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泉港 »

泉港玉湖陳的淵源與繁衍發展淺析

作者:陳金長  來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27日

 泉港玉湖陳的淵源與繁衍發展淺析

周恩來說:“一個愛祖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家的。我經常想家、想家鄉。愛家、愛家鄉是愛國的起點,瞭解家情、鄉情是懂得國情的開始,只有瞭解鄉情,懂得國情的人,才能真正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姓氏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族譜是記錄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各個姓氏繁衍生息的奮鬥歷史,是一部部家族興旺的代表作和後裔源流歷史,也是維繫分佈海內外炎黃子孫血脈延續的血緣關係和精神紐帶,毛澤東在1957年就指出:“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我們通過發掘家譜、族譜中大量的、豐富的知識資訊,有利於弘揚中國歷史文化,有利於促進對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和經濟史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繼承創新。族譜是以家支家族的每個家庭為基礎、以記載家族血緣傳承關係為中心內容的歷史典籍,詳細記錄每個家族家支源流和世系名錄及家支姓氏的來龍去脈,遠始祖、近祖以來的本家支家族歷代先祖名錄及家族繁衍、遷徒、發展等原始資料, 是每個人血緣和根的依據,編修族譜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去年初,經朋友介紹,參加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陳氏委員會是一家從事福建省陳氏源流文化研究人員及熱心本事業的人士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社團組織。其宗旨是積極開展陳氏源流、譜牒、祠堂文化研究、交流,傳承文明、弘揚先進的傳統文化,拓展宗親聯誼,為宗親尋根訪祖服務,增進親情、鄉情、友情,促進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陳氏委員會成立至今已經十幾年, 經過幾任領導的努力,陳氏委員會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福建省陳氏源流、譜牒、祠堂文化和陳氏宗親古代、近代、現代名人資料,為宗親們尋根訪祖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和便利。我多次看到一些白髮蒼蒼的老大哥、老大姐為了找到他們先人的資訊,從全省各地來陳氏委員會查閱族譜,尋找他們前輩的資料;也看到有些宗親,因為查詢不到他們先人的資訊,委託我們為他們登載尋根訪祖的啟事;更有海外宗親,他們的前輩已經移民海外幾代了,他們不遠萬里回中國尋根訪祖,祭拜祖先;一些移居臺灣的陳氏宗親,也經常組團來陳氏委員會拜訪陳氏宗親, 和大陸的陳氏宗親交流;陳氏委員會也幾次組團到臺灣參加海峽百姓論壇、到湖南九嶷山拜謁舜帝陵、到河南淮陽祭拜始祖陳胡公、到河南長葛祭拜潁川始祖陳寔公陵、到河南固始朝拜開漳聖王將軍祠等。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氏委員會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他們大部分都是離退休的老同志,他們在工作條件簡陋、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在陳氏委員會裏默默無聞當義工,不計名利地位和報酬,有的同志已經堅持了十幾年,連他們的家人都參與進來,他們對陳氏的深厚情懷,使我深受感動。過去,因工作繁忙,我對自己的祖籍和族譜資訊瞭解很少,不久前,我從老家泉港區界山鎮玉湖村拿到一本《玉湖陳氏家廟族譜》,《玉湖陳氏家廟族譜》詳細記載泉港玉湖村和東張村玉湖陳氏的開族和發展情況,詳細記載莆陽玉湖陳在泉港區東張村開族七百多年至今29世子孫繁衍和部分陳氏子孫到世界各地發展的部分資訊,我看後內心十分震撼。由於《玉湖陳氏家廟族譜》厚達 865頁,要全面看一遍不容易,而且印數有限,流傳不廣,很多泉港玉湖陳子孫都沒有看到,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些資訊的要點梳理和整理出來;同時,泉港區陳氏是一個大姓,近幾年有不少遷徒外地發展的陳氏宗親回鄉尋根訪祖,但由於“文革”的破壞,泉港區陳氏的族譜大部分被毀,居住在泉港區本地和很多遷徒外地的陳氏宗親還是無法瞭解他們先祖的情況和自己家族的資訊,有時歡聚一堂還不知道彼此之間還是同祖同宗的親人。所以,我萌發收集整理泉港區陳氏源流資訊的願望,希望通過互聯網的管道,讓居住在泉港區本地和遷徒世界各地發展的泉港陳氏後人知道他們的祖籍和親人情況,為他們尋根訪祖,尋找遷徒外地的宗親,彼此之間互相聯繫,增進親情、鄉情、友情盡綿薄之力。

 

