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市古遺址

作者:佚名  來源:《晉江縣誌》1998.03.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市古遺址

古文化遺址

晉江縣先後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新石器至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四處:內坑鄉思母山1處,縣城附近相距五百米左右的範圍內3處;還有深滬灣的古森林遺址。

 

思母山遺址

位於內坑鄉砌坑村西北的思母山南麓,1970年,該村興修水利時發現。採集有磨制石錛,方格形印紋陶片和網墜。今遺址被墾為農田並修築水渠。

 

下行遺址

位於青陽鎮下行村南,1958年建酒廠時在地層三.二米深處發現磨制石錛、石斧及火燒土。石錛、石斧由晉江縣博物館收藏。今遺址處已建上廠房、民房和修築水渠。

 

八仙山遺址

位於青陽鎮西一.五公里處的八仙山西麓,面積約五十平方米,1972年調查發現。地表有火燒土,採集到磨制、打制的石錛、石戈以及網墜,方格形印紋陶罐。遺物收藏于晉江縣博物館。遺址因建抽水機站而破壞殆盡。

 

嶺山遺址

位於青陽鎮西一公里處,面積約1500平方米。1974年平整土地開荒時被破壞。1975年農民開大井時在一.五米深處發現磨制的石錛十二件,打制的石錛一件,由縣博物館收藏。現地表已墾為農田。

 

深滬灣古森林遺址

位於深滬灣距海岸一百五十米的海灣中,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水深三至四米處發現直徑35至55釐米古樹幹十六根。幹高15至20米,豎立埋於海底,經廣東地質隊碳測定,這些樹幹為7000至7500年前的古森林遺存物。屬油杉,松科,常綠喬木,葉兩列式線形,扁平,上面中脈隆起,下面有多數平行氣帶,雌雄同株,毬果直立,圓柱形,長八至十八釐米,直徑四.五至六.五釐米,種鱗近圓形或橢圓形。

 

古窯址

清乾隆《晉江縣誌》載:“瓷器出晉江磁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甕之屬,甚饒足,並過洋。”清蔡永兼《西山雜誌》也載:“西晉武帝泰始元年(二六五),便由江南人來業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後施加工藝,釉彩青綠、青瓷各色。宋、元、明原陶。故磁灶以陶瓷而得名。”磁灶燒制陶瓷歷史悠久,窯地重疊,迄今發現南朝至明清的古窯址共十九處,分佈于梅溪兩岸,有的堆積層厚達二十四米。其產品豐富,釉彩多樣。宋元以來外銷亞非許多國家,為泉州古代外銷陶瓷的主要產地之一。

 

溪口山窯址

位於磁灶鎮下官路村西雙溪口處的溪口山西坡,長二百四十米、寬一百四十米,系南朝晚期延續至初唐的窯址,為泉州市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古窯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表雖已被墾為農田,窯址遭受嚴重破壞,但在田埂上及水溝邊還散佈著零碎瓷片和窯具,岸邊尚可見到一米左右的堆積層。產品以罐、缽、盆為主,碗、盞次之,還有盤、甕和盤口壺等。器物胎質堅硬,淺灰色,施青釉,大多粗而重,有的內壁留有手工製作的痕跡。

 

虎子山窯址

位於下灶村東北虎子山南坡,長三百米、寬一百五十米,系唐宋疊窯,整座山已墾為農田,窯址破壞嚴重,田埂上尚散佈成堆瓷片及窯具。產品以罐、甕為主,碗,盤次之,還有缸、缽、壺等。胎質堅細,胎淺灰色或灰白色,釉色有青釉、黃釉和褐釉。

 

金交椅山窯址

位於磁灶鎮溝邊村西的金交椅山西坡,長二百二十米、寬二百零五米,堆積層厚三.四米,純系宋窯,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產品以碗、罐、軍持、瓶為主,盞、注子、碟、盒次之。器形精巧,胎質薄,釉色光亮,以青、黑為主,多為外銷產品。

