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州 »

細數泉州古代修撰史志的“如椽大筆”

作者:  來源:泉州晚報 泉州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2日

細數泉州古代修撰史志的“如椽大筆”

2016-10-21

▲惠安縣淨峰鎮西頭村延壽張氏家廟中的張嶽塑像。張嶽博學多才,在志書方面斬獲不少。 (陳小陽 攝)

▲張氏家廟內收藏有與張嶽有關的書籍 (吳拏雲 攝)

宋代曾公亮家族“一門四相”是最為外人稱頌的榮耀。(戴涵琦 攝)

古時如果有人善於修撰史志,常會被人稱為“如椽大筆”,正如明代郭貞順的《上俞將軍》詩曰:“欲為將軍紀戰績,天家自有如椽筆。”在修撰史志方面,泉州人自古貢獻頗豐,即便貴如宰相之人,也常於其中屢試筆刀,更勿論才子、能吏了。簡重凝峻的泉州史志文風,構成歷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泉人 編修史志體例齊備

明代南京右副都禦史楊宗氣曾在《山西通志》的序文中寫道:“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言下之意,為政者,應重視學史用志,使資治有鑒、存史有據、教化有依、育人有鏡。清代沁州知州汪宗魯說得更直白:“治之有民志,猶醫者之有方。”通過打比方,一語道出志書的重要性。

既然修史修志如此重要,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風浩蕩的泉州,當然也從不缺乏編修史志的名宦、能士。有宋以降,泉州人主筆編修的史志,既有全國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既涉及武略、治要、邊防、海防,也涉及吏治、典則、民俗民情,體例齊備。在風塵垢面的歷史當中,泉州人編修的史志,卻總能顯示出它豐神俊朗、顧盼生姿的一面。

 

宋代 相國修志各有建樹

宋代,曾公亮家族是泉州的顯赫一族,這一家族五代人中出了四位丞相一位狀元,人稱“一門四相”。曾公亮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堪稱位極人臣;他的兒子曾孝寬當上資政殿大學士、右丞相;到了南宋,其曾孫曾懷、四世從孫曾從龍也都是有口皆碑的“賢相”(曾從龍還是狀元)。門庭如此顯耀,絕非憑空而生。就曾公亮來說,單憑《武經總要》一書,就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武經總要》是曾公亮和丁度編纂的,這是中國第一部國家級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也是一部軍事史書。《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前集的20卷詳細反映了宋代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特別是在營陣、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是研究中國古代兵器史的極寶貴資料。後集20卷,輯錄歷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

宋代泉州還有兩位相國呂惠卿和梁克家,他們在修史志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的。

呂惠卿是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變法中的二號人物,為推動變法做出了許多貢獻。宋史記載,呂惠卿著有《新修吏部式》和《建安茶記》,這兩部一為國家性的部志,一為建安縣建茶志,體裁內容大相徑庭,可惜《建安茶記》已散佚。除此之外,呂惠卿還有《縣法》、《弓試》和《奏議》等著作,是變法和經國治世的重要作品。

梁克家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官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他編撰而成《三山志》。這本《三山志》,實為福建地理志,“三山”曾是福州的別稱。原書40卷,後人增訂 2卷,現為42卷,分為地理、公廨、版籍、財賦、兵防、秩官、人物、寺觀、土俗九大類。記載當時福州所轄閩縣、侯官、懷安、長樂、福清、連江、羅源、長溪、古田、寧德等12縣的歷史、自然、社會、人文各方面情況,是我國較早的郡志之一。《三山志》所記載的五代閩國史實,彌補了正史中記載的不足,是研究五代閩國歷史的珍貴資料。近代文學家陳衍在《福建通志》中稱《三山志》為“考究福建省會掌故者,要必以是者稱首選焉”,即瞭解福州地情的首選志書。

除了三位相國外,宋代泉人所修各類重要志書還包括莊夏《國史大事記》《典故備志》、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李沂《帝王紀年通錄》、呂夏卿《唐兵志》《古今系表》、蘇思恭《曲江志》、黃岩孫《仙溪志》等。這些志書至今仍保存著古代國情、地情方面極為豐富的資料,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明代 精英發軔才氣沖天

