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老君岩的廟宇

作者:佚名  來源: 泉州歷史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老君岩的廟宇

現老君岩已不見岩宇,老君造像背屏青山,露頂巍坐在一片空曠地裏。但據《閩書》、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老君岩的四周,在宋代建有北斗殿、真君殿,明代又辟有元元洞(又名玄玄洞),那麼,老君岩原來是否有岩宇?

明代對此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莫衷一是。

一說有。

明.萬曆《泉州府志》(一六一二年成書)記載老君岩說:“今岩宇複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宋時羅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子嘗遊於此。中有元元洞,明.汪旦辟刻‘元元洞天’四字。洞巔六石,季本(明.理學家)名之曰‘六老峰’,為詩刻石。

〔季本詩〕

  六丁鑿元竅,驅此行地龍。鱗角聳岩壑,外峭中以空。

  地靈尚愛寶,徑荒雲旦封。洞天三十六,日覽誰能窮?

  搜奇造幽僻,偶與神室逢。旁有兩孔穴,眾妙由茲通。

  六子乾坤精,洞虛中可容。同遊共宴坐,談道各知雄。

  冥探謝侈哆,妙契以參同。出門未數武,翼然見新宮。

  內有老子像,炳煥生龍光。刻畫渺難察,奇巧疑天工。

  吾聞太上教,當在關西東。如何閩海渺,亦留現世蹤?

  武夷載秦祀,紫澤啟漢疆。晉安尚清淨,李唐遡所宗。

  靈瑞磅以邈,茲山名益崇。悠悠千歲下,乃有頻複翁。

  穴閟事幽棲,如室亦如墉。洞通何所極,峨眉與崆峒。

  遊衍洞庭野,啟閉自東方。左鄰讀書堂,高並隱君峯。

  洞門對金粟,紫氣鴻蒙中。弱水向西注,蓬島何渺茫。

  仙蹤若可繼,願言永相從。”

詩中明確地指出:“出門(指元元洞門)未數武,翼然見新宮。內有老子像,炳煥生龍光。”

一說無。

明.何喬遠(一五五八~一六三一年)《閩書.卷七.方域志》記載老君造像說:“當部置須髯處,石色浩然,雖露居風雨,苔蘚莫侵食舌(“食舌”為一字),相傳不敢屋也,屋則大蟲至。”

明.布衣詩人黃克晦(黃吾野,一五二四~一五九○年)詠老君造像詩也持這種說法:“壑舟無力穀神光,石像千年草樹傍。匪虎不曾悲曠野,猶龍何事蛻高崗?雨深夜袴生秋蘚,月曉髯眉帶石霜。誰謂西戎終不返?山中紫氣袒何長!”

季本、何喬遠、黃克晦都是明.嘉靖、萬曆間人,何喬遠還參與編修萬曆《泉州府志》,說法完全相反。

而明.泉州林孕昌(一五九五~一六五七年,明.萬曆、天啟、崇禎時人)卻又說老君造像原來西有片瓦岩、東有清泰岩,後廢。其《大笑集》載:“吾於清源山下,得兩石像焉,一為老君,一為彌陀。自老君而西有片瓦岩,其東有清泰岩,皆廢。獨老君巋然露頂而坐,俯視鯉城,掀髯睜眼,凜有生氣。”

現在,史家越來越認可,早在宋、明時代,老君造像是坐在殿宇中的,宋朝的殿宇系石室,旁邊還有規模龐大的道觀相伴。石室後毀壞,明代又重建殿宇,但後來又遭破壞。其根據除上述資料外,還有:

一是發現的新文獻。莊為磯教授在《榮山李氏族譜.卷十六》中發現如下記載:“惟知睦齋公葬在泉州城北門外清源山麓。土名北山,老君室前右畔。”在《清源林李宗譜》也有類似記載:“始祖妣錢氏卒年五十有六,葬與始祖同在北山老君殿右。”可知在明.正德、萬曆年間,老君岩是有室、有祠、有殿的。

二是考古發現。一九九○年,文物部門在整治老君造像南面土地時,挖掘出了具有雕琢痕跡的大石數條。這些石頭就是老君岩石室遺物花崗石構件。當時出土的石構件包括:帶靴楔櫨鬥三件,帶靴楔交互鬥三件(其一靴楔斷失),散鬥一件,綽幕枋殘件一件,券門楔石一件。考古意見認為,這些石構件都是宋朝遺留下來的。

三是遺跡。《清源山志》主編許添源也認可在老君造像旁邊原本還建有北斗殿和真君殿等道觀的說法,還認為其規模都很龐大,從清源山腳下一直蔓延到花園頭,整個建築群南北長度至少在五百米以上。廿世紀五十年代初,老君造像兩側還有一段殘斷的石牆,直至六十年代,石牆上的石頭才被搬去修建水渠。現在周邊的一些仍在使用的地名也可作佐證。如山門前的“花園頭新亭社區”,一八○醫院北門的“北斗潭”等,而在老君造像西側的“司公壩”(司公即泉語道士),更能說明問題。

但是,到了明末崇禎年間,老君造像已無岩宇覆蓋,其原因卻無從知道。據推測,有兩種原因:

一是地震。明.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泉州發生強烈地震,但這是在岩室複新以前。後代亦有震災,但同在清源山的彌陀岩、瑞像岩兩石室均得倖存。因此,專家認為老君岩石室毀於地震一說不能成立,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二是虎患。明.林孕昌《大笑集》稱:“初傳不敢屋,屋則大蟲至,此一奇也。”

明.何喬遠《閩書》也稱:“又傳不敢屋也,屋則大蟲至。”即殿宇一旦建成,山中的老虎就聞風而至,霸佔殿宇,因此殿宇就荒廢或拆毀了。

勢至岩

位於梅岩下方。《縣誌》將勢至岩的方位記在老君岩之下,有誤。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老君岩)又下為勢至岩。

《閩書》:岩有瀑布,一自泰嘉山來,一自紫澤山來。環岩左右,匯前為潭,名曰濯衣。今湮為田,惟石樑在焉。岩背有石,可坐數人,下可以隱,刻曰‘陶石’。石上留題皆陰刻,此獨陽畫。”

明.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何喬遠《閩書》原文曰:“勢至岩,瀑布一自泰嘉山來,一自紫澤山來,環岩左右,匯前為潭,名曰濯衣。今湮為田,惟石樑在。泉觸嵯檗,雪激霧散。岩背有石,可坐數人,下可以隱,刻曰‘陶石’。蓋取古陶穴陶複之意。”

今“陶石”石刻尚存。

清泰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其(勢至岩)旁為清泰岩。

《閩書》:地與梅關綠潭諸勝相近,題刻為多。下有潭曰劍潭,相傳有羽流鑄劍於此,留型于石,長可十尺,深廣三寸。岩為明.丁衍夏隱處。舊有亭曰‘來鶴’,曰‘雲浮’,曰‘瞻亭’,皆廢。有泉曰‘雲英’。有石刻曰‘仙苑’,曰‘飲水曲肱’。又有石曰‘金壁’,曰‘化鶴邱’,曰‘蟠桃塢’,皆取其形似雲。凡此皆右峰聯綴之勝也。外有泰空室,訛為太空室,在中台峰左。

《八閩通志》:清源東有太公室。宋季建,明.成化修,改名元隱室。又有楞伽院,在翠屏峰東,皆廢。

《閩書》:宋時有楞伽、羅漢、悟空、彌陀四院,南大旗而北覆鼎,東皇績而西翠屏。天成一窩,周數裏許。雙澗夾流,原田每每,繚曲盤旋,循山步岡,居民竹籬茅舍,瀹蔬種茶,有太上遺風。此又拱護清源之前後者也。”

孔泉(虎乳泉)

位於清源上、下洞之間,中峰腹部,即北宋《方輿勝覽》所記之“石乳泉”。孔泉上方有石刻“虎乳”二字,署“呂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題”,故後人又都直稱孔泉為“虎乳泉”。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其泉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孔竅而泉出焉。故曰孔泉。舊志訛‘孔’為‘乳’。

呂道人書‘虎乳’二字,明.林孕昌書‘卷石勺水’,明.黃日昌(摹朱熹詩句)書‘源頭活水’。國朝清.乾隆丙戌(乾隆卅一年,一七六六年),僧圓訥建石亭於泉之西,顏曰‘名州亭’,黃時拱記。皆刻于石。”

明.何喬遠《閩書》引《太平寰宇記》曰:“泉山,泉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之。朱買臣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孔竅,泉出焉,故謂孔泉。而舊志乃以‘孔’為訛,改作‘乳’也。”

明.書法家李開芳還題刻“清源”、“孔泉”,並作題記,何喬遠勒於石壁。

李開芳書寫的題記曰:“《寰宇記》雲: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漢.朱買臣稱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載宋.泉守葉公廷珪《海錄碎事》。郡名清源,蓋以此泉雲。”

清.道光《晉江縣誌.金石志》載:“‘虎乳’二字,在清源山孔泉,宋.呂道人書。”

《縣誌》指“呂道人”為宋代人,但查無實據;“乙丑仲夏”,也不知何年何月?但從純陽洞頂呂醉翁的刻石“盝碧”筆跡考之,呂醉翁與呂道人實為一人,題刻時間“乙丑仲夏”亦同。呂氏應非宋人,而是明末清初人。

《晉江縣誌》又載:“宋.元祐中(一○八六~一○九四年),潛江令張總謫居於此,嘗取泉煉藥,逾年不壞,以為惠山泉殊不及。”惠山泉即無錫“天下第二泉”,可見孔泉的水質上乘。

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福建陸路提督軍門泉州中營參將、蘇州人錢嘉在遊覽了清源山后,於天柱峰下古道邊“山靈笑我”摩崖石刻下方岩石上,題刻《樂酌孔泉》詩一首。曰

 “匹馬南來近一年,行裝輕約半峰煙。

  還家賓友如相問,酌得清源幾口泉?”

乳泉

位於清源山主峰之東一處荒僻山溝。清代泉州第一琴師顏超在此隱居授課。

左峰(東岩)、遵岩(百丈坪)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純陽洞南左半裏許為左峰,亦名‘東岩’,上有海潮室,今廢。

《閩書》:奇石倚天,室居石址,或曰裴道人嘗居此以吸日月精華。峽石刻字曰‘清源福地’,其旁為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

其地周數百武,巨石偃亙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二台塔,今圮。中有巨人跡。明.王慎中讀書岩中。”

在清源山左峰百丈坪東側半山腰,有一方明代摩崖石刻,方向朝東,上書“等岩”兩個隸書大字,上款題為“明.崇禎庚辰正月”,落款為“周廷鑨書”。“明.崇禎庚辰”即崇禎十三年(一六四○年),離明王朝傾覆僅四年。而“等岩”則蘊意為等待時機,反清複明,有《素庵檀越記》等文為證。

泰嘉岩

泰嘉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遵岩,即百丈坪)南左半裏許為泰嘉岩,地頗平曠,泰嘉寺在焉。詳見《寺觀》

明.侍郎顧珀結廬讀書於此。知府萬慶為匾曰‘柔佛巴魯書院’。珀自為記。”

明.嘉靖顧珀《泰嘉岩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明.顧珀《泰嘉岩記》,文曰:

“吾泉郡之鎮曰北山,距城七八裏許。盤礴橫地巀嶪樂參天,沿山聯結岩洞率多岔岬崴峨,獨泰嘉岩四衍堂宇宏傑,軒窗玲瓏,珠案拱其前,翠屏擁其後,旗鼓懸于左,獅象蹲於右,實茲山之偉觀也。若夫雲浮雁塔,月皎龍池,花覆香泉,藤緣寶樹,鶯簧奏曲,松絃鳴風,爭奇獻巧,蓋有不能盡狀者矣。

外祖將仕郎魏公塋域接壤於斯,柔佛巴魯子(顧珀號柔佛巴魯)早歲讀書隱居焉。玩索之余,曾與山約曰:‘他日能有尺寸,當使斯岩其有興乎?’迨予登第入官,不暇登覽,然心想神遊,每形於夢寐矣。

世逖棟撓,守者匪人,砍伐其薪木,覬覦其風水者躡踵也。嘉靖壬午(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予致仕歸,尋幽懷昔,但見破宇頹垣,僅存一二,餘皆莽為邱墟矣。

為之惻然曰:‘夙昔之願,詎忍忘耶?’遂捐資鳩眾,市材庀工,修飭殿宇五間,構廊八間,東西軒六間,內門一座,湢浴一所。適有四川副使之命,促迫就道,功未及究也。

嘉靖甲午(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年)冬,又以戶部侍郎得請歸。越明年乙未(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年),複建前堂五間,匾曰‘柔佛巴魯舊隱’。外門一座,庖廚一所,繚以周垣,具樂讌飲而落之。

當道縉紳偕鄉士大夫畢集,酒半,合辭言曰:‘北上之勝,惟茲為最,非離群樂道者不足以居之。’

又曰:‘辭寵者避喧,逃虛者習靜,予老矣,離群不敢也,樂道未能也,避喧習靜,竊有志焉。且山川遇人,固自有數,而物之廢興成毀,常相尋於無窮。後之人有能嗣而葺之,則茲山之勝,不重有遭乎?’”

