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晉江 »

晉江滬江潁川陳氏源流初探

作者:陳鴻儀  來源:《深滬灣》第八、九期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30日

晉江滬江潁川陳氏源流初探

2012-04-17

晉江滬江潁川陳氏源流初探(一)

唐初陳政為陳氏開閩始祖。陳政,字一民, 生於西元 616年(隋大業12年),卒於西元 677 年(唐儀鳳 2年)壽享62歲,系胡公滿第六十八世孫。年輕時隨父陳犢從軍,唐太宗任其為中郎將。西元 669年(唐高宗總章 2年)閩粵交界“蠻僚”嘯亂,朝廷任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統領原駐泉州莆田軍隊平亂。出師不利,朝廷又派政公之兄陳敏、陳敷率固始58姓軍校馳援,敏、敷不服水土(歷來南方為瘴癘之域)病死。政公之母魏箴(魏征之妹)統率軍校入閩,屯兵雲霄。 677年 4月,政公病故軍中,其長子陳元光又稱陳元功,蓋“功”與“光”河洛話同音故也)率軍平亂。西元 681年(唐開耀元年)功25歲任嶺南行軍總管,西元 686年(唐永昌2 年)奏准設漳州郡。西元 688年(唐垂拱 4年)其祖母魏箴仙逝,壽93。西元 711年(唐景雲 2年)元功被賊將所刃,年55歲。西元 716年,〈唐開元 4年〉追封潁川侯,其父陳政率後封歸德將軍,元光弟元勳留駐泉州,為泉州郡陳氏始祖。

滬江陳氏始祖是陳應愷。陳應愷,字善夫,號皆元,湓省元公,係陳政公之十二世裔孫。生南宋慶元乙卯年(西元1195年),元配趙氏夫人生於南宋慶元丁已年(西元1197年),係宋宗室鬱林州趙汝修之三女。應愷公之父伯鎮公生於南宋乾道戊子年(西元1168年),卒於南宋嘉泰甲子年(西元1204年)。其母柯氏生於乾道丁亥年(西元1167年),卒於淳祐壬寅年(西元1242年)。應愷公于淳祐辛醜年(西元1241年)舉進士,賜進士特奏,恩授迪功郎。南宋末,元兵南下。西元1278年,張世傑擁端宗帝罡入閩,屯兵深滬灣。“今春少保張公以勤王之舟師艤于永寧梅林港,袤延至滬,以書見招,予鄉諸退休及宗室諸先生俱以子弟家僮充精兵赴之。”(見應愷公,《自述文》)其時公已83高齡。

伯鎮公先居呂宅,後移居霞沙。房屋多被流賊燒毀,於是漸移深滬或造巨艘以過洋或築石滬以捕魚。伯鎮公生有二子,長曰應愷,肇基滬江,育有四子,長富纚、次富綜(移居塗門外) 三富金(移居杆頭),四富綜(移居同安)。次 曰應恒,育有三子,長富鏞(移居永春石田)次富鎰(移居泉州南門外),三富訟(移居長樂)至此,伯鎮公之裔,唯長房應愷公留居滬江,應恒公全部移居他鄉。

富纚公為後山陳氏一世祖,育有六子,分六房。長曰儲瑾,次曰儲璉,三曰儲琯,四曰儲,五曰儲玨,六曰儲琦。然現今後山陳氏只有五個房份,何也。查譜得知,六房儲琦公一脈只傳燝熹一人。明洪武初兵亂,其母攜年方十二歲之燝熹入贅溜澳(應是現溜江),後移居淺井,後裔不乏登仕者。五房儲玨公之長房燝聰公係四房儲之次子入承,而儲玨公親生子燝懃公、燝聽公屈居其次。

應愷公逝後,葬于龍湖爐灶,其三子富金(即溪西陳氏祖)袝之。

後山陳氏昭穆自應愷公以下至六世是一致,然則自七世起則有不同,長房為“容文乾弘一學民錫”等,四房則為“賢續德鎡濟樹炳基”等直至十五世,統一為“繼世元勳家聲永紹蘭茂芳春明遷獻策大顯經綸”從十九世起字行為“人士夫子 侯伯公卿 簪纓著美佐時台衡”。

史上由於種種原因,後山陳氏移居屢屢發生。據金門後山陳氏稱,其先祖德宗公仕元。系深滬後山陳氏五房之分支,按史分析,應愷公逝于元初,而元朝統治中原只有98年,德宗公應是應愷公之三或四世裔孫,有待宗人進一步探究。(本人在《一脈同根五緣深情》一文中曾敘及,不贅)。

除了金門後山陳氏一支移居外,後山陳氏移居者尚有第四世長房三燝慰移居岑兜金橋頭,三房三燝德移居金井上清(筆者大膽質疑,傳說中上清陳氏與金門後山陳氏有血緣關係,且金門後山陳氏之祖曰“德宗公”,“德宗公”是否與“燝德公”同為一人,待考)。六房燝熹移居淺井,七世三房長二賢忠移居湖頭,六世四房長二宗繩徙居廳柄。十一世長房三一誠析居港內,傳六祧等。尚有移居不知所終者。