明代,泉州文脈昌興,泉人修志更有井噴之勢,出現了很多重要著作,涉及的面也更廣。

明代“泉州三狂士”中的張岳、林希元在志書方面斬獲不小。張嶽的《歷代兵鑒》、林希元的《大理寺志》是全國性的志書;張岳的《惠安縣誌》、林希元的《欽州志》《永春縣誌》則是地方性志書;張嶽甚至還著有《安南圖經大略》這樣的海外志,其博才多學,可見一斑。

明代黃光升累官至戶、刑二尚書,他所著的《昭代典則》為編年體明史,敘述明朝歷代帝王功績、文武大臣與社會賢哲事蹟,以及明朝行政建置、人口變動等。記事上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下迄隆慶六年(1572年)。此書對於研究明代前期歷史,特別是明太祖一朝,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曾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李廷機,于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成書《漢唐宋名臣錄》,從漢代文翁寫到宋代杜衍,總共60人。順天府府尹黃起士作序,謂此書中人物“錄取嚴而用意微”,蓋藉以諷刺當時廷臣,“有為而發,故不求全備”。

說到福建省志,不能不提明代何喬遠的《閩書》。該書編纂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是福建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省志(通志)。何喬遠出生于方志編撰家族,其著述眾多,《閩中理學淵源考》稱他“在刑曹有《獄志》,在禮曹有《膳志》,而大者,輯明十三代遺事為《名山藏》,集一代賢士大夫所論著、擇其雅馴、兼收眾體為《皇明文徵》,又纂《閩書》百五十卷。自著詩文百餘卷,有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等集”。其十幾部鴻著之中,最有創新和建樹的當屬《閩書》和輯明十三朝遺事的《名山藏》。《閩書》以綱統目,共 154卷,分為22志,記載福建的天文、地理、歷史、人物、風俗、武備、島嶼、科技、特產、宗教、災異等方面情況,具有非凡的歷史價值,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獻。

在地方誌方面,明.萬曆《泉州府志》是現今所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府志,該書由明朝原禮部尚書黃鳳翔率李光縉、林學曾等修撰而成,給後人留下了泉州豐富的地方史資料;明朝監察禦史陳讓是“泉州三狂士”之一的陳琛的族弟,也是才華橫溢之人,清道光《晉江縣誌》稱他“讀書過目成誦”,他著有《邵武府志》若干卷,也是南平邵武現存最早的府志;明萬曆五年進士黃文炳,是由同安徒居泉州的。萬曆年間,他在擔任廣西平樂知府時,表達了志書對治理位置偏遠、民夷雜居地方的重要作用,後來編修出《平樂府志》,為地方施政提供借鑒;萬曆二年進士林喬楠,在任梧州守時,也編修了《梧州志》;蔡清門人易時中修有《夏津縣誌》;明成化十四年進士傅凱編撰《南安縣誌》,不過此書已佚。

明末大學士黃景昉著有《國史唯疑》12卷。《國史唯疑》系黃景昉懷疑明代所修“國史”有缺漏、不實和偏頗之處,而加以點評及修正、補充所作。《國史唯疑》節取“國史舊聞”,並參考詔令、奏疏、私史、方志、別集、筆記以及個人見聞,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前十一卷按朝代順序,依次記述自洪武至天啟年間的史事,第十二卷為補遺。《國史唯疑》的旨趣似在探索總結歷代朝政的治亂得失,評騭朝官士子言行的是非功過,文中存有不少很有價值的史料。另外,黃景昉還著有志書《館寮十志》。

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泉州編修的志書還有王有麟《古今戰守攻圍兵法》、張汪《地圖經傳》、朱一龍《一統輿圖廣略》、戴廷詔《歷代帝王紀》、黃雲蒸《隴州志》、林於訓《崖州志》、李熙《江右通志》、陳嘉策《績溪縣誌》、傅浚《鐵冶志》、黃居中《文廟禮樂志》、黃汝良《樂律志》、李伯元《青陽志》、洪朝選《江洪信地記》、鄭大鬱《邊塞考》、蘇茂相《臨民寶鏡》、林孕昌《泉山小志》、駱廷煒《天柱山志》、黃文炤《九日山志》《南台志》、吳載鼇《記荔枝》、丁衍夏《三十六洞志》、林元源《八閩名山志》、蘇濬《安南志》、鄧鐘《日本高麗圖記》、黃煜《環海內外篇》等。

