西做官的賴鳳因犯重罪被押解京城問罪,大吃一驚。原來賴風是晉江縣賴厝村人,與李貫既是相鄰老鄉,又是同窗好友。賴鳳於正德三年(一五○八年)中進士,任江西省金事,屬提刑按察使之下官員,負責巡察工作。由於賴鳳為人忠厚老實,處事剛直不阿,因而得罪頂頭上司和當權大臣,平白無故被羅織罪名,栽贓誣陷而解京候審。此時,李貫內心非常焦慮不安,決意設法拯救賴鳳心想:“我若是魯莽地與當權勢力強爭硬拼,就好像蜻蜓摸石柱,既白費力氣,又無濟於事;如果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又怎對得起鄉親同窗?我還算是個男子漢、大丈夫嗎?’,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明打暗保”的計謀來搭救賴鳳,使之免於遭受殺身之禍。

不久,正德皇帝親自審理此案,讓滿朝文武大臣各抒己見,議論案情及如何處治。那些大臣相繼以種種莫須有罪名,強行栽到賴鳳的頭上,欲置賴鳳於死地而後快,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賴風成為眾矢之的,即使有千口也難分辯,像“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李貫看在眼裏,痛在心頭,假裝與其素不相識,沉默無言,等待時機。正德皇帝對李貫很器重,覺得此案有蹊蹺,難於決斷,問道:“李愛卿有何高見,從速奏來,讓聯聽聽”李貫立即上前奏道:“吾皇聖明,萬民稱頌賴鳳有罪,不敢申辯,理應斬首,以儆效尤不過,讓他輕易地由劊子手用刀一砍便死,實在太便宜他了!”皇帝聽後,覺得李貫言猶未盡,連忙繼續追問:“李愛卿向來足智多謀,對此案如何處治定有妙策,只管詳細奏來無妨!”李貫奏道:“愚臣聽說福建通往廣東的官道上,屬於泉州府地界有個古陵驛站(驛站是供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那裏的木虱較大水龜,晚上成群結隊地從床板縫隙爬出來咬人,既吸人血液,又注人毒素,讓人癢得像‘發癀’(泉州方言.形容奇癢難忍,抓撓之處,又紅又腫)一樣,極其難受。依臣之愚見,皇上可將賴鳳發配到泉州府古陵驛站充軍,讓他在那裏被兇惡狠毒的木虱活活地咬死這種死法實在比淩遲更加痛苦。”淩遲是古代一種極其殘酷的處刑方法,用利刀將死犯身上的肉一塊一塊慢慢地割下來,使之痛苦難忍,如此動刀千次,直至犯人死亡為止。正德皇帝早已聽過欽差講述古陵驛站的木虱咬人的厲害,隨即降旨:‘李愛卿奏得極其有理,正合聯意,就按此法來處治,即時將賴鳳革職去冠帶,迅速發配到福建泉州古陵驛站去充軍。賴案的審理到此結束。諸卿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李貫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巧施妙計,順利地使無辜受害的賴鳳絕處逢生賴鳳雖然被革去江西省僉事官職,卻保住了性命;名義上是被朝廷遣送到占陵驛站充軍,純粹例行公事,實際上是將他平平安安地送回老家,過著悠閒的晚年生活.因為古陵驛站與賴厝村相隔僅有幾裏路的距離事後,賴鳳備辦了豐盛禮物,報答李貫的救命之恩,並促使賴、李族人更加閉結,和睦相處。

從此,“五龍木虱較大水龜’,的俗語就在泉州民間中流傳著。

 

陳戶部傍觀音媽三條香

在泉州南門外紫帽山南麓的冷水井與小橋兩村之間,有一條溪流,上納九十九溪之水,經此與沿江陡門會合。溪上有一座遠近出名的“隱龜”橋,兩頭低落,中間突起,好像駝背的人俯臥一樣而得名,其真名叫做大橋。橋身長十五丈餘,橋面寬一丈八尺,下有十個橋墩,九個孔道。橋的兩側有石護欄,上面細緻地雕刻著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整座石橋非常牢固和實用橋雖不長卻稱為大橋,其中有著一段離奇曲折、娓娓動聽的故事。

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朝廷重視交通事業的發展,特別重視全國官路的暢通無阻。因此,修建石橋便是重要的配套工程之一。這一舉措對於鞏固政權、安定民心、發展農業生產、促進社會進步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歷任泉州知府也不辱使命,在各地修建了許多石橋,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實事。

有一年,在朝廷戶部做官的陳國道,奉旨到泉州府視察民情,親眼看見老百姓遭受特大水災的慘狀。由於水田受淹,稻穀嚴重失收,房屋被沖毀倒塌,財物被水漂走,很多災民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陳國道坐立不安,徹夜難眠,心想:若是呈文將災情上報朝廷,來回要一兩個月,遠水救不了近火。我何不以戶部名義預先向晉江知縣暫借倉庫裏的糧食,販濟災民,以解燃眉之急?事後奏請朝廷開倉賑濟時再償還不遲。當老百姓領到陳戶部借來的販濟糧後,人人歡欣鼓舞,大家抓緊季節搞好災後搶種和重建家園,渡過了生活難關。災民們非常感謝聖主英明。

陳戶部視察完畢,回京稟報泉州特大水災的嚴重情況,懇請皇上開恩,撥糧賑濟災民,以求社稷安定。奈因朝中有人平時與陳戶部政見不合,便乘此機會從中阻梗,胡說如此災情並不嚴重,無需輕易動用官糧。因此,朝廷撥糧賑濟災民之事未能如願。陳戶部心想:“擅自動用庫糧,犯了欺君之罪,一旦案情敗露,十死而無一生。如此重大之事,必須認真對待,方可轉危為安!”他回到府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日不思飲食,夜難以人眠,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移花接木”的計策來,巧妙地擺脫這場欺君罔上、抄家滅族的大劫難。

次日早朝的時候,陳戶部向太宗皇帝奏道:“啟稟皇上,這次臣奉旨到泉州府視察民情,看到那裏交通不便,溪流阻隔,官路不暢,影響往來,老百姓諸多怨言。乞望皇上能布澤天下,撥款修橋,造福民眾,以利國家長治久安。臣願不辭勞苦前往泉州,督造一座大橋,萬望皇上恩准。”太宗皇帝深知陳戶部是一位清官,對他非常信任,立即准奏:“陳愛卿所言極是,正合聯意,准卿前往泉州督造大橋,經費由戶部審批即可。”

陳戶部領旨後,火速趕往泉州,配合泉州知府和晉江知縣,經過實地勘測,選擇適宜的橋址,聘請造橋專家設計,招募著名石匠施工,挑選質地良好的花崗岩作材料,不怕炎熱酷暑,不畏天寒地凍,辛辛苦苦地勞累了一年多時間,一座大橋終於建成。陳戶部回朝繳旨時,皇上詢問:“這座大橋的造價這麼高,到底有多大呀?”陳戶部答道:“回稟陛下,南方雨水多,江面寬。這座大橋呀,橋頭看不見橋尾!”

原來,陳戶部把按原計劃修建石橋所節省下來的大量錢財,拿去購買糧食,償還晉江知縣,彌補因救災賑濟暫借的全部庫糧,做到“兩全其美”。

大橋建成以後,太宗皇帝派遣官員到泉州來驗收。當欽差大臣在“隱龜’,橋現場視察時,實地的情況便一目了然,這不過是一座“隱龜橋”,當然橋頭看不到橋尾,哪里是什麼大橋呀!鑒於陳戶部純粹出於愛民之心,實屬無可奈何而為之,又兼念及陳戶部是自己的好友,便動了惻隱之心,採取“瞞天過海“之計,讓陳戶部能夠順利渡過驗收大關,使一心為民的好官得到好的報應,免受不白之冤。

欽差大臣回到朝廷以後,在太宗皇帝早朝時奏道:“皇上洪福齊天,國運昌盛,恩澤四海,惠及萬民,舉國升平,黎庶稱頌。陳戶部此次奉了聖上旨意,前往泉州修築大橋,親臨督造,不辭勞苦,精心設計,合理施工,工程十分浩大。此橋結構嚴謹,橋基堅實,橋身牢固,超凡脫俗,雄偉壯觀,確實是人在橋頭看不見橋尾。大橋往北可通福州,直達江浙和京都,往南可通漳州,直達潮汕和廣州,為官路暢通做出了貢獻!”太宗皇帝聽奏完畢,龍心大悅,隨即稱讚:“陳愛卿奉旨造橋,如期竣工,為國出力,為民造福,鞠躬盡瘁,勞苦功高,真不愧為國家棟樑之材!”陳戶部謝聖恩後,心頭的大石卸下,一身輕鬆。這一件富有傳奇色彩的事就此風平浪靜。

在陳戶部及其夫人仙逝之後,當地百姓為了感念他的恩情,頌揚他的功德,特地邀請有名藝師為他倆塑造兩尊形象逼真的泥像,虔誠地供奉在距離大橋北邊幾十步遠的福慧禪寺內,讓四方遊客前來瞻仰。從此,大橋就成為泉州有名的文物景點之一,也是研究宋代橋樑建築藝術的實物。很多遊客在福慧禪寺給觀音媽上香時,順便在陳戶部塑像前也點上三條香奉敬。“陳戶部傍觀音媽三條香”的俗語就流傳下來,足見人們對陳戶部的崇敬,也說明事物互相依存的道理。

 

朱熹探陳休 拷糜配咸薑

你想知道泉州俗語“朱熹探陳休,洘糜配咸薑”的意思嗎?答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用來比喻人際間不以物質為重的真誠友誼。它源出於兩位德高望重、政績卓著的鄉賢彼此交往的故事。

陳知柔字體仁,自號休齋居士,略稱陳休,晉江人,後徙居永春。他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於南宋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年)登進士第,授官浙江台州,繼而在循州、賀州、惠陽任職。他雖與JIAN相秦檜之子是同榜,但為人剛直不阿,一生潛心寫作,著有《易本旨》、《詩聲譜》、《古學並圖》、《春秋義例》和《論語後傳》等十二部論著。泉州知府王十朋曾贈詩稱讚:“我來守清源,德星識二陳大陳如金玉,一室清無塵。厭世不肯留,至今裏稱仁。儒先賀州守,正氣超等論……”

朱熹字無晦,號晦庵,或稱仲晦,別號紫陽,江西徽州婺源人。建陽,自幼聰穎過人,十八歲中舉,並於紹興十八年(1148年)高中進士他曾擔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以教養為先務,革弊興利,緩急有序,賦稅簿籍,逐日清點,認真核對,以防吏弊。還挑選優秀學童入縣學栽培,百姓無不稱頌。這段時間,他與泉州城傅自得、永春縣陳休齋等名宦交往甚密,結為知己。後任南康軍知府、秘閣修撰等職。大半生的心血傾注在講學和著書立說,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大理學家、學者、詩人。主要著作有《周易本義》、《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和《詩集傳》。後世人編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有一年,朱熹非常想念好友陳休,便與書童卓五從泉州轉道人永春,風塵僕僕走到蓬壺陳阪村拜訪。他倆剛到達村口,就聽見遠遠傳來了陣陣鑼鼓聲,感到很奇怪,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到達陳休的家門口,看見很多人進進出出,忙這忙那,經過仔細觀察,才知道原來是在做道場(俗稱做功德)。卓五進入屋內通報,陳休趕緊出大門迎接遠方來的貴客,恭恭敬敬地將他們引人書齋敬茶敘話。

