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市源流

作者:佚名  來源:《晉江縣誌》1998.03.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市源流

據考證,晉江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1960年前後,文物工作者先後在青陽、內坑等地發現琢磨精細的石碌、石斧等原始生產工具,經鑒定為新石器時代居住於此的先民們的遺物。

晉江縣的人口,按民族考其來源,最早起源于古越族,大量的則來自中原的漢族。

春秋戰國時期,晉江縣為越地。越國遺民南下時,同當地部分土著居民融合,成為後來的閩越國民。秦漢以後,尤其是西晉末年後,漢族大量南遷,久而久之,越族即全部漢化。

漢族南來,始自秦漢。秦平南越,“使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分佈於閩、粵、贛、五嶺等地,與當地人融合。“以謫徙民,與越雜處為一支。從秦至西晉五百年間,從贛南入閩西,再移至漳泉等地。”見莊為璣《晉江新志》至於回族、佘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是唐宋以後陸續由外地遷入晉江的。

按姓氏考其來源,有遠有近,從中原遷來,有先有後,子孫繁衍,由少到多。晉江家族,多系聚族而居,全縣上千個鄉村中,多則萬人,少則數百人。始祖創業以後,即修族譜、建宗祠、設祭祀、明輩序、立族長。婚姻大事,家家相助,迎神械鬥,鄉鄉相應,遂成為家族與鄉裏聯結、血緣與地緣併合的鄉族。

西晉之前,晉江姓氏無考。“晉永嘉時,中州板蕩,衣冠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無複北歸,故六朝間仕宦名績,鮮有聞者”見陳雲程《閩中摭聞》。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南北朝梁時南安郡有姓,即黃、林、單、威、仇。晉江今域時屬南安郡。

據清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晉江縣誌》及《安海志》等記載,晉江縣含今鯉城區唐及唐以後各朝於志乘中出現的姓氏如下:

唐有周、袁、王、孫、蔡、鄔、歐陽、李、謝、許、潘、傅、楊、吳、薛、張、康、萬等十八姓;

五代又有曾、方、譚、董、高、留姓;

宋又有:錢、蘇、安、洪、崔、韓、劉、梁、呂、石、朱、段、宋、郭、柯、趙、藍、戴、儲、童、侯、辜、莊、卓、顏、丁、力、徐、羅、公、辛、夏、熊、葉、紀、史、魏、鐘、施、孔、翁、邵、尤、唐、連、廖、彭、鄧、賴、程、余、白、馬、阮、範、聶、田、牟、蒲、申屠六十姓;

元又有金、龔、粘、諸葛姓;

明又有:馮、顧、黎、秦、常、賀、麥、鄒、倪、章、任、曹、鮑、沙、柳、溫、姚、陶、包、饒、杜、佘、韋、項、伍、易、塗、俞、百、閻、翟、穆、嚴、幹、祖、邢、迭、世、富、湯、屈、弋、權、路等四十四姓;

清又有:封、聊、蓋、車、裴、池、盛、桂、艾、遊、練、鄞、商、諸、毛、祁、齊、尹、甘、伯等二十姓。

宋以後各姓,絕大多數由舊志“選舉”中採錄,均系住居晉江含今鯉城區三世及三世以上居民。

據譜諜及口碑相傳,晉江部分望族大姓來源:

青陽蔡氏,唐開元年間713741其姓有五人于青梅山之陽開店,以餉行旅,世代繁衍,後分派晉江各地。

龜湖許氏,唐中和年間881884,其始祖侍禦公由光州固始出鎮泉、漳,卜居晉江瑤林,後遷石龜,族遂蕃盛。

靈水吳氏,其祖來源於五代。

陳埭陳氏,五代泉南觀察使陳洪進築埭墾田其埭後稱“陳埭”,族人移居其地。

安海高氏,五代後高▓守泉州死事,葬陶冶陽,子朝奉、宣奉徙居安平今安海守塋,遂為大族。

安海安氏,宋開寶年間(968975唐名臣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徙居灣海今安海,易灣為安。宋時與高、安並為安海大族者尚有黃、葉、李姓。

