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陳氏名人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晉江陳氏名人

陳姓是泉州(包括所屬縣市區)的第一大姓,也是晉江的第一大姓,未分出石獅市前“蔡”為第一大姓,陳居次。晉江(特指1951年01月前晉江,包括泉州鯉城、豐澤、洛江區,石獅市)陳姓分支較多,分佈廣,班派字雲各異,有待今後進一步收集整理,望廣大宗親提供。

 

陳琛

1477~1545,明.泉州晉江縣陳埭涵口人,生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十月,字思獻,因曾結廬於泉州紫帽峰下,又號紫峰,人稱紫峰先生,明代著名易學家,是蔡清以理學教人、由舉子業引入聖人之道的得意弟子。

陳琛家境貧寒。五歲讀書,十八歲喪父輟學,白天務農,晚上杜門力學。弘治十一年(1498年),應福建鄉試,因“不交賄用”,名落孫山。他賦詩自勵:“長使心閉涵水月,不妨臉上汙塵埃”,並題其柱曰:“發憤三年,須是不爐不扇;把詩一敬,莫教愧影愧衾!”陳琛初向長史李聰學習。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李聰引見其摯友、著名理學家蔡清。此前一日蔡清于李聰處曾見陳琛文章,大為讚賞。李聰要陳琛虛心向蔡清請教求學,蔡清霍然曰:“吾不敢為之師,得為友足矣。”屈行輩與陳琛行禮。陳琛固辭,乃拜蔡清為師。蔡清對陳琛說:“吾所發憤‘涵泳’而僅得者,以語人常不解,不意子皆已自得之。”對陳琛十分器重。正德元年(1506年),蔡清督學江西,邀請陳琛偕行,教其二子讀書。正德三年(1508年),陳琛返鄉,在泉州府學邊月臺寺(承天寺)設課講學,後又結廬紫帽峰下授徒,“樂道著書”,“而授道理”,四方求學者眾。陳琛把當時士子登科必讀的重要經典《四書》、《易經》譯為白話,著為《四書淺說》、《易經淺說》,使之通俗易懂。正德五年(1510年),陳琛中舉;正德十二年(1517年),蔡清已死十年,陳琛與林希元同榜中進士。初授刑部山西司主事。任內“仕不廢學”,於“剖決紛瑣之暇”,“沈涵經史以養道心德意”。他辦案認真負責,每對同僚說:“理刑之道,當以誠實惻怛之意,為之審實求生。惟急於致刑辟,則人有不得其死者矣。”

不久,以母親年老請改南京任職,得南京戶部主事,差監淮安舟稅。陳琛不事橫徵暴斂,“凡小舟不入閘者,悉弛其征;正額既足,大開關門,恣商人來往,惟與賓客談學賦詩,人大稱便。”陳琛這樣做,引起淮安漕院的不滿,“微欲有所幹撓”。陳琛坦然地對漕院的人說:“若論王道之純,則鈔關可無設。今正額不虧,而多取贏餘以為功,豈所忍為?”其人愧屈。

不久,轉為吏部考功郎,掌管官吏的考課、黜陟等事。清水衙門,平日無事,請教求學者接踵而至,陳琛因才施教,使來者皆有所得。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登基。陳琛本無意官場,乘世宗登極大典之機為母親討得封贈,曰:“持此歸,足以慰母矣!”遂乞致仕歸養。

嘉靖七年(1528年),以朝中大臣推薦,下詔徵用,辭謝不赴。嘉靖八年(1529年),詔命即家拜貴州按察使司僉事,又改江西,陳琛皆推辭不肯赴任。

陳琛對家鄉公益事業多所貢獻。泉州城南門外晉江南路,沿海岸陂塘,曲曲折折,全長約四十多裏。每逢下雨,泥濘路滑,徒步艱難,連馬都不好走。陳琛呈文泉州知府高越,請求整修。事竣並作《修晉江南路記》。六裏陂為晉江最大的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農民多因爭水引起鬥毆,或至殺人。陳琛瞭解問題的嚴重性,作《論六裏陂水利書》給當道,提出竣築繕治意見,要求寬免陂夫服役。後其孫陳衢繼承遺志,茸陂有功,署為陂首。

陳琛為學常深入探微,又得意於文詞的表述,“筆力光動流轉,不可端倪,語淺而根請深,語深而敷諸淺,險而安,常而偉,枯能使潤,離能使合,約能不遺,肆能不亂,而卒歸於生命道德。”其同年知交惠安張岳論陳琛:“有避世之深心而非玩世,無道學之門戶而有實學。”世稱確論。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閏正月二十一日,陳琛病歿於家。葬晉江縣秀林山麓,今墓尚存。

著有《四書淺說》六卷、《易經淺說》(一名《易經通典》)八卷、《正學編》二卷、《陳紫峰文集》12卷。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泉州知府熊汝達請建專祠於府學東,祠毀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故居一在陳埭鎮涵江村,門楣上清.狀元吳魯手書“紫峰陳先生故宅”匾額一方;一在市區西街裴巷內陳厝巷。

 