中華陳氏的淵源

據有關史料記載,陳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大姓之一,現在陳姓人口達5400多萬人,居中華民族十大姓之第五位。陳氏從太始祖舜帝起繁衍至今已有 140多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是陳氏的先祖,所以陳氏也稱黃帝為第一世祖。舜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德才兼備,61歲代堯即帝位,在位時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舜帝的後人被君王分封疆土,賜姓命氏,以奉舜祀;所以舜帝也是虞姓、姚姓、陳姓、胡姓、媯姓等姓氏的共同遠祖;據《中華姓氏淵源》記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舜帝之子商均封虞城,至32世虞遏父為陶正。武王克商,封虞遏父之子滿于陳,都宛丘,賜姓媯,以奉舜祀,稱陳侯,卒諡胡公,故曰陳胡公,亦稱胡公滿”。胡公媯滿去世後,他的後世子民不忘故國,以國名“陳”為姓,表示對先祖的追念,這就是陳姓的起源。所以陳氏尊崇舜帝為血緣鼻祖,稱陳胡公為得姓始祖。

春秋戰國後期,陳國君主厲公之子陳完為避宮廷內亂逃往齊國改姓田氏,他的後人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田齊的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的兒子軫恢復陳姓,陳軫相于楚國,封潁川侯,故遷入潁川,複姓陳氏,陳軫則為去田複陳之始祖。陳軫這一衍脈成為中華陳姓的主體。由於陳氏正統世系都居住在潁川,故潁川是中華陳氏的發祥地。陳軫的第10世裔孫陳寔出生於潁川,官拜漢太丘長,死後 382年被南北朝時的陳朝宣帝王追封為潁川侯,諡為文范先生;其子陳紀,官拜漢大鴻臚;其另一個兒子陳諶也頗有賢名,他們父子三人並稱為“三君”。其孫陳群官拜魏司空,曾孫陳泰官拜魏尚書左僕射,陳准官拜晉太尉;東晉立國後,其六代孫陳眕在元帝、明帝間歷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襲封廣陵公,死後諡凱;其七代孫陳逵襲父爵封為廣陵公,死後追贈衛將軍。由於陳寔家族是漢晉間潁川郡望族,加上陳寔德高望重,名傾天下,所以陳氏拜他為潁川始祖。後來潁川陳氏主支南遷,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 495年)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採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也一直列為潁川首姓。所以自漢太丘長陳之後,天下陳氏大都以潁川為祖。所以,本文輩分排序以陳寔公為第一世。

 

福建陳氏的淵源

歷史上,由於戰爭、天災人禍和歷史發展等原因,北方的陳氏經過了多次大的南遷入閩,這些南遷入閩的陳氏族人,在福建定居繁衍後代後就成了福建陳氏的先祖。目前史料記載較大的陳氏南遷入閩有以下四次:

第一次南遷入閩

兩晉和南北朝時期的晉朝永嘉年間(西元307—313年),北方發生“永嘉之亂”,陳、林、黃、鄭、詹、邱、何、胡八姓從河南省光州固始縣南遷到福州和閩中、閩南一帶定居。陳寔的第五代裔孫南海郡守陳潤在晉永嘉二年(西元 308年)渡江南下入閩,寓居福州烏石山,所以陳氏尊崇陳潤公為入閩世祖第一世,其子孫主要分佈在福州、莆田、仙游、長樂、福清、泉州、泉港、龍海、南平、東山、海澄等地。

隋大業12年(西元 616年),陳潤公的第十一世孫陳邁(陳寔公的第16代裔孫)領泉莆兵馬鎮莆田,唐武德三年(西元 620年)詔莆田置縣,擢公為縣令加車騎都尉,其愛莆陽山水之勝,卜居刺桐巷,其後人尊崇陳邁公為入莆世祖第一世。

第二次南遷入閩

唐朝高宗年間,泉州、潮州間發生“蠻獠嘯亂”的反叛活動。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 669年),朝廷詔令歸武將軍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前來征討。陳政在征戰中因不服南方水土而病歿,下葬福建雲霄將軍山。陳政21歲的兒子陳元光隨祖母入閩得襲父職,九年間經歷大小百餘次戰鬥,從九龍江一直打到潮州,終於平定了這場“嘯亂”。陳元光被封為漳州刺史,定居漳州,其率領的5600名府兵、 123員將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來,成為漳、潮百姓的成員。所以陳政、陳元光是潮汕大部分陳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陳元光的功績才受到朝廷重視,被封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是陳寔公長子陳紀公的第22代裔孫。

唐玄宗開元丙子年(西元 736年),漳州來了一對被貶的父子,其父陳忠,也是陳寔公長子陳紀公的第22代裔孫;其子陳邕,字崇福,號南山,在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 705年)中進士,他在朝官至太子太傅,因忤了權相李林甫才遭貶的。他帶著家眷先居福州三山,後遷興化楓亭,再遷惠安,最後安家落戶在漳州南門外, 成為南遷陳氏中重要的一支。所以陳忠是漳州南陳鼻祖。

