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文祠書院祠堂名宅

作者:佚名  來源:《晉江縣誌》1998.03.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文祠書院祠堂名宅

朱文公祠

位於東石鎮鼇頭村中。建于明初,清光緒十年(1884)重修,是晉江縣保存較完整的文祠,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坐北朝南,五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面積190平方米。內祀南宋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現尚存木制牌位1方,高0.72米、寬0.18米,上刻陽文行書“宋徽國公朱夫子神位”。

 

石井書院

位於安海鎮,始建於南宋嘉定四年(1211)。清道光《晉江縣誌》載曰:“石井書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鎮,名鼇頭精舍。宋紹興初,吏部郎朱松嘗為鎮官與士人講學,後其子朱熹官同安,至鎮訪父,時與父客耆士論說經義,鎮人益勤於學。嘉定四年,鎮官游絳白郡守鄒應龍,建書院於鎮西,如州、縣學之制,命通判朱在(在,文公子)董其事。建大成殿、尊德堂,立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齋,繪二先生像于尊德堂,異室而祀焉。”後歲久傾圮,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明末再次傾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重建。書院坐北朝南,由進門、大成殿、尊德堂及兩側廂房所組成,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現尊德堂已毀,僅存大成殿,系五開間,重簷歇山式。

 

祠堂名宅

蔡氏宗祠

位於青陽鎮梅山,始建于宋,歷代重修。民國間被日本飛機炸毀,1988年華僑捐資重建,木構架,按清代晚期規格復原。祠坐南朝北,由照牆、門樓、廳堂組成,占地面積944平方米,為五開間單簷硬山式。

 

丁氏宗祠

位於陳埭鎮岸兜村,始建于明初,是晉江縣僅存的回民祀祖之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系四世祖丁善遵父命而營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毀于兵燹,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建,並加以擴大,清代進行過四次大修,1984年又全面整修。祠坐北朝南,由門樓、廳堂、後堂和左右廂房組成,占地面積765平方米。門樓與後堂五開間,而廳堂則三開間,單獨建於中央平臺上,由門樓、後堂和兩側廊廡環護,構成漢字“回”字形,並在後堂的東北部削去一角,形似漢字楷書之右折筆法,以示意後裔不可忘本。整座建築形制奇特,具有回族特色。

1985年,宗祠辟為晉江縣博物館陳埭回族史館。

 

丁毅齋宗祠

位於陳埭鎮鵬頭村。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清乾隆十一年(1746)修廳堂,嘉慶十七年(1812)大修。祠坐東朝西,由門樓、廳堂、廂房組成,五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460平方米。祠記憶體有清嘉慶重修碑記一方,大門上匾額“汾江毅齋丁公宗祠”,行書,為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施氏宗祠

位於龍湖鄉衙口村,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04),清順治十八年(1661)遷界時毀,康熙二十六年(1687)靖海侯施琅重建,現保存完好,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坐北朝南,由門樓、廳堂、後堂和廂房組成,占地1004平方米。記憶體康熙二十八年施琅親撰《為念丁卯年冬複建是祠》碑記一方,還有為施世倫而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額一塊。

1986年,宗祠辟為晉江縣博物館施琅紀念館。

 

林氏宗祠

位於陳埭鎮西濱村,建于明,修於清。祠坐東朝西,由門樓、廳堂、後堂、兩側廂房組成,占地面積864平方米。系五開間單簷硬山式,木構架為抬梁式、穿鬥式混合結構,大部分尚保留明代風格。廳堂梢間還作通道直通後堂,具有明代建築特色。

 

李氏宗祠

位於池店鄉池店村,建於明,清重修。由門樓、廳堂、拜亭、後堂組成,三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556平方米。其特點是門樓、廳堂、後堂的坐向各異。祠內牆上嵌有重修碑記二方及李英《修洛陽橋碑記》一方。1988年華僑捐資整修,現辟為晉江縣博物館李英紀念館。

 

蔡道憲祠

位於東石鎮塔頭村中,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於乾隆年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蔡道憲,字元白,號江門。明崇禎十年進士,初授大理推官,後補長沙推官,著有《誨後詩集》。崇禎十六年八月廿六日,在湖南嶽州(今岳陽市)因頑抗農民起義軍,被捕後為張獻忠刺死,時年29歲。明王朝贈為太僕少卿,後加贈太僕寺卿,諡忠毅,祀於本裏學宮。

祠坐東朝西,由門樓、廳堂組成,三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門樓前軒廊木構架以三層三跳接簷檁,跳首雕龍,鬥座雕臥獅。鬥作八角、圓形、蓮瓣、荷花四式,簷下雕花籃吊筒8個,工藝精細,結構嚴謹。祠內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寬0.97米,碑額雕雙龍,中刻篆書“禦制”。正面鐫清乾隆皇帝所題挽詩,楷書,56字,背面刻大學士蔡新撰書的蔡道憲事蹟,楷書,356字。