陳逖

890~952年,字田遠,號易齋。五代.泉州晉江瀆頭陳洋人。生於唐.昭宗大順元年庚戌( 890)九月。

陳逖少好學敏慧善屬文。五代.後樑貞明四年( 918)狀元。是年共取士12人。廷試時候,陳逖執筆直書,一氣呵成,無一敗筆。

《太平廣記.卷407.草木2.異木.登第皂莢》轉錄《稽神錄》曰:“泉州文宣王廟,庭宇嚴峻,學校之盛,冠於藩府。庭中有皂莢樹,每州人將登第,則生一莢。以為常矣。(後)梁.貞明中,忽然生一莢有半,人莫諭其意。乃其年,州人陳逖進士及第,黃仁穎學究及第(貞明三年 917年春闈,陳逖、黃仁穎通過會試;貞明四年 918年,陳逖中狀元,黃仁穎進士科落第)。仁穎恥之,複應進士舉。至(後唐)同光中(同光三年, 925年),舊生半莢之所,複生全莢。其年,仁穎及第(黃仁穎同光三年通過會試,後唐.天成二年 927年高中丁亥科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後數年,廟為火焚。其年,閩自稱尊號,不復貢士,遂至於今。”

五代政治黑暗,朝廷更疊,兵荒馬亂。陳逖為人深沉又雄才大略,盡心為後樑效力,為當朝丞相敬翔所薦辟。末帝下詔,陳逖到後樑·京都開封待候授職,初授編撰。

時後樑國土盡為晉國所侵佔,先占河北,不久又占山東。史載:陳逖曾向後樑.末帝上奏指出:國家連年喪失兵力士氣未振,陛下深居殿閣之中,何以建家立業 。但未被末帝朱友貞所採納。他非常苦惱,屢向當朝宰相敬翔提出辭去編撰之職,未能獲准。

後曆禮部司勳員外郎、郎中、翰林承旨。

後來,陳逖又隨安元信救上黨,攻破夾寨,收復潞州,以功授校檢司空。因受權臣趙岩排擠,被貶為雷州推官。

趙岩操弄朝政,後樑國勢日見衰弱,陳逖深感憂慮。後樑龍德二年( 922)十二月,陳逖抱憾稱病返鄉隱居。後周.太祖廣順二年( 952)十一月卒於家,諡“文端”。著有《田遠詩話》五卷。

 

陳慶鏞

1795~1858年,字乾翔,號頌南。清.泉州西門外北峰鎮塔後村人。生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

自少胸懷大志,及長精研經術,以期經世致用。

道光十二年 (1832年) 登進士第,初選庶起士,入翰林,散館授戶都主事,遷員外郎。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初四,陳慶鏞與黃爵滋等42名南方籍在京官吏,在北京陶然亭舉行修禊之會,針對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行擴大鴉片貿易,毒害中華民族的嚴酷現實,提出禁煙抗英的主張。針對清廷政治昏暗、軍備廢弛的情況,陳慶鏞先後上疏《認真訓練水師策》、《武營積弊疏》、《海疆防堵疏》、《清查冒軍需疏》、《整飭戎行疏》等,提出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的主張。但清廷腐敗已日益嚴重,這些主張都未被採納。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到廣東,制節水師,嚴禁鴉片走私,勒令英商繳交鴉片,並在虎門銷毀; 大力加強海防,準備戰守。

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則徐因受投降派誣陷,革職、充軍伊犁。清廷派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往廣州與英方談判。琦善一反林則徐所為,撤除防務,裁減水師,鎮壓抗英民眾;私下與英軍代表義律訂立《穿鼻條約》,私許割讓香港,開埠廣州,賠償煙價 600萬元。宣宗聞知震怒,對英宣戰。鴉片戰爭爆發後,陳慶鏞密切關注前線戰事。

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再遷監察禦史。

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在吳淞壯烈犧牲,陳慶鏞作《題陳忠湣公化成遺像》詩,深切懷念並備加讚揚。

第一次鴉片戰爭終以簽訂賣國的《南京條約》而告終。琦善及奕山、奕經等喪權辱國,群情憤激,強烈要求懲辦賣國賊。宣宗為緩和輿論,令把“最辱國之靖逆將軍奕山、揚威將軍奕經、參贊大臣文蔚、兩江總督牛鑒、浙江總督余步雲後先就逮,部臣按律問擬斬候;余步雲情節較重,即於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法。”“乃二十六日即奉上諭起用琦善為葉爾羌幫辦大臣……未幾,且以三品頂戴為熱河都統矣。旋且用奕經為葉爾羌幫辦大臣,文蔚為古城領隊大臣矣。”為欺騙朝野,宣宗在一次禦試時,以《烹阿封即墨》為題,文過飾非,朝中大臣撫膺歎息,噤不敢言。

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四月,陳慶鏞將上任江南道監察史前,毅然上《申明刑賞疏》。奏疏極力彈劾琦善、奕經、奕山、文蔚、牛鑒諸罪魁,直指宣宗“刑賞失措無以服民”,“淆亂是非”,“亦知奕經為天潢貴胄”,還是請求宣宗“收還成命”。

道光皇帝接到奏疏,懾於輿情,不得已下詔自責:“朕無知人之明,以致琦善、奕經、文蔚諸人喪師失律,惟有反躬自責,不欲諉罪臣工。”複革琦善等的官職,令其閉門思過。

疏文一出,諫草朝野爭傳,讀者咋舌,直聲滿天下,世人想望其風采。

陳慶鏞彈劾權貴,直道難容,不久就受排斥。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陳慶鏞改任給事中,不久貶為光祿寺署正。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解印南歸,從事著述。

道光三十年 (1850年),宣宗去世,文宗繼位。詔命陳慶鏞補江西監察禦史,再調陝西。陳慶鏞持身廉正,銳氣不撓。前後所上奏章,均有關軍國大計。如為修治黃河河南段,上《河防籌畫疏》;為鞏固民心,培養國本,反對賣官鬻爵,上《請停捐軍功舉人疏》,影響都很深遠。