第三次南遷入閩

唐末五代時期,王朝腐敗,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暴發多起農民起義。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農民起義隊伍數萬人經江西入閩,史稱“十八姓從王入閩”。其中固始縣陳氏族人陳鄙隨王審知入閩後,初居泉州,後居仙遊,其七世孫陳汝器成為“飛錢世系”始祖;陳檄隨王審知入閩,寓居閩侯古靈,為古靈世系始祖;陳四翁隨王審知入閩,居同安開基;陳蘇入閩,居羅源開基。

第四次南遷入閩

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汴)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北宋末年,康王帶領皇室南遷臨安(杭州),史稱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其時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這是繼“永嘉之亂”和“安史之亂”後的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人口大遷徙,其中陳氏族人南遷入閩也很多。南宋末年,北方的元兵南下,在元兵追逼下,南宋皇帝南逃福建,陳氏族人為抗元護宋在閩中、閩南一帶英勇戰鬥,尤其是在保衛興化府和保護幼帝南逃中,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從陳氏族南遷入閩的源流來看,絕大多數的福建陳氏宗親均來自河南潁川和固始。他們既有直接從潁川和固始南遷入閩的,也有間接南遷入閩的,還有迂回南遷入閩的。但他們共同的遷徙出發地大都是河南潁川和固始縣,且都是陳寔公的後裔,所以潁川和固始是絕大多數福建陳氏人的祖籍地。

 

莆陽玉湖陳與“一門二宰相,九代八太師”

莆陽玉湖陳氏一世祖為陳仁。陳仁是陳邁公的第十五世孫(陳寔公的第31代裔孫),他在宋慶曆元年(1041年)隨父淩采卜居莆田城東南郊外白湖浦邊(白湖後改名玉湖,即城廂闊口村,現已經開闢為玉湖公園)。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邊村前還是一片湖海,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似“白湖映堂”、“玉笏朝天”,適宜人居並大有開發前景,加上子孫人丁興旺,故稱“玉湖陳”。陳仁只有一個兒子陳貴(陳俊卿祖父),陳貴生有三個兒子,陳貴的次子陳詵(陳俊卿父親)的兒子陳俊卿累官左丞相兼樞密使,受封贈少師封魏國公;陳仁也因曾孫而貴,褒贈太師沂國公;陳貴因孫俊卿貴,贈太師,封蜀國公;陳詵得益于子陳俊卿貴贈太師封冀國公。宋度宗鹹淳四年,陳貴長子陳德載的第六世孫陳子龍,殿試狀元賜名文龍。陳文龍致仕之時,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漸衰微,在抗元衛國決策中,陳文龍跟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始終堅持抗敵衛國,1276年,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奉益王昰為端宗皇帝,陳文龍受封為樞密院參知政事,任閩廣宣撫大使,先後討伐廣州之敵,平“漳州叛”和興化“石守軍叛”。當泉州蒲壽庚反叛,張世傑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興化”,他為了保存宋室和家鄉興化府城,和從叔陳瓚(拒歸順元朝被五馬分屍,宋朝廷追贈為兵部侍郎)傾家蕩產,招兵募勇,抗擊元兵,保衛興化府,並制兩句“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巡城大旗,激勵守城士民鬥志;元兵派使者招降,他殺死使者表示“效死不去”的決心。最後,因叛徒詐騙,引導敵兵進城,他不幸被捕。陳文龍被捕至元營,面對敵將領,他大義從容,威武不屈,視死如歸,從他被解離興化時,他就開始絕食。景炎二年(西元1277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在拜謁嶽飛廟熏爐自訴時,薨於廟中(一說為吞熏灰而死),年僅四十五歲。皇贈其太師諡忠肅公;並贈其曾祖父太師封永國公;贈其祖父太師封安國公;贈其父太師封榮國公。從陳仁在白湖浦邊開基到陳文龍,玉湖陳剛好已是陳仁的第九代裔孫,因此外界譽玉湖陳是“一門二宰相,九代八太師”,陳氏後人也以此為榮,在族譜中都有詳細記載,在今天位於莆田市玉湖公園的玉湖陳氏祖祠裏供有八太師的畫像,玉湖陳氏祖祠也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莆田市荔城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玉湖公園門口豎立著《陳丞相裏第》的青石牌坊。

