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市佛教

作者:佚名  來源:《晉江縣誌》1998.03.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市佛教

傳播

佛教傳入閩南甚早。據《名勝志》載,晉江流域最早的佛教寺是延福寺。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建于豐州城西南,距九日山二裏許。唐大曆三年(768),移寺址於九日山下。南朝時,印度高僧到延福寺翻譯佛教《金剛經》。據《泉州府志》記,宋朝曾會修寺碑銘雲:“昔天竺三藏拘那羅陀,梁普通中(520~527)泛大海來中國,途經茲寺,因取梵文,譯正了義,傳授及今,後學賴也。”

唐代,晉江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垂拱二年(686),泉州城區建蓮花道場(今開元寺)。晉江置縣後創建的著名佛教寺院有開元寺、鎮國東禪寺、青陽的法雲寺等10所。今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的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唐末,黃滔撰《泉州開元寺佛殿碑銘》,記載開元寺的歷史、傳說和興旺情況。

五代,王審知治閩,崇尚佛教,在閩中建佛寺267座。王延彬治泉,捐田舍宅大造寺院54座,在晉江縣所建佛寺中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陸寺、崇先廣教寺和靈秀山的空相院等11座。今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的立姿石觀音雕像。泉州文管會保存有紀年為南唐保大四年(946)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

晉江縣佛教的傳播,雖然受唐會昌武宗“滅佛”之打擊,其傳播仍逐漸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互融會,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學體系。各家宗派學說競立,匯成卷帙浩瀚,內容深博的佛學經藏,研究佛學思想的風氣大盛。如縣城開元寺唐代的開山祖師匡護,善講《上生經》,聽眾“驟致千人”;寺僧會音“精通內典,廣傳《法華》、《上生》二經”;釋叔端,學通《唯識》、《維摩》、《俱舍》諸論,學識淵博,著有經論數十卷。其門下弟子道昭,深通《唯識》,著作《真師唯識論解》80卷,時人稱為“唯識大師”。據開元寺《紫雲開士傳》記載,唐與五代,僅開元寺門下就有各派佛學宗師34人,其中以禪、淨土、唯識和南山律宗為最盛行。

宋代,晉江縣唐、五代遺下的較大規模佛寺得到重修,且新建佛寺26座。其中較有名的是崇福寺、南天寺、法石寺、南華寺和虎岫寺(道廟改建)。宋室南渡,經濟拮据,大量發賣道牒,放開度僧的限制,出家僧尼人數遽增,僅縣城裏幾座規模較大的寺院,住寺僧尼總數就達七八千人,因而保持“泉南佛國”的稱譽。泉州開元寺中的水陸寺,保存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六角形陀羅尼經幢構件,為僧人元昭、宗美所撰立,還有天聖九年(1031)的加句靈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而泉州承天寺尚保存有淳化二年(991)和天聖三年的加句靈驗佛頂陀羅尼經幢。這反映北宋晉江佛教的興盛。

宋代,晉江的佛教宗風尤盛。有不少高僧、宗匠,在與宋儒的佛、儒論爭中,做出重大貢獻。南宋的新儒學者,大量攝取佛學精華融入理學體系。自從朱熹在晉江宣導義理之學後,研究理學之風大盛,出現不少理學名家和論著。因此,有些佛學宗師在學佛的同時,又兼通儒術,以便與儒家爭辯抗衡。如開元寺僧定諸,“學佛而儒術兼通”,與當時名士曾會友善,唱酬詩篇,收入《群乘》。僧宗達善世學,有詩名,主張“正心誠意”的理學家兩知泉州的真德秀,對他很推崇。又如招慶和尚,為人說法,或引用儒家經論,或演繹老莊道學,無不通達。

宋代晉江的佛學在與儒家爭論的同時,不同宗派的學說也開始互相融合,漸趨統一,並逐漸以禪、淨二宗的簡易法門為指歸。故皆稱為“簡易法門”。此後,兩宗又再趨統一,提出“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的禪淨雙修。他們拋開文字傳教,推行簡易修持,容易為缺乏文化而又要求信仰的廣大民眾所接受,因而受到人們普遍的信仰和崇奉。佛教也因此蛻變為滿足人們“有求必應”的現世利益的精神寄託,並與晉江縣民間世俗的雜神信仰相混合而逐漸走向世俗化。如開元寺拜庭的兩座紹興十五年(1145)建的婆羅門教式石佛塔,左邊一座的須彌座上刻“右南廂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錢造寶塔二座,同祈平安”。此即為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物證。

元代,晉江的佛教繼續世俗化。元朝統治者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並蓄態度,在泉州(晉江)出現世界各大宗教自傳共存的盛況。《元典章》記載,按元朝制度,僧人可規避差役,且僧人在“朝賀班次”及“于祝聖處祈禱”均排前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等率軍征爪哇、從後渚港放洋,無功而返,受到“杖責”和“沒其家資三分之一”的處分。為此,亦黑迷失在晉江城裏“特發誠心,謹施淨財,廣宣梵典”。他於延祐三年(1316)給所施捨的全國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經記》碑留念,碑中提到受施捨的泉州路(包括晉江縣)著名的佛教寺庵接待有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大開元寺、水陸寺、法石寺、積善寺、西禪寺、香積寺、招福寺、封崇寺、明心寺、清源洞、齊雲洞、楞伽寺和延福寺17座。僧人和教徒又自建彌陀岩(1364)、碧霄岩(1292)、六勝塔(1336~1339)。承天寺保存有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佛教石爐,爐蓋刻:“泉城孫府前,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與十方檀信同發誠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爐入于靈應禪寺,永充供養。祈求現世康安,預布來生福果者。”這是元代晉江佛教世俗化的物證。

明清兩代,晉江縣佛教進入衰微的時期。統治者對佛教雖沒有明顯的貶抑,但重視與支持卻大不如前。明代中後期,泉州地方政府不僅聽任豪強勢族侵奪寺產,甚至“奉例變賣”寺產以充“兵餉”。明嘉靖前,晉江縣共有寺產98頃又8.3畝,後被官府奉例變賣,連同其他侵損的寺產達87.15頃,剩下的11頃多,又先後被“豪強和悍惡佃戶吞占”,以至寺產蕩然無存。加以官府苛征,“餉額在寺,法重僧逋”,迫使不少寺院“僧亡寺廢”。清代,地方政府對寺院的建立和寺產的數額都有嚴格的限制,影響佛教寺院的發展。