咸豐三年(1853年)冬,太平天國起義初興,福建的泉州、漳州、興化(今莆田市)、永春等府農民紛紛起義響應。陳慶鏞以在職禦史奉詔回原籍辦理團練,在泉州西街建立團練總局,籌畫鎮壓。

咸豐五年(1855年),陳慶鏞擒殺起義軍女首領邱二娘(參見《泉州人名錄.邱二娘》);道光七年(1857年),夾功林俊(參見《泉州人名錄.林俊》)起義軍,瓦解部眾。給泉州地區農民起義造成嚴重後果。

咸豐八年(1858年),陳慶鏞以道員候補在泉州團練公所去世,卒年六十四。墓在泉州西門外塔後村。贈光祿寺卿,賜祭葬。進祀鄉賢祠。光緒(1875—1908年)間,禦史江春霖為題“抗直敢言”,鐫於清源山古道旁摩崖。

陳慶鏞精研漢學,效法宋儒,為文樸茂,又工詩賦,對鐘鼎考釋、詞章碑誌,都有精深造詣。著有《籀經堂類稿》、《三家詩考》、《說文辭》、《古籀考》、《齊侯◇銘通釋》等書。

 

陳守仁

1930年出生,泉州浮橋鎮王宮人,愛國僑領、著名慈善家,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博士。陳守仁在海內外擔任社團組織的負責人,包括:大洋洲華僑團體聯會召集人及主席團主席,美洲各地中華會館、中華會所、華僑總會聯誼會、世界華商聯合年會國際年會主席團主席,擔任美國關島四屆中華總會會長,擔任國立菲律賓大學和美國關島陳守仁基金會主席。目前他還擔任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主席,香港泉州慈善促進總會主席,泉州陳守仁家族福利基金會主席,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黎明大學副董事長,北京大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東華三院總理,鐘聲慈善社總監及首席永遠名譽會長、美屬塞班中華總會創會會長,菲律賓泉州公會會長,泉州慈善總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海外商業聯誼會理事長。香港福建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福建體育會監事長及永遠名譽會長,馬來西亞亞庇福建聯合會名譽會長等 50 多個社會團體的顧問和名譽會長。2004年03月12日,陳守仁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並榮獲省政府授予的金質獎章、牌匾和榮譽證書。

 

陳金烈

1930年出生,晉江深滬鎮後山村人。民建中央委員,香港著名的愛國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現任香港訊年國際有限公司主席,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香港廈門聯誼總會創會會長,香港華僑華人總會副理事長等多項社會職務。他於1959年、1989年、1994年和1999年做為特邀嘉賓到北京參加國家觀禮活動,成為香港同胞中享有四次參加國慶盛典殊榮的少數企業家之一。

 

陳明金

1962出生,晉江東石鎮東路村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金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界福建青年聯會首任會長。

 

陳仲升

晉江永和人,又名陳捷中。香港新富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市榮譽市民、知名社會活動家。世界舜裔聯誼會副主席,香港陳氏宗親理事長。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永遠名譽會長,華僑大學董事會副秘書長。廈門市十屆政協委員。

 

陳本顯

14934年出生,晉江金井鎮南埕村人,現任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菲律賓體育總會副會長(前理事長)、菲律賓僑中學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菲律賓僑中學院校友會諮詢委員(前理事長)、菲律賓化工原料商會創會會長、高級顧問和中國福建泉州華僑大學董事等職務;菲律賓著名公司NORTHERN CHEMICAL SALES CORPORATION董事長兼總理。

 

陳祖昌

1935年出生,晉江金井鎮溜江村人,又名陳水澄。中國僑聯海外顧問。菲律賓龍威集團公司主席。現任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創會會長暨第一屆董事局副董事長、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指導員、菲律賓上海江浙聯誼會指導員、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指導員、菲律賓晉江金井鎮聯鄉總會永遠名譽理事長、旅菲溜江同鄉會永遠榮譽理事長、旅港溜江同鄉會永遠名譽理事長、泉州師範學院校董會副董事長等職務。

 

陳棨仁

1837~1903年,字戟門,人稱鐵香先生,永甯人,隨父遷居郡城象峰巷。少時有“神童”之譽,翰林出身,宏覽強記。師承陳慶鏞,博涉群書。淡泊名利,一生致力於文教。先後在泉州清源書院、晉江石井書院、鵬南書院、南安雙溪書院、廈門玉屏書院、紫陽書院、漳州丹霞書院、龍溪霞文書院主持教務,歷時三十餘年。“門下著籍累千人,掇高科,舉方聞,趾相錯也”。金門、臺灣士子也傾慕其名,不畏瀚海風波,投其門下。晚年,還出任過泉州官立中學堂總辦之職。內閣學士陳寶琛稱讚說:“吾閩近數十年以師名者,福州推謝枚如丈,泉潮間則陳君鐵香也。”

清末永甯陳棨仁隨父遷居郡城,進士翰林,素負雅望。棨仁淡泊名利,三十餘年如一日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門徒遍及閩南、漳潮、金門、臺灣,是清末泉州著名教育家。除教書育人、著述自娛外,棨仁好藏書,據太傅陳寶琛稱:“(棨仁)晚益嗜聚書,自四部迄稗官雜說,以及海西政藝諸學,摩不鉤索鈔纂。”尤其注重收集地方文獻,與龔顯曾合著《溫陵詩紀文紀》數十卷,保存大量地方文學史料,彌足珍貴。其“綰綽堂”、“讀代書齋”藏本之品質和數量居晚清泉州藏書家之首。棨仁還將所藏書籍分門別類,編成《綰綽堂書目》十二卷。後連同部分藏書,由其後人捐贈給泉州市文管會,現泉州市圖書館也收藏部分陳棨仁著述及藏書。