位於莆田市玉湖公園的玉湖陳氏祖祠

玉湖陳氏祖祠大門

玉湖陳氏祖祠八太師畫像

《陳丞相裏第》牌坊

據有關資料,在保衛興化府城的戰鬥中,玉湖陳氏幾乎是全族投入的,死傷眾多,慘不忍睹,在南宋滅亡後,莆陽玉湖陳氏為了保存血脈,最後只好奔走各地安家落戶。玉湖陳氏繁衍 960多年來,目前較集中的分佈在福建的莆田、仙遊、福清、長樂、惠安、泉港、漳浦,廣東的潮汕、湛江、化州,海南雷州、臺灣的臺北、高雄、台南和廣西的北海……等地。子孫遍佈海內外,後裔已經有幾百萬人。據莆陽玉湖陳氏家乘編委會(2010.12.)編撰的《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記載:莆陽玉湖陳氏自第三世後分為四房:即陳貴長子陳德載的長子宋卿累官大理評事,其後裔為評事公房;陳貴次子陳詵的長子周卿累官大理評事知海陽縣以子祖訓貴贈戶部郎中,其後裔為郎中公房;陳貴次子陳詵的三子正卿累官湖南安撫使贈工部侍郎,其後裔為郎中公房;陳貴次子陳詵的四子俊卿累官左丞相,其後裔為丞相公房。此後莆陽玉湖陳氏都以此編列譜系輩序。

 

泉港玉湖陳的淵源

泉港區陳氏是大姓,大約有六萬多人,泉港區陳氏居民主要由莆陽玉湖陳後裔和藍田陳後裔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莆陽玉湖陳後裔的人數在泉港區陳氏居民中超過百分五十。如界山鎮的玉湖、東張、東涼(厝涼村、樓仔下村、下涼尾村)、下朱(下朱尾)、界山(柯寨北頭尾)、大前、鳩林(南莊村部分)、玉山(鐵釘墘村部分)、鵝頭(加口村),南埔鎮鳳翔(田頭村、院前村)、沙格、侖頭、天竺(地頭、過溪)和塗嶺鎮的塗嶺村(西吳村、下打珠村、頂打珠村)、世上(世上村)、路口、前歐、松園村頂虎岩和下虎岩、秀溪(橋頭村)、白潼(後墓村和白水嶺部分)、驛阪、溪西、樟腳村竹腳及前黃鎮古縣(東莊)、頂坑內、峰尾鎮的前亭等行政村的陳姓居民,基本上都是玉湖陳氏後裔。他們在當地的開基祖基本上都是南宋末年為逃避胡元追殺,從莆田逃到當年的惠安縣各地卜居,成為當地的一世祖。其中界山鎮的東張村、玉湖東亭村的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陳仁的第九世裔孫陳節(屬於丞相公房),玉湖新東張村的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複正(陳節公的第 7代裔孫),東涼的厝涼村、樓仔下村和下朱下朱尾村的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複美(陳節公的第 7代裔孫),界山村柯寨北頭尾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13代裔孫新東張村的陳懷國的後裔,東涼的東潘村的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複昂(陳節公的第 7代裔孫);塗嶺鎮的塗嶺村的西吳村、下打珠村、頂打珠村的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複陽(陳節公的第 7代裔孫),松園虎岩村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君策(陳節公的第 8代裔孫),嶺鎮前歐村的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 8代裔孫東張村的陳君箴的後裔,塗嶺鎮的路口村的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14代裔孫東張村的陳京使的後裔,塗嶺鎮秀溪橋頭村大路寨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17代裔孫東張村大厝裏的陳日虹的後裔;前黃鎮古縣東莊村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東張村的陳君謨(陳節公的第 8代裔孫)。玉山鐵釘墘村的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20代裔孫東亭村中厝三房的陳恭泉的後裔;塗嶺鎮白潼白水嶺村陳氏居民是陳節公的第20代裔孫東亭村中厝三房的陳恭體的後裔;《玉湖陳氏家廟族譜》詳細記載了界山鎮新東張村複正公房、東涼的厝涼村曰元公房、樓仔下村本珎公房、東潘村複昂公房、下朱下朱尾村曰容公房和塗嶺鎮虎岩村君策公房、前黃鎮古縣東莊敬善公房等後裔詳細蕃房譜系和後人名冊。峰尾鎮前亭村陳氏居民的開基祖天城,系陳仁的第十三世裔孫,屬於郎中公房,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4年)舉家自莆田闊口移居惠北前亭。塗嶺鎮世上村陳氏居民的開基祖是從惠安縣輞川鎮後坑遷來的,後坑(候卿)的開基祖為陳園(字義方,看鴨謀生,故俗稱“鴨母公”,也稱“木主公”和陳善人),系陳仁的第十世裔孫,屬評事公房。