在書齋裏,兩人一邊品茶,一邊閒談。朱熹說:“今日是令堂仙逝三年的大祥日子嗎?”陳休回答:“正是。我順便為先母及早年辭世的先父填庫錢、庫銀超度,報答父母恩。”朱熹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大孝子呀!”陳休聽了,謙遜地說:“我只是依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而為,怎麼敢稱做大孝子呢?父母養育深恩應當永遠銘記在兒子心中。其實一個人只要努力在世間多做善事多修行,不一定非做道場不可。現在有一些人生前不孝順父母,不關心照顧其日常生活,給其精神安慰,待到父母逝世後,才大講排場鋪張大辦喪事。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醜惡行為,令人噁心!”朱熹聽後,十分賞識陳休的剖析。

談著談著已近日中,“午敬”宴會的時辰已到,大廳上已擺好幾席酒菜。陳休是孝男,於是離開摯友前去主持午宴。他熱情地邀請親戚、朋友和僧人樂師人席開宴,大廳上十分熱鬧。一會兒,陳休令家人捧著幾碗“烤糜”,一碟咸薑(用鹽、糖、醋將生薑切片醃制的清淡食品),就在書齋裏招待朱熹和卓五用餐。陳休謝客完畢,立即回到書齋陪伴朱熹和卓五用餐。他們一邊吃一邊談,吃得津津有味,談得滔滔不絕。陳休順勢指著碟中的咸薑說:“這薑種植已有三年,我只培土澆水,不施糞尿雜肥,長得嫩黃可愛,然後精心製作,才成為碟中的食品。”朱熹誇獎道:“如此細心耕種,難怪味道可口,舌感特別清辣,還有健胃消食之效。”吃飽以後,陳休出去與客人送別。卓五趁此機會在背後議論主人,連聲埋怨道:“這位陳老先生也太‘鹹澀’(吝嗇)了,實在欺人太甚!請別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佳餚美酒;請我們吃的偏偏是幾碗‘洘糜’、一碟咸薑!多麼掃興呀!”朱熹聽了,先搖搖頭後解釋道:“你錯了,我與陳休是多年的深交,更是難得的忘年之交。他最懂得我的性癖:飲食喜愛清淡,對酒肉不感興趣。今日,他是以上禮款待我,我也吃得特別香甜可口。你要知道薑是山珍,鹽是海味,糜是五穀,菜有五味,如此最妙,情意最深!你說是不是呢?’卓五聽了,恍然大悟,頻頻點頭稱是。

陳休處理好道場之事以後,將朱熹留在家中住了數日。白天陪伴他到處遊覽名山秀水,寫詩填詞彼此唱和;晚上促膝談心,切磋學問、談論時局,暢敘人生,無話不說,十分親熱。後來,朱熹欲往泉州,陳休不便再留,只得以茶代酒為他餞行。

朱熹臨走辭行,陳休依依惜別,站在大門口,拱手作揖相送,默祝摯友一路平安,萬事如意。朱熹和卓五一起上路,走了很遠的路程,回頭已看不見陳休的住處了。朱、卓兩人見前面有個雨亭,就在裏面休息。一會兒,朱熹對卓五說:“你轉回原路去請陳先生回家休息,並代我向他致以衷心謝意。我就在雨亭裏等你。”卓五說:“陳老先生相送是人不俗禮不俗而已。我們走了這麼遠的路程,他一定早就回家去了,叫我再去還有何用呢?”朱熹說:“你這樣說就不對了,陳老先生的為人,我是最瞭解的,不信你回去一看,陳老先生肯定還站在大門口!”

卓五雖然滿腹懷疑,但是不敢違抗主人的意願,趕緊走回頭路來到陳休家,果然看見陳休仍舊端正地站立在大門口,拱手默祝,十分有禮。卓五見狀覺得好笑,無禮地說:“你這老人也真傻,我主公早已去遠了,你還站在這裏送什麼?也不怕兩腳站酸了?”陳休聽後,沒有與其計較,更沒有責怪他,還好言好語地勸他速速回家。

卓五被陳休的高尚德行所感動,在朱熹面前真誠地稱讚他倆的真摯情誼。兩人不再停留,一路向東而行地回泉州。

就這樣,“朱熹探陳休,洘糜配咸薑”世世代代地流傳下來,成為泉州的俗語,用來盛讚君子之交的難能可貴。

 

假痟吃威豬屎

在閩南一帶,每當人們發現有人裝瘋賣傻,或者故弄玄虛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時,常常會很自然地引用泉州俗語“假痟吃鹹豬屎”,以揭穿其耍弄花招或施展詭計的手段,達到打中要害克敵制勝的目的。提起這句俗語的來歷,還有一段充滿智鬥色彩的真實故事呢!

明朝萬曆元年(一五七三年),張瑞圖(字公長,號二水)出生於泉州府南門外青陽霞行村東(今屬晉江市青陽鎮)。他自幼聰明好學,是泉州府有名的才子。張瑞圖三十歲時中舉人,三十四歲赴京都會試中進士,參加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歷任少詹事、禮部侍郎,不久入閣辦事,晉升建極殿大學士(官職相當於相國),加少師。

據《泉州府志》記載:張瑞圖早年擅長書法,很有名氣,蘸發潑墨,奇恣橫生。他的書法藝術參用隸書筆意入草書,得力於魏碑,直追晉唐遺風,深得顏真卿、王羲之神髓,達到有新意、有個性、有創造、有發展的境界。其書法名氣甚至遠播日本、朝鮮及南洋諸鄰邦。在明朝與當時另一位大書法家董其昌同樣出名,世人譽為“南張北董”。泉州承天寺“香積堂”、關帝廟“充塞天地”、花橋亭“真人所居”、生韓宮“生韓古地”、晉江“白毫庵”、南安雪峰寺“應身慈濟”、同安安祥露“妙建庵”等牌匾,均出自他的手筆。這些書林瑰寶法度備盡,如真金美玉,熠熠生輝。

那時,天啟皇帝昏庸無能,長期不理朝政。太監魏忠賢專權,勢焰滔天,朝中不少逢迎拍馬的大臣懼怕他的權勢,紛紛拜倒在他的門下,爭著做他的“契子”(乾兒子)。他們狼狽為奸,陷害忠良,竊取大權,圖謀篡位,成為禍國殃民、十惡不赦的閹黨。皇帝不僅毫無覺察,反而敕賜魏忠賢在全國各省城建造“生祠”,為其歌功頌德。當北京城內的魏忠賢“生祠”落成之時,這個草包JIAN相竟然附庸風雅,準備請董其昌為他的“生祠”題寫匾額。董其昌是個忠臣,很有骨氣,對魏忠賢在朝中的倒行逆施恨之人骨,平時互不往來。當他聽到此消息之後,覺得很震驚,坐臥不安,尋思對策。萬分危急之中,他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便與一個心腹僕人騎馬到城外遊玩,到了熱鬧的地方故意把馬索拉緊,讓馬大跳起來,他便順勢一滾摔落在地。待僕人將他扶起來,發現右臂已經摔斷了。董其昌騎馬摔斷右臂的消息,立即傳遍大街小巷和宮廷內外董其昌趁著滿城風雨之時,悄悄回到他的華亭老家“養傷”去了。他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皮肉之苦避免了一場劫難,實在可以稱是上策。

董其昌走了,魏忠賢就派人把張瑞圖叫來為其題寫京城“生祠”的匾額。張瑞圖不敢違抗,來到魏府,但見桌上一邊擺著千兩黃金,一邊放著毒藥“鶴頂紅”,任他二者擇一。張瑞圖感到很突然,一時想不出正當理由推託,欲逃又逃不了,可是該寫什麼語句呢?他覺得非常為難。後來經魏忠賢黨羽提示,他才違心地用行書寫了“擎天一柱”四字,但不肯署名,擲筆辭歸。事後,張瑞圖預感到遲早要出事,便辭官回到晉江老家避難。

崇禎皇帝登基以後,明朝吏治已經非常腐敗,氣數快要終盡。為了改變這種衰敗局面,崇禎皇帝便開始清除閹黨,不但殺死魏忠賢,同時還株殺許多同黨的大臣。這時,有個大臣揭發張瑞圖曾經替魏忠賢的“生祠”書寫匾額,為魏逆歌功頌德,也應在受株連之列。皇上准奏,立即下詔派欽差和御林軍到晉江青陽霞行捉拿張瑞圖歸案治罪。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張瑞圖很快就聽到魏忠賢東窗事發、自己受到株連的消息,心裏非常害怕,只幾天功夫就愁得顏容憔悴,鬚髮斑白。妻子看到他這般模樣,便好言好語地安慰道:“相公,要好好珍重身體,千萬不要愁苦得致痟(發瘋)!”張瑞圖受到最後一字的啟發,馬上聯想到春秋戰國時,孫臏就是用“假痟(裝瘋)”的辦法巧妙地逃避了龐涓的殘酷迫害,自己何不如法炮製呢?張瑞圖馬上叫家人買來肉粽、鹹粽,還將黑芝麻炒熟,再將其一同放在小石臼搗勻,弄成一種又黑又粘又難看的東西,接著找來一節一寸口徑的竹管,將這難看的東西向裏擠壓出一節節,然後取來裝在磁缽裏備用。

隔天,泉州的朋友傳來可靠消息:“明日朝廷的欽差和御林軍將要來晉江捉拿欽犯。”張瑞圖心中有數,便按原先的計畫妥善安排,等待第二天巧施“瞞天過海”之計 。

越日大清早,張瑞圖夫婦早早就起床,忙這忙那地準備一切“道具”,特別是將那些罕見的“食品”,在豬窩附近和門口埕草埔上東一堆、西一堆地放著,遠遠望去好像一堆堆豬屎。不久,欽差和御林軍在泉州知府和晉江知縣的陪同下,浩浩蕩蕩來到張瑞圖家。這時他們看見的張瑞圖已經面目全非:披頭散髮,滿臉煙灰,衣服撕得好像寺廟裏的“簽詩”一樣,滿身沾著豬屎,臭得不可近人,一隻腳光溜溜,另一隻腳拖著一隻破鞋子,嬉笑無常地說著胡話……