靈源庵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泰嘉岩)下有靈源庵。《閩書》:靈源窪廣數百步,水積其中。郡志謂中有鼇龍,宋時旱禱輒雨。

明.詹仰庇詩:

  蒼松一逕靄晴陰,乍引涼飆散暮林。

  香殿梵微天樂奏,毒潭秋冷水龍吟。

  空中清籟沈明月,醉裏輕濤度碧岑。

  已覺會心不在遠,憑欄坐久落花深。”

半嶺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循(靈源庵)西而北半裏許,為半嶺岩。岩前有石門,南左徑畔有亭,匾曰‘白雲滿地’,今廢。

宋.鄭道詩:

  天風吹我上齊雲,小澗清從石乳分。

  濯罷塵纓吾欲忘,白雲滿地未斜曛。

《清源山志》:石廣數十尺,苔蘚濃封,遙望若綴錦。中有池田,又有石刻‘泉南佛國’。

明.黃克晦詩:

  石門苔徑入殘霞,薝蔔優羅間作花。

  縱有山田如色界,自應山水屬僧家。

  松聲落座兼啼鳥,海色窺簾帶遠槎。

  絕頂何須還別洞,蘿衣此地伴袈裟。

國朝清.釋明光詩:

  卻愛中峰秀,入門曲徑幽。鳥啼雲外樹,人上竹邊樓。

  借榻吟新月,烹泉話蚤秋。留連賓主意,不負此同遊。

又路中有半嶺宮,久廢。國朝清.嘉慶丁醜(嘉慶廿二年,一八一七年),老叟謝求募建。”

寒山岩、棲霞岩、大道岩(芭蕉古洞)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岩(泰嘉岩)北別有岩曰寒山,其院宇今亦廢。寒山岩與瑞像相抵背,從瑞像岩左繞石徑而上即得之。

又(寒山岩)南半裏許,為棲霞岩。旁有香飄不動亭,今廢。

其(棲霞岩)左為大道岩,一名芭蕉古洞。大道,秦時人。詳見方外。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人物志.仙釋.大道》載:“ 秦:大道,不知何許人。修真清源左峰,後人供奉之,名大道岩。”】

國朝清.蔡仕舢詩:

  別下源山日欲曛,齋心入夜禮元君。

  中峰一線開青壁,半嶺千松鎖白雲。

  春水自縈深草徑,夏蟲堪語舊冰紋。

  醉眠不辨仙凡隔,雞犬聲聲到枕聞。

瑞像岩(附:羅漢峰)

位於清源山左峰(即東峰),又名天柱峰,為一塊天然巨岩。

前峰對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羅漢峰。

瑞像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載:

“(大道岩)又南左為瑞像岩。

北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林道者誅茅是山,夢人使鐫像,且示鐫者姓名曰魏周。周夢亦然。像成,端麗甲諸相,構堂以蔽風雨。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人物志.仙釋》載:“林道者,元祐中居清源天柱峰。夜夢神人使鐫釋迦像于石,且示工名魏周。周夢如焉。鐫成,端麗甲於諸峰。名瑞像岩道人,終隱於此。”峰亦因名瑞像岩。

崖壁就天然岩石雕有釋迦瑞像,高四米,寬一.五米,神態莊嚴肅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高舉平肩,作無畏手印,首飾螺髻。岩上刻“大宋.元祐二年(一○八七年)歲次丁卯,眾造釋迦瑞像”。】

明.成化癸卯(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僧惠禧修之。……

《閩書》:岩石面平如砥,翠嵂嵲,亦名天柱峰。

國朝清.嘉慶甲子(嘉慶九年,一八○四年)許宗鶴重建。

前峰對峙,危石排列,如僧群立,名羅漢峰。

【羅漢峰又名羅漢山。瑞像岩前危石排列,有峰頭十八,如僧群立,故名。又與瑞像岩對峙,稱十八羅漢朝釋迦瑞像。】

峰後有靈潭,深數丈。又有聖泉、瑞香泉、獅子峰、回舶峰、蓮花峰、雲髻峰、石筍、石蟒、石龜、石城、石窗、石門諸勝。

舊有望州亭,此句縣誌不載。視郡如掌握,今廢。”

瑞像岩摩崖石刻及題詠

騷人墨客多有題詠。

南宋.嘉泰壬戍(一二○二年)六月,泉州知府倪思以旱禱於清源洞,詰旦偕泉州府通判三山陳永叔(字修甫)、平海節度推官錢塘錢簞(字仲淵)詣謝。事畢,同登瑞象岩,賦《題瑞象岩》勒於瑞象岩望州亭外側岩壁間:

 “雲崖中斷劃天開,下視群峰翠作堆。

  不憚蹣跚穿鳥道,為題歲月記曾來。”

南宋.諸葛廷瑞《題天柱岩》:

 “從翠層巒勢接天,岩崖風緊欲搖顛。

  地踰南永為難鎮,巨佛鐫成不計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一三五○年)九月初十,泉州監郡亻契玉立經寒山岩登遊瑞像岩,拜訪元壑上人不遇,“自覽天柱峰、羅漢山,俯視城廓,漫感一律題於石壁雲”(勒於瑞像岩望州亭西側外緣岩壁間):

 “□□除□九日峰,洞門不鎖與天通。

  石塘冷卻菩提月,庭樹寒□柏子風。

  岩擁如來明瑞像,山排羅漢著晴空。

  倚堤卻望山靈道,誰識真機指顧中?”

明.黃鳳翔詩(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收錄):

 “危磴垂藤古,層岡法殿開。扶筇還對酒,岸幘共登臺。

  城郭憑欄近,川原入座來。祗愁殘照逼,歸袂拂風埃。”

明.何喬遠詩(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瑞像岩》收錄):

 “白石穿平地,高巔乃霧封。不緣來穀口,幾誤失高舂。

  石佛多摹相,人天各自容。婆娑尋古跡,惆悵散餘蹤。”

清.郭瑄第《遊天柱岩(二首)》:

一“天柱真仙境,人居接太清。入岩伴佛坐,推戶看雲行。

  不有煙霞性,安知山水情。談禪凡俗外,空界一時呈。”

二“何以當幽境,前湖一鑑清。聽經磐石坐,采勝躡雲行。

  寂滅老僧性,疾□遊客情。三杯大道外,石象此間呈。”

瑞像岩石刻楹聯

清.莊俊元題:

 “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印禪心。”

明.黃鳳翔題:

 “危蹬垂藤古,層罔法殿開。”

日休岩(頭陀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瑞像岩)旁為日休岩。《淳祐志》:頭陀岩也。

天成石罅,謂之石門,深數十丈,上沿小徑,通瑞像岩。石門下有霹靂石,宋.陳讜題‘北山勝概’四字。

又峭壁攢峰‘忘歸’、‘透碧岩’等字,及唐、宋遊人石刻。”

片瓦岩、虎岩(大休岩)

片瓦岩、虎岩(大休岩)概述

片瓦岩在瑞像岩旁。

虎岩亦名“大休岩”,在五台峰右、賜恩岩寺之後,有歐陽洞、歐陽祠、歐陽書室、歐陽書院。歐陽洞為一天然石室,位於大觀亭之下、大石坡東畔。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虎岩》載:

“(瑞像岩旁)又有片瓦岩。《淳祐志》:片瓦、虎岩,皆天然石室,可居止。

《閩書》:虎岩在五台峰右,五代時僧守息能馴虎,故名。有石刻‘大休歇場’四字,亦名大休岩。

唐.歐陽詹、林蘊、林藻讀書於此。有石可濡墨,大書曰‘石硯’。有室如瓦窯然。

明.成化(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間,(知府)張庸即其(石洞)旁建室祀詹。

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二○年)間,詹裔孫深(歐陽深),深子模(歐陽模),先後重建,稱歐陽書院。黃鳳翔書對聯,刻石嵌于壁,李開芳書“高山仰止”於岩前。

【黃鳳翔所書的石刻楹聯為:“文章道德開先,萬古煙霞成豹隱;載籍音容在望,一龕燈火似螢囊。”現移嵌於賜恩寺壁。】

國朝清.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年間,詹裔孫芳馨鳩族加修葺。”

明.嘉靖陳讓《修歐陽書室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虎岩》收錄明.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禦史陳讓《嗣修歐陽書室記》,文曰:

“清源巍然,台座昂伏,而東曆九侯山,將轉為府治,石益壯,以奇巍者碁累,怒者虎鬥,列者堵牆,覆者瓦屋,煙龕風寶,若門若屋。若探營窟,以訪葛天氏之民;若闖陋巷,以尋顏子之居。俯而下,躡而登,折而東,又折而南,反出於若門屋者之上,乃天空地迴,山嶽開而溪海會,怪石環錯,居然翠微,固歐陽先生(歐陽詹)讀書處也。

久且荒,其裔孫深大懼先跡弗治,捐己資,伐木陶土,拓舊址而新之,考極相方以完其美。

中為歐陽子(歐陽詹)讀書堂,西辟小軒,南北其戶,任風月雲煙以來往。

東巨石,援山而橫出者二,如承露仙掌,浮以飛亭,望滄溟而臨千里。南俯泉城,如晬盤觴豆,羅列幾下,午夜書聲可以相聞。紫峰(紫帽山)在座,浸以晉江,若可架長虹,研朱而濡墨焉。此則歐陽書室之大觀也。

軒之西,矮屋數間,辟東牖以迎朝曦。牖東,石如崖門。由以入北室,奧然社區,可以居休觀妙。

室右巨石如立蛙,前仰後俯,僂以入,可坐數十餘人,固棲元之秘關也。

是歲三月告成,屬兩山見吾子陳讓作文以紀之。某惟吾閩風氣在漢如長夜,在唐如昧爽,而歐陽行周奮興於泉,乃能修詞立誠,挾策上國,至動陸宣公(宰相陸贄),名實與昌黎(韓昌黎,韓愈)諸賢相上下,是固未可止以首登進士破吾閩天荒論也。日出扶桑,風氣新而人文著,安得不為楊龜山(楊時)、朱晦翁(朱熹)之諸大賢倡?漸到天心文治宣朗,則吾閩泉所以自源而流者,又惡量哉!則斯室也,又不得僅以遊觀山水論矣。茲固某所願有言者也。

若公平生行業之美,《唐書》本傳備矣。《禮》曰:‘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傳,不仁也。’則歐陽生(歐陽深)修其祖遺跡以明著於後,禮也,宜籍也,乃鏤之於堂西之石。”

虎岩摩崖石刻

明.嘉靖初,晉江知縣錢楩在岩崖題刻詩篇,今存。

明.嘉靖八年己醜(一五二九年),福建按察使郭持平視察泉郡,二月甲午公餘登遊清源山,賦《同諸生登歐陽讀書台》,勒石於賜恩岩東側岩壁間:

 “當年歐室處,新構倚雲偎。極目迷煙嶂,渾身剝紙堆。

  不聞明實學,只羨讀書台。聊問參禪者,憑誰法聖胎。”

明.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福建巡海副使蔔大同等題刻“歐陽洞”。

明.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禦史陳讓撰刻《嗣修歐陽書室記》。

明.萬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學者李開芳題刻“高山仰止”於岩前。

明.萬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年),歐陽模曾偕湖南邵陽劉應郁登遊歐陽石室,劉應鬱賦詩《歐陽石室第一山也賦此紀之》,歐陽模作和詩二首,勒石於歐陽讀書台正中巨岩岩壁間、“高山仰止”石刻之西。

劉應鬱詩曰:

 “亭台刺集倚青霄,一逕幽綠遠市囂。

  日落山頭煙帶雨,風來塵上海生潮。

  家傳衣缽應繩武,邑寓墨儒喜見堯。

  馬蘭月明歸路晚,如行燈火下瓊瑤。”

歐陽模和詩曰:

(一)

 “寂寞空山敞九霄,行行驄馬淨塵囂。

  霜威寒作青郊雨,彩筆光浮碧海潮。

  君自觀風稱漢使,我從擊壤頌唐堯。

  尊前博得陽春詠,珍重高情勝報瑤。”

(二)

 “使君公暇躡雲霄,穀口傳聲自不囂。

  攬轡春生幽洞壑,埋輪波震海天潮。

  登高作賦篇追郢,倚閣觀風人頌堯。

  最是山靈儌勝賞,中天今喜勒玄瑤。”

明.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秋,明.大學士葉向高慕何喬遠人品及治學精神,偕南安洪有聲、晉江黃國鼎、郭夢詹往訪清源山鏡山書院,複登歐陽石室,于“高山仰止”東側勒詩為志《友人懷游歐陽先生石室》:

 “天開石室自何年?小住舊居訪昔賢。

  一逕松風秋不斷,半龕燈火夜長懸。

  夕陽溫映岩前樹,亭壑霜凝竹外煙。

  盡醉莫言歸路晚,為逢知己侭流連。”

明.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年文松(身世不詳)訪遊歐陽石室,見葉向高石刻詩文,作《年文松游石室步前韻》,勒于“高山仰止”與葉向高題刻之間:

 “閩開龍虎自唐年,此日共瞻百代賢。

  削壁逕穿室隱度,危台崖斷樹孤懸。

  鼓吹高閣低星斗,豹渾玄毛深霧煙。

  陡望潮生千頃碧,眾峰□映與天連。”

“歐陽洞”題刻東側巨岩壁間,有立壘詩刻《題閑後室》:

 “開闢東南地,睽違西北途。魯鄒文盛後,閩越教猶無。

  地氣隨人淑,天才與世趨。漢人非棄世,廟主值通區。

  龍虎中原榜,衣冠大野儒。八閩通順派,多士逐旋樞。”

歐陽洞東南側岩壁間,有立壘詩刻《題玩心亭》:

 “出彼東門,山高水清。可以結廬,於彼明經。

  云云□□,幽幽殘明。靜斯利學,君子惺惺。

  惟岩有泉,惟海有源。順之則是,會之於元。

  彼美書士,不求其天。千章萬籍,知彼陳言。

  台壑生春,氣斯室矣。鳴禽在前,侊侊樂只。

  聖人教人,如物百(山字頭)雨。意得忌言,人浮道否。

  翼翼斯亭,遊斯玩心。心以靜虛,道以虛盈。

  彼美君子,志□性成。玩心於茲,天體同行。”

摩崖刻佚名題歐陽書院楹聯:

 “暫過處,流水行雲愛此清源山下石;

  再世來,泰山北斗是君龍虎榜中人。”

虎岩題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虎岩》收錄的虎岩題詠詩詞有:

元.釋大圭詩:

 “閒情素乖俗,樂彼中林居。林居未雲果,幽賞意有餘。

  出郭青山多,佳木亦扶疎。並游得良友,方駕從所如。

  翠微薄炎景,蘿風汎涼裾。雲徑步窈窕,石門入清虛。

  少留席豐草,綠縟延以舒。藂祠翳鳴鳥,石澗清有魚。

  形神一蕭散,疲勩亦已祛。夤緣龜岩東,遂即歐陽廬。

  懷賢仰高躅,撫跡驚廢墟。願留石中室,畢誦人間書。

  茲焉恐遲暮,眷眷空躊躇。”

明.何喬遠詩:

 “大休岩下白雲生,鐵壁泉流細細清。

  古佛當龕猶有相,高僧持律久無情。

  亂圍綠樹餘千尺,雜囀黃鸚不一聲。

  咫尺茅齋難乘興,今朝始得向空行。”

明.何喬遠詩:

 “蟹螯醉夢從他熟,竹簡欣攤未厭生。

  飲酒讀書知孰是?岩花穀鳥總同情。

  山鄰茅舍來還少,老謁祠堂媿不成。

  每憶遺文猶縮手,敢如好事亂題楹?”