從明初至清中葉的460多年間,晉江縣僅建寺院9座。然而毀于明末清初的“倭患”和“遷界”的寺廟,卻多達20多座,其中建于唐宋間的古寺被毀的就有法雲寺、方廣寺、崇真寺、普照寺、廣教寺、安福寺、龍興寺、報恩寺等。此外,還有廢於清代中後期的寺院,如鎮國東禪寺、竺細庵等。

清末以來,晉江縣佛門興起一種寺僧收度女眾帶發出家弟子(菜姑)的新事。按佛教規定,女眾要求出家,必須由尼僧為其落發剃度。但近代以來,閩南一帶已少見有落發出家的尼僧,只由寺僧按收度在家女居士的規儀,受以“三皈五戒”或“菩薩戒”,即可讓其出家住寺,並穿起袈裟,參與世俗的佛事活動。這些菜姑大都來自農村的勞動婦女,文化素養低,宗教意識淡薄,但對神佛的信仰卻很專誠。

民國初年,晉江社會上曾興起一股破除迷信,驅逐僧尼,沒收寺產,興辦新學的風潮,晉江佛教也受到波及。其時,京、滬一帶佛教界人士正在開展佛化運動,晉江縣佛教界一些較有見識的僧俗人士,邀請京、滬著名高僧和居士來晉江縣講學弘法,發起佛學革新運動。佛化運動不僅使晉江佛教界人士受到深刻的佛學教育,也使社會各界人士改變原來對佛教的偏見。甚至有些知識青年,包括原來破除迷信時反對佛教的青年,先後皈依佛教,成為佛教居士,從此,晉江出現佛教居士。佛教居士積極配合晉江名僧轉道、性願、妙月諸大師,開展佛化運動。民國30年(1941),召開中國佛教會晉江分會會員代表大會,有會員793名,寺廟149座。又創立佛教研究和佛學教育機構,組織多種形式的弘法活動,舉辦各項“利樂眾生”的公益事業,如重興寺院、整頓寺規,創辦開元慈兒院、鸚山義務小學、崇福寺義診施藥處等。

晉江的佛化運動曾得到全國著名高僧太虛、圓瑛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以後,又有高僧弘一法師來晉江住錫弘化,晉江的佛教又出現新氣象,但這一盛況只維持到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勝利後,南洋交通恢復,晉江佛事活動盛行。

新中國成立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1年,成立中國佛教會晉江分會。合作化期間,寺產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菜姑有的入社務農,有的參加工作。1954年,全縣有住眾的寺院廟堂79座。1958年“大躍進”期間,因受“左”的思潮的影響,晉江縣有些地方提出若干時日“創造無宗教區”的口號。動員寺僧、菜姑還俗,同時採取並寺集中的辦法,把未還俗的出家徒眾,集中在指定的10所寺廟居住,並開辦制藥廠,讓他們參加勞動生產,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中,佛教被視為“四舊”而掃除,教徒被當作“牛鬼蛇神”而“橫掃”,法器被搗毀,寺廟被砸或被佔用,僧人和菜姑被趕出寺門。

1978年12月以後,國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和貫徹,晉江縣被破壞和佔用的寺廟,全部退還,有的還進行修建或擴建。“文化大革命”中被驅趕還俗的僧人和菜姑,又回到寺廟住持,並收度一些知識青年出家住寺。1982年後,晉江地方政府先後批准開放龍山寺、南天寺等10座佛教寺院。這些寺院大都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擴建。1984年02月,在泉州開元寺成立晉江縣佛教協會籌備委員會(原泉晉佛教協會),同年06月,在安海龍山寺正式設立晉江縣佛教協會,會長靜心。1985年,晉江縣有住眾的寺廟44座,102人。其中比丘13人、比丘尼6人、菜姑83人,受戒者61人。

晉江和泉州在中世紀曾一度成為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與日本的佛教交流尤為突出。近代以後,晉江縣有些寺僧南渡東南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建立衍傳中國佛教的基地。

 

日本

唐天寶間(742~755),晉江超功寺僧曇靜,隨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法。清順治十二年(1655),開元寺僧木庵應先期到日本的本師隱元和尚之召,率慈嶽、喝禪等僧人,從安海港放洋赴日本長崎。康熙三年木庵繼承隱元,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在日本建10座寺院,成為日本禪宗三大派系之一。追隨木庵東渡的法嗣有喝浪(俗名黃廣官)和尚與雕佛師範道生,都是安海人。如今日本黃檗宗萬福寺有分寺500多座,信徒2.5萬人。1979年、1983年、1984年和1986年,日本黃檗宗組團來開元寺朝拜,有些人還能用閩南語言誦念佛經,可見木庵對日本宗教文化影響之深遠。

歷史上日本亦有僧人到泉州。南宋嘉定十年(1217),慶政上人隨泉州回航商船到泉,在開元寺學法,回國時帶回泉州開元寺版《崇甯萬壽大藏》等兩部宋版《大藏經》,迄今仍珍藏日本宮內省圖書寮。鹹淳三年(1267),日本法師大拙祖能,率數十僧人到開元寺學禪,回國後在楞岩寺講學,從學者達3萬多人。

 

新加坡、馬來西亞

清末,安海龍山寺僧轉武在新加坡首建龍山精舍。民國2年前後,轉道、瑞等、轉岸前赴星、馬。抗戰前又有轉逢、宏船、廣洽、覺林、開論等赴星洲。1949年前後,有常凱、廣義、廣淨、廣余、廣周、覺悟等僧人到星洲。此後,於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赴星、馬的晉泉僧人有妙燈、晴暉、廣安等人。

晉泉旅居星、馬的僧人,于所在國建寺院,辦教育,廣渡信徒,弘揚佛法,為促進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團結星、馬各民族不同教派,發揮巨大作用。其中較負盛名的高僧有:

轉道

在新加坡與瑞等、轉岸合建普陀寺,並任天福宮主持,舉辦義診,被譽為“兒科活佛”。民國10年,在光明山建普覺寺,為星洲十方叢林。民國17年,在星洲組織中華佛教會,任會長。民國23年,組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民國27年,創辦英文佛教會。為中國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奠定基礎。並為重興和重修泉州開元寺作出巨大貢獻。

廣洽

為僧瑞等門徒,20年代出國居星洲龍山寺。曾任新加坡佛教會總會長,籌辦文殊中學、彌陀學校(原龍山學校)。

常凱

民國36年南渡星洲。1951年,創辦中華施診所,被譽為正骨科“醫聖”。1958年,在自建的伽陀精舍開辦國術及中醫正骨科研究班。1960年任星洲佛教總會弘法副主任。1987年,代表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回國參加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