 

清代 以史資政開闊視野

清初,泉州兩位精通詩文翰墨的才子,各編修了一部省級通志。這兩位才子就是陳允錫和黃道泰,這兩部通志為《江西通志》與《廣東通志》。

清順治年間,陳允錫曾授德化教諭,後來一路擢至布政都事,攝吉、贛、臨、建同知通判事。因為擔任過不少閒散官職,所以他閒暇時間也比較多,於是“以著述為己任”,曾寫下長達330 卷的《史緯》一書。後來又修有《江西通志》、《鳳翔府志》,頗有文名;黃道泰是泉州名人黃志煥的次子。康熙年間,授龍溪訓導,四處講學。後來署漳州府教授,又被發往廣東以知縣用,並被委任編修《廣東通志》,除此外還著有《不自棄亭詩文集》。泉州人編撰《江西通志》與《廣東通志》,也算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初大學士李光地的孫子李清馥,同樣是位知識淵博的人。他因李光地而受蔭,授兵部員外郎,曆官治中、大名、廣平知府。在乾隆年間成書《閩中理學淵源考》,這是一部記載閩中地區由宋至明理學人物的傳記類史書。該書以程朱學派為宗,兼述閩中各家世學派,詳細記載了閩中地區各理學學派的師承及其學術宗旨,所以也可視作是一部專志。該書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之後才成書,即被收入當時正在編纂的《四庫全書》中,亦可見此書的分量。另外,李清馥還有志書《清源述志》問世。

清代泉州人編撰的兩部海外志也不能不提:《海國聞見錄》和《安南紀遊》。《海國聞見錄》的撰寫者是陳倫炯。他從小跟隨在水師中擔任武官的父親陳昂東奔西走,熟聞海道形勢。後來,他從伍歷任澎湖副將、臺灣鎮總兵官、浙江寧波水師提督等職,以平生見聞,寫下了《海國聞見錄》。《海國聞見錄》不同于《諸蕃志》之專訪舶蕃,也不同於《島夷志略》之遊歷見聞;它詳細記載了臺灣及其附近島嶼的自然、人文地理狀況,是一部有較高史料價值的著作。書中收入《大西洋記》《小西洋記》《東洋記》《東南洋記》《南洋記》《南澳氣記》《昆侖記》及《天下沿海形勢錄》,這些著作提供了豐富的海洋地理資料,迄今為後人所引用。

《安南紀游》是潘鼎珪所著。據史料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潘鼎珪因事到廣東高涼(今廣東陽江),所乘海船遇風飄至越南(古稱安南)萬甯州江平港。他便從江平買“土舟”抵華封,後到軒內、都城等地。歸國後“謹因昔所閱歷,稽其輿圖,參以聞見,詳為銓次”,遂著《安南紀遊》。這簡直就是古代現實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啊!《安南紀遊》主要介紹了越南的地理、物產、風俗、科舉等,對研究越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說在當時,《海國聞見錄》和《安南紀遊》對於開闊國人視野都是極有幫助的。

另外,以《口技》一文而著稱的林嗣環,在他擔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時,編撰了《嶺南紀略》。其他如林逢泰的《三水縣誌》、李正曜的《南靖縣誌》、陳雲程的《閩中摭聞》、王鐘鳴的《莊浪縣誌》、黃廷昌的《大田縣誌》、許元烜的《三十六洞考》、王士讓的《學校》、釋海印的《雪峰寺志》等,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

已故的泉州文史專家傅金星生前曾稱:泉人修志“大多秉筆直書,務實存真,決不阿容偏私、任情曲突”。也許正因如此,泉人所修志書才會在歲月積澱之後,愈顯示出它的分量。

 

記者 吳拏雲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