張瑞圖真的瘋了嗎?欽差、御林軍和府、縣官員都有疑問。他們想探個究竟,就走近前去,只見張瑞圖口中念念有詞:“袁天罡、李淳風、孔明諸葛公••…我乃張天師下凡是也!嘻嘻嘻……哈哈哈……”一邊念一邊又倒在豬窩裏。一隻大豬剛好拉下一堆屎,他連忙把身體向前一靠,順手抓了一把往嘴邊送,又伸出舌頭舔掌心,好像味道特別好。其實剛才只是指尖碰到豬屎,掌心還是乾淨的。接著,他就拿起事先放置好的“豬屎”,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官兵看得很噁心,都用手掌捂著鼻子走開了。張瑞圖乘此機會跑出豬窩,在門口埕草埔上亂蹦亂跳,還順便揀了幾堆“豬屎”吃得津津有味。官兵哪里知道張瑞圖所吃的正是事先準備好的特種食品,終於上當受騙了,很快就離開張瑞圖的家,回朝繳旨去了。

張瑞圖學習孫臏“假痟”的妙法,拯救了自己的性命,也算是虎口餘生。事後,他更加珍惜時間,熱愛生活,忘情于山水林泉,詩書併發,留給後世兩百多首詩和無數珍貴的墨寶。至今,人們還非常崇敬他。此後,“假痟吃鹹豬屎”也成為泉州俗語。

 

說激骨話會吃虧

“說激骨話會吃虧”是泉州人常說的一句俗語。“激骨話”指帶有諷刺口吻、語意含糊和半開玩笑的話。這句俗語提醒世人說話一定要看時間、場合和物件。平時,朋友間聊天可以隨便些;遇到陌生的人,重要場合或者經濟往來,語言表達就一定要力求準確無誤,避免產生歧義或誤解,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這句俗語來源於古代一則真實的故事。

南宋時,在泉州南門外磁灶村北面有一條梅溪,據說很早以前那條溪流的兩岸因有著許多盛開的梅花而得名。自古以來,從南安縣的彌陀嶺和梅花嶺等形成的九十九條小溪,合成南、北二溪緩緩地向東流著,然後匯合于梅溪。當時,溪面寬有五十余丈,溪水很深,可以行駛大木船。磁灶的陶瓷業很發達,滿載著燒陶的燃料—松尾的木船,從上游產地順流而下,停在溪邊搬運下船以供燒陶之用。各處磁窯燒製成的形形式式的陶瓷器皿,從磁灶渡頭搬上大木船順水行舟,經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刺桐港(泉州港)銷往世界各地。長期以來,住在梅溪南北兩岸的百姓往來,都要經過架在溪上的一座很長的木橋,有的到磁灶圩賣柴、賣米或其他農產品,有的挑著缸甕壺缽到四鄉五裏叫賣。因此,橋上的行人絡繹不絕。

每年夏天多雨的季節,常常遇到暴雨成災,洪水驟然猛漲,很快就把木橋淹沒,小則一尺高,多則三尺多。由於下游水流不暢,淹水的時間往往要持續兩三天,南北兩岸的百姓只得望“洪”興歎,再緊急的事情也辦不成了,嚴重地影響當地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有一次,暴雨特別大,降雨時間長,溪水漲得極快,木橋隨即被淹沒了半尺多高。北岸的百姓估計又要淹水兩三天了,就趕緊到磁灶圩購買日用品。因此,過橋的人特別多。由於木橋年久失修,水流極急,衝擊力大,橋中的木板被洪水沖走了,木橋塌了一段。正在橋上涉水趕路的六個人,被洪水沖走,全部溺死了,慘不忍睹。老百姓呼聲很高:“有哪個好心人來修一座石橋吧,功德無量呀!”

那時,梅溪北岸是錢埔村,有一個大富翁叫做蘇展,由於家財萬貫,眾人都稱他蘇萬金或者蘇員外。他為人豪爽,說話直率,仗義疏財,熱心公益,是個遠近有名的慈善家。梅溪南岸是磁灶村,該村靠近錢埔方向的角落陳坑,也有一個大富戶,家財不足萬貫,人稱他陳長者。他財大氣粗,個性有點怪,愛說激骨話,令人摸不透。在那時的條件下,要在梅溪上修造一座石橋談何容易,除非是官府出資修築。可是蘇員外目睹橋塌人亡的慘狀,又聽見百姓的強烈呼聲,心裏便產生造橋的念頭,想和陳長者共同出資,滿足百姓的心願。

這一天,蘇員外從錢埔出發,親自到陳坑拜訪陳長者。蘇員外的造訪讓陳長者滿屋生輝。於是,他便熱情地請坐敬茶。一陣寒暄之後,蘇員外說:“洪水沖塌木橋,造成六命歸天,百姓迫切要求修築石橋,未知陳兄尊意如何?”陳長者笑著說:“修橋造路乃‘為善積德’之事,在下十分贊成。”蘇員外趁熱打鐵地說:“陳兄系富裕之家,為人慷慨,敢問仁兄欲樂捐多少銀?”陳長者聽後,放聲大笑,說:“這個好說好說,一定‘輸人不輸陣’(泉州方言,意即絕不會落在人後),我出一箍銀!”蘇員外本想陳長者一定會樂捐相當數額的銀兩,沒有想到他竟然說只出“一錁銀”(即一塊銀錠),便鄭重其事地再問一遍。陳長者想和蘇員外開玩笑,還是重複地說:“我出一箍銀。”蘇員外心裏很不高興,認為陳長者是一個為富不仁的鹹澀鬼(泉州方言,意即一毛不拔的小人)。這種人發財不會過代,只是個守財奴,便匆匆地告辭了。陳長者恭恭敬敬地將蘇員外遠送了一程,笑眯眯地與蘇員外拱手言別。

蘇員外在陳長者家“碰壁”之後,心中悶悶不樂,茶飯不思,腦子裏考慮的總是修石橋的事。夫人看到他心事重重,便詢問道:“夫君為著何事如此憂心?說出來讓妾身也好為您分擔憂愁。”蘇員外說:“我想與陳長者合作修造梅溪石橋,沒想到他說只出一錁銀。這事怎能讓我不憂心呢?”夫人是個明理的賢內助,便鼓勵他說:“陳長者不同心協力,咱就出錢獨建吧!俗語說,‘沒有這個臭頭和尚,難道就不能行香嗎(泉州方言,意思是沒有你,我們還是照樣做)’?”有了夫人的全力支持,蘇員外就信心十足地獨建梅溪石橋。

蘇員外先叫人去請風水先生來選擇橋址,讓修橋工作能夠平安順利地進行。當風水先生從眾人的閒話中知道陳長者很咸澀,造橋只出一錁銀時,感到很氣憤,就瞞著蘇員外想報復他一下,就在確定橋址位置之時,利用橋箭直射中傷陳長者祖厝的風水,讓其從此衰敗沒落。橋址確定後,蘇員外立即派人去購買石料,請石匠開鑿築橋墩的條石和架設橋面的長石板。俗語說:“看事容易做事難。’,施工時,他發現梅溪水深沙層厚,如若橋墩建築得不穩固,石橋就容易被洪水沖倒,便在每個橋墩位置上,先打下十多根松木樁。俗語說:“千年杉,萬年松。”意思是浸在水裏的杉木千年不朽,松木因含有松脂可萬年不爛。然後在松木樁上壘著條石作船形橋墩,再架上長橋板。不久,第一孔石橋就算修建好了。經過一年時間,梅溪上的大石橋即將完工了。

這時,蘇員外忽然想起當初陳長者曾答應樂捐一錁銀的事,認為若是不去向他取來,實在太便宜他了。於是,蘇員外便叫掌櫃去找陳長者取銀。陳長者笑眯眯地說:“蘇員外當時來找我談及修建石橋的事,我表示很贊成這個義舉,並當場答應樂捐一箍銀這是現成的一大筆資財。你們為什麼不早一點派人來扛去用呢?”掌櫃的疑惑不解地說:“你所樂捐的一錁銀,我拿在手裏還感到輕輕的呀!哪還用得著派人來扛呢?”陳長者爽朗地笑著說:“你有所不知.我不是樂捐一錁銀,而是樂捐一箍銀。因為時勢不平靜,常有強盜打家劫舍,我害怕萬一出事,就將大樹鋸成一箍一箍(泉州方言,意即一段一段的木料),有三尺多長,再把木料裏面挖空,裝人一千銀錠,叫做一箍銀,以此來掩住別人的耳目,做到萬無一失。”掌櫃的聽了,才恍然大悟地說:“原來泉州話‘一錁銀’與‘一箍銀’是同音。蘇員外一定是誤會了。”

掌櫃的回來稟明實情後,蘇員外如夢初醒,趕緊派人到陳家扛銀。風水先生獲悉後,趕快找蘇員外說出報復陳長者的事,並與蘇員外研究排解的辦法,遂將石橋未建部分偏向東方移位元,還造了副橋紮住水尾,使陳長者祖厝的風水減少中傷。由於當時人們相信風水,所以這樣處理,各方面都比較滿意。

幾個月後,一座五十多丈的大石橋雄壯地橫跨在梅溪上。此後,陳長者的家業漸漸沒落了。
風水先生報復陳長者的手段無科學根據,但“說激骨話會吃虧”則成為泉州俗語。

 

真豬刀殺死假秦檜

世上的事情真是,無奇不有。有一次,農村演戲竟然引發了一起兇殺案件,並由這一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案情產生了一句泉州俗語,即“真豬刀殺死假秦檜”。意思是情緒偏激,無法自製,以假當真,誤傷人命。這句俗語告誡後人在看古代章回小說時,一定要注意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切不可過於人迷,更不能對號人座,做出有失體統甚至是損人害己的事情。

清朝末年,泉州南門外石湖邊村,有一個蘇姓的農民,在小溪邊種了一塊漏沙田,因為經不起天旱,又時常淹水,五穀受影響,收成很不好,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於是他便改行,向他人學會殺豬,挑著豬肉到各村去賣,有人就稱他為蘇屠戶。成家後,他出門去掙錢,妻子在內理家,還生了一個男孩子,取名叫蘇忠。這小孩自幼性格內向,很少與別的孩子往來,但很愛動腦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十分專注。七歲時,父親將他送人村裏私塾讀書,由於學習很用功,成績總是優等,讓同學們很欽佩。到了十多歲,他除了學好私塾先生傳授的知識外,還特別愛聽祖父講述古代的英雄故事。有時,他竟然偷偷地看祖父的舊書,如《說岳全傳》等,雖然古書中的文字只認得一半多,但是從書中挑選某些章回,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覺得還是滿有趣味的。