青陽莊氏,宋代由永春遷居青陽。

海柯氏,南宋紹興間11311162由縣水溝頭徙安平,遂成大族。

衙口施氏,南宋淳熙時遷入。

粘厝埔粘氏,其先始自金源,元時入閩,家于晉江十七、八都潯美埸今龍湖鄉衙口,後成大族。

新州陳氏,元時遷入。

涵口陳氏,其先居莆田,元時移居青陽,後一派分導涵口。

龜湖周氏,元時遷入。

錦亭陳氏,元時遷入。

港邊佘氏,元時遷入。

沙塘王氏,元末潮州路總管王翰由粵入閩,寓居沙堤即今沙塘,後留次子王仲于沙塘,為沙塘王氏開基祖。

陳埭丁氏,明初卜居陳江,數世之後遂成大族。

東石黃氏,明時遷入。

永甯黃氏,明時遷入。

西邊林,明時遷入。

郭松蔡,明時遷入。

福全陳,明時遷入。

福全蔣,明時遷入。

張林張,明時遷入。

池店李,明時遷入。

後洋楊,明時遷入。

蘇厝蘇,明時遷入。

1988年全縣的姓氏計有: 陳、蔡、林、王、吳、李、黃、張、施、許、洪、楊、曾、莊、蘇、謝、丁、鄭、柯、郭、邱、顏、周、劉、倪、高、朱、姚、盧、尤、蕭、賴、胡、呂、沈、翁、徐、傅、紀、龔、魏、何、卓、孫、葉、柳、唐、伍、邵、雷、潘、留、董、粘、鐘、康、江、阮、侯、范、汪、田、杜、餘、鮑、余、桂、薛、溫、趙、駱、廖、宋、姜、房、辛、鄧、程、史、池、石、商、韓、季、安、崔、辜、蔣、塗、詹、藍、陸、戴、勤、白、馬、蒲、卞、金、童、君、歐陽等102姓,以陳、蔡、林、王、吳、李、黃、張、施、許等10姓最多。

 

姓氏及其郡望表

姓氏

郡 望

堂 號

姓氏

郡 望

堂 號

潁川、廣陵

飛錢、鼇頭、德星

繩武、陳江、魯旗

德泉

河東、東平

渭水、著存

濟陽

蕙陽、荔譜

椒裏、安定

忠孝

西河、下邳

忠孝、問禮、九牧

博陵

 

太原

三槐、開閩、槐庭

馮翊

 

延陵

讓德、讓水、種德

滎陽

 

隴西

儒林

彭城

鎮閩

江夏

紫雲、龍溪、金敦

燕山

隴西、濟陽

 

清河、南陽

百忍、金鑒、鑒湖

梅嶺

潯江

潯海、恒忠

吳興、臨濮

潯海、錢江

潁川

飛錢

高陽、汝南

長興、瑤林、泰嶽

鳳山

京兆、東平

 

河南、扶風

敦睦、河東

巨鹿、任城

 

魯國

琅琊

廬江、陳郡

 

汝南、廬江

篤佑、發達、濂溪

西河、南陽

 

弘農、彭城

沛國、中山、德馨

歐陽

渤海

文獻

千乘

 

樂安、東苑

 

渤海、遼東

河南

有繼

南陽、下邳

淩雲

敦煌、豫章

六桂、三瑞

河東

仰峰

弘農、天水

四知、棲霞、道南

晉陽

北海

武功、扶風

蘆山

北平、原門

 

魯國、廬陵

三省、魯陽

京兆、漢陽

 

天水、會稽

錦繡

下邳、雁門

 

濟陽

聚書、陳江

上黨

 

濟陽、錢塘

瑞鵲

下邳

 

太原、馮翊

汾陽

天水

 

陳留、會稽

陳東、寶樹、金魚

河東

 

滎陽

南湖

平原、汲郡

沛國

吳興

 

天水、南陽、金城

天源

鹽官、錢塘

六桂

濟陽、淮陽

六桂

東海、高平

 

陳留

竹林、常興

清河、北地

雙鳳、版築、銀青

上穀

滬山

平陽、高陽

錦霞

高平

 

武陵

六桂

平陽

六桂

沛國、吳郡

紫陽、鳳陽

隴西

東平

吳興

南安

南陽、安定

高密

範陽

 

廣平、安定

 

吳興

 

