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港 »

泉港各村地名來源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泉港各村地名來源

因姓加“厝”而名

該類地名以本地大姓後加“厝”字命名。“厝”意為“停柩”。引申為停柩的地方,在閩南,這種停柩的地方叫“大厝”,即“祖厝”、“祖屋”,這是先祖早年開家發業的地方,閩南語引申為房屋。隨後代的不斷繁衍,該地帶就以宗親關係把本地名字以姓氏加“厝”字命名。柯厝、邱厝、柳厝、劉厝、鐘厝、葉厝、郭厝、肖厝、施厝、許厝、黃厝、盧厝、麥厝、莊厝等村是較典型的代表。如:

柯厝:

明代,柯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柯厝,清時,因此地盛產海蠣(俗稱蚵),故得名蚵厝,一九八五年複稱柯厝。

潘厝:

宋末潘氏村民從河南遷此建居,以姓氏取名潘厝。

方厝、林厝:

古縣村的方厝自然村以方姓得名,林厝自然村以林姓得名。

 

因姓得名

陳莊、夏盧、東張、前燒、呂罔寨、吳曾池與塗嶺,屬於因姓得名的地方。

陳莊:

開發時莊姓與陳姓大抵同時到達,後來在發展繁衍中兩姓人成為本地大姓,加上在相互來往中關係逐漸密切,如同一家,所以村名叫為陳莊村。

夏盧:

則為原夏、盧兩姓雜居得名,後人漸漸誤傳為“下盧”。

塗嶺:

現在的塗嶺鎮是早年通往福州的古道,因嶺上有塗氏三兄弟來此居住,過往客商就因“塗氏兄弟在嶺上居住”而把這個地方叫為“塗嶺”。

東張:

據傳,古時董、張二氏村民先後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張,不久衰敗外遷,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此建居,仍稱董張,後音訛為東張。

前燒:

據傳古時錢、肖二姓村民先後到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錢肖。後衰敗外遷,許吳等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仍沿用此村名。後來當地方言誤傳為“前燒”。

呂罔寨:

呂罔寨位於塗型村委會後厝村之西側,據傳,元末明初期間,有個姓呂名罔武夫到此山上建寨稱主(原寨內宅第及寨門尚殘存),故得名。

吳曾池:

古時,姓吳,姓曾兩戶人家共住於峰尾一地,並在宅前挖一池,故名吳曾池。

此外,另有後張、前黃、前郭、後陳也屬以姓得名。

 

因山川得名

羊角山:

因該地有座山坡,山坡有兩塊巨石,巨石彎如羊角高聳,故該山被稱為“羊角山”,村莊就隨之被稱為羊角山村。

象獅:

因村邊有兩座山,其狀如大象和獅子,分別得名為“象山”和“獅山”,古時建村時也就因此取名為“象獅村”,今方言諧音為“上西”村。

荷池:

因村前有一個大池塘,該池塘狀如荷葉而被叫為荷池。

槐山:

宋孝宗年間,遷于此地的村民始祖瑞公好植槐樹,那時此村前槐樹茂盛,村南有格頭山,故取“槐”和“山”稱為槐山。

惠嶼:

此為一島嶼,因橫亙在湄洲灣上,猶如屏障,故得名橫嶼,後來肖厝村民析分于此建居開發,形成一村莊,取屬惠安縣轄之意,改稱惠嶼。

塘頭:

古時,蔡氏村民遷此建居,因村前有口大池塘,故以此地形地物取名塘頭。

秀溪:

原名小溪。因此地系山谷間一坑壟,中間有許多小溪流,故名小溪,一九八一年雅稱為秀溪。

模柄:

古時,此地一小山丘形似器皿之柄,何氏村民從輞川錢埔村遷此建居,故取名模柄。

鳳林:

因此地有座鳳山,樹林茂盛,故以此命名鳳林。

田墩:

古時,連氏村民析遷于此,建居在一大田洋之土墩處,故得名田墩。

聯岩:

此地有座岩山,其周圍有村莊相聯環抱,故命名聯岩。

鳶峰:

此地有座小山丘,名曰“鳶山”,民國時在此設鳶山保,一九四九年冬與輞川五峰合併命名鳶峰。

筆架寺:

因山上有三個峰巒,形似婦女之頭髻,後來惠安知縣陳永年登上此山觀賞風光時,把三個峰巒比喻為“文人投筆之架”,從此改稱為筆架山。山之頂部的仙公寺,因山得名,叫筆架寺。