明.黃鳳翔詩:

 “怪石何巀嶪?一逕盤紆轉。陰厓濺細流,層砌匝蒼蘚。

  行行穿洞入,倏然覲巍巘。上有讀書台,昔賢跡已緬。

  老我懶廢書,偶來曠遊衍。捫蘿窮其巔,登頓力忘倦。

  山鳥隨往還,海雲自舒卷。坐使蓬心豁,邈焉醉眸展。

  欲歸仍夷猶,前林斜照晚。”

又:

 “秋風似送讀書聲,遺跡靈岩結構成。

  甲第當年龍虎榜,湖山千古薛蘿情。

  朝看野色遵雲起,夜落燈花帶月明。

  為有孫支傳世業,青苔那許鎖柴荊!”

明.莊鱉獻詩:

 “昔人讀書處,春風滿雒陽。不知千古恨,江上已秋霜。”

明.黃克晦:

 “三年雲臥與君同,欲別猶攀岩桂叢。

  人似浮屠窗下宿,山疑禹穴地中通。

  千尋石壁臨虹渚,萬裏滄波見月宮。

  勝地名賢今古重,題詩一為表雄風。”

國朝清.丁煒《歐陽石室題詩》:

 “仰止高賢在,荒祠百代餘。松杉三徑老,風雨一燈虛。

  韓、李齊名日,甌閩得第初。夜深探石室,仿佛見遺書。”

注--仰止:敬仰之極。三徑:《三輔決錄》:“蔣◇舍中三徑,惟羊仲、求仲從之遊。”泛指山中小路。韓、李:與唐.歐陽詹同榜(世稱“龍虎榜”)登第的韓愈、李觀。甌閩:據說福建系取福州和建甌的首字而名,“甌閩”即“八閩”之意。

清.林之浚詩:

 “籍甚貞元閉世材,刺桐城外讀書台。

  天荒閩越憑先破,月旦江南早共推。

  剩有空山環秀色,從無斷碣寫餘哀。

  一龕佛火黃昏候,尚想燈窗石室開。”

清.黃興祚詩:

 “高臺渺渺俯滄洲,此地貞元足勝遊。

  七建誰開周草昧?一江漫說晉風流。

  雲霞曙色孤城出,龍虎才名古洞幽。

  卻望遵岩連石鏡,大邦文獻軍今留。”

歐陽詹讀書處在虎岩說

對於唐.歐陽詹讀書處,是在虎岩,還是在龜岩,歷來有辯。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虎岩》堅持認為是在虎岩。其曰:

“唐.歐陽詹、林蘊、林藻讀書於此。有石可濡墨,大書曰‘石硯’。有室如瓦窯然。”

“按隆慶、萬曆二志皆謂歐陽石室在龜岩,然觀釋大圭詩有‘夤緣龜岩東,遂即歐陽廬’之句,則石室非即在龜岩明矣。《閩書》謂歐陽祠在虎岩是矣。

而於獅岩(應為龜岩之誤)複為歐陽讀書處,有石室如瓦窯,是又二處也。

今石室如窯,現在祠旁,則此處之為石室,不辨自明。

又《淳祐志》稿載,僧守息在賜恩安禪,有馴虎之異,則此處之為虎岩,亦不辨自明矣。”

歐陽詹讀書處在龜岩說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歐陽詹讀書處,是在龜岩。

虎岩是構室以祀歐陽詹之處,而非讀書處。後人為紀念歐陽詹,在賜恩岩寺後之虎岩建歐陽祠、歐陽書室、歐陽書院。原室內有一長石,黃鳳翔書的石刻楹聯一對:“文章道德開先,萬古煙霞成豹隱;載籍音容俱在,一龕燈火似熒囊。”

就連道光《晉江縣誌》也不能不承認:“明.成化間,張庸即其旁建室祀詹。”“嘉靖、萬曆間,詹裔孫深、深子模,先後重建,稱歐陽書院。”

一直到明.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年),何喬遠修完《閩書》時,還很明確地說虎岩之石室是“祀歐陽詹”。《閩書》曰:“皇朝(明)郡人都閫歐陽深,即岩(虎岩)構室以祀歐陽詹,今直名此為歐陽室矣。”

歐陽洞原有清末.曾遒題的石刻楹聯:“大曆風傳歐不二;觀潮文起韓退之。”現移立於後茂村宮內。

注--不二:不二祠,祀歐陽詹。韓退之:韓愈,字退之,唐.著名古文家,與歐陽詹同登“龍虎榜”。

然而由於虎岩也“有室如瓦窯然”,不知從何時起,不少資料將龜岩歐陽詹讀書處與賜恩岩虎岩的歐陽洞混為一談,後人皆以為此處即歐陽詹讀書處了。

道光《晉江縣誌》的記載也是自相矛盾或含混不清的,原因是沒將讀書處“石室”與“祠”、“院”分開。既載“按隆慶、萬曆二志,皆謂歐陽石室在龜岩”,“《閩書》謂歐陽祠在虎岩是矣。”又載:“然觀釋大圭詩有‘夤緣龜岩東,遂即歐陽廬’之句,則石室非即在龜岩明矣。”既認可《閩書》之記,“而於獅岩(應為龜岩之誤)複為歐陽讀書處,有石室如瓦窯,是又二處也。”又說“今(虎岩)石室如窯,現在祠旁,則此處之為石室,不辨自明。”

龜岩

龜岩概述

龜岩位於清源山五台峰西側山腰,巨岩“狀如穹龜伏鼇”,龜的頭、甲、足都十分形似,故名。中間有三個洞,可容納一百多人。石壁上鐫刻一個變體的大“壽”字,形似大香爐,非常奇特。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獅岩)東為龜岩。

明.何喬遠:

  崒嵂高岩欲盡巔,明窗曲牖更迴旋。

  幽禽啼樹蒼煙破,怪石當門翠靄懸。

  混跡醪尊忘雅俗,浮生蜜食悟中邊。

  殘春半月方愁盡,晚景宵輝喜對圓。

【注:崒嵂:山高峻貌。醪尊:酒樽。浮生蜜食悟中邊:《四十醪尊二章經》:“佛所言說,皆應信賴,猶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殘春半月:即月半,陰曆三月十五。】

巨石屭屭,狀如穹龜伏鼇。”

歐陽詹讀書處

唐.歐陽詹曾在龜岩讀書,稱歐陽詹讀書處、讀書堂、讀書室。他用過的石硯至今尤存。

北宋《輿地廣記》載:“龜岩,在泉山,乃昔林藻、林蘊、歐陽詹讀書之室。有石硯存焉。”

北宋《輿地紀勝》載:“龜岩,李文敏公記雲,北山之半有巨石如龜嵌空,曰龜岩,世傳歐陽詹讀書於此。

明.李賢《天下一統志》載:“龜岩,在泉山之半,有巨石如龜嵌空。唐.林藻、林蘊、歐陽詹皆讀書於此。有石硯尚存。”

明.何喬遠《閩書》之記小誤,但仍引《一統志》。明.慎蒙《慎蒙遊記》(《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及明.隆慶、萬曆版《泉州府志》也均載歐陽石室在龜岩。

《大清一統志》載:“歐陽書院,在府城東北泉山之龜岩,即唐.歐陽詹讀書處。”

後人為紀念歐陽詹,在賜恩岩之後的虎岩建歐陽祠、歐陽書室、歐陽書院,以至於不少資料將龜岩歐陽詹讀書處與賜恩岩的歐陽洞混為一談,稱歐陽詹讀書處在賜恩岩的虎岩。其實《閩書》將歐陽詹讀書處石室和祠堂分得很清楚。“皇朝(明)郡人都閫歐陽深,即岩(虎岩)構室以祀歐陽詹,今直名此為歐陽室矣。”

不易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虎岩之左為不易岩。

相傳昔有女尼居此,有訪之者曰:‘若來住山不易。’尼曰:‘到山亦複不易。’

後百步(龜岩洞北懸崖)有泉如線,名一脈泉。”

碧霄岩

因天然石壁有三尊浮雕佛像,又稱三瑞岩。

碧霄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不易岩)南半裏許為碧霄岩。

《閩書》:岩怪石委萃,重複相依,中廣不踰席,北來南去可百余武。仰視碧天如線,曰‘小有天’,曰‘拍洪崖肩’。

當北入處為‘上碧霄’,石罅刻字曰‘透碧霄’。左有亭曰‘尋真誤入’,今廢。

南出左側,宋.三山(福州)林奭刻大“壽”字,高二丈,以祝親。又有石刻曰‘少留冷飲’。國朝(清).道光癸未(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黃清和即其地築小憩亭,曰‘小雲關’。

中琢佛像者三,為‘下碧霄’,亦廢。道光庚寅(道光十年,一八三○年),康濟時重建。”

“三世佛”石雕造像

下碧霄的“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護最好、位於最東南的喇嘛教(藏傳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一九八五年公佈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去,在很長的時期中,對碧霄岩的三尊浮雕佛像一直有誤會。如道光《晉江縣誌》錄慎蒙記曰:“三瑞岩,則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像也。像皆天成,不假斧鑿,即其奇瑰詭譎,當與武夷爭雄哉!”

此佛像原被石灰覆蓋,清源山管理處在對其加以保護時發現了石灰層覆蓋下的石像,經洛陽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我國著名佛教雕刻專家溫玉成考證,證實它是修建於西元一二九二年的梵式三世佛像。元代石刻在東南沿海十分稀少,這一發現彌足珍貴,同時也改寫了過去學術界認為杭州是喇嘛教造像分佈最南端的歷史。

“三世佛”是十三世紀以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為摩崖石刻,作長方形石龕,高三米、寬六.三米。“三世佛”並排結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二.五米,左右二像稍低。中尊為現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整座造像佈局勻稱,雕工精湛,造形優美。

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髻,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裟,並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

“三世佛”造像左側的元代造像記事石刻碑文中,記載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聰題刻於摩崖記文雲:

“透碧霄北山第一勝概。

至元壬辰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年)間,靈武唐吾氏廣威將軍阿沙公來監泉郡,登茲岩而奇之,刻石為三世佛像,飾以金碧,構殿崇奉,以為梵修祝聖之所……

劂後,歲遠時艱,弗克葺治。至正丁未二十七年(一三六七年)秋,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般苦貼莫爾公,治東廣道,出泉南,追憶先伯監郡公遺跡,慨然興修,再新堂構。山川增輝,岩壑改觀。”

在殿堂南北兩側,壘土為牆,架本橫跨,築室供奉。建築物有主殿、回廊、禪房等六、七間。

阿沙原籍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境),時任泉州路監臨官一—達魯花赤。般苦貼莫爾為阿沙之侄。

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殿堂損毀於暴風雨中,石雕造像曝露於崖壁。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市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護工程,在臨崖坡地的原址興建,於一九九一年八月竣工。一、二層為封閉式屋宇,三層為敞開式閣樓,平面成“品”字形佈局,具有泉州古建築之特色。從崖下仰望,整座建築物古樸典雅,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三世佛”造像東側的造像記事石刻碑文,又為研究元代黨項羌人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壽”字題刻

位於碧霄岩。楷書,字徑三.八米見方,摩崖面積十四餘平方米。書風沉厚樸實,平穩端重。《閩中金石錄》有雲:“書法端正平直,無側媚態。”

右款“南宋.淳祐甲辰(一二四四年)春月三山林奭書”。林奭,三山(福州)人,時署知晉江縣。“壽”字乃林奭遊清源山為其母祝壽所書。

梅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碧霄岩)南為梅岩。(方位記在下碧霄之南,有誤。應位於彌陀岩南麓。)

《閩書》:古為招慶院,詳見寺觀。唐人陳嘏讀書於此。谷口刻‘梅關’二字(已發現)、‘梅岩山界’四字。五代時,留從效別墅在焉。宋.留忠宣正作堂名曰梅岩,相傳舊有古梅數百年在其處。

【明.何喬遠《閩書》載:“梅岩,古為紹(招)慶院,唐人陳錫之讀書於此。谷口刻‘梅關’,雲昔有古梅,數百年物也,因以名。”

北宋《輿地紀勝》載:“梅岩,倪思有詩。”北宋.泉州太守倪思《題梅岩》及三朝元老留正《和倪公右直院侍郎》兩方詩刻在泰嘉澗水流坑下方,則此處也應為梅岩之界。

明.黃潤詩:

 ‘天教冰玉作精魂,花萼先春羨此君。

  堪笑山翁幽興極,沖寒月下吸清芬。’

明.黃鳳翔詩:

 ‘秋空搖落眾芳歇,黍穀冬寒更栗冽。

  岩畔梅花標早春,數枝斜映千山雪。

  蕭疏冷蕊白於瓊,捲曲孤根貞似鐵。

  冰台瑤圃淨纖塵,浮動暗香風味別。

  回首東園桃李花,倚雲和露鬥紛奢。

  昨日開顏今日改,歲寒晚節複誰在?