 

陳棨仁 

字戟門,字鐵香,清.泉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因薄宦情,假歸不出。樂任清源、晉江、同安、廈門、漳州等書院山長三十餘年,桃李遍閩南。著有《閩中金石略》、《閩詩紀事》等。

 

陳知柔

?-1185年,名晉叔,字體仁,號休齋居士,南宋人。原籍晉江,徙居永春,後又移居建陽。祖從易,在宋.真宗、仁宗朝任諫議大夫、直龍圖閣學士。

陳知柔好山水,青年時游永春,至升平裏毗湖(今蓬壺鎮),喜愛當地幽勝,就定居下來。他從小聰穎,立志攻讀典籍。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登進士(第四名),授台州判官。台州抓獲一夥海盜,株連誣陷不少好人,拖延日久而未得處理。他親自下訪,審察實情,辨明40多人無罪而釋放。

不久,調任建州、漳州教授,督理學政;曆循州、賀州知州,所至均有政績。

陳知柔與秦檜之子秦熺系同榜進士,時秦檜為宰相,同年榜前十余人都利用同榜關係攀援致通顯,陳知柔獨不阿附。由於厭惡官場的污濁,在天臺奉安,遍遊名山。至會稽,愛其山川秀美,留居兩年。賀州卸任,又留惠陽三年。終日泛舟豐湖,登白鶴峰,吟詠怡情。

後任福建安撫司參議官。前後凡四奉祠,諸生從學者甚多。後解官歸裏,自號休齋居士,以明不仕之志。

泉州知州王十朋題詩以贈:“胸中包古今,筆下真有神。”

著名理學家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與陳知柔為莫逆交,相與論道,遊覽閩南名山勝水,作詩唱和。朱熹曾在永春縣學宮與陳知柔一同講學。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離別近30年的朱熹複至,陳知柔與他酌酒賦詩,談論經義,遨遊蓮花、九日、涼峰、鳳凰、雲台之間,臨別複置酒餞行於洛陽橋畔。時陳知柔已年屆七十。

陳知柔諸經皆有論述,將寄朱子考訂,文稿尚未寄出,而於淳熙十二年(1185年)春病卒,葬永春。朱熹為文祭之,語皆出自肺腑,雲:“熹少日遊宦,獲從公遊泉、漳間,蒙公誘掖良厚。其後……相與追遊蓮花、九日、涼峰、鳳凰、雲台之間。”

著有《易本旨》、《易大傳》、《易圖》、《春秋義例》、《古學並圖》、《詩聲譜》、《論語後傳》、《休齋詩話》、《梅青傳》等,現已散矣。

 

陳允錫

字子帥,清.晉江人。

順治十二年(1655年),定遠大將軍帥師入閩,奉命舉人才,允錫應試一等,授德化教渝,還當過扶風、掖縣、進賢縣丞、布政司都事,至平湖縣令。他任職過的地方,慕其文名,聘修志書,如《鳳翔府志》、《江西通志》。因他所任非要職,得以致力經史詩文著述,尤以《史緯》 330卷最為著名。康熙六十年(1721年),大司寇勵廷議把《史緯》進呈御覽,受到皇帝賞識,收藏秘府,為世所推重,盛行海內。

 

陳大玠

字元臣,號筍湄,晚更號損微,清.晉江筍江(一說惠安)人。

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以五經連捷進士,授臨漳令,遷禮部儀制司主事、浙江道禦史、吏科給事中,升太常寺少卿,卒年七十六。

著有《筍湄內篇》、《四書文初稿》、《近稿》、《續稿》、《宰鄴治譜》、《台恒奏章》、《經史講義》等。

雙髻山峰腰岩寺前石壁間有其詩刻。

 

陳詔

字子宣,號紫雲,明.晉江人。曾祖陳安,任工部主事;祖父陳初,任海豐教喻。

陳詔家學淵源,自小飽讀詩書,精研《禹貢》等水利專著。

明.隆慶庚午(1570年)、辛未(1571年),陳詔連捷進士。初授工部虞衡主事,督早盔甲;繼而領屯田員外郎,主修昭陵。他任事認真負責,總能節縮費用取得成功。一次,皇帝突然提出要視察皇陵,急需在通往皇陵路上修一座朝宗橋,倉促之間,任命陳詔主持工程。陳詔將工匠分成若干組,分工合作,“平土固基,累石為墩,鑿連竅,鉗鐵錠,煮糯為埴,調灰錮卻”,幾個時辰即成,人皆以為奇跡。

萬曆丙子(1576年),陳詔任都水司郎中。時江蘇高郵湖嚴重水患,陳詔親臨湖區視察,建議先行疏泄下流,放儀真、南通州水閘,泄湖水入海。陳詔採用京城造橋方法,運籌得當,五個月便修復了40餘裏長的舊堤。當地官員準備就此結束工程,陳詔認為還不到時候,堤岸得增高三尺才行。但地方上因經費有限,便停工了。不久洪峰一來,水高沒堤,最終還是按陳詔的主意加高堤岸,淮陽一帶水患才得消除。