宏船

在檳城建香林寺,兼任普陀寺住持。曾連任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任世界佛教僧伽會主席,創辦施診所和文殊中學。80年代以來,對重建泉州承天寺、慶蓮寺、安海龍山寺貢獻頗大。

廣義

原為泉州開元寺監院,1949年飛錫星、馬,曾任妙香林地藏寺住持,自建華岩精舍。

廣淨

原為泉州開元寺僧,1949年南渡星、馬,居妙香林地藏寺。1952年任龍山寺監院,創辦彌陀學校,創建龍山寺福緣慈善基金會。80年代以來,對家鄉雪峰寺、承天寺、開元寺的重修,做出重大貢獻。

妙燈

1957年赴星洲,主持修建普濟寺,協建文殊中學,組建佛教居士林,歷任星洲佛教總會副主席,兼理財務,主講光明山衛塞佛理講座,為佛教居士林佛青弘法團導師。倡辦泉州佛學苑,捐修南安雪峰寺。

晴暉

1957年南渡,住錫普明寺,協辦施診所,任該所理事,協辦彌陀、文殊、菩提等三校,任各校董事。1987年,捐資助辦泉州佛學苑,助修南安雪峰寺和惠安平山寺。

廣余

40年代卓錫南洋,主持重建馬來西亞檳城妙香林,興建普光寺,創辦佛教學校。

晉泉住錫星、馬僧人,大都在居留地建寺,作為海外弘揚佛法的基地,計有大小寺廟20多座。

龍山寺

宣統二年(1909),僧轉武建精舍。民國14年,瑞等擴建為龍山寺,為新加坡首刹。

普陀寺

民國02年,僧轉道建。歷任住持有轉岸、廣懿、廣周等人,宏船法師曾任方丈,廣純為當家。

普濟寺

1949年,僧轉解建。1960年,妙燈為監院。1979年,改稱普濟佛學研究院。

普覺寺

民國初僧轉道建。圓瑛、真任相繼住持。30年代末期,宏船為主持。1966年,舉辦水陸大法會,臺灣、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僧伽數千人雲集。

普明寺

抗戰前夕建,僧廣洽、晴暉曾任住持。

詹葡院

僧廣洽建,為淨修之所。

華嚴精舍

僧廣義建,自任當家。

伽陀精舍

僧常凱建。

馬來西亞方面,也有晉泉僧人創建住持寺院,如;

檳城妙香林地藏寺

抗戰前僧轉道建。圓瑛曾任方丈,廣洽、廣淨曾任主理,妙燈、廣餘相繼主持。

吉隆玻鶴鳴寺

僧廣餘為主持。

此外,晉泉僧人還在馬來西亞建巴生的龍寺、柔佛巴魯的寶蓮寺和芙蓉觀音亭等。

佛教總會

1950年,為新加坡的晉泉僧人宏船、常凱、廣洽、廣義、廣淨等倡辦,致力社會福利和文化教育事業。如定期舉行佛學理論講座,創辦菩提、文殊、彌陀學校和女子佛學院,創辦《南洋佛教》月刊,南洋佛學書局。此外,還有長青佛教文化服務社、菩提迦耶、佛教居士林、大覺寺和昆盧寺等佛經流通處。在社會福利方面,創辦佛教施診所、佛教群肅毒輔導組、佛教總會義山、大悲安老院、慈恩林老人院和萬佛堂養老院等。

 

菲律賓

民國26年,原泉州開元寺監院僧性願赴菲,擴建大乘信願寺。邀請晉泉僧人如滿、瑞今、覺定、善契、妙欽、妙訣赴菲。抗戰後,又有廣純、善戒、瑞耀、妙戒、心理等飛錫菲國。1950年,又建華藏寺,50年代,有道津、傳誨和李心蓮菜姑等赴菲。在卓錫菲國的出家徒眾中,有一部分為菜姑。她們募建佛寺,開辦學校,募資回國建佛寺等,做了大量工作。

性願

在泉州創辦月臺佛學研究社和鸚山義學。抗戰後,重建泉州百源銅佛寺和南安大慈林。1950年在菲創華藏寺,建能仁、善賢佛教學校,支持在家弟子陳珍珍居士創辦覺華佛學苑。

瑞今

晉江東石人,曾任養正僧學院院長,協辦《佛教公論》雜誌。民國37年,渡菲國任大乘信願寺住持。1957年,協辦能仁中學。在菲國建圓通寺為女眾道場。多次率團參加世界性佛教會議。創菲國佛教慈贈會。1981年,任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和世界華僧會榮譽主席。捐修晉江祖堂佛寺。

張文蓮

民國28年赴菲,建宿燕寺。1987年,在晉江宿燕寺創文蓮姑贈藥處。

瑞妙尼與李心蓮姑

1957年赴菲國,合建靈鷲寺。後瑞妙尼赴檀香山玉佛寺當住持。

晉泉赴菲佛教徒在外建寺,一般沿用家鄉佛寺名稱,較著名的有:

大乘信願寺 為菲首刹,性願建,瑞今任方丈。

普濟寺 瑞今建,廣純任當家。

普陀寺 心理為住持。

福泉寺 傳貫為住持。

崇福寺 元果建。

靈鷲寺 李心蓮、瑞妙尼建。

宿燕寺 張文蓮姑建。

海印寺 元敬姑、正義姑建。

蓮華寺 妙樹姑、宗道姑建。

天蓮寺 秀琴姑建。

隱秀寺 清和姑建。

觀音寺 桑蓮姑建。

晉泉佛教僧眾海外傳教,除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外,其他如印尼、美國,以至香港、澳門等地都有其足跡。如元果在香港建福慧精舍,並任香港佛教總會副會長;印尼的靈山寺、極樂寺、普門寺都有晉泉僧人住錫;美國檀香山玉佛寺、洛杉磯的觀音寺、華盛頓的覺林精舍,都有晉泉僧人住錫。

 

教徒

佛教徒向有“四眾弟子”之稱。四眾即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若把落發前在寺院修持苦行的“行者”加進去,則合稱為出家“五眾”。晉江縣另有一種全國僅見的女眾出家形式,稱為“菜(齋)姑”。她們不按佛制拜尼僧為其削髮剃度出家,卻拜僧人為皈依師,按僧人收度在家居士的規儀,授以“三皈五戒”或“菩薩戒”,即帶發出家住寺獨身修持。清末民初以來,晉江縣僧人收度菜姑出家之風盛行。據民國30年(1941)的資料統計,全縣70~80%的寺廟都有菜姑住褡,總人數超過僧人七八倍。