京兆、溧陽

 

蘭陵、廣陵

芳遠

西河、陳留

 

潁川、松陽

版築

武威、渤海

三興

安定、新蔡

 

汝南

鼇城

穎川、南陽

 

河間

佛耳

渤海

 

汝南

中山

武陵

安平、福慶、鼇海

河南、平原

忠節

東裏、博陵

 

廣陵、譙國

注禮

南昌

 

濟陽

 

樂安

 

南陽、季山

 

豫章

六桂

扶風

 

陳留、內黃

 

河東

 

汝南、武威

清武、崇遠

濟陽

 

京兆、西河、廣平

 

彭城

 

天水

龍泰

雁門、渤海

 

河間、渤海、清河

繼述

魯國

 

 

機械變動

遷入

晉江唐以前早期外來移民,詳見本章第一節“源流”。入唐以後大批移民進入晉江共有三次。

第一次在唐初,嶺南行軍總管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軍隊駐紮閩南一帶,其部將許天正領兵駐守泉州,南下士兵與本地共同開發,相當一部分將士留居晉江。

第二次在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緒及其部屬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領軍隊經江西入福建。王潮應泉州父老之請,攻陷泉州城,殺貪官廖彥若,遂據泉州。其將士大部分留居晉江一帶。王潮鎮守泉州,實行招懷離散,均賦繕兵,地方安定。北方大量民眾不堪禍役,紛紛南下遷徙,卜居晉江,人口由此驟增。隨後,王審知繼王潮治閩,繼續推行與民休息,鼓勵通商,發展經濟的政策,收羅唐流亡人士,南遷民眾持續激增。

第三次在兩宋之交。時金人入侵,中原人民不堪北方金朝統治者的蹂躪,紛紛渡江入閩。單趙氏皇族,據《泉州府志》稱:“初置院時,宗子三百四十九人,嘉泰中至一千八百餘人。”其他民眾更多,這些移民相當部分散居晉江今域,建置田宅,繁衍子孫。

除上述三次大規模遷入外,尚有經商貿易、為官作宦、傳教播道、打工謀生等原因遷入晉江。尤其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發達,貿易興盛,一些外國、外地商賈來泉經商,很多即在泉州、晉江長期定居。

 

遷出

晉江縣人稠地瘠,歷史上,每逢兵荒馬亂、天災人禍年歲間,貧民百姓紛紛背井離鄉,外出謀生,人口大量外流。其人口流向,主要有四個方面。

移居臺灣。晉江縣地理上與臺灣一水之隔,語言相通,風俗相同,有著密切的血緣地緣關係。晉江人大量移居臺灣,有3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明天啟年間(1621~1627)。鄭芝龍在晉江、南安一帶招募貧民3000多人到臺灣開闢。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受明廷招撫後,在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支持下,又從福建沿海招集數萬名饑民到臺灣開墾,晉江有許多貧苦人前往。

第二次:清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于康熙元年,先後招接因清廷“遷界”而流離失所的福建沿海居民近二十萬人到臺灣墾殖,其中有不少晉江人。

第三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複與祖國統一後,清廷取消對臺灣的“海禁”,晉江縣遷居臺灣的人數日益增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開放晉江縣的蚶江港與臺灣的鹿港、八裏坌對渡後,遷台人數達到高潮。據泉州七十多部族譜記載,康、雍期間遷台族人僅一八〇人,乾、嘉期間多達1400人。據史料記載,從康熙二十二年至光緒年間二百多年中,大陸遷台人數累計320萬人,其中祖籍晉江的為數甚多。

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臺灣期間,大陸人移居臺灣雖受到一定的阻撓,但始終沒有中斷過。民國34年臺灣重歸祖國,晉江人東渡臺灣又陸續增多。1949年國民黨逃離大陸前夕,曾在晉江抓不少壯丁前往臺灣。也有一部分軍政人員隨國民黨逃往臺灣。據統計,民國35年臺灣人口中,祖籍福建的占80%左右,其中以泉州、漳州為最多,泉州約占44%。