  惟應松竹訂清盟,翠幹霜稜屹相待。

  還看疊疊黃即時,憑爾和羹登鼎鼐。’

岩高數尺,可容人坐。

有潭曰綠潭,石刻‘綠潭瀑布’四字。波磔遒勁,殆唐人筆也。

沿流上至高峭處,曰‘風雩’,有石棋局、石硯、煉丹臼。

北有雙石對峙,泉繞之,宋.寺丞黃維之題曰‘雲根潄玉泉’。

又有‘光雪知心’、‘清風萬壑’諸亭,皆廢。”

妙覺岩

妙覺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東為妙覺岩,在倒旗峰下,下有亭匾曰‘第一山’,摹米元章書刻石亭,今廢。

有泉在石屏之底,曰‘瑞泉’。

《淳祐志》雲:瑞香泉在興福院香積廚房,字婦無湩,投錢飲之,潼也。(南宋)慶元(一一九~一二○○年)間,刻石曰:‘巨靈擘石,石乳湧出;監者神清,飲之無疾。’相傳為陳公讜銘。

明.隆慶(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間,牧叟兒瘍,洗之愈。遠近趨赴,鄰省稅舶來汲者日敷十艘。郡人俞大猷時為總兵,堙之以杜不虞,後湧冽如故,而汲者遂少。”

瑞泉

據《泉州府志》、《晉江縣誌》載,瑞泉的大體位置在倒旗峰下妙覺岩興福院香積廚房邊山澗中。由於妙覺岩興福院早已荒廢,瑞泉長期堙沒,二○○四年重新發現。

明.何喬遠《閩書.方域志》載:

“妙覺岩,在倒旗峰下,泉出石屏之底,郡志謂之瑞泉。

宋志雲:‘瑞香泉,在興福院香積廚傍,味極甘芳,字婦無湩,密投錢其中,飲之湩也。’宋.慶元間(一一九五~一二○○年),刻石曰:‘巨靈擘石,石乳湧出,監者神清,飲之無疾。’宋志謂陳公讜為銘,或是刻也。

皇朝明.隆慶間(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山下牧叟偶汲泉洗兒瘍而愈。閭裏異之,不旬日,聞者趨汲如市。上之江右,下之粵東,蟻行蜂赴,露居野宿,而海上從稅舶來,又日複十數艘。泉不給,絞泥淖以歸。郡人俞大猷時為總兵,堙之,以杜不虞。今湧冽如故,絕無汲矣。”

清.乾隆《泉州府志》和道光《晉江縣誌》均引用此記載。

《晉江縣誌》載:瑞泉“在北山獅子峰下興福院,味極甘美。”因其有奇特的治病療效而名聞遐邇,俗稱“仙水”,飲之去病無災。泉水流淌的山澗,稱為“仙穀”,山澗下方的清源古道小石板橋,稱為“仙水橋”。

何氏所引用的《宋志》,當為宋《淳祐志》。從“北山瑞泉銘”對面咫尺間另一方新發現石刻“信士王成謹淨財,創造石水筧,與眾結緣,祈求福壽。吉時慶元已未(一一九九年)四月下浣日題,化緣住山慧寶。”可知距今大約八十多年前妙覺岩香火鼎盛。而何時寺岩荒廢無考。

從何氏所載得知,瑞泉在明代時流量較大,每日竟能供應十幾艘外來海船之需。即使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瑞泉仙水猶長流不斷,人行“仙水橋”上,盈耳水聲淙淙。隨時日推移,瑞泉逐年漸趨衰微。到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在編制《總體規劃》調查水源時,瑞泉實測流量只有每秒二十五毫升、每日二.一六立方米。近年整條山澗更幾近枯寂,惟近源頭一些窪坑有少量積水。

《北山瑞泉銘》寬○.九五米、高○.六二米,上刻文字:“北山瑞泉銘:巨靈擘石,石乳湧出;監者神清,飲之無疾。崇清。”每字直徑約十六釐米,仍清晰可辨。“北山瑞泉銘”署名“崇清”,未刻年號,但從志載史實以及附近陳讜題刻的幾方石刻“瑞泉”、“北山勝概”和瑞像岩石刻“望州亭”、“寒山岩”筆跡對照,撰書泉銘者為宋.泉州府學教授陳讜不疑。

獅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梅岩)東為獅岩,有石如獅,泉石幽奇,景象清曠。

明.蔡清詩(《清源山獅岩》):

 “一上獅峰四望低,恍然身躡九霄梯。

  風雲何意俱來會,蟲鳥無心自在啼。

  靜對乾坤疑有話,追思先哲愧留題。

  攜朋更向清源去,去路相將莫遣迷。”

龜山岩

龜山岩與龜岩,實為二處,一在西下, 一在東上,《閩書》和《縣誌》混為一處。

龜山岩有廣利尊王廟,祀唐.陶姓商人。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又(獅岩)東為龜岩。……巨石屭屭,狀如穹龜伏鼇,上有廣利王廟。”有誤。廣利尊王廟實在龜岩西下方,高差數十米,今人皆稱龜山岩。

龜山岩佚名題有石刻楹聯:“今來古往今來事,一笑萬緣一笑空。”

賜恩岩

賜恩岩是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一,位於泉州城北清源山左峰獅岩之下、大旗山右側。俗謂:“清源為屏障,賜恩為入脈。”

賜恩岩之下為

岩,又下為下岩,皆宋.宰相李邴所構,依大石為室,旁有鏡石、醉月岩、淩霞室、弄泉觀、怡雲亭、崇秀塢等勝景。

賜恩山上有賜恩岩寺和開閩許氏宗祠。

賜恩山,歷代文人騷客游憩其間,吟詩做賦,留下不少佳作、碑刻,是泉州文化發祥地之一。

賜恩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獅岩)下為賜恩岩。‘賜’一作‘四’。

明.何喬遠《閩書》:唐賜許刺史稷之山也。又傳宋.李文肅 邴隱此,朝恩四及,故名。

【許稷,唐.晉江人。稷挾策入京,為閩舉子陳詡舍人所激,返終南山苦讀三年,終成貞元十八年(八○二年)甲第進士,曆官尚書比部郎,終衡州刺史。

南宋.樞密使曾從龍題稷序曰:“(許稷)隨駕西征有大勳勞,賜齎甚厚。比乞歸,奉君賜,開山鑿石、上建八十幽,中塑觀音金像,造敕書樓,崇奉君賜匾曰《賜恩》。”賜恩岩因稷得名。

明.嘉靖年間進士許天琦重修族譜,譜序雲:“賜恩山之墳墓產業,皆為許氏所有,且為縉紳所承認。”】

《淳祐志》:北宋.元祐(一○八六~一○九三年)間,民夜見光相,鐫白衣觀音像於岩端。

國朝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提督馬負書葺而新之,創亭軒八、九處,書‘鳶飛魚躍’四大字刻于石。負書自為記。……

【“鳶飛魚躍”四字為行書,摩崖面積二十五平方米左右,為清源山眾多石刻之冠。書風俊健灑脫,神采飛揚,又處十數丈懸崖之上,下臨深谷,更覺恢宏有度。】

又佛祖殿后有鐫‘高山仰止’四字。旁鐫歐陽行周先生(歐陽詹)書。……

後中軍府徐慶超鐫一大‘壽’字,又鐫‘雲梯’二字。

其下為中岩,又下為下岩,皆李邴所構。倚大石為室,有鏡石。鏡石即何喬遠讀書處,以石如鏡,取以自號曰鏡山。今尚有鏡山書院石坊在焉。有醉月石、淩雲室、弄泉觀、恰雲亭、崇秀塢,今皆廢。

凡此皆左峰聯綴之勝也。”

清.乾隆馬負書《修賜恩岩記》

馬負書親撰《修賜恩岩記》,勒於歐陽洞西側岩上。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賜恩岩》收錄馬負書記文,曰:

“清源東麓之賜恩岩,乃郡城來脈,唐.歐陽子(歐陽詹)讀書於此,首開閩中文獻。餘郊巡登眺,見峰巒疊翠,洵毓秀鍾英之名勝,何可不為點綴以培地靈?

爰同懷涵村太守,杜松風刺史、韋顯祐、劉益軒二司馬、幹靜專、王季功、伍蒙泉、黃映峰、莊約軒各大尹、章書亭副戎、李曉村、福永長、索厚齋、阿履安、宋澍蒼諸參戎、希雲亭、何憲韜、徐明清、翁顯臣、劉纘徽諸遊戎,共捐廉俸,辟磴道,築山門,砌圍牆,一時所成者,有大觀軒、流輝亭、宜齋、步雲亭、挹爽亭、聳翠亭、高明亭、邀月臺等處。

仰觀俯察,羨海闊天高,萬物得所,因並書‘鳶飛魚躍’四字,鐫之岩石,以志太和翔洽之盛 且以發秀靈活潑之機,諒同志者當必更有為山靈增色也。”

清.乾隆馬負書等唱和詩及摩崖題刻

修葺賜恩岩竣工後,馬負書偕僚屬登遊賜恩岩,詩賦唱和,“數詩即事”。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賜恩岩》收錄馬負書等唱和詩如下:

馬負書詩(勒石於賜恩岩後西側古道旁):

 “名岩千尺倚天開,面面雲峰拱翠來。

  氣吸長江環百雉,靈鐘疊嶂接三台。

  桑麻景色迎眸遍,亭榭規模相地培。

  盛世恩同山與海,化機何處不春台?”

馬負書曾招督學莊培因遊賜恩岩,莊培因即席步馬負書摩崖原韻有作,題刻於“鳶飛魚躍”東側岩石上,西南向:

 “琴(木字底)樽春倚竹泉開,得共元戎選勝來。

  花外雕鞍明小隊,岩頭金薤接中台。

  唐賢風月人爭說,謝傅林亭手自培。

  信宿良游成秉燭,海霞薄暮上平臺。”

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新夏,安徽歙縣人汪廷嶼〔字衡玉,乾隆十九~二十四年(一七五四~一七五九年)以翰林侍講學士任福建提督學政〕,涵村太守招陪提督馬負書遊賜恩岩,汪廷嶼和馬公舊題原韻,勒於賜恩岩後石蹬古道西側岩壁間:

 “城東翠巘倚天開,嘉讌招邀蠟屐來。

  祠揖四門探後海,碑摩千仞接中台。

  鳴階琴築雲間落,傍徑松杉雨際培。

  極目化機真有會,振衣更上最高臺。”

馬負書修建亭榭之前、懷蔭布來泉任職之時,曾登遊賜恩岩,賦詩勒石於賜恩岩後、歐陽洞前岩壁間,西南向。詩曰:

 “古刹疏林曲徑通,行來襟袖滿和風。

  天空舒卷晴雲度,野曠高低佳氣籠。

  極目峰巒千嶂裏,迎眸煙火萬家中。

  公餘偶至登臨處,喜見熙熙景物隆。”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春,永春知州杜昌丁時年七十三歲,隨提督馬負書登遊賜恩岩,賦詩二首,勒于岩後石蹬古道西側石坡:

(一)《題賜恩岩步提帥馬公韻》

 “彌陀生面別為開,勝概紛披觸景來。

  俯察仰觀都一覽,左宜右有接三台。

  欲垂後處前應表,待補天時地早培。

  自是恩光霑被廣,山靈亦與護靈台。”

(二)《侍馬公賜恩岩遊讌即事賦呈》

 “登臨忘倦並忘歸,幕府開筵坐翠微。

  麥隴尊前青是浪,筍江望裏玉成圍。

  亭虛雲合嵐呈彩,筆化魚遊影欲飛。

  歲首時和同樂處,賜恩岩畔浥流輝。”

沒有收入道光《晉江縣誌》的摩崖題刻詩賦還有:

賜恩岩後石蹬古道西側有清·乾隆間泉州知州王綬和馬負書詩題刻:

 “靈岩疊出翠微開,為有元戎紀盛來。

  一派雲根通地脈,萬家春樹接天臺。

  江山壯覽昇平樂,亭榭清蔭雨露培。

  不盡登臨觀化處,更攜飛躍上崇台。”

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春,馬負書招守興泉永道譚尚忠遊賜恩岩,有和詩兩首,刻於馬負書詩刻西側上方巨岩絕壁上:

(一)

 “東南半壁曉煙開,照檻晴巒聳翠來。

  地接海門通萬派,亭依天闕接三台。

  迎風麥浪和雲卷,山水秧斜帶雨培。

  綠漾平原清似畫,好摧野色到春台。”

(二)

 “迢迢曲磴倚雲開,躡屐相從最上來。

  攬勝定知推內史,尋幽何必問天臺。

  欲戀地力因時辟,不負山靈取次培。

  會得鳶飛魚躍處,元戎深致寄崇台。”

清.陝西韓城人王傑,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年)以修撰任福建提督學政。時為考官,來泉典試結束,與太守陳嚴湖、晉江縣令方牧村邀同提督馬負書,於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仲夏登遊賜恩岩,步馬帥原韻,賦詩勒石於賜恩岩後石蹬古道西側:

 “茲山生面為誰開?喜屬高東際曉來。

  海上晴雲蒸泱漭,人間佳氣轉恢台。

  爭奇岩岫當軒立,漸老松杉記手栽。

  自是雄城資保障,塵襟披豁一登臺。”

懷蔭布另有一“五言”,題刻於賜恩岩“鳶飛魚躍”東側岩壁間,南向。詩曰:

 “雲高寂四面,面畫對青山。

  詎有塵埃到,清風時送還。”

賜恩岩歐陽洞頂石磴古道岩壁間有清.南安陳桂洲詩刻。跋雲:“偶游賜恩叢林,睹提帥馬易齋增修亭榭台觀,培植松木,懸崖絕壁鐫辟(下“手”字底)窩大字,複綴七律詩一首,因次其韻以紀盛雲。”詩曰:

 “郡東勝跡巨靈開,蠟屐甯無謝傳來。

  雅得弘(“山”字頭)戈酣嘯詠,還工掞藻射星台。

  峰巒洞壑憑天造,松竹柳杉著意培。

  恍惚蓬瀛深處景,重重雲外結樓臺。”

清.乾隆黃世德《重修賜恩岩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賜恩岩》載:“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重修此岩,並塑大觀亭五文昌神像。”並收錄黃世德《重修賜恩岩記》文。文曰:

“賜恩岩舊無大觀亭,有之自乾隆辛未(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始。大觀亭舊無五文昌神像,有之自乾隆癸巳(乾隆卅八年,一七七三年)始。

賜恩岩者,清源三十六岩之一,南唐.刺史許先生稷蒙恩賜地,故名。上有歐陽(歐陽詹)先生讀書室。佛殿僧房,林壑幽邃,遊屐接踵,然經數百年來,曾未知有幽巒奇阜可別開眼界,以增茲岩之勝者。

歲辛未(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提帥馬公(馬負書)、郡伯懷公(懷蔭布)、邑侯黃公(黃映峰)選勝於此。披榛窮壑,各以意為結構之勢,亭曰‘流輝’,曰‘步雲’,曰‘挹爽’,曰‘聳翠’,曰‘高明台’,曰‘琴台’,曰‘邀月齋’、曰‘宜齋’,獨大觀亭冠絕諸勝之上。馬公大書‘魁’字於巔崖,旁刻‘鳶飛魚躍’及‘風雲壯麗’圖于石,豈惟尋常山遊品題故事哉。謂吾郡文明之徵,實由此也。

癸巳(乾隆卅八年,一七七三年)春,諸同人乃議塑五文昌神像於上,副馬公之志,而二十年來傾欹墜壞,剝落殆盡,豈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者耶?