在家學佛的男女二眾,梵語男稱“優婆塞”(清信男),女稱“優婆夷”(清信女),俗稱男女居士,即居家奉佛之士的簡稱。佛教居士一定要拜僧尼為皈依師父,由其正式履行“三皈五戒”規儀,並按規戒在家持修學佛。民國初年,晉江佛教界開展佛化運動,有許多知識界人士皈依佛門,晉江開始出現居士佛教。明清和近代,晉江縣有不少佛教僧人、菜姑和居士,他們在本地組織佛教社團,弘揚佛法。

 

僧尼

出家

唐宋時期,要求出家得先投拜一位依照師父,在寺中披發服雜役,稱“行者”。經三年一次度僧期限到來,再報請官府甄別、批准,並通過僧試合格,登記入籍,發給度牒,然後正式剃度出家。最後,到官府指定的傳戒禪寺接受比丘或比丘尼戒,領取戒牒,取得合法僧尼資格。宋末與明初,官府曾一度濫發空白度牒,因而出現寺僧濫收僧徒現象。迨至乾隆十七年(1752),取消官府“試僧”、“給牒”的度僧制度,放任寺僧自由度眾。晉江縣兩派僧團,為蕃衍本派弟子,競爭度僧,以致出現佛門氾濫現象。

近代以後,晉江本地出家人越來越少,現有寺僧大半來自外縣或外省。這些寺僧的出家成分和動機較複雜,除一部分出身佛教家庭,或生後多病,或父母許願從小將其送入佛門,或半路出家(包括破產農民、商人、遊民、失意文人和政客)。他們出家手續簡便,只要教徒介紹,投拜一位寺僧作為依照師,便可剃度出家。再由依照師按本宗派的輩份字序賜給法名,便可住寺隨眾學習佛事經懺和佛門規儀。清末以降,晉江未見女眾削髮出家的尼僧,偶有所見,也是客籍過往住褡的。要求出家的女眾,則拜寺僧為師,受“三皈五戒”,即可帶發出家,稱“菜姑”,她們不在僧尼之列。近代閩南開壇傳戒的禪寺有開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最近一次是民國37年,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受戒僧尼要在頭頂炙灼十二點香疤,稱為“蘸頂香”,作為受戒標誌。

1980年後,地方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允許信徒出家自由,但要求按原來的佛教規制,對出家資格和條件審察,還補充規定要年滿18歲,出於自願,並具有中等文化水準以上。還規定可以自由還俗。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上通過決議,廢除漢僧受戒燒香疤的舊習。

宗派

晉江縣佛教僧團,長期存在著臨濟、曹洞兩大派系。兩派都屬南禪支脈。南禪于唐末分為南嶽(又分為臨濟、溈仰兩宗)、青原(又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兩系。宋初,兩派的嗣法宗師大都為福建人。如南嶽的懷海為長樂人,其嗣法弟子黃檗為福清人,青原法系宗師義存為南安人。南宋淳祐間(1241~1252),義存裔孫樗拙和尚,在南安建小雪峰寺,培養許多高僧。元末明初,臨、曹兩宗在閩南一度衰沉。明崇禎間(1628~1644),臨濟一脈再度興起,泉州大開元寺傳承臨濟黃檗法系,重振法門。清初,開元寺僧木庵,追隨隱元和尚,從安海出發,東渡日本傳教。曹洞一系,亦於明末清初,由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開山元來、元賢等法師大力闡揚,得以傳至今日。

近代至今,晉江佛教的臨、曹兩宗,參修法門早已互相滲透,但門戶分立之見仍很嚴重。他們競相收度出家、在家、菜姑等弟子,都以本系偏列輩份的字序命名。如晉江縣近代臨濟派系有“轉、瑞、廣、傳、道、法”諸字序,傳至現在,以“廣、傳、道”輩份居多;曹洞派現有兩支脈,一支以妙月的“妙”字為字首,有“妙、福、元、常、理”等字輩,現在以“福、元、常”諸字輩居多,另有一支以“性願”的“性”字輩為首,有“性、覺、妙、真、如”諸字輩。讓人們一聽法名,就知道其所屬宗派和輩份。

臨、曹兩派都有自己派下所屬的寺廟,如崇福寺作為曹派的祖堂,地方小寺廟大都成為傳承派系弟子的地方。不同派系寺院,除祖堂有不同敷設外,法堂敲打各種法器,也有不同節奏和規儀。

生活

大禪寺是僧團集居修道的處所,又稱十方叢林,即各地游方的僧人都可以掛單住褡。原晉江縣城的大開元寺,在全盛時期常住僧人以千計。此外,承天寺、崇福寺,雖不屬十方叢林,但也是本宗派僧團常住寺僧集居修持的大禪寺。閩南各地叢林禪寺,一直沿襲宋代懷海和尚制定的《叢林清規》(或稱《百丈清規》)。《清規》對僧人的組織、管理和生活禮軌都有嚴格的規定。如規定住寺僧人,每日要上殿(早晚課誦)、坐堂(法堂參禪)、誦戒、拜懺等,又強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守則。清初,僧官對寺僧的服飾也有嚴格的規定,如僧眾只能穿鼠灰色的布衣,住持穿褐色的布衣,舉行法會時穿緋紅色的袈裟。近代以來,晉江縣寺院已不再謹守《清規》,除早晚課誦和偶爾舉行的“打佛七”修持活動外,其他生活規儀都已廢弛。

晉江縣鄉鎮有許多小寺廟,通常住僧3~5人,大都為本家師徒或師兄弟,他們沒有《清規》的約束,日常禮佛課誦修持,隨個人自我德行道心安排。他們的生活來源各異,有的靠寺田自耕自食;香火旺盛的寺廟則靠賣香燭、供果,或蔔簽、添油及施主齋供香資;有的則由鄉里董事聘請出家人住寺照看香火。此外,許多小寺廟住僧還參加民間佛事活動,以增加收入。