菱溪:

古時,因溪上游“雙峰對峙,相敵不相讓,中束一水,貼然而過,形似菱角”,故得名菱溪。

鳳山:

因此地主村處在鳳山之旁,故以山命名。

割山:

古時此地有座小山頭叫鶴山,陳氏村民遷此建居,以山取地名,後來因方言誤傳為割山。

東山:

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寨後:

古時此地北山嶺上築一寨,後來吳、王、鄭等氏村民遷此,各自沿此寨之後坑穀緩坡地建居,故得名寨後。

 

因物得名

這類村名來源因村中有具代表性的事物,如:

樟腳:

因村子裏有一株齡約七百多年的大樟樹,爬到樹上,村子就如在腳下一般,故而得名樟腳,意為樟樹腳下的村子。

白井:

因村中有白氏祖上建造的一口精緻的八角井,人們把這口井稱之為“白井”,村子也因這口井得名。

後樓:

因有望海樓而得名。

奎璧:

因村中有兩塊大石頭,狀如龜和鱉,被名為“龜石”和“鱉石”,故建村時稱“龜鱉頭”村,現方言簡化諧音為“奎璧”村。

菜堂:

當年此地有一尼姑院,當地方言稱為“菜堂”。

虎石:

因早年村子前後有兩隻石虎而得名。

仙仔:

古時此地風景秀麗,宛如仙境,故建村時命名為仙境村,後諧音為仙仔村。

土樓:

因村中有座大樓叫土樓(黃素土樓)而得名。

屈尺厝:

當年開家之時所住的房子相交成九十度角,如同屈尺。

石橋:

當年通往該村的主道用石板鋪成,因底下溝多,此石板路如溝上之石橋。

柯寨、下寨:

古時,此地山峰有個寨,後來柯氏村民遷此建居,稱為柯寨,後因人丁繁衍,析遷建居在寨之下端,故稱下寨。

鵝頭:

古時,潘氏村民從莆田大圳遷此,建居在鱷頭,後方言諧音為鵝頭(潘氏祖墓有此碑記)。

大路:

古時此處系大道口,陳氏村民從仙遊牧鴨到此定居,因當時建居在大道之旁,故得名大路。

東亭:

古時此地有座毓英亭,後來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亭之西側,故稱東亭。

下朱:

古時,朱氏村民遷此建居後,建座“霞珠宮”,村以宮得名,明時因倭寇侵擾而被毀滅,後來林氏村民到此建居,沿用原村名,漸漸又被方言誤傳為“下朱”。

十八社宮:

元代,陳、林等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後,由18個姓氏族人合建一座宮廟,故定名為十八社宮,村以宮得名。

天竺:

因此地有座古寺廟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西楓:

古時,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外厝村之西邊,故名西邊,後因村旁有棵大楓樹,改稱西楓。

上樓:

古時林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峰尾半島西南側上端,因村中有座樓房,故得名上樓。

前埕:

古時,陳、莊二姓村民從永春先後遷此,建居在一大荒埔地,其村前開闢為曬穀埕,故取名前埕。

安兜:

據傳,古時此地為一澳頭,連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澳頭旁垵阪地,故以地形取名垵兜,後書寫簡化為安兜。

大廳:

古時,連氏村民由仙游蓋尾遷此開基,建一座祖厝大廳,逐漸繁衍發展成為一大村莊。

紅庫:

古時,此地有一坑壟,每逢山洪沖刷,其坑內均為紅泥水,故稱之為紅礦。鄭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壟之旁而得名紅礦,後來當地方誤傳為紅庫。

新宅:

古時,唐氏村民由江西菜宅遷此另建新居,故取名新宅。

龍山宮:

古時,郭氏村民析遷此建居在塔山頭之東南,靠近溪流之處。為祈求平安吉祥興旺,建造宮廟,取名龍山宮,地以宮名,亦稱龍山宮。

大霧山:

因山峰高大雄偉峻峭,山巔常見雲霧繚繞,故得名大霧山,又因頂峰較開闊有小臺地形似一帽,亦曾稱為大帽山。

塗坑:

明代,劉氏村民從莆田涵江遷此,建居在坑壟緩坡地,故取名土坑,後改“土”為“塗”。

東山:

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錦川:

此系莊氏村莊,位於壩頭溪畔,川流不息,民國時命名錦川。

官路:

村中大路是古時通往縣城的官道。

外厝:

據傳,古時此地樺樹甚多,後來林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樺樹之旁,故得名樺厝,後因當地方言誤傳為外厝。

 

因歷史事件等得名

即因該村歷史上曾發生富有紀念意義的故事而得名,如:

南埔:

宋朝理宗時,莆田有一林姓官員在廣州為官,期滿返鄉,路過此地時見此地風景奇異,決定在此定居,因覓得佳處而詩興大發,根據王勃《藤王閣序》中“畫棟朝飛南浦雲”中的“南浦”給該地命名,後諧音為“南埔”。

世上:

明時,該地先祖從惠東張坑遷來此,據說其遷徒原因是被人所迫,為了讓後代子孫記住這事,該村命名時被叫“徒上”,後方言誤傳為“世上”。

驛阪:

該地是古時通往福州的官道,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設立驛阪鋪,置郵亭,供往來官員憩息和供急遞文書事宜,所在村隨之被稱為驛阪村。

鳩林:

原來的九峰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大鄉分小鄉,因該村有十四個姓聚居在一起,村子東北又有一座小山丘,丘上樹木枝繁葉茂,每晚引來鳩鳥大片在此盤旋,故命為鳩林村,意為諸姓雜居和睦相處。

古縣:

因此地水陸交通之便,古時曾建分縣於此,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晉江縣拆設惠安縣,因今惠安螺城士紳競爭,雙方採取稱兩地水決定,重者為縣址,由於螺城士紳在水中溶進糖(又有說為鹽)而勝出,而該地為了紀念這一事件而名之曰古縣。

香芹、張芹:

宋時蔡氏到此地定居,給該地命名時因蔡與菜同音,又因為他們認為所有菜中只有芹菜最香,故以蔡比為香芹菜,得村名為“香芹”村;後又有張姓遷此,看法又與他們所見略同而把村子又命名為張芹,所以該村既叫香芹,又有張芹之說。

樓仔下:

古時,陳氏村民從莆田闊口遷居于東張,明末析遷於此,建造一座小樓房,後因人丁繁衍,村落向此座樓仔之低處拓展,故得名樓仔下。

先鋒:

因五十年代初此地創辦一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命名為先鋒,其名稱沿用至今。

路打:

明代,黃氏村民從張阪遷此定居,因村民住廬屋,生活艱苦樸素而得名“廬樸”,清代諧音為“路樸”,後誤傳為路打;另有一說,黃姓遷來時,以打鐵為生,故得名為“爐撲”,後諧音為“路打”。

塗型:

古時,陳氏村民從樟腳梨嶺遷此定居,因燒磚瓦建大片曬坯之土埕,故以此得名土埕,後來諧音為塗型。

前歐:

據傳,古時錢氏村民遷此定居,以燒陶瓷甌碗為業,故得名錢甌,後因遭匪患而外遷,出氏村民遷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以後因當地方言諧音為前歐。

清美:

據傳,古代此地是個澳頭,築有倉庫,後來潘、黃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定居,因村建在碼頭倉庫之尾端,故得名倉尾,後來諧音為村尾,民國設保時,方言雅化為清美命名。

五社:

一九五五年此地五個村莊成立五個農業社,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五個社組建一個大隊,故命名為五社大隊。

誠峰:

早年此地設誠實、誠忠二個鄉,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時,取其誠字與峰尾之峰字命名為誠峰。

誠平:

原名誠樸,于一九五六年建立農業合作社取名誠鵬,一九五八年改稱誠平。

坑內:

一九八二年與鳳安大隊析分另置大隊時,取其項、下坑內之坑內命名。

三朱:

據傳,民國時,因民事案,朱氏三個村各被捕一人,縣衙傳訊“三朱”而得名。

普安:

古時,張氏村民從莆田遷此,建居在多墓葬的荒埔,村民難以安寧,故宣導“普渡”,祈求平安。而村則以此得名普安。

黃田:

據傳,古代黃氏村民到此定居,沿溪兩旁開墾田地,故得名黃田,因遭匪患獸害而外遷,後來陳、賴、許、吳等村民相繼到此建居,仍以黃田為統稱。

西吳:

據傳,古時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塔山之西,故得名西吳,因弱小受欺而外遷,後來連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

潼關:

元時,地方武裝首領陳潼,曾在此古驛道隘口築關修寨,駐紮兵營,故稱陳潼關,後簡稱潼關。

新厝:

早時,吳氏村民從草壟村析遷於此,另建新居,故稱新厝。

肖厝港:

古時,此處沙格村開發較早,曾稱為沙格澳,後因蕭厝崛起,海事繁榮,名蓋沙格,遂得今名。

華僑橋:

一九六三年,界山籍華僑籌集資金,在龍馬溪與南楓路交叉處建一座石拱橋,故名叫華僑橋。

 

以方位得名

南莊:

古時,此地隔海有兩個埭,以方位稱為南北埭,後來村民遷此,建居在北埭稱北莊(楓亭轄),建居在南埭稱南莊。

界山:

因此地原系惠安與仙游山峰交界之處,故命名為界山。

侖頭:

古時,陳氏村民從沙格遷此,建居在侖峰山東北側的海頭,故取名侖頭。

埭上:

古時,陳氏村民從仙游遷此建居,因村莊建在圍墾埭之上端,故稱埭上。

園頭:

古時,此地為坑坡園地,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園地之前端,故取名園頭。

小壩:

古時此地溪流有個小水壩,後來出、陳二氏村民相繼遷此,建居在此壩之旁,故得名小壩。

汶陽:

古時,此地為山洪、溪流沖積地帶。吳氏村民遷此定居,修堤治理成為一片田洋,取名汶洋,後因位於塗嶺之東南,而改稱汶陽(山嶺之南謂之陽)。

松園:

古時,此地松樹茂盛,曾氏村民遷此,建居在松林之旁,故取名松園。又一說,因建居時上有園阪地,以地形取名上園,後諧音為松園。

洋內:

古時,吳氏村民從後宮村析遷此,因建居在汶洋之內側,故名洋內。

溪頭:

此處為打珠溪之中游,古代驛道從此經過,架橋一座,後來鄭、王、潘等氏村民先後到此建居在此溪橋之前端,故取名溪頭。

路口:

古時,此地為交通要道之十字路口,陳氏村民從輞川後坑村遷此,建居在此路口之旁,故得名路口。

丘後:古時,黃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小山丘之後,故得名丘後。

坑仔底:

古時,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小坑壟內側緩坡地,故得名坑仔底。

後田:

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村析分於此,建居在一片田洋之前端,因後有田洋,故取名後田。

後土乾:

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村析分於此,建居在溪邊前端,故以地形取名後土乾 。

東山:

此地有座小山頭叫東山。古時劉氏村民從塗坑析遷於此,建居在東山緩坡地,故以山得名。

田頭:

古時陳氏村民從金陵遷此,建居在溪洋田之前端,故以地形名田頭。

田裏:

古時陳氏村民遷此建居在坑田阪地,四周被田地包圍,故得名田裏。

北頭:

古時,郭氏村民遷此建居後人丁繁衍,村莊拓展,故以角落稱名,此為郭厝村之北端,因而得名北頭。

前亭:

古時陳、房二氏村民先後從莆田闊口(一說從今界山鎮玉湖)和山東清河縣遷此定居,因陳氏村落在前,故得名前陳,後諧音為前亭。

後山:

古時劉、黃等姓村民相繼遷此,因後有煙墩山,故取名後山。

下坑內:

古時此地有大坑壟,連氏村民清代遷此,建居在坑壟內側之低處,故稱為下坑內。

鳳陽:

早年,連氏村民遷居在鳳山東南側,故命名為鳳陽。

後厝:

早年,連氏村民從大廳村析遷,建居在大廳之後,故得名後厝。

鳳北:

一九六一年與鳳陽析分另組建一大隊時,取其在鳳陽村之北而命名鳳北。

鳳南:

一九六一年與鳳陽析分另組建一大隊時,取其在鳳陽村之南而命名鳳南。

頂溪西:

古時、陳、任等氏村相繼遷此,建居在菱溪下游之西垵阪地,故稱溪西。後因村落拓展,又以地勢高低分為頂、下溪西。

峰前:

位於鯉峰之前。

溪西:

位於林輞溪西岸。

山腰:

塔山之腰。

峰尾:

岩峰延伸至海岬,即岩峰之尾。

溪土乾 :

壩頭溪邊沿。

灰窯腳:

建在灰窯“腳下”

嶺腳:

村子位於長嶺之腳下。

 

以傳說得名

沙格:

據傳當年王忠孝開發該地時,該地只是一個小島,漲潮時海水常漫過此島,故率軍民用沙土把島與海水隔開,故稱“沙隔”,後方言諧言為“沙格”。

白水:

這得自惠安“臭頭皇后”的傳說。傳說“開閩王”王審知的妃子黃厥,即“臭頭皇后”,有一日,她途經該地下輦休憩,見草綠水清而到溪邊洗手,由於心情歡暢而把水揚了起來,水花潔白清瀅,如珠灑落,便高興地說“白水、白水”,所以白水村就得名了。

虎岩寺:

始建於北宋年間,據傳早年有一道養和尚在此靜修,他“精習律乘,能夠伏虎”。其中有一隻老虎仿佛結了佛緣,經常在道養和尚念經拜佛時,蹲在寺門外靜靜地聽。每當道養到山腰時,總不忘給老虎買回一塊豬肉,逐漸形成習慣。一天,道養和尚又到山腰採購,由於買肉的人很多而沒買到肉。回來時見老虎恭候,就把光光的腦袋伸向老虎,對老虎開玩笑說:“老虎呀老虎,今天可沒能給你帶肉回來,你就吃我這和尚頭吧!”,沒料想老虎已通人性,聞之也想與道養開個玩笑,果真張開大嘴,把光頭含在嘴上,把道養嚇得昏死過去,老虎十分悲哀,朝著寺那大岩石一頭撞去,以死來殉道養。寺邊的那塊石頭,也就被人稱為伏虎石,該寺也被稱為虎岩寺。

天湖:

據說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君)曾君臨此地,當地人以三樣地方小菜待之,吃得皇帝龍顏大開,剩下的東西皇帝覺得丟之可惜,決定把它們放生,可魚吃得只剩下半邊,蝦也被煮紅了,田螺也在炒前被剪下了尾巴,由於皇帝金口玉言,放進湖裏果然死而復生,所以有“半邊魚”、“熟紅蝦”、“無尾螺”之說。皇帝也君心大悅,賜筆墨“天湖福地”,於是天湖名字就出現了。

太白峰:

原名蓮花峰,北宋名臣蔡襄曾在寺中讀書,有一天山上聖善寺內飼養的白雞不見了一隻,和尚硬說是為蔡襄所偷,使之含冤離此到虎岩寺中讀書,後其功成名就,任泉州知府,為表明清白,他出錢重修寺院,並在山峰上摩刻“太白峰”三字,於是眾人皆稱此山為太白峰,寺也被稱為太白峰寺。

棋盤:

傳說有一位神仙叫魯遠,他曾經在村旁溪邊樹下弈旗,所以村子便叫棋盤。

鳳翔:

古時,此地有“鳳鳥飛翔”之謂,故命名為鳳翔。

吊船山:

據摶,古時此山住有一女寨主,因山坡陡峭險峻須措助架吊輪上下山寨,故得名吊輪山,後來諧音為吊船山(此山位於塗嶺鎮小壩村橫溪自然村北側)。

 

以原祖居地村得名

東吳:

古時,吳氏村民從莆田東吳村遷此建居,仍以原祖居地村定史東吳。

嶺頭:

古時,林氏村民從莆田嶺頭村遷此建居,沿用祖居地村名。

前黃:

古時,黃氏村民從莆田前黃村遷此建居,以原祖居地村定名。

獅東:

取共境內獅山與主村東吳的首字命名為獅東。

鳳安:

因此地有座鳳山,故取其鳳字與主村安兜的安字命名鳳安。

後龍港:

古時此地有個港灣,後來陳氏村民從後龍村析分于此建居,故名。

 

以丁號、兄弟排行、丁號與山得名

河陽:

以潘氏丁號“河陽”命名。

玉湖:

以陳氏村民祖居地丁號“玉湖”命名。

四房:

嶺頭林氏因人丁繁衍,兄弟析分各自建居,老四繁衍的族村得名四房。

錦塔:

因此地有座山川塔山,而莊氏丁號為“錦繡”,故各取一字命名錦塔。

錦山:

系莊姓村莊,位於塔山西南側,民國時取其莊氏丁號“錦繡”之“錦”和塔山之“山“命名錦山。

 

取兩主村名各一字得名

大前:

取其主村大路與前潘二村的首字命名為大前。

東涼:

取東潘、厝涼二村各一字命名為東涼。

白潼:

取其白水、潼關二村之首字命名白潼。

玉山:

一九六一年從玉湖大隊析分另建一隊時,取玉湖及主村羊角山首尾字命名為玉山。

柳亭:

一九九九年八月從郭厝村析分另一行政村,取後柳、後亭兩主村尾字命名為柳亭。

錦聯:

一九五二年由錦岩、錦石二鄉合併命名為錦聯。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