到了民國時期,蘇屠戶的生意有了發展,就在內坑屠宰生豬兼開肉店賣豬肉。此時,蘇忠已二十來歲,白天幫助父親,挑著豬肉下鄉售賣,做起了門口生意賺錢;晚上閒暇無事就在燈光下認真閱讀《薛仁貴征東》、《羅通掃北》、《楊家將》和《說岳全傳》等古書。最讓他喜愛的古書是《說岳全傳》這是一本祖父留下的舊古書,雖然封面早就磨損,書角也已經捲曲,但是他還是有空就看,前後足足看了三四遍,總覺得越看越想看,越看越好看。他常說:“每看一遍《說岳全傳》,都有新的發現和體會,正如孔夫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呀!”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探訪他,兩人邊品茶邊聊天,交流彼此的生活狀況,也談論種種社會現象,還提到各自的讀書愛好和感想。朋友說:“我最愛看《西遊記》,那孫悟空能七十二變,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來去自如,無拘無束,真是讓人萬分羡慕。如果有一天,自己像孫悟空一樣能飛天遁地該有多好呀!”蘇忠緊接著說:“我最愛看《說岳全傳》,書中有岳母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字的情節,極其感人;又有嶽飛在疆場上所向無敵,屢立戰功,令人敬佩;還有岳飛在牛頭山保護聖駕和朱仙鎮殺退金兵,才保住宋室的半壁江山,讓人讚歎;更有岳爺一生忠孝為國為民,不求封賞,反被JIAN相秦檜殘害於風波亭,一家骨肉又皆發配雲南充軍,實在使我義憤填膺!如果我見到JIAN相秦檜,便一刀了結他的狗命,為岳爺報仇!”朋友又說:“我看到《西遊記》古書中精彩的情節就用筆劃線條,表示此系重點,便於過後精讀。”蘇忠激動地說:“我看到《說岳全傳》第六十一回:‘東窗下夫妻設計,風波亭父子歸神’時,因為我恨透了秦檜,所以內中只要有出現‘秦檜’的名字,全被我用指甲撚掉,以此來消除心中之恨!”朋友聽後,以為喜怒乃人之常情,這些言行只是他情緒過於激動而已,根本沒有想到以後會發生什麼意外之事。

有一次,安海與內坑交界的某村佛生日,請高甲戲到此演出酬神,四鄉五裏的很多群眾聞訊都趕來看戲。那天下午,高甲戲班的老闆拿出一本戲摺子,讓鄉里老大摘出(選擇劇碼)。鄉里老大選了《風波亭岳爺歸天》這出戲。因為儘管當時民主革命才勝利不久,國家政權還不夠穩定,地方局勢也不夠平靜,人民的物質生活未有多大改善,但群眾的革命熱情卻很高,所以很多人愛看民族英雄岳飛的可歌可泣事蹟的戲出(劇碼)。

鑼鼓鬧台之後,“岳飛大元帥’,登場,在戲棚上先向觀眾報名道白,再使弄手中的武器表現英雄的氣概和銳不可當的氣勢。接下是“金國太子兀術”帶領金兵野蠻地侵犯宋朝領土,顯得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緊接著岳元帥帶領宋軍大破金兵,已經佔領朱仙鎮,準備直搗黃龍府,收復失地,消滅金國。事後,奸相秦檜聞知此事非常害怕,惟恐賣國求榮的美夢破滅,便冒天下之大不韙,連下十二道假金牌將岳爺父子召人朝廷又指使兩個同黨奸賊,終日嚴刑拷打,要岳飛、岳雲和張憲三人招認反叛的罪名。時過二月,岳爺等三人堅貞不屈,因此,JIAN賊得不到一點實供。秦檜夫妻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爺等三人殘害於風波亭。事成之後,秦檜萬分得意,開懷地哈哈大笑……

這時,蘇忠早已賣完豬肉挑著空擔子也在戲棚下看戲,眼看秦檜將岳爺父子等三人害死於風波亭後,充分地暴露出其奸詐狡猾、喪盡天良的本性,還得意忘形地放聲大笑。頓時,蘇忠一腔怒火在心中猛烈地燃燒,上下牙齒咬得咯咯出聲,再也按捺不住衝動,立即抓起擔裏的豬刀,飛速地向前直奔,縱身躍上戲棚,大聲喝道:“奸相秦檜,我已經找你好幾年。今天你再也跑不掉了!”說時遲,那時快,蘇忠先下手為強,早已將真豬刀直插假秦檜的心窩。只見那“秦檜”應聲撲通倒在戲棚上,胸部的鮮血一直往外流。此刻,棚上、棚下秩序大亂,起了“反嘩”(觀眾亂糟糟地四處奔逃)。戲班老闆見狀,趕快將“秦檜”扶起來進行搶救,但是為時已晚,終因血盡而人亡。當蘇忠清醒過來時,已被戲班老闆叫人抓住,隨即送官治罪。

後來,晉江縣法院的法官受理此案,經過實地詳細調查,得知蘇忠因為看《說岳全傳》過於人迷,是一個“書癲”,甚至將書中秦檜的名字撚掉,而且人證物證俱在。最後,晉江縣法院的法官判決:“平時,被告蘇忠愛看《說岳全傳》,感情失去控制而成‘書癲’。那天下午,被告恰好看到秦檜陷害忠良岳家父子等,實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屬於精神失常,所以不應承擔法律責任。因此,本院宣判蘇忠無罪,立即釋放。”

從此以後,“真豬刀殺死假秦檜”就成為泉州俗語,連同這個生動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了。

 

先生緣 主人福

在閩南泉州一帶的民間中,要是有人一旦遇到患有疑難重症者,還有瀕臨死亡邊緣的病人,有幸地被一位高明的醫生奇跡般地給予治癒康復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說一句泉州俗語:“先生緣,主人福。”“先生”此處指醫生;“緣”即緣分;“主人”此處指病人家中的主事人;“福”即福分,也稱福氣。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學有專長的醫生與病者家裏的主事人有巧遇的緣分,能對症下藥讓病人逢凶化吉,轉危為安,起死回生,避禍納福。這句俗語來源於古代一則泉州籍神醫救“死人”的感人故事。

泉州新門外樹兜村,在紫帽山北麓,晉江南岸,有一條小溪從村邊流過,是個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的地方,素有“魚米之鄉”的譽稱。自從明朝中葉蔣疇禦史的第三子由山仔村遷徙到此地之後,丁財興旺,人才輩出。有一支居住在晉江縣福全鄉的蔣氏宗親特別出色,不僅出了父子兄弟叔侄進士,而且還出了一個妙手回春的名醫。萬曆年間,蔣光彥高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出任浙江溫州知府;天啟時,其子蔣德璟進士出身,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相國);叔父蔣際酉,字沂泉,出身名門望族,雖身為蔣相國親叔公,但無意求取功名,而熱心懸壺濟世,是泉州府非常著名的老中醫。平常時,他刻苦鑽研古代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的理論和臨床經驗。看病時,他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法詳細地瞭解病人的外容、體溫、器官、臟腑、經絡、氣血和津液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斷定病症;治療時,他注意掌握因時、因地、因人、因病制宜的原則開出處方配藥。他醫學淵博,通曉內科,精專婦科,擅長針灸,不但治療效果良好,而且為窮苦病人看病時,還常常優待減費或免費,堪稱醫術精明、醫德高尚,得到泉州人民的稱讚和愛戴。因此,“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術賽岐黃”和“南國聖手”等匾額掛滿他的家裏,閃閃發光。

有一天,蔣醫生步行出門到外地行醫,正在風塵僕僕地趕路時,忽然迎面走來一列冷冷落落的出殯隊伍,只見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衣衫破舊,面色蒼白,護送著一具薄棺正在細聲啼哭。他再仔細一看,那薄棺是因為喪家貧窮而臨時隨便用床板草率釘成,旁邊出現很多縫隙,鮮血正順著棺底的縫隙一滴一滴地淌下來蔣醫生極其驚異地想著:“這般殷紅新鮮的血液,怎麼會是死人流出來的呢?”於是,他毫無顧忌地走近前去問個究竟。那個護棺的青年人便唉聲歎氣地說:“棺內人正是我的妻子,已經懷孕十月,因為頭胎生育難產,沒錢請醫生,結果氣絕身亡。”蔣醫生滿有把握地說:“按照正常道理:人死氣息斷絕,體溫迅速下降,血液凝固不流,全身變得僵硬。如今,棺材裏面的血液還會流出來,而且色澤鮮紅,說明氣息尚未斷絕,身體還未僵硬,人也沒有死亡,還有復活希望”那護棺青年和送葬的人聽後,感到非常驚奇,便趕緊問道:“這是為什麼?那該怎麼辦?”蔣醫生果斷地說:“這是產婦長時間休克的一種‘假死’現象。由於薄棺有很多縫隙還會透氣,那產婦完全可能一息尚存如果你們信得過我蔣某人,讓我開棺進行搶救,她還有蘇醒過來的希望。”

在當時的社會裏,開棺驗屍是一大“禁忌”,除非是官府審理案件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搞不好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況且按照當地的風俗,蓋棺之後若再開棺也是不吉利的,很少人肯這樣做。那青年人聽了蔣醫生的話,尋思了一會兒,悲喜交集地說:“如果開棺後能救活我的妻子當然萬分慶倖,萬一搶救無效不能醒活過來,觸犯了‘禁忌’,豈不受人責駡和恥笑?我怎能輕率地答應這件事呢?”蔣醫生認為救人是他的天職,如不及時搶救也是一種罪過,便迫不及待地對青年人懇求道:“人命關天,救人要緊,我心甘情願冒著觸犯‘禁忌’的風險,承擔由此而產生的一切責任!”這時,送葬和過路的人都對蔣醫生投去了敬仰的目光,相信他藝高膽大,肯定不會出差錯,便不約而同地勸說那青年:“蔣醫生是泉州的名醫國手,華佗再世,定能起死回生。今天,他一定能救活‘死’人。你就放心大膽地讓他開棺搶救你的妻子吧!反正‘死馬當作活馬醫’,對你也沒有什麼不好!”那青年聽了,覺得句句在理,就不再猶豫和推辭,趕快叫扛棺的人將棺材抬到一個僻靜安全的地方停放著。
當棺材蓋被掀開的時候,只見那產婦的臉色不變,手腳也沒有僵硬,還有一點體溫,心臟也還在極其微弱地跳動著,顯示著一息生機。這時,蔣醫生的心情鎮定,雙眉舒展,很高興地對那青年人說:“這是因為她腹中的胎兒受到外界的觸動而震驚,伸出小手緊緊地抓住產婦的胎壁不放,母體感到疼痛至極,隨即暈絕氣息,心臟跳動極其微弱,幾乎接近停止。由於你不瞭解這種情況,誤認她已經死了。現在,我只要用銀針往胎兒的小手緊緊抓住母體胎壁的部位一紮,當那小手感到疼痛便立即放開。母體不疼痛了,心臟就恢復正常跳動,產婦就有復蘇的希望”眾人聽了都覺得他說得非常有道理,急忙幫著將產婦從薄棺裏抬到棺蓋上,便於蔣醫生搶救。