民國初年,晉江縣推行佛化運動,圓瑛、轉道等大師,率先整頓開元寺規儀,恢復法堂規矩。此後,崇福寺、承天寺及城外一些大寺也都恢復法堂修持。抗日戰爭期間,佛化運動已近尾聲,民間佛事活動有所發展。特別戰後僑匯恢復,民間祈福酬願的佛事盛極一時,大部分寺僧都捲入佛事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民間佛事活動一度自行消失,有些僧人參加社會工作。如開元寺的僧元露,1950年還俗在永甯梅港中心小學任教;釋修聞、瑞苗於1952年先後到大田、德化行醫;瑞苗的弟子廣翰,還俗為地方幹部。有的與南洋有宗派關係的寺僧則設法出國。因此,晉江縣寺僧銳減,據1956年統計,只有56人。1958年,地方政府又動員寺僧還俗,餘下的僧人集中到幾座寺院,創辦制藥廠。“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被迫還俗。1980年之後,還俗的寺僧回歸佛門者不足10人,且年齡大都老化;新收度和外地來的中青年僧人為數不多,他們又大都散居地方小寺廟,日常持行修道自便。

 

菜(齋)姑

在家奉佛持長齋的人,晉江縣俗稱“吃菜”(閩南方語“菜”與“齋”同音)。男眾稱“菜叔”,女眾稱“菜姑”。此類“吃菜”教徒,家裏有淨修佛堂,富裕人家則離家獨建清淨佛堂,稱“齋堂”。如清初王元真在安海建復興堂,為離家淨修居處;康熙年間(1662~1722),洪窟村洪姓貞女建妙德堂淨修;乾隆間(1736~1795)三吳上慕村吳姓節婦洪鴛娘,矢志長齋奉佛,其子吳繩生為其建世齋堂;光緒間(1875~1908)安海鎮信女楊妲,獨建慎齋堂。清末以後,出家當菜姑之風大盛。民國4年,營邊村吳乃姑舍宅建清居堂,並延請其他菜姑與她共住淨修;民國五年,清末舉人曾振仲為安海曾笑姑建香蓮堂奉佛。此後逐漸出現由齋堂專修,發展到出家住寺。據1952年統計,全縣有齋堂18所,且都由私人齋堂轉變為外來菜姑常住的佛教寺廟,全縣80%以上的寺廟,都由菜姑住持。據1952年晉江縣佛教聯合會調查資料,海印寺、朵蓮寺、宿燕寺和慶蓮寺等4座寺院的菜姑103人,其中出身農戶的60人,小商和小手工業者26人,僑屬9人,其他8人。就出家情況看,自幼家貧失養,或隨母及其他親屬出家的32人;未婚青年受佛教家庭影響或拒婚出家的18人;中年婦女因喪夫或夫虐、姑惡等家庭變故而出家者40人;老年發心奉佛養靜的5人;寡老和殘廢無依收養入寺8人。從文化素質看,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19人,其他都是文盲或半文盲。

因菜姑大多文化素質不高,佛學意識淡薄,導致佛教與民間雜神信仰進一步的混雜不清。民國37年,晉江旅菲僑僧性願曾捐資委託在家女居士陳珍珍創辦覺華佛學苑,讓菜姑學習文化知識和佛學基礎理論。

 

居士

佛教居士,須投拜一位僧人為皈依師,履行“三皈五戒”儀式。晉江縣的佛教居士,有幾種不同的類型。有居家設佛堂、長齋奉佛的居士,俗稱男眾為“菜(齋)叔”。後來,“菜姑”成為女眾帶發出家住寺的專稱。而把在家婦女投師受皈戒的女居士,通稱為“菜友”。

長齋奉佛的菜叔,也有自建齋堂淨修或住寺奉佛的。如嘉慶間(1796~1820),菜叔黃溫記建慎齋堂,後由在家居士蘇鴻藻住持。清末鄭維叔建大本堂,蔡善德建方圓堂,鄭廣根建樂山堂。民國時期,林生花建紫竹林,楊謀舉重建並主持深滬慎德堂等。

民國以後,晉江縣有一批文化界人士,受佛化運動的影響,在弘一法師弘法的感化下,皈依佛教,成為新型的佛教居士,著名的有葉青眼、王振邦、周伯遒、龔念平、周子秀等人。葉青眼早年參加同盟會,後皈依佛教為居士,任職開元慈兒院,民國18年創婦女養老院,民國23年建溫陵養老院,翌年開辦平民救濟院等。居士龔念平,北京大學畢業,在泉中中學(今泉州六中)校長任內,曾當賣家產,資助學校經費,後皈依佛教。

有些知識界女青年,受佛化運動影響,皈依佛教,成為女界中新一代的佛教居士。如陳珍珍居士,出身書香門第,畢業於基督教會學校,後研究佛學,發心奉佛,投拜性願和尚為皈依師父,居家奉佛。1948年和1987年,兩度創辦佛學苑,提高閩南一帶“菜姑”的佛學素養。1988年,安海在家奉佛的女居士吳仁仁,組織安海佛教居士林,吸收在家奉佛的男女信徒入林,學習佛教規儀和佛學理論。

 

社團

法社

法社是在家和出家佛教徒的宗教信仰聯合團體,有嚴密組織,又有基金。近代以降,晉江縣城鄉有類似法社的組織,如淨蓮社、養蓮社、念佛會和助念團等,它們自建社、堂活動。如磁灶鄉在家居士吳傑自建養蓮社,安海黃衍姑結社于慎齋堂。有的則依附佛寺,定期舉行念佛會或齋會,如民國時期開元寺的念佛會。

佛教會

民國11年,在新加坡弘法的晉江僧人轉道、轉逢,邀請天童寺方丈圓瑛到晉江弘法。翌年,圓瑛到泉州,重興開元寺,弘揚佛學。民國13年,中華佛教聯合會成立,出版《海潮音》和《佛化新青年》雜誌,這兩種書刊在晉江廣泛傳播,對晉江縣佛教界和知識界有一定影響,晉江開始出現“居士佛教”的活動。

在20年代的晉江縣佛化運動中,太虛和尚的皈依弟子甯達蘊、張宗載兩居士到晉江講學弘法,他們講演佛教與現代革命諸問題,影響頗大。繼居士葉青眼等人之後,又有蔡吉堂、蘇慧純、陳文通、周伯遒、周子秀、黃謙六等一批人成為新的佛教居士。民國18年,中國佛教會晉江分會成立,推舉轉塵為理事長,廣義、常凱為常務理事,妙月為監事長。中國佛教會會長太虛和弘一法師連袂到晉江弘法講學,把佛化運動推向高潮。據民國30年會員名冊統計,晉江分會有會員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