爰倡議捐貲鳩工庀材,壞者修之,墜者舉之,塌者完之,自山門以及絕頂,丹黝膠漆,諸勝豁然,而大觀亭之堅完有加焉。凡費若干緡,閱三月告成。中奉文昌帝君及大魁神像,旁奉朱衣金甲及二仙童、帝君騎坐。置業收息,付主僧為香燈之費,而大觀亭之事畢。

夫山川勝地,何處不有?雖曰天成,亦有人巧。今觀斯亭,崔巍爽塏,苕藐苕蕘,大海環流,群山拱揖,摩挲星斗,吞吐煙雲,煙火城中,歷歷如畫。

又城為鯉形,亭之高坐武步適抵其背,如巨靈辟易,跨金鱉,泛碧海,鬐鬣,躍躍欲動,真負郭一奇觀也。

而以五文昌揚靈表瑞,增成壯采,他日秋風薦鶚,春雨騰龍,玉堂沙堤之英,有不由此其選歟?

或曰:‘斯亭山高地曠,煙雨薄蝕,難以久遠。’嗟乎,物有成毀,時有廢興,後之君子,將點綴名勝,為斯亭壯觀,第補葺罅漏而已哉。

是為序。”

清.嘉慶林文時、王文曜《同修大雄殿山門》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賜恩岩》載:“嘉慶九年(一八○四年),林文時、王文曜同修大雄殿山門,有記。”並收錄該記文。文曰:

“清源三十六洞,賜恩實居其一。宋時文肅李公(李邴)隱於此岩,朝恩屢賜,故以名岩。其地即泉刺史許公稷之山也。閱宋.《淳祐志》:民見舍利夜光。元祐間,塑觀音大士,都人士女焚香頂禮,日久益新。明.卓吾李公(李贄)題曰:‘不必文章稱大士,雖無鐘鼓亦觀音。’勝地之傳由來舊矣。

國朝.乾隆已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提帥馬公易齋與郡侯明府修舉起墜,辟磴道,築山門,創亭軒,書‘鳶飛魚躍’于石壁,盛矣!

閱今四十餘年,畫棟雕甍,不無傾圮。甲子(嘉慶九年,一八○四年)仲秋,余與王君來遊此地,仰瞻殿宇,岌岌不可終日。念給孤長者曾佈施金,以振花氏城。我兩人應竭綿力,以襄斯役。倘俟山僧沿門托缽,恐緩不及事,因興工於九月上浣之八日,葳事於十月之既望。山門曲徑,煥然一新,將見古佛之靈因山而顯,山脈之固因人而興,斯亦清源一臂之壯觀也。

是為記。”

清.嘉慶署泉州府徐汝瀾《後茂鄉告示》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賜恩岩》載:

“賜恩山下後茂鄉乃山脈入城緊要處,前被挖掘窯土,開築礐廁,經前守徐汝瀾嚴禁,碑示。……

此碑立在後茂鄉祀公宮前,有摧倒作三段者,後乃接豎在宮內壁。又立小碑七石在各行脈處,文雲:‘署府正堂徐示:此處地接清源,全郡風水所關,毋許挖窯築廁,如違斷不輕恕。’”

道光《晉江縣誌》收錄《後茂鄉告示》記文。文曰:

“署泉州府徐汝瀾為示禁事:

照得泉郡東關外後茂鄉,地近清源山,乃系發源入脈之所。前因屢被附近居民挖掘窯土,開築礐廁,有傷源脈,當經前府示禁在案。乃愚民無知,仍複任意開掘射利,殊屬玩違。

查永春、仙遊交界之白鴿嶺(即鶉鴣嶺),亦系泉郡發源之處。先被官民樹立路碑,開築礐廁,業經本時因公駐州當經會同永春州捐資填塞遷移,百姓咸皆悅從。在隔屬尚知凜畏,豈本轄轉難遵奉耶?

除現在捐與諸紳士給資填塞外,誠恐將來無知匪徒,再行開掘射利。合行勒石示禁。

為此示仰附近居民知悉:自示之後,爾等毋許仍在該處挖掘窯上,開築礐廁,致傷源脈。倘敢故違,許該地保及董事人等指名稟究。保約涉私容隱,並予責革,決不寬貸。

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四月日給。”

醉月石(鏡石)

位於賜恩岩西南麓與五台峰東南麓交界處。

醉月岩岩腰有一片突出巨岩,屹然聳立,上部有一圓形平面,其平如鏡,如在月明之夜,反映出特別的明亮的光線,所以整座岩石猶如一片天然鏡臺,稱“鏡石”。每逢月明之夜,可於岩石之前對景賦詩吟詠,也可在岩石之前飲酒對弈,“醉月岩”或因此而得名。

醉月岩之下即“歐陽洞”。

南宋初,宰相李邴告老之後,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起居住泉州,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年)終老泉州,其間曾在醉月岩下結廬隱居,並書題“醉月岩”三字鐫刻在岩崖間,至今尚存。

明.萬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年),何喬遠(字稚孝)在廣西布政司經歷任上因妻溫氏病亡,請假回泉州治喪,後居家不出,即在醉月岩築“鏡山書院”授徒講學、著書立說。他在醉月岩西側高地上建一排三間小廬,題曰“自誓齋”,旁邊再建小廚房,西面剛好有清泉一泓,脈脈往下流注,何喬遠題“枕泉”兩字。又在醉月岩下特建一亭,紀念李邴,取名“鏡亭”,並於岩側題字“宋.李邴結廬,明.何喬遠構亭”。

明.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永春顏廷渠以八十六歲高齡慕名而來探訪,題下“不厭”二字,石刻今存,上款“萬曆甲辰年”,下款“左史八十六翁桃源顏廷渠為稚孝先生書”。

泉州府程太守曾親到書院聽講,看到各地來此聽講的學子很多,小小草廬容納不下,乃捐建一座閣樓於小廬的西側,題名“天聽”。

在“不厭”石以北又建一亭,是何喬遠著述起居之處。何氏逝世後,中丞蘇家宏題“何南宮著書處”。

萬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年)後,求學者多,並求留宿,何喬遠乃購民屋於山前,並自成院落,以容納諸多求學聽講者,置有“鏡山書院”木門坊以作標誌。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一六一六年),大學士葉向高與南安洪有聲,晉江黃國鼎、郭夢詹等四人到“鏡山書院”訪問,也留題刻石,至今尚存。

何喬遠逝世後,泉州人為紀念之,豎碑于山麓,文曰:“在筆當年推柱史”。

賜恩岩楹聯

大觀軒原有清.莊俊元題聯,已逸失。聯雲:“不負十年心,大觀在上;欲窮千里目,少住為佳。”

崇秀塢茶樓木刻楹聯:

今人陳逸撰書:“許清風入座,邀明月登樓。”“佳茗可怡神,直上清源作清客;妙語常入勝,醉身仙境亦仙人。”

南宋.朱熹句,今人呂文俊書題:“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闊,江山常在掌中看。”

右峰(西岩)。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純陽下洞西南半裏許為右峰。舊志作紫澤西南一裏許,非。亦名西岩,與東岩對峙。

元.王翰鐫‘海天一色’四字于石。

明.蔡克廉詩:

 ‘二十年中念友生,重遊此地不勝情。

  欲談往事僧何在?猶聽高山磬自鳴。

  晚徑也應憐舊跡,春鶯誰複聽新聲?

  縱然學道諸緣靜,覺到西峰夢不成。’”

南台岩

南台岩概述

南台岩位於清源山中峰純陽、紫澤二洞之間。兩山旁列,石壁巉岮,俯望城郭,歷歷如畫,向為文人墨客登臨遊詠之地。台周遭有清源泉、藜杖泉、孔泉。台之後石壁千 尺嶙峋。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右峰)迤邐南下,為南台。岩矗起三石,為三峰石。此是西向。高十餘丈,嵌空壁立,以在上、下洞之南,故曰南台。

按此處府、縣誌雲:三峰石稍上為西洞天,林孕昌構偕樂亭其下,乃為南台岩。而以孕昌自為《西洞天記》列此右峰,又誤。蓋偕樂亭,明在蛻岩之右不過數武,與南台相去甚遠。惟初時孕昌於舟峰及南台有先築四亭耳。詳見中峰上洞,孕昌《西洞天記》,及此下所敘。

唐.蔡南玉禱雨之所。

元.天曆間,僧白雲居之。王子真為書‘出岫無心’、‘絕壁遏雲’刻于石。

明·成化(一四六五~一四八七年)間,僧惠禧複鑿山累石,建樓築室。(有)《禪關開山記》……

其地倚石為牆,下臨無地,俯望城郭,歷歷如畫。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間,推官譚鎧建淩虛亭、廓然樓、思樂亭。顧珀為記。……

明.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知府萬慶于其最上處更鐫‘天子萬年’四大字。‘年’府縣誌作‘壽’,未是。

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二○年)間,兵憲楊際會重建精廬。黃鳳翔記。……

知府姜志禮又鐫‘水石名區’、‘空中樓臺’及‘登春台’等字,又有鐫‘南山有台,如此江山’及‘丸泉’二字者。”

丸泉

在南台岩。原先長年不斷,即使大旱也滴水如丸。

明末清初兩度任泉州知府的蘇州常熟人孫朝讓,史載“治有德政,清廉勤儉。市米買薪而外,惟啜清源一斛水”。相傳這“一斛水”就是這丸泉之水。

僧白雲與王子真的生活年代

上引《縣誌》雲:“元.天曆間,僧白雲居之。王子真為書‘出岫無心’、‘絕壁遏雲’刻于石。”本來並無疑義。

“出岫無心”石刻今仍存,但是,其上下款署:“四明王子真書,天曆壬申僧白雲立。”就因為“天曆壬申”四字,而元.天曆並無“壬申”年,引起對僧白雲與王子真是元代人還是唐代人的爭論。

有些志書稱白雲與王子真是唐.大曆間人。如民國初《福建通志.金石志》載:“‘出岫無心’四字在南台岩。唐.王子真書。”今人編著的《清源山勝概》據明《八閩通志》載:“南台室在北山之巔。唐.蔡南玉禱雨之所。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七六六~七七九年)間,僧白雲結屋其上以居,四明王子真為書‘出岫無心’四大字。勒之于石……”這是錯誤的。

天曆為元文宗.圖帖睦爾年號。天曆也沒有壬申年,唐.大曆也無壬申年。壬申為元甯宗.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年)。

可能的原因是:元文宗于天順元年(一三二八年)即位,當年九月改元天曆元年(一三二八年);天曆二年(一三二九年)一月,文宗傳位明宗,明宗來不及改元,八月文宗又復位,並於次年(一三三○年)五月改元為至順元年;到至順三年壬申(一三三二年)十月,甯宗即位;次年(一三三三年)六月,惠宗即位,改元為元統元年。從天曆元年(一三二八年)開始至元統元年(一三三三年),短短的六年時間,換了五任皇帝、三個年號。地處遠離京都的泉州,實在眼花繚亂,搞不清楚,壬申年仍延用天歷年號。

明.成化《禪關開山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明.成化間,僧惠禧複鑿山累石,建樓築室。”並收錄《禪關開山記》,文曰:

“桐城北山南台,離城七裏許,清源來脈,巨石高聳,溪光碧岫,絕頂幽清,四顧江山,一覽昭然心目之間。元.天曆壬申(一三三二年),僧白雲茅居修行。至明.正統(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年間,僧明善、敏殷等繼住,重蓋隱室。久曆風霜,屋宇朽壞。

時有前任都綱迪庵 禧徧曆江湖,參方事畢,回此,見山窄狹難以安眾,捐舍□缽,謹募緣眾。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歲丁酉,孟夏,於室頂西畔興工,開基砌石,運工搬木,建禪關一座五間,小樓一所,以安僧眾。期逾三載,無非收其放心,砍其自得一笑已矣。重修佛殿、僧堂,飯室、淨所,奐然一新。仍造本行覺心塔一座,普同共儀。

逮令工畢,福瑤請予記之。余愧才疏德薄,直述其言以為識。

主緣僧行最,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年)勒石。”

明.嘉靖顧珀《名“思樂亭”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其地倚石為牆,下臨無地,俯望城郭,歷歷如畫。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間,推官譚鎧建淩虛亭、廓然樓、思樂亭。顧珀為記。”並收錄顧珀:

“節推崇德 譚侯蒞郡三年,大率近民平易,刑清訟簡,暇日寓樂於山水之間,往往著之聲律、草書,以博其趣。泉之鎮曰清源。清源之右曰南台,南台之南片石平砥,侯捐俸建亭於此,未題匾而去。

比貳興郡守,移書請予名而記之。柔佛巴魯子(顧珀號柔佛巴魯)未知所以構亭之意,或曰:‘仕宦芳蹤。’或曰:‘宦隱也。’吾意不然,侯非作無益者。或曰:‘翠微曠闕,病東南,侯堪輿,蓋補之而時登之。’似也。

當時偕登不知幾人,其登不知幾至?

方其登也,西望紫帽、青蓮、羅裳,如拱如揖;東瞰大海,洲島錯落,如吞如吐。邦之形勝,誠可樂矣。不知有思,匹夫匹婦弗獲自盡者乎?

又如薰風南來,花鳥馨香,酣暢賦詩,投壺鼓琴,亭之會亦極樂矣。不知有思,陶唐蟋蟀之風,複有反而思其憂者乎?