蔣醫生迅速拿出一根雪白銀針,首先找准母體的穴位,再用力將銀針猛紮使胎兒受刺激放開小手,然後對產婦進行人工呼吸,使其心臟恢復跳動。不一會兒,產婦復蘇過來了,慢慢地張開兩隻眼睛,嘴唇微微地顫動著,好像要說什麼,但又說不出話來。再過一會兒,“哇!哇!哇!”幾下啼叫聲,嬰兒終於墜地誕生了,母子皆安然無恙。眾人都嘖嘖稱讚:“蔣醫生的銀針實在靈,一針救了母子兩條命,真不愧是當代的神醫!”那青年萬分感激地說:“蔣醫生冒險救活了我妻兒的性命,真是‘恩重如山’。今天,您先接受我的三拜。日後,我必當重謝!”說完,青年人立刻跪在蔣醫生的面前磕頭謝恩。蔣醫生見狀,急忙將其扶起,並且十分謙虛地說道:“治病救人乃醫生的本分,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呢!希望你小心地照顧她們母子,讓其好好地過日子。這樣,我就很高興了。”說完,他又匆匆趕路去拯救病人了。

蔣際酉醫生在路上巧妙地救活“死”產婦的奇聞,立即傳向四面八方,傳遍街巷和鄉村。人們非常感慨地說:“這是‘先生緣,主人福’呀!’他那“國手神醫”的美譽也在閩南泉州一帶長期傳揚著。這個醫學上的奇跡在《晉江縣誌》也有記載。

從明朝以來,“先生緣,主人福”這句話便極其廣泛地流傳,成為泉州俗語。

 

同樣都是土 有的做觀音有的做夜壺

“同樣都是土,有的做觀音有的做夜壺。”這句泉州俗語說明:條件一樣,結果懸殊。它源出一則真實故事。

晉江磁灶是閩南陶瓷的主要產地之一。早在晉武帝時,便有人在梅溪兩岸建築磁窯生產陶器。到宋、元朝代,磁灶燒制的陶瓷已經發展到三十多種,有甌碗碟盤、盆瓶壺爐、觀音土地(即觀音媽和土地公)等等,遠銷日本和南洋群島元朝時,吳姓的一支分枝在磁灶村定居後,也是以制陶為生。到明朝後期,吳姓人丁發展到數百人,但仍居於林、傅、朱姓之後,其他的還有十餘姓雜居這時,村裏出了一個好漢,名叫吳楚,因為率眾攻城造反改變了磁灶的歷史,並流傳相關的故事。

吳楚年輕時,身強力壯,手腳快,目色好,不論做坩壺盆缽,還是水缸酒甕,件件在行,又快又好,被稱為頭手師傅。他愛說笑話,又會體貼人,在吳姓同行中有一定威信。

有一年初夏,正是梅雨季節,天氣時晴時雨,好像故意要捉弄農民和陶工一樣。因為晴朗的天空突然要下陣雨,曬在埕(門口庭院或空地)上的大豆或陶坯就得趕快收起來,才不會被陣雨淋壞。而天空放晴時,人們又得把大豆或陶坯搬出來曬太陽。如此反復,讓人感到厭煩。一日,萬里無雲,是個大晴天,吳楚早早地將昨夜製成的陶坯搬出來擺得滿埕。到十點鐘,一時天變,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俗語說:“雷響雨就到。”吳楚聽到雷聲霹靂,趕快叫陶工出來搬陶坯避雨。他們大汗淋漓緊腳捷手地來回搬運,眼看一些陶坯難以逃過這陣大雨了。吳楚心裏非常著急,一邊搬一邊對天大聲呼叫:“大雨暫停在下阪橋(村邊一座石橋),待‘寡人’將陶坯收完才落過來!”說來也真巧,風一停,大雨果然在原處一直落。等到吳楚和陶工將埕上的陶坯都收完了,大雨才劈劈啪啪地下個不停陶工們議論:“吳楚真的會呼風喚雨!古人說皇帝嘴才呼會走、說會動!”“說不定磁灶要出真命天子了!”吳楚聽了,心裏樂開了花,認為也許自己真的是天子命,就萌發了豎旗謀反的念頭。

當時,明皇帝昏庸,不理朝政,JIAN臣結黨,乘機弄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地官府只顧盤剝百姓讓自己享樂,哪管賊馬到處搶劫騷擾?吳楚的一個親信就鼓動他招兵買馬共圖大業這些正好說到吳楚的心坎上真是不謀而合。於是,吳楚暗暗派人跟南安、惠安、同安等地吳氏宗親共商大計,然後再由他們秘密串連,擴充實力。鄉親們一聽說吳楚會呼風喚雨,自然口服心服,各地好漢也情願歸順,人數上千。

有一天,各地的頭領在吳楚家裏秘密開會,大家一致推舉吳楚為首領,尊稱他吳楚爺。軍師、各路先鋒都一一選配齊全,並且決定:磁灶離泉州府城十多裏,守城軍隊只有幾百人,攻佔之後可作立足點,再北取福州,南圖漳州,統一全省,進而奪取夭下。

會後,吳楚設宴招待各地的頭領。酒過三巡,菜上五道,這時,吳楚的妻子送來一盤鹵肉,色美味香,吳楚熱情地招呼客人動手吃肉,可是眾人的筷子夾住肉片都拔不動,你看我,我看你,顯得毫無辦法。最後,整盤鹵肉退回廚房,上另一盤菜,大家繼續猜拳行令,一醉方休。

事後,妻子提醒吳楚:“你不要再做皇帝夢了!俗語說得好‘人心不齊,好事難成’。在宴席上,諸位頭領連飲食都不相助,臨難怎能相扶?”吳楚不解地問:“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妻子解釋說:“我煮那盤鹵肉,是切片後用針線串起來,想試試眾人的心思,其實當時宴席上只要其中一個人動手將那根線抽掉,大家就可以享受口福了。可是結果怎麼樣呢?人人互相觀望,個個束手無策。這種心態能成大業嗎?”她的肺腑之言,吳楚一句也聽不進去,反而生氣地罵道:“查某人(泉州方言,指女人)無出三腳門外,毫無見識,還敢說三道四。你要知道吃肉是吃肉,打仗是打仗,怎能相提並論?以後不准你胡言亂語,以免誤了我的大事!”妻子心裏暗暗叫苦,擔心事敗之後,必然連累鄉親。

第二次頭領會議又在吳楚家裏召開,主要討論攻城的時間和策略。大家經過商議決定:事不宜遲,就在六月二十日夜攻打泉州城,各路兵馬齊集泉州南門城外,然後統一指揮發起進攻。按照老軍師原來的要求,每個勇士除了帶好兵器外,肩上還要挑著兩盞燈,並沿著田岸路走,利用水稻剛割完,滿田是水,盞盞的燈光倒映水中,就可顯出人數是原來的四倍,以壯軍威。老軍師還提出:攻城時,要在其他六個城門前放火呐喊虛張聲勢,使官府造成誤判出城投降。但這個極好的計策卻被吳楚認為會分散兵力而否定了。會後,大家各歸本位做好準備,以便按時舉事。

約定的日期已到,吳楚為了節省開支,獨斷專橫地擅自改變決定,叫兩個勇士抬著一盞燈。這樣做的結果,使燈光數量減少到原來的四分之一,如果連水中倒影計算在內,就要減少到八分之一了。再加上天氣不好,有兩路人馬沒有按時會齊,攻城時就顯得力量非常不足再說泉州知府聽說吳楚帶兵攻城,心裏十分害怕地說:“泉州城內官兵只有數百,寡不敵眾,我準備開城門投降。”夫人勸道:“老爺,您切莫驚慌,不如先登城樓看看虛實,然後再作決定。”知府立即帶著隨從登上南門城樓觀看,但見城外火光不多,人聲不旺,料定吳楚的義軍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遂下令守軍勇猛地沖出城外迎戰。吳楚怎能抵擋得住?很快就潰不成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還有的被俘虜。吳楚見大勢已去,只帶著幾個親信,一口氣跑到龍頭嶺頂才歇腳。

泉州知府從俘虜口中得知造反的首領吳楚和各路先鋒的名單,及磁灶村造反的人全是吳姓。於是,官府貼出告示:“勒令吳楚及先鋒必須在十日之內到泉州府衙自首,否則嚴懲不貸。凡謀反者一律斬草除根,杜絕後患。但不連累無辜,百姓可照常安居樂業!”吳楚不理睬官府的告示,繼續與親信東逃西躲,白天提心吊膽怕被發現捉送官府,晚上就在山上草叢林間睡覺,下雨天甚至睡在墓壙內。磁灶村吳氏村民更是驚恐萬狀,男女老幼一齊逃往附近各村的親戚朋友家中避難,生活十分艱苦。十天的時限屆滿,官府不見吳楚自首,立即命令官兵開往磁灶村征剿。時值七月初,村民按照風俗習慣都在各自家門口掛著一盞寫著姓氏的普度燈(也叫路燈)。當官兵到達磁灶村時看見所有的路燈全是林、傅、朱等姓的,覺得非常奇怪。卻不知這些人家確實沒人造反,都是安分守己地過日子;而吳姓人家因為造反闖了大禍,早已逃之夭夭。官兵錯誤地認為:一定是吳姓造反的村民奸詐狡猾,故意懸掛其他姓氏的燈,企圖欺騙官兵蒙混過關。於是帶兵進剿的官長獸性大發,一聲令下,士兵立即進行殘酷的血腥大屠殺。一夜之間,數千的無辜百姓遭斬盡殺絕,到處是屍體和血跡,實在慘不忍睹。磁灶村至今還保留著“流腸埕”的地名。

血腥屠殺之後,外出逃難的吳氏村民紛紛返回磁灶村。吳楚和親信仍心有餘悸,不敢回村,整天好像驚弓之鳥一樣,過著痛苦的流浪生活。吳楚前思後想,怨歎道:“劉邦和朱元璋造反做了皇帝,我造反卻落得如此悲慘下場!真是‘同樣都是土,有的做觀音有的做夜壺’!”正是這句話,後來在民間中流傳成為泉州俗語。

 

好心被雷打

“好心被雷打。”這是泉州民間中常說的一句帶有迷信色彩的俗語,意思是好心沒有好報。
清朝時,泉州南門外有一個衣衫破爛的小孩人城沿街乞討,十分可憐。南大街一位店鋪老闆發現這個小孩五官端正,手腳無缺,皮膚細薄,態度老實,很值得同情,便親切地問道:“小孩子,你今年幾歲?叫什麼名字?為什麼流落街頭?”這小孩傷心地說:“我今年十二歲,名叫朱奇,父母因為遭受瘟疫都已去世,家裏沒有一點田園厝宅,也沒有親人可以依靠,只好走上乞食路。”那時,老闆的店鋪生意很好,正好缺少人手,就順口問道:“我供給一日三頓伙食和四季各兩套衣服,留你在我的店鋪裏做小夥計,不知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朱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誠懇地請老闆再說一遍。當老闆重複前話之後,朱奇非常高興地說:只要老闆肯收留,我怎會不願意呢?”於是,老闆就把朱奇留下來了。