界山鎮的大前村陳氏的開基祖,據東張村和東亭村1992年合編的《玉湖陳氏家廟族譜》記載,傳說是東亭村陳五秀公唯一兒子文斌公(陳仁的第十一世裔孫)喪偶後與大路村某氏(俗稱大路媽)闔家生育的兒子中一人返回大路村顧公媽(香火),成為大路村一世祖;而據大路村提供的《燕山陳氏世譜》手抄本記載,傳說是陳仁的第九世裔孫必慶(屬於評事公房)直接從莆田入惠開基,成為燕山一世祖,大路村開基祖文斌公是必慶的兒子元的兒子,對此,莆陽玉湖陳氏家乘編委會(2010.12.)編撰的《莆陽玉湖陳氏家乘》中沒有記載,而兩個同名的文斌都是陳仁的第十一世裔孫,兩個文斌母親某氏的墳墓都在界山鎮獅東村泥鬼埕,對此,前一傳說可能性較大,但目前缺乏有力證據進一步佐證,希望有此資料資訊的宗親幫助核實完善。界山鎮東涼下涼尾村陳氏居民的一世祖是從南埔鎮天竺過溪村遷來,南埔鎮侖頭村的陳氏居民的一世祖是從沙格遷來,而據惠安縣陳成春宗親2012年10月編撰的《惠安陳氏族譜》介紹,界山鎮鳩林南莊陳氏始祖陳子德為陳潤後裔陳質17世裔孫,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從莆田東山(紫璜山)遷居,後裔居鳩林南莊頂厝、四獅等自然村;南埔鎮鳳翔田頭村陳氏始祖陳治郎,明永樂八年(1410年)自莆田闊口移居惠北竹溪鋪金聖宮龍井社,後裔分居鳳翔村田頭、院前房、長二房、長房、二房、三房、後嗣房、竹腳房、樹腳房、井路房、油坊房、五主房、下廳房、曾厝尾、南埔頭房、埕頭房、西頭房等村落;前黃鎮古縣頂坑內陳氏始祖陳肥泉,清康熙初(1662--1666年)從惠安南門外移居;沙格、天竺(地頭村、過溪村)的陳氏居民的一世祖的情況,待查到他們的族譜再詳細介紹。

現因受資料限制原因,本文著重探析東張村陳節公後裔的繁衍發展情況。

 

玉湖陳在東張村和玉湖村的繁衍

東張村和玉湖村的開基祖都是陳節(字誼忠),他是陳仁的第九世裔孫(陳寔公的第40代裔孫)。陳節是陳貴的次子陳詵的第八世裔孫(陳俊卿長子陳寔的第四世裔孫),而陳文龍是陳仁兒子陳貴的長子德載的第七世裔孫,比陳節高一輩,所以陳節和陳文龍的長子陳夢雲同輩,都是陳仁第九世孫,陳文龍屬於評事公房,而陳節屬於丞相公房。陳俊卿長子陳寔累官福建路安撫參議;陳寔有三個兒子,其第三兒子陳墊官至龍圖閣特製知南思州積階朝議大夫;陳墊有六個兒子,其第三兒子陳璿(官督府機宜文字,護衛南宋時戰死),單生一子景河,景河也只生一子陳節(字誼忠),陳誼忠是丙申科舉進士,累官殿中侍郎賜銀青大夫。在抗元複宋中,玉湖陳氏全族積極投入,陳誼忠也參加抗元複宋,當恭帝趙顯(度宗嫡子)被俘降元,臨安城陷,陳誼忠等遵“北戰元奴,南遷京都”之旨意,跟隨帥將陸秀夫楊太后等輔幼主益王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南渡閩都登基後,欲桴贛建立行都,不幸幼主途中病逝(時年10歲,在位二年)。陳誼忠跟隨陸秀夫等只好再輔七歲的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逃到莆陽興化府城即位,卻因興化府城很快被元兵攻陷,他們只好再輔幼帝趙昺南遁避寓添奇鋪小溪大魚寺(今泉港區雲門寺,寺中至今仍保存有當時的石馬槽),拼死抵抗元兵,但因寡不敵眾,大魚寺被元兵徹底焚毀。他們只好再擁幼帝逃至廣東崖山,又被投降元兵的宋朝奸臣張弘范帶兵追殺,最後陸秀夫含淚抱著八歲的幼帝投海謝國。而南宋滅亡後,玉湖陳氏族人大都成為追殺的欽犯,他們只好各自逃生,有的削髮為僧,有的流落異鄉,埋名隱姓蟄居。陳誼忠也是欽犯,他只好遠趨異鄉避凶,從廣東返回閩南,化名陳節先隱居惠安澳浦,後隨攜家眷隱居惠安添奇鋪東張,他看中此地位於九峰龍脈(從九峰山到東張宮入海處的地形地理宛如一條龍,現在玉湖中心小學一帶俗稱龍骨),東朝燕山(即大路村地理風貌宛如燕巢,山勢似龜狀,稱衍號燕山大路村)鴻案,西倚天馬(山)貴峰,南得太極山脈(羊角山)伸弛,北迎青龍(即楓亭的楓慈溪入太平港匯入大海,宛如一條青龍)遠映,是一塊風水寶地,有利子孫後代致仕發達,所以就決定在此居住,成為泉港玉湖村和東張村玉湖陳的始祖。但當時還是胡元的天下,他們擔心所藏不密,被斬草除根,所以他們連祖廟都不敢修建,直至明洪武三年(西元1370年),明太祖在褒封前朝忠義大臣時封陳文龍為福州城隍廟主神,封陳瓚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充分肯定了玉湖陳氏滿門忠義,玉湖陳氏才曉見天日,吐彩揚光,泉港玉湖陳也承恩褒典創建宗祠“玉湖家廟”,掛上“銀青大夫”、“進士第”、“節義文章”的牌匾,認祖歸宗,和莆陽玉湖陳親人聯繫。泉港玉湖陳從南宋末年(西元1279年)陳節繁衍至今,已經歷時 700多年29代,族譜都詳細記載莆陽玉湖陳的歷代譜系和宗祠資料,並繼續沿襲莆陽玉湖陳的世祖譜系輩序、方言、風俗人情,兩地宗祠修繕擴建或舉行晉祖等活動,兩地都互派代表參加慶賀,往來十分密切。