1952年,晉江佛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妙蓮為主任,會址設開元寺。下設晉江、泉州兩組,晉江縣所屬寺院104座,會員418人。蔣潤澤居士組織人員對全縣各寺廟進行普查登記,協助宗教領導部門做好教徒工作。1958年實行並寺集中,佛教聯合會停止活動。1985年成立晉江縣佛教協會,會址設安海龍山寺,靜心、寶心等4人為正副會長。

 

人物

古代名僧

匡護 開元寺世祖,律行良謹。

文▓ 仙遊人,咸通間住持泉州開元寺,於寺東造塔五層,賜名鎮國,乾符三年(876)坐化。

叔端 仙遊人,出遊吳越。乾符中,歸隱10年,州守王延彬虔禮之。號明教大師。著書數十卷。

道昭 晉江人,號惟識大師,居開元寺羅漢閣。南唐保大八年(950),詔征不赴。注《唯識論》80卷。

省權 仙遊人,王延彬創千佛院於開元寺居之。後主招慶寺。留從效延主承天寺。宋初賜號真覺禪師。

文超 賜號弘教大師。王延彬以超能詩,為建清吟居於開元寺。

行通 晉江人,博洽經論。州刺史陳洪進以旱請雨,奏賜命服,名法慧大師。

義英 晉江人,出家開元寺浴寶院,王審知造金銀二藏經,征之繕寫。厚施以獎勞,英買田30畝,歸粥院。

法超 晉江人,建塔其鄉,曰鎮海塔。鄉有水為海支港,募造石橋,長800尺,凡130間,名曰悲濟橋。有《辨邪正論》2卷、《修進錄》1卷行世。

定諸 晉江人,精心內典,兼通儒書。造塔筍江石盤上,因置院以石塔名。

了性 安溪人,紹興中(1131~1162)開元東西兩塔災,至淳熙(1174~1189)而了性兩建之。又建彌陀殿、安溪龍津橋、晉江安濟橋。

妙恩 元朝賜諡廣明通慧喜濟禪師。注《上生經》、《語錄》行世。

如照 嘗典客雪峰寺,刺血書《法華經》和《雜華經》。元廷賜佛果弘覺大師之號。

大圭 博究群書,兼精青鳥學。築室開元寺西,名梵觀堂。為文似柳宗元,作詩如陶潛。著《夢觀集》、《紫雲開士傳》。

正映 撫州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住持開元寺,首豎法堂,次建甘露戒壇。有《古鏡三昧》留世。

 

近現代名僧

弘一 原名李成蹊,字叔同。民國17年開始在閩南弘法。佛門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民國19年到承天寺,為所藏古版藏經編纂目錄。民國22年,居開元寺尊勝院講律,並圈點《南山鈔記》。民國24年,在開元寺講《一夢漫言》,住溫陵養老院。又到承天寺講《律學要略》。是歲臥病草庵。次年,由草庵赴廈。民國27年,在草庵講《華嚴普賢行願品》,繼至泉州承天寺、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講經,還到安海水心亭講《佛法十疑略釋》,集為《安海法音錄》1卷。次年,居清源洞。民國30年,到晉江檀林鄉福林寺結夏安居,撰修《律鈔宗要隨講別錄》、《晚晴集》及《藥師經析疑》諸書,講授《律鈔宗要》。次年,在泉州百源寺、溫陵養老院居住,郭沫若馳書求書法,為寫《寒山詩》,詩末署款曰:“沫若居山澄覽”。郭氏回詩一首稱之為澄覽大師。7月,在泉州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尊勝院講《八大人覺經》。9月初,書“悲欣交集”為絕筆,遺骨分葬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

雲果 惠安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入泉州承天寺圓常院,雲遊四明天童寺。光緒三十二年,在泉州倡辦萬緣水陸勝會。宣統二年(1910),泛星洲、泗水、呂宋,募修承天寺、光孝寺,辦僧校。

轉道 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1943年圓寂(事蹟詳見新加坡南渡晉僧)。

轉解 (1885~1960年)南安(大盈)人,雲遊新、馬。在星洲創普濟、香蓮二寺,任佛教總會監察主任、彌陀學校副董事長。曆雪峰和承天寺執事。

轉博 南安(水頭)人,為晉江縣靈秀山金相院住持,本世紀20年代率僧眾辟荒田、制茶餅、煉秋石丹,暢銷南洋。又濟貧困,修橋鋪路。

妙月 (1883~1944)晉江安海人,落發於廈門朝天宮,後返晉江紫帽山普照寺,躬耕不息,好拳術,太虛稱他是“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禪”。主持泉州崇福寺,後渡菲國,募修泉州崇福寺。

元鎮 (1897~1977) 惠安人,于晉江紫帽山普照寺,依妙月大師剃度,歷任晉江南嶽寺住持、兼主泰享寺。民國33年入主泉州崇福寺丈席。弟子常凱,弘化南洋,按月匯款供養,法師抱定宗旨,不享受,廣佈施。

徐宏智姑(1874~1968)1917~1925年,建朵蓮寺,置寺田,導引菜姑自耕自給。又創農工養老院和開辦書塾。該寺有“女眾叢林”之稱譽。

廣空 (1887~1970)晉江小沿塘人,早年在青陽石鼓齋堂受戒,後又遠遊九華、五台、普陀名勝。宣統元年,住持靈鷲寺。民國13年,與瑞意和尚興複草庵,置齋田,植菜果,躬身自給。1952年,主持南安小雪峰寺。建四眾海會塔于石刀山和許巷,解決寺眾身後藏骨處所。于草庵卓錫曆30餘秋。

常凱 (1916~1990)(祥見第一節“海外傳教”)。

日本黃檗宗晉江籍人物

木庵 (1611~1684) 晉江人,雲遊江、浙諸名山,拜廣慧寺隱元和尚為師。後追隨隱元回福清縣黃檗山,任萬福寺西堂。順治十一年,從安海送本師隱元東渡日本。次年,奉師命率慈嶽、喝禪赴日本,住持長崎福濟寺。在江戶建瑞聖寺,辟關東黃檗宗門,繼隱元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康熙二十年,明治天皇追封為“慧明國師”。善詩文書畫,其書法與其師隱元和師弟即非,合稱“黃檗三筆”。

喝浪 (1663~1706) 晉江安海人,康熙三十三年東渡日本長崎,居福濟寺,為第四代住持。捐資建安海金墩大宗祠。善水墨圖,有《蘆葉達摩圖》傳世,為日本常滑黃檗堂文庫珍寶。