朱奇當了小夥計之後,天天很早就起床,不但要掃地、劈柴、挑水、泡茶、煮飯,還得上街買菜他樣樣勤快,事事謹慎,很稱老闆的心意。

三年過去了,老闆對朱奇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店鋪中的正式店員,除伙食和衣服外,我每月付給你白銀五兩作薪金。”朱奇說:“我孤身一人不需要用錢,在店鋪中能吃飽穿暖就很滿足了,沒有任何別的要求。”老闆說:“薪金是你應得的報酬,現在不需要用錢,就暫時由我代管。以後,我再統統付給你就是了。”朱奇點點頭,便去忙他的店務。由於朱奇經營有方,服務周到,店鋪物美價廉,品類齊全,生意便興隆起來,老闆也因此發財致富。

朱奇二十歲時,老闆真誠地對他說:“為了你的將來著想,我要把你這五年的薪金轉人股份,贏利分紅,並且給你增加薪金,每月白銀計八兩”朱奇再三推辭,老闆堅持己見。朱奇也只好默認,並更加賣力地掌管好店鋪中的生意,使資本和規模越來越大。老闆萬分高興,更加疼愛朱奇。

朱奇已滿二十五歲,老闆又關懷備至地對他說:“你這十年的薪金,總數是白銀七百八十兩,再加上以前所有薪金轉為股份的分紅,總數是白銀二百二十兩,本利共計白銀一千兩,請你拿回去擇地建屋和結婚成家吧!”朱奇在老闆多次催促下,才依依不捨地離店回鄉了。
回鄉途中,朱奇被一條小溪擋住去路。他親眼看見老人、婦女和小孩都得涉水過溪,非常不便,甚至可能發生危險,不禁自言自語道:“要是在這裏修建一座石橋該多好啊!這樣可以為所有過溪人提供方便”說完,他並沒有立即離開溪邊,而是一直坐在那兒等候著,遇到有老弱婦幼過溪就去幫助,人們都誇他是好心人。

將近中午,朱奇終於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他親熱地拜見以前的鄰居,還拿出一些錢財來周濟村中的困難戶和孤寡老人人們感謝他,而他卻謙虛地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眼下,他雖然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心裏卻始終忘不了在溪邊修建一座石橋的事。於是,朱奇認真細細地琢磨著:“現在自己才剛剛滿二十五歲,還很年輕,過幾年再來建屋和成家也不遲。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我帶頭將身邊全部的積蓄捐獻出來,然後再向別人籌集一部分資金,溪邊的石橋不就可以建好嗎?既可方便來往行人,又能避免發生意外,豈不是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呢?”他把這個想法告訴鄉里老大和鄰居。他們都說:“朱奇,你是一個有志氣、好心腸的青年人。村民雖然沒有多少錢,可是有的是力氣。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你!”有了村民的熱情支持,朱奇便信心十足地返回原來的店鋪與老闆商議。老闆是個通情達理的人,被朱奇的義舉所感動,也慷慨地捐出一千兩白銀作造橋資金。有了兩千兩白銀的啟動資金,朱奇又聯絡幾個熱心公益的鄉里老大,組成修建石橋的董事會,分頭做好各項籌備工作。朱奇又每天東奔西走地向鄉紳富商募捐,也得到他們熱烈回應和鼎力相助。有了造橋董事會、資金和勞力,就算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於是,朱奇連忙去聘請技藝高超的造橋建築師來設計並編擬實施方案。在董事會和設計師共同努力下,很快選定了最理想的橋址。

參加修橋的人們進行明確分工,全面合作,齊心協力,日夜苦幹,修橋工程施工順利,進展很快。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勞動,一座堅固又壯觀的石橋終於建成了。

石橋落成舉行慶典時,各村老百姓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溪邊的石橋旁,根據當地的習俗,人們燒香點燭,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表演各種民間娛樂節目,熱鬧非凡。到了將近巳時,朱奇和其他修橋的董事看到各村的人都來齊了,就宣佈慶典開始,並按照當地民間的風俗習慣舉行敬天謝土、奏樂祝賀等活動。在慶典會上,朱奇代表董事會介紹造橋的全部經過。他把造橋的功勞歸於眾人,而謙虛地說他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並要求大家用實際行動共同愛護這座石橋,讓它永遠暢通無阻,造福於民。

那時,正值夏季雷雨天氣,突然間,只見烏雲密佈,雷電交加,狂風呼嘯,大雨傾盆眾人被眼前的情景嚇壞了,立即往四處逃跑避雨,一時間秩序大亂。只有好心的朱奇不怕閃電雷鳴和風吹雨打,仍然挺立在石橋中,專心致志地看守和保護香案桌上的香爐、燭臺及三牲禮品,鎮定自若地站立著,堅決不肯離去。

誰也未曾料想到的事竟然發生了,就在這一時刻,一道極其耀眼的閃電,伴隨著一聲天崩地裂的響雷,不偏不倚地將好心人朱奇活活地打死,而整座石橋卻安然無損,依舊屹立在小溪上最初,四散避雨的人們都被這罕見的響雷震得瞳目結舌,掩耳張嘴。後來,當他們知道這次雷擊正好發生在石橋中,而他們心目中最崇敬的朱奇竟然不幸遇難,紛紛趕來看望。只見朱奇全身烏黑,慘不忍睹。眾人不禁悲傷萬分,失聲痛哭,即使鐵石之人,聽了也會心酸。很多人異口同聲地說:“朱奇是天下少有、人間罕見的大好心人,實在死得太冤太慘了。真是‘好心被雷打’呀!”

被雷電擊中致死乃屬自然現象,但人們卻認為他“好心沒有得到好報”,實在枉屈好人。此後,“好心被雷打”便成為泉州俗語,還有這則動人的故事,在老百姓中流傳著。

 

賊性不改誤終身

清朝末年,泉州南門外某村有個小偷,其真實姓名已無人知道,只因他生得身材矮瘦,猴頭鼠耳,兩眼細小,聲音低微而被眾人起個綽號叫做“歹子鼠”。

歹子鼠的祖父是個有錢人,全靠雙手勤勞種田兼做小生意發家。歹子鼠的父親就不同了,每天睡到日照屁股還不起床,吃要爽,穿要晃(衣服要漂亮),作穡貓貓相(勞動不積極),還經常喝酒串戲和賭博,錢花光了,就變賣田園厝宅,終於家道敗落,淪為破落戶。傳到歹子鼠就只剩下兩間破屋和一丘瘦田。

歹子鼠從小好吃懶做,沒吃的沒錢花就去做“免本生意—偷”。起初他偷蔬菜來煮,失主認為這是小事不與計較。誰知歹子鼠卻得寸進尺,習以為常,今天偷這家,明天偷那家。有一次,他竟然偷捉財主的雞,被惡少抓到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村人期望他能從此改過,但是,這個歹子鼠好了傷疤忘了痛。一天夜裏,他到山上偷人家的地瓜,幸虧沒人發現。他吃著甜地瓜,心裏很高興。地瓜吃完了,他又摸黑挑著籃子去作案。這回,他逃不掉了,被村民抓來五花大綁地吊在祠堂口示眾。後來,又把他吊得雙腳離地,幾個後生家你一拳,我一腳,像蕩秋千似的把他打得半死不活。鄉里老大還當著眾人的面高聲地說:“要看賊打,不要看賊吃!”以此教育村裏人。

歹子鼠長到二十多歲,仍然賊皮賊骨,原性不改。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歹子鼠比兔子更不如,不管本村或是外村,親戚或是朋友,都是他行竊的對象。有一次,在月黑風高的夜裏,他到外村翻牆人屋偷了人家的金銀首飾,賣錢後添置一套新衣服鞋帽穿戴,又到酒店好好享受幾餐,再到煙花院去風流快活幾夜。誰知樂極生悲,他竟然染上“楊梅瘡”(一種性病),實在痛苦不堪,只好請醫上藥,折騰了半個月才治好,但是錢財都花完了,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到了三十多歲,歹子鼠還討不到老婆,因為他的名聲實在太壞了,誰家願意將黃花閨女送到“虎口”去呢?無可奈何歹子鼠只得與本村一個年齡比他大十多歲的寡婦名叫環阿湊合。這寡婦是個正經人,她經常規勸歹子鼠好好勞動,重新做人。可是,歹子鼠口是心非,總是改不掉偷竊的劣根。

有一年七月普度,他陪著環阿回娘家,受到丈母娘盛情款待。歹子鼠受寵若驚,大模大樣,談笑風生,好不暢快!那天晚上,客人紛紛人席,菜肴很豐盛,歹子鼠就毫不客氣地大吃大喝,享盡口福。

待客人吃飽喝足紛紛離席回家後,他岳母看到天上沒有月亮,夜路很難行走,便再三挽留女兒和女婿,在家裏住一宿。歹子鼠乘著酒興執意要回家,說什麼家裏萬萬不能沒有人,否則小偷乘虛而人,家中的損失就大了。這正是“有做賊心,才知賊情”。岳母不敢強留,只好讓他獨自回家,並對他言明要留女兒多住兩天。

歹子鼠回家後,酒性已退,頭腦清醒,可是,躺在床上總是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心裏老是想著:“岳母家還有一條蒸熟的大魚沒有上桌,要是把這條大魚偷來,自己可以獨自享受一兩天,那該多好呀!”於是,他趕緊重新穿上衣服,關好門戶,連夜出動,直奔岳母家。將近半夜時候,歹子鼠撬開岳母家的門,躡手躡腳地躥人廚房,一雙賊眼溜來溜去,找遍了廚房的每一個角落,都沒有看見那條大魚,急得滿頭大汗。他不甘心就此空手而歸,便坐在廚房裏沉思,細細地琢磨著偷魚的訣竅。俗語說:“佬仔‘狀元才’。”歹子鼠終於想出了“妙計”來他斷斷續續地發出貓叫的聲音。岳母聽到貓叫聲,擔心那條大魚被貓偷吃掉,就推醒身邊熟睡的女兒,焦急地問道:“環阿,醒醒吧!貓來了,你把那條大魚放在什麼地方?”女兒聽後,就滿有把握地說:“媽呀!請你放心!我把大魚放在小筐裏,拴上麻繩吊在水井半空冰冷著,絕對不會出問題的!咱們安安心心地睡吧!”這幾句話全部被歹子鼠聽得一清二楚。他立即快步走到水井旁邊,拉起繩索,那條大魚便順利地得手了。他偷到大魚後順手連筐子也帶走,得意洋洋地回家,安安穩穩地睡到第二天的日上三竿之時。真是“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第二天早上,妻子環阿因昨夜丟失大魚提前回家,很氣憤地向歹子鼠訴說昨夜丟魚的怪事,想請他解開這個謎。誰知歹子鼠聽了,竟然哈哈大笑,還恬不知恥地向妻子講述昨夜怎樣運用“妙計”偷魚的詳細經過妻子聽罷,怒不可遏,上前一步,狠狠地打他一個耳光,並大聲罵道:“你真沒有良心!賊膽包天,竟然偷到丈母娘家裏。我與你從此一刀兩斷,一了百了!”她氣衝衝地轉身回房間收拾行李,流著淚水,獨自回娘家去,再也沒有回來了!