萬曆乙亥(1575年)五月,颱風巨潮將浙江鹽官石、土二塘沖坍,平地水高三尺,百姓死亡無數。陳詔受命三日即趕到海塘,廣泛徵求當地父老意見,以確定修堤方案。他不顧寒暑風露,日夜在工地上監察,即使一塊石頭琢得不合格,也責命工匠更換重砌。工程計修復石塘2550丈,土塘2616丈。堤外立椿橛2600丈,內開河道6000餘丈。原計劃用錢19萬,以10餘年時間完成,在陳詔主持下,只花費11萬錢,不到二年就完工了。

鹽官海塘工程告竣,陳詔又用三個月時間,督修了浙江海甯被海潮沖毀的2000餘丈海塘。這時,江浙巡撫奏請委任陳詔主管開澉浦河道以通蘇淞。陳詔指出,浙江百姓因屢興工程,勞憊非常,須先行賑濟,安頓百姓生活,方可再調夫役。上司採納,經一段時間休息,再舉工程,百姓踴躍投入,僅兩個月就開成河道。

陳詔經辦這些水利工程,數年如一日,“驅馳於暴風烈日之中,胼胝於沖濤突浪之表”,積勞成疾,不久因病告歸。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春,朝廷擬再調用陳詔,而他已在家鄉去世了,年僅48歲。

浙江百姓為紀念陳詔的功德,崇祀他於海鹽報功祠,嘉杭方志中也詳細記載他治水的事蹟。

 

陳有綱

1574~1643年,字用謙,號豫庭,明·泉州永甯衛所(今石獅永寧)人。

五歲能作鬥大字,長為諸生,屢讀書塾。少好武藝,讀兵書數十卷。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武舉第三名(武探花),授南直荻港。南直荻港上距池州,下據廬州、太平二府,群盜出沒,巧脫殲敵。在任十年,改廣東督標都司,委署南頭副總兵,以母老辭。

明末授武英殿編修,遷兵部主事,晉員外郎,旋轉南海兵備道道員、軍器監丞。天啟元年(1621年)累遷前鋒遊擊,巡撫張國撫賞其武功,推為中軍守備,守六合,禦農民軍。

崇禎十年(1637年),出守太湖,轉任廣東南澳副總兵。島外倭寇百艘突入內洋,陳有綱發炮先登,斬賊百人,蕩平東南一路倭寇。

後辭朝而歸,迎養伯父母、二弟,未達而卒。墓在石獅永寧崗內山土地後,俗稱“探花墓”。

 

陳洪謐

1600~1668年,字龍甫,號默庵,明.泉州晉江人,宋.陳與桂之裔。

少聰穎,試諸生累第一。天啟七年丁卯(1627年)舉人,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管北新關,常列悉除去;掌南京水兌衛軍,仰給漕糧,剔弊稽實,塞出入影耗之竇,商民祠而祝焉。

遷員外郎,擢守蘇州。

蘇賦幾當天下半積逋,稠疊考成嚴切,鐫級至盡,鹹勸其亟催科。陳洪謐笑說:“吾寧以民命博官哉!”

聽訟不使差擾,以牒畀訟者,令自攝對,開誠剖析,人皆信服;或不欲終訟,輒銷牒遣之。

歲饑,穀湧貴,群不逞,聚黨入豪家劫粟。密捕渠魁按治,發積谷,勸富家出粟,價平亂息。於是,大興工役,修學宮,繕城垣,浚濠河,日役千餘人,使少壯者得籍以食,老弱婦女不能力作者,設粥食之,民賴以生。

吳江民變,奉台檄單舸赴之。民以太守乘危,爭駕數百艘為衛,皆遣還獨往。開諭,眾即羅拜,謂陳府公來活,我立散去。

流賊薄安慶,督府議撒閶門萬家為防禦計。洪謐曰:“撤恐擾民,賊必無渡江越南京、越蘇州之理,脫有不虞,請任其咎。”卒不奉檄,言果驗,人服其鎮定。

嘗閱舊牘,見倡毀九學書院。陳洪謐曰:“有比此罪更大的嗎?”奸民張漢儒訐奏瞿式耜,章下三府會鞫,同事難之。洪謐說:“豈有奸人上書,而太守附會者。”竟定誣告罪,獨署名上報。修復書院以訓諸生,雖勾較煩劇,必親往試士,絕竽牘,自檢閱,所摸索與外論不爽銖毫。

恒言:“天下亂,皆吏不恤民所致。”故守蘇九載,一以仁恕為政,鞭笞不用,終歲不篤一人,民稱陳母,又號陳佛,所在肖像祀之。本緣逋賦不遷,吳人反以為幸,惟恐其去。

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年),舉卓巽第一;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年)考續,舍洪謐無可舉者,複注第一。例當入觀,逋課多,民鹹懼其獲嚴譴。帝廉知有惠政,紀名禦屏,及至闕遽,遷登萊副使,旋晉太僕寺少卿,又議轉兵部右侍郎,會京師已陷,未及任。

南明.唐王時(1645~1646年),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禮部。

南明.永曆三年乙酉(清.順治六年,1649年)秋,與蔣德璟、黃景仿、黃道周同召,桂王朱由樃拜其為文淵閣大學士,以母老乞歸。

康熙七年(1668年)卒,年六十九。墓在惠安縣十八都陳莊鋪汪坑洋獅頭山麓之原。

陳洪謐學行夙優,方寵擢未及大用,獨于部曹著績,而其守蘇治行為最與方岳貢齊名,同祀蘇州名宦;又與蘇州推官倪長幹並著廉名,郡人為立雙清書院。

素工詩。其遊清源山詩雲:“曉穀花耕深帶雨,夜船漁火靜通潮。”人競傳誦,以為得眺遠之趣。

 