侯志亶若茲哉,則斯亭之作,庶幾古人憂樂之遺,吾所謂先後之間者也。然則君之登斯亭也,謂之樂亦可,謂之憂亦可。奚所擇乎?亦曰憂也者,所以為樂也。名之曰‘思樂亭’。”

明.萬曆黃鳳翔《重建精廬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萬曆(一五七三~一六二○年)間,兵憲楊際會重建精廬。黃鳳翔記。”並收錄黃鳳翔:

“郡城之北,清源雄峙焉。山有上、下二洞,稍折而西,循逕而南,有怪石峻嶒,下臨無地者,為南臺山。

山故有精廬,沙門居之,歲久頹毀。騷人墨客攜侶登臨,則相與班荊藉草傳觴。騁望白雲青靄,飄拂衣裾,已而暝色逼人,棲憩無所,姑掉臂而去之。

兵憲容縣楊公觀風政暇,嘗一登眺徘徊,則慨然曰:‘茲勝境也,奈何委諸榛莽哉?’遂創意重構之。貲皆己捐,不費公帑;役皆傭募,不煩民力。背石為屋,架層樓其上,左為梵宇,為亭。

黃生(黃鳳翔)聞茲台告成,扶杖陟翫,則輒有遐感焉。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成之趨於毀也,興之趨於廢也,猶旦之有暮。彼金穀之園,沒於豪貴,平泉之石,散於洛陽,其成毀興廢,關一家者,姑置勿論。即章華、柏梁諸钜麗,時更代易,倏已夷為邱墟,俾吊古躊躇者,欲尋其遺蹤而不可睹。獨岩泉天然之勝,托於亭台棟宇之觀,雖不幸至陊頹,而一加修營,輒已依依如昨。故恬愉葆真之士,枕石潄流,終不肯以此易彼。

今世仕者,匪牿於溫飽私圖,則韁於簿書鞅掌,塵懷俗慮,溢滿眉睫,第令移楊公所捐之費,亦足供金谷平泉一木一石之需,乃所營者不在彼,而在此。茲其襟懷閎豁,豈俗吏所可幾哉?

余請告家居,坐臥一小軒,甚困。是日憑高遙矚,岸幘引滿,涼風被體,酷暑頓消。恨遊興未豪,不能偕友人作河朔飲。猶遲回弗忍去,顧薜扉之外,恐有卻立旁睨,幾其去而代之者。夫四時之序,豈直可以說應侯哉!即岩泉觴酌之樂亦爾。然使餘獲避喧逃虛,偷一日之適者,楊公德也。興既闌,促藍輿歸,複坐小軒為之記。

楊公名際會,萬曆丁醜(萬曆五年,一五七七年)進士。”

南台岩摩崖詩刻

明.正德十一年丙子(一五一六年)夏,福建匳事查約自榕來泉,同總督劉鎮登游南台岩,賦詩于南台岩東南麓、入山門東側刻石為記:

 “禪宮倚絕壁,四周山一色。

  刻石記曾來,出門已陳跡。”

明.嘉靖間,成都人李鳳翔(字伯端,嘉靖二年癸未一五二三年進士,任福建巡按使),因夏四月望日,高朋“會於泉城承天寺,歎今懷昔,良晤窮難,紀詩一首”,刻於清源山南台岩、山門內岩洞中崖壁間:

 “憶昔靈台揚玉鞭,今逢閩刹泛風煙。

  廿年□□傷春事,一日花詩喜夙緣。

  魚藻鳳梧清夢索,鷗溪鷺圃曠惟偏。

  與君盡醉看龍劍,鐘磬聲熙月滿天。”

明.新喻人簡霄(正德九年一五一四年進士,嘉靖間任福建巡按使)在南台岩寺後岩壁間、郭持平題刻東側留有詩刻:

 “岧嶢緣石磴,窈窕訪仙關。木葉封壇淨,藤花繡石斑。

  壯懷空碧海,塵眼落青山。洞主留人醉,清風日暮還。”

明.嘉靖八年己醜(一五二九年),江西萬安郭持平視察泉郡,二月戊子與泉州府學貢生倪居、晉江縣學貢生張天衢、安溪縣學貢生詹洧等登遊清源山南台岩,賦詩抒懷,勒石于南台岩佛祖寺後東側、“天子萬年”題刻下方岩壁間:

 “二月征南亟,趁閑看海山。老僧烹石髓,遺刻沒苔斑。

  花鳥驚春暮,風波行路難。同遊多士在,珍重造賢關。”

明· 長洲(唐.縣名,今蘇州)人陸完(自號水村翁,嘉靖間任福建巡撫)于南台岩東側、“空中樓閣”題刻下方,有詩刻:

 “雲避岩扃風在袍,自扶疲累未知勞。

  廻環俯愛溪流曲,險峭仰觀石壁高。

  撫景敢忘天佚我,磨崖思共客爭豪。

  肩輿夜下仍堪戀,皎月懸空海湧潮。”

施世鈞(生平不詳)在南台岩東側巨岩岩壁間有詩刻:

 “危石當幽徑,雲深鎖洞門。疏鐘山寂靜,古樹月黃昏。

  春色花偏落,禪機鳥不聞。百年三萬日,此際一乾坤。”

南台岩題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的南台岩題詠有:

唐.韓偓詩《清源山南台岩》(此詩十分著名,歷代常被引述):

 “無奈離腸日九廻,強攄懷抱立高臺。

  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

  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日宮紫氣生冠冕,試望扶桑病眼開。”

明.朱袞詩:

 “棧雲窈窕穿剛半,鳥羽離披奮已艱。

  氣概不教容易領,穹台還費幾回盤。

  劍雄石戶遺金鎖,鶴老禪關護日丹。

  力盡元虛身世小,無人肯著綠皮冠。”

明.程秀民詩:

 “方城絕壑時牽夢,百月相看始一登。

  古洞花明迷曲徑,懸崖松老抱枯藤。

  鶴還丹穀空遺蛻,鳥宿塵龕獨有僧。

  多少煙雲添客思,幾將感慨對高陵。”

又:

 “重上南台百尺樓,松花香細薜籮幽。

  鐘鳴高塔僧初定,風落平林鳥未投。

  滄海遙看雙樹出,碧天斜倚片雲浮。

  三山不是吳山迥,卻為登臨起暮愁。”

明.顧珀詩:

 “屹屹南台接碧天,禪關縹緲白雲巔。

  峰連翠壁魁三象。日出紅光散九埏。

  隔水蒼松千樹古,倚岩磐石萬尋懸。

  閑來每發登臨興,曾借蒲團幾醉眠。”

明.蘇浚詩:

 “崇岡疊嶂倚崆峒,滿徑蓬蒿憶故宮。

  自是洞庭開寶籙,卻看瓊苑出遙空。

  三山影落壺天內,萬井煙生夕照中。

  握手相看拚一醉,青山幾得故人同!”

明.黃克晦詩:

 “蒼崖千尺峭空虛,半掛璿天側日車。

  看烏已知風在下,入岩初訝地無餘。

  圖中遠岫含殘雨,掌上平田繞綠渠。

  少小躭奇今白髮,幾回詩酒欲巢居。”

明.黃克纘詩:

 “嵯峨石壁倚晴空,樓閣新開面面風。

  東去江流長自繞,南來山勢故爭雄。

  林垂丹荔輕霞外,橋臥蒼波落照中。

  擬向扶桑觀日出,留連坐待海天紅。”

又:

 “松徑陰陰爽氣新,仙家風景淨無塵。

  洞中日月閑今古,座上峰巒共主賓。

  滄海潮來涼滿袖,夕陽嵐下濕沾巾。

  山公饒有高陽興,相約重尋峴首春。”

明.黃景昉詩:

 “絕壁何緣玉一區,即教善畫莫能圖。

  為雲合覆三千界,置邑將容十五都。

  日出金雞啼破漢,風來黑鯉渴吞湖。

  諸公彩筆誇強健,最早詩成字字珠。”

明.林雲程詩《南台岩》:

 “危樓高插碧霄端,憑檻凝眸境界寬。

  石竇虛涵雲氣濕,松濤響帶瀑聲寒。

  千峰崒嵂天邊出,兩塔微茫霧裏看。

  田野晴開真曠絕,壺觴終日罄交歡。”

另有清.林騷《遊清源至南台四律(錄一)》:

 “攀藤捫葛繞羊腸,絕頂高歌倚醉狂。

  雙髻千年天地碧,萬安一線水雲蒼。

  無書付鶴朝宮闕,有悟靈犀笑漢唐。

  田畝縱橫棋局亂,分明黑白兩茫茫。”

注--雙髻:雙髻山,即朋山。萬安:萬安渡。

南台岩楹聯

摩崖楹聯:

佚名題南台岩:

 “塵世事多悲玄鳥,幾人猶未識青山。”

 “放下全無事,提起萬緣生。”

石刻楹聯:

清.莊俊元題魁星閣:

 “劍氣文光沖北斗,山環水帶繞南台。”

莊俊元題(原立於山門,今重立于佛祖殿):

 “廣運婆心稱大士,睜開慧眼妙觀音。”

集弘一大師手跡題鐫於複建的佛祖殿:

 “普令眾生得法善,猶如滿月顯高山。”

 “永離塵穢畢竟清淨,勤修眾善具足菩提。”

佚名題佛祖殿:

 “南山示範,弘祖律儀垂鯉廊;

  台教傳承,荊溪法化著扶桑。”

木刻楹聯:

今人陳騰芳撰、吳捷秋書,題南台佛祖殿:

 “南挹紫峰,邀九日而縈晉水;

  台臨鯉廓,合四恩共擁泉山。”

注--紫峰:紫帽山。九日:九日山。晉水:晉江。鯉廓:鯉城。四恩:賜恩岩。泉山:清源山。

佚名題南台三清殿: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舟峰

舟峰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又南台盡處,有舟峰。臥石去地千尺,懸崖若風帆,郡人呼曰舟峰。今稱其近處為石船尾。上刻‘清果分流之界’六字。下有報劬院、舟峰庵、無塵庵。……

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林孕昌築二亭:曰‘綸恩’,曰‘雷薦’。六年(一六三三年),複築二亭,曰‘襭雲’,曰‘訪賢’。即布衣黃季弢名文炤著書處。又有未亭、君子齋。今樓亭皆廢。”

上“南台盡處有舟峰”方位有誤,應按乾隆《泉州府志》記:“舟峰在清源山五台峰東。”

舟峰馬尾松、相思樹、余甘綠葉搖曳,峰上巨石兀立,如大船停泊碧波之上。“舟頭”鐫刻“石槎”兩個大字。“舟底”騰空,只靠三個小觸點與磐石相抵,形成一個可容七、八人藏身的石洞。

“舟旁”一塊狀若風帆的巨石豎立在扁平的大石上。這就是從山下看“臥石去地千尺,懸崖若風帆”的景觀。

舟峰下有無塵庵。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寺觀志.城外寺觀.無塵庵》載:“無塵庵,在府治北清源山舟峰下。宋時慶老禪師建,匾曰‘無塵’。《闔書》雲:慶老,本州人。能文而禪,與李文肅公邴為友,即匾庵,邴印之曰:‘塵塵刹刹,皆是道場,何用諱卻?若易為石航,與舟峰相應矣。’因贈之詩,落句雲:‘峰頭大舸誰安楫,我欲看君使石航。’”

往南百步,巨崖上鐫有“坦吾樂處”四大字。此為明.崇禎泉郡名儒林孕昌與同僚親朋遊樂之地。據林孕昌《西洞天記》載,此地曾築二亭,一名“綸恩”,一名“雷薦”。旁有“林洞”,相傳為唐 .莆陽名士林蘊、林藻讀書處。

香火鼎盛時,有報劬院、舟峰庵、無塵庵,均已廢。

長滿苔蘚的崖石上,依稀可辨“紫氣西來”數字。

舟峰題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的舟峰題詠有:

宋.劉子翬(朱熹幼時的啟蒙老師)詩(刻於舟峰摩崖):

 “杖策到舟峰,開軒對緣叢。禪心清似水,客鬢亂如蓬。

  鼓角譙門日,鶯花上已風。逢人相借問,何地隱龐翁?”

明.周廷鑨詩:

 “勝覽始茲峰,雲山青萬叢。金溪明翠浪,石徑隱高蓬。

  櫂撥天河水,帆歸嶺樹風。滄桑誰複問?江海一漁翁信。”

又:

 “自結旃林不閉關,輕將翠黛點煙鬟。

  雲留封樹便成麓,客到浮槎直上山。

  返景近催天鏡出,落霞祗接海潮班。

  荔香一品新嘗得,更采芳蓀滿袖還。”

巢雲岩

巢雲岩概述

巢雲岩位於清源山中峰之東側,與彌陀岩相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載:

“其(南台岩)東為巢雲岩,岩石懸峭,石罅中常有雲氣往來。

明(萬曆元年,一五七三年).詹仰庇謫歸隱於此(徜佯林壑十三年),郡守(朱炳如)為建書室(巢雲書院)。邑令(惠安縣令)葉春及題其峰曰‘高士峰’。黃光昇刻石曰‘青天白日’。上有流觴、放鶴二亭,今皆廢。明.黃鳳翔記。……何喬遠碑。……李光縉記。……”

濯纓泉

位於巢雲岩上方西北側,在彌陀岩瀑布上端。

清源三峰鼎歭,雨水彙聚坑仔口一帶,分三股下瀉,以中股彌陀最為壯觀。瀑布分段奔激起伏,形成懸波飛瀉。每一短瀑之下均有泉窟,水清如鏡。因明.高士詹仰庇隱居於此,遂稱泉窟為“濯纓泉”。

巢雲岩摩崖題刻

詹仰庇有詩刻於巢雲岩上方西北側“濯纓泉”下方:

 “浮雲有變遷,流水無朝夕。清源孺子身,放歌我自適。”

晉江林雲程與詹仰庇同年進士,情誼極深。林雲程於巢雲岩詹仰庇題刻之右,勒詩一首,以贊詹仰庇高潔志行:

 “噴雪度飛雲,泉水清如此。玩濯亦以歌,冷然思孺子。”

詹仰庇題巢雲岩、何喬遠為書刻摩崖楹聯:

 “北望泉聲作雨,西來雲氣為巢。”

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間,刑部南京尚書陳道基題刻巢雲岩摩崖楹聯:“地以人勝,石與天連。”

明.隆慶黃鳳翔《巢雲岩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明.黃鳳翔《巢雲岩記》曰:

“出城北三裏許,岩宇星列。而泉岩稱最勝者三:望之突然,梵宮陰蔚,外坦而中幽者,觀音岩也;稍進而石門盤鬱,佛龕邃靚,有古松蟠虯倒影者,彌陀岩也;又進而懸崖陡立,鳥道微茫,常有雲氣朝暮往返者,巢雲岩也。

二岩距巢雲,若由踵至頂望之,不能尋丈。乃自嶔崟突兀,曲折遷旋,登者十休而上,五休而下,若蓬萊千仞之不可幾。

比一至其巔,則怪石嶒崚,擎空吐霧,流泉噴灑,瀑布飛珠,其奇勝甲于諸岩。而金溪之水朝於右,浯江之水匯于前,平疇綿亙,郡城在目。當其彤雲四塞,煙雨沈冥,則岑寂孤高,恍在層霄之上。若夫霽旭初開,暮霞掩映,群山奔赴,環流浴日,又曠然備一郡之大觀矣。

先是,年遠荒頹,鞠為茂草,雖故老莫知其處。隆慶己巳(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年),侍禦詹君以言事忤上旨,譴歸田裏,常棲遲於彌陀、觀音兩岩之間。一日,偕朱徵君訪尋故跡,援蘿登憩,披榛而石出,卓杖而泉落,不覺相顧大喜,謂神人之挈而授之也。

已乃庀材鳩工,即其舊址建之。中見書室,背北面南。左為流觴亭,傍注澗水,而蓄魚其中。右為軒窗,俯瞰二岩勝概,其規畫精雅,皆出君心構目營。而郡守朱侯、貳守丁侯、推官李侯,鹹捐俸以翼厥費。兵憲喬公給岩僧若干畝。

落成之日,餘攜尊酒詣之,相與掃石而坐,臨流而飲,覺其幽奇萬狀,寥廓無涯,令人息心炫目而不能舍去。

嗟乎!百餘年榛莽之區,一為君所賞識,遂緣以改觀增勝,即一草一木,殆若非人間所有。美哉,君之足以自娛,而茲岩之獲自托於君也。

然餘觀自古諍臣,以言獲罪者,多稱病謝客,塞戶避謗,惴惴焉猶懼不測。君今枕石漱泉,陶然以琴書詩篇自適,既無懷沙賦鵬之怨,又無憂讒畏譏之慮,則其所遭之幸,蓋什倍于古人,是皆一時勝事,不可以無紀者也。餘於是乎援筆而為之記。

君名仰庇,今為茲岩主人;喬公名懋敬,朱侯名炳如,丁侯名一中,李侯名燾,皆尚意氣雅慕君者,而余為黃君鳳翔也。”

明.何喬遠碑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明·何喬遠碑,曰:

“居官任職之謂忠,委世韜身之謂光,顯跡遂志之謂通,保終守固之謂貞。忠焉而不隱其愚,光焉而不任其晦,通焉而不變其塞,貞焉而不弛其毅,純德君子也。

維少司寇詹爾欽公,當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之季,宰邑南海,英概風舉,殷守日晶。入為禦史,不屑委順朝旨,窺瞷時局,所昌言者宮闈琴瑟之和,所招尤者社城灌薰之釁。

雷轟方掀,地獄可畫;餘生未殘,主恩是戀。絕人同人,溷世出世,探懷乎詩書,寓情乎詠歌。公以居不深,跡不遠,則行不遙。就北山之麓,結巢雲書院而隱焉。身則辱於泥淤,氣則暢夫軒渠,是公之光也。

策足再起,掉頭還歸,磷不侵,聲實並暢,天子不能舍公,召公再蒞藩臬。九列遷於俄頃,八柱近在顧盼,而公必申其志,不枉所持。誰求台則甘從忤世,急遂初衣,問征前路,是公之通也。

節守段幹,義高顏闔,夢葵遺屨,飲水投錢,庇不止于葛藟,惠默沾乎蔀屋。汲行後進,如恐不及,歸依帝釋,不遺餘功,是公之貞也。

公用世先後積十餘年,而隱於巢雲書院者以三十餘年,是豈特名德貞風與茲山俱崇,而精神之所萃聚,衣履之所振曳,其遺標餘揮,未必不與諸山相棲遲也。檻外之雲,是公心之變態也;門前之泉,是公心之浚發也。山中風雨,公之所以拘如晦也;山中竹樹,公之所以展常春也。山中之土崇且削,公不以為無餘地。山中之石磊且落,公不以為無餘廉。公有茲山,茲山有公,交相重也。

公歿有年,公子洪鼎奉公主其中,使千百世而後,頌公之有巢雲也。東山之藉名謝客,香山之托靈白傳也。某素辱公知,敬拜祠下,楷石為研,沃泉寫記,深慮不足名公之秋毫而答洪鼎孝思之萬一也。”

明.李光縉《重修巢雲書院記》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明.李光縉《重修巢雲書院記》,曰:

“巢雲書院者,咫亭 詹先生為侍禦時退居所營也。

先生當穆廟朝,以柱下惠文,抗疏論宮闈事,批鱗觸忌,削籍放歸,始構此山為終隱計。山故有巢雲洞,久已荒蕪,廢為灌莽之區,無有存者。先生辟而治之,巢雲之名始著,則山以先生重。

先生直聲震天下,既歸隱此山,朝端之士,望先生如泰山喬嶽,可仰而不可攀,惟恐其高臥而不復出,有以高士名峰者矣。則先生以山重己。

今上起先生山中,將大用之。先生始出,不數月拜都御史大夫,二年晉司寇。于斯之時,先生身依日月,位望益尊,中外倚之,始不得棲煙霞而有此山,山亦不能為先生之有矣。

及先生予告歸休,再尋山盟,岩居川觀,如是者二十餘年。門雀張羅,有司莫見其面,羽儀薦紳,蓍蔡後學,道有於身,而行誼聞於鄉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有焉。

今先生歿矣,歲久寢壞,長公定卿乃葺而新之。扶其已頹,拓其未備,煥然一新,奉先生主祠于其中。嗟夫!先生蓋至是有始得常有此山也。

天地間誰為吾有?則非吾有者尚多;以為非吾有,則吾之所不有者乃真有也。自古賢人君子,皆以其蘧廬非有之地,常占為千古長享之物,韓退之(韓愈)有陽山,柳子厚(柳宗元)有西山,歐陽永叔(歐陽修)有滁山,蘇子瞻(蘇軾)有吳山、西湖、羅浮、赤壁。終數君子之身,何嘗有之?百世而下,想其人而不得見,而本其山川以存之,則以為數君子之有之也。齊景有牛山而不能有,而徒托之一涕,惟其欲身享而自有之,是以終於不可有,晏子笑其不仁矣。

先生在時,或出或處,時行時止,未嘗匏系為鑿垣逃穴之舉,於此山何嘗長據為有?但往來嘯弄於其間耳。長公今始為先生有之,山固以先生重也。風朝月夕,先生或禦雲氣而至未可知,乃先生神何往而不之也哉!”

巢雲岩題詠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收錄的巢雲岩題詠有:

明.詹仰庇自為詩:

 “荒岩棲息薜蘿情,吾意雲山足此生。

  曲澗泉添宵雨急,高峰石出曉天清。

  交加翠竹當窗發,自在黃鸝隔樹鳴。

  會得群公多道氣,故來空谷一班荊。”

明.黃克晦詩:

 “半嶺嫌人跡,孤峰住水聲。鄰僧過寺別,長者出花迎。

  巢鶴非無托,歸雲似有情。自慚牽世務,強說得吾生。”

又:

 “飛泉懸磴接垂籐,猿掛猱緣共一登。

  落日荒堂空草莽,千年怪石尚嶒。

  為巢每近孤鳴鶴,結社應來不住僧。

  禁闥縱教容汲黯,可能忍別自雲層?”

明.黃思近詩:

 “誰構禪居此一阿,逍遙從昔羨詹何?

  亭流曲水堪環座,石老盤松可倚歌。

  和郢客來芳草碧,閉關人定白雲多。

  只於岩際尋真隱,何事滄洲制芰荷?”

明.何喬遠詩:

 “入徑人皆喜,坐空得水音。春泉應更大,夏樹轉多陰。

  雲起浮生態,巢居哲士心。上頭行欲去,日暮尚沉吟。”

明.于宗亮《送派上人移棲巢雲》詩:

 “青嶂隨棲息,白雲時送迎。束經披石室,攜缽入泉聲。

  小徑松筠長,新堂雪月明。禪心原不住,相對語無生。”

明.鄭之鉉詩:

 “礪齒分余石,披襟借遠風。斷碑磨雨碧,寒樹帶霜紅。

  巢處雲千笏,尊前玉幾叢。招攜還此夕,信宿仗天工。”

明.黃景昉詩:

 “能於青紫外,別作一枝棲。踏徑輸猿引,銜杯覺鳥啼。

  石痕甃綠玉,泉響驟青犀。慷慨風流事,前賢視屢齊。”

又:

 “落落嶔崎性,微雲曷與居?磴拏春樹細,溪咽暮鐘虛。

  二史乘箕早,孤臣拜杖餘。殷勤祝洞壑,長奉綠文書。”

明.周廷鑨詩:

 “行過三重水,還巢一片雲。珠簾天外織,寶塔霧中分。

  涼月垂青幛,疎畦學繡文。夜深人未宿,熠耀自成群。”

清.丁煒《巢雲岩》詩:

 “群峰相映抱,曲磴足遨遊。芳蘚沿崖碧,鳴禽隔樹幽。

  雲飛山欲動,花落水爭流。何處追觴詠,蒼煙起暮愁。”

彌陀岩

彌陀岩概述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載:

“又(巢雲岩)南為彌陀岩,左有飛瀑泉,大旱不竭。

《閩書》:岩在擎珠鳳峰之陽,懸泉從巢雲下墜石壁間,冬夏琮琤,有竹箭之美。

泉旁巨石刻‘泉窟觀瀑’等字。

躡磴而上,有石徑,深邃可以飲。郡人莊一俊名其徑曰‘招飲’。

折石徑出,有平臺,明·詹仰庇刻‘一嘯台’。

有石,元時琢彌陀佛,丈六金身,相特端妙。東有亭曰‘對泉’,今廢。

國朝清.嘉慶八年(一八○三年),徐用逵再建。……

國朝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提督馬負書建石亭山腰,複構亭於‘對泉’舊處,書‘清如許’、‘天風海月’及大‘佛’字,與知府懷蔭布所書‘尋佛徑’等字,皆鐫于石。

【馬負書“佛”字題刻,行書,字徑約四.二米高,三.八米,勒石面積達十六平方米寬,其壁立臨空,真若一佛出世,超然塵外。行筆遒健勁拔,尤其筆序之末後一豎,長四米有餘,勁如大刀倒插,氣勢逼人。落款“大清.乾隆二十年馬負書筆”。】

負書自為記:‘清源之彌陀岩高聳郡北。陟其巔,山海形勢,雉堞田廬,畢羅眼底。餘每按曆憩此,惜名勝頹蕪。乾隆乙亥(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九月,偕僚儕構椽泉畔,建山腰石亭,以宜遠矚停蹤,且為同志者謁。’”

彌陀岩摩崖有顧德潤題彌陀岩楹聯:“望雲慚飛鳥,臨水愧遊魚。”

彌陀山門石刻楹聯

彌陀山門有一石刻楹聯曰:“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署名“瑞圖氏”。這幅聯刻的字跡是馬負書所寫,然而因為署名“瑞圖氏”,不少人便認為是張瑞圖撰、馬負書書。

其實,撰與書的均是馬負書。“瑞圖氏”三字之下,有鈐印“馬負書”、“羲祥”兩方。又賜恩岩馬負書題大“魁”字署“易齋瑞圖”,題詩鈴印“瑞圖羲祥”,則知瑞圖、羲祥乃馬氏之號。

彌陀岩石室

上引道光《晉江縣誌》載:“有石,元時琢彌陀佛,丈六金身,相特端妙。”

該彌陀瑞像系“平章三旦八、禦史帖木爾不花、憲使孫三寶,僉事釋迦奴”與金陵僧人覺成,捐財雕刻於元.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後“易殿以石,建台塔,改堂宇”。現稱彌陀岩石室。

石室中有石刻楹聯:

許元烜:“非誇金色相,但羨石肝腸。”

楊旬瑛:“風煙永護天然相,雲水長隨不壞身。”

釋界泉:“當頭忽現無生相,垂臂應提正覺人。”

陳家英:“碧海長城懸寶刹,危泉峭壁湧名山。”

集弘一法師手跡題重修的彌陀寺二聯:

 “開示眾生見正道,猶如淨眼觀明珠。”

 “度脫一切眾生海,得成最勝世間燈。”

弘一法師墓塔

位於彌陀岩,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弘一法師于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圓寂于泉州溫陵養老院後,其舍利原分葬在圓寂處及杭州虎跑定慧寺,並建墓塔以志紀念。一九五二年將前者遷建於今址,“文革”中被毀,一九七九年重建。

整個墓塔區域占地面積二百四十平方米,坐東向西偏南,由石室、舍利塔、埕組成。石室和舍利塔均用潔白瑩潤、精雕細琢的花崗岩石砌築。

舍利塔石構蓮花座卵形,安放於石室的中央,通高一.二米。

石室單間,外形四角轉八角,建于花崗岩石鋪砌的平臺上,面積五十三.五平方米,通高十五米,仿木結構,重簷攢尖頂。石室內後壁龕嵌有輝綠岩的線刻弘一法師遺像,系漫畫家豐子愷的淚墨畫。

 石室的石柱與外牆上,鐫有弘一法師生前撰書的楹聯四幅:

 “萬古是非渾短夢,一句彌陀作大舟。”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自淨其心,有若光風霽月;他山之後,厥惟益友明師。”

 “願盡未來,普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大苦;

  誓捨身命,弘護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石室前為埕,兩側岩石聳立,摩崖上鐫刻著弘一法師臨終前遺偈的最後遺墨“悲欣交集”四個大字、一九八二年趙朴初留題的手跡“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等。

彌陀岩摩崖詩刻

唐.莆田徐夤曾題詩《彌陀岩詠瀑布十二韻》勒石於彌陀岩瀑布間。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收錄,作(唐.徐夤《詠瀑布詩》)。

此詩《全唐詩》亦有載,題作《和尚書詠泉山瀑布十二韻》。

清時修葺岩寺,其裔孫徐用逵于嘉慶七年壬戍(一八○二年)仲秋重刻岩上,雲:“岩有瀑布詩,余祖秘書公(徐夤曾任秘書省正字)舊□也。今修斯岩,於蒼崖綠蘚中尋是詩不得,謹稽郡志,合之家譜,炳炳烺烺,命工鐫于石,以示不忘雲。”詩勒於彌陀岩放生池東側岩石上,題《唐.秘書徐公詠彌陀瀑布》:

 “名齊火浣溢山椒,誰把驚虹掛一條?