後來,歹子鼠仍舊是“狗改不了吃屎”,最終成為無依無靠、沒人可憐的孤老。眾人都痛駡他:“賊性不改誤終身。”這句話在泉州民間中流傳成為俗語,從反面用來教育後人不做壞事,立志做個有作為的人。

 

家神通外鬼

人們在談論疑難案件之時,常常會提到“家神通外鬼”這句泉州俗語。意思是說在錯綜複雜的案情之中,作案者與受害者的某個家庭成員有著微妙的關係。這句俗語出自吳複善斷疑案的故事。

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泉州南門外磁灶村人吳複,在江蘇省溧水縣任知縣。他熟悉風俗民情,處事精明能幹,注重調查研究,善於判斷疑案,受到百姓擁戴。他善判疑案的事蹟,在古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智囊補》一書中,有簡短的記載。話說溧水縣城附近的農村,有一個青年名叫陳德,父母早逝,獨自依靠種田過日子。經過多年辛勤勞動和儉樸支出,他家裏有了一定積蓄。經過媒人前來提親,他選擇了一個有姿色的林氏為妻。婚後,夫婦感情融洽,但是手頭拮据。為了改變現狀,夫妻經過多次商議後,陳德便毅然遠離家鄉,到臨清縣去做工掙錢;林氏留在家裏,依靠紡紗織布來維持日常生活。陳德因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而且收人微薄,所以平時想要回家一趟談何容易?正如俗語所說的“貨離鄉貴,人離鄉賤”。
三年後,陳德由於在臨清縣兢兢業業地辛勤勞動,且又省吃儉用地安排生活,已經積蓄了五十兩白銀。離家多年的陳德十分思念家中的嬌妻,立即辭了工,收拾行裝,回歸故里。

陳德歸心似箭,不敢在途中逗留,眼看離家越來越近,心裏便有說不出的愉悅。當他走到離家鄉還有十五裏之遙的水心橋時,眼看天色將晚,且又下著細雨,心想:“晚上一個人單獨行走不夠安全,身上所帶的白銀若被賊人搶劫,自己三年來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豈不在頃刻之間盡皆付諸東流?回到家裏還拿什麼東西去見愛妻呢?”他猶豫地停下腳步,細心地觀察四周環境,發現前後左右連一個人影也沒有,便心生一計,馬上解下裝著五十兩白銀的包袱,將它穩穩當當地藏在第三條橋板下的橋墩洞穴內,才心情輕鬆地繼續趕路。

將近二更時分,陳德滿心喜悅地走到自家門前,隨即舉手急促地敲門,可是,屋子裏面沒有絲毫動靜。過了好長時間,林氏才慢慢地出來開門。陳德因為太愛自己的妻子了,以為她是過於貪睡才遲來開門,不忍心責怪她半句。陳德吃過飯後,上床休息時,將三年來自己在外漂泊的實情,一五一十地向妻子傾訴;還把在途中因為預防被賊搶劫,于水心橋第三橋墩藏銀的全部經過,詳詳細細地說給妻子聽,並準備明天一大早將白銀取回。還說要用這筆積蓄好好地安排以後的生活,夫妻倆再也不分開了,要安安穩穩地過好日子。妻子聽後,深信不疑,繼續與陳德親密地交談。不久,夫妻便雙雙人睡。

第二天清晨,陳德急忙起身上路,輕鬆愉快地走到水心橋第三條橋板前。在蹲下往橋墩洞穴裏取白銀時,豈料那裝著五十兩白銀的包袱竟然不翼而飛!他大吃一驚,百思不解其故,只好垂頭喪氣,腳步沉重地一步步走回家。

林氏看見陳德空手歸來,頓時怒目相視,大聲辱駡道:“你出門已經整整三年,全不念及家中的妻子,明明是在外面亂花亂用,沒有掙到幾個錢回家,反而胡說什麼白銀被賊所偷,真是大頭大面恬不知恥!你還算男子漢嗎?”

陳德既不明不白地丟失五十兩白銀,又被妻子毫不留情地辱駡一頓,滿腹的冤枉氣實在難以消除,便躺在床上細想著該如何追查丟失的銀子。他猛然想起知縣吳複善斷疑案,便懇請村裏的私塾先生代寫了告狀書,隨即送達溧水縣衙門裏。

吳知縣接到告狀書後,先仔細推敲狀詞的內容,再認真聽取原告訴說案情。他沉思了一會兒,認定這個案件的第一個知情者就是林氏,主要問題就出在她的身上,便笑著對陳德說:“你把妻子當作心腹,卻不知道妻子另有心腹,也就是‘家神通外鬼’呀!”陳德聽了,半信半疑地說:“一切望老爺明斷就是。”

吳知縣立即命令衙役拘捕林氏前來審問:“大膽林氏,陳德失銀之事,你可知道內情?從實招來!”林氏跪在公堂上,大聲哭啼喊叫:“民女無辜,一身清白,實不知情,萬望老爺明察!”陳德看到愛妻哭得像個淚人兒,心裏十分憐惜,便跪在公堂上聲稱:“小民丟失白銀之事,就不再追究了,情願撤訴。懇請老爺釋放林氏回家。”吳知縣心中有數,便略施小計,把驚堂木一拍,大聲責斥陳德道:“大膽刁民,竟然謊稱丟銀,捉弄本官,該當何罪?”陳德連忙磕頭求饒:“小民該死,乞望老爺恕罪!”吳知縣不由分說將陳德關人監獄,把林氏安撫一番再當堂釋放。

吳知縣立即派遣一個聰明能幹的衙役,打扮成乞丐的模樣尾隨林氏之後,並在她家附近暗中觀察。俗語說:“狐狸的尾是藏不住的。”左鄰張奴是個不務正業的好色之徒,聽說林氏無罪釋放歸來,急忙來到林氏家中道賀。兩人相見後,歡聲笑語地交談了好久,互相眉來眼去,感情極其親密。這種表現絕非鄰居之間的一般交往。正是“甕底的苕菜—有一絪(因)”。其中必有原因。衙役趕緊將親眼看到的一切回縣衙稟報。吳知縣聽罷,立刻命令衙役趕到林氏家中,將林、張兩人逮捕歸案。吳知縣升堂審訊時,林氏在鐵的事實面前,無可奈何地吐露實情。張奴也不敢隱瞞醜事,從實招供。陳德失銀的疑案終於真相大白。吳知縣將陳德無罪釋放。林、張二犯罪有應得,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俗語說:“木有本,水有源。”原來,當年陳德離家往臨清縣做工後,林氏在家料理家務,平靜地過日子但時間一長,她漸漸感到空房寂寞,經不起左鄰張奴的勾引,與其私通,感情親密,勝似夫妻。那天晚上,陳德歸家急促地敲門之時,林氏和張奴正好在房中尋歡作樂。她突然聽到外面的敲門聲,萬分恐慌,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張奴更是嚇得面如土色,渾身發抖,無路可逃,只好鑽人床底下躲避。林氏待到神魂稍定後才出去開門,並採取“瞞天過海”之計,向陳德大獻殷勤,使其不會產生任何懷疑。在陳德對林氏詳細地講述藏銀的經過時,張奴正好靜靜地躲在床底下,聽得一清二楚。等到陳德和林氏熟睡之後,張奴便乘機從後門溜之大吉,並連夜趕往水心橋,找准倒數第三條橋板前橋墩的洞穴裏,搶先將陳德所藏的裝著五十兩白銀的包袱竊走,讓陳德次日早上來水心橋取銀時一無所獲。

自明朝到現在,“家神通外鬼”這句俗語連同這則故事,一直在泉州一帶廣泛地流傳。

 

姻緣天註定 媒人不要請

古今中外發生的愛情糾紛真是千奇百怪,層出不窮。“姻緣天註定,媒人不要請”就是一句關於婚姻愛情的訓誡性的泉州俗語。這句俗語嚴厲地批判某些有勢利眼的人在婚姻問題上重財輕情的錯誤思想與行為。它來源於古代一位泉州籍知縣的斷案故事。

明朝英宗時,泉州南門外磁灶人吳複,以“一個書籠、一個頭桶”告禦狀恢復名譽,又經考試選拔當了江蘇省溧水縣學訓導,後因有政績提升為知縣。在溧水縣任職期間,他巧判了一起欺貧悔婚的婚姻糾紛案,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被民間傳為佳話。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溧水縣的錢員外與林秀才是鄰居,又是多年的好友,平時稱兄道弟,來往極其親密。有一年,錢員外與林秀才倆的夫人碰巧同時懷孕,兩家都覺得喜氣臨門,心情舒暢。在一次家宴上,錢員外與林秀才開懷暢飲,無所不談,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錢員外為了附庸風雅,就主動提出:“我願與秀才世代友好下去,如果雙方的妻子都生男孩就結拜為異姓兄弟,要是雙方都生女孩就結為姐妹,若一方生男孩一方生女孩,將來就結為夫妻,算是指腹為婚。”林秀才欣然同意。然後各自在協約上簽字以示慎重。

後來,林秀才的妻子喜得男孩,取名林文。錢員外的妻子生個女孩,人稱錢小姐。他倆自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都知道有指腹為婚的關係,更加互相關心,真誠相待,情投意合。雙方的父母對此姻緣都感到非常滿意,左鄰右舍也很羡慕。

天有不測風雲,林秀才不幸患病,把家裏的積蓄都花光了,連性命也沒有保住,正是所謂“傢伙了,秀才無”從此,林文和母親相依為命,過著窮苦的日子。錢員外對林文的艱難處境不僅沒有一絲同情和接濟,而且在態度上變得很冷漠,不許錢小姐與林文繼續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錢員外對待林文的態度從冷淡逐漸變得疏遠、蔑視,並想到悔婚。錢小姐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大為不滿,對父親說:“北宋相府千金劉月娥結彩樓招親,把繡球拋給乞丐呂蒙正,心甘情願地與他一起住破窯。後來.呂蒙正參加科舉高中狀元,官居一品。我要學習相府千金,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毫無怨言!”錢員外見女兒鐵了心腸,就將她關閉在繡房內。錢小姐無力反抗,只好呆在繡房裏唉聲歎氣,長夜難眠,顏容消瘦,無精打采,飽受咫尺天涯的痛苦。