陳用賓

1550~1617年,字道亨,號毓台,明·泉州晉江人。祖父陳遜,以孫貴,贈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父陳春,以子貴,累贈都察院右僉都禦史。

陳用賓於明.隆慶元年丁卯(1567年)中舉人,隆慶五年辛未(1571年)與同邑郭宗盤、趙日新、陳日新、陳詔、李忱等人並中“張元忭榜”進士。

初授長洲令。禮賢下士,勤政愛民,努力摒除宿弊,做到平賦清獄,案無留牘。在催科上,鳩斂有法,民不煩擾。經考核,召入京為禦史,巡監河東,做了許多為民解憂的好事。改按淮陽,兼督學政,考校薦劾,絕無私心,持正秉公。

時首輔張居正與中官馮保狼狽為奸,專擅威福,朝廷臣僚明爭暗鬥成風。陳用賓不俯從于張居正,被出為四川參議、浙江副使,轉參政。所到之處,忠於職守,升為按察使、湖廣布政使。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西南邊陲多事,晉陳用賓為都禦史巡撫雲南。

陳用賓素負雄略,用兵如神。才下車,人不歇息,立即查察滇西地形地勢,題設蠻哈守備。當緬賊入寇,用間諜檄暹邏國襲其後,牽制敵人進攻。猛卯蠻勾緬抅亂,陳用賓檄木邦以夷攻夷,多俺及其子皆被殺。於是,滇西騰沖等許多地方得以平定。朝廷聞捷,賜敕賚金。

陳用賓並不松戒,從長遠上考慮,對永昌(保山)、金騰等屢遭緬患的地方,于銅壁諸處,設八關二堡;開屯田,收米養兵,不但節省軍糧轉運費用,而且消除遠水救不了近火之慮。緬賊為惡成性,複糾集匪卒,欲吞蠻莫,企圖攻佔思化。陳用賓早有準備,立即擇將出兵,大敗賊犯,擒賊16人,斬丙測,獲戰象 3只,戰馬36匹。朝廷得到捷報,除法賞銀幣外,晉陳用賓右副都禦史。

那個時候,順寧府土舍猛廷瑞(孟獲後裔)與土官奉教之族奉學,謀奪大侯州印,焚州治及所錫敕書,毀瀾滄、雲龍二橋,氣勢洶洶。陳用賓立即上疏,建議先撫後攻,即令猛廷瑞執奉學贖罪;如猛廷瑞不從,則以兵臨之。廷議同意。

猛廷瑞不理朝廷的諭旨,直待大兵臨陣,刀槍並舉,猛廷瑞計窮,走投無路,才斬奉學首級,獻交監軍李先著,同時送以黃金百兩、白金六百。李先著受賄,將猛廷瑞悄悄放走,終以受賄縱賊之罪,逮至京城,病卒。

猛廷瑞反復,陳用賓均採用征撫結合的辦法,從而把這個地區的判亂平定。於是晉升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稅使楊榮開採寶進井,既舞弊作奸,又招引西南賊患,引起民恨。陳用賓不畏權勢,疏陳其罪狀,請速將礦稅停罷,拘其羽翼爪牙,盡置以法。但朝廷腐敗,內外通連一氣,陳用賓“疏皆留中”,沒法上達。

至此,陳用賓撫滇已曆十餘年,時時惦念老母,幾番疏請乞歸,都得不到允許。

武定土官阿克,在嘉靖、隆慶間屢叛討平。州人鄭舉謀阿克起兵複故地。當時知府陳典知其謀,畏怯兇惡,攜印避入省城。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武定很快被阿克所陷。阿克為了索印,長驅至省城,焚掠民屋,聲稱索不到武定印誓不甘休。士民環跪“泣請權宜出印與之,計紿賊去,徵兵分道進攻。”陳用賓苦於徵調未至,為了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只得用此權宜之計。阿克得印退兵,陳用賓指揮一鼓作氣追擊,擒其巨魁十二人,活捉阿克,收回武定印。

正在宣捷間,才知柄政者正是李先著的同年同鄉,他為了替李先著報仇,令其私人連疏,誣告陳用賓“棄印”之罪。陳用賓被逮捕下京都獄。刑部員外郎黃克纘深知其冤,上疏營救,受李先著的黨羽李樸等人的攻擊。繼陳用賓撫雲南的周敬松,知道滇人對陳用賓非常欽敬,憐其無辜系獄,也疏請貸之,但都被柄政者不報。

陳用賓在獄中九年,染疾成病,司寇允許他移出外面治療,遂卒,追諡襄毅。

著有《悟真篇注疏》、《還真大旨》、《大道指南》、《道德經契心錄》、《還初筆記》、《伊川三大難事說》、《達意草》等。

 

陳清機

乳名火螢,號穆亭。晉江安海鎮人。清光緒七年(1881)二月初四生。父陳錫雲,初為小販,後為廈門一家香楮店職員。因家庭經濟困難,清機10歲時即送給姑丈王春牧撫養,在王家入塾讀書二年,後三位哥哥相繼病夭,又被接回陳家。及長,得姑丈王春牧資助,在鎮上開設“鴻泰”乾果店,不久,被同行聘為經理。光緒三十一年初,乘外出購貨東渡日本,僑居神戶。

時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日本組織革命力量,鼓吹推翻清政府。清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前夕,清機回晉江,與閩南同盟會骨幹許卓然、陳少寶等人組織革命軍,開展秘密活動,又公開參與地方諮議局,競選議員。