此外,東渡日本的僧人還有蘊謙、大眉、悅山、雪機、慈嶽、喝禪、大鵬和忍仙。

 

寺院

據乾隆《晉江縣誌》載,晉江縣佛教寺院有50座。後來,隨著佛化運動的推行,不斷增建。1955年,有住眾寺院79座。“文化大革命”期間全被封閉、佔用或拆毀。1979年底以後,陸續恢復、修建、擴建。今有寺院75座,其中已開放10座,比較著名的有龍山寺、靈源寺、紫竹院、南天寺、龍江寺、福林寺、西資岩、靈鷲寺、朵蓮寺、慶蓮寺、金相院等。

晉江縣的佛教因受世俗化的影響,所以有的道教神廟,住有出家佛教徒,其中有的已改造為佛教寺院,如金粟洞、金相院等。有的則是神廟另辟佛堂為偏配。

古代寺院

龍山寺

在安海鎮北,初建莫考。供奉立姿千手觀音大士像,高4.2米,寬2.5米,主手合十,傍支1008手。有古今書法名家題刻,如宋朱熹的“普現殿”,明蘇琰的“龍山寶地”,明張瑞圖的“通身手眼”,清莊俊元的對聯,民國弘一法師的“紹隆神種”、“南海行宮”和趙朴初的“龍山寺”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清顏儀鳳《安平鎮龍山寺重興碑》記。1982年開放。今臺灣、新加坡、菲律賓等地都有分爐。

靈源寺

在靈源山,距安海鎮東北8裏。初建莫考。《泉州府志》載,“唐時道士蔡明浚居之……有靈源庵,宋進士林知讀書處。”祀觀音菩薩,稱為靈源佛祖。清莊俊元手書“古佛”兩字,民國時弘一法師亦有遺墨。有清士紳耆董《靈源寺重修碑記》。

南天寺

在東石岱山之麓,俗稱石佛寺,初號石佛岩,建於嘉定九年(1216)。《泉州府志.方外》載,僧守淨鐫刻石佛於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4個大字於摩崖之上。寺裏依山岩鐫刻彌陀居中,觀音持淨瓶,勢至執經卷居兩旁,佛像高約6米,寬3米。雕刻雄渾魁偉。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清吳英《重修南天禪寺碑記》。塘東旅菲華僑蔡玉峰於本世紀60、80年代兩次捐資重修。

西資岩

在金井卓望山南麓,有石雕如來、觀音、勢至佛像,高各4.5米、寬1.62米。俗稱大石佛寺。初建莫考。現存寺院系旅菲華僑蔡本由家族,於1935年和1982年兩次捐資重修。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華岩寺

在華表山草庵前,原為龍泉寺,本世紀80年代重建,改名大華岩寺。

龍江寺

在東石龍霞村。據碑記載,原以村為名,稱龍霞寺。又以東石灣別稱龍江,又名龍江寺。建于明天順間(1457~1464),光緒前寺廢已久,民國期間和1980年兩次重修。有民國周希祖《龍江寺碑記》。

金相院

在石獅靈秀山,舊名棲真寺。後樑開平二年(908)僧如默建,因有空蘭奇香之異,改名空相院。本世紀20年代,僧轉博率眾開荒辟田,造林種竹,栽花制藥,整修殿宇,一時昌盛,時人稱為“萬金”,故又名金相院。1984年,容卿村成立重修籌備組,全面修葺。

近代佛寺

清末以來,晉江縣興建、複建或改建一批寺院。其中有菜姑所建的,如徐宏智姑創朵蓮寺,楊嘉姑興建宿燕寺,光緒間(1875~1908)賴素姑興建慶蓮寺等。此外,還有不少雜神廟改建為佛寺的,如東山宮改為修蓮寺,鎮美宮改為福蓮寺,鳳竹宮改為龍壽寺。

朵蓮寺

在池店鄉華洲橋尾,原為供奉都主公的後寮宮,民國初,徐宏智姑改建為佛寺,奉三世尊佛。有寺田45畝,靠農禪為生,又設農工養老院,兼收失贍老婦及失養幼女,是慈善性的農禪寺院。1979年,旅菲華僑捐資重建。

慶蓮寺

清光緒間,賴素姑改高山亭而建。有寺田25畝,素姑領眾躬耕。圓寂後孫女李蓮藏姑繼之。80年代,宏船捐資重建。寺有宏船撰立《晉江慶蓮寺重建寺記》。

 

1988年佛教寺院庵堂一覽表

寺廟名稱

地址

住寺教徒

寺廟

名稱

地址

住寺教徒

菜姑

菜姑

龍山寺

安海型厝村

5

1

下福宮

池店下福村

 

1

靈源寺

安海靈源

 

2

慶蓮寺

池店高山亭

1

2

龍江寺

東石涼下村

 

8

法蓮寺

池店華洲村

 

2

南天寺

東石許西坑

 

5

福海堂

池店池店村

 

 

靈 寺

龍湖燒灰村

 

8

清蓮寺

池店溜石村

 

2

福林寺

龍湖檀林村

1

5

金粟洞

紫帽山

 

3

紫竹寺

羅山林口村

2

3

熊山寺

內坑東宅村

 

 

草庵寺

羅山蘇內村

 

11

水心亭

安海鴻塔街

 

 

朵蓮寺

池店華洲村

 

15

青蓮寺

安海梧埭村

 

 

西資寺

金井岩峰村

2

 

慎齋堂

安海復興街

 

1

南山寺

青陽沿塘頭

 

2

報恩寺

安海鎮西垵

 

 

蓮花寺

青陽蓮嶼田洋

 

1

中亭

安海五裏橋

 

 

東岩寺

青陽青陽村

 

1

竺世庵

東石永坑村

 

1

龍壽寺

青陽竹樹下

1

 

極樂堂

東石檗穀村

 

 

白毫庵

青陽下行村

 

 

不二庵

東石型厝村

 

1

適南亭

陳埭蘇厝村

 

2

圓通庵

永和英墩村

1

4

海光堂

陳埭岸兜村

1

 

靈山庵

永和西店村

 

 

南 宮

陳埭江頭村

 

1

覺海庵

龍湖錫坑村

 

1

鎮尾宮

陳埭庵上村

 

 

定光庵

龍湖衙口村

8

 

龍頭宮

陳埭洋埭

1

 

天竹庵

龍湖南莊村

 

3

天壽寺

英林高湖村

1

 

碧雲寺

蚶江院前村

 