 

磁灶窯址

主要有土尾庵窯、蜘蛛山窯和童子山一窯、二窯,為宋元時期重要的外銷陶瓷窯口,列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土尾庵窯位於磁灶鎮嶺畔村北的土尾庵,長六十米,寬五十米,堆積層厚約三.五米。蜂蛛山窯在土尾庵窯之南,相距約一百米,長五十米,寬四十米,堆積層厚四.六米。童子山一窯、二窯在土尾庵窯對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長二百六十米,寬一百四十米,堆積層厚一.三米。主要產品有碗、盞、匙、杯、盤、盒、軍持、甕、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青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印花、堆花和繪花,花紋有龍紋、纏枝花紋、蓮瓣紋、牡丹花紋等。其產品大量外銷,居各窯之首。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青釉碟等專供外銷。

 

古窯址一覽表

名  稱

年 代

地  點

現  狀

狗仔山窯址

磁灶鎮狗仔山

建廠房被破壞

後山窯址

磁灶鎮下灶村

建民房被破壞

後壁山窯址

磁灶鎮下灶村

建民房被破壞

山坪窯址

磁灶鎮山坪山

建公路被破壞

溪乾山窯址

磁灶鎮溪乾山

修水利被破壞尚存11平方米

許山窯址

磁灶鎮許山

建民房被破壞

宮仔山窯址

磁灶鎮宮仔山

建廠房被破壞

大樹威窯址

磁灶鎮大樹威

建民房被破壞

宮前山窯址

磁灶鎮大埔村

修公路辟農田,被破壞

曾竹山窯址

磁灶鎮曾竹山

保存尚好

鎮宮山窯址

磁灶鎮嶺畔村

建民房被破壞

頂山尾窯址

磁灶鎮頂山尾

建民房被破壞

  

注:溪口山、虎子山、金交椅山、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一窯、二窯等7個窯址已作文字記述,故不入表。

 

永甯衛城

位於永甯鎮永寧村,東濱大海,北界祥芝,南連深滬、福全,西接龍湖,為海防要塞。清道光《晉江縣誌》載:“永寧城,在三十都。宋為水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江夏侯周德興改為衛,遣指揮童鼎築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廣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窩鋪三十有二。

為門五:南曰金鼇,北曰玉泉,東曰海寧,曰東瀛,西曰永清,各建樓其上,城外濠廣一丈六尺,間以大石,深淺不同,永樂十五年(1417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門各增築月城。正統八年(1443),都指揮劉亮、指揮同知錢輅於各門增置敵臺。成化六年(1470),門樓圮,指揮使楊戢重建。國朝康熙間,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賓修,令移駐提標左營遊擊於此。”永甯衛城牆壁內外系花崗岩條石縱橫間砌,中填以沙土,上鋪條石,置城垛。1956年城被拆毀,尚存殘牆162米,留有石碑記二方,崖刻三處。

 

福全城

位於金井鎮福全村,北接深滬,南連圍頭。宋、元、明間,為蕃舶出入之門戶,並為海防要地。洪武年間,為永甯衛所轄五個守禦千戶所之一。清道光《晉江縣誌》載:“福全城,在十五都。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興造為所城。週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鋪十有六,為門四,建樓其上。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增高城垣四尺,並築東、西、北三月城。正統八年都指揮劉亮、千戶蔣勇增築四門敵樓。國朝康熙十六年(1677),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賓修。”其城牆砌築與永寧城基本相同。1958年被拆毀,現尚存殘牆基八十五米,石碑記二方,崖刻四處。

 

歷代古城遺址一覽表

名 稱

地 點

沿  革

石湖城

蚶江鎮
石湖村

五代建,唐、宋有修葺,明末鄭成功再修。周長184丈,為門、窩鋪。清初廢。現有殘牆62米,殘碑

安海城

安海鎮

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鎮官建土城,疊石為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熊汝達、盧仲佃又築未就,邑紳柯實卿拆東橋石築成之,周長1027丈,高1.3丈,為門。清初廢