位於泉港區東張村的玉湖陳氏祖廟

陳氏祖廟懸掛的《銀青大夫》牌匾

陳節在添奇鋪東張開基後人丁興旺,他在東張生了九個兒子,按一秀、二秀、三秀…九秀命名,但為了防止胡元追殺, 他還是讓他的兒子遷徙到其他地方開基發展:其中長子一秀遷徙福州延蔓岸(音),次子二秀遷徙莆田吉江城南宮邊,三子三秀遷徙莆田吉江,嗣子四秀遷徙莆田外桐梧,六子六秀遷徙莆禧吉蓼,八子八秀遷徙南安縣山頭斜,九子九秀遷徙泉州南門外;五子五秀在當時距離東張一華里多的東亭居住,成為東亭的一世祖;只有七子七秀留居東張成為東張的一世祖。

居住在東張村的陳七秀,後裔子孫繁衍比陳五秀多,到第四世裔孫(以下世祖譜系輩序除特別注明外都以陳節為第一世,簡稱第X世裔孫)陳子和時,陳子和有三個兒子,其長子陳敬德的兒子遜淵的長子(即第 7世裔孫)陳複安仍然居住東張村發展,遜淵的次子陳複正則遷居東亭村對面的地方,開族後取名新東張村,成為新東張村的一世祖。遜淵的三子陳複美則遷居幾華裏外的厝涼村、樓仔下村、下朱尾等村,成為厝涼、樓仔下、下朱尾的開基祖;遜淵的四子陳複昂則遷居東潘村,成為東潘村的開基祖。陳子和次子陳敬忠的兒子遂玉的長子(即第 7世裔孫)陳複陽則遷居道塗嶺鎮西吳墩、西吳、溝嶺、下打朱等村發展。陳子和三子陳敬善的長子(即第 6世裔孫)陳遂立的四個兒子陳朝列、陳朝清、陳仕高、陳朝賢四人先在同林鋪(今屬前黃鎮)居住,後來遷徙泉州居住;敬善次子陳遂遘的三個孫子(即第 8世裔孫):陳君謨居山腰東莊(現屬前黃鎮古縣村),已經繁衍到了第26世;陳君策遷徙塗嶺鎮虎岩村,也已經繁衍到了第26世;陳君箴居前歐,後人資料失稽。陳複安的第 9世裔孫(即第16世裔孫)玩使、三哥、陳富、陳財、陳參、陳淇等遷徙塗嶺鎮路口莊發展。

居住東張村的陳複安子孫人丁興旺,後裔子孫已經繁衍到了第28世,其五子汝廉的長子伯魁的玄孫(即第13世裔孫)憲華長子仕裕為現在東張長房六祖四的一世祖,其有五個兒子和士、和慷、和晉、和厚、和愷,除了四子和厚遷徙山東省(在滾州府曹州曹縣西關至水頭大帝廟邊居住)發展外,其他四個兒子形成了東張村現在的長房六祖和士公房、和慷公房、和晉公房、和愷公房,也叫長房六祖四。憲華次子仕雅(即第14世裔孫)為現在東張大房竹戈、頂下厝、青楓林的一世祖,其有七個兒子:炎、嚴、偉、敞、信、間、侃,其次子陳嚴(字和望,即第15世裔孫)形成和望公房;其三子陳偉(字和俊)和六子間(字和毅)分別形成和俊公房和和毅公房,其他幾個兒子都失傳。其第13世裔孫憲敏是東張村頂房的一世祖,其長子仕良和次子仕勳分別形成了頂房的仕良和仕勳公房,次子仕勳的後人已失傳。其第13世裔孫憲恭是東張村下房的一世祖,其長子仕喬和次子仕章分別形成了下房五祖四的的仕喬和仕章公房。汝廉的次子世魁(即第 8世裔孫)是東張村大厝裏、前後厝和大路寨的一世祖,世魁曾孫純祉居後厝,他的長子陳郎(即第13世裔孫)的孫子和光形成了後厝的和光公房,次子憲剛的長子仕辟的兒子和盛與和賢分別形成了後厝的和盛與和賢公房,憲剛的次子仕富的兒子和聘形成了後厝的和聘公房。世魁曾孫純昭居前厝,他的長曾孫和進與三曾孫和祿分別形成了前厝的和進、和祿公房,而次曾孫和長的孫子日虹遷徙塗嶺鎮秀溪橋頭村大路寨發展,形成了和長公房。陳複正遷居新東張村後,已經繁衍到了第27世,分別以十一世裔孫振檀和振楠形成了南頭振檀公房和北頭振楠公房,振楠四子陳深的次子懷國遷居界山村柯寨北頭尾,也已經繁衍到了第27世。