 

檗谷黃氏大宗祠

位於東石鎮檗穀村中。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民國六年(1917)重修。祠坐北朝南,由門樓、廳堂所組成。面寬21米、進深44米。高13.74米,整座為抬梁式木構架。祠前有七階大埕,名曰七星埕。埕寬24米,深221米。祠共有柱72支,匾額36塊。匾均為該村黃姓歷代職官所立。它是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宗祠。

 

丁氏祖宅

位於陳埭鎮花廳口村鳳山尾,始建於元末,歷代均有重修,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埭丁氏系回族,其祖先為阿拉伯人後裔,三世祖丁夔,四世祖丁善於元至正末徙居陳埭建此宅。宅坐東朝西,單進單間,長4.3米、寬3.2米,磚石混築牆,架檁木置瓦,卷棚頂。

 

李英故居

位於池店鄉池店村,建於明代。李英,字俊育,因排行第五,俗稱李五,明代鉅賈,為人隨和,樂善好施,曾出資增高洛陽橋而垂名後世。其故居為三座五開間建築並列,由進門、廳堂、後堂及廂房組成,面寬63米、進深43.4米。三座均為單簷硬山式,磚石混築牆,內分九院,而出水歸一院,屬明代建築風貌。由於年久失修,已部分破損。

 

莊用賓故居

俗稱莊宅,位於青陽鎮大井口,建於明中葉,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宅坐南朝北,進門則向東,主要建築有門樓、廳堂、後堂,系五開間單簷硬山式,木構架為抬梁式、穿鬥式混合結構,屬明代建築風格。埕前建有回廊,東側建馬房和伙夫間。廳堂前的庭院內開井二口,號稱“龍目”。進口大門,門樓和廳堂上分別懸掛“一門忠孝”、“忠孝一門”,“萬古綱常”、“鄉會魁選”、“會元”等匾額五塊。

 

狀元衙

位於青陽鎮大井口,系明萬曆狀元莊際昌府第,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莊際昌,字景說,號羹若,用賓曾孫,明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會試、殿試皆第一。天啟元年(1621)補授翰林院修撰,召修國史。崇禎間,晉升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讀,授記注。52歲卒,贈詹事府詹事。著有《羹若文集》、《霞棲藏稿》等。

該府第坐南朝北,進門向西,三進。衙堂建於前院,坐東朝西,面寬五間,進深七間,單簷硬山式,面積378平方米,大門及後衙堂各存有“狀元”匾額一方。

 

張瑞圖故居

位於青陽鎮下行村,建於明。坐南朝北,由進門、廳堂、後堂組成,為五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800餘平方米。現僅存後堂。

 

丁拱辰故居

位於陳埭鎮岸兜村,清末建,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丁拱辰,又名君軫,字淑原,號南星,是中國近代著名軍火學家,著有《演炮圖說》、《演炮圖說後編》、《增補則克錄》、《西洋軍火圖編》等,受到魏源、林則徐、鄧廷楨的推重;還撰有小說《荔鏡西廂》。其故居坐東朝西,由門樓、廳堂、廂堂組成,進門向北,為三開間單簷硬山式,占地258平方米。

 

陳紫峰故居

位於陳埭鎮涵口村中,建於明,清末華僑陳淑錦重建,改為六座五開間、單簷硬山式東西相向的建築群,占地2150平方米。每座均由門樓、廳堂、廂房組成。其石雕、木雕、泥塑工藝頗為精美,大門上懸掛著清末狀元吳魯題“紫峰陳先生故宅”匾額。

 

涵口古建築群

位於陳埭鎮涵口村,由明建的陳紫峰祠、石埋祖厝,容齋宗祠、正通官衙及清建的陳氏宗祠和民國建的陳煙德厝組成,占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座並排,坐南朝北,均為五開間單簷硬山式。1989年,陳紫峰祠由華僑捐資修建,辟為晉江縣博物館陳紫峰紀念館。

 

古檗山莊

位於東石鎮檗穀村北,建於清末民初,占地1.7萬平方米,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莊園圍牆成四方圓角形,坐西北朝東南,中軸線依次為進門、坊門、半月池及黃秀娘家族墓十座,四周建“景行”、“瞻遠山居”、“景庵”、“檗蔭樓”、“息廬”五座中西混合式建築形成群體。進門匾額外楷書“黃氏檗莊”,內篆書“終為史莊”,分別為名家張謇、陳寶琛筆跡。坊門及五座建築牆上刻有名人題詠一百九十余方,題詠者有孫文、張謇、黃炎培、王大欣、鄭孝胥、陳寶琛、康有為、梁啟超、蔡楮仁、章炳麟、唐紹儀、吳昌碩、林紓、芸英、汪兆銘、梅蘭芳、董榮光、王善全、李厚基、吳增、呂景端、黃仲訓、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其書法有行、草、楷、篆、隸,堪稱近代書法大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