祥芝城

祥芝鎮

明江夏侯周德興建為司。周長150丈,窩鋪6,南北為門,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後廢

深滬城

深滬鎮

明江夏侯周德興建為司,周長150丈,高丈,窩鋪7,南北為門,各建樓。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後廢

烏潯城

深滬鎮
科任村

明江夏侯周德興建,周長150丈,高1.8丈,窩鋪,東西為門,各建樓,後廢

圍頭城

金井鎮
圍頭村

明江夏侯周德興造為司。周長160丈,高1.8丈,窩鋪,南北門,各建樓,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後廢

 

注:永甯衛城,福全城已作文字記述,故不入表。

 

白沙古戰場

位於東石鎮白沙村西的白沙灘,面積約二.五萬平方米,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鄭成功抗清時,以東石寨為指揮所,白沙灘為主要屯兵基地。清順治十二年(1655),鄭軍與清兵曾在這一帶打過一場拉鋸戰,白沙灘頭是兩軍爭奪之要地,故世稱“三日清,五日明”。現尚存有鄭氏屯兵城殘牆、國姓井和飲馬槽,並屢有刀、戟、炮諸兵器出土(大多存于南安縣石井鄭成功紀念館)。

 

獅峰山烽火臺

位於深滬鎮西頭村東的獅峰山(俗稱煙墩山)上,洪武二十年建,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基台、主座、烽火灶、煙口組成。基台為兩層,長十六米、寬八米,底層系花崗岩條石砌築而成,上層為三合土築牆,內填土作平臺,高一.四米。主座築於平臺東部,用花崗岩條石砌成,高九.四米。座上築烽火灶三個,灶頂各砌煙口一個,高約三.六米。1962年煙口被拆除,其餘保存完好。

 

已廢烽火臺一覽表

名  稱

地  點

沿  革

黎山烽火臺

內坑鄉黎山村西

宋建,民國初廢

石湖烽火臺

蚶江鎮石湖金釵山

宋建,明重修,近代廢

寶蓋山烽火臺

永甯鎮寶蓋山東峰

宋建,清廢

福全烽火臺

福全城南山

明建,清廢

岩峰烽火臺

金井鎮岩山

明建,清廢

馬山烽火臺

永和鄉馬山

明鄭成功建,後廢

岱峰烽火臺

東石鎮岱峰

明鄭成功建,後廢

 

古墓葬

一般墓葬

洋尾村唐墓群

磁灶鎮西南三公里洋尾村邊山坡的地下1.3~1.8米深處,有 7座唐代墓葬。1965~1970年當地群眾建房時先後發現。墓均坐北朝南,磚構,單室,卷頂,平面呈長方形,長2.65米、寬1.84米、高 1.6米。墓磚模印錢紋、穀穗、菊花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等圖案;封門磚模印陽文楷書“大方”二字。“四神”紋磚按東、西、南、北方位混築兩層。隨葬品有碗、盞、托杯、盤、灶、虎子,罐和盤口壺等。墓已被建房者破壞,墓磚都被當地農民搬去,隨葬品也大多被損壞。

 

葛洲唐貞觀四年墓

位於內坑鄉葛洲村南,1973年當地群眾平整土地時發現。墓坐西北朝東南,磚構,單室,卷頂,平面呈長方形,長2.71米、寬1.83米、高1.62米。墓磚模印錢紋、卷草、玉米花,旋紋或“四神”等圖案,有的還模印陽文“葬唐貞觀四年庚寅”銘文,為楷書反文。隨葬品有盤、盞、碗、虎子、五盅盤、罐、托杯、盤口壺、三足鼎、灶、匙等。收藏于晉江縣博物館。

 

