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泉州官方祭祀

作者:佚名  來源: 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州官方祭祀

社稷之祭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之祭

常雩壇之祭

八蠟之祭

厲壇之祭

至聖先師孔子之祭

關聖之祭

文昌帝君之祭

天上聖母之祭

府、縣城隍之祭

東嶽泰山之祭

龍王神之祭

昭忠公之祭

旗纛之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祠廟之設,所以崇德報功也。天神、地袛、人鬼,凡有功德於民者,祠焉。聚其精神,而使之憑依,即以聚人之精神,而使之敬畏。地位之弗宜、規模之弗備、棟宇之弗崇、滌除之弗潔,不足奉神靈而肅觀瞻,奚以明禮法而通冥……其舉之莫可廢也……朝廷所尊政教,攸系可聽。其址敗、垣頹、堂鼠雀而庭草萊哉,是故有司修舉廢墜,以是為先,士庶贊襄建築。”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古代,官府每年舉行一系列祭祀儀式。其總目的,在於使“聖王之制,明有禮樂,幽則鬼神”,建構寺廟圍繞政府的秩序。祭祀的典章設計,是為了“仿古矣”,以故“國家懷柔百神”,令“(尊)先聖、先賢、忠孫、貞女、節婦之祭,既次學校之紀,風、雲、雷、雨、山川、社稷暨諸祠廟所頒”,“以便樹立一代之模”。

據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古代官府主持的祭典有下列十四項:

 

社稷之祭

祭典在社稷壇舉行。

社稷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社稷壇)在府治北朝天門外田庵鄉。《八閩通志》雲,宋時,社稷壇在府治西南淨明坊內。元因之。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知府常性移建今所。

晉江縣宋、元時本有社稷壇,在元妙觀。南明時,以縣附郭,統祭於此,不別為壇。

其制累石為壇,高三尺四寸,縱橫各二丈五尺。以北為前,南為後,東西北出階各三級,壇下前九丈,東西南各五丈。繞以垣,由北門入。立二石主於壇前,長二尺五寸,方一尺一寸,圓其頂,埋於壇土之正中,近後北向上露圓尖,余瘞於下以依神。於平日別立二木,主藏於城隍廟,祭日迎木主于壇,左稷右社,在二石主之前,以依神。

于祭時,壇旁設神庫、神廚、宰牲所、洗牲池、齋房。

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知縣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奉文再修。”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歲頒行祭費銀十兩正,于春秋二仲月上◇◇◇◇用黑色。白瓷爵三、鉶一、簠二、簋二、籩四、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維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分五邑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穡,恭承守土,肅展明禋,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庶九九松柏,鞏磐石於五疆;翼黍苗,佐神倉於不匱。尚饗。”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神壇之祭

祭典在山川壇舉行。

山川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在府治西南臨漳門外柳通鋪。《八閩通志》雲,宋初以風雨雷師附祭社稷壇(參見《泉州官府祭祀.社稷之祭》)。南宋.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郡守宋均複別建于仁惠坊內東倉之隙地。元因之。明時,故址併入府治。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知府常性建今所。

晉江縣附郭統祭於此,不別為壇。

其制累石為之,南向,縱橫各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寸,繞以周垣,門、階、廚、庫等所如社稷制。設神位三,中風雲雷雨之神,左境內山川之神,右府縣城隍之神。

國朝(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知縣王之琦重修。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奉文再修。”(參見《泉州寺廟.山川壇》)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宋初奉行,每歲頒行祭費銀十兩正,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白瓷爵二十,禮與社稷壇同。”

“先歲仲春辛日致祭,帛一,仲青色,禮與社稷壇同。”

“禮畢,耕耤田。知府秉耒,佐貳執青箱,晉江縣知縣播種,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執犁,九推九反,農夫終畝耕畢,官率耆老、農夫望闕,行禮。農具用色,牛黑色,箱青色,籽種以土之所宜。”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祝文:維神贊襄◇◇◇蒼黎,佐靈化以流形,生成永賴……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恭修歲祀,豆籩祗陳牲幣。尚饗。”

“(先歲仲春辛日致祭)祝文:維神肇興稼穡,粒我烝民,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陳時夏,茲當束作,鹹昭先疇。洪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謹奉彝章,聿修祀事,惟願無風下雨,嘉祥恒沐神庥,庶幾九穗雙歧,上瑞頻書于大有。尚饗。”

 

常雩壇之祭

祭典“亦在先農壇內”舉行,址“在府治東仁風門外東禪鄉耤田後。”(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參見《泉州寺廟.先農壇》)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歲頒行祭費銀六兩,于四月擇吉日致祭。……白瓷爵十五、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豕、羊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恭膺昭命,撫育群黎,仰體彤廷,保赤之誠,勸農勸稼,俯惟蔀屋資生之本,力穡服田,令甲爰頒肅,舉祈年之典,惟寅將事用,申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冀明昭之受賜;來牟率育,庶俾豐裕于蓋藏。尚饗。”

 