有一天,錢員外吩咐家廚備辦了一桌豐盛的宴席,並且發出紅帖邀請林文前來赴宴。俗語說:“吉凶未來,先有預兆”前後的種種跡象,讓林文預感到錢員外不懷好意,可能會在今日的宴席上脅迫他退婚(古代凡指腹為婚或者行聘訂婚均屬合法,受到當時法律保護,只有男方寫休書以後,才算解除婚約),便做好充分思想準備,以免到時措手不及,誤了終身大事。

林文心裏有了底,就大膽地應邀赴宴。事實果然不出所料,錢員外在酒過數巡之後,便大聲地說:“我家財萬貫居全縣之首,官員鄉紳交陪甚廣,堪稱‘財勢兩全’。”席間有人附和:“是!是!的確是這樣。”接著,錢員外把話鋒一轉,問道:“林文,請講講你身世如何?與小女的婚約是否門當戶對?”林文知是詭計,便一言不發,以沉默來表示最有力的反抗。錢員外JIAN笑著說:“你既然無言以答,那就自覺寫休書吧!”林文認為此時無聲勝有聲,與這種人有理是說不清的,還是三緘其口。錢員外終於兇相畢露地發出威脅:“你在我的手中,要寫也得寫,不寫也得寫,否則有你的苦頭吃!”林文不甘示弱地說:“我寫!你快拿文房四寶來!”錢員外很高興地叫家丁一一照辦。只見林文在紙上寫著“此書與你改嫁不許再人吾門”(那時還沒有使用標點符號)十二個字,並簽署名字,然後將毛筆擲於地上,不辭而別。錢員外不知其中的真意,便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讀為“此書與你改嫁,不許再人吾門”。看完以後,錢員外便心滿意足地將它好好收藏。

林文回到家裏,心裏非常氣憤,立即提筆寫狀詞:“先父在世時,員外與其好,往來極親密,情誼如手足。吾與錢小姐,系指腹為婚,自幼兩無猜,相親又相愛。家父病故後,境況不如前,員外起僥心,不念舊交情。小生受冷落,其女遭關禁,今又施毒計,欺貧來悔婚。事出無奈何,只得來告狀,乞望縣太爺,為小生做主。”寫畢,林文將狀紙送達溧水縣衙。
吳知縣看完林文的狀詞,升堂開審,把驚堂木一拍,對錢員外喝道:“大膽刁民,你身為員外,本應安分守法,如今欺貧悔婚太不該,必須從實招來!”錢員外詭辯道:“老朽實在冤枉呀!只因林文遊手好閒,不求上進,前程渺茫,無力成家。老朽惟恐小女的終身被誤,後經雙方協商妥善處理,林文親手寫的休書在此,乞望老爺明鑒!”吳複看完林文寫的“休書”,覺得非常模棱兩可,能以正反兩種意思解讀。再仔細端詳林文,只見他容貌端莊,眉目清秀,文質彬彬,氣度不凡,一點也不像錢員外所說的那樣子。再認真一想覺得此事有蹊蹺,必須細訪查清才能明斷,立即宣佈退堂,另日再審。

吳知縣將林文帶到後堂,態度和藹地詢問其身世和婚姻糾紛詳情。林文口齒伶俐,對答如流。吳知縣又問道:“你既寫了休書,又來告狀是何道理?”林文申辯道:“這哪里是什麼‘休書’呀!我為了擺脫險境寫十二個字,以四個字為一小節,表明心跡,與錢員外理解的完全相反。”吳知縣覺得林文十分靈巧,可堪栽培,便好言好語地叫林文回家。吳知縣心中有數,決定將計就計,因而專心思考二審時如何巧判此案。

錢員外回家後,細細琢磨吳知縣責斥“欺貧悔婚太不該”這句話的分量,認識到自己罪責難逃,但又想到“錢了人無事”這句俗語,便準備兩張各四百兩的銀票收藏在身上,心想:“哪只老鼠不偷油?哪只饞貓不吃魚?到時見機使用,扭轉局面,讓案情起死回生。”吳知縣再次升堂時說:“經本官詳細調查,原告的狀詞句句是實,被告所說全是謊言,且‘休書’有歧義。被告該當何罪?”錢員外磕頭懇求道:“只要老爺判決‘休書’有效,老朽願給林文足夠的補償。”吳知縣說:“‘休書’當然有效。你要給他什麼補償呢?”錢員外說:“四百兩銀票當場兌現。”昊知縣問:“還有什麼表示?”錢員外素知老爺是清官,於是硬著頭皮說;“孝敬四百兩銀票給老爺買茶,請笑納。”吳知縣欣然地收下兩張銀票後繼續說:“本官欲為令愛擇婿,請你先提出條件。”錢員外以為勝訴在握,便提出四條:“家財無千也八百,外貌俊秀內聰明,縣學讀書求前程,小女心裏又滿意。”吳知縣爽朗地說:“‘休書’有效,內容是‘此書與你,改嫁不許,再人吾門。’如今林文符合你提出的四個條件:補償買茶全歸他,英俊聰慧在眼前,准人縣學去深造,令愛早已心相許。因此,本官判決林文為你的賢婿。你們還有什麼話要說嗎?”錢員外敬佩地說:“老爺明鏡高懸,老朽一切遵命。”林文激動地說:“老爺明斷巧判,小生感恩不盡。”此案經昊知縣的巧判,終於以各方皆大歡喜告終。

後來,林文刻苦攻讀,高中進士,官任禦史,封平西侯,那是後話。從此,“姻緣天註定,媒人不要請”成為俗語,連同這則故事在泉州民間流傳。

 

藥單看做家信

泉州俗語“大麥看做韭菜”、“草頭看做洋參”和“藥單看做家信”都是比喻生活中的一種誤會。“藥單”是泉州方言,處方的意思。這個俗語故事出處離奇曲折,真實生動。

清朝後期,泉州南門外賴厝村有個賢慧婦女林惜娟,丈夫早年去世,留下一男孩姓賴名叫阿明。惜娟年輕守寡,阿明便是她最大的安慰和寄託。孤兒寡母舉目無親相依為命地過著貧困的日子。那時候,泉州人有到南洋群島去謀生的習慣。為了儘快地擺脫家庭窮苦的惡劣處境,林惜娟把心一橫,就將尚未成年的心肝寶貝阿明,交托給遠房堂親帶到遠隔千里的南洋去謀生。臨別時,兒子緊抱著母親低聲地哭泣,難分難舍地祝願母親多多保重身體。母親也流著眼淚,用雙手輕輕地摸著兒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兒啊!你到南洋以後,一定要常寄信回來,免得你母親在家掛念!要記住:注意身體健康,凡事小心謹慎,要聽老闆的話,不怕受苦受累,絕對不要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

阿明初到他邦異域,人生地不熟,全靠堂親的擔保舉薦,才幸運地在一家經營土產的小店鋪裏當小夥計。店老闆看見阿明年紀小,只供給他每天三頓飯,還有春秋各兩套衣服,工錢卻很少很少,實際上就是過著度嘴飽的生活呀。不過,這也總算有了一個安身之處。阿明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要適應當地氣候,學習外國語言,瞭解風俗習慣,熟悉買賣的生意經等。這一切他都得從頭學起。

光陰好似流水,一晃就是三年。這時,阿明已經長大成人為了多賺些錢,他離開了小店鋪,到碼頭上做苦力,替人家搬運。平時,他依靠出力流汗得來的辛苦錢,除了支付省吃儉用的日常生活開銷以外,到了年終的時候,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樣重體力勞動的艱苦生活,他又勉勉強強地度過了好幾年。由於他相信命運跟他作對,所以總是感到平生不得志,並由此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說話時理不直氣不壯。因此,他從來沒有寄過一塊錢回家,也不敢將自己艱苦的生活狀況寫信告訴母親,甚至連母親多次從家鄉寄來的信,也一封都沒有回復。然而在唐山家中,艱難度日的林惜娟日夜思念兒子,幾乎望眼欲穿。對於毫無音訊的兒子,老母親只得想開點,聽天由命,順其自然。

冬至過後,林惜娟忽然想到村中有位著名的老中醫,醫術很高,德性很好,又有文才,樂於助人,便登門懇請他代寫家信給南洋的兒子她坐在老中醫對面,然後慢慢地對他說:“我今年已經將近六十歲了,老邁體弱,好像風中的蠟燭,希望在南洋謀生的兒子能夠念及母親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之苦,從速回家來讓我看一看。”可是,老中醫因年事已高,眼花耳聾,別人說的話聽不清楚,只朦朦朧朧地看到她老態龍鍾,邊說邊在胸前比畫,誤認為她在訴說病情,要求開藥單給她治病。待她把話說完,老中醫以為她身體虛弱,就隨手拿起毛筆,刷刷刷地在紙上端端正正地寫著“知母、乳香、半夏、當歸”四味中藥的名稱。老中醫認定林惜娟病情較輕,沒有在藥單上每味中藥之後明確地寫著幾錢幾分的重量,只是口頭交代藥量可以隨意,然後將藥單交給她。林惜娟很高興地接過藥單,也沒有認真聽清楚他說什麼,況且自己又不識字,就誤將藥單當作家信帶回來,小心地把它裝入早已托人寫好地址的信封,立即寄給遠在南洋的兒子。

春節來臨,南洋的華僑按照泉州的風俗,家家戶戶歡度新年。這時,賴阿明喜出望外地接到母親寄來的家信。他雙手麻利地將信封拆開,只見紙上簡潔地寫著八個字,他感到非常奇怪。請了幾位識字人代讀,也無法解釋家信的意思是什麼。後來,他只好拿著家信走到遠處向一位德高望重、學識高深的同鄉長輩虛心求教那長輩拿著家信認真地、反復地看了又看、讀了又讀,最後頭腦冷靜地思考了好久,才望文生義地說:“這是一封別出心裁、構思獨特的家信:‘知母’是要你做兒子的知曉母親是怎樣含辛茹苦地把你哺育成人;‘乳香’是要你好好地回憶幼年的時候吸吮母親乳汁的香味,現在長大了絕不能忘恩負義;‘半夏’是指夏季的一半,即農曆的‘夏至’季節;‘當歸’是要你在五月半應當準時歸家與母親見面。”這些話,句句打動著遠在南洋兒子的心,思念母親之情油然而生,兩行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真是“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意思是成心辦的事不成,無意中的行動卻產生了好的結果)”。

冬去春到,時來運轉。恰好有位熱心腸的同鄉親友,看到賴阿明頭腦靈活,為人忠厚,做事勤快,大有培養前途,只是懷才不遇,便資助他做生意,月初在公司賒欠批發,月底來公司裏結賬付款,賣不完的還可以退貨。經過數月的苦心經營,阿明竟然發了財,他想起家信中母親的殷切教誨,便趕緊清理店務,收拾行裝,買好船票,迅速起程。夏至時,他果然按約返家與母親團聚母子久別重逢,感慨萬端。兩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高興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從此,“藥單看做家信”這句俗語連同這動聽的故事便在泉州僑鄉和南洋各地流傳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