砌坑武呂墓

位於內坑鄉砌坑村北的思母山麓,1974年興修水利時發現。始建年代無考,墓坐西朝東,磚構,單室,卷頂,平面呈長方形,長2.58米、寬1.82米、高1.70米。墓室後壁砌0.32米的方形龕。墓磚模印古錢、卷草、菊花、玉米花和“四神”等圖案;有的還模印陽文“武呂”兩字,為反文。隨葬品有碗四件,盤三件,五盅盤1件,盤口壺4件,硯臺一件,虎子一件,托杯二件,均上青釉。收藏于晉江縣博物館。

 

青陽唐墓

位於青陽鎮八角樓晉江實驗小學校舍地下深3.46米處,1986年擴建校舍時發現。始建年代無考。磚構,單室,卷頂,長2.65米、寬1.84米、高1.65米。出土的隨葬品有五盅盤、罐、托杯、碗等,完整的十三件,殘缺的三件,並有模印魚紋,穀穗紋或草花紋磚六件。收藏于晉江縣博物館。

 

名人墓葬

唐秘中書丞施公始祖墓

位於龍湖鄉前港村西,坐西北朝東南,風字形。前立墓碑,上刻“錢江唐秘中書丞施公始祖暨妣宜人許氏墳”。1989年旅菲錢江聯合會暨新加坡、香港、臺灣諸族人捐資修建陵園,占地1900餘平方米。

 

周紹基墓

位於金井鎮圍頭村中。周紹基,宋末進士,為晉江周姓之始祖。從宋幼主入閩後避居該村,元初卒,葬於此。墓坐西朝東,三合土構築,呈“風”字形,占地80平方米。墓堆為圓形,高1.3米、直徑2.4米。墓前豎有花崗岩石碑,兩側各立3根獅子頭短方形柱。

 

粘氏始祖博溫察爾墓

位於永甯鎮沙堤村西。粘博溫察爾,北宋時金國金源郡王八世孫,官至河中府。元至正間避亂飛舟入閩,先居永甯楊丹,後其子遷居衙口,為晉江粘姓之始祖,其裔有的分居臺灣已達 200餘年。墓坐東朝西,三合土構築,封土堆呈方形,占地240平方米。墓前立有花崗岩石碑,上刻楷書“粘氏始祖墓”。

 

陳琛墓

位於紫帽鄉梧垵村南秀林山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琛,字思獻,號紫峰,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江西按察提學僉事,理學家,著有《四書淺說》、《易經通典》,卒後特祠於學宮。墓坐西朝東,三合土構築,為方形封土堆。高1.65米、寬1.36米。內分五室,系其夫妻及父母合葬。花崗岩石墓碑上刻楷書“贈承德郎南京吏部考司主事質齋陳公暨欽差提督學校江西按司僉事陳紫峰先生墓”。墓碑1960年被當地群眾移為門石。1988年發現,收藏於涵口陳紫峰紀念館。

 

俞大猷墓

位於磁灶鎮蘇安村北 400米處,列為福建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晉江河市(今屬鯉城區)人,嘉靖乙未科進士,抗倭名將,曆官總兵,卒贈左都督。墓坐南朝北,夫妻合葬,占地5500平方米。墓室磚砌,兩壙,外封三合土,長2.86米、寬2.96米、高2.38米。墓碑花崗岩石雕成,高2.45米、寬0.92米,上刻楷書“皇明都督虛江俞公墓”。墓道兩旁所立石將軍兩尊尚保存完好,石馬,石虎、石羊和石望柱均被毀,墓室曾被盜。1988年發現墓誌銘,收藏于晉江縣博物館。

 

汪芳山墓

位於深滬鎮東南一公里的烏墩山,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汪芳山,四川成都人,明嘉靖間任深滬巡檢司。清道光《晉江縣誌》載:“嘉靖間,倭寇劫掠深滬,芳山脫民使走,自禦之,不敵而死,民葬於此,祠祀之。”墓坐西朝東,三合土方形封土堆,長2.42米、寬2.08米、高1.46米,占地 150平方米。花崗岩石墓碑立於墓前,上刻“大明節義汪公墓”。