八蠟之祭

祭典“即先農壇祭之,不別為壇。晉江縣附郭統祭於此。”(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

先農壇址“在府治東仁風門外東禪鄉耤田後。”(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參見《泉州寺廟.先農壇》)。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國朝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奉文,令有司歲十二月上戊日致祭。先嗇、司嗇居中,正位東上。餘六種稍後一尺,分設左右。”

 

厲壇之祭

(參見《泉州鋪境.明代惠安縣裏社合一與保甲制度》)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先期具牒告城隍祭之日,迎城隍神位於壇上,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歲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普天之下,無不有人,無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故制有治人之法,即制有事神之道。

念厥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歿。其間有遭兵損傷者,有死于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取財而逼死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禍而負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有為猛虎毒蟲所害者,有為饑餓凍死者,有因戰鬥而殞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縊者,有因牆屋傾頹而壓死者,有死後無子孫者。此等鬼魂,死無所依,最堪憐憫。或依草附木,或作妖為怪,徘徊於星月之下,悲號於風雨之中。

今迎尊神以主此祭,謹設壇於城西。茲當◇月上、中、下元佳節,謹備牲醴羹飯,專祭本郡、縣閡境無祀鬼神等眾靈,其不昧來享此祭。

凡或縣人民,倘有不孝、不睦、侮法、欺善種種奸邪不良之徒,神必報於(城)隍,髮露其事,使遭官府,輕者笞決杖斷,重則徙流絞斬;若事未髮露,必遭陰譴,使舉家並遭災害。

如有克孝、克睦、守法、為善、正直之人,神必達于城隍,陰加護佑,使其家道安和,農事順遂……

我等官府如有上欺朝廷、下枉良善……作弊、蠹政害民者,靈必無枉,一體昭報。

如此,則則鬼神有鑒察之明,官府非諂諛之祭。尚饗。”

 

至聖先師孔子之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崇聖王祠之祭、名宦祠之祭、鄉賢祠之祭、名宦鄉賢諸祠之祭、忠義孝悌祠之祭、節孝祠之祭……”(參見《泉州寺廟.文廟.泉州文廟》)

 

關聖之祭

祭典在武廟舉行。

武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在萼輝鋪提署之左,前系提督東教場。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提帥張雲翼建,稱武廟,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塗門廟(關帝廟)。至嘉慶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年),提帥顏守英始移秩祀之祭於此廟。後中殿壞,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伯爵軍門許文謨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每歲頒行祭費銀二十四兩正,于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敕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設神牌,奉行附祀於右殿之後,同日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祭關聖)祝文:維帝浩氣淩霄,丹心貫日,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篤忠貞,名高三國。神明如在,遍祠宇于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於歷代。屢徵異跡,顯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陳籩豆,幾奠牲醪。尚饗。”

“(祭關聖之祖)祝文:維公世澤貽庥,靈源積慶,德能昌後,篤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恭逢諏吉,袛事薦馨。尚饗。”

 

文昌帝君之祭

祭典在文昌壇舉行。

文昌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在(泉州)城內陽義鋪玉犀巷內,原為鎮雅宮。國朝(清)嘉慶六年(一八○一年),守馮國柄、令徐汝瀾奉文特設。以是宮近府縣治,改立為壇。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令盧擇元倡修。”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國朝(清)嘉慶六年(一八○一年)五月二十日,知府馮國柄、晉江知縣徐汝瀾奉文恭設崇祀。每頒行祭費銀十六兩,于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犢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

“同日致祭文昌帝君先代。”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祭文昌帝君)祝文:維神績著西垣,樞環北極。六匡麗曜,協昌運之光華;累代垂靈,為人文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薦馨,宜致其尊崇。茲屆仲(春、秋),用昭時祀,尚其歆格,鑒此精虔。尚饗。”

“同日致祭文昌帝君先代之文曰: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矧夫世澤光,延賞斯及。祥鐘累代,烱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緯人文之主宰。是尊後殿,用答前庥。茲值仲(春、秋),肅將時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尚饗。”

 

天上聖母之祭

祭典在天后宮舉行。

天后宮:

詳見《泉州寺廟.天后宮》。

儀制

泉州天后宮在清代,和祭孔子、關公一樣,列入祀典,泉州知府等奉旨春秋致祭。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天上聖母之祭……歷代譴官齋香,詣廟致祭。明.永樂五年(一四○七年),以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宮重新其廟。自是,節遣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祭告祈禱為常。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年),奉行始入祭典。

每歲頒行祭費銀四兩二錢,于春秋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鈃一、簠二、簋二、籩四、豆四、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禮。”

“同日致祭天後之父積慶公、母積慶公夫人。”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祭天上聖母)祝文:維神菩薩化身,至聖至誠。主宰四瀆,統禦百靈,海不披波,浪靜風平,舟航穩載,悉伏慈仁。奉旨崇祀,永享嘗蒸。屆茲仲(春、秋),敬薦豆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尚饗。”

“(祭天後父母)祝文:維公德能昌後,篤生神聖之英,澤足貽庥,宜享尊崇之報。誕祥鐘乎宋代,孝行聿昭;靈跡著於海邦,安瀾胥慶。是尊後殿,用答前庥。茲值仲(春、秋),敬薦豆馨,虔申告潔。尚饗。”