  天外倚來秋水刃,海心飛上白龍綃。

  民田鑿斷雲根引,僧圃穿通竹筧澆。

  噴石似煙輕漠漠,濺崖如雨冷瀟瀟。

  空(水)中蠶緒纏蒼壁,日裏蜺旌(虹精)系絳霄。

  寒漱綠陰仙桂老,碎流紅豔野桃夭。

  千尋練寫長年在,六出花開夏暑消。

  急恐劃分青嶂骨,久應礻朋裂翠微腰。

  濯纓便可譏漁父,洗耳還宜傲帝堯。

  林際猨猱偏得飲,岸邊烏鵲擬為橋。

  赤城未到詩先寄,廬阜曾遊夢已遙。

  數夜積霖聲更遠,郡樓欹枕聽良宵。”

明.龍泉人張啟元登遊清源山,於彌陀岩“泉窟觀瀑”石刻之前方另一巨岩間留一詩刻:

 “持酒移殽別一歡,猜拳石上雜流喧。

  午風吹到汗軀爽,卻恨暮鴉催客還。”

注--張啟元,字應貞,明.龍泉人。嘉靖舉人。任福建分巡漳南道,領汀、漳,駐上杭。隆慶間任福建僉事。

明.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春,陳嘉謨任泉州通判的次年,與丁一中同遊彌陀岩,有唱和詩各一首,勒石於彌陀岩一線天右側石壁間。

丁一中詩雲:

 “天涯浮跡正飄蓬,又共南華到梵宮。

  石徑幽侵禪骨冷,山花笑入客顏紅。

  霏微晝釀岩端雨,澹蕩春生穀口風。

  遼海陸能追化鶴,雲台空欲附飛鴻。”

陳嘉謨詩雲:

 “長年浪跡歎飛蓬,此日聯鑣到上宮。

  石徑尚餘苔露碧,山花還照海雲紅。

  蓬開靈竅千年佛,吹盡浮岩一夜風。

  極目層霄應不遠,直從天外數冥鴻。”

明.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年)任泉州推官的羅文靖,在泉任職期間,登遊彌陀岩,賦詩勒石於一線天右側岩壁間:

 “涼風起東海,萬里掃清秋。絕壁開蒼徑,飛雲度古丘。

  日兼山色暮,花共酒香浮。天竺岩西走,相攜到上頭。”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施世綸四十二歲,在泉居喪終制,再次登遊彌陀岩,賦詩勒石於“一嘯台”西側岩壁間(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收錄):

 “曾枕清泉漱石時,老僧還指壁間詩。

  江山無改舊遊寺,十四年來鬢有絲。”

注--枕清流漱石:《世說新語.排調》載:孫子荊(名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後以“漱石枕流”或“枕流漱石”指士大夫的隱居生活。壁間詩:歷代許多文人雅士來這裏流覽,留下不少題刻詩刻,一嘯台東邊岩壁間就有馬負書的詩刻《春日遊彌陀岩即景十韻》,其中有“夾澗飛泉掛碧空,宛然雲外落長虹”之句。

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一七○○年)九月,浙江寧波人李涵(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中營參將,為提督王萬祥部下)登游彌陀岩,賦詩勒石於“一線天”穀口、“招飲徑”題刻相鄰岩壁間:

 “四塞無煙海亦清,憑高試眺刺桐城。

  軍歌細柳民歌野,石屋飛泉佛有聲。”

清.康熙四十年辛已(一七○一年)春,南安知縣李延基登遊彌陀岩,題詩勒石於彌陀岩石室東側巨岩高壁間:

 “嶙峋石畔,古佛安禪。紅塵不到,別有洞天。”

清.雍正七年已酉(一七二九年)八月,山東德州人石雲倬(雍正六年任福建陸路軍門提督)登游彌陀岩,賦詩勒於“一嘯台”西側岩壁、施世倫詩刻之右。詩雲:

 “岩懸瀑布幾千春,策杖尋幽不厭頻。

  海上風煙久臥鼓,山中梅鶴亦親人。

  雲橫白雁瞻天遠,葉落蒼苔浥露新。

  載酒嘯歌吾敢醉,乾坤俯仰愧斯民。”

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任泉州同知、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任泉州知府的覺羅四明,在彌陀岩瀑布東側岩壁間,刻有為石雲倬題刻的“洗心”二字所作跋詩:

 “愛此清無滓,涓涓日夜流。一經題品後,名勝重千秋。”

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一七五六年)春,提督馬負書登遊彌陀岩,題《丙子春日遊彌陀岩即景十韻》,勒於彌陀岩“一嘯台”巨岩東南側“一線天”穀口(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收錄):

(一)《出廓尋芳》

 “勝日登臨玩物華,平疇萬頃早禾嘉。

  山靈有意添春色,天半霏霏散雨花。”

(二)《山亭小憩》

 “構得新亭山半腰,憑欄一望海天遙。

  遊人到此須停憩,好振春衣步紫霄。”

(三)《崖畔古松》

 “參差虯幹勢摩雲,偃蓋清森鶴作群。

  歲月承來多雨露,為梁為棟正需殷。”

(四)《層岩瀑布》

 “夾澗飛泉掛碧空,宛然雲外落長虹。

  千支萬派流膏遠,會見天心溥化工。”

(五)《山門巨石》

 “山門巨石繞祥光,護法天生對峙昂。

  古佛由來無著相,何知不是兩金剛。”

(六)《石室彌陀》

 “巍峨古刹嵌山阿,石潤幽棲萃太和。

  分得西來蓮一座,人人頂禮見彌陀。”

(七)《高峰遠眺》

 “摳衣盤步上山巔,石蹬淩虛欲近天。

  俯視蒼茫千嶂小,劃然長嘯鬥牛邊。”

(八)《峰頂佛字》

 “揮毫岩頂現全真,丈六憑空不壞身。

  卻為巨靈開勝跡,曇光普照萬家春。”

(九)《雲堂清話》

 “啣杯相對話禪關,欖外遊雲自往還。

  得意當前皆勝概,何須蓬島說三山。”

(十)《歸途夕照》

 “一鞭斜照出山隈,不盡春光暮靄來。

  按轡回看登眺處,浮雲送翠意悠哉。”

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一七五六年)閏九月初九,永春知州杜昌丁、晉江知縣幹靜專邀約提督馬負書登遊彌陀岩。適逢江西臨川人李友棠赴督學任途經泉州,遂相偕。夜昏乃還。杜昌丁、李友棠各有即景詩刻。

杜昌丁題彌陀岩即景詩十首,勒於彌陀岩“一線天”穀口、“招飲徑”題刻左上角:

(一)《佛字》

 “題詠歲月湮,舊跡已剝落。

  龍蛇丈六高,新題歭寥廓。”

(二)《瀑布》

 “清泉山間飛,匹素掛萬丈。

  攀援欲尋源,陡絕誰能上?”

(三)《石室》

 “鑿岩成小築,深廣可十笏。

  莊嚴危相同,峭石立四壁。”

(四)《一線天》

 “千盤曲折上,幽然小徑通。

  危石夾山罅,不仗五丁功。”

(五)《石蹬》

 “甃石開幽徑,攝衣拾級從。

  譬彼自卑者,心漸登高峰。”

(六)《半山亭》

 “山前結石亭,自此臻勝景。

  松風邑亭畔,禪心初入定。”

(七)《高士峰》

 “探奇藉濟勝,誰上淩霄台?

  高士何年到,蘚壁摩蒼苔。”

(八)《清泉》

 “一道清如許,鳴泉自千古。

  石上坐彈琴,志與伯牙伍。”

(九)《石亭》

 “幽瀑不斷處,涓涓過小亭。

  水聲流雲過,山色接來青。”

(十)《松林》

 “映日穿林表,風清入夜多。

  颯然披我襟,忘卻是岩阿。”

李友棠草感二律,勒於彌陀岩石室東側高崖崖壁上(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收錄):

(一)

 “星軺往復偶停驂,閏節嘉招興倍酣。

  安得參軍仍落帽,將無彌陀是同龕。

  階前眾壑鳴秋葉,郭外千家映夕嵐。

  行筴笑渠清似水,卻逢名勝不妨貪。”

(二)

 “石壁飛泉繞樹隈,憑欄一望畫圖開。

  何人秉燭山間飲?有客浮槎海上回。

  太守摛毫繼顏、謝,元戎緩帶引鄒、枚。

  異時按部還乘興,重訪題名拂翠苔。”

彌陀瀑布“飛瀑泉”東側岩壁,有懷蔭布《丙子(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冬遊彌陀岩》詩刻二首(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收錄):

(一)

 “山自清源發,岩因古佛名。雲棲石室冷,雪點嘯台清。

  霜葉流丹色,寒泉潄玉聲。芸芳正應節,初建隼旂行。”

(二)

 “風清鈴閣靜,政簡簿書閑。喜見軍民樂,好將岩壑攀。

  殘苔斑石塔,疏木簇煙鬟。敢借游餘興,登臨共峴山。”

注--峴山,即峴首山,位於湖北襄陽南,為襄陽南面要塞。西晉.尚書左僕射羊祜出鎮襄陽時,嘗登峴山,置酒言詠。

彌陀岩題詠

除上摩崖詩刻外,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還收錄有以下彌陀岩題詠詩:

宋.邱葵詩:

 “彌陀岩下蒼榕樹,借我今年兩度遊。

  客思淒涼無奈老,水光瀲灩最宜秋。

  便思乘興歸滄海,卻恨知心遠白鷗。

  日暮強隨年少去,溪山好處盡成愁。”

元.陳弦詩:

 “城南野寺遠淒淒,老去登臨興不迷。

  黃菊有情留客醉,青猿何事向人啼?

  長江水落孤帆遠,古道蕪寒匹馬嘶。

  願得相從休物累,頻來此地共幽棲。”

明.朱梧詩:

 “石壁參差鳥道危,岫雲點綴碧山虧。

  千里泉漱降龍窟,百尺松生放鶴枝。

  山客莫愁風景別,岩僧都忘歲時遲。

  台高徑窄來人少,錦席添杯片月隨。”

明.蘇濬詩:

 “一徑蕭疎際,尋幽野興偏。行看滄海近,坐對白雲懸。

  雨急煙低樹,風高鳥弄弦。芳蘭堪共佩,到此總忘年。

明.黃克晦詩:

 “十年何事別茲岩?一見飛泉祗自慚。

  聲落蒼崖多作雨,流穿急石不成潭。

  灑衣寧覺三銖濕,漱齒惟憐一掬甘。

  虹飲鯨吞應不惜,滿前風雪破昏酣。”

明.黃鳳翔詩:

 “梵殿清鐘日暮時,尋幽一徑轉逶迤。

  屐隨穀口泉聲入,榻向岩頭樹影移。

  疎雨平原人去盡,高風絕頂鳥歸遲。

  憑欄解得無生趣,蓮社還應間遠師。”

又:

 “杖履淩危巘,雙眸送落霞。天邊分鳥道,樹杪見人家。

  絕島抱雲起,出林帶日斜。只令筋力健,短屐是生涯。”

明.蔣德璟《瀑布詩》:

 “原泉體本似天河,天半飛來透薛蘿。

  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湧還多。

  近朝滄海成高浪,分溉青郊飽遠禾。

  五老九華飛練好,何如此處白龍梭!”

明.楊鉉錫詩

 “名嵐山北有彌陀,挈伴尋幽到薛蘿。

  徑裏鳴泉聽乍細,石間落子興偏多。

  抱簷崖樹堪知午,勸酒春禽自解歌。

  回首舊遊今十載,勞生空悔逐流波。”

明.蔣熺詩:

 “莎庭藤嶂倚闌幹,滿意搜奇不說還。

  來往忙雲閑處想,低昂怒瀑定中看。

  鳥因樵子重尋洞,泉為農人勇出山。

  薄暮與君談勝事,意行又到太湖間。”

清.丁煒詩

 “齊雲山半賞心多,曲徑幽香雨曼陀。

  幾杵疎鐘僧自定,一灣流水鳥空歌。

  維摩法焰傳燈火,謝、傅清吟寄薛蘿。

  倘得閒園分十笏,靜看人世任風波。”

清.黃道泰詩

 “十年不到此岩扉,寺廢僧殘事事非。

  碧瓦暗滋清草長,紅泉時帶白雲飛。

  潮生海國魚鹽富,風過山樓橘柚稀。

  何日此身無星礙?醉吟佳句送斜暉。”

清.陳一策詩:

 “一嘯高臺上,嵐光映翠微。石幽蒼蘚駁,樹老綠蘿衣。

  密竹多侵磴,殘花亂撲扉。豪吟煙景暮,閒步夕陽歸。”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四.山川志.清源山.彌陀岩》無收錄的有:

清.林鶴年《彌陀岩觀瀑布歌》:

 “清源之麓藏石骨,中有佛岩殊兀兀。

  相傳石影現彌陀,喝斷水龍垂石發。

  水從天半馭雲飛,點點珠落寒濺衣。

  偶然拄杖倚山聽,晶簾側卷鉤斜暉。

  萬松消夏忘暑日,水聲回環抱石室。

  老僧入定寂無言,指向心源水自出。

  掉頭我向山靈問,飛瀑千尋有餘韻。

  好教吹去作蒼霖,卷舒未合憑天運。”

注--兀兀:高聳特出貌。石發:藻類植物,今稱水綿。入定:佛教名詞,指坐禪時,心不馳散,進入安靜不動的禪定狀態。蒼霖:蒼天降甘霖,喻恩澤之施。天運:天體的運轉,作天命解。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