 

高三弟墓

位於蚶江鎮石湖村南,墓坐東朝西,三合土圓形封土堆。直徑1.6米、高1.83米,占地15平方米。墓碑高0.92米、寬0.43米,上刻“攻倭陣亡壯士高三弟墳”。

 

莊用賓墓

位於磁灶鎮宅內村南大鵬山北麓。莊用賓,字君采,號方塘,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曆官刑部員外郎、浙江按察僉事、給事中。倭寇進攻泉州時,他與其弟率鄉丁英勇抗擊,直搗寇巢。卒後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贈太僕寺少卿。墓坐西南朝東北,三合土構築方形封土堆,占地1500平方米。墓室被盜,墓碑已毀。

 

何炯墓

位於紫帽鄉竹轎山南麓。何炯,字思默,喬遠之父,嘉靖中應貢,試內廷。世宗閱其文,親擢第一,授安福訓導,著有《清源文獻》。墓坐西北朝東南,三合土構築,方形封土堆。墓已被盜。墓前石雕散落於水庫旁,現存有文職翁仲兩尊,石獅、石麒麟、石羊各一對。

 

何喬遠墓

位於紫帽鄉竹轎山上。何喬遠,字樨孝,炯之仲子,明萬曆十四年進士,官至光祿卿,卒贈工部尚書,予祭葬,並特祠於學宮。生平著述不可殫舉,最著名為《名山藏》、《閩書》等。墓坐北朝南,為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占地4200餘平方米。墓已被盜,墓前石雕、碑亭、牌坊也廢於近代,現僅存石馬一件,望柱一根。

 

林欲廈墓

位於羅山鄉佘店村後堡,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欲廈,字從奐,明萬曆十四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墓坐北朝南,為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占地2760米。墓前立有石獅子柱 6根,石翁仲文武職各一尊,鎮墓獸六件。

 

林武苴墓

位於內坑鄉黃塘村鷹兔山,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武苴,明萬曆二十年武進士,官至左國柱光祿大夫,加太保都督,殉職於廣西。墓坐北朝南,為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占地2000平方米。墓前兩側立有石將軍、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

 

林欲棟墓

位於紫帽鄉東眉山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欲棟,字世隆,武苴子,明萬曆二十三年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官至工部尚書,年90卒。墓坐東朝西,為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占地1500平方米。墓道兩側立有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中置八卦石香爐一座。

 

張瑞圖墓

位於青陽鎮塔仔山上,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瑞圖,字長公,又字無畫,明萬曆三十五年中探花,官至建極殿大學士,加少師,為明代著名書法家。墓原葬於青陽鎮下行村北,1956年基建時遷葬於此。墓坐西朝東,三合土圓堆形,直徑 1.8米、高0.96米,上鑲碗片為“下行張相國”五字,無墓碑。墓誌銘存於其後裔家。

 

李卓吾妻黃氏墓

位於紫帽鄉張園村東,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李贄,字宏甫,號卓吾,明代思想家,官至雲南姚安知府,其妻黃氏誥封為宜人,萬曆十六年葬於此。墓坐北朝南,三合土方形封土堆,占地面積 500平方米。墓碑為花崗岩石雕成,中刻“明誥封宜人李卓吾妻黃氏墓”,上款刻“卓吾老子書”,下款刻“萬曆戊子婿莊純甫立”。墓前立石望柱一對,高3.94米;左側立蔡承恩所撰“憲碑”一方。

 

吳魯墓

位於磁灶鎮張林村馬鞍山。吳魯,字肅堂,號且園,清光緒十六年(1890)恩科狀元,官至吉林提學使,誥授資政大夫。墓坐北朝南,磚構,方形,外封三合土,占地 250平方米。墓已被盜,墓碑及墓前裝飾物均被毀。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