僑居國外。歷史上晉江人有漂洋過海,往異邦經商行賈的習慣,且“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而成為華僑。晉江人出國成為華僑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宋元為出國初始期。宋元泉州設市舶司,泉州港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舶港,為晉江人出國提供了方便條件。在這期間,先後有人陸續往印尼、越南、菲律賓、爪哇、帝汶島、朝鮮、日本等國經商定居。以後,晉江人出國成風。

第二個時期,明清為出國興盛時期。這期間出國的人與日俱增,僅安海、石獅、永寧、深滬、金井、龍湖等鄉鎮的陳、黃、顏、柯、蔡、洪、吳、王、高等九姓十四部族譜統計,其族人僑居東南亞各國的由明代的八十一人發展到清代的四八〇人。

第三個時期,近現代為出國高峰期。抗日戰爭期間,晉江人出國達到高潮,成千上萬人為生活所迫,紛紛流往國外謀生。“每年福建有許多華僑出入,戰前廈門是他們出入的中心口岸,戰時這個中心口岸便移到晉江了”(見林觀得《福建地理》)。據劉芝田的《中菲關係史》記載:1947年至1950年,以遊歷省親的“非移民”資格入菲者,為數2745人;另有以學生資格進境者約1500人,其中絕大多數為晉江人。新中國成立後,據公安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從1953~1988年,全縣相繼批准出國定居人數達2.66萬人。

據1987年統計,全縣旅居國外的華僑和華裔人數多達94.45萬人,遍佈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絕大多數分佈在東南亞各國,以菲律賓為最多,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次之。

移居港澳。元明時,晉江已有人陸續到香港島嶼定居。香港開埠以後,晉江移居香港的人逐年增多,到民國19年前後,居港的晉江人數以千計。

抗日戰爭時期,不少晉江人逃往香港,其時居港的晉江人已近萬人。

大量移居香港是在抗戰勝利後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最多一年超過萬人。北角是填海而成的“新填地”,晉江人多數居住於此,北角遂有“小晉江”之稱。其時居港的晉江人有四至五萬人。

50年代中期以後,許多僑眷為了會親,紛紛通過各種管道往港,直至轟動一時的鯉魚門偷渡沉船慘劇發生後,才告中斷。

60年代後期至80年代,晉江人往港的絡繹不絕,形成高潮。據1953~1988年不完全統計,晉江人往港澳定居的計有6.32萬人。至1988年,全縣居於港澳的人數不下30萬人,約占港澳總人數的6%。

遷徙外縣。舊中國,晉江人遷徙外地者,多為戰亂和災害所迫。規模較大的始見於清初的“辛醜遷界”。

據莊為璣《晉江新志》記載,清初為了防衛鄭成功的明軍進攻,割斷鄭軍與沿海人民的聯繫,下令遷界,晉江沿海三十裏內的民眾,限三天內遷往內地,過期所有房屋付之一炬。居民除一部分隨鄭成功逃往臺灣外,一部分內遷南安、永春等地,晉江人口大減。

民國24年,晉江為洪水淹沒,受災面積六百平方公里,受災人口七萬戶38.5萬人,死亡102人。當時就有1000多戶遷移外地求生。(見《晉江概況》)

民國29年07月,日本侵略軍兩次從永甯外高、坑尾安心登陸,大肆燒殺姦淫、禍及永寧、梅林、港邊、沙美、岑兜、外高、浯沙、金埭、古厝、沙堤、郭坑、下宅、後杆柄等沿海一帶十三個村莊。村民被殺害八十多人,受傷十餘人。慘案發生後,人心惶惶,沿海居民紛紛遷往內地。據民國30年統計,因外出、遷移共減少1574戶,12600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除因平時工作調動等正常遷移外,晉江縣大批外遷的有兩次。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期間,為支援山區三線建設,遷出1.8萬人到三明、永安等地當工人、學徒,其中有部分家屬隨遷。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在青陽、安海、石獅等城鎮動員1945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外地山區插隊落戶,1976年後落實政策,多數通過招工複回原籍。

流動人口

新中國成立以前,每年農閒季節,特別是皖豫江浙發生大災年份,都有相當數量人口在晉江短暫停留,或乞討,或打短工。新中國成立後大為減少。

80年代以來,晉江縣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吸引全國各地到晉江務工經商的流動人口十五萬多人(不計算在晉江人口中),其中常年居住在晉江的有五萬多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