是年11月,泉州府同知李襄國坐鎮安海,強迫商戶繳納“坐賈鋪捐”,引起鎮民極大不滿。清機與陳少寶通過“革命軍”秘密組織發動民眾2000多人,舉行暴動,焚毀安海大小衙門。事後,被指為主謀,通令緝捕。清機避往福州,旋回日本。

回日本後,清機繼續與在神戶的革命党人金門王敬祥、南安戴愧生、惠安王泉笙等保持聯繫。同時開展商務活動。他創辦建東興行,經營棉織品和雜貨,同菲律賓等埠建立貿易關係。

民國二年(1913),清機決心在家鄉發展交通道路。是年,他在安海發起創辦閩南摩托車路股份有限公司,並將計畫條陳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許世英,指出:“世界文明各國,交通首重路政”,“全國應急築公路行駛汽車,以利民生”,要求北洋政府加以支持。許世英雖函“嘉許”,但因時局混亂,地方勢力橫加阻撓,未能實現。清機再回神戶。

四年,清機回國參加討袁鬥爭,遭袁屬軍閥通緝,再赴日本。

八年,閩南靖國軍第二路軍進駐安海。司令許卓然電請清機回國主持路政。同年04月,清機偕旅日華僑商會會長王敬祥一齊回國,在安海創辦全省最早的民辦汽車運輸企業——閩南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聘請留學英國愛登堡大學工程系碩士雷文銓為總工程師。同時為便於資金融通,還開辦泰豐金鋪,並與廈門王雨亭泰豐號僑批局掛鉤。09月,在安海舉行開路典禮。

10年04月,清機親赴菲律賓馬尼拉、宿務、怡朗等地,向各地華僑募款,得到僑胞的熱情支持,踴躍出資認股。公司原始股本為1250股,合銀元25萬元,其中 80%的股份為華僑、僑眷投資。他在菲律賓期間,還購買美國產福特牌汽車四輛,以備公路開通後運行。

是年01月06日,在安海天妃宮址舉行通車典禮,是日通車至靈水。翌年06月01日至縣城南門順濟橋,至此,安海至泉州全線通車,全程28公里,是全省第一條民辦公路。

公路開通後,閩南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改稱民辦泉(泉州)安(安海)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泉安公司”)。清機自公司創辦起到逝世,連續15屆連任公司總理和董事長。從民國10年至26年,公司營業額增加16倍,職工人數從120人增加到240人,汽車由12輛增加到28輛,公路里程從28公里增加到 109公里。其間先後開闢青石(青陽至石獅)、海石(安海至東石)、石浦(石獅至浦內)、海八(安海至南安八尺嶺)、靈石(靈水至石獅)、瑤溝(瑤瓊至雙溝)、海嶺(安海至南安小盈嶺)七條公路,又承頂菲僑吳記藿創辦的泉秀(泉州至後渚)路,公司固定資產從25萬元增加到113.73萬元。

民國12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清機旗幟鮮明地支持孫中山組建的南方政府,被委為晉江縣知事。任內,主持改建縣城舊街,發動群眾破除迷信。任職僅三個月,即卸任回日本。翌年,孫中山赴日,接見清機,並與之合影。

15年,北伐勝利。12月,清機回國,被選為安海市區區長。任內,積極主張改良婚喪習俗,厲行禁賭,主持修築鎮區各境道路及安海碼頭,發動華僑投資,承頂泉州電氣公司。同時,自己投資創辦大宅陶倚畜牧社,準備培養和推廣畜牧良種,以改進和發展農副業生產。後因故未遂。

17年,參與發動創辦安海養正中學,開創福建僑辦中學之先聲。同年,在南安康店創辦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由日本引進桑苗、果樹、雞兔等良種,以及先進農機具,後因故中途停辦。

21年初,清機聘請臺灣籍技術人員到安海及鄰縣探測礦產,並編寫探礦報告和開發計畫。同年11月,發起創辦安(安溪)南(南安)永(永春)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準備實施,後因“福建事變”失敗而中止。

22年,清機發動海外華僑支持十九路軍反蔣。翌年01月,“福建事變”失敗,清機再渡日本。

24年,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李宗仁及廣西省政府邀請清機到桂林,商談發動華僑到廣西投資開工廠事宜,並歡迎清機帶頭投資。26年,清機投資五萬元在廣西上林縣黎口隘創辦陳清機金礦公司。後因日軍侵入其地,工程遂廢棄。

26年,抗日戰爭前夕,日本政府認為清機是“危險人物”,準備逮捕他。清機被逼離開日本,避往菲律賓馬尼拉,並在那裏定居,繼續從事商業活動。28年,家鄉人民在抗戰中生活十分困難,他匯2萬元施賑安海,1萬元施賑縣城,又撥鉅款救濟戰區傷患。

1940年07月22日,清機病逝於菲律賓碧瑤。菲律賓華僑團體和僑胞為他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和葬禮。

 

陳啟紫

泉州新門外曾林村(今屬鯉城區)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生。其父早年旅居印尼泗水。7歲喪母,由其三叔撫養,就學於本村私塾。民國五年(1916),由叔父陳大謙提攜,遠涉重洋,到印尼泗水謀生。初在鉅賈蔣報企咖啡批發行當倉管員,1919年出任其叔“謙記”咖啡行經理。1934年,自己創辦“建記”咖啡食糖批發行。