據《溫陵滬江陳氏族譜序》稱“陳氏入閩始于政公公固始人也有雄略唐李群盜蜂起固始之民相率而逃公攜二子隨王潮入閩潮器公倜儻 以二子皆才勇妻以二女用公為前鋒抵閩……” 筆者以為此處謬誤多多。首則,政公生於隋, 仕于初唐,其母為初唐魏征之妹,而王潮生於 西元846年(唐武宗會昌6年,卒於西元 897年 (唐昭宗乾寧 4年),兩者出生年份相差 230年,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次則,元功(光)生於西元 656年,咋會當 190年後出生的王潮之東床?三則,政公原駐防泉州,受命于唐王朝剿滅閩粵界之“蠻僚”而非受命于王潮。凡此種種,筆者認為應是前後修譜者不慎,受歷史條件限制,以謬傳謬,求治史者指正。

小文淺見贅言為筆者對滬江潁川陳氏源頭及後山陳氏流派之初探。緣于筆者才疏學淺而致不周舛誤良多。不揣冒昧,敢望智者雅正。一旦獲溪西陳氏相關資料,當不吝厚顏奉知。

 

滬江潁川陳氏源流初探(二)

筆者前文初探滬江潁川陳氏肇基祖應愷之長於肇基後山陳氏,現據所獲有關資料,對應愷公之三字富金公肇基溪西(茂山)陳氏作大膽探索。舛誤、疏漏之處,懇望族人及智者指正。

富金公是應愷公之三子,隨其叔父應恒公從軍征戰,戎馬倥伆,不幸身故浙江,靈柩運歸,附葬位於晉邑十八都爐灶鄉之應愷公壽域坐庚申揖甲寅,碑勒“滬江後山陳氏祖墳。”

富金公又名興泉公,生育七子,堂號“茂山傳芳”。七子分七房,順序為長因餘,次因忠,三因緒,四因會,五因奎,六因裕,七因麗,長房因餘公生子二,材端為長房長,材肅為長房二,各育一子。二房因忠公生子一,曰材聰,材聰生子一,至六世厥智育子五,人丁趨旺。四房因會公生子一,曰材炳,至七世德詢生子五。五房因奎公生子四,曰材文、材理、材成、材章。因奎歸旅滯留惠安瀨窟,另衍派系,瓜瓞綿綿。六房因裕生子七,曰材欣、材然、材基、材生、材進、材宏、材魯居魯東,子一曰與逸,逸子篤曆傳子七,次子厥疊承桃溪西二房。三子厥玉居京濱(坑邊)路後,(為三房祖于明朝宣德年間)。四子厥魯為京濱路後四房祖。七子厥允居泉州,(亦在明朝宣德年間)。其後裔分一支返京濱路東,為路東陳氏祖。厥疊傳至第十五世,裔孫是俊播遷臺灣省,是傑後人分居路東及南春,而後悉聚居南,即滬江著名商號“東昌”,“義美”所在房份。“義美”瓊官與禦史陳慶鏞關係之傳說,可參觀《深滬灣》第七期逸悟先生(莊國良)之作《禦史與乞丐》一文。七房因麗公傳子一。茂山(溪西)陳氏三房部份後裔遷居港內,自號“滬鐵”。

茂山( 溪西) 陳氏堂號有“茂山”.“魯東”.“滬鐵”之分,然昭穆基本一致。“滬鐵”自第六世至十五世昭穆為“福和合心守,嘉子元朝延”,而一世至五世,十六世至三十世均與“茂山”.“魯東”同。“茂山”.“魯東”昭穆為“興因材與篤,厥德光世澤,天其必以是,為可取而培,著代應綿遠,亢宗定預知”民國乙酉續撰“時賢秉國步,功業資英美,禮讓紹謨烈,丕煥昭新紀”。

港阜陳氏族包容後山陳氏長房一誠公支派、四房、五房支派,茂山“滬鐵”支派以及金井後市陳氏、安海後庫陳氏。後市陳氏昭穆為“均守宜信篤,澄民繼瑞宗 垂延泰玠慶 雲錦錫嘉祥,克紹綿詩禮,鴻禧世澤長”。後庫(菌江)陳氏昭穆為“建昭丕顯烈,佑啟永昌猷,積善衍家慶,咸和紹祖庥,孔懷同一本,旌義彌千秋,述遜惟諧孝,複來良有由”。

應愷公派下滬江潁川陳氏自肇基滬江以來已有七百多年,子孫繁衍生息,瓜瓞綿綿,不計播遷,旅居國內外者,人丁數千,為深滬鎮區首姓。為了緬懷祖德宗功,凝聚海內外族人親情,繼往開來,族中耆老,有識之士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發起重建“陳氏宗祠”之議,深得海內外族人回應支持,解蘘傾城,群策群力,乙亥年(一九九五)陳氏兩宗祠重光。且重修家譜,捐去“後山”與“茂山”兩陳氏歷史怨隙,合二為一。“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同為應愷公裔孫,宜一脈相連,齊心協力,共為家國繁榮,宗族昌隆而傾誠相待。由於年代久遠,應愷公父子陵寢損毀,為慎終追遠計,族人集資于坑邊鐵罩山麓重建祖墳,且於庚寅年陽月恭迎先祖骨殖奉安。

滬江潁川陳氏子孫繁衍,人文鼎盛,秉承庭訓,敬祖敬宗,克勤克奮,盡責盡孝,為故里及宗族盡一分子之心力。陳氏族親定能將祖德宗功弘揚光大,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以勵後昆子孫之志。

附注:此文參考“陳氏宗祠”有關《家譜》及其他資料,謹向茂明、清波、碧峰諸宗長及有關人士致謝。由於筆者孤陋寡聞,時間倉促,不周之處,祈予雅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