陳複美遷居厝涼村成為厝涼、樓仔下、下朱尾陳氏的開基祖,已經繁衍到了第28世。陳複美的長子(第八世裔孫)本珎遷居樓仔下,形成了樓仔下本珎公房(其第十六世裔孫文英和淩官徒居福州發展);次子本潤的長子曰元居厝涼,形成了厝涼曰元公房,四子曰容曾孫嘉任遷居下朱尾,形成了下朱尾的曰容公房。陳複昂遷居東潘村成為東潘村的開基祖後,已經繁衍到了第26世,但人數不多。

居住在東亭村的陳五秀,其後裔子孫到第五世時都只有一家繁衍傳宗接代,直到第六世時才開始發展。其中第五世裔孫陳淑敬的長子陳克述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和四子沒有後人,次子陳俊元繁衍的子孫居住在東亭村中厝,所以按地理位置簡稱為中厝,隨著子孫後代的繁衍發展,陳俊元就成為東亭村中厝的一世祖;而四子陳俊偉繁衍的子孫居住在東亭村的新厝頂、牛頭,所以按地理位置簡稱為新厝頂、牛頭、下八祖,隨著子孫後代的繁衍發展,陳俊偉成為東亭村新厝頂、牛頭、八祖的一世祖;俊元和俊偉的子孫成為東亭村最早的兩大宗頭世系,所以目前東亭村兩大祖厝中先人祿位的敬奉都循按此宗頭世系。陳淑敬的次子陳克銘遷徙仙遊郊尾聖塘,成了聖塘的一世祖。

陳俊元的後裔子孫到第十三世時都只有一家繁衍傳宗接代(大部分年幼夭折),直到從第十四世時才開始有較大發展。陳俊元的後裔子孫--第十二世陳元珍的次子陳光憲只生了一個兒子陳使,陳使遷徙臺灣,陳使的兒子陳球,陳球的兒子陳顯(第十六世),其後人後來和祖籍老家失去聯繫,族譜記載至此停止。陳元珍的五子陳光聖的兒子應保生了五個兒子成俊、成武、成傑、成禧、成殷,他們繁衍的子孫分別成為現在東亭村中厝的長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長房陳成俊和三房陳成傑的後裔子孫已經繁衍到了第28世,是東亭村中人口較多的蕃系。二房陳成武後裔子孫也已經繁衍到了第28世,其第20世裔孫陳恭富遷徙塗嶺鎮發展,已經繁衍到了第27世,陳恭富公的後人和東亭村的陳氏宗親長期都有密切來往;其第23世裔孫壽祥遷徙遼寧鐵嶺發展,其子女和東亭村的陳氏宗親也有密切來往。三房陳成傑後裔子孫已經繁衍到了第28世,也是東亭村中人口較多的蕃系,其第20世裔孫恭泉遷徙鐵釘墘發展,恭體遷徙白水嶺發展。四房陳成禧和五房陳成殷後裔子孫分別繁衍到了第27世和第25世,由於其後人有部分遷徙到外地發展,所以在東亭村中人口相對人數較少,如五房的第18世裔孫賞萊遷徙福州市發展,賞萊有 3個兒子,長子興華和三子開華失稽,次子文華後裔子孫已經傳至第22世,1992年《玉湖陳氏家廟》建成晉祖時,其第21世裔孫陳晃(福建省教育廳原機關黨委副書記)曾和家人回故鄉尋根認祖。

陳俊偉公的後裔子孫也是到第十三世時都只有一家繁衍傳宗接代(大部分年幼夭折),直到從第十四世時才開始有較大發展。他的第14世裔孫應元的三個兒子成明、成聖、成舉的後裔子孫分別成為東亭村新厝頂的幾個蕃系,其長子成明的其第 4世裔孫男寅(第19世)的後裔子孫人丁最為興旺,其子孫已經繁衍到了第29世;其長子恭猶的五個兒子從尚、從梓、從林、從博、從振和次子恭國的兒子從占的後裔子孫又分別繁衍成了新厝頂的幾支支系;第21世裔孫從林支系的繁衍速度最快,其裔孫天福(第27世)已經當上爺爺,他的孫子是陳節公第29世裔孫。成舉的第7世裔孫(第22世)成貴遷徙楓亭發展, 阿X遷徒楓亭五裏村發展。俊偉的第14世裔孫應緯的三子成珪的子孫成為東亭村牛頭現在的三房蕃系;四子成來的子孫成為牛頭現在的八祖蕃系,其第21世裔孫送花遷徙臺灣開族發展,其後人和祖籍老家失去聯繫,族譜記載至此停止。五子成璉的子孫成為牛頭現在的五祖蕃系。俊偉的第14世裔孫應鵬的子孫成為東亭村下八祖蕃系,其第19世裔孫梁天遷徙廈門市開族發展,已繁衍數百人,1992年其後人也回故鄉尋根認祖和參加晉祖活動。