 

府、縣城隍之祭

祭典在府、縣城隍廟舉行。

泉州府城隍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在(泉州)府治北,即資壽寺,故址舊在(泉州府)治東萼輝鋪(鎮撫司巷)。(北)宋.嘉佑二年(一○五七年)侍郎趙涯建,名明烈王廟。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封鑒察司民顯佑伯。三年(一三七○年),改稱城隍之神。四年(一三七一年),知府常性重建。永樂間(一四○三~一四二四年)晉江知縣宋仲祥、正統間(一五三六~一四四九年)知府熊尚初、正德間(一五○六~一五二一年)知府葛恒繼修。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廟改參將署,知府俞咨伯改建今所。國朝(清)歲增春秋二祭。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修中、前二殿、東西兩廡及六賢祠(後添祀鄭公,改稱七賢祠)。三十四年己醜(一七六九年),再修山門,移水溝。茲又朽蠹,道光十年(一八三二年),邑紳士勸捐重修,現在興工未竣。”(詳見《泉州寺廟.城隍廟.泉州府城隍廟》)

晉江縣城隍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在(泉州)府治北雲山鋪(譙樓西北側今泉州六中內),舊附祀于生韓古廟。國朝(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晉江)知縣黃昌遇建今所。嘉慶九年(一八○四年),邑人捐修,並設立東西駟廄。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複捐補萁。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邑人複捐修,僧循扶複募建山門,改照牆及兩邊門為前進,而門居中,縻白鏹七百餘鈒。”(詳見《泉州寺廟.城隍廟.晉江縣城隍廟》)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每歲各頒行祭費銀三兩,于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禮與風雲雷雨同。”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維神赫曜,炳古爍今,聰明正直,民社攸憑。理陰輔陽,福善禍淫,是是非非,炳若日星。茲值仲(春、秋),敬薦豆馨,希神昭格,庇民烝民,五穀豐登,家給人足,永享升平。尚饗。”

 

東嶽泰山之祭

祭典在東嶽宮舉行。

東嶽宮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

“在(泉州)府治仁風門外鳳山之陽(南麓)。宋.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年),尚書張汝錫建。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重建。國朝(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提督張雲翼禱雨於此。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門內及兩廊悉壞。二十五年(一七六○年),雒陽司林懋懿捐銀二百五十餘兩,請之府縣,倡諸僚屬、紳士捐助修建。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年),守徐汝瀾修青帝行宮前進。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邑人陳維逵、林振美、邱克捷修兩廊及後殿以北三宮,妝飾八十六位諸神像,林嘉猷獨修殿內女官像……”(詳見《泉州寺廟.東嶽宮》)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每歲春秋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曰:聖朝禦宇,懷柔百神。維神靈應,賜福全閩。位居東岱,惟嶽之尊,德隆下土,澤配上穹。出雲降雨,物阜時豐。康慈兆姓,食報宜宗。仲春(秋)享祀,萬福攸同。靈其徙降,格此菲封。尚饗。”

 

龍王神之祭

祭典在龍神廟舉行。

龍神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守徐汝瀾建龍神廟,在(泉州)府治東登賢鋪承天寺內。乾隆間,奉文崇祀。”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清)乾隆間,奉文崇祀。歷任晉江知縣捐祭費銀三兩五錢正,每歲春秋二仲月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鈃一、簠二、簋二、籩四、豆四、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六叩禮。”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維神德洋環海,澤潤蒼生。允襄水土之平,經流順軌;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占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幾筵,肅陳牲幣。尚饗。”

 

昭忠公之祭

祭典在昭忠祠舉行。

昭忠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

“附祀(泉州市區)惠義鋪塗門街三義廟。因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征台匪,文武官員、鄉勇兵丁死難,于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年),奉文建祠,擇地未定,暫附此廟。文武官員在廟後左右二龕,鄉勇兵丁在廟前東西二龕。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年),增設浙江提督李長庚牌位,計祀文武官員六位,鄉勇二位,兵丁一百五十九位。”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清)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奉行秋祭為始,就于建曠項下開銷,每歲頒行祭費銀七兩五錢,春秋二仲月吉日委員致祭。”

祝文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祝文:維靈志堅探穴,念切請纓,勇以赴義,烈以成貞。或乘風而破浪,竟英骨於滄瀛;或披堅而執銳,麗碧血於鐃鉦。緬雄姿之卓犖,雖既歿其如生;慰忠魂於故土,荷盛世之褒旌。薦馨香於令序,為桑梓之光榮。生為烈士,死作幹城。式昭秩祀,永播芳聲。尚饗。”

 

旗纛之祭

祭典在旗纛廟舉行。

旗纛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六.祠廟志》載:

“舊在(泉州)城北七裏許,明.洪武二年(一三八六年),知府常性建。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徙建城北泉山鋪賜恩山下。國朝因之。晉江縣附郭統祭於此,不別為壇。今廢,故址尚存。(清)嘉慶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年),徙在東門外驛路鋪李公名宦祠外亭。”

儀制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十五.祀典志》載:

“每歲霜降日,用少牢禮,設軍牙六纛神位致祭。”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