啟紫熱心教育事業和華僑社會活動。曾負責創辦泅水同善學校,連續20多年,被選為泅水食糖同業公會主席和“有媯堂”宗親總會主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泗水與巴達維亞埠同時成立“捐助祖國慈善委員會”,啟紫被選為委員。他奔走呼籲,進行抗日宣傳和募捐活動,自己捐輸,不落人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泅水淪陷。1942年05月15日,啟紫因從事抗日活動被日軍逮捕,關入集中營。後經華僑界多方營救,才得釋放。出獄後,他更加堅定,繼續支持中印(尼)人民的地下抗日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啟紫重振舊業,並有所發展。

1951年國慶前夕,他參加第一批印尼華僑回國觀光團,親眼看到新中國到處一片蓬勃奮發的新氣象,於是萌生回國定居,用自己的才智為祖國服務的決心。

1953年,他收回資產,毅然攜眷返國。先把家屬安置在北京定居,四個兒子都送入大學深造,然後,自己返回家鄉,參加僑鄉建設。返鄉後,將帶回的大部分資金,投入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並被選為公司的常務董事,同時擔任晉江地區募捐委員會主任,發動華僑僑眷創辦泉州僑光和石獅華僑兩座戲院。1954年,兩戲院落成,被股東選為僑光戲院經理、石獅華僑戲院董事長。

1954年春,當選為晉江縣僑聯會主席,1955年當選為晉江縣副縣長。

1956年後,歷任全國僑聯常務委員、省政協常務委員等職。他在任副縣長和僑聯副主席時,幾年中不領工資,生活費和旅差費都是自掏腰包。因工資納入預算,發放後不能繳回,他即將所有工資捐贈給僑聯會作為經費。

“文化大革命”中,社會動亂,僑聯會務癱瘓,啟紫仍舊堅守崗位。1970年初,僑聯被宣佈撤銷,僑聯財產、會址被強令移交,人員被遣散。他憂心忡忡,抑鬱成疾。1974年02月逝世。

 

陳村生

原名著祖,化名平波。晉江深滬溪西村人。民國七年(1918)生。父親是個頗有才幹的讀書人,家教極嚴,母親早逝。村生從小在嚴父的教督下,養成沉著堅忍而又倔強的個性。在本鄉小學就讀時成績優良,尤好美術。

民國21年,村生隨鄉親往菲律賓謀生,在馬尼拉一家商店當伙夫(炊事員)助手,後又當運貨工人。他白天勞動,晚上參加夜校學習英語,兼學英文簿記。幾年之後又到月光餐館當招待員。村生為人忠誠和藹,克己謙讓,與餐館的工友們關係密切。1935年他加入餐館工會,並參與工會的領導工作。由於他積極能幹,受到餐館工友們的擁戴。

村生逐漸在華僑職工運動中嶄露頭角,先後被選為餐館工會秘書長、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簡稱“勞聯會”)執行委員。1939年村生因領導餐館工人參加罷工而被店東開除,但仍堅持參加華僑工人運動和支援祖國抗戰。

1942年01月,日軍佔領馬尼拉,勞聯會號召廣大僑胞轉移到中呂宋農村去,建立遊擊根據地,與菲律賓人民一起進行抗日武裝鬥爭。村生參與領導這次大轉移的工作,從馬尼拉撤出的僑胞約 400人(其中有不少老弱婦孺),經過半個多月的艱難跋涉,到達幹打描社一帶的山村。

同年春,村生返回馬尼拉,參與主持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簡稱“抗反同盟”或“抗反”)的組建工作,並被推選為常務委員。

05月19日,中呂宋正式成立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簡稱“華支”),配合菲律賓民抗軍開展遊擊戰爭。村生從1943年初開始參與華支的領導工作,負責主持馬尼拉市武裝隊伍的訓練及開展鋤奸工作。

1943年05月,華支從中呂宋的武六幹省轉移到南呂宋的內湖省。村生努力與當地各遊擊隊搞好團結合作關係。同年10月,村生擔任華支南呂宋支隊參謀長,11月25日,與支隊副隊長高華岳(南安人)同菲律賓後備軍官遊擊隊代表,簽訂《互助協定》,提出“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我們要互相幫助,對付日寇”;“我們在向日本法西斯戰鬥時,要經常注意實行統一戰線的原則”等七條協議。

1944年,村生被任命為華支南呂宋大隊的政治指導員,同年夏秋間,美軍在太平洋地區開始反攻,華支派陳村生、林輝燦、林季良、郭建、麥慕平等人回馬尼拉籌建地下領導機關,組織秘密抗日小組,出版《地下火》、《鐵流》等秘密小報。並與抗反同盟屬下的“工抗”、“青抗”、“婦抗”、“店抗”各武裝小組舉行聯席會議,正式成立華支馬尼拉中隊,以加強武裝鬥爭。馬尼拉中隊成立後,村生仍回南呂宋大隊任政治指導員。1945年01月,美軍登陸南呂宋後,村生率所部聯合各遊擊隊友軍,與美軍第十一空運師配合作戰,不斷出擊日本侵略軍,收復仙遝占律示和其他10多個社鎮。同年02月間,村生調任華支總隊參謀長,親自帶領華支第三大隊,配合美軍轉戰于南呂宋的內湖、甲美地、描東牙示和地耶拔四省。他指揮果斷,身先士卒,深得全體指戰員的信賴,也獲得美軍當局的讚譽。

1945年04月25日夜11時,村生率隊搜索殘敵,在爹旺山地與日軍發生遭遇戰,在戰鬥中陣亡。

 

陳國平

1932年出生,男,中共黨員,晉江市金井鎮溜江人。現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員,顧問。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玉米栽培專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陳金鈸

1938出生,晉江市金井鎮溜江人。著名會展專家、亞太會展研究中心主任、海岸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顧問。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