6

龍泉寺

英林英林村

 

5

靈隱寺

蚶江洪窟村

 

1

山宮

英林埭邊村

 

 

象峰寺

蚶江水頭村

1

 

光明寺

金井石圳村

 

4

佛祖寺

蚶江紀厝村

 

1

長福寺

金井塘東村

 

 

忠仁廟

蚶江後安村

1

 

靜心慈院

金井中興南路

 

 

西天寺

羅山小沿塘

 

 

慈濟寺

深滬南春村

 

6

佛祖宮

羅山杏墩村

 

 

西垵寺

深滬科任村

 

1

應台亭

羅山沙塘村

 

1

朝天寺

永寧西柄村

2

 

金沙庵

石獅湖邊村

 

1

虎岫寺

永甯塔石村

 

 

慈音寺

石獅上茂村

 

1

頂亭觀寺

永寧大街頭

 

1

圓通庵

石獅杆頭村

 

1

小街觀音

永寧小街

 

2

瓊林寺

石獅林邊村

 

1

靈香寺

祥芝厝上村

 

 

本覺堂

石獅塘邊村

 

1

西垵寺

祥芝西塔村

1

 

龍壽寺

石獅鈔坑村

 

2

慈濟寺

祥芝祥芝村

1

 

雙龍寺

石獅上埔村

1

 

東福寺

祥芝東埔村

 

1

金相院

石獅容卿村

2

1

龍興寺

祥芝蓮阪村

 

 

泰亨廟

石獅鈔坑村

 

2

注:另有甘露寺一所,寺址未詳。全縣現有寺院庵堂共75所。僧34人,菜姑133人(包括尼8人),共167人。

 

宗教活動

早在西晉,晉江下游即有佛教寺之創建。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到延福寺翻譯《金剛經》。此後1000多年,佛教隨著晉江縣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廣泛傳播,在歷史上影響頗為深遠。明清以來,晉江縣的佛教與民間信仰逐漸混合,菜姑大量出現,以至如今晉江縣的佛教寺院住持,菜姑占一半以上。在歷史上,晉江縣的佛教僧人遠走日本、星洲、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傳教、創建寺院,他們又在外國募捐,回國修繕寺院,對晉江的佛教振興起了巨大作用。

宋代晉江佛教尤盛,至今仍保持著僧人創建的開元寺鎮國塔、仁壽塔、安平橋等。元代,亦黑迷失在《一百大寺看經紀》碑所列晉江就有17座著名寺院。本世紀50年代,發現一方泰未爾文碑,記載元至元十八年(1281),泉州港主(南印度人)挹伯魯馬爾,創建一座烏帝耶佛廟在城裏。《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晉江城裏居民“為偶像教徒”。元代晉江佛教之盛,影響及於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如晉江出土的古基督教石碑上文字有“侍者長”、“大德黃公”、“非佛後身,亦佛弟子”、“兼興明寺住持”等。“侍者”、“住持”、“大德”、“弟子”、“佛”等,皆佛教詞語。還有,古基督教碑刻的飛天雕刻藝術,大都是頭戴僧帽,雙手合十,趺坐,耳長垂肩。婆羅門教(印度教)寺廟石碑則刻有“御賜佛像”4字,可見婆羅門教的主要神祇濕婆亦稱佛。摩尼教原是不崇拜偶像,草庵所祀的摩尼,不但雕成石像,還稱摩尼光佛。

本世紀20年代至抗戰初,晉江縣推行佛化運動,出現了居士佛教。隨著晉江佛教協會的建立,成立佛學研究和佛學教育機構,舉辦弘法活動,對佛教在晉江延續起了作用,同時亦擴大了佛教在晉江縣的社會影響。據1949年統計,晉江縣住有出家徒眾的佛教寺院有83座(包括小庵堂),另外佛教教徒住原系道教的宮廟85所。1951年市縣分治後,縣屬有出家教徒住持寺廟97座,其中佛教寺廟42座。

晉江縣佛教的世俗化,對佛教得以在晉江縣的延續作用頗大,亦對晉江縣地方的民俗起著重大的影響。晉江縣民間信仰中,影響最大的要算觀音菩薩。佛教教徒相信,觀音“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故民間都喜歡奉祀觀音“佛祖”,以求得到“息災、增益、敬愛、降伏”。

晉江佛教的世俗化,使得許多民間神廟被改造為佛寺,而佛和雜神並祀的現象更為普遍。近代佛教教徒改造了不少祀雜神的寺廟、亭、庵、堂。如金井福全村的祇園堂、安海的復興堂、池店華洲的朵蓮寺、清濛的青龍寺、紫帽山的金粟洞、石獅松茂村的慈音寺、龍湖檀林村的福林寺、內坑的古山寺、英林的普尼堂、石獅鈔坑村的泰亨寺、池店東山村的修蓮寺、陳埭庵上村的福蓮寺、深滬科任村的西安寺、池店溜石村的清蓮寺、青陽竹樹下的龍壽寺,池店新村的慶蓮寺,永甯塔石村虎岫寺、羅山蘇內村的草庵,以及擴建的大華岩寺等,這些寺廟庵堂,大都被改造為祀奉觀音菩薩及三世尊。而幾乎所有的小廟、庵堂都並祀雜神,成為當前晉江佛教寺院、庵堂的特色。

因為佛教的世俗化,人們禮拜觀音十分方便,而住寺廟菜姑、僧人也可以通過做佛事或販售金楮、香燭、解簽、添油、題緣、拜懺等,獲得經濟收入。而且不少寺院,如安海龍山寺、塘東西資岩寺、龍江寺、慶蓮寺等的重修,大都依靠信眾捐助。

晉江縣的佛教建築藝術,有的則是全國著名的。如城裏開元寺的百柱殿中屋樑上的飛天雕刻,鎮國塔、仁壽塔、石湖六勝塔,以及塘東西資岩、東石南天寺的石佛雕刻等,在建築、雕刻藝術方面都是瑰寶。而鎮國塔基座的38幅佛傳圖,則是典型的晉江地方化了的佛教藝術石雕。宋代僧人創建的安平橋,是古代世界最長石橋,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此外,明末清初晉江僧人赴日本傳播佛教,為黃檗宗在日本傳播奠定基礎,以致現今日本佛教黃檗宗代表團多次來開元寺朝拜。而近現代的晉江縣僧人、菜姑,則不少南渡星、馬、菲諸國傳播佛教,他們又在外募資協助家鄉興建修繕佛教寺院。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