從上世紀初開始,由於閩粵沿海地區老百姓因生活困難到東南亞國家謀生(俗稱“走南洋”),所以泉港玉湖陳後裔(從第二十一世孫開始)也有不少人到馬來西亞打工,最後留下定居,現在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泉港玉湖陳後人也有數千人。而解放後,不少泉港玉湖陳後裔到全國各地工作最後留下定居,所以目前在外地的泉港玉湖陳後人也有數千人。

另有遷徙到臺灣等地發展的宗親,如前述東亭中厝陳俊元房的後裔子孫第十四世孫陳使遷徙臺灣,東亭中厝二房遷徙塗嶺的第二十一世孫陳明宗公的三子春壽、五子春星遷徙臺灣,東亭牛頭第二十一世孫陳送花遷徙臺灣;因其後人後來和祖籍老家失去聯繫,族譜記載至此停止。

綜上所述,泉港玉湖陳後裔枝繁葉茂,人丁興旺,至今已經繁衍三萬多人。玉湖陳後裔遵循先祖陳俊卿”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治家育人格言,世代教育子孫後代讀書向善,發憤成才,所以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泉港玉湖陳後裔中有副省級領導一人(莆陽玉湖陳第31世裔孫女陳樺,現任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長,東亭村中厝二房恭富公的曾孫女);廳(師)級幹部 7人(陳建,塗嶺村,福建省統計局原局長;陳松青,世上村,福建省口岸和海防辦原副主任「正廳級」;陳華山,鳩林村,廈門海關副關長「正廳級」;陳秀文,鳳翔村,福建省軍區裝備部副部長;陳志良,大前村,福建省水產廳原副廳長;陳金玉,世上村,莆田市檢察長;陳金源,世上村,原泉州市副市長,享受廳級待遇);解放前參加地下革命工作的離休幹部近百人,處級幹部近百人,副教授以上高級人才近百人,大學生數百人,企業家數百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如莆陽玉湖陳第31世裔孫陳慶堂,現任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人大代表、泉港區政協副主席),還有旅居海外的僑界企業家數十人,如莆陽玉湖陳第31世裔孫陳榮基(旅居馬來西亞的僑領,為家鄉公益事業做出很大貢獻)。

泉港玉湖陳後裔子孫十分熱愛惠安和泉港區這片土地,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勤勞耕耘,教育培養子孫後代尊老敬賢,和其他姓氏鄉親和睦相處,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為家鄉的建設和繁榮盡心盡力。作者希望泉港玉湖陳後裔子孫在瞭解自己祖宗淵源的同時,緬懷先祖,傳承孝德,承先啟後,繼承發揚先祖優良傳統和美德,教育後代奮發進取,促進宗族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共建美好家園。為泉港地區社會的穩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書目:

《玉湖陳氏家廟族譜》1992年 陳慶星 主編

《莆陽玉湖陳氏家乘》2010年 陳方一 主編

《仙游陳氏大族譜》 2002年 陳百才 主編

《陳氏源流簡述》  2005年 陳尚佳 主編

《惠安陳氏族譜》  2012年 陳成春 主編

《燕山陳氏世譜》  1990年 陳和適 抄寫

本文作者的心願

本人系莆陽玉湖陳的第30世裔孫,退休前曾任福建省中福集團人事處處長,現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我少年和青年期間在泉港區界山鎮玉湖東亭村生活20多年,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對當年幫助我的鄉親和宗親懷有感恩之心。我對泉港區玉湖陳的淵源稍有瞭解,目前有心進行泉港玉湖陳源流研究,歡迎泉港區玉湖陳鄉親和遷徙外地的玉湖陳鄉親互相聯繫和提供資料互相交流。如果遷徙外地的玉湖陳鄉親有尋親訪祖的需要,本人願盡心盡力給予幫助。我的聯繫電話13950281523,郵箱:chjinzhang@163.com。本文成文過程中得到廈門大學原歷史系主任、人文學院院長、教授陳支平宗親和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副會長、福建陳氏史料研究資深人士陳美光宗親的細心審核、修改及玉湖村陳順燕宗親的支持幫助,